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用景观设计规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范文1
山区道路选线工作复杂繁琐,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因此在设计时常常会犯一些顾此失彼,舍本逐末的错误。因此,在进行选线时,需要围绕上述指导思想以及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理念,遵循以下的原则。(1)以人为本、以安全为前提、以质量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公路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在设计时需要处处将人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人们任何功能的满足都不能离开安全两个字,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其余的功能。而且这种安全在公路行业中时并不仅仅局限于没有陡峭的坡度和危险的滑坡路段等,同样需要避免司机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道路的原因产生视觉疲劳等造成的安全隐患。(2)正确处理特殊地段路高填低挖、桥梁、以及隧道的比选问题。在山区道路中,由于地形的原因,会出现大量翻山越岭、跨越山谷以及河道等特殊地段。在进行线性选择时,对这类地段是采用普通路基进行高填低挖,还是架设桥梁,或是开凿隧道,这些是山区道路进行选线工作需要解决的难题。随着经济和施工技术的发展,我国开始越来越多采用长大隧道以及高架桥梁的方法。但是桥梁和隧道并不是完美的,它们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一般比较大,比如高大桥梁对一些地基比较软弱的地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会大大增加当地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在隧道中,由于其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一旦发生火灾等险情,很容易使事态变得无法控制。因此,在遇到特殊地段时,对于采用何种路线方案,需要根据经济效益、社会反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综合比选。(3)坚持山区公路线性与自然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相协调的原则。道路不仅仅是一个供人们出行用的基础设施,更应该是一个符合人们美学欣赏要求的工艺品。特别是在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各种山岭有着不同形貌和走势,本身便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们在进行选线时需要根据这种特点合理的进行线性设计,保证线性与大自然的相协调,以免设计出与大自然完全冲突,让人们在行驶时觉得很不舒服的路线。以上是山区公路选线时最重要的几项基本原则,此外还有很重要的几点需要注意,比如选线时要正确处理公路线性与沿线城镇、乡村、农耕用地以及水源地之间的关系,保证公路沿线居民平时生活的正常需求;山区高速公路选线时还要与铁路、电力、管道以及其它公路之间的协调关系,在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可供正常利用的土地资源少之又少,因此,如何协调各方对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2路基景观设计
路基作为道路的基础,是道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路景观的主要载体。对路基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以后道路总体景观设计的效果。
2.1路基填挖控制通常根据公路路线设计确定的路基高程与天然地面高程是不同的,路基设计高程低于天然地面高程时,需进行挖掘;路基设计高程高于天然地面高程时,需进行填筑。路基横断面的典型形式,可归纳为路堤、路堑和填挖结合三种类型,进行路基开挖控制时,最主要的是路基宽度和路基高度。路基宽度与路基高度在我国道路设计规范中都有具体的规定,往往在道路等级、道路类型等公路建设标准确定后,道路路基的宽度与高度值也都会有一个指标。对于路基宽度,会直接确定下来,但是在具体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动,尤其是山区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地段。而高度会确定大概的范围,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规定应尽量避免高路堤与深路堑,结合设计规范与山区环境保护的需要,山区公路填挖高度宜采用如下指标进行控制。(1)道路中心带的填方高度值不宜大于20m。当大于20m时,宜采用架设桥梁的方式通过;(2)道路中心带的挖方深度值不宜超过30m。当挖方深度超过30m,宜采用开挖隧道的方法通过;(3)路堑的挖方边坡高度值不宜大于40m。超过时可采用架设桥隧、半桥半隧、半隧半路或纵向分离式路基等方式处理。
2.2路基防护与支挡结构景观设计在山区道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比如泥石流、滑坡、体落石等,因此为了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改善环境景观,保护生态平衡,需要进行路基的支挡与防护。路基的防护与支挡工程设施按作用不同,可分为边坡破面防护以及支挡建筑物等。(1)边坡破面防护是指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总称,坡面防护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路基边坡表面,免受雨水冲刷,保护路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并且可以美化道路沿线景观,协调自然环境。可以分为植物防护、圬工防护以及土工织物防护。植物防护又可分为种草、铺草皮、植树等,其中种草防护适用于边坡稳定,坡面受雨水冲刷轻微,且易于草类生长的路堤与路堑边坡。铺草皮适用于需要迅速绿化的土质边坡。植树适用于土质边坡和膨胀土边坡,植物防护可以根据需求采用不同的植物搭配,设计为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图案结构,很好的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圬工防护又可以分为框格防护、封面、护面墙以及石砌防护等。圬工防护是一种有支撑的防护,这种防护方式相对于植物防护其防护效果更好,针对的边坡类型也更严峻,也更加适用于灾害比较严重,比较容易发生泥石流,而植物防护无法达到效果的地段。但是圬工防护造价更贵,与环境的协调性也不如植物防护好,这在具体设计时更加需要设计者进行景观设计。土工织物防护指的是在边坡表面用土工织物覆盖以保护脆弱的路基边坡。其中挂网式坡面防护适用于风化破碎比较严重的岩石边坡。土工织物复合植被防护的典型形式是三维土工网(垫)植草防护,主要适用于边坡坡度缓于1∶1,边坡高度小于3m的土质边坡。其它土工织物防护还有草坪植生带、适用于破碎或易风化破碎的岩石路堑边坡的锚杆挂高强塑料网格喷浆(即喷射混凝土),以及土工织物做反滤层的护坡。(2)支挡建筑物指的是用以防止路基变形或支挡路基本体或山体的位移,以保证其稳定性,常用的类型有路基边坡支挡和堤岸支挡。其中最常见的是挡土墙。挡土墙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一般地区挡土墙根据挡土墙的设置位置不同,分为路肩墙、路堤墙、路堑墙和山坡墙等。设置于路堤边坡的挡土墙称为路堤墙;墙顶位于路肩的挡土墙称为路肩墙;设置于路堑边坡的挡土墙称为路堑墙;设置于山坡上,支承山坡上可能坍塌的覆盖层土体或破碎岩层的挡土墙称为山坡墙。挡土墙作为道路的附属结构物,可以有效的阻挡道路上方山体落石对路上行车的危险,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不同形状的挡土墙,有效的改善道路沿线的景观情况。
