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1
关键词 低碳消费;低碳化;路径选择;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2-0012-05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助推了低碳消费时代的来临。中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夕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低碳消费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是指以消费低能耗产品(劳务)和低排放(主要是CO2)、低污染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它是继绿色消费、生态消费、可持续消费之后提出的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是人类消费方式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最佳形式,也是应付全球气候变暖的迫切要求。低碳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低碳消费是指低碳生活消费,广义的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生活消费,这里指狭义的低碳消费。本文试对低碳消费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一、低碳消费的路径选择
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来看,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也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人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对能源消耗[1]和CO2排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力推动低碳消费,对于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终消费包括居民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性消费,而居民的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用、娱乐等基本形式,因此,低碳消费的路径选择包括居民穿衣、饮食、居住、出行、家用、娱乐休闲和办公低碳化等多种途径。
1. 穿衣低碳化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购买服装的数量增加,而且服装制作加工的工序也增加,从而生产服装伴随的碳排放也随之增加。首先,从服装的面料来看,棉、麻等天然织物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相对较少,而化纤面料的服装因需从原油中裂解、提炼、加工而成,耗能较多。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用竹纤维和亚麻做的布料也比棉布在生产过程中更节省水和农药。其次,从生产过程到使用过程来看,一件衣服从原材料的生产到制作、运输、使用再到废弃后的处理,都在排放CO2。根据环境资源管理公司的计算,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假设它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成衣,最后运到英国销售。预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共用50℃温水的洗衣机洗涤过92次,洗后用烘干机烘干,再平均花两分钟熨烫。这样算来,它“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CO2,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据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所的研究,一件250克重的纯棉
T恤在其“一生”中大约排放7千克CO2,是其自身重量的28倍[2]。研究表明,一件衣服60%的“能量”在清洗和晾干过程中释放。因此,实现穿衣低碳化,一是要多穿天然面料少穿化纤面料的服装;二是要用温水而不要用热水洗衣服,而且一定要把洗衣机塞满再洗,衣服洗净后,尽量让其自然晾干,这样可以减少90%的CO2排放量[3];三是要少买新衣,改造旧衣,多穿可循环利用的服装;四是解下领带,应季穿衣。
2.饮食低碳化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鼓励吃五谷杂粮,多吃果蔬、豆腐,辅之肉蛋的饮食结构,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饮食的低碳化。但是,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出现了粗粮越吃越少,动物性蛋白和油的摄入量越来越多的趋势[4]。这种饮食结构的变化,蕴含着饮食的高碳化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人吃1千克牛肉后,所排放的CO2为36.5千克;而吃同等分量的果蔬后,所排放的CO2量仅为该数值的1/9[5]。因此,如果改吃蔬菜不吃肉,每人每天就可以减少4.1千克的CO2,等于180棵~360棵树一天的CO2吸收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全球10.5亿只牛,是温室效应气体的最大元凶,牛群排的气和排泄物所排出的CO2,占全球总排放量约20%。牛群排的气和排泄物会排出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的排放量就占全球总量的65%;其热能上升效应是CO2的296倍,而氨正是导致酸雨的原因。养牛业,在牧草种植、肥料制造、运输处理等过程中,释放的CO2又占了9%,较汽车、船舶、甚至飞机等的总排放量还多,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比高于交通部门的13%和工业部门的19.5%[6]。因此,在饮食结构上,应提倡多吃素食少吃荤食。另外,应提倡吃粗加工或不加工的食品,如多吃新鲜水果,少吃果汁和碳酸饮料,因为,把水果制作成果汁,撇开果汁含量不说,从果实到工厂处理、灌装、运输、销售,消耗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容器还可能是不可降解,造成污染。
3. 居住低碳化
从茅草屋到土坯房再到现代大都市高楼大厦的变迁,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和居住条件的极大改善,但同时也伴随着CO2排放量的增加。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800千克CO2[6],而且越是现代建筑,耗能水平越高。比如100多年前建的清华学堂,一年每平方米能耗34度电;20世纪90年代初建的中央机关办公楼,每平方米能耗113度电,增加了3倍;上海金茂大厦,每平方米能耗215度电;美国办公楼每平方米能耗356度电[7]。目前中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为400亿立方米,建筑能耗占总能耗20.7%。
与国外建筑相比,我国建筑的保温能力较差,造成大量能量损失。中科院院士吴硕贤指出,如果推行生态住宅设计,一栋节能建筑和不节能建筑相比,空调能耗差4倍~5倍。建筑若合理采用节能设计,可获得50%~60%的节能效果。按生态住宅标准建造的节能建筑,可让一个三口之家一年节能58%,节水25%。因此,如果从现在开始严格推行生态住宅标准,预计20年后,在总建筑面积增加150亿平方米的情况下,与不搞生态住宅相比,可节约建筑用电3,500亿度,相当于4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8]。实现居住低碳化,应从住房的设计开始,按生态住宅标准进行设计、建造和管理。
