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1
为此,他们向五年级的老师们请教,没想到五年级的老师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于是,两个教研组产生了共同研究中、高年段习作中对于“写具体”这一要求的异同点,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想法。
近几年,我校实施的“行为更进”式校本研修策略陆续应用的“多人同课更进”形式、“一人同课更进”形式、同年级“多人多课更进”等形式已经较为成熟,但都是在一个学科教研组内进行的课例研究过程,即同一组内的每一位成员在同组教师实践的基础上,吸纳同伴经验,再经过个人独立备课、教学实践、组内研讨,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的实践活动。针对四、五年级老师共同关注、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采用“不同年级多人多课更进”形式,可以更好地发挥两个教研组的合力,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同时也探索了“行为更进”式校本研修策略的新形式。我向两个组的老师们提议,围绕“如何把握四、五年级对‘写具体’这一要求的不同标准”这一主题,开展“不同年级多人多课更进”活动,最后以联合教研开放的形式向全体语文老师进行现场汇报和展示。对于我的提议,老师们欣然接受,并且很快开始制定研究计划。
我们按照制定的研究计划开始进行更进教研。从共同研讨、确定目标,到几次集体备课、联合更进,再到请专家指导,不断改进教案,直到最后的现场展示,这次联合更进教研历时一个多月,取得了扎实的效果。
首先,帮助老师们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加明晰、准确地把握了四、五年级叙事类习作在“把内容写具体”方面的不同要求,同时,也优化了课上一些具体环节的操作。
其次,拓宽了老师们的教研思路,使大家切实感受到,除了阅读教学之外,语文教学中的习作、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也是值得研究的。
第三,首次尝试了“不同年级多人多课更进”形式,使老师们今后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又多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形式。较之以往各教研组的“单兵作战”,这种研究形式明显加强了不同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适合研究不同教研组共同关注、存在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组际合力。不同的教研组在研究过程中既各自独立又成为一个研究共同体,从研究的结果看,也更富有实效性,实现了教研效益的最大化。
四年级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这种新教学理念的提出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和重视应试教育的教学现状,采用重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能力,开展积极互动,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教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指的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乐之者”反映的就是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巨大影响力。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极强的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学习过程中主动克服种种困难,排除干扰。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设法把单调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开展学习,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文章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多方位写照。在进行文章的教学时,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必须贴近现实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即学生只有对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生活有所了解和认识,才能体会到作者在选材、立意以及语言运用方面的高明之处,才能了解作者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从中接受真、善、美的情感熏陶。我们这里讲的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情境展现,指的是将教材中关于生活的描写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一定的情境联系起来,增强学生体验的同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一点正好契合了古人“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读书观念。
二、给学生充足的自我展示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地突出教师的教授环节,在知识的学习上更多地采取灌输式教学法,过分迷信课本,通常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全面能力素质和鲜明个性的人。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掌握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和激发潜能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完《桂林山水》一课后,可以专门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秀美山川,这个过程中要兼顾所有学生,尽量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要在表扬的同时,指导他们从其他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结束后可以布置作业进行本堂课总结。
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中多种不同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各种音频、视频和动画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把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化静为动,能够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起到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它们之间外形上的相似点。然后再播放蝙蝠如何捕捉食物的模拟动画,让学生们看完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蝙蝠捕食全过程。最后展示雷达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片,让学生总结其特点,并比较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捕食过程,总结其共同点。在上述过程中,学生们一边看动画一边讨论,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同时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获得了有关雷达的工作原理的科学知识。再如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课的教学时,在读到课文有关晚霞上来的那段精美文字描述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晚霞渐变的视频,再配以悠扬的音乐,使学生们在观看的同时被眼前绚丽的画面深深吸引,并深深陶醉其中,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其教学模式的构建还有很多种,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但是不管采取何种模式,都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充分运用激励、鼓舞等手段,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学中乐、乐中学的方式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大伟.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四年级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 大课堂
