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范文1

>> 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 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遗产型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略论 谈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试论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论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 中国长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漳州国家地质生态公园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与对策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无锡市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综述 中国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青岩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兴城古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3]曹凯,江南,吕恒,等.面向对象的SPOT5影像城区水体信息提取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7,(2):27-29.

[4] 余绍华,杨世瑜.澳大利亚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经验与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1-6.

[5]郭威,丁华.论地质旅游资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23(3):60-63.

[6]马铭嘉,张兵,赵晶晶.丘北普者黑岩溶地貌景观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10,30(3).

[7]王锡魁,王德主编.现代地貌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26-127.

[8]高抒,张捷.现代地貌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6-277.

[9]冯天驷.中国地质旅游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范文2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政府行为;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吴昊,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张家界校区教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湖南张家界427000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033-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旅游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意识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新的旅游发展形式逐渐兴起。但是,在政府主导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行为失当,出现了许多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的问题。因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的“失当”行为,选择“适当”的政府行为,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结合。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1.生态旅游的含义

尽管生态旅游作为全球化旅游理念的提出已经20余年,但是关于生态旅游的含义仍然众说纷纭。自从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概念以来,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国的实践和普及,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综观各种关于生态旅游的含义和理解,可以概括出生态旅游的基本含义:(1)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生态旅游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使当地居民收益。(2)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从旅游开发角度而言,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要将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对子孙后代负责。(3)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从旅游者角度而言,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应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以生态学原则指导自身行为,尽量减少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良影响。

2.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我国旅游产业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政府让位于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初期尚难以带动产业迅速形成规模经济,市场体制无法自发地生长,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所依赖的基础条件、配套设施、综合环境等还不够牢固,市场机制、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不能缺位。它需要政府投资,发展基础设施;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需要政府组织大型旅游活动宣传,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等等。但是政府不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市场的“替代者”,不能忽视市场的作用和市场机制的运用,政府主导生态旅游开发只是市场的规范者、服务者和保护者,在旅游产业起步中只是扮演市场制度的导入者和市场体系的完善者的角色。

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失当行为分析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的失当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划定位失当,着重生态旅游资源一般性开发,注重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缺乏资源环境深度保护,破坏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由于生态旅游的兴起,各地政府官员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怦然心动,各地相续兴起了生态旅游热。如我国西部10省市有8个在“十五”规划中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建设,其余省区也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或者中远期的支柱产业。在此情况下,政府在生态旅游资源具体规划上往往不顾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生态旅游经济功能特点,盲目对自然资源作一般性的开发,缺乏资源环境的深度保护。这种错误的定位和规划必将引起生态旅游经济的非正常发展,最终导致景区重复建设,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资源退化。如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经营性建筑无序发展和环境污染;张家界、泰山、庐山索道建设破坏山体等问题与当地政府对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定位失当有着直接的关系。

2.政府管理失当,政府替代市场,扮演企业者,多重管理,功能错位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管理错位,忽视市场机制,多个部门争着充当企业管理者,权责不清。这样只能破坏生态环境,阻碍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扮演企业者,事无巨细地直接管理涉及面广、关系复杂的旅游资源开发。部分地方政府往往直接投资兴建生态旅游企业,政府直接参与经营和利润分配,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与保护,无法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第二,政府多重管理,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功能混乱。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林业部的森林公园、建设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土资源部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旅游局的4A级景点。致使其受到林业部门、建设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旅游部门等多个行政部门的多重管理。而且各级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政策衔接性差,政策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3.政府监控失当,监控不力,甚至于放任自流,致使部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盲目无序,扭曲变相

政府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导者,在科学制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同时,更要搞好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监控,使其健康有序发展,达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预期目的。但是,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的现实中,存在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变相开发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有关调查显示,国内有22%的自然保护区环境因开展生态旅游而受到破坏;11%的生态旅游资源出现退化;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第二,唯利是图,变相开发。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获得所需土地的价格都很低,一些旅游企业在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名义拿到廉价生态资源后,却开发成一般性的旅游项目,甚至于搞黄、赌、毒等非法项目,立项和实际实施发生了偏离。

