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金融危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规避金融危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贸易;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31-02

引言: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经济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迅速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量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频发,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不定因素和危害,对我国也尤为如此,金融危机正成为我国成为经济强国的拦路虎,2008年的次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打击十分严重,上证指数由历史最高点六千多点直接降到一千多点,2011年的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使中国贸易竞争力提升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首先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影响,然后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提升我国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众多的国际贸易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一)对我国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冲击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最大的就是低附加值制造业。众所周知,低附加值制造业是我国传统的最具竞争力的对外贸易行业。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全球范围内虚拟经济首先遭到冲击,进而是实体经济,而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利润空间本身就十分狭小,难以抵制金融危机带来的伤害。

(二)对我国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行业的冲击

金融危机会出现很大资本黑洞,导致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混乱和恐慌。而资本市场上恐慌往往具有蝴蝶效应,一旦产生,波及速度很快,影响效果很大,对我国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十分明显,2008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将我国上证指数由六千多点拉到一千多点,资本市场哀鸿一片。

(三)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

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危害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实体经济的冲击,特别是对低附加值实际经济的冲击。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动荡,我国很多实体经济是依靠国家政策发展起来的,而且很多企业的利润空间本就十分狭小,金融危机一旦爆发,会导致这些企业的融资困难,资金链出现很大程度的短缺;另外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贸易目标国的购买力下降,商品销售不出去,更是导致这些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

(四)对我国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的冲击

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仅对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造成很大的伤害和冲击,还对我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构成很大的考验。众所周知,我国当前实行的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一方面,我国对外开放刚刚三十余年,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国际贸易经验和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足,很多发达国家利用相关国际贸易技术手段将金融危机对他们的伤害转嫁给我国,从而形成金融危机对我国更大程度的伤害。所以,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国际贸易准则,抵御住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的冲击。

二、金融危机下提升我国贸易竞争力的措施

(一)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

充分的事实证明,我国国际贸易,特别是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核心竞争力再有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较为紧凑的加工环节,促使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我们要继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一方面充分解决我国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另外一方面继续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外汇储备,有效规避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危害。

(二)完善外贸体系,寻求公平贸易环境

相关部门要仔细研究国际贸易法和国际贸易组织(WTO)的相关规定。当前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美以及日本地区,为了抵制我国产品,保护他们本国相关领域的企业生存环境,利用国际贸易法、国际合同法以及WTO有关规定,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打击,建立贸易屏障。我国在以往的贸易中,吃过很多这样的亏,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要充分研究国际贸易法、合同法以及相关规定,分析贸易屏障设置国的处境和我国相关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正确使用国际贸易手段,回击他国的无力报复,保护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有效规避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危害。

(三)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我国众多制造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优势明显,交通较为便利,是我国开展实业,发展各项产业的最好选择。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刚刚三十余年,很多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健全,相关产业的集中程度较低,很多企业规模很小,形成不了行业优势,没有形成产业集聚,难以产生规模效益,无形中就增加了相关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此外,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使用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缺乏自己的研发团队,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以廉价劳动力和牺牲利润的代价是无法后的长期的贸易发展,更难以促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相关部门要充分领导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要建立起自我的研发团队,大力进行科研,研发出领域内世界级高科技产品,促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而提高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有效规避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危害。

(四)加强技术创新,创建民族品牌

相关部门,特别是科技相关部门,要大力营造企业科研改革,科研进步的良好氛围,促使企业从长远角度出发,大力进行科研活动,研发优秀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此外,相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大力进行品牌建设,促成民族自有品牌的产生,并加强对民族自由品牌的建设,引导这些民族品牌向国际品牌靠拢,并在品牌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自有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关键技术上,一定要寻求突破,要及时对关键技术实行专利认证,保护民族科研成果。

