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范文1

1发展现状

1.1特色产业成效显著

瓜州县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发展了枸杞、蜜瓜、特色林果、设施种植和草食畜五大特色产业。全县建成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81万亩,发展以蜜瓜、枸杞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面积55.9万亩,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已逐渐形成优质蜜瓜、枸杞、果蔬和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布局和生产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1.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瓜州县通过内部扶持培育、外部招商引资的方式围绕蜜瓜、枸杞、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支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现有农产品种植及加工企业达到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1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示范社80家。建成高新农业产业园6个,戈壁农业产业园15个。农产品加工方式更加多元化,加工体系不断完善,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1.3产品品牌化效应逐渐凸显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化参与的方式不断丰富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瓜州蜜瓜”、“瓜州”棉花、“瓜州枸杞”、“锁阳城”牛羊肉等瓜州地方农产品都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其中“瓜州蜜瓜”、“瓜州枸杞”等优质农产品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借助中国瓜州蜜瓜枸杞展销会将蜜瓜、枸杞等品牌重点推介,有效提升了瓜州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2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瓜州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受到资源条件、产业链建设、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2.1生产管理标准化程度低

由于瓜州县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比较粗放,有不少农民还存在“广种薄收、以量保收”的生产观念,有一定的依赖思想,现代农业科技和精细化生产技术的覆盖面还较小,造成农业特色产业的效益提升速度较慢。

2.2产业联系松散

虽然瓜州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大部分企业都存在“小、散、差”的情况。对内带动能力较弱,企业与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系不紧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与商品销售环节脱节现象严重,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3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瓜州县现有的农产品市场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简陋、辐射范围有限的问题。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全县内并没有负责收集、分析和市场信息的组织机构,农业和农产品信息分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既影响了生产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产品的市场开拓,从而难以产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3对策与建议

3.1提高生产管理标准化程度

围绕特色农业生产和管理,制定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借助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加大农民、技术员和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者、管理者能力水平,认真落实技术操作规程,避免违规操作。同时要加强示范点建设,发挥好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强化农业科技落实。另外,要借助中国农科院所设立的“西部农业科技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院校、企业的技术交流,完善特色农业产业的技术保障。

3.2发展龙头企提升产业化水平

围绕重点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的有机结合,重点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强化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系,加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社、农民大户,购销经纪人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储存、运销活动,真正将农户与企业,与市场联系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市场化发展。

3.3大力推动品牌化经营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在做大做强已经注册的“蜜瓜之乡”、“锁阳之乡”品牌的同时,加强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工作,形成一批具有瓜州地方特色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知名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另外,要发挥好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类农产品交易推介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形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 河北省 特色农业 “一村一品”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1特色产业开发的理论分析与“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运动最早起源于日本的大分县。“一村一品”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品牌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乡、镇、市)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分县通过深入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确立多项特色农产品并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成为振兴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典范。

2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一村一品"的典型案例

河北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河北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近年来,河北以特色产业为着力点,重点发展蔬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芦笋等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产品。许多县市的特色产业已经开始走向集群化、规模化,如大名的面粉、花生、香油产业,张家口的奶业、满城草莓、平泉小蘑菇等。

2.1满城―小草莓,大亮点

满城县是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县,常年草莓占地面积达6万余亩。经过多年发展,满城县草莓生产技术不断完善,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产品远销京津、内蒙古、山西、东北等地。仅草莓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0元,已形成立县富民的支柱产业。2009年,满城县被确定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在草莓标准园内率先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2.2平泉―小蘑菇,大产业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农业县。食用菌已成为平泉立县富民的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其生产基地已覆盖全县91个乡镇,200个行政村,菇农达到4万多户。为不断加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平泉县制订了“创两个知名,建三个中心”的目标,即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全国知名产业,把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打造成全国知名市场,把平泉培育成为周边及华北地区食用菌菌种的供应中心、原辅料和产品的集散中心、人才技术的输出中心。目前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到 203家,年收储加工能力达8万吨。平泉已成为全国四大食用菌产地之一,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称号。