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影响政府行为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而言,我国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对这些不发达地区来说,发展旅游业的目的是为了使当地尽快

地脱贫致富,在较短时间内把经济搞上去,这就造成政府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行政行为的短期化。即为了当前的经济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从而导致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盲目性、破坏性开发,忽略对其长远保护。

2.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依然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不同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致使生态旅游盲目无序发展。如张家界景区、庐山景区等分别由景区管理局(处)等6个部门管理,各部门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往往作出有利于本部门的行政行为,牵制相关部门的行政行为。而我国绝大部分景区管理局既承担景区资源保护功能,又承担旅游开发功能,很难保证其行政行为的公正性。

3.政府官员的企业家能力

地方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决策与政府官员的企业家能力直接相关。官员的企业家能力影响着政府行为,由于对生态旅游有较深的认识,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上具有前瞻性,能形成旅游开发的先发优势,并建立起创新机制,使地方和生态环境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具备长远的眼光,就会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使之可持续发展。而如果政府官员不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就可能产生种种不当行为。如掠夺性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或不顾本地区的特色,只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区进行开发等。

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适当”行为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政府行为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刻影响。因此,政府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分析其行为的“失当”性和“适当”性,进行行为的取舍,调整和改进政府“失当”行为,使之转变为“适当”行为。

1.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宏观调控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以宏观调控者身份规范市场,运用各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制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金融和税收政策;制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则,做好地方生态旅游发展整体规划;等等。尽快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完善监管法规与政策,使各部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政府要定位好自己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和功能

政府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起主导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规划、政策以及监控方面。一要科学规划。规划要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承载力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同时规划引导市场,给市场机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要公开信息。政府利用信息引导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非常重要,因为投资者的眼界是有限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政府应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基本的信息如项目规划、承包年限等公开,让投资者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决策。三要加强管理。政府务必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监督,防止开发商变相开发,或者掠夺性开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3.政府要大力推行听证制度

大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同时其投资额大,往往占用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其道路、公园等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如果设置不当,将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无序竞争等后果。所以,政府应该推行听证制度,规范生态旅游资源项目开发,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一方面要重视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参与,为当地居民提供商业和就业机会,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政府自身在加强生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将部分旅游收益用于当地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事业中,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取得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

4.政府要引导微观决策主体进行理性开发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诸如立项审批手续和程序、信息的等,引导开发商理性投资。所谓理性投资,就是投资一定要建立在对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地理位置选择、客源市场分析、同类项目优势比较等正确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对于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高的消费群和消费层次是其开发的首要前提,开发商在开发之前要充分调查和估计社会购买力和市场容量。作为辐射性很强的大规模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必须有大量的外来消费人群,本地消费水平也要达到相应的水平,才能开设,否则无以支撑该生态旅游项目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政府在生态旅游立项审批时,必须考虑区域的消费力和客源市场容量。

[参考文献]

[1] Ebaal]os―Lascurain,H・Tourism.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s[A].Inkusler JA,ed.Ecotourism and Re・source Corservstion[C].Ecotourismand Resouice Conser-vation Project,1991.

