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向受教育者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文化知识只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和奉献的精神,造就大学生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灵魂更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现代大学教育观念体现在其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辩证统一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和政治品质的培养。而个人本位观注重发展个人需要,从现代大学教育的观点来看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结合正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价值观点。实际上,文化学习和知识学习既有社会价值的因素也有个人价值的因素。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顺畅地融入社会,和谐地与周围的人或事物相处时,他才能构建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友好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除了考虑要如何将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以及如何与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但是,大学生人格和品德形成以及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常常存在很大的误区,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由于对上述两个问题认识不足,加上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足,以及重视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问题的事后处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不高。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至今有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仅仅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而对大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学业等诸多困惑的大学生无关,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生理疾病、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工作的重点放在咨询和治疗上,缺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念。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很多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实现、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杀、凶杀等恶性事故更呈上升趋势,越来越严重地危及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挫伤与自信心的消失,五湖四海的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出现交流中的困难,产生孤独,不适应大学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引起心理失衡。知识与阅历的匮乏,产生认识和情绪上的极端表现。此外,独生子女自私、胆小和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都对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与品格造成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乐往与封闭孤独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竞争与求稳的矛盾、性生理发展与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也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

健康包含四大要素:生理平衡(没有身体疾患)、心理稳定(没有心理障碍)、社会成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良好的品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学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工作者孟波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总之,心理健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变化;二是能有效、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大学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身心正常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影响整个社会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和形成率,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高校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自觉自愿地保持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将对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大学健康教育尤其采取以下积极对策:

(1)教师应具有科学的教育观,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发挥课堂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在体验掌握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体验创造,体验收获,体验成长的美好。学校既是读书的地方,也应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地方;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既是引导学生进步,又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地方;教师既是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学生的知心人。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学生,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3)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自觉行动。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着自身的能动行为,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主体参与,其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通过课内外各种环节教育,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进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得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自觉行动。

(4)学校应努力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自我、环境以及自我内部的矛盾运动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自觉接受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大学生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良好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愉悦身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只有在开放、自由的广阔空间里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种空间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在自由独立的心理空间中,人们追求着理想和终极价值,发现自我、把握自我,实现人格的完善。心理空间以物理空间为依托,但主要还是要求在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要求有一个能任其自由发展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应提倡交流与碰撞,提倡开放与争鸣,提倡兼容并蓄、多样性的统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6)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快乐学习,快乐是人们在某种活动中获得的兴奋感、满足感、幸福感,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活动过程。喜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有兴趣才能够感到快乐。培养兴趣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督促学生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某课程没太强的兴趣时,老师引导对其最终目标的了解就变得尤为重要。学习过程多半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止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加强其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制定合理目标,使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并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其产生自我成就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直接兴趣。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2

【摘要】目的:一对一健康教育指导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对住院分娩的产妇安排一名主责护士,专门负责该产妇的各阶段健康教育及治疗护理工作,使健康教育贯穿生产的始终。结果:通过各阶段一对一健康教育指导,提高了孕产妇自我护理能力,掌握了新生儿的护理技巧,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论:在产科实行一对一健康教育指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了产妇及家属对产科护理相关知识的需求,顺应当今护理学科发展,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一对一健康教育; 产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44-01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观念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传统病人被动接受诊治护理的形式,被日益发展的病人主动参与形式所替代。而病人的主动参与必须以掌握一定的健康保健及疾病的知识为前提,因此健康教育在现代护理中颇受重视。[2] 我院自2009年4月开始探讨一对一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4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71例为实验组,其中正常产103例,剖宫产68例、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25.82岁。抽取2008年7月~2009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71例为对照组。其中正常产112例,剖宫产59例,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26.26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胎次分娩方式等方面分布均衡,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由主责护士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征对性个体化教育,适时进行一对一教育。从入院介绍,产前、产时、产后、出院指导,母乳喂范养知识,新生儿喂养及护理技能方面,通过口头讲解,示范,手把手指导,书面教育,走廊张贴图片、文字、宣传栏的形式,给予及时的一对一指导,护士长随时检查督促实施情况,并进行提问与补充,以便产妇及家属更好的掌握宣教内容。