3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1)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河北省大部分县域技术水平落后,特色产业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种植生产,缺少产品的深加工,附加值普遍较低。

(2)特色产业发展缺少全局统筹。河北省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历史长短不一,有的早在改革开放后就进行了推广、发展,而有的只有两三年时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不一,且产业发展的模式、重心和创新类型等也不尽相同。通过调研发现,县域内的特色产业发展主要靠农民自发进行,产业过于分散,缺少组织性,也正因此,特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急需政府的规划、引导。

(3)特色产业的服务、培训体系不健全。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县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无法为农户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培训,无法引导经营的多元化发展,影响着特色产业成果的推广。

4河北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开展 “一村一品”的建议

首先,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发展规划,对农业产业化开展及经营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改变农民自发进行,产业过于分散,缺少组织性的现状。

其次,应划拨专项资金建立科技员、农民培训体系,健全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对县(市)科技局及科技员的培训,打造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直接服务农户的能力。目前试点县(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力量研究本地的农业产业化难题的问题。外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走,本地工作又马上陷入“瘫痪”,造成特色产业无法持续发展。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扎根本地、了解本地产业特征、熟通本地习俗的“田秀才”、“土专家”。农业特色产业化需要依靠本地专业人才与农民相互配合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管理能力。

最后,积极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以地域范围确定区域主导产品。“一村一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从生产主体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的水平、文化素质;从生产对象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提高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有机化水平,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从生产环境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完善产品的人性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一村一品”的理念,鼓励多种农业特色经营,例如农村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的等农业经济新形式,创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形式。

本文系河北省委讲师团系统2014年度课题“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与‘一村一品’”结项论文,课题编号201422。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范文3

1.区域集聚化布局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化。湖南各个地区的农业资源配置比较不合理,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分工的水平非常低,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趋同化对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均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2.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缺乏优势,区域资源未形成特色。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种相当丰富,其中粮食、生猪、棉花、油料、茶叶、柑橘等农产品的产量都在全国位列前茅,但趋同化降低了农业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发挥不出各个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比如的生产,数中低档的最多,而优质太少,2011年湖南优质早稻面积仅占早稻面积30%,导致粮食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乏力,不仅制约着湖南的农产品的区际和国际流动性及其市场规模扩展,而且限制了湖南农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没能让具有适合种植水稻资源优势的地区形成以水稻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从而制约特色农业有效性的发挥。

3.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在当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获得是要依赖于拥有一定规模专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系列化精细加工包装线和现代化营销网络的大型加工集团。湖南农业的趋同化由于各地区产业结构相似,放大了市场波动产生的影响,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湘西、湘南和湘北的产橘大县中几乎是每家都在种橘,使得橘产经营非常的分散,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品种改良、新技术改造、产后处理一系列配套问题都致使无法大规模进行,最终的结果是这些县的品种单一、产期集中、品质不高、产销不畅,产橘大省却是无法发展成为产橘强省。

二、集体经济二次飞跃背景下湖南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与思路

(一)确定集体经济二次飞跃背景下湖南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

湖南省大部分农作物生产不具有规模优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很明显小麦、花生、玉米、薯类、甘蔗和水果是湖南省的劣势农产品,湖南省在稻谷、油料、麻类、烟叶的生产上规模优势指数非常明显,是湖南省的优势农产品,尤其是麻类和稻谷。而茶叶的规模优势不是很明显,也没有发挥出来茶叶在湖南省的优势。因此,湖南要更好发挥出“发挥优势、效益优先”农业发展战略思路,就必须调整和优化特色农业区域集聚化布局的战略突破口,充分去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特色农业的优势产区的集中化,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和产业带,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上下游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棉粮油麻、肉奶水产、烟草、果蔬茶等产业链,以优质水稻、油菜、柑橘、茶叶、特色蔬菜、家禽、中药、特色水产、苎麻、旅游观光等10项为重点大特色农业的产业区域集聚化布局。