3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
中央分隔带指的是沿道路纵向设置于道路中间的分隔车行道用的带状设施。中央分隔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中央分隔带的绿化进行视觉调节,缓解硬质景观对路过司机的视觉冲击,另外还有以下的作用。(1)分割高速运行的对向车流、减少对向来车对司机造成的炫光、保证行车安全。车辆在高速上的行驶速度一般较快,中央分隔带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将对向的车流分隔开来,在一侧道路上只有一个方向的车流,保证车辆安全高速的运行;在夜间时,对向行车的灯光会对司机造成严重的炫光,干扰司机的判断,很容易做出错误操作,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就需要在中央分隔带上种植树木、花卉等植物来分散对向来车的灯光干扰,同时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2)缓冲作用。在反生车祸时,中央分隔带可以很好的缓冲车辆的冲撞力,减少车祸损失,同时可以很好的保证在一个方向发生车祸时另一个方向车辆的正常运行,提高高速公路的高效运行。(3)美化作用。中央分隔带一般会种植大量的树木与花卉,使得道路成为了一条连续而富有变化的风景线,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4)生态作用。中央分隔带上的植物可以有效的吸收汽车尾气以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可以较少噪音。中央分隔带在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弥补单调线性与护栏形式的不足,创造变化来丰富道路内涵;应尽量减少眩光;植物选取时考虑气候水土条件,吸收尾气的需求,尽量采用当地的植物种类进行中间分隔带绿化。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绿化材料的选择和空间造型等。在进行绿化材料选择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符合防止眩光的功能要求;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可以抵抗车辆的冲击,不易倒伏;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植物生长缓慢,易于造型。空间造型主要考虑植物平面栽植方式、植物高度控制以及立体层次的构造。为了强调整体性与连续性,植物的栽植方式主要单排单株、单排三株四株组合、双排单株、双排三株四株组合等形式。而植物高度的控制则主要是为了满足减少眩光的需要,植物过低,就达不到阻拦对向眩光的目的,而过高会对司机产生压迫感,会让司乘人员感到不适。中央分隔带绿化植物高度与车辆前照灯高度、驾驶员视线高度、道路状况以及车辆组合等因素有关,一般平直路段与平曲线路段的植物高度为1.6~1.8m,凸形竖曲线的植物高度以最小高度为准,凹形竖曲线的植物高度高于最小高度10~20cm。中央分隔带树篱高度一般在1.5m左右,单株可以适当高些,但不低于2.0m,其具体计算公式如(1-1)所示。中央分隔带植物立体层次的构造是指在种植了较高的植物后,充分利用下方空间种植较低的灌木、草皮以及花卉,达到丰富中央分隔带景观内涵的目的。中央分隔带一般较窄,在种植了保证高度的植物后,所剩空间已很少,但是如果只有很高的植株,会使得中央分隔带较为单调,空隙较大,在高度较低的树干部分,基本没有枝叶,防眩光效果也较差。因此有必要利用不同的植物种类,采用灌木、小灌木和草本花卉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弥补中央分隔带的下层空间,有效的起到防止眩光,美化环境的效果。
4互通立交区的景观设计
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与其他主干线之间转换交通流的重要设施,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重点,也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可塑性最强的部位。互通式立交的景观设计,既要满足其使用功能的需求,又要能够使其整体景观与周围自然景观有机的结合,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互通式立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性、经济性、尊重地区差异性、兼容性、生态性”,其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先行景观设计、坡面景观设计、构造物立面造型、绿化等。其设计的形式主要有自然式、规划式、混合式设计三种。自然式景观设计指的是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设计立交形式,进行景观的构造,规划式立交设计适用于景色比较单调,交通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考虑修建立交对当地居民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这种立交由于周围环境的限制,景观比较单调,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更高。混合式立交景观设计综合了前两种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进行设计,设计效果也更好,更够实现特殊的景观特效。
5桥梁隧道景观设计
山区高速由于频繁起伏、高度落差较大的山岭,因此有大量的桥梁。在公路设计中,一般将道路和桥梁作为两个单独的单元进行设计,因此桥梁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能够有更大的空间进行美化,可以在满足使用性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在桥梁的局部附属设施增加美化修饰,大大增加公路的观赏性。隧道的景观设计主要体现洞口设计及隧道内部灯光照明景观设计等,其中洞口设计是最常见的,最主要的景观设计。隧道内部景观设计一般用在长大隧道,最典型的是秦岭钟南山特大隧道,在设计时,为了改善司机在长大隧道中长时间行驶造成的视觉疲劳,在隧道中每隔一段距离营造了特殊的景观灯光带,通过不同的灯光和图案变化,成功将长大隧道分割成了几个短隧道,从而消除驾驶员的焦虑情绪和压抑心情。