4. 出行低碳化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交通的大发展和人们出行的极大方便,但是,交通工具尤其是汽车消耗大量液体燃料,不仅加剧了宝贵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而且带来了CO2大量排放。根据有关资料:汽车平均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千克CO2;公共汽车每百公里的人均能耗是小汽车的8.4%,电车是小汽车的3.4%~4%,地铁是小汽车的5%[9]。可见,目前中国3,501.39万辆私人小汽车是交通运输业中的能耗大户。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交通运输石油消耗量占全国的48%,而中国50%的石油依靠进口,相当于全部进口的石油,特别是石油、煤油、柴油都用于交通运输。据测算,交通运输一辆车一公里的能耗,公路是铁路的18倍,集装箱卡车高速公路运输是铁路的18倍,是水路的22倍[7]。因此,出行低碳化的方向是大力发展铁路和水路交通,城市要大力发展公交和轻轨,要严格限制小汽车的发展规模。
5. 家用低碳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的普及到升级换代再到个人电脑、手机的普及,家用电器消费出现了电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趋势,但这一趋势的背后伴随着用电量和能源消耗、CO2排放的大幅增加。据统计,家庭中75%的用电都耗在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小时,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节省约500元人民币,且能减少83%的CO2排放量;因为电器关机不拔插头而导致全国每年待机电量浪费高达180亿度,相当于3个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在同等条件下,节能灯的发光效率大约是普通白炽灯的3.5倍~4倍,假如全国都不使用白炽灯,改为使用高效照明产品,那么,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接近于三峡电站现在一年的发电量;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为1,200万千克标煤,减排31,000万千克CO2;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每天可以减少48克的CO2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千克的CO2排放量[10];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减少48克CO2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千克的CO2排放量;改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3分钟热水沐浴所导致的CO2排放量减少一半[11]。家庭节能有很大的潜能,因此家庭消费品低碳化势在必行。
6. 娱乐低碳化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但是,娱乐休闲的许多项目却是高耗能的,如网吧、KTV、酒吧、迪吧都是高耗能的场所,洗浴、足疗等则是高耗水的场所,因此,开发低碳娱乐休闲项目,是娱乐低碳化的发展方向。
7. 办公低碳化
从普通的办公到办公自动化,从油印、铅印公文到针式打印机再到个人电脑、激光打印机的普及,从办公用纸少量消耗到大量消耗,从全国各地进京开会到电视电话会议再到互联网办公,应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办公条件不断改善,办公效率不断提高,但同时办公用纸和用电也在不断攀升。因此,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将这些电器的CO2排放量减少1/3。夏天空调设定温度升2度,可以节省不少电;用过的打印纸背面重复使用,可以减少树木和草的砍伐(割)量,进而可以吸收更多的CO2。办公低碳化要从点滴做起。
二、低碳消费的实现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居民的消费是基于工业化的成果,即产品的生产主要建立在高碳能源消耗基础上,产品的消费又带来CO2的大量排放,因此,要实现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复杂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需要政府、市场、行业协会、企业、居民共同努力,发挥宏观调控机制、自发调节机制、协会自律机制、低碳消费品生产机制和低碳消费文化引导机制的积极作用(见图1)。
1. 市场自发调节机制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不仅低碳消费品(产品、劳务)的获得需要通过市场,居民对低碳消费品的需求也是通过市场传递给生产企业的,因此,市场是低碳消费品的交换场所和低碳消费需求的媒介,市场机制通过需求诱导、价格导向、竞争助推来调节低碳消费。(1)需求诱导。居民的低碳消费需求属于最终需
求,最终需求会派生出中间需求,因此,人类需要什么种类和需要多少低碳消费品,决定了企业生产什么样和生产多少低碳消费品。换句话说,人们对低碳消费品的需求结构决定着低碳消费品的生产结构。随着人们对低碳消费品需求的增加,生产结构必然随之发生改变。(2)价格导向。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所有的低碳消费品也要通过市场来实现“惊险的跳跃”,而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和低碳消费品流动的方向标,哪个行业需要资源,哪个地区、哪种低碳消费品供不应求,则该要素或低碳消费品的价格就上扬,反之则下跌。要素或低碳消费品价格的这种变化引导要素或低碳消费品的流动。(3)竞争助推。竞争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在竞争中,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因而市场竞争对企业形成压力,不断推动企业开发出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品。
2.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本身有缺陷,因此,大力发展低碳消费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而在当前人们习惯于工业化时期高碳生产与高碳消费的条件下,推动低碳消费的主要动力和主要责任落在政府身上。从图1可以看出,政府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对生产行为、交易行为和消费行为进行控制,以实现低碳消费。为此,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制定低碳消费的扶持政策。一是对购买低碳消费品的消费者给予财政补贴,针对目前市场上低碳消费品比相同功能的普通消费品价格要高出许多的现实,政府应出台低碳消费品的补贴政策,使得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低碳消费品;二是对生产低碳消费品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政策优惠,并鼓励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低碳消费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使低碳消费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三是建立低碳技术研发基金,支持企业开发低碳技术,突破低碳生产的瓶颈。(2)实施惩罚性措施。一是对排放CO2企业或个人征收碳排放税,碳排放税实行从量计征,多排放多交税;二是实行差别化的能源税,对能耗大的企业征收较高的能源税,以降低能耗;三是实行阶梯电价制度。对不同用电量实行不同的价格,用电量越多,价格越高。(3)建立有序的低碳消费市场规则。建立包括低碳消费品的国家标准和认证制度、高碳消费品的退市制度等,严禁高碳产品进入市场,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4)构建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良好的消费环境有利于扩大低碳消费,为此,政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件事:一是抓好生态环境治理,严控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二是大力发展低碳物流,促进低碳消费;三是抓好低碳消费制度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诚信的低碳消费氛围;四是抓好低碳基础设施建设。