一、热爱生活,学习语文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注意把握生活中有价值的学习内容。青少年最大的隐形杀手――网瘾,近年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许多青少年和家长带来困惑。我们教师大有机会使网络成为学生最有价值的学习工具。课前预习或课后拓展练习引导有条件有能力上网的学生搜集资料,与学生共享网络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读读认认藏族、蒙古族、高山族、维吾尔族。教师不能满足课堂上教完教材,就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并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活动中有的说跳过新疆舞,有的学生说唱过苗族歌,还有学生搜集下载了我国各民族的名称、服饰、歌曲、乐器、图片等。有些学生家中有彩色打印机,将苗族、维吾尔族等漂亮服饰展示出来并请同学将对应的民族连线。这激发了学生搜集、绘画、识字,课堂外学生认识了大量的生字新词,在识字过程中受到母语的熏陶。音乐课上教师在教歌词 “侗族”时,大家不仅认识,还能说出“羌族”“彝族”这些生字。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这样不仅极为有效地遏制学生上网游戏,还为学生学习资源开辟了一块“绿洲”。学生从不同的生活侧面了解五十六个民族,他们在学语文中更加热爱生活。
二、观察生活,学习语文
在留心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内心真挚的情感,提高观察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提示语,“当你得到父母疼爱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们付出的辛劳吗?想到过为他们做点什么吗?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共同感受人间真情。”《可贵的沉默》《妈妈的帐单》都是本组蕴含浓浓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教师教学后留下特殊作业:1.老师想从你们的观察日记中了解你们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们的?2.愿意告诉老师真情的可以来老师这领取一张妈妈的生日贺卡。教师让学生悄悄地观察妈妈,一段时间以来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学会观察妈妈,从观察日记中发现学生真的懂事多了。
“我妈妈一下班回来,顾不上休息就下厨房,系上围裙,套起袖套,开起液化气忙碌做午饭。饭后她也没有午睡就去阳台洗衣服。晚饭后,妈妈结束了锅碗瓢盆‘交响曲’后把手擦干,马上到我跟前辅导我功课。”
“妈妈很早挑菜去市场卖,出门时把早餐用另一个大碗倒盖着温在锅里,我每天被闹钟叫醒后到厨房吃早餐还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更是暖烘烘的。过几天就是妈妈的生日,我一定要给她一个惊喜。”
“我妈妈没工作,只知道每天挑货去摆地摊。我心里偷着看不起她。这个星期天,我要完成活动记录,很不好意思地站在妈妈身边,学着妈妈看行走的人,只要眼睛往这里看看,就把他招呼过来。吃晚饭时,妈妈一边夹鱼肉到我碗里,一边还笑呵呵地对我说:‘孩子,今天运气还算不错,挣了几个钱,还有鱼吃……’刹那间,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在那鱼肉上。从这以后,妈妈是我心目中最了不起的人!”
平凡的生活、熟悉的妈妈,有意地观察有了全新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习捕捉习作素材,提高了学生习作兴趣。
三、联系生活,学习语文
在欢度节日、纪念日、盛事庆典等活动中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试卷里有一道题要求按一定顺序排列,题为:守岁、中秋、春节、端午、元宵。结果大多数学生答错。我国传统大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当佳节来临之际,教师要及时引进语文教育。
例如,春节正逢寒假,鼓励学生写春联、贴春联、搜集、记忆春联。过年时收到压岁钱后写使用或存储计划,过端午节编童谣等。有个学生编的童谣很有趣:“过端午,敲锣鼓,划龙船,看跳舞。吃粽子,挂香包,欢欢喜喜过端午。”农村学生在学习农谚中联系生活说说现在是什么季节,在春播夏种秋收之时将了解的农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写出自己所喜欢的名称来。
生活处处是语文,也用到语文,教材编排中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时教师用心于此,学生就会大大提高用语文的能力。
四、想象生活,学习语文
在大胆的想象中学习语文。世界上无数的发明都离不开想象,新教材中许多生动有趣的课文,学生特别喜欢读,更能激起他们的奇思妙想,教师应该抓住童真发展学生语言思维。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等课文,学习后我开辟“异想天开聊天室”,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有的学生为被反驳想象不符合常理、不科学等争得面红耳赤,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想象得到大家的肯定,迎来响亮的掌声。有的说:“我将来发明万能机器人,会定时做饭,会定时送我上学。”有的说:“我将来发明的恐龙型轻巧小飞机,可以停留在屋顶上方便人类出行。”还有的说:“我将来设计的教学楼地板、门窗、桌椅全使用会吃灰尘的新型玻璃,以后免做值日了。”儿童时代想象力特别丰富,真可谓童言无忌。美好的想象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大胆的想象张开了学生语言的臂膀,从而发展了学生语言思维。
四年级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4
――郝荣荣
她是学生眼中的“妈妈”,时刻把学生装在心中,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她是家长眼中的“女神”,不仅有着过硬的教学能力,更有润物细无声的爱生之心;她还是同行眼中的佼佼者,所获荣誉涵盖市级、省级。近年来,庆阳市东方红小学教师郝荣荣用专业、专心彰显着师者风范。
刻苦钻研教育理论 积极研究教学规律
“我从过去不懂得教书到现在懂得教书,在教育工作上始终充满干劲,这源于发自心底的热爱。”1986年6月,郝荣荣从庆阳师范毕业,随后分配到庆阳师范附属小学(后更名为庆阳市东方红小学)任教,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9年。29年来,郝荣荣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把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把青春留在了庆阳市东方红小学的校园里。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她就暗下决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庆阳老区的教育事业,为自己认定的事业奉献一切。