(五)扶植民族产业,促进海外投资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迅速推进,我国民族产业要转变思维,拓宽眼界,将产业的发展和资本的投资从本国拓展到全世界范围,当前很多优秀的民族企业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海尔公司早就在国外建立生产线,中石油、中石化在非洲建立了很多分公司、分基地,一方面保证了我国能源供给的安全,另外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有这些优秀企业成功的先例,相关部门要引导我国众多的民族企业,将眼光放得更为长远,勇于拓展、敢于拓展,将产业的发展由本国拓展到世界范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效规避金融危机的危害。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风险监管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逻辑关系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近代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就是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特别是以金融工程形式出现的金融创新,为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金融创新本身在规避了某些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将一种金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金融风险,有些金融创新在初期能够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当其成熟以后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风险。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逻辑关系为:

1.金融风险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从金融创新的起源来讲,最初的金融创新就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证明,金融创新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就是金融风险表现最为激烈的时期。金融创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金融风险的加剧有着直接的关系。

2.金融创新增强了各主体规避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规避直接风险方面,承担金融风险的主体可以适当地使用金融创新来减少损失。在规避间接风险方面,由于直接风险的规避,所引起的间接金融风险必然会减少,所以金融创新也能帮助规避间接金融风险。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就是为规避银行贷款风险而产生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3.金融创新并不能规避所有的金融风险。

不是所有的金融风险都可以用金融创新来规避,有些金融风险可以依靠金融创新来管理,有些金融风险则只能依靠其他的手段来规避。例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自己作案或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的违法犯罪活动,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然而这类金融风险是没有办法依靠金融创新来解决的,只有依靠制度创新以及其他的法律手段来加以解决。

4.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不具有完全相关性。

金融创新的重要功能是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其主旋律便是风险转移型创新。但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创新都与金融风险有直接的关系,或直接针对金融风险而产生。有的金融创新是为了提高效率,有的是为了逃避金融监管,有的是为了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规避金融风险的。因此,不是所有的金融创新都肩负着规避或消除金融风险的职责。

5.金融创新理念在规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尽管金融创新的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金融创新在规避风险方面所产生的新的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动因之一是规避风险,但运行结果却产生了新风险,这是金融创新本身无法逃避的结果。但如果因为金融创新创造了风险就因噎废食,关闭金融创新之路,或是回避金融创新,那就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之举。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不能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关键是如何利用金融创新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服务。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创新的策略

虽然我国银行业近几年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就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金融创新状况与国际金融业相比,无论是金融创新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在实践中缺乏明确的金融创新策略和目标,银行业的一些金融创新体现出为创新而创新的现象。

当前,中国经济与金融运行都呈现出非均衡特征。一方面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农村、中小企业等经济领域仍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而在金融脱媒使银行体系作用降低的情况下,必须通过直接金融工具的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促进金融创新,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但在发展金融创新的同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金融创新应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危机重申了金融业的“万有引力”定律: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天马行空。危机后我国的金融创新应把重心重新转移到为实体经济服务,尤其是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及“三农”服务。具体地说:(1)贴近生产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双赢的有效渠道。随着直接融资体制的逐步健全和环境好转,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将逐渐成为常规手段。中小企业融资是银行业务的弱项,未来的形势要求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创新加强此项业务,以适应金融脱媒的形势变化。(2)针对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特点,要推进“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完善。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等金融服务,体现多方共赢,从而构建一个多种农村金融组织功能互补、产权明晰、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此外,中国通过科技创新超越“世界工厂”角色的过程中,金融创新落后可能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而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创新应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加强监管的关系

危机呼唤“加强监管”。但是,加强监管并不意味着金融创新应该放弃市场化导向的基本逻辑,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在市场化道路上走过了头的美国人,现在开始高举“加强监管”的旗帜;对我国来说,“市场化导向”仍然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改革目标,还得继续推进。在理论上,存在一个监管与市场的最优边界。但是,在实践中划定“最优边界”并不容易,有证据表明双方都有将边界前移的理性动机或非理性冲动。因此,我们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监管与市场的“最优边界”。