3. 行业协会自律机制
行业协会属于中间组织,是除了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它能够做政府不能做、做不好而企业又无能力做的事情,对于弥补市场与政府双失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表现在:一是制定行业规范。通过制定低碳行业公约、行业标准、行业规则或惯例等规范企业行为,实现低碳生产。二是进行行业监督。通过成立监督机构,及时进行行业性的检查、验收、认证、资质审查,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质量检查与抽查,督促企业节能减排,严厉打击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为,限制企业生产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三是保护消费者利益。通过消费者协会来保护消费者低碳消费的合法权益。
4. 低碳消费品生产机制
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低碳消费能否真正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生产并提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低碳产品。低碳生产的实质,是贯彻节能减排和循环再利用原则,从生产设计、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低碳化控制,从生产源头减少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低碳生产机制包括低碳设计、低碳工艺、低碳生产、低碳包装和资源回收利用五个方面。低碳产品设计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生产时如何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如何做到节约能源和减少CO2排放,以及如何有利于产品使用后的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低碳工艺是在产品生产前预先设计好节能的工艺流程与设备,选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选用节能原材料,以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和CO2排放;低碳生产是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低碳包装是在保证商品安全和美观的条件下,尽量节省包装材料或者使用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资源回收利用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渣、废气及余热的回收利用和利用回收材料作为原材料,以节约资源投入。因此,通过实施生产全过程的低碳化控制,从生产源头和生产各环节减少能源消耗和CO2排放。
5. 低碳消费文化引导机制
低碳消费文化是只看不见的手,它通过建立低碳消费的价值观体系、低碳消费的行为规则和低碳消费物质文化(文化标识、口号等)来引导人们实现低碳消费。
(1)树立低碳消费的价值观。首先,树立低碳消费是一种高级消费的理念。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态消费,到农业社会的传统消费,再到工业社会的高碳消费,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但在工业社会,人们更注重物质形态的消费和消费的便捷性。这种消费方式,一方面造成了化石能源的加速消耗和CO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另一方面,大量消费工业品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进而对人类自身造成伤害,使消费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理念应运而生。从本质上讲,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都是强调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都是高级的消费形式,不过,低碳消费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理念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消费理念。它不仅要求消费上实现代际之间和代内之间的公平,而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键是提出了减少有限的化石能源消耗和CO2的排放,具有更好地可操作性。其次,树立低碳消费是一种美德的理念。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说,低碳消费是一种节约型的消费,是一种美德。当然,低碳消费提倡适度、节俭和清洁的消费,反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并不是说要降低生活质量和水平,而是要通过改变消费结构来提高生活质量。
(2)自觉养成低碳消费的行为习惯。生活中的小事,看似不起眼,但却在不经意间浪费大量的能源,并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大量的CO2。因此,实现低碳消费,需自觉养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从小事一点一滴做起。
(3)积极宣传倡导。要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低碳消费的意义和方式,培育民众的低碳消费意识,做生态文明的使者,做低碳消费的实践者。同时,通过各种标识、徽章、口号来提醒民众的消费,形成低碳消费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孟 刚.低碳消费 我们准备好了吗?[N]. 中国消费者报, 2009-12-18(B3).
[2]服装环保新概念 如何穿衣最“低碳”[EB/OL].省略.
cn/data/2009/2009-12-08/287540.shtml,2010-01-13.
[3]低碳生活 就这么简单[N]. images.省略/subject/ditan/.山西日报, 2009-12-10.
[4]益普索.中国人的饮食结构[J].市场研究.2007(11):22-23.
[5]何谓低碳饮食[N].信息时报, 2010-01-23(C7).
[6]金起文,于海珍.高碳能源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N].经济参考报,2009-8-26(08).
[7]徐匡迪. 2009上海科普大讲坛――对应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J].华东科技,2009(6):73-75.
[8]张孝德.生态经济笔谈(12)[N]. 中国经济时报, 2010-01-06.
[9]吴晓江.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J].社会观察,2008(6):19-22.