(二)借鉴国内外特色农业区域集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特色农业的区域集聚化生产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美国农业经过近两个多世纪发展,农业通过产业的区域集聚化分工进行资源的整合,使得结构与农业布局逐步合理化,以利益最大为追逐目标,合理地去结合各种要素,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高效的、高品质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合理农产品生产体系。比如特色玉米典型的有艾奥瓦和伊利诺伊,佛罗里达州具有特色的柑橘、橙子和花卉;堪萨斯的小麦;爱达华的马铃薯以及威斯康星的奶酪等等。同样国内的山东寿光凭借良好的区位,市场、技术创新及政府支持等条件,以蔬菜产业为龙头,带动了良种产业、食品加工业、物流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蔬菜为特色品牌吸聚的很长的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并不断发展壮大。寿光蔬菜出口额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寿光特色农业蔬菜品牌吸聚形成产业链的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是通过产业转移进行调整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进行专业化和区域集聚化生产;二是利用了品牌效应吸聚其他上下游的产业进行集聚,以蔬菜产业为龙头品牌,吸聚了良种产业、食品加工业、物流业等多个下游产业的发展,也活跃了上游的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市场。经过多年的转移发展,寿光已经形成了以蔬菜为特色品牌吸聚的很长的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并不断发展壮大。

(三)区域集聚化生产是湖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出路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范文4

一、 长阳县特色产业的现状

长阳县地处鄂西大巴山区,国家级贫困县。该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高山蔬菜、肉羊产业、清江水产、柑桔产业、茶叶产业、中药材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的兴起,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长阳在扶贫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全县已形成8393公顷高山蔬菜、13万只清江肉羊、2703吨清江鱼、3323公顷优质柑桔、2724公顷茶叶、3466公顷优质中药材等专业化生产基地,建立起白氏坪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建鑫生物产业公司、夷水天然色素厂、清江柑公司等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企业达134家(见表1)。

资料来源:1、根据长阳县政府办公室、扶贫办、农业局、统计局提供资料整理;

2、“-”为数据暂缺。

二、特色产业对建设新农村作用

1、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形成,加速农村工业化

特色产业已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加速农村工业化。工业化的初期总是从农产品加工业开始的,通过农产品加工业使传统农产品走向市场,适合市场化的需要。特色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一批工业项目的兴起,如白氏坪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园区,同时也培育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企业家。特色农业在农民收入中比重显著增加。比如火烧坪乡全乡700多农户成为现代“庄园主”,总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24户,50-100万元的达到200多户,10-50万元的达80%以上。原青树包村在全省村集体经济实力排行榜上跻身32强,被誉为“湖北高山首富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6000元。

2、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

特色产业的形成,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促进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向二、三产业转移,产品和劳动力也开始向城镇集结,同时,加工和贸易方面随着发展也不断拓展空间。如高山蔬菜的兴起,带动了火烧坪农资、观光旅游、中介经纪人、运输、仓储业的发展,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天上街市”。全乡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00多家,企业50多家。盛夏时节,火烧坪集镇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日车流量500多车次,人流量近万人次,物流量近万吨。有些业主在经营范围上集吃、住、乐、产、供、销一体化。同时,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每年到火烧坪打工种菜、加工、装车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为各地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大大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弱势地位,形成较强的产品竞争力,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例如,近年来,出现了大户型庄园、公司制农业生产企业,生产中大量采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管理上采用委托-机制,公司治理出现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行为等等。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启示

1、立足资源优势,建立主导产业

立足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并形成特色,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竞争力。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便是“特色”。比如长阳反季节高山蔬菜,就是利用其时宜的气候特点。“特色”也是产品产异化的具体体现,降低了进入市场的门槛。一个产业能否诞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产业发育初始时期的市场松紧状况。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已由短缺走向相对过剩的时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市场进入者间竞争激烈,特别是发达地区凭借其资本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在大多数行业占领了制高点,客观上抬高了后进地区进入市场的门槛。为此,欠发达地区试图以一般产品进入市场难以成功,必须寻求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进入路径。长阳就是以其特色产业的资源独特性和产品差异性,巧妙地越过先行者筑起的市场门槛,成功地进入市场。这不仅缩短了特色产业进入市场的时间,而且降低了进入市场的成本。