[2]钭晓东,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之一[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3,(12).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范文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能力与闲暇时间允许人们进行深度的旅游消费,旅游市场发展趋于成熟。而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动人们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享受,旅游产业中的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民族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体现出独有的优势,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符合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在文化旅游竞争中展现出较大的吸引力,从长远来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距离,时间成本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的旅游活动更加频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其强大的魅力吸引着各地的游客,为民族文化的研究、交流与融合创造了一种新途径。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进一步增大了国际市场,国外投资及游客数量持续增加,在国际化的旅游产业竞争环境中,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求不断增大,但这些旅游资源具备良好的开发条件吗?对此,《新背景下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研究》的作者做出了系统分析。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相对偏僻的边远地区,路途遥远,但是近年来交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让远距离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变得更加容易。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已经比较健全,旅游产业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系统,文化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素养及服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环境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为了加强人们对少数民族的深入了解,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可以说,政策上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新背景下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研究》一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提供思路借鉴,更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指导性思路。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旅游者需求的不同进行旅游产品的定位,开发出不同规模与档次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时要充分结合民族区域特色,打造民族旅游品牌,最大限度地发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由于旅游活动涉及到多个方面,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区域的整体性,进行资源整合,以完整的旅游资源系统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要主动发挥主导作用,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并进行保护,避免开发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而导致文化资源的破坏。政府要全面规划并指导文化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实现民族利益的长远发展。关于旅游产品的推广,作者也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在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不能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可能对环境带来的的负面影响,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多样性与持久性。政府要积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推销,与旅游企业共同拓展市场,制定完善的产业管理机制,保证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范文4

关键词: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俗文化得到大力的弘扬,并成为区域内部向外界展示本土形象的重要旅游资源。将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核心,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对于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进行研究,对该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贵州全省近4000万人口当中,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高达1500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38.98%。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当中,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大型并世代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达17个。这也是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关键。同时,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习惯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贵州省的民族大家庭当中,各个民族当中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并具备大量的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推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针对贵州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针对贵州省内某一地区来说,其体现的是贵州省内民俗文化的“孤岛”,针对贵州省的整体布局而言,由各个“孤岛”形成“千岛”奇观。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贵州省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历时十余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开发的前景较为广泛。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09以来,随着我国对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业的不断重视,贵州省凭借着这一推动力以及自身具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的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在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3%,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达标并且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根本需求。由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民俗旅游景点多分布于群山当中,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交通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问题是阻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开发的效率低下。同时,全省各个地区接待游客服务的住宿环境以及条件较差,在旅游旺盛的季节明显存在床位不够,并缺乏星级宾馆满足接待需求,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偏远山区当中。由于该地区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区域,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文化重视程度低下,不能够参与以及自主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严重的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

2.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贵州省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除少数民俗景区外,贵州省内的大多数已经获得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未获得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评估,导致全省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调查以及整体规划,造成景区分布不够合理,呈现出混乱状态。由于贵州省内的多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都分布与村寨当中,开发以及建设的方式普遍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只为追求近期的利益回收,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布局,造成不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产生,导致民俗景区与民俗景区、民俗景区以及非民俗景区之间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衔接。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层次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3.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等相关体制落后。当地在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间组织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扶植力度低下,缺乏对开发与保护的必要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经营管理呈现出混乱的状态。由于政策扶植以及相关体制的落后,造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发展情况以及风俗习惯的关键内容,但具体涵义在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被歪曲,为了经济收益可以迎合游客,导致民俗文化的传承遭到破坏。因此,加强旅游资源体制建设,保证民俗文化的大力弘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是影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关键。目前,贵州省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奇缺,边远山区民俗文化的发展需求属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人才进行推动,保证当地民俗文化得到弘扬,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并不愿意到偏远山区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导致民俗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人才进行推动。同时,由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展,主要聘用外地的人员担任民俗文化景区的管理者以及向导,但其并不懂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具体含义,造成理解上出现偏差,并由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缺乏理解,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受到影响。

三、促进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位于村寨当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保证村寨交通的基础建设与完善。在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宿条件,政府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的重视住宿条件的改善,满足游客的实际旅游需求。群众是整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的重要因素,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程度,保证民众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展现地域特色,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其中地理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模式。首先,在具体规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域文化的特色,从当地的旅游资源层面出发,保证将该地区内部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凸显。将景区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解决区域内部景点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次,在贵州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保证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内部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的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在开发贵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并落实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为根本内容进行建设,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3.充分协调各方关系。由于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受到制度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造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因此,需要充分的协调各方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政府、民众以及当地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保证当地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展能够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将当地民众的地位进行提升。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以及监督机制;第二,处理好人、自然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将三方关系进行充分的协调,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将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加强贵州地区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切实的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福利。