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规制;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63-03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之后,巴厘岛路线图的制定以及2008年世界环境日“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主题的确立等等表明了低碳经济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世界各国积极致力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新性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法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2008年,日本政府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将低碳社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府的长远目标。美国于2009年2月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7 870亿美元,主要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等)。2008年,中国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作出的贡献。
目前,中国还处于高碳时代,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可以预想的是,碳的排放总量和对能源的消耗也将继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国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从低碳经济的含义、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措施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要研究如何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分析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是什么。Xiaolu Wang,Lian Meng(2001)认为,能源消耗强度的持续下降,尤其是近几年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反向变化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部分学者对中国能源、甚至经济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怀疑。Thorns G.Rawski(2001)通过分析中国1990年以来能源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比较亚洲部分国家的能源经济数据,认为中国在能源消费下降的情况下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并认为中国199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真实的。中国学者胡初枝等(2008)对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规模是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量效应,但抑制作用并不明显,技术效应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具有正的效应,现行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并未发挥优势。本文认为环境规制是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出中国环境规制对降低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对今后制定环境政策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1.计量模型设定。为解释环境规制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设定环境规制与碳排放量关系模型,定量描述环境规制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Y=C+AX+ε
式中Y为碳排放总量,X为环境规制程度。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为亿元,煤炭、石油单位为万吨、天然气的单位为亿立方米,折合成标准煤的单位为万吨。其中GDP 采用的是以1990 年为基期的不变GDP,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实际GDP 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换算得出。
2.数据说明。本文样本数据均来自于1997―2008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由于能源数据统计为实物消耗量,为此对能源消耗数据作了相应的换算, 根据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本文按1kg煤炭=0.7143kg标准煤,1kg焦炭=0.9714kg标准煤,1立方米天然气= 1.33kg标准煤的标准计算)将各地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折合成标准煤。
中国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
E=Ei×δi
其中,Ei为第i种一次能源的消费量,δi为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即单位能源消费量所产生的碳排放。通过对各碳排放系数比较计算,取平均值为各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
本文采用环境治理投资额表示环境规制程度。
二、实证结果分析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从1999―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一直呈增长趋势,但从其增长率具有阶段性变换,2001―2003年增长率呈现增长趋势,2003年以后下降趋势显著,这说明近年来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虽然在持续增长,但由于近年来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实施一系列环境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碳排放量的增长率有明显下降趋势。
当两个变量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则可能存在伪回归,所以要检验序列的平稳性。由于对数函数不改变函数的单调性,并且可以消除异方差,所以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对数运算,记为LNE和LNR。本文利用Eviews5.1 对LNE和LNR时间序列及其他们的差分序列(一阶差分记为DLNE和DLNR,二阶差分记为D2LNE和D2LNR)进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E和LNR二阶差分后时间序列平稳,所以它们是二阶单整变量。由此验证了它们有协整关系的必要条件。
LNE和LNR虽然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组合可能是平稳时间序列,即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意味着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此时两者间的关系是平稳的,两者之差趋于收敛,任何偏离均是短暂的。
回归方程为:
LNE=7.743294+0.571079LNR+ε
(21.08080) (10.78236)
R2=0.935618,F=116.2593
对协整方程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LNE和LNR不存在协整关系,即不存在长期均衡,而在5%的显著水平下,LNE和LNR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
协整检验说明了碳排放与环境规制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碳排放和环境规制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尽管有时会偏离这种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偏离是短暂的。
在验证了碳排放与环境规制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基础上,检验二者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其检验如下页表3: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碳排放和环境规制在滞后1期和2期时都可以得到环境规制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说明环境规制的程度对碳排放量产生较大影响。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弹性系数为0.5711,虽然系数为正,两者不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是不能否认加强环境规制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其原因是中国仍处于高碳时代,碳的排放总量和对能源的消耗随着经济的发展会不断提高;同时,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环境保护,逐年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环境规制力度也是逐年加强,环境规制与碳排放总量都是逐年增大,其回归结果为正是必然的,两者具有较好的回归结果,环境规制程度的日益加强虽然没有使得碳排放总量逐年降低,但碳排放总量的增长率是逐年降低的,并且近年来的降低幅度较大,这可以说明中国的环境规制对降低碳排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结论和建议
环境规制的程度能够对碳排放量产生较大影响,环境规制程度的日益加强使得碳排放总量的增长率是逐年降低的,并且近年来的降低幅度较大,中国的环境规制对降低碳排放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各国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国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重视并且要近一步加强环境规制的力度。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另一方面,加快加强环境政策法规的制定,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制度,支持并规范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活动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长处,克服其无组织计划和所代表利益有限等短处,促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4]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4).
[5]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6]胡初枝,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7]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论坛,2009,(2).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LI Wen-dong,YIN Chuan-we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Jinan 250014, China)
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实问题;运行机制
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当中,明确地提出了要推动低碳循环的发展,从而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推动能源革命的进行。我国当前处在一个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当中,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劳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主要是住房这一类耐用性强的消费产品。这些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钢筋、水泥等重化工材料,并且需要消耗能源产生二氧化碳。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的进行十分重要。
1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低碳经济主要就是通过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运用,尽量减少人们对高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的现象,推动经济和环保的共同发展。
2我国低碳经济的现实问题