语文是听、说、读、写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作为启蒙老师一要学好,二要教好。自走上工作岗位后,她就以“学”字当头,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凭着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断探索的精神,在工作之余,学习完成了大专要求的全部课程,取得了大专学历。平时,《甘肃教育》《上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班主任》《有效教学十讲》《窦桂梅教育拾虫记》等都是她的良师益友,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她实践经验得以升华。
同时,她在实践中积极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多元互动,开发学生智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主旨,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参与式合作学习”的思想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自参加以来,郝荣荣先后承担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目标教学”、“作文导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实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实验等课改实验。首轮“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当时在一无模式,二无参考,三无经验,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她凭着自己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凭着对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凭着对孩子的责任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牺牲了节假日,做了教具、挂图、卡片,编写儿歌,使首轮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出了一套拼音教学的方法:拼读法、直呼法、三拼法、标调法;总结了前鼻音、后鼻音常用字的规律,为以后从事语言文字和普通话测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注・提”实验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善于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掘教材中的重难点,善于表达文章感情及自我感情,课堂鲜活,气氛热烈,师生思维发挥到极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多次承担对外公开教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近几年,随着课改的深入,她注重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作文教学,大胆尝试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方法,通过师评师改、师面对面批改、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小组共同批改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作文的评改中不断地去实践,利用手中的小小权利,来评判他人作文中好的题材,优秀段落,突出的语句,存在的问题,让他们通过互批互改,既看到别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又学到别人的优点。学生在探究合作中领会到写作的奥妙,最终达到“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这种实践,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真诚感化学生 用真爱教育学生
教师的职业是伟大的,光荣的,但也是辛苦的,是默默的,是需要牺牲的。要把一个六七岁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学生,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郝荣荣在教低年级时,手把手地教孩子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听课,点点滴滴,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她每天总是提前到校,最晚时下班,晴天雨天,从不间断,有了头痛脑热等小病也从不请假。
1990年的秋天,犯有头疼病的她,有一天终于坚持不住,请假在家休息治疗。一天下午,张玉燕、杜涛等十多名学生到家中看望病中的老师。当她从学生口中得知,两天来,班上的语文课无人上,班级混乱时,她毅然带病到校上课。
1993年她父亲因病去世,正值中考在即,在埋葬了父亲的第二天,她就带着泪水到学校上课了,这是一个平常儿女无法做到的。
她热爱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爱得真挚,爱得深沉,爱到细微处。工作中,她是一名实干家,每天坚持提前到校,身体力行,亲自动手提水、拖地、擦玻璃,组织学生就餐,为学生发馍分汤,样样都干。她所带的学生张建成因刚做完心脏手术,不能剧烈运动,每次外出、听课时,她总是用自行车推着他走,亲自照顾他完成学习等任务。
她还经常为学生擦鼻涕,剪指甲,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每个学生。经常听到家长说:“把孩子交给郝老师,我们一百个放心。”每到开学分班时,总有学生家长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要把孩子放到她班上,因而她所带的班级每年都是人数最多的。她一直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
教无定法。在创建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奋进的班集体过程中,作为班主任,她认为对学生必须有普遍的关注、普遍的期望、普遍的信任和必要的宽容这四种爱的态度。关爱学生,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她常常用语言开导、鼓励、教育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取得学生的信任。在学习上不偏袒、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她认为,“在学生遭到变故惶恐不安时,在学生百无聊赖不思学业时,只有用爱,用心灵的交流才有教育效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从教29年来,她一直用真诚和热情去填补他们情感的空缺;用温暖和爱心去修补他们的心理困惑;用信心和关爱去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她还常常告诉年轻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转化后进学生的一切技巧与方法,离开这一起点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她做到了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真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管理学生。
后进学生李永康父母在外地工作,平时只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照看,三年级前语文考试没有及格过一次,同学看不起,自己学习没信心,四年级李永康分到郝老师班上,她发现李永康勤快,拖地非常认真,跑得也快,于是就创造机会,让他发挥自己的优点,及时表扬他,从而提高他在同学心中的位置,树立他的自信心,并抽时间给他补课,四年级第一学期中考他的语文终于考了63分。他的妈妈激动地拉着郝荣荣的手说:“老师,多亏你了,我们的娃并不傻,还能学呢!太谢谢你啦!”