2、建立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生产经营制度上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绩效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的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一头连接国内外市场、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为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建立专业化特色产业区主要有,以火烧坪为代表的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渔峡口为代表的柑专业乡镇、以都镇湾为代表的茶叶和栀果专业乡镇,以榔坪为代表的木瓜专业乡镇,以大堰为代表的优质脱毒马铃薯专业乡镇。通过建立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提高了规模效益和专业化水平,突出交易的比较优势,分享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特色经济作物比常规作物收益显著提高,如种植高山蔬菜收入是常规玉米作物收入的3.13倍。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企业链条,建立了以牧业公司、水产公司、高山蔬菜公司、清江柑公司、夷水色素厂、建鑫公司(中药材)、维特魔芋胶公司、土家嫂特色食品公司,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搞活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开拓了农产品外销市场,开辟武汉、深圳、广州、福建等异地“窗口市场”,完善和调整产地批发市场,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外贸公司+农户”等产、供、销等农业产业化格局。

3、制度创新,激活市场竞争机制

发展特色产业,往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来实现的,而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著名的经济增长学家库兹涅茨认为,良好的制度不仅会促进技术进步,而且会促进技术的产业化。我们认为长阳在制度创新上呈现三个特点:首先,建立有效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土地有效集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得到土地租金后,有的弃农经商,有的则采取反租承包的形式,承包业主的土地和设施进行种植;有的又回到农庄打工,成了产业发展的技术力量。其次,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再次,在契约组织形式上采取契约捆绑承包制。制度创新,激活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资源培植,提高效率。

农业产业化之初兴起的“定单农业”往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即农户普遍缺乏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过分依赖政府的计划命令,缺少对自己的约束控制,最终由龙头企业大包大揽,严重挫伤龙头企业的积极性。这种非制度或非市场安排的“护农”措施与政府的初衷背道而弛。实行“资金控股、技术、管理参股”契约捆绑承包制,能够把业主与承包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共同分享企业的利润,同时人也为委托人承担一定的风险,真正达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实现“双赢”,实现利益最大化。

4、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空间扩展的根本保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更要注重绿色和无公害化特点,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长阳始终把科技进步贯穿于特色产业的全过程。一是采用新技术,发展无公害食品。如高山蔬菜采用反季节无公害技术,选用抗病虫品种,坚持《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采用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快速生产优质种苗,提高水果茶叶、马铃薯品质,如马铃薯“鄂马铃薯3号”就是通过脱毒繁育技术,提高了马铃薯品级。还有推广畜牧产品分割加工技术、水产品保鲜冷冻加工技术、药材深加工技术、水果保鲜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二是坚持标准认证,树立“绿色品牌”。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农产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实现产品标准化。在农产品优势产区,率先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验制度,加强对生产过程、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检测和检验工作。“火饶坪球白菜”、“清江柑”、“清江冻银鱼”、“钟离山牌涮羊肉”、“贺家坪老雾冲茶园”等14品牌和基地被认证为“绿色食品”。

5、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范文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8.063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and the case of Henan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model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such as characteristic crop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 gardening, characteristic animal husbandry, characteristic fishery and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were summarized in depth.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of exploring local resource endowment advantages timely, fostering characteristics leading enterprises, establishing constraints incentive mechanism, perfect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reinforcing cooperation and department linkage and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Henan province; development models

2011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稳粮强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系列措施,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最终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因此,以河南省为例研究探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特色,即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国际经合组织(OECD)则认为,“集群”就是“由强烈地相互依赖的企业通过一条增值的生产链联结而成的生产网络”[1]。