6总结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范文2
关键词:居住区;停车位;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居住区的不断开发建设,居住区的景观开始成为置业者考虑置业的一大因素,而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除了很好地设计亭、台、水、榭、休闲设施及园林植物之外,停车位的设计越来越受到政府、开发商、置业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停车位的设计入手,通过优化停车位的设计,提高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居住区绿地率指标和土地利用率。从这一角度探讨,将对设计现代居住区景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停车位设计规范要求
在居住区设计规范中,要求停车位数量为住户的10%,且规格为3 x 6m。在一个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中型楼盘中,按平均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每户计算,则计算出停车位为100个,按占地面积计算为1800平方米;若小区容积率为1.5,则绿化面积为20000平方米,停车面积占绿地面积的9%。这是规范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随着城市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轿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固定停车位及停车库根本达不到停车的要求,造成目前许多居住区的道路上都停满了车,给小区的物业管理以及住户出行都带来很大的不便。
2、居住区生态环境对停车的要求对于汽车停放,应该符合区域生态系统的相应规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交通流线合理,保障居民的交通和休闲安全;
2.2 达到户均泊车位的要求;
2.3 区域环境的绿化率不受影响;
2.4 结合环境,综合考虑停车景观;
2.5 避免对住区环境造成噪声干扰;
2.6 尽可能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3、坚持生态原则,多途径解决停车
住区停车考虑的因素很多,从住区的气候条件、土质水文、地形地貌、动植物生长状况到市政配套设施等,涉及到区域经济、住区规划、小区道路系统、建筑空间形态、住区景观、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
停车位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从车位角度分有正置式、斜置式,从利用时间上分有临时和固定停车位,从停车数量多少分有停车场、单个停车位及多个停车位。但不管哪种停车位,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问题在于占据的空间与周围景观效果的关系以及作为嵌入体与周围的融合程度怎样,是否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此,居住区停车的问题应坚持生态原则,多途径解决。
3.1 地面集中式停车场
这种停车方式投资较少,存取较为方便,但对居住区环境影响较大,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用地指标为 20~24 平方米/每辆,车门到住宅入口的直达均匀性差,部分居民存、取车时,汽车和人出行受不良气候的影响。结合实际用地情况,可作为设计时未考虑停车问题的小区进行改造时的一种措施,或作为当前小区设计中的辅停车。
3.2 路边停车
这种停车方式增大了道路用地面积,影响交通,容易引起交通事故,造成小区道路 周边环境景观恶化,小汽车排放尾气对小区空气有一定的污染,给其他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不便,且停车空间的开辟受小区道路用地指标的限制,常用于夜间临时停车。地面停车场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应注意对其美化,避免“砼的海洋”。设置可渗透的绿化生态型停车地面,种植对二氧化碳具有吸收能力的花草树木。
3.3 高层住宅建筑附建半地下、地下车库
半地下停车如采用向外扩大车库面积避开更多的停车位则可以提高其适用范围。用框架向外扩大空间,在住宅底层平面形成过渡空间,有利于形成小区完整的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等多种空间层次,甚至可以把各组团之间的架空连廊联系成小区完整的步行空间与车行完全分离。高层住宅的结构利于地下空间的利用,目前较为普遍采用。
3.4 居住小区单建地下、半地下车库
地下停车地上绿化,虽然造价较高但节约土地,以最大的比率创造空间环境,并由此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土地紧张的大中城市中尤其适用。
3.5 首层架空停车
这种停车方式中首层成为联系住宅组团内外的全步行空间,对改善居住环境有所帮助,但停车对住户有干扰。住宅楼间利用平系的可在首层平台下停车,既减少干扰,又提供户外活动场地。
3.6 多层停车库
集约化的土地使用,汽车集中停放,集中设计成开敞式,可节约许多机械通风和采光设备,有利于改善小区环境。虽然可解决大量停车问题,但存取不方便,投资较高,车门到住宅门的通达均匀性差,服务半径偏大,车在库中的垂直交通安全性要求高,层数不宜过多,造型单调,车辆噪音和汽车入库上坡排出的废气小区环境造成污染。目前住宅小区中还未普及。多层停车库可用于用地紧张的市中心地段,结合市中心白天上班车流与小区车流的互补,白天对外开放晚上用于小区停车,以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但必须与小区保持一定的卫生间距和防火要求并加强管理。
3.7 研究步车共存体系
步车共存的目的是通过植物栽植、铺地变化和相关的设施,减少居住区的车量和降低车速,为人们创造一个宜人的步行环境。
具体的措施有:选择不同材质的铺地、地面高差和不同种类的绿化,界定人与车辆的不同行走路线和节点;在限定的地点停车,儿童游戏场禁止车辆进人;步行者能方便到达居住区的任何地方,而机动车不能;采用弯道、路面驼峰以及局部窄路来限制车速;通过适宜的景观层次的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步车空间的优化。
4 结论
居住小区是人们生活的安家之所,而交通又是人们出行的必由之路,小区内停车位的合理规划建设是当务之急。从居住小区的实际出发,采用合适的停车方式解决好居住区内停车问题,将住宅小区停车置身于整个小区的规划设计之中,发挥其应有的潜力,使停车规划具有超前意识,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对居住小区内停车位的设计施工时,要通过采取多种模式的停车位,并与小区的规划设计相融合,以求使居住小区内停车位适应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东辉.居住小区停车问题研究[J].中外建筑,2004(2):80-81.