4.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人才是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保障。因此,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与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贵州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重视传承。可以通过家族传承、社区范围内的人才培养等方式推选出更多促进民俗文化发展的以及旅游管理的人才,保证人才对民俗文化的充分掌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充分的运用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校专业的教育与旅游地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团队。

四、结论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对贵州地区美好风光的诠释,同时也是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光是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增长。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石.贵州省苗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开发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范文5

关键词:旅游开发;经济风险;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62-06

中国具备令人羡慕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旅游资源存量。截至2010年底中国世界遗产资源有40处,居世界第三,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29项,居世界第一位;世界地质公园22处,世界“人与生物保圈”保护地28处;中国已拥有7个批次共计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30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82处,国家级湿地公园38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70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8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代为2 35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175处,AAAAA级旅游景区79家 [1]。但是,该行业领域内的实际经营效果却不能实现与其旅游资源大国地位相对等的旅游吸引力: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国际经济走向的跌宕影响非常明显,根本原因还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内涵深度的欠缺和旅游景区产品的竞争力匮乏。这是困扰旅游资源开发领域的产品内涵提升的深层次经济风险的表现。

中国旅游开发行业的四大部门,主要包括酒店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行业和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开发行业。四大部门的行业发展态势有所差异,以旅游资源开发领域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和行业转型风险最为严峻。当前,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待更大规模的旅游客流的实际供给能力,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具备全球最大规模的旅游酒店接待存量[2],并且旅游酒店业的国际化服务管理水平也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旅行社业同酒店业一样也是最早适应国际竞争规则的行业领域之一,并且当前国际形势下,以锦江集团、中旅集团为代表的海外并购事件,足以说明这两个主要行业部门的发展已经在适应并尝试在国际领域获得发展。旅游交通行业属于国家交通行业发展的延伸部门,中国的铁路及民航领域都是高度国有化,并且宣布民航领域延期对外资本的开放,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国家产业保护政策的支持。至少旅游交通行业部门可以再多有一些时间提高国有品牌的发展机会。而在“十一五”规划期内,中国入境旅游整体发展增速相较于国民出境旅游发展增速缓慢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及景区产品的竞争力薄弱的问题。2009年中国首次出现旅游国际贸易逆差,中国国民在国外的旅游景点和旅游奢侈品消费方面达到人均900美元的水平[3];并且中国传统的国际客源市场长期依赖于港澳台同胞,则更是说明中国的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内的产品内涵贫乏、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辐射半径过短、旅游资源开发及景区运作的产业链条未能及时升级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行业经济风险。这些风险不是仅仅依靠旅游酒店、旅游中介服务和旅游交通就能解决的风险,而必须依靠提高旅游资源的核心吸引力,才能应对解决。

一、中国旅游开发与行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经济风险

以往有关旅游开发风险的研究[4]主要集中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及景区运营的生态风险领域的研究,也有一部分有关于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文化风险方面的研究,就有关的旅游开发导致的经济风险研究而言,主要内容集中于旅游投资筹资领域内的风险投资研究,而就有关旅游开发行业的深层次的经济运营风险,则较少涉足。本文就旅游开发行业所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风险、竞争力贫弱风险、国有资产流失风险、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不均衡等风险,做出相应的机理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首先,积极倡导推进旅游资源立法进程,进而规范旅游资源依托型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管权的分离以及转让经营权的操作过程;其次,呼吁把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综合价值的货币化评估方法,确定成为旅游资源依托型景区转让经营权的行业规范操作准则,进而为科学商定转让经营费用,防止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流失;再者,重新调整旅游资源开发领域的综合管理权力结构及其考核方式,防止旅游开发经营领域的各方利益主体的权力、权益“冲突—内耗”关系。