农业产业集群由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农场投入制造三个子集群系统(Sub-clusters)构成[2]。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就是各类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及与其关联的二三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发展的现象(图1),具体可划分为特色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以及文化创意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2 特色种植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河南省临颖县城关镇地处豫中平原,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港澳高速公路。全村920户,3 400余人,耕地133.7 hm2,总面积1.78 km2。其村办企业――河南省(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大型一档企业,辖26个公司、厂(队),其中5家合资企业,企业总资产27.9亿元;拥有员工8 362人;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5亿元。

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抓好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在“农”字上大做文章,围绕优势农产品――小麦,形成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小麦麦地田边地埂种植花椒树等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土地利于小麦生长;小麦麸子配制鸡饲料养鸡场鸡粪等肥田、促进小麦生长。二是围绕农业上工业。小麦(鸡蛋、鸡肉、花椒等)创建面粉厂、调味品厂、食品加工厂等形成以面粉(小麦、鸡蛋、鸡肉、花椒等)为原料的龙头产品――方便面、锅巴、啤酒、调味品等系列产品;围绕龙头产品带动旁侧产品――彩印、包装等。三是抢占市场,发展相关产业。利用临颖县城较好的城镇基础设施和紧邻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等便利的交通要道条件抢占国内外方便面、锅巴、啤酒、彩印、包装等市场;围绕中国惟一红色亿元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图2)。

3 鄢陵花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鄢陵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南北花卉引种、驯化的理想基地,具有天然的地缘资源优势。鄢陵于汉初置县,花木栽培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围绕花木优势产业,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使鄢陵县花木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表1)。2008年鄢陵县花木产业种植面积已达38 667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1%,创产值2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花木专业村已由原来的4个发展到122个,专业户达1.8万户,花木种植品种由原来的400多个发展到2 300多个,花木企业由1959年的1家国营园艺场发展到目前的各级各类企业577家,其中38家具有国家颁发的二级、三级园林绿化资质证书。花木从业人员已达10万人以上,花木年生产能力达到13亿株(盆),已形成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4大系列产品,产品行销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成为中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3],先后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和“中国花卉之乡”。鄢陵花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已形成以龙头花木企业为核心,花木产品研发、花木销售中介、花木生态休闲旅游、花木会展等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图3)。

4 襄城生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脉东段,地势西高东低,中南部接黄淮平原。襄城县根据自身地理优势,依托雏鹰农牧集团等龙头企业规划建设襄城生猪特色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位于伏牛山南麓,以紫云镇为核心区,东西长10余公里,总规划面积36 km2,辐射湛北、山头店、十里铺、茨沟、库庄、王洛等7个乡镇,控制区域457 km2,力求通过培育雏鹰农牧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周边乡村6 000个中小规模猪场发展,实施集散为整、统一管理。首先形成了以生猪养殖为核心,以沼气为纽带,畜牧业、林果业(各种林木、有机林果等)、种植业(有机蔬菜、有机粮食等)等农业内部一体化的集群发展模式。其次是进一步延长以生猪养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链条,与二三产业有机衔接,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的农工商贸旅游共同发展的生猪养殖特色产业集群(图4)。

5 沿黄渔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郑州沿黄渔业特色产业集群,是以黄河鲤鱼养殖带为核心,延伸至水产品健康养殖业、精深加工业、观光休闲业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包括沿黄河的中牟、巩义、荥阳、金水和惠济等5县(市、区)。目前,荥阳市王村镇沿黄滩涂地带的黄河鲤鱼养殖已发展1 000 hm2,是中国仅有的2个国家级无疫区重点示范区之一,并尝试开展鱼塘水上种菜、鱼塘水上垂钓休闲以及水产品深加工项目。沿黄渔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将带动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水产科技示范园区和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对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渔业产业集群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图5)。