[2]杨运平,李 硕,徐丽华.我国大城市停车问题分析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5,31(17):16-17.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范文3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
1工程概况
生态园6号路位于石排西部,生态园石排片区以南。道路全长约9.5公里,道路红线40米,南起环城路(横沥),西至生态园边界。道路全线为城市主干道。6号路与生态园大道、7号路、5号路、3号路、1号路相交,形成平交口节点;与58号路、59号路、60号路、61号路、62号路、2号路、11号路、13号路相交,形成三叉路口节点。本方案着眼于找到解决不同形式交叉路口的景观策略,使其完全融合于生态园。
生态园6号路属于区域性城市交通主干路,体现生态园的湿地景观,承担生态园中心区沿线交通出行和组织旅游交通功能。生态园6号路横穿生态园中湿地游览科普区、休闲度假区、湿地生态体验区、文化/旅游/培训区、商务贸易活动区、小型展览会议区、水上运动休闲区、行政区、文化商务区等,具有重要的景观地位。本方案着眼于解决穿行于不同区域所形成的标准路段的景观设计,使其完全融于周边环境。
6号路鸟瞰图
2景观设计策略
2.1景观设计定位
道路曲线蜿蜒曲折,横穿生态园,为了具有高度象征性、能够演绎道路蜿蜒曲线和纵断面丰富变化的道路景观,应当不被地域特性或是城市用地规范所限制,将作为景观带的道路设计融入到生态园景观中去。路面景观的设计、边界(道路红线)的模糊化,演绎道路景观与周边环境水融的特点,将整个道路建成一条优美的休闲观光带。
2.2景观流线与景观融合 为了实现人性化视觉水平上作为景观带的演绎,既应强调纵向的边界因素(缘石、连续绿化带、防护栏、诱导设施),将动感的线形作为设计的主要因素,又应强调横向变化(绿化品种、道路铺地),将道路景观扩展为生态园景观的一部分。 从道路整体对人行道与车行道的边界、中央隔离带、连续绿化带、诱导设施、防护栏等纵断面要素进行强调。 从绿化形式、铺地形式、节点景观等横向因素进行强调。
2.3环境空间 作为城市的主要道路、应当确保行人和车辆双方的安全与便捷。设立反映地区特性和道路沿线城市规划用地特征的休憩场所及福利设施,在创造具有高度舒适性的道路空间的同时,演绎道路景观的特性。明确的“人车分流”、设计兼顾无障碍设施及普遍适用性、确保城市中的休闲空间和街角的广场化。
2.4市政设施 道路景观照明设施、交通信号灯灯柱、道路标识、交通安全设施、人行天桥等纵贯整体的道路设施,其规模较大,其形状对道路景观的整体印象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
设计采用轻快且透视性良好的设计,以简约为基调,定位其作为主要景观元素。轻快、通透性、有秩序、基调、风格。纵向轴线强调照明、红绿灯、标识类的协调统一
2.5景观设施创造城市空间的路面设施(座椅、电话亭、地面上的广告牌等)。为了完善室外生活而设置的路面设施应当不是在道路上的单一排列,而应当考虑其与动态的线形景观、林荫树等景观要素的互相协调,从创造都市中小空间的角度来设计与配置。路面设施应当定位为作为演绎区域特性的要素,设计时应当反映道路沿线和区域景观特点。
2.6先进技术 如何应对环境问题在国际上也是倍受关注的课题。以国际水平的标志性道路为整治目标,采用高交照明灯具、电力负荷小的LED;选用可回收材料;保留及灵活利用现有树木,设置能获取即时信息的电子地图等,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3 设计思路
道路景观的功用,一在于美化城市,给车、行人好的活动空间;二在于连贯周边区域,使道路景观成为周边环境的一部分。6号路全长9.5公里,横贯生态园,穿过丰富多变的环境区域。6号路的景观设计紧扣“融”的概念,在于把道路景观作为生态园景观的一部分来设计。
6号路的景观,在用材、植栽和造型上,均采用生态的概念,兼顾形式、材料的自然化和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为使整条道路在景观上不至于死板,并能极好的融合于生态园景观。本方案根据道路周边环境特征,将道路分成四段进行设计,在保证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以绿色、生态为主题进行分段设计。在选材上考虑其耐久性,根据材料特性进行现代化的设计。道路的道牙均采用高出路面200mm的米黄色自然面花岗岩,可以有效的防止车上人行道。
3.1休闲带 本段设计从起点到K1+700,道路两侧以城市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为主,道路景观宜以常绿植物为主,成为区域之间的衔接钮带。外侧为居住商业区的处理手法:利用灯光制造富现代感的城市空间;商铺铺面城市化, 条理化;选择视线通透的绿化种植, 令街道两侧联系起来; 主要采用明亮, 鲜明的物料如:不锈钢, 金属, 玻璃等。以安全性、功能性为前提,强调节奏感、韵律感,形成线形景观肌理。同时在安全性上应当满足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如防眩光、禁行要求等。生态功能上又具有遮荫、防尘、降噪等特点。
3.2滨水带 本段设计从K1+170到K4+120,道路两侧以生态湿地和沿湖景观为主,道路景观作为联系两侧的风景线,以季相变化明显的色叶植物为主,营造富于变化的自然风景。它既是两侧优美景观的视线起点,又是一条良好的景观生态廊道。
3.3湿地线 本段设计从K4+120到K6+680,道路北侧生态湿地,南侧为办公、商务等城市生活区域。道路景观设计以林荫下开放的空间为主题,达到城市、人与自然最便捷的交流。道路铺装简洁大方,采用高档石材,与周边的建筑相得益彰。植物绿化采用部分打断,方便人的视线交流与行走。
3.4滨水线 本段设计从K6+680到终点,道路北侧是以河和生态湿地为主的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设计以观景为主题,打开北侧的视线,无论是行车还是行人都可看到沿途优美的风景。在道路北侧人行道设计休闲亭廊、亲水平台,供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道路边的公交站台设计得尽量自然、亲切,完全融入周边的景色。其他市政及小品设施如公用电话亭,景观照明设施、休闲坐凳等在满足东莞市的市政规范要求上也须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在选型上可选用部分新颖、独特的,增强道路的景观观赏性。道路铺装图案富有韵律的变化,采用高档石材,与周边的环境相呼应。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中间用一个个花池隔开,开合有序,方便行人到达。
4 配套设施
结合道路系统设置的公共设施包括标识、消防栓、公交车候车亭、垃圾箱、电话亭等。
4.1标识
包括区域地图指示牌、交通标志、厕所指示牌、街道名称等。
1、地图指示牌设置原则为每400平方米左右一个,街道名称指示牌设置在路口醒目位置;
2、各种交通标志(禁行标志、车道标志、禁止鸣号标志等)设置于道路交叉口;
3、在交叉口结合灯杆以平行路面的方式设置悬臂框架,上述规格化标志均安装于框架内。
4.2消防栓
鼓励消防栓结合建筑装置;
鼓励消防栓结合绿化、花坛、街道雕塑的基座等设置;
消防栓每120米设一个,其位置必须十分明显并不许有物体遮挡。
4.3公交车候车亭