3.金融创新应处理好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关系

过去10余年,国外场外市场发展迅速,交易所传统地位受到挑战。海外有激进者甚至预言,交易所会发展成传媒产业。危机后,交易所的价值将被重新认识。人们已经发现,在金融工具创新和交易环节,危机的重灾区是场外市场。与场外市场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交易所上市的产品在信息披露、流动性、标准化、成本以及监管上都具有优势,而这些优势对保障市场安全十分重要。由于场外市场在我国没有形成气候,而交易所市场的产品线又过于狭窄,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场外市场发展路径,仍然是我国金融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在积极拓宽交易所产品线的基础上,把交易所打造成一个安全高效的金融超市,应该成为金融创新最具现实意义的重头戏。

三、加强监管并防范市场的宏观风险

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此对风险的管控也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微观风险主要产生于金融创新使用主体的内部,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有效地防范微观风险。但是像衍生产品这样的金融创新工具因其本身所带有的虚拟性和契约型以及证券化技术和对冲基金的高杠杆性的相互作用,使得微观风险迅速向宏观风险扩散。因此仅仅依靠市场制度是不能解决市场的宏观风险的,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应的监管层发挥应有的经济功能,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管安排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风险。

1.政府有义务通过宏观调控和改善监管来防范风险

在现代经济与金融体系中,政府作为监管者和宏观调控者,需要界定自身在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在于推动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由于市场运行存在天然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有义务和责任通过法律手段等宏观调控来完善风险提示机制,市场运行也需要“看得见的手”来补充,系统性风险也需要政府通过调控来防控和治理。

首先,包括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所具有的道德风险需要政府通过调控和监管来进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研究表明,评级机构产生利益冲突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发行方付费的业务模式,这使得评级机构有动力为大型证券发行机构提供评级咨询或给予更高的评级。二是业务多元化发展,评级机构除评级之外还从事咨询、风险管理等其他金融服务,这些评级机构对购买咨询及其他服务的客户评级可能会受到相关利益的影响。

其次,过度乐观的预期所支撑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是引诱人们负债购置房产和其他金融资产的重要因素,而这也正是系统性风险最大的隐患。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一系列违约所造成的价格下跌就不可避免,而这种系统性风险是单个金融机构很难防控的。因此金融管理当局有义务和责任防止负债率上升和金融资产泡沫扩张的自我循环。

2.审慎推动金融创新,改善信息披露,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

从根本上讲,金融创新并未消除风险,而只是将风险在不同风险偏好者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并没有因金融创新而降低或增加。此外,由于现代金融创新往往与衍生工具极为密切,并且体现为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对称的负面性,所以很容易将风险转嫁给广大投资者。

因此,政府在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时应更加注重防范基础资产本身蕴涵的风险,严格把握基础资产的标准,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信息披露的有关要求,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重点应为改善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产品的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一是必须对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可能给市场带来的风险和收益有更清晰的认识,对金融衍生产品及其交易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二是对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结构型信贷工具和混合型资本工具以及私募投资基金等机构建立严格的透明度监管标准。三是需要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的独立性监管。维护市场健康运行是市场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但是作为商业机构,追逐利益最大化也是市场中介机构的重要目标。如何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不仅是中介机构内部行业自律的问题,更是政府监管的内容。

3.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建立促进全球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

金融自由化、一体化趋势使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它们的连锁效应也使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协作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特别是证券市场的一体化,使各国体系的联动性日益增加。一旦某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就可能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扩散到全世界。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加一并产生了许多问题,金融创新也大大增强了国际游资的冲击力与破坏力。跨国银行、对冲基金等机构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活动,以及向全球蔓延的特点再次将监管的重要性提升了无法估量的高度。全球各经济体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建立促进全球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才能避免区域性动荡转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总结

在当今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金融创新能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并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企业竞争能力。但是,事实证明一味追求金融创新,而忽视金融创新工具与产品所隐含的风险,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那么,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是否就不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只要金融创新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处理好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关系,就能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此外,针对现代金融创新风险的特点,我们认为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防控从而降低金融创新的风险是可行的。一方面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以防范微观风险;另一方面应通过政府和相应的监管层发挥应有的调控功能,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管安排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风险。

参考文献:

[1]厉无畏,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2]李翰阳.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9(2)

[3]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

[5]何德旭,范力.切实保障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J].上海金融,2008(10)

[6]邓岩,丛继青.金融监管、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三者关系的辩证思考[J].山东经济,2004(1)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级贷金融创新CDS金融监管中国经济应对措施机遇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 

 

1、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2、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3、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 

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该如何走下去 

 

美国金融危机既然对中国经济领域带来这样广泛的影响,那么有什么措施可以应对呢? 