2结果

两组产妇自我护理能力、新生儿护理能力、母乳喂养成功率、满意率见附表,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附表:两组产妇接受健康教育后效果比较

3讨论

3.1 一对一健康教育提高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通过对出院产妇自我护理能力考评结果观察,大多数产妇均能在住院期间获得产褥期自我护理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很大程度的降低了由于知识的不足或缺陷导致的产褥期母儿疾病,增加了安全感,减轻产妇及家属的许多心理负担和压力,改变以往的不科学传统习惯,增强了自我护理和保健能力。

3.2 一对一健康教育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责任护士从母乳喂养好处及重要性着手,从“三早”“三贴”挤奶手法等方面,强化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技巧,从而使产妇积极主动的参与母乳喂养,大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3.3 一对一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一对一健康教育在产前、产时、产后都有非常积极作用,产前健康教育从“生男生女都一样”以及心理,生理,物品准备几个方面提高科学的建议,使产妇充分认识到分娩是大自然赋予女性的神圣职责,帮助产妇树立分娩的信心。产时,正确指导产妇各产程的配合及注意事项,并适时给予鼓励并帮助产妇喂水,擦汗。产后,从出血量的观察及第一次排尿的重要性开始讲解,使整个产程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增强护患沟通,从而建立了和谐的互患关系,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4 一对一健康教育拓宽了护理人员的知识面,锻炼了护理人员人际沟通能力。适时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产妇需要进行交流,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而且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使护士的角色由单独执行操作者转向教育预防者,这从根本上激发了护理人员的自觉性,同时使护理人员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一对一健康教育指导,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将产科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与人性化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产妇满意,社会满意,护理人员满意的共同目标,值得在产科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健康教育 社区慢性病 防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真武山社区服务中心的397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1例,女性196例,本次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65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2±3.1岁。

1.2 方法

积极组织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动,耐心介绍慢性病相关知识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了解患者生活状况,分析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体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2.1 病情观察

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在病情观察中做到耐心细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推测影响患者健康状况以及诱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护理实践中。

1.2.2 心理护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重点关注有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社区医护工作者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可以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分享经验,减轻患者的压力,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介绍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患者慢性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诱因,教会患者注意监测并观察慢性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并及时做好相应处理。强调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如高血压患者必须遵循低盐饮食的原则,保持情绪稳定;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此外,社区医护必须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1.2.4 自我管理的指导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详细讲述监测血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并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饥饿感等不适感,建议立即测量血糖情况。让患者复述注意要点,确保患者理解相关知识。

1.2.5 干预后处理

对研究对象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体检,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比较干预前后体格检查、生化等指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P

2 结果

由表1可知,干预后在研究对象BMI、腰围、血压等指标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发生、发展、病变等全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发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锋,王培玉,高文斌,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心理评估与干预[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2):110-113.

[2]徐绍娟 (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刘凤娟 (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中国社区医师 2012,14(27) 319,321

[3]占玉芬,陈伟高,阮世颖,等.乡镇社区居民慢性病现况及其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相关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9):3453-3456.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 癫痫;健康教育;焦虑;抑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6-114-02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Anxious,Depression and the Life Quatity of Epileptic Patients

FAN Guoq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Xiangshan County the First People' s Hospital, Xiangshan 315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negative emotions of anxious and depression and the life quatity of epileptic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20 cases of epileptic patients visited out hospital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of 60 cases were given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the research group of 60 cases were given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Negative emotions and the life quatity of epileptic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SAS,SDS and QOL. Results SAS,SDS and QOL sco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before health education(P>0.05). All of above scale score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health education,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anxious and depression,enhanc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improving their life quatity.