公交车候车亭应有顶盖,允许在适当位置结构设计线路牌及线路图,亦可结合机构设计,并应有照明,同时现有单独设立的线路牌可以取消;
候车亭设计为单元式,形式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4.4垃圾箱
垃圾箱应单独设置,并设置于行人集中处,如公交车候车亭、道路交叉口等处;
垃圾箱的形式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
垃圾箱建议沿道路每30米设一个;
人流聚集处应增加行人休息设施如街凳,建议每20米设一个。
4.5电话亭
电话亭:可参照相应市政设施标准设悬挂式电话亭等,约100米设一个,设置于道路红线范围内。
4.6公共厕所
新区流动人口密集的街道、商业闹市区道路、公共场所和居住区每隔400-800米设1座公共厕所,一般街道间隔不大于800米设1座公共厕所。每座公共厕所建筑面积不应少于60平方米,其中7-10平方米可作为环卫工具房。
公厕周边绿化宜采用绿篱或枝繁叶茂的树木作为遮挡,公厕入口既需标示清晰,也要注意其私密性,不宜直接对人流较多主路开口,其入口通道可以稍微曲折。周边常用植物品种较多,有鱼尾葵、棕竹等,应结合各个绿地地块的品种具体处理。
5、结束语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范文4
关键词:高速公路;多功能生态绿化体系;景观设计
收稿日期:2011-03-23
作者简介:黄海珠(1982―),女,浙江乐清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建筑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108-04
1 引言
漳州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地处福建东南,东邻厦门、东北与厦门市同安县、泉州市安溪县接壤,北与龙岩地区漳平、龙岩永定等县毗邻,西与广东省大埔、饶平县交界,东南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漳州是福建南部的“鱼米花果之乡”,青山碧水,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为文明富庶的经济开发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也是闽西南的商贸重镇和富有亚热带风光的滨海城市。漳州南联络线南靖至龙海高速公路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漳州绕城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泉厦漳城市联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概述
2.1 设计范围与内容
本项目路线起于南靖靖城镇新楼,设靖城枢纽互通与福州至广州高速公路相连,终点漳州港互通,顺接规划的招银疏港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与沈海高速公路衔接。沿线设南凌、九湖、东泗等3个落地互通,路线全长46.60km。本次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内容有高速公路内的中央隔离带绿化、沿线路侧绿化、护坡覆绿、隧道洞口景观、互通立交景观、桥梁景观、收费站景观以及服务区景观等。
2.2 设计意义
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了沿线地区物资、信息交流,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速公路的建设,除了进行功能、环保设计外,还应进行景观设计。所谓景观是指人类(景观主体)所感受到的给人带来视觉享受和情感上认同的物质形态及空间氛围的综合构成体。而高速公路为了达到“高速”目的,建设中往往“逢山劈山、遇水架桥、过村拆房”,导致岩石,水系紊乱,森林减少。高速公路的兴建不仅要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而且应该带来精神文明,使其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和精神风貌的长廊。因此,高速公路必须结合原始的大地景观进行景观设计,营造良好的视觉形象,使乘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情感,带来一种审美愉悦,使其成为匍匐在大地上的一条绿色长龙。
2.3 设计目标
在对本段高速公路的环境现状综合分析、评价和解析的基础上,根据高速公路的性质、功能以及绿化立地条件,结合高速公路的建设布局,通过对各种绿化设计模式综合平衡与汇总,根据绿化环境、防护功能及景观观赏等综合效益和谐统一的需要。
2.3.1 建立多功能生态绿化体系
在高速公路两侧、互通立交区及服务区全面实现绿化,建设多功能景观观赏性防护林。建成以道路出入口、立交桥和服务区各具特色的园林绿化景点;道路普遍绿化的重点为多功能、多层次、多观赏效果的生态绿化体系。
2.3.2 建立多物种防护绿化体系
在绿化工程中丰富生物多样性,做到乔、灌、草合理配置,增强绿化植物种类。注重绿化层次、季相变化和动观效果,讲究“节奏”与“韵律”,突破一条路两行树的呆板模式。通过种植高大乔木与周边毗邻的农田防护林、居民区绿化等有机结合形成的防护林带降低风速,有效地减少风沙危害,提高公路的能见度,保持路面清洁。发挥植物净化空气的功能,减少车辆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有害气体向周边扩散。
通过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使沿线的生态状况得以保护和改善,产业布局得以优化,村庄面貌得以提升,沿线居民的生活品质得以提高,努力把该高速公路打造成为山青水秀的景观大道、环境优美的生态走廊、村强民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带。
3 景观设计分析
本段高速公路沿线自然植被生长良好,主要以阔叶林为主,夹杂有针叶林;公路沿线山峦起伏,自然风光极其优美。路线选线坚持地质选线、环境选线的原则,尽量绕避不良地质灾害区,减少高填深挖路段,降低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对于沿线的环境敏感点争取避让原则,桥隧的设置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对于高填深挖路段,条件许可时尽量设置桥梁与隧道,减少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及对原状土的扰动,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起点段沿线地形起伏大,地形陡峭,山势雄伟,可充分领略大自然之雄浑,景观设计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结合现有水体,加强自然景观因素的运用,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景观区。