首先,美国银行面临破产的时候,一定会有并购的需求,“我们应该看到这是我们银行的一个机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指出:“以前美国不愿意让我们介入这一领域,现在他们面临破产愿意让我们进去了。 

另外,陈东琪认为应该防止热钱集中大量撤离。因为美国以及国际上的资本热钱为了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撤资一定不是个别现象,我们要加以密切跟踪、监管,看看这个资本是什么样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大幅度撤离现象。在信心层面,要从宏观的总量政策上面、特别是货币政策上面有一些微调动作,提振或者稳定市场的信心,以防市场信心层面对国内市场打击太大。

再就是美国资本市场对我国产业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制造业市场的影响,陈东琪认为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措施。防止影响的深化带来制造业的过快下降。防止出现一个滑坡现象引起的就业下降以及企业大规模的亏损。当然更重要的是政府方面要有一些基本的措施。还要治本,立足制度建设,加快相关制度的改革,包括新股发行制度、IPO制度、上市公司的分红再融资制度、市场的投资者管理制度、相关的政策信息披露制度等。在银行层面来讲,应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来,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经济调整期,它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价格体制的改革,尤其是资源品的价格机制改革是好时机。陈东琪预计,这一轮国际油价的下降可能会时间比较长,而且下降幅度会比较大,70美元以下都有可能。这对我们的成品油的价格改革无疑是一个机遇,今后的定价权可以从此逐步企业化,让企业说了算,这样就可以使政府补贴减少。要不然既补高又补低,油价高了要补消费者,油价低了补企业。当我们把价格放开了以后,我们只有非常规性补贴了。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又可以使我们的油价体制市场化。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粮食价格。据农业部统计,今年粮食有可能超过5.1 亿吨,菜仔油、猪牛羊肉也会增产,国际上的粮食下半年也在不停地增加,所以全国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粮食的供给关系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稳定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保护粮农的利益?要早做防备,防止粮食价格大幅下降对农民带来冲击。 

在这个阶段,政府还应该做好两件事,一是减税加薪,政府给企业减税,企业给工人加薪。二是与其留着很多的外汇储备,还不如搞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从长远来讲是一定需要的。而外汇储备实际上我们总在受国际资本市场带来的风险压力。 

把更多的国家盈余用于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规避金融风险,对我们的长期发展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动力和后劲储备。我们一定要看得远一些,有一个长远的视野,长远的谋划和打算,这样我们可以有很多收获,为下一轮经济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晓龙. 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 金融研究, 2007 , (8) . 

[2]徐明祺. 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 . 国际金融研究,1999 , (7) . 

[3]夏斌,陈道富. 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 . 经济研究, 2006 , (2) . 

[4]宗良. 对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 . 金融研究,1997 , (11) . 

[5]陈炳才. 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J] . 金融研究,2007 , (5) .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范文4

[关键词] 民营企业金融风暴应对策略长远发展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不断升级,其影响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最初的预想,并不断的向全球蔓延。现如今,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也难逃其影响。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采取何种策略应对危机,其策略是否具有科学可行性,还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和措施来积极应对危机,从逆境中“逆流而上”,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寻求企业自身发展的契机,这些都是本文要探求和解决的问题。

一、世界金融风暴中的民营企业现状

总体来说,金融风暴影响到了大多数民营企业。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有50%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影响的程度很大,30%的企业认为影响程度较大,20%的企业认为影响程度较小,企业认为没有影响程度的基本没有。可见,大多数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我们从行业分类角度和地域地区差异角度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1.行业分类角度