[Key words] Epileptic;Health education;Anxious;Depression;Life quatity

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1]。临床发作的特点为突发性、反复性及短暂性,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自主神经、精神等不同障碍,使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能够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提高其健康水平。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癫痫的治疗不仅仅是控制疾病的发作,对全面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患者对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其治疗和康复[3]。本研究对60例癫痫患者采用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观察其对癫痫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1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癫痫患者120例,均符合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建议中的诊断标准[4],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17~66岁,平均(35.3±10.7)岁,病程1~35年,平均(9.1±3.0) 年,文化程度:大学以上28例,高中35例,初中26例,小学31例。所有患者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口头宣教的方法,内容包括入院介绍、住院期宣教及出院指导。研究组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和家属个性化的健康教育:①心理沟通: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对癫痫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及对医疗费用的承受程度,与其建立良好关系,使家属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同时发挥其在支持患者最佳心境中的作用。②心理支持:疾病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应主动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向其解释病情及相关知识并进行心理指导,使其明白精神和心理因素在癫痫的发作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向其讲解相同疾病治愈成功的病例,鼓励其保持乐观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③生活指导:患者长期的药物治疗极大影响了身体健康,合理的饮食调养不仅对患者机体的康复起到很大帮助,而且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要每天按时进餐,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鼓励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及高钙的富含营养的食物,不能过食生冷、油腻的食品,避免形成癫痫发作的内环境。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癫痫相关保健知识,增加对疾病的了解,生活中避免诱发因素,指导家属学习患者发作时的安全处理方法。

1.3 疗效的评定

患者焦虑及抑郁的负性情绪的评价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越严重。生活质量的评定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QOL),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5]。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和入院后4周进行SAS、SDS、QOL量表的评定,由专人发放、回收问卷,患者独立填写。本研究中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内、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教育前后焦虑及抑郁的评分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焦虑、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研究组焦虑、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7,3.53,均P<0.05);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健康教育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1,2.95,3.39,3.10,3.72,均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慢性脑病,即使坚持正规药物治疗,仍有20%的患者发作难以控制,其主要的原因是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和对治疗的不配合。健康教育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健康教育能够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提高其健康水平。

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反复癫痫发作、长期用药及社会歧视增加了心理负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表现为周期性病理性的心境恶劣,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5]。癫痫患者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伤害往往超过发作本身,严重的心理障碍又是癫痫的诱发因素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是个人心理状态的全面反映,是身体机能、精神状态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主观评价。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加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使其心理得到调整,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属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家属的支持对患者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家属了解到家属积极、主动参与到治疗中能够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可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及安全事故的发生[6]。

本研究选取癫痫患者120例,分别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健康教育后,研究组焦虑、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教育后两组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患者及家属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于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作用优于常规的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心理,提高治疗的信心。健康教育后研究组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的得分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患者及家属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优于常规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后家属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过程,使患者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通过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使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发作次数降低,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总之,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改善癫痫患者的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颖. 癫痫患者的健康教育[J].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4):120-121.

[2] 黄登会,杨晓莹,黄光琼.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癫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06,20(10):2669-2670.

[3] 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60.

[4] 周达生,姚华庭. 医学系统工程与遵医行为的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1995,15(2):37.

[5] 孟宪臻,刘荣.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及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63-64.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健康教育中年高血压病人药物依从性

全世界中年人高血压的发病率已达到了30%。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年人患上了高血压疾病,高血压病人的群体也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常常注重于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护理研究,而忽视了中年高血压病人。但大多数中年高血压病人通常忙于工作,很容易忘记服药,他们的药物依从性反而不如老年高血压病人。

1.目的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健康教育对于中年高血压病人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换句话说,提供给中年高血压病人关于高血压疾病的专业知识,探究这些患者是否提升了坚持服用高血压的药物的自信心。

1.1实用性定义

此次研究定义健康教育为向参与者解释高血压药物的依从性对于高血压病人的重要性,并且给予关于药物依从性的一些有实践性意义的建议。定义高血压病人坚持服药的自信心为高血压病人坚持服药的自我效能的正确认知。这个认知由药物依从性自我效能量表(Medication Adherence Self-Efficacy scale )评价。[5][6]

1.2假设

在接受健康教育后,中年高血压患者MASES 量表的分数要高于第一次MASES 量表的分数,第二次达标人数也高于第一次。即患者坚持服药的自信心提升,药物依从性提高。

2.方法

这次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采用的研究方式是After-Only Experimental Design.[3] [4]