发挥带头作用 强化辐射效应
郝荣荣在提高自我的同时,还十分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关注学校的发展,热心帮助指导他们的教学艺术和管理方法,经常同他们谈教材、谈教法、谈自己的见解,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件制作、教风教态、仪表着装等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深入研究,追踪听课,帮助青年教师逐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课程适应能力。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撰教案;制作教学课件;如何进行板书设计,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如何上好导读课以及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基础等方面的问题,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学校多名青年教师在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指导的岳丽君老师在2007年5月获全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王沁老师在2012年7月获庆阳市教育教学论坛一等奖,王瑜、李海霞等老师在学校优质课比赛中均获奖。
四年级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5
关键词:积累语言;读中记忆;说中积累;写中运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学生说话吞吞吐吐,畏首畏尾;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深入的思索方才渐渐明白,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都需要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儿童是学习语言的表达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一定梯度的语言训练,形成良好的积累语言的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养不理想的关键就是缺少语言这“米”。因此,语文教学的基础、首要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即是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读中积累语言
1.在诵读中积累
每日进行晨读,内容包括:古诗、儿歌、歇后语、名人名言、名家名篇等。老师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既有词句积累,也有篇章背诵。每节语文课前两分钟,校园内传出朗朗的吟诵声,整齐响亮有韵味。别小看了这两分钟,日积月累,我们的学生在没有任何课余负担的前提下积累了不少。每学期末,各班还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吟诵展示呢!如:一年级识字大王比赛;二年级古诗擂台赛;三年级精彩片段吟诵赛;四年级阅读能力竞赛;五年级摘抄本展览和小报制作评比等等。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们把平时所学所积累的知识都展示出来,这将激励着学生们更主动更用心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2.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确保一定的阅读量,是有效积累的基础。我校效仿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努力营造读书氛围,鼓励学生多看书。为让阅读落到实处,各班均成立了图书角,供学生课前课余阅读。本学期学校新购进了一批适合学生“口味”的好书,如《世界百科知识大全》、《杨红樱著作全集》、《青少年版文学名著》等,并积极开展校园征文、演讲活动,与潜移默化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为使阅读更加深入,学校利用家长会这一契机倡导家庭定期购书,渗透亲子共同读书的理念,以期学生的积累由课内向课外获得延伸。
二、在说中积累语言
农村学生受环境的影响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作为教师要鼓励它们大胆把话讲出来,多鼓励学生,树立其自信心。学生刘澳国做事说话都是慢吞吞的,尤其是上课发言,未张口,脸先红,同学们曾一度哄笑他,使之无地自容。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制止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鼓励刘澳国树立信心,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在认真听他说话,在课堂上我常常把简单的问题抛给他,他轻松对答,信心不断树立起来,胆子也大起来了。在班级举行的一次诗歌朗诵中,他朗诵了一首臧克家的《老马》,虽然不是很好,但由于敢说,还是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让学生多说、勤说、敢说、会说,把自己想说的、有疑问的、有不同看法的,都可以说出来,并有针对性的对那些病句、语法错误、表达不准确等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比如某个学生发生表达错误时,我们可以说:你如果像某某这样表达可能会更好一些等。如现在的某些课堂为追求效率,课堂节奏较快,学生的回答只要求重点,答对即可,忽略了学生话语的完整性,久而久之难免会造成学生语言的错误。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要求学生回答完整,清楚,在表情达意中,强化了语言的训练,进行了语言的有效积累。