在行业上,尤其以制造业、钢铁贸易、化工行业和餐饮行业等企业受到的影响更深。大家都感到,虽然正处在酷暑,可金融危机还是带来了阵阵寒意。

调查显示,房屋建筑领域和制造加工领域受到=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较高。房屋建造领域私人投资项目较多,此次金融危机使许多私人财富缩水,私人投资的房屋建造项目将大幅度减少。而由于房屋建设并不具有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便是国家投资的房屋建造项目,也在大幅减少。鉴于此,此次金融危机对制造和建筑业影响大也就不足为奇。

2.地域地区差异角度

很多民营企业负责人和决策者普遍认为,从目前金融危机对全国各区域市场的影响看,金融危机对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影响最大,在我国涉外贸易比较多的沿海省份如广东、海南、浙江、福建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较高,这些市场的风险也比较大。

从对民营企业负责人和决策者的问答对话中,民营企业普遍看好中部省份和地区,认为这些地区还存在较多的市场机遇;西部地区将受到的影响有限;中部省份和地区未来建筑业发展势头较好;而对沿海开发的部分地区持不乐观态度,认为这些地区未来仍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二、面对危机民营企业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方式

面对不容乐观的现状和日益严重的危机,民营企业纷纷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以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危机。应该说,面对危机,反应各异。有的企业还沉浸在痛苦之中,并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来应对,依然持迷茫和观望态度:有的企业却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变化形势,努力化危为机。

总体来说,以下做法反映出了面对危机时,民营企业管理和决策者的智慧和冷静。

1.迅速应对,积极高度重视。危机没有到来时,看不出企业的不同。危机真正到来了,企业间的差距也开始显现。优秀的民营企业,平时就注重提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他们研究对策,制订预案,迅速应对,规避风险,将危机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2.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力争减少贸易损失。以工程建设和制造业为代表的受危机冲击最大的民营企业们,面对危机,他们积极主动地和合作厂商联系,巩固已经拥有的市场份额,留住客户,守住已经打下的“江山”。

3.在谨慎中大力开拓新的市场。危机下,谨慎的寻找和选择新的合作客户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民营企业加大力度开拓新的市场,将企业的重点转到一些受危机影响小的行业和地区,以规避风险。

三、民营企业还应该采取哪些方式和策略积极应对危机

面对危机,民营企业如何最大程度挽回和减小损失,在逆境中保住既有市场既有效益,并迎难而上,逆境中寻找到新的契机,并取得发展,这是每一位民营企业家和决策者们苦思冥想的问题。

总体而言,民营经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企业在经历着金融危机的考验和磨练。面对企业的实际生存状况,我们更应该思考现状背后得出问题的本质,无论是在经营发展中裹足不前的困难企业,还是受危机影响不是很大的企业,透过表象看清楚内在才能就应对危机作出探索性思考,为广大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有效科学的建议,以此来推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瞄准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暗藏着机遇。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应该善于抓住时机,审视自身不足,对于不适应新形势下的传统产业结构,要积极调整。

2.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一直以来,资金不足融资困难都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在经济危机中,这种瓶颈的制约作用尤其严重。作为民营企业,要积极拓宽融资的渠道,注重企业自身诚信建设,以便在需要是能顺利从金融部分得到贷款。同时,民营企业要调整自身资金回收过程,加快回收的力度,防止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3.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依靠拳头产品,扩大生产经营。

创新的进步的动力,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创新。没有了创新,企业就失去了进步发展的生命力和动力。自主创新是民营企业面对金融危机时迎难而上逆势发展的关键所在。创新是自上至下的,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们更要有这种意识和思想,在理论和行动指导企业向着创新的未来发展。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坏账损失财务风险

 

 

美国金融风暴蔓延全球,其影响深度和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并且迅速地波及到各国的实体经济。对中国来说,虽然金融危机对我们所造成的直接影响不大,但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散,世界经济发展放缓,日趋全球化的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金融危机波及和拖累。因此,国内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危机,从中寻求新的机遇,化危为机,值得高度重视。 

 