1.中国旅游行业面临的外部竞争风险

中国当前已兑现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内的开放承诺:外商可以在中国投资景区,景区景点可以对外资实行转让经营、出租经营、委托经营等新的模式。“十一五”期间的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经营已经成为全国旅游资源开发实践领域的热潮,2008年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投资减弱风险背景下,国家旅游局以云南省为试点制定了全球范围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刺激政策,已将开放程度下放至最底限,只要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旅游开发投资行为都是受欢迎的[5]。这更是在实质性操作层面突破了2002年国家建设部命令禁止风景名胜区以各种形式进行经营权转让活动的禁令。实践证明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即将迎来资本逐利、市场竞争的发展阶段。随之,世界经济回暖,国际资金对于中国市场、对于中国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内的利润收益的投资信心看好,中国旅游开发行业即将迎来的外部竞争风险,将会引致国内现有旅游开发企业遭受明显的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

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范文6

关键词:现代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带动下,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整体性及综合性特征也日益突出,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旅游资源所构建的区域旅游系统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即开发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已迫在眉睫。因此,相关人员很有必要对于现代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况进行研究,以便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为我国旅游业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1.生态旅游发展的速度较快

在过去,我国发展旅游业,基本是以对于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换取经济效益的模式为主,造成了许多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和质量的下降。随着生态旅游概念和绿色消费概念的兴起,弥补了生态环境逐渐恶劣的现状,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植和群众的积极响应。人们对于回归大自然和绿色旅游的诉求十分高涨,使得生态旅游在提出几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国旅游业产值的提高,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2.生态资源开发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尽管生态旅游主要强调的是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毕竟生态资源的保有量是有限的,而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不能够长时间的过度开发,因此目前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趋向于饱和状态,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短时间内不能够再持续地开发,应该将开发的重点转移到现在还未进行过开发的区域,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

3.未形成成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转型期,既要求发展,又要求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也再为这个目标的实现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因为旅游资源本身存在破坏后恢复周期长的特点,及时采取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措施,还是不能够合理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予补偿,其补偿机制显现作用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相关政府没有制定系统的环境保护法规,对于生态破坏现象无法进行有效的制约,从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沉重代价。

二、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紧张,总量少,而开发需求大,并且面临着后续资源不足、浪费严重的问题,以下从四个方面探讨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

1.提高生态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

在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生态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加大对于传统技术的改造力度。通常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在现有情况下弥补我国生态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一种有效措施,科学技术进步既可以或多或少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不但能够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可以研制新材料和材料使用技术,探寻新的勘探技术,寻找替代产品,这对解决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等问题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提高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还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承载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倡导的是循环利用资源的模式,尽量减少经济开发中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防止资源浪费,从源头解决和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此同时,需要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是循环经济为现代生态旅游资源保驾护航。

3.引导旅游消费模式的改变

现代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全社会对于这个问题予以关注和行动上的支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休闲娱乐的需要进一步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带来了旅游资源开发过渡、破坏严重的问题。因此应该从实际出发,引导人们转变思想,改变旅游消费模式,珍惜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提倡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绿色旅游,开展与可持续经济相对应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子孙后代造福。

4.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在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要起到指挥和引导的作用。要强化政府的职能,在市场经济中调节资源配置。政府是唯一能够合法调动和支配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以应对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组织机构。这就要求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担任更大的责任。政府职能要逐渐从市场的组织者变为市场的协调者,做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纽带,促进三者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与当地的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冲突,所以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政府、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三管齐下,使得资源开发能够更有效的支持经济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还要建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强效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开发中的损坏率,加大力度开发新的生态旅游资源,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紧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洪守礼,王万英,等.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草海的战略和实践[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2]光,赵农.决策权的配置与决策方式的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