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它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这是语言表达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讲课伊始,首先播放了一段地震时的视频,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何感受?”学生甲:天塌地陷的那一刻,我的心也震动了!学生已:我为他们感到着急,心里大声喊着,快跑!孩子们的话令我唏嘘不已,它们或许已经在为这对父子担忧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课堂上学生还会无话可说吗?又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渐入尾声时,教师插入了老人的生平介绍,当讲到老人只抽三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省下钱却为海鸥买面包和饼干时,有的同学长大了嘴,有惊讶,有不解,有疑问,有赞叹……此后的说感想,巧练笔环节水到渠成,顺风顺水。由此可见,针对教材实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引起学生语言交际的欲望,激发它们语言交际的热情,创设语言共享的平台,就能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三、在写中积累语言
要提倡学生在练笔中进行语言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练笔指导,把练笔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在平时训练中练笔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观察练笔。让学生着眼于生活细节,如记录下爸爸刮胡子的动作,爷爷下象棋时的神态,妈妈睡觉时的样子等等,字数不限,抓住特点即可。课前进行交流展示,及时给予肯定,养成兴趣,形成习惯。第二,阅读练笔。如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在学生说完后让他们马上把说的话写在旁边,进行交流。学完《古诗三首》后,学生孙亚钊也诗兴大发,做了一首诗:“数学英语作业多,全班上下疲惫了,语文老师体谅人,空出时间来放松,可惜时间如飞箭,到头也没放松成,但老师心意已领,语文老师您真好!”多懂事的孩子啊!虽然诗句不够押韵,不够对仗,但能以“写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见积累的妙处。当把他的诗读给大家听后,全班掀起了作诗热潮,看到学生一首首稚嫩的“诗”,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积累语言的脚步迈的更远了。第三,利用一些重大的、有教育意义的节假日或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如母亲节、教师节、学习雷锋活动日、快乐的野炊活动等,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中积累素材,积累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积累,落实读中积累,说中积累,写中积累“三部曲”,让他们养成勤积累,乐积累,会积累,变“要我积累”为“我要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年级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6
我的小学时光有三年是在闽北的林场度过的。林场小学因地处偏远而缺乏教师,只能聘用代课老师,我很幸运,遇上了两位影响我一生的很好的语文代课老师:一位是来自我母亲祖籍――福州郊区的“老”。这位“老”是个解放前毕业的大学生,被发配到闽北农村劳动改造,后来,村里让他当了代课老师,这位“老”的不幸却成了一代山村孩子的幸运。在他的启蒙教育下,我爱上了读书,走上了寻求知识的人生道路。另一位语文代课老师,原是母亲的工友――一位支援福建建设的上海女青年。她的学识虽比不上“”老师,但她不断带来上海的气息,开启了我们这些山乡孩子向往文明、积极进取的心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全家搬进了县城,父母在电影院工作,算得上是文化系统,我因此有了出入县图书馆的“特权”;加上自小体弱多病,没有什么业余活动,我就成了小小县城破旧的图书馆中的“馆虫”。大量的阅读,使我的语文成绩很突出,我虽然是农村转学来的孩子,可作文常常是作为范文在班上展读,甚至还多次被推荐到全校展读。我还被老师指定为“语文科代表”,经常帮助语文老师改试卷――冥冥之中,语文教师的缘分已牵定,可我当时并未意识到。在七八十年代,知识分子还脱不了“臭老九”的尾巴,而教师还在“臭老九”之末,我是没有想到当“臭老十”的。但考大学时,我的成绩上了重点线,却阴差阳错地被非重点线的福建师范大学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惊呆了,福建师范大学只是我的候选志愿,怎么被录取了?其间的故事真让年少的我知道了什么叫“命运的捉弄”。我揉碎了录取通知书,试图斩断与语文教师的缘分,可是,缘分是逃不脱的,多少年后,当我变得越来越爱语文时,我却不得不感谢“这一生与语文有缘”。
1988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回母校任中学语文教师。两年的语文教师生涯,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教育的酸甜苦辣,更多的是青春的困惑和迷惘。看到不少能干的同事纷纷“下海淘金”,我的心也不在“语文”上。1990年我以总分全系第一的成绩考回福建师大读研究生,三年后,又以全优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当我手捧沉甸甸的“蓝派司”(硕士文凭),眼看着师姐、师兄或从政、或经商,我的心中充满矛盾。当时有一种说法,读师大中文系是“摸错了大门又摸错了房间”,现在我有了跳离“穷师之门”的资格,该何去何从?望着满架心爱的、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书籍,我又不忍心从此与它们决绝。犹豫再三,我谢绝了福建师大的挽留,去了我认为是既算跳离“师之门”,又还能与书籍有关联的单位――省教育厅教研室,其时,我根本还不了解省教研室是怎样的一个单位。多少年后,当我被别人恭维为“课改专家”“语文命题专家”,我不能不感叹自己“一生与语文有缘”!