我国是一个能源的消耗大国,同时也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的经济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是可持续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我国的能源结构主体上呈现除了“煤多、油多、气贫”的特点,同时还受到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制约,难以在短期之内的达到环境的发展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走出一条又快又好的高效发展道路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面,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管制来进行,必须要通过结合科学发展观理念、低碳经济模式和相关法规政策的指定来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最紧迫的任务是节能减排,要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淘汰力度,尽快使得我国的现有能耗得到降低。同时,还应该对城市进行新型的改造,从而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市场化的运行和发展。尽管我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是受到国家正在处于发展中的影响,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制约。
3低碳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
3.1低碳经济的宏观管理机制
在低碳经济的宏观管理机制上,首先要对这个管理体系进行建设和完善。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低碳经济的宏观管理机制来说,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缺乏了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市场的机制就会使得企业和个人不断地对自己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行追求,并且不会对社会的利益进行顾及,最终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因为没有受到管制,从而使得市场更为自由化和缺少制度性约束,以至于盲目追逐利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产生较多的污染。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得全球的气候不断地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低碳经济的宏观管理机制方面,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3.1.1促进低碳经济立法的进行,对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开展进行加强在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立法已经运行了一些年份,其中,德国的低碳管理法律框架是欧洲国家中最完善的。关于低碳的税收政策来看,英国、日本、德国、美国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税收政策,以此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德国和英国对于那些对可再生能源进行投资的企业进行了补贴,丹麦、加拿大等国家纷纷结合国家的地理条件优势,通过各种政策的开展,不断鼓励产生低碳行为。此外,在管理体制和战略规划方面,西方的很多国家都有相应的政策出台,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促进的基础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应该立足国情,对国家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进行吸取,从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迈入一个高度快速的发展轨道。3.1.2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投入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缓慢并且长期的过程,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但是它本身的发展也需要经济条件和基础。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前期投入是比较大的,但是这是一个增值性的投入,它一旦进入正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是难以估计的。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我国应该有着长远的发展目光,一方面投入足够的经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创新提高投入的价值效率。3.1.3拓展低碳经济的产权交易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我国和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却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近些年来发展的效果也在不断地提升。对于低碳经济的市场化运行来说,必须要对碳排放权的交易产权问题进行合理化的解决。只有产权得到了明晰,才能促进企业把减排问题纳入到重视的范围当中。
3.2低碳经济的中观管理机制
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对低碳经济管理进行实施和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进行。3.2.1对规划环节进行优化在这个环节的运行当中,要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进行整合机制的建设,确保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进行。在规划工作中,如果规划的合理性比较差,那么就会使得城市的发展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在这个环节当中,对于城市化改造、工业的合理布局和交通体系重构等问题,都要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加强方案的改造,在确保主体功能的基础上促进规划环节的优化。3.2.2对投资准入环节进行竞争机制的引入投资是促进经济活动产生的一个重要刺激性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注重竞争机制的引入,从而促进最优秀的资源流入到城市的发展当中。对于项目的引进和企业的引入要加强把关,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目标进行投资活动的开展。对于现有的企业,要优胜劣汰的竞争性选拔,提高企业进入低碳经济市场的要求,促进低碳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3.2.3对监控环节进行运行低碳经济的运行时需要在国家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并且需要依靠市场经济体制来发挥根本性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要促进制度的创新,提升技术,从而对低碳的规模经济效益进行拓展。此外,还应该促进相关部门监督作用的加强,让它们发挥自己职责和权限,对其它企业、个人进行监督,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3.2.4对验收评估环节进行加强有的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对政府的法规政策不够重视,甚至不予理睬。在验收评估环节当中,这些企业不愿意对节能减排进行投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要加大经济的处罚力度和行政处罚力度,促进验收效果的提升和环节的巩固。
3.3低碳经济的微观管理机制
在低碳经济的微观管理中,主要就是要在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之下,让节能减排工作进入到企业和单位的内部,并且渗入到个人的消费行为当中。随着国家法规政策的不断加强,企业慢慢加大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对个人进行更多的约束和引导,促进个人消费向文明、合理进行转变,从而促进减排效果的提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和技术的提升,一些新的节能产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如此的背景下,要从微观的角度对管理机制进行加强,促进我国的低碳经济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良好的运行,最终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必须要重点实施的工作。当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着现实方面的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运行机制的研究方面,对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机制进行探讨,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史东明.实施低碳经济的方法与运行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4):54-64.
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营性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18-02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是实训实习基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分别在校内和校外两类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践教学一般在计算机加软件的仿真实训室中进行,这种实训只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但缺乏真实企业的氛围,学生实践效果无法保证。另一种是校外实践教学学生到企业实习。而学生到校外企业实践存在着岗位的容纳量有限以及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不到位等困难。
而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 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经营性实训基地,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在学校内建立的以真实企业经营环境为基础的校内实训基地。这一类实训基地主要是针对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类专业。作为一种创新型校内实训基地存在形式,经营性实训基地具有经营性和创新性两个显著特点。
1.1 经营性
经营性实训基地,对学校和学生来说是实训基地,而对社会来说是经营企业。也就是说,它既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实训场所,也要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所有的培训项目都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的。学生直接参与经营活动,能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并接受指导教师的培训,并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严格遵守职业规范。通过这样的经营性实训,学生掌握了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具备了相应的职业素养;企业为社会(或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产品服务,满足校内师生的生活需求,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创新性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是一种创新型的实训基地形式。它既不同于校内实训室内的实践教学,也不同于学生到企业去做的顶岗实习,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另外,实习的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应该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来进行运营与管理。