高血压病人药物依从性的健康教育是自变量,高血压病人坚持服药的自信心是因变量。

2.1对象

选择江联公司40名中年慢性高血压病人,年龄在40-55岁之间。学历在中专以上。其中男27人,女13人。

2.2过程

整个健康教育分为两个模块。时间为两个月。第一模块是给予四十位中年高血压病人关于高血压疾病常识性的健康教育。并且在做健康宣教的时候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在与病人交谈时获取一定的信息,问病人一些基本的的问题“你患高血压多少年了?你平常都吃什么降压药呀?你会定期测量血压吗?对于有意愿的参与者为其量血压。除此之外,有针对性的问患者一些关于高血压药物依从性的问题。向所有参与者发放第一次MASES量表调查问卷。 第二模块是根据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采取图画展示和PPT展示或是电话随访形式。并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给予高血压病人一些建议,教会他们设立个人的提醒系统,包括在用手机设置吃药时间,在墙上贴上写有吃药时间的纸片,让其家人提醒吃药的时间。电话随访因人而异,在受访的的四十位中年高血压病人只有六人接受了电话随访的形式。在两个月后给予所有中年高血压病人MASES调查问卷。收集此次研究数据的工具是Medication Adherence Self-Efficacy Scale(MASES). 通过MASES 量表的反馈数据来分析此次研究结果。MASES量表由26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的答案是“一点也不是”得1分,“有一点”得2分,“基本上是”得3分,“完全是”得4分。由于MASES量表是全英文的,对于看不懂问卷的参与者,由笔者翻译为中文以交谈的形式让参与者填写。两次一共发放八十份调查问卷收回八十份,回收率100%,有效性100%。此次研究发给每个参与者通过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 (IRBs)[7] 所制成的知情同意书来保护参与者的权利。

3.结果

在对此次参与的四十位中年高血压病人进行健康知识调查见表一。

表一:中年高血压病人健康知识调查结果:

肯定否定(人) 肯定 否定%

知道高血压要坚持服药? 35 15 87.5% 12.5%

知道高血压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17 23 42.5% 37.5%

知道高血压间断服药的后果? 14 26 35% 65%

知道常用的高血压药物以及服药的时间以及次数? 1228 30% 70%

表二:高血压病人MASES 调查问卷

Confidence in taking medications:

1. When you are busy at home

2. When you are at work .

3. When there is no one to remind you

4. When they cause some side effects .

5. When you worry about taking them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6. When they cost a lot of money

7. When you come home late from work

8. When you do not have any symptoms

9. When you are with family members

10. When you are in a public place

11. When you are afraid of becoming dependent on them

12. When you are afraid they may affect your sexual performance .

13. When the time to take them is between your meals .

14. When you feel you do not need them .

15. When you are travelling .

16. When you take them more than once a day

18. If they sometimes make you tired .

19. When you have other medications to take .

20. When you feel well .

21. If they make you want to urinate while away from home

Confidence in ability to carry out the

following tasks:

Get refills for your medications before you

23.Make taking your medications part of your routine .

24. Fill your prescriptions whatever they cost .

25. Always remember to take your blood

26.Take your blood pressure medications for the restyour life

对四十位中年高血压病人两次MASES量表的评分结果见表三。

表三:中年高血压病人两次MASES评分结果

人数 X2 p

MASES评分分第一次达标12人,第二次21人。 1.6 P

四十名中年高血压病人接受了为期两个的健康教育后,根据MASES评分量表达标分数,第一次达标人数为12人,第二次达标人数为21人,且p

4.讨论

4.1 健康教育可以提升中年高血压病人的药物依从性

根据国外研究报道MASES每项得分的平均数相加即为达标值[1], 调查问卷反馈的结果是第一次参与者MASES调查问卷达标人数为12人,第二次为21人。说明健康教育后中年高血压病人的药物依从性有所增加(P

4.2 此次研究对于临床和日常生活中护理高血压病人的意义

在本次调查中有87.5%的中年高血压病人知道高血压病人要坚持服药。但只有42.5%的患者知道高血压患者服药的重要性。仅仅只有35%的参与者知道间断服药或是停止服药会造成心力衰竭,脑溢血等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疾病的基本知识还是不甚了解的。

4.3 注重对高血压患者家人的健康指导

在与这四十位高血压病人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中有31位高血压患者有亲人也是高血压患者,包括父母或是兄弟姐妹。目前世界上已经公认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所谓多基因遗传病是指那些由于多种基因微小缺陷和多种环境因子相互共同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所出现的疾病。即不是后代都会患病,但几率会大大增加。