一、金融危机对国内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需求下降 

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逐月增加,11月份我国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我国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约3%。其中,向欧、美、日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这三个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滑坡,需求急剧减少。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 

2、经营模式 

从出口统计数据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一般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金融危机下,高新技术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例如,在出口商品中,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同期,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只有4.1%。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生产链上的各个企业都陆续受其影响,而接到最后一棒的,往往是处于最底层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 

3、坏账损失 

金融危机会导致流动性资金普遍紧张,金融机构为了保证生存必然采取信贷紧缩的措施,这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巨大。事实上,美国金融机构在资金上的收紧措施,已经直接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在资金流动上困难,最终使很多美国企业直接宣布倒闭,把负担甩给了下游的制造企业。例如,一家美国发电机生产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2008年3月向美国破产法庭提出破产申请,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1055万美元的出口账款无法收回,从而将企业推向绝境。国际信用环境的恶化,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4、企业内部 

除去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的各种问题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遇更多困境,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生产环节缺少监控,产品质量差;缺少研发、技术、设备的投入;缺乏诚信、不注重企业自身的形象等。这些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产品出口。 

二、国内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实体经济,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我国的出口出现困难,进而引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内出口企业应及时果断地提出灵活审慎的应对策略,制定出相应的短期及长期目标。 

1、出口市场多元化 

面对美欧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影响不大。我们应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借助市场多元化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 

2、防范财务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形势前景不明,海外买家的资信状况在发生着变化,即使过去履约纪录良好的老客户,也不能保证他们现在的信用评级没有下降。所以,企业应建立一套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准确地判断风险,并及时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以减少风险的发生或减轻损失。企业可以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对买家进行征信调查;采用谨慎的结算方式;积极利用信用避险工具,最大程度上规避信用风险。

3、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小。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为我们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解决中国暂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它只是一个过程,不能将其视作经济发展的战略或是终点。国家应鼓励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结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服务贸易。 

4、进行品牌建设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并不是所有实体经济都受到损失,仍有部分企业显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逆市上扬。在出口企业中,就在很多“代工”的企业受创时,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却还挺立潮头,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企业应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正确认识并促进自主品牌的建设,增加产品研发的投入,以更大更好的创新促增长。 

5、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①注重成本与产品质量。要在生产线上下功夫,关注成本,同时对生产质量严格把关。金融危机并不代表没有了市场,而有限的市场必然会谨慎的挑选质量过硬的产品。 

②注重企业服务与形象。要有更高、更快、更有效的服务面对变化,贴近消费者。以服务为渠道,努力提升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陈亚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8期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范文6

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11月6日宣布: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面对如此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如何充分运用并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外汇储备与金融风险的关系,探讨我国兑现加入WTO承诺后,在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外汇储备在规避金融风险、保护金融安全中的作用等问题。

一、金融安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

1.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金融经济时代,金融安全与稳定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可以使一国经济陷入停滞、负增长甚至倒退。金融危机频繁发生,金融安全维护愈发困难,金融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甚至被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人们由此产生了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恐惧进而去防范它,对金融安全与稳定则由衷地企盼并竭力维护。金融风险的产生或存在构成了对金融安全的威胁,而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是对金融安全的维护,化解金融风险就是巩固金融安全。

2.金融风险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金融风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影响着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当金融风险日趋严重时,由于投资者对本币资产的恐慌性抛售和私人资本外逃,进一步加剧了本国货币汇率下跌。为了阻止汇率下跌,中央银行往往用外汇储备入市干预。而为摆脱金融危机,危机国家则通过增加外债来救急。这样,会使本来就已经债务累累的危机国家进一步加重债务负担,恶化其债务状况。

二、我国的外汇储备

上面已经提到当一国金融风险日趋严重时,中央银行往往会用外汇储备入市干预,以阻止本国汇率下跌,防止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降低通货膨胀。那么,外汇储备到底能发挥哪些作用,我国的外汇储备情况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外汇储备的涵义

外汇储备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储备资产项目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储备的一部分,主要由国际收支顺差形成,是弥补国际经济交往中自主易不平衡的主要手段。