2 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创新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而建设经营性实训基地可以优化高职院校的实训环境,为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提供依据,使高职院校的教育始终围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中心,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第16号文)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经营性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做”一体的平台,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就可以使老师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教,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一个“实”字,在教学方式上突出一个“活”字,从而突破实践教学一贯的仿真、模拟等虚拟环境。
2.2 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际就是为职业做准备。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求学期间尽快完成职业习惯的模仿、学习和形成以及相应职业技能的掌握等一系列学习任务,是当前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能弥补校外实习岗位的容纳量有限、轮岗机会少、岗位内容单一等缺陷,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扎实掌握综合技能具有重要作用。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与工作的零对接,真实了解工作岗位的需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切合实际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定位,满足社会需要。此外,学生也能很好地理解、接受企业文化,受到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工作纪律、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全真培养,提高了今后的工作热情与效率,最终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就业和创业能力。
2.3 有利于建设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多数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大多数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职停留在口头上,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导致实践教学深度不够,学生不能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机会,在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中,高职校的教师往往就是生产经营的组织者、管理者。这样的地位,一方面,促使他为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进行科研和创新;另一方面,又能让他的科研和创新能较快地在实践中检验应用。此外,通过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教师还可以增加与外界的交流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3 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3.1 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工学结合基本内涵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可行性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努力实现“教、学、做”融为一体,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在建设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时候,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
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因此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满足课程实训的要求。要不仅仅满足一门课的实训,要尽量满足多门课的实训和综合实训,这样实训基地的利用率才会高,才会有比较好的实训效果。
(2)效益性原则。
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既要考虑高校人才培养,也要兼顾企业利润创造两个方面。在建设经营性实训基地时,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效益优先、风险分担、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原则,不仅要保证实训基地培养人才的功能,还要保障投入的合理利润。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其中,使企业、学校和学生都受益。
(3)科学性原则。
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要严格按照科学化的管理要求。在建设经营性实训基地时,高等职业院校要在人员配置、质量控制、管理标准等方面进行企业化建设,还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让学生按照企业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来要求自己,适应实训基地的企业化、公司化的运作,这样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企业经营管理环境。
(4)持续性原则。
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仅满足当前课程的要求,还要立足长远,为课程和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空间。因此在建设经营性实训基地时,高等职业院校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这样构建教学场地、配备设备设施和打造管理模式才会适应以后的发展,而不是一时的需求。实训设备要能代表本行业、本领域应用发展的趋势,还要能够体现近几年内先进的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
3.2 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1)企业主导型实训基地模式。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建设具有独立所有权的经营型校内实训基地,例如学校的超市、食堂、招待所等这些学校投资建设的,拥有所有权的经营性场所。其实这些经营性场所原本学校已有,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完善,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根据作为经营型校内实训基地的特点进行有目的的调整。而后,学校可以将这些营业性场所租赁给有资质的企业,由企业来进行经营。在企业经营的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开展经营性实训。当然,这些安排必须在双方签订协议时要特别标注的。学生可以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服从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这种运作模式为完全企业化管理,经营过程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的经营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学校现有资源,投入较少,合作形式灵活多样;企业也可以从经营中获利,并且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切身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获得与以后工作岗位相同的体验,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缺点是由于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化来运作,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较少考虑教学方面的内容,教学实训的系统性不强,没有形成较好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其中经常是简单劳动的重复操作员,没能在实践中获得更高的知识层面的拔高。另外,对学生作为员工的身份的认定缺乏一定的界限,使他们的自身定位较为模糊,这样既不利于他们的实习,也不利于学校和企业对他们保护措施的实施。
(2)学校主导模式。
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学校主导模式主要是技术服务型。其主要方式是成立较小规模的服务性机构,利用学院的设备、师资、图文资料、技术等优势为企业及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比如会计专业,可以成立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为社会上的中小企业服务;再如文秘专业可以依托学校成立秘书事务所,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面向社会独立经营管理,开展秘书职业资格培训、文书拟写、档案管理、会议策划与管理、礼仪培训等各种服务,使秘书的各项技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得以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国际商务专业可以成立小型外贸公司,开展联系进出口客商,寻找客源等业务。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经营性实训基地完全由学校来主导,学校的宗旨是让学生有较好的实践场所,获得比较好的实践能力,因此摒弃了企业完全利润最大化的缺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来由重点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做到学以致用,实训效果好;教师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缺点是学校经营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有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也可能出现经营不下去的可能;教师的实践水平与实际情况也会有一定的差距。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5
一、政府规制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政府在职责决定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工业革命后由于大量化石资源的消耗导致的以温室效应为突出体现的气候灾难,最早出自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该报告提出要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
谢进、张坤民、潘家华、邵伟等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尽管各位专家对低碳经济的表述不尽一致,但是其核心就是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模式,利用清洁能源,保护生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正是低碳经济的目标所在。
联合国气候委员会认为,气候变化的后果是不可逆转的,就全球而言,气候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今年1月1日,欧盟强行推出了航空碳排放税,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在纷纷发表意见反对、抵制航空碳排放税的同时,更需要引起我们深层面的思考,一是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减少碳排放是一个全球问题,不是一个地区、更不是那个个体的行为。二是非常明确地让我们看到,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尽管我国的历史排放和人均排放均较一些发达国家低,但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承受的国际压力仍在不断增大,在全球化气候变暖的紧迫形势下,政府必须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社会长期的、全面的发展规划,必须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当今社会,政府承担着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并承担着稳定和巩固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令世界瞩目,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市场发育程度还不高,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明显,虽然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地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但是,无论在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中,还是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政府的影响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近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代价的,低碳经济发展必然面临着人们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问题,也必然面临着来自高能耗利益主体的阻力。政府由于其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广泛的权力,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关系是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必须的选择。