3.1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实际上是围绕整个洞口一定范围内的景观设计,考虑的不仅仅是洞口单一的个体,还包含洞口旁的边坡及周遍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景观设计(图1)。其考虑的重点是人工构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对工程损伤引起的环境破坏的修复和在恢复中体现当地的人文景观特点。
隧道的景观设计是出于顺应生态保护的需要,尽可能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避免或尽量减少硬质挡墙式的隧道口与周围环境的不和谐,设计遵循隧道自身的设计特点,以生态恢复为主,减少人工的痕迹。同时,隧道口三角绿化带也将纳入整个设计范畴,以融于自然为前提,注重视野上的开阔,植物色彩的搭配,季相的变化,展现时代气息,提升道路的景观档次。
3.2 互通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的总体设计思路确定以后,互通式立交位置的选取就显得比较重要,需要了解立交区域内许多自然条件,包括立交区域内的地形情况、岩石和水土的分布和气候条件,以及区域内植被情况,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了解,以解决与周围景观的协调问题,确定立交景观设计的总体设计思路(图2)。立交如何与周围景观融合在一起,并对景观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与其它建筑物一样,互通式立交的造型也是以空间为主体的,但是由于互通式立交具有空间开敞、规模宏大等特点,人们当处于其中的某一点时往往很难一览全貌,这时只有当视点升高到一定程度时,
才能领略到其整体的外部形象,因此互通式立交的整体形象主要是通过各种平面线型的平、纵面组合得以全面表达的,匝道作为立交的最基本单元,立交的平纵面设计思路均是通过其具体反映出来的。在匝道的平面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避免错误地割断生态景观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的做法。《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对匝道的平面设计在这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互通式立交的景观应与匝道线形布设相配合,并与环境相协调”。在匝道的纵面设计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功能的特殊性,经常会遇到一段很短的距离需要克服几米的高差,这势必会破坏立交范围内原有的地形、地貌,这时就需要通过对匝道上不同区段的构造物采用不同的立面造型,以达到丰富立交景观的作用。从而使立交在整体造型上具有美观、大方的特点,并对周围景观起到优化的作用。
3.3 服务区景观
服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要体现“生态”“绿色”“快捷”的思想,在自然环境日益被破坏的严峻条件下,其设计更要体现“生态、绿色”的思想,而目前国内服务区的常见的大面积的水泥砼覆盖地面的方式,绿化少、隔音效果差、景观观赏性差,利用植物栽植或利用遮荫棚遮蔽炎热阳光的照射;服务区地面采取绿地与彩色地砖结合的方式铺设,景观效果极佳,利用植物造景采用乔灌结合、常绿落叶结合配置原则,森林式栽植,服务区沿主线一侧考虑到驾驶员的视线要求和乘客的观景要求,其绿化以种植观赏性较强的常绿灌木为主,其余三面用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间植,从整体上营造一种绿色大环境,形成浓郁的绿化气氛(图3)。以庭院绿化形式为主,形式开敞,以现代形式结合局部自然式栽植。可采用线条流畅、舒缓的剪形绿篱突出时代气息,局部的自然式植物配置便于服务区的人们近观品味。在服务区的绿地上宜种植高档常绿草坪,其上少量自然点缀树型优美、观赏价值高的乔灌花卉,并通过园林小品和灯光的有机结合,表出简洁明快的现代气息,且具有缓和分隔作用,更能衬托出建设物的建筑美和艺术效果。
4 绿化设计分析
4.1 绿化设计原则
4.1.1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根据景观林带的要求结合快速路的特点进行树种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创造出道路内侧与建筑结合的丰富的植物空间围合形态。
4.1.2 保留现有乔木的原则
尽可能保留现有生长良好的乔木。
4.1.3 乔木为主、乔灌地被相结合的原则
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结合,强调近期与远期兼顾的道路绿化效果及特色景观空间的形成;植物配置采用复合式的群落结构,以乔木为主,并按不同区段按“乔木+地被”、“乔木+灌木+地被”的多种模式,充分体现物种的多样性。
4.1.4 景观风貌多样性原则
在总体风貌协调的前提下,通过景观林带的空间组合、物种和色彩的协调对比,来进行景观风貌的多样性、空间的丰富性塑造。
4.1.5 雅则显之,俗则蔽之的原则
对于沿线500m范围的景观、建筑等,将效果好的,能提升道路景观品质的通过空间的处理,引入到道路景观中来,对破旧的、又不能拆除的采用高大乔木进行遮挡。
4.2 高速公路绿化的功能要求
高速公路绿化功能要充分反映交通线路的特点,不仅美化道路景观,使旅客舒适,又能起到防尘、防污染、防止风沙和水土流失对公路的侵蚀,稳定路基边坡,起到加固路堤和路堑的作用,改善道路沿线环境。
(1)净化空气功能。通过绿色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杀菌抑尘,创造一个比较洁净的行车环境。
(2)降低噪声功能。茂密的叶片形成松软而富有弹性的表层,可象海绵似的吸收声能,减少噪声危害。
(3)美化路容功能。通过色彩多样的植物及形态各异的乔灌木景观,可以改善枯燥的行车环境、消除精神疲倦,提高安全保障。
(4)水土保持功能。边坡、护坡的绿化植被可截流阻挡雨水对坡面的直接冲击,减少地表径流,防止路基变形及坡面坍塌。
4.3 高速公路绿化设计
4.3.1 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的主要目的是按不同的行驶方向分隔车道,防止车灯眩光干扰,减轻对开车辆接近时司机心理上的危险感,或因行车而引起的精神疲劳;另外,还有引导视线和改善景观的作用。中央分隔带以常绿灌木的规则式整形设计为主,配合落叶花灌木的自由式设计,地表用矮草覆盖。在增强交通功能并能够持久稳定方面,主要通过常绿灌木实现,选择时应重点考虑耐尾气污染、生长健壮、慢生、耐修剪的灌木。
4.3.2 边坡种植设计
除应达到景观美化效果外,还应与工程防护相结合,起到固坡、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对于较矮的土质边坡,可结合路基栽植低矮的花灌木、种植草坪或栽植匍匐类植物。较高的土质边坡可 用三维网种植草坪。对于石质边坡,可用地锦类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挖方边坡一般在坡角和第一级平台砌种植池,栽植攀缘植物、花灌木及垂挂植物。
4.3.3 高速公路两侧绿化