外汇储备既可以是外币现金或相当于现钞的支付凭证,也可以表现为以外币计值的短期金融资产,具有灵活性、方便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可直接用于各种经济交易和国际支付,并可根据本国需要进行区域调拨和币种转换,必要时可用作外汇市场的干预,以保持汇率稳定。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特殊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银行具有政策性银行的管理职能,其外汇结存也计入国家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就由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外汇库存两部分构成。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银行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发展,政府不再无条件地使用其所持有外汇,而划入国际清偿能力的范畴。自1993年起,中国银行的外汇结存不再计入我国外汇储备的范围,现阶段我国外汇储备只包括国家外汇结存。

2006年11月,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这是继2006年2月,我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后,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

三、外汇储备与国际金融危机

外汇储备对于一个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金融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虽然开放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优化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另一方面却也能够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增加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延伸,世界各国及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前所未有地紧密,这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随时有可能通过经济链条蔓延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时外汇储备在规避国家的金融风险及危机,保护国家金融与经济安全方面就扮演了一个极具分量的角色。

(一)在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外汇储备在规避金融潜在风险中的作用

1.金融市场开放下面临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通常,非国际货币的发展中国家在开放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实行浮动汇率,其宏观经济政策都会存在弊端,国家内部的金融体系机制不十分健全,可能存在大量经济泡沫,此时如果该国大规模举借外债,其货币就会面临投机性资本冲击的强大压力,若本国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以应对冲击,就会抵挡不过投机资本的力量。当一国经济发展呈现疲弱的态势时,投机资本就会抓住该国金融体系机制上的缺陷,利用其可兑换的固定汇率下被高估的弱势货币进行投机性打击,牟取暴利,这种国际游资带来的风险往往会诱发并加速一国的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货币危机正是如此,不管是拉美的债务危机还是墨西哥、亚洲货币的大幅度贬值最终都表现为:缺乏足够的外汇或外汇储备保持本币汇率稳定,对外债务支付困难和要求延期。但是如果一国拥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就会有与强大国际资本相抗衡的实力,足以让恶意投机止步。我国所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就可以给投机资本以威慑作用,使他们不敢对中国进行恶意或蓄谋的投机,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事实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降低了企业境外筹集资金成本,能够使国际金融市场感受到中国的力量和重要。并且能够使得周边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感觉到中国的经济实力所能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增强了外界对我国经济金融实力的信心。

2.金融市场开放使一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被削弱,发展中国家有丧失经济的风险。金融市场开放下,金融衍生工具增加了资产的可替代性,国家金融当局对市场货币总量和货币实际供应量难以进行准确的估计和判断,一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随着金融资产规模膨胀和外资的不断流入,货币当局干预市场的能力以及对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降低,中央银行的监管难以真正实现其监管目标和发挥作用,变得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中,全球金融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发达国家垄断资本集团,为其所操纵和控制。这些垄断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开放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使本国经济处于发达国家强大的垄断资本摆布之中。然而强大的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保证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尤其是利率的稳定,使我国真正有能力实现浮动汇率。通过市场机制保持汇率稳定,在与国际垄断资本的长期较量中获胜,保护国家的经济,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

(二)外汇储备在规避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风险中的作用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商品市场渠道;二是金融市场渠道。

1.商品市场渠道的国际货币危机传播,是指一国货币危机的发生通过商品市场的传播时,另一个国家实际的宏观经济变量发生改变,从而在另一个国家诱发和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货币危机在商品市场上的传播,是通过两国间直接或是由第三国产生的间接联系完成。假设A国经济稳定、低通货膨胀、汇率水平适当、无国际收支逆差,B国遭受了一次货币冲击,将引起外汇市场对A国的投机性冲击,表现为:

(1)造成A国出现贸易赤字及外汇储备减少。货币冲击导致B国货币汇率下降,货币贬值,而B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下降,竞争力增强,若B国与A国对C国出口类似产品,C国会增加B国进口商品数量,导致A国出口数量减少,甚至完全从B国进口;另外,B国商品降价会导致A国商品降价。这样B国的货币危机就通过A国商品出口减少、价格下降及进口增加引发A国的贸易赤字,从而减少A国外汇储备。当其外汇储备下降到难以维持外汇市场上该国的汇率水平时,就容易诱发对A国货币的投机冲击,导致A国的货币危机。

(2)产生多余的货币供给。B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使得A国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迫使A国国内类似商品下降,最终整体物价水平下降,从而导致A国国内的货币需求下降,经济中就产生了多余的货币供给。而其只能由中央银行向居民出售外国资产收回本币才得以消除,这样外汇储备减少,当外汇储备减少到难以维持本币汇率时,就容易诱发本币货币危机。

由此可见,一国的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危机传播时,对于稳定本币汇率,避免本币受到投机冲击,阻止货币危机在本国的发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金融市场渠道的国际货币危机传播。金融市场是货币危机在国际间传播最迅速、最重要的渠道。如果大量的A国投资者及居民提取本币将其兑换成外币,那么会造成银行大面积的支付危机,而在A国银行体系拥有大量资产的国际投资者就会面临流动性困难,并因此转向B国的金融市场上提取资金,当这种提款较为集中的发生在B国时,就有可能引发B国的货币危机。但是如果A国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就会减少国际投资者的流动性困难,也就减少了引发B国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因此,一国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不仅可以避免本国遭到货币冲击,也是对与本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周边国家的支持,对于维护本国的国际地位和金融信誉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过多的外汇储备也蕴藏着风险

虽然外汇储备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并不是说外汇储备越多越好,要坚持适度原则,过多的外汇储备实际上也蕴藏着风险。

(一)决定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

一般认为,决定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首先是国家的进口规模和外债的规模,其次是汇率制度及汇率的稳定状况,再次是其他目的的外汇储备需要。按照国际公认标准,外汇储备一般应相当于一个季度的进口额。以2005年为例,我国每季度进口额大约1500亿美元,加上外债流出、外商投资回报以及其他需要,外汇储备规模应约为2500亿-3000亿美元;而统计显示,我国实际外汇储备已达8189亿美元,高出合理需要1倍以上。

(二)我国外汇储备过多所造成的影响及蕴藏的风险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外汇储备过多隐含着巨大风险。外汇储备不是多多益善,必须规模适度,储备增加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与防范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不过,外汇储备超过合理需求、高速增长,也给我国经济金融带来负面影响(萧灼基)。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不等于中国经济就高枕无忧,高额外汇储备累积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增加了配置这些资金的难度,还增加了中央银行和国家外汇管局管理国内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的外汇管理难度。

1.外汇储备过多会增加本币升值压力,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一国外汇储备过多会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减少对外汇的需求,就会造成外汇供给大于需求,从而本币升值产生巨大压力。另外,央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又会形成巨大的货币供给量,成为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面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如果要既不对人民币升值产生压力,也不对国内的价格水平产生压力,央行就必须通过发行中央票据采取对冲,由此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都将造成很大压力。

2不利于提高我国总体经济的运行效率。高额外汇储备,意味着相对应的国民储蓄从国民经济运行中沉淀,没有参与国民经济的运作;另外,我国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巨额资金缺口问题,如“三农”资金问题,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紧张问题等。因此,对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的中国来说,此时以较低的利率借钱给外国政府使用,从总体经济效率上看是一种浪费。

3.外汇储备过多会造成外汇资金的闲置和积压。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表明我国牺牲了自己国民消费和投资的机会向外国提供低息融资,充当别人的现金流。发展中国家投资资本回报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1994-2003年间,所有发展中国家投资回报率平均为13.3%,而西方七国集团平均只有7.8%,最高的美国也不过9.9%(梅新育)。

4.可能面临美元贬值风险。我国外汇储备目前以美元为主。从历史上看,美国往往不顾他国利益,不断地交替采取美元升值、贬值的政策,以解决其经济的矛盾与问题。如果我国长期持有高额美元储备,遇到美元严重贬值,可能的损失不能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