(二)经济外部性要求政府规制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果全人类共享,无论是社会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提供者,还是社会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消费者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但是,无论是社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还是消费者个体又都不可能自觉主动地选择低碳生产行为和低碳消费行为,这是由私人主体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产品与社会服务的生产者之间在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时面临着投入与享有低碳经济发展成果之间的博弈,在从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入,并且需要以减少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如果都没有对低碳经济进行增加投入,各方虽然都没有享受到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但是从个体利益看也没有任何损失;如果都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相应的投入,各方都能在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共享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如果一方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资而其他方没有相应的投入,那么就会出现大家一起享有这部分投入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变。这种现象的出现,在经济学上通常称为“搭便车”,由于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存在“搭便车”行为,导致各经济主体也不会主动地选择为低碳经济埋单,个体的企业如此,各个地区之间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也是如此。
可以看出,由于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利益驱动性,低碳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有能够驾驭和平衡各利益主体的主导者来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行为规制,这一主导者只能是政府。政府既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进行规制。政府规制通常可以有两种基本手段,一是政府以行政命令手段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的行为控制,比如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闭小火电、小化工等行为,以保证政府在较为合理的条件和范畴内承担治理污染的公共支出;二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鼓励和引导市场经济主体理性地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比如政府通过征收排污税建立“谁污染,谁负责”的规制原则、通过修订资源税、开征环境税等绿色税制抑制污染和资源浪费,并对所得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等进行相应调整以鼓励企业实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行为,将由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形成的社会成本反映到商品和服务中去,通过改变生产企业的成本收益对比制定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式供企业和引导企业进行低碳经济的理性选择。
二、政府规制行为选择
低碳经济的参与者既有作为重要主体的政府,还有社会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密切相关,政府规制行为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因此,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规制必须进行科学选择。
(一)政府规制行为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
低碳经济发展是全球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从《京都议定书》来看,我国在减少碳排放上的压力是巨大的,在认识到我国碳排放现状的前提下,必须明确的是,发达国家在过去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取得了今天经济的高度发达,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历程,同时,又在发出减少碳排放倡议的同时,将污染严重的行业通过市场手段转移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致使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增长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不得不选择以低消耗、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永久的工程,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充分考虑本国实际,制定出一个符合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客观情况的、符合本国人民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二)政府规制行为应以制度设计为主
政府、企业、消费者等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参与者,政府在进行行为规制的过程中应避免将发展低碳经济变成政府一厢情愿的事情,企业、非政府组织、消费者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
对企业来讲,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来讲,其本身随着资源的枯竭也面临着经济增长的转型,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有理性的企业应该看到正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催化剂,使其在资源枯竭到来之前未雨绸缪。在同时,政府也可以做好教育宣传工作,让企业更好地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从消费者来讲,其消费行为的选择从理性上应该是倾向于低碳经济模式,选择绿色消费,但是从其生活现状考虑,消费成本的高低和消费的方便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全民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如果在成本与方便程度上能够让消费者接受的话,相信公民会将低碳生活作为理性的选择。
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其规制的定位应立足于制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角色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必须要避免过度干预市场的行为。虽然政府规制对于低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政府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低效率,对低碳经济发展来说有害无益,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系统而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各主体理性地选择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
(三)政府规制行为自身的低碳经济选择
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示范效应通过两个方面体现:
其一,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是否遵循了低碳经济发展优先的原则。政府的行政行为本身应当将低碳经济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从宏观和中观层面上引导社会经济活动的其他主体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行政行为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行政。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行政行为,指政府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方面所体现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规划包括产业政策规划、经济发展目标规划等涉及中长期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在进行规划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低碳经济的理念,必将对当地的低碳经济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二是作为监督者的政府行为,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监督者,政府对于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会对其他的市场主体产生极大的影响。地方政府在追逐GDP的过程中对污染事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仅说明了政府没有履行经济发展监督者的职责,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
其二,作为普通市场主体的政府行为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政府既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则的制定者,又是社会产品和社会服务的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政府行为对整个社会选择低碳经济模式的影响非常之大。低碳经济在我国还算是新生事物,在倡导公众转变生活方式、选择低碳生活的过程中,政府消费本身是否选择低碳方式,对公众低碳生活的选择有着教育、引导作用。因此,低碳经济应该首先从政府做起,将低碳生活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政府生活行为上。
参考文献:
①陈迎. 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转型策略.《环境保护》2009,(24)
②李斌. 发展低碳经济中的政府角色定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③李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政府行为博弈市场边界.《改革》2011,(10)
④余晖.《政府与企业——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规制》,1997年
⑤王俊豪.《政府规制经济学导论》,2001
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6
【关键词】精益化管理 高职院校 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81-02