在高速公路用地范围内栽植花灌木,在树木光影不影响行车的情况下,可采用乔灌结合,形成垂直方向上郁闭的植物景观,空间围合较好,绿量大,改善生态环境效果好,这种形式应为主要设计方式。根据沿线的环境特点进行设计,如路两侧有自然的山林景观、田园景观、湿地景观、水体景观等,可在适当的路段栽植低矮的灌木,视线相对通透,使司乘人员能够领略上述自然风光,使公路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4.3.4 服务区的绿化
以庭院绿化形式为主,形式开敞,以现代形式结合局部自然式栽植。可采用线条流畅、舒缓的剪形绿篱突出时代气息,局部的自然式植物配置便于服务区的人们近观品味。
4.3.5 互通区绿化
在互通区大环的中心地段,在不影响视距的范围内,设计稳定的树群,可常绿与落叶树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搭配,既增加绿量,又形成良好的自然群落景观,自然而壮阔,还可减少人工抚育管理。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范文5
关键词:传统;造园思想;住宅区;景观设计;设计要素
随着城市建设地面积的日益稀缺,随着城市人类的不断增长,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下,如何解决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高容积率住宅区就是这么一个能解决眼下燃眉之急的居住类型。不管是一般模式的住宅区还是高容积率的住宅区,景观环境不仅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更是区域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高容积率住宅区景观环境问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如何运用多学科知识将高容积率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成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宜居环境问题就变得十分迫切。
1空间布局
在对高容积率住宅区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首先对整体布局梳理。确定各区域的功能,根据住户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来分析区域的不同安排,是休憩空间还是游戏空间或是有其他通途的场所。尤其在公共空间较小的高容积率住宅区中,更应该多方面考虑,因地制宜的区规划。
2交通道路
在设计住宅区的道路交通时,要以便于居民出行、美化环境、安全等原则为基础开展相应的设计工作,此外还需要遵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区内的交通设计,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户外活动、交通行为。因为高容积率住宅区的空间整体框架由建筑构建而成,使得道路原本的空间意义被破坏,仅仅以原始功能的发挥为主,即行车以及行人。对比多层住宅而言,各级住宅区道路仅仅作为从属而存在,而建筑物才具备决定以及主导意义。所以,此类住宅区在设计道路时,往往会考虑建筑布局特点,进而开展设计活动,且对于人车分流更为关注,由此保障小区内的安静以及安全,如此的设计方式也可让区域内的相关活动得到恰当和正常的开展。20世纪20年代,“人车分行”的居住区交通组织原则首先被施行于美国纽约郊区的雷德朋居住区。此次方案中,首次实现了行人、汽车的分离,并结合环状、枝状方式在建筑群内部穿插车行道,令其存在于居住区的周边,如此的车行道具备极为明确的分级。此外,在设计步行道方面,为实现活动场所、建筑以及绿地等的关联,则运用了贯穿于建筑群内的方式。对机动车随意进入到区域内的有效控制,也可实现内部噪声的减少。在此类住宅区中,往往会设计半地下或地下车库为主、地上为辅的停车方案。此外,也存在运用底部架空的方式对地面停车库加以设置,由此实现停车问题解决的相关案例。
3景观节点
就景观设计而言,一般会结合具体的设计对象、面积、风格等,对相应的景观节点进行设置。而此类节点则是聚集视线的焦点,也是景观轴线方面较为突出的景观点。就高容积率住宅区而言,景观节点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区域内具有较多建筑单体、人口,由此从景观整体空间来看,对比中低容积率居住区而言,其具有更多立体视点。在设计此类区域的景观节点时,往往需结合如下两大原则来实现,即人心趋静、自然化原则。自然化原则是指在逃避城市生活的喧嚣、缓解因人口稠密而导致的心理排斥方面,休闲生活将发挥极大的作用,这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所以设计园林环境景观具有极为突出的作用以及影响。一般而言,休闲的对园林、景观进行安排时,必定要凸显出自然性,这不仅是对原始美的体现,此外也展示了田园风光,要尽量减少人工的过分雕琢。人心趋静的原则是在设计高容积率住宅区休闲地景观时,要以让人们的心情更为平静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在对花卉等的选择方面,要选择较弱的植被,此外如令人紧张以及简单的大面积几何图形则不适合使用,在排列植物方面,要结合线条引导,尽量减少杂乱之感。
4盈山理水
就传统造园而言,往往通过修筑假山、开凿水池等方式,以对自然山水体系的模仿,构建起园林的骨架。这也是对自然景观的临摹、缩写,通过艺术加工方式的运用,以极小的空间实现咫尺山林的打造。在园林构建方面,山石是极为重要的要素,其具备传情达意的功效。如在《园冶》中,计成提出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即阐述了这一道理。通过山石的运用,实现大自然景观的再现,进而完成对文人情怀的表达。如群置、堆山等都属于常用的山石布置方式,切需要结合具体环境加以打造。石峰往往结合特置的方式来打造,因极为优美和生动,进而作为园区的主题而存在,如苏州留园、祸园等园林的部分景点,都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另外,通过山石的堆砌,由此构建起湖中岛,不仅是对水的温柔、山的苍劲的体现,此外如此虚实、山水相映的方式,更是山水画意境的一种延伸。除了将山石运用于造园之中,理水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功效。无水不成景的说法自古就已存在。园林意境的营造,更离不开水之美。在《林泉高致》之中,宋郭熙就表示“山以水为血脉,故山的水而活,以水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就传统园林来说,多以自然的溪水、河湖等作为理水的写照,水面的划分则结合亭、廊道等来实现在水面上影印出山石、花草,切以睡莲等对睡眠加以点缀,由此实现园林空间情趣的增加。在造园活动中,山水通常同时出现,结合生态角度而言,这也是生态得以构成的关键条件,可将生存的场所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给生物。在园林之中,防火以及花木的浇灌工作,也需要结合水来实现。在设计现代景观石,水也具备更为丰富的设计语言,可实现多样景观空间的体现。通过山石驳岸的方式,完成犬牙交错形式的呈现,让陆、水之间可实现自然的过度,变得更为幽深以及含蓄。
5植物配置