6 王公庄画虎特色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历史上土地贫瘠,以种植业为主,属典型的欠发达农业区。现在的王公庄村却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是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特色村、河南省特色文化(绘画)村。该村现有1 366人,其中从事绘画产业的达700余人,占51.24%。这里家家有画室,户户有画家,夫妻画家、父子画家、姊妹画家以及三世同堂作画者比比皆是。此外,村里常年还有100多名“侯鸟型”画家,数百名在王公庄当“学徒”的邻村画师、画工。仅王公庄村就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6人,河南省国画家协会会员8人,商丘市美术家协会会员36人,民权县美术家协会会员208人。2008年,王公庄村创作画品6万余幅,产品也由“虎画”单一品种,创新发展到山水、仕女、花鸟鱼虫等多种作品,尤以百虎、百鹤、百马、百鸡、百鱼等百字系列绘画作品最为突出,并向油画、烙画、刀画、麦草画等领域拓展,同时开发出绘画工艺品、蛋壳彩画、工艺雕刻等相关产业,进一步拉长了文化产业链。其他与绘画相关行业,如人员培训、画框、画盒、字画装裱、工艺虎制品的生产销售等也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现在全村共有虎头帽、虎头枕作坊6家,字画装裱店4家,专业绘画经纪人26人。王公庄村30%的作品销往孟加拉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其余的在北京、上海、汕头、广州、西安、郑州、济南、大连、哈尔滨等国内大中城市销售,年创收入2 500万元。王公庄村绘画创意产业已辐射到周边的任庄、李馆、相府营等村,带动周边河南、山东两省的民权、兰考、曹县等三县数千名农民创作或销售画品,初步形成了以王公庄村为中心的绘画创意产业集群[4]。

7 结论与对策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1)影响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特色资源禀赋、国内外市场需求、龙头企业发展、名优品牌效应、专业技能传承创新(包括集群文化)、政府规划引导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前景等,与传统二三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资源条件、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家人才、国际企业转移等)有着较大区别。

2)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基础是各地区所拥有的特色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及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与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的核心制造企业有着本质区别。但引入工业生产经营理念、培育涉农龙头企业、推广特色农业科技成果、拉长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增加特色农产品种类(依据市场需求趋势)、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绿色有机)、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强特色农业竞争能力等仍是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经营之道。

3)因特色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以及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不同,必将形成不同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4)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不断形成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加快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1)及时发掘地方特色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条件,寻求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加快制定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有序发展。

2)培育壮大涉农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措施,积极培育引进有利于农业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涉农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3)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及时出台支持农村“能人”辈出、涉农龙头企业发展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壮大的扶持政策和相关实施细则,通过制定激励措施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和完善科技服务社会化体系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4)制定完善涉农法规制度。立法部门、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法规条例,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法规制度,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资源县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行为

本文以资源县为例,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资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一)地理条件优越与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该县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区,华南四省(区)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开辟东南亚各国市场,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二)种植的品种新、效益高

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宜该流域发展的红地球、维多利亚、美人指、红玫瑰等欧亚种红提品种。红提种植从建园到收益,每667㎡投入0.7万元左右,第一年建园,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园成本,第三年进入丰产期,受益时间长达20年以上。而百合、西红柿的发展也走上正轨。

(三)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该县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工费用较大,劳动力便宜,相对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资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该县红提、西红柿、百合等特色产业在生产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

(二)品牌培育不够,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市场。

(三)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四)营销网络系统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系统,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因此该地区农业产品的销售都是以自主销售为主,导致销售价格不统一,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自主定价能力下降,销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功能定位不足

该县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招商引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树立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发展经济的功能。

(二)市场监管不力,农户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该县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因为未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导致劣质苗木充斥市场,给农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科技投入不足

该县之所以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主要是资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资金有限,该县农业部门的农技骨干无法获得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知识老化严重,无法适应新产品的种植与培育要求;同时该农业部门也没法吸纳和引进新生力量。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政府行为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及有关招商引资等政府政策

资源县政府应根据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标准化,招商引资政策。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本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于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苗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苗木要进行检测,严禁劣质苗木进入苗木交易市场,保证农户得到优质合格的苗木,使农户的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在做好引进高产、优质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基础上,对不同时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五)树立品牌培育意识,做好特色产品宣传工作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该县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宣传,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该县的农产品获得更多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市场,促进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贾文雄.定西市农业比较优势分析及特色农业发展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