精益管理源于精益生产。精益化生产(Lean Manufacturing)简称“精益”,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等。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它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一项名为“国际汽车计划”的研究项目中提出来的,研究者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对比后,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精益化管理方式自问世至今,已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体系。近年来,精益化管理开始逐渐走出工业生产的范畴,广泛地与医疗、教育、环境、卫生等诸多产业相结合,在带动了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催生与衍生出了一系列新兴的管理和组织方式。本文将围绕精益化管理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二者之间的结合与创新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职实训基地采取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制造业实施精益化管理,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工艺标准一致、设备工装相近、配品配件共享、团队资源支持管理提升”,达到“以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产品和管理更好地为客户实施生产配套、赢得市场和客户的满意”的目标。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几年内,企业会需要大批适应精益生产和信息管理的现代工业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建设普遍重硬件、轻管理,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从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情况看,大多都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硬件条件的建设,对需要的硬件设备在经费上均优先安排,但往住对软件,特别是管理不够重视,在人才、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有部分院校在实训教学中也推行了5S管理,但成效不明显。而专门针对实训教学的管理,特别是实训教学的现场管理方面还基本是空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益化实训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训信息化支撑体系。
(三)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职实训基地采取精益化管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身实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提升实训基地的利用率。精益化管理模式在建立实训基地之前,首先要就相关专业发展现状和本校学生的自身实际结合起来,提出有针对性的预案,然后相关专家就此事进行严密、科学论证之后再上马,此举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其中很明显一点就体现在教学环节上比较侧重于单项技能训练,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需要拓宽其能力素质模型。实训基地采取精益化管理是顺应制造业产业向精益化转型,企业实施精益化运作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而实训基地在采取精益化管理之后,则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定位、学生自身素质和社会的具体需求来建立与之配套的实训基地,提升该基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精益化管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原则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实现实训基地的精益化管理要坚持就业导向、坚定不移走“校企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具体说来应坚持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先进性与职业性原则
“先进性”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和最高目标,“职业性”是检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能否达标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着职业性和先进性的原则,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应将已被证明是现代企业成功的“精益化生产”模式引入学校,并内化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最终形成“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开放性和共享性原则
开放性和共享性二者都是基于精益化管理的初衷,所谓开放性是指实训基地不仅向学生、教师开放,还要面向企业、社会相关组织开放,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思想和管理工具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教学与现代企业接轨,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精益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开放式工厂”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同时也培养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而“共享性”则是“校企一体”,就是在“互利双赢”原则指导下,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双方利用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一方面 ,企业通过学校的优势设备及人力资源,促进其产能提升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及技术力量,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精益化实训基地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双方实现共赢发展。
(三)重点建设,以点带面的原则
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应尽可能广泛调研、严密论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企业的特长,重点建设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精益化管理实训基地,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不错的社会反响。
三、精益化管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精益化实训教学体系
首先,构建精益化实训教学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精益化管理的前提和关键。高职院校的初衷是培养专业能力突出、上手快的专业技能人才,对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基地基本的初衷即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成学生由校园向工作岗位的过渡。但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训练之间,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进行自我调节,较快地适应现代制造企业生产车间的工作环境。而要让学生获得这一技能,就有赖于依托高职院校自身的精益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将精益管理的现场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如5S与目视管理、班组园地、工位栏板、标准化操作SOS、暗灯系统等转化为相应的精益化教学项目,精益化教学项目与实训教学相结合,以使精益化管理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中。
其次,现如今的实训基地形式相对较为单一,部分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普遍重硬件、轻管理,没有形成“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教学环境,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难以有“职业人”的收获;要么就是高职院校直接将实训基地设立在一线工厂操作中,让学生直接从事第一线的生产和劳作,使学生产生“拔苗助长”之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上两种情况都不符合从精益化角度来建设和管理实训基地的模式和方法。应该应用精益化思想构建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精益化”实训基地管理新模式,有效解决实训基地管理落后,精益化、信息化要素缺失,与现代企业严重脱节的现象。建成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基于现代制造业的精益化实训教学体系”,使实训基地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接轨,使学生在真实的精益化现场通过“情境体验”式学习,不仅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真实体验和感受到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有针对性地提升“双师型”教师数量在教师总数中的比重。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为了尽快让学生获得基本技能,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眼界。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原有实训教师的培训力度,着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教学水平,例如可以通过院校与院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来实现相关专业、学科的互通有无,还可以通过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培养实训教师队伍来提升师资力量的教学水平,为实训基地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相关行业研究会等开展合作办学的方式来聘请一部分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掌握了过硬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双师型”兼职教师。此举不仅可以发挥聘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也是有利于优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当前,高职院校一方面缺乏优质的“双师型”教师资源,另一方面却也面临着青年教师比重较大的尴尬局面。而通过聘请一大批专业技术较强的“双师型”教师,在客观上也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升,塑造更为良好的校园氛围,这样既优化了实训师资队伍,也提高了整体实训教学水平。
(三)转变管理思路,在实训基地对内采取“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市场化运作”
一方面,“企业化管理”是指将实训基地看作企业来运转,按照企业的管理方式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学生自身需按照工作职责要求来提升自己并竞争上岗;实训基地内部的部门主任自觉充当好部门经理的角色,严格履行自身相关职责和义务,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实训基地的发展方向;同时实训基地内部也要建立健全质量监督、考核体系,严格按照规范化的企业运转流程来严格要求相关项目的实施和产品服务的提供;最后要引入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和价值观念,营造浓郁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模拟环境中迅速提升自身素质。
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指的是实训基地的开设和相关项目的上马要严格核算其经营成本、价值利润,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波动来加以调整,确保实训效果的最佳;其次,实训基地应采取包容的管理方式,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自身技能的前提下,将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放,既可以缓解当前教育资源不足的困境,还可以通过创收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鹏洲.简析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现状及其“精益化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6)
[2]葛清,张强,吴彦俊.上海中心大厦运用BIM信息技术进行精益化管理的研究[J].时代建筑,2013(2)
[3]许建,向昌国.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11)
【基金项目】2014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4JGZ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