在传统造园方面,植物造景这种手法也极为重要,同时也是园林景观的一种主要构成要素,更是极为重要的陪衬,能让人产生宁静以及亲切质感。就传统园林而言,植物的存在可实现对视线的遮蔽、空间的引导和划分,此外还可发挥色彩渲染、衬托建筑的作用。通过对四季植物变化的观察,将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同时也会对景观意境产生影响。就各类空间来说,有必要结合所处环境、建筑的各种状况,来对植物的种植进行各种绿化形式、空间组合的设计,若处于繁华、喧嚣的闹市区,有必要通过将高大的树木栽种于住宅区附近,由此实现噪声的降低,构建起良好的屏障,此外因车辆等导致的烟尘,也将被树木吸附。若住宅区为低密度、高容积率,则需要将大量草坪布置于周边,视线将因此更为开阔的同时,更有利于空间绿化目标的达成。在住宅区中,此类地块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住宅区用地的有机构成部分,消费者以及开发商对此也更为关注。住宅区绿化状况如何,已成为人们对住房加以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所以也成为决定房价的一个重要筹码。就高容积率住宅区而言,因其建筑单体的面积相对较大,所以对比低容积率的区域而言,其绿化率相对较低。如何才能够实现景观的协调以及绿化率的提升,已成为此类区域景观设计探究的关键。“最大限度的实现小区绿地功能的发挥”也已成为此类住宅区绿化设计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张振.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3(08).
[2]曹菊枝.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范文6
关键词:城市道路;植物配置;景观设计
1城市道路绿化的基本原则
1.1功能和性质相适应
城市道路种类多样,配置道路绿化应根据道路的性质、级别、及市政工程设施需要来确定。城市道路绿化主要起到隔绝噪音、净化空气、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作用,在设计中应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在满足规范的同时尽量带给人美的感受。例如:弯道处为不妨碍司机视线,不能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行道树不应种植果叶有毒或落果,易对行人造成危险。
1.2生态配置原则
保证植物配置的生态性要求植物多层立体化配置,乔灌草结合,控制常绿树与落叶树比例,速生树与慢生树结合等,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最好的绿化效果,增强生态环境效益。
1.3适地适树原则
尊重植物自身生态习性,才能更好地保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根据道路所处位置,分析风向、土壤、水文及道路绿地的小气候环境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形成稳定的群落环境,逐步增强绿化效果。
1.4保护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是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在道路绿化时应予以保护。
2城市道路绿化的植物选择
2.1乔木的选择
选择乔木时要求:(1)株型整齐,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花叶果具有观赏效果,秋色叶植物,冬季观枝干植物更佳。(2)便于养护管理,生命力强,病虫害少,花叶果无不良气味。(3)树木存叶期长,延长观赏期,落叶集中,便于清理。(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高,不妨碍行人通行,枝叶繁茂,能提供荫凉环境。(5)便于大树移植,移植后易成活。(6)具有一定的抗性,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7)寿命较长,生长速度适中。
2.2灌木的选择
选择时应考虑:(1)枝叶繁茂、株形优美,花期长,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侧枝不影响交通。(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季相变化。(3)繁殖容易,便于管理,耐修剪,树形和高矮易于人工控制。(4)具有一定的抗性,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
2.3地被植物的选择
根据温度、湿度及土壤等气候条件北方地区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地被植物;南方地区主要选择暖季型草坪做为地被植物。另外,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低矮花灌木也可作为地被应用。
2.4草本花卉的选择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立体搭配,合理配置,1、2年生草本花卉因养护管理较为麻烦,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3
城市道路的植物配置
3.1城市环城快速道路的植物配置
城市环城道路主要用于快速通行,安全性成为植物配置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出入口应种植指示性植物;转弯处种植指引行车方向的成行乔木;在主次干道的交叉处,不应种植能遮挡视线的高大植物;绿岛中不宜种植过高的植物,防止遮挡周围车辆情况。
3.2城市立交桥的植物配置
城市立交桥处交通情况复杂,相对集中,常采用平面、坡面与垂直绿化相互结合的形式。该区域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在不影响交通视线的前提下增加绿量,采用多层次科学搭配,同时疏密有致,使有害物质及时疏散。植物配置多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搭配灌木、地被合理配置。
3.3车行道分隔绿化带的植物配置
对于较宽的绿带,植物配置就较为多样化,规则式、自然式皆能满足要求。较为单一的规则式种植为配置等距离单行乔木,其下配置地被植物或草坪;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更加具有艺术性、丰富性,植物种类多样,姿态各有不同,常绿、落叶的乔木、灌木相映成趣,结合种类多样的地被植物、草坪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群落景观,结合各种小品设置,可达到四季有景,景景不同的美丽景观。在较宽的分车道绿带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道路尽头、人行横道,车辆拐弯处的安全性,不种植高大乔木,多种植低矮灌木、地被植物、草坪进行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