在教研室工作至今,我连续做了十年的语文高考、中考的质量分析,发现了一个颇令人沮丧的现象,即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年年何其相似!怪学生,学生的智商是一代胜过一代;怪教材,人教版、沿海版、苏教版、语文版……教材也是一版一版地在改进;怪考试,“三加二”,“三加综”“等级考”……考试改革也是在不断完善中。学生、教材、考试这些都是不断前进的“变数”,为什么就不能带来语文成绩的前进?在每年的分析评价会上,我都要老师们思考这个问题,语文教学的瓶颈究竟在哪?在年年相似的曲线图面前,老师们意识到,原因只能在“教师自己”这个“定数”上找了:同样的教师,因袭的教法,必然导致学生答卷“年年相似”的结果――真理就在浅白处――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
那么,怎样才算是合格的教师?
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探索。刚开始时,我也是认为,合格的教师就是“书/教好”。我先后发表了《高考古文复习略议》《浅谈现代文阅读的几点看法》《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等文章,力图从教法上提升教师的水平。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认识的提高,我却发现,自己这样做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是在培养“教匠”,而不是在培养“教师”。上下求索,我们这一代教师幸运地赶上了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大改革,多少困惑,多少探索,有了明晰的方向,有了前进的信心。我意识到,真正合格的教师应该是“教/好书”。我先后发表了《语文改革突破点之管见》《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避免陷入误区》《课程改革的观念更新应该落到实处》等文章,这些文章在全省语文教师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在《课程改革的观念更新应该落到实处》一文中,我提出的“三个解放”,被不少教师戏称为“解放宣言”:(1)“解放”教师的头脑,树立新的教学观,是成为合格的教师的关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唐・韩愈语),先贤为教师下的定义束缚住了现代教师的头脑,时代不同了,“现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明确确立“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新的时代,做一名合格教师就要大胆地突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框架,学会与学生沟通。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质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形成交互作用,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依据这样的教学定义的理解,教师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堂,特别要强调让学生做主,“满堂灌”式的、“条分缕析”式的知识讲解,看似讲了很多知识,实际上不过是让学生接受老师咀嚼过的一口口“饭渣”,学生汲取的知识养分是不足的。而且,老师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时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思索的空间,学生体验不到语文的美,当然谈不上爱读语文了。(2)“解放”教师的“手脚”,树立新的教材观,是成为合格的教师的重点。以往,教师的手紧紧握着教材,脚是牢牢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无形中成了教材和讲台的“奴隶”。所谓教材,从广义上说,它是指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了形形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从狭义上说,教材即指教科书,它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它的本质应该是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根据这样的定义理解,教师难道还不应该挣脱“奴隶的枷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为了大胆鼓励教师解放手脚,我在组织制定《福建省中考考试大纲》时,极力主张指定五六部课外阅读书目为考试内容,且所赋分值不低于十分,这个建议获得了专家组的支持和行政部门的批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老师、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阅读,同时,向社会和家长昭告,读语文就是要读课外书。(3)“解放”教师的心灵,树立新的评价观,是成为合格的教师的动力。许多教师老是担心自己搞课改,学生会考不好。这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课改。课程改革与考试构不成矛盾,课改的目标与结果都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可能出现课改搞好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却不会考试的情况,如果学生考不好,最本质的原因只能是课改不成功。当然,考试制度的改革可能会滞后于教学改革,但考试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等到考试改革质变了再进行课改。语文学科的考试较其他学科而言,存在更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语文教师既要肯定、鼓励学生的个性、创新,也要注意客观共性的把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只能是哈姆雷特,他不能变成李尔王、奥塞罗。
其实,这个“解放宣言”真不过是给广大教师以呐喊和加油,是教师“教好书”的前提。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还必须达到“好/教书”的境界。要达到“好教书”的境界,除了要有开放的头脑,开放的手脚,还要有“满腹的诗书”“满腔的才情”,这样才能挥洒自如,才能真正吸引住学生。作为教研员,我每年都下校听课不少于七十节,看到老师们满腔热情地搞课改,我感到振奋,看到那些“为课改而课改”或“干涩没有味道”的语文课,我又忧心忡忡。我只能告诉我们的老师――课程改革犹如行船,教师们既要能切实把握住改革前进的“舵”,又要能轻松划动专业知识这只有力的“桨”,课改的航船才能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而专业知识这只“桨”的材料构成就是“书”,一个勤读书、爱思索的老师,他本身就是学生最鲜活、最有影响力的“书”,学生读着这样的“好书”,他怎么会不读好书呢。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心成立“语文新课程推进研究课题组”,我有幸成为核心成员,我为自己确立了“教材与教师专业成长”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继续为教师们加油、服务,为课程改革尽自己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