4.4小结

此次研究是在国外研究报道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中年高血压这一经常被忽视的群体所做的研究,对于这一群体,他们大都忙于工作,往往会忽视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且他们对疾病缺少正确的认识,缺乏专业的知识。所以他们一旦接受了专业的健康指导后,就会明确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服药的自信心。

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大多数都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并且接受能力相比老年人要好。所以在给予健康教育和指导时可以采用更为专业的语言,这样不仅可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得他们更加配合,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加准确的了解关于高血压疾病的知识。

由于此次研究的结果是从四十位高血压病人接受健康教育后所填写的调查问卷中获得的。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坚持服药的自信心是否会受到影响,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Fernandez, S.F., Chaplin, W., Schoenthaler, A.M., & Ogedegbe, G. (2008). Revis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medication adherence self-efficacy scale (MASES) in Hypertensive African Americans, 31, 453-462, doi:// 10.1007/s10865-008-917-7.

[2]Hscihasanoglu, R., & Gozum, S.(2010).The effect of patient education and homemonitoring on medicationcompliance,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healthyandBMI in a primary health care setting,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 692-705, doi:10.1111/j/1365-2702.2010.03534.x.

[3]Lloh, G.U., Ofoedu, J.N., Njoku, P.U., Amadi, A.N., & Godswill-Uko, E.U. (2013).Medication adherence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mongst adul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attending a tertiary hospital primary care clinic in Eastern Nigeria. 2-6, http:// , doi:/10.4102/phcfm.v5i1.446.

[4]Munzinger, A., & Osterbrink, B. (2005).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a structured Hypertensive education programm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Eur Nursing, 2(2), 51-57.

[5] Nurit, P., Bella, B.C., Gila, E., & Revital, Z. (2009). Evaluation of a nursing Intervention project to promote patient medication education, Journal ofClinical Nursing, 2530-2538, doi:// 10.1111/j/1365-2702.2009.02844.x.

[6] Lewis, L.M., Schoenthaler, A.M., & Ogedegbe, G. (2012). Patient factors, but not Provider and health care system factors, predict medication adherence in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动机理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验式教学

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个体由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到认识自己与他人关系、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进而认清人生意义,厘清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由于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将直面诸如环境适应、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多种问题。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种矛盾与自身成长中遭遇到的冲突相互交织,使得他们常常生活在无聊、彷徨、挣扎和渴望中。同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力,也使得大学生各层次的需要不容易获得满足。王春燕调查表明,16.5%的北京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1]。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合理地解决,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习生活及成长成才。

学习是学生转换体验与创造知识的过程,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双向交流、言语和肢体有效互动、精神和文化有序传承的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授主体还是学习主体,参与和卷入程度越高,主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改善就越明显,知识和技能也更容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体验既是一种认识方式,也是一种存在方式。知识的获得和内化依赖体验的水平和深度。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为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各种合理的情境,通过提供信息“资料”工具以及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选择行为方式,发展个人能力并实现教学目的。[2]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唤醒他们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矛盾,诱发个体意识层面的认知冲突,通过探究互动的方式,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实践,充分调动主体体验的学习功能和优势,注重引导学生的具身体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用体验式教学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原因在于该方法契合了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而意识的形成恰恰表现为“意向性体验”。体验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着眼于自我、自然和社会整体的有机统一。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个体、关怀发展、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它关心的不仅是个体可以经由教学获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还在于生命的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凸显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和精神价值。

二、体验式教学契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的个性。但是,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的理性心理知识与知性心理体验形成断层。作为一门与人的精神直接对话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贯穿个体一生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直接介入个体的精神生活

对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格阴暗面,个体常常无意识地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来面对。多数时候,剖析并承认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直面精神层面的困惑和不足对个体而言充满了痛苦和挫折感。个体有时候不惜采取麻痹身体的行为(如酗酒)来应对精神的痛苦。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和引导个体直面人的精神生活和自身的阴暗面,试图接纳和认可人格的“缺陷”;鼓励个体对自我进行再认识,分析人格特征、气质类型,直面自己在社会评价意义上的优点和缺点;鼓励个体对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进行分析,正视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足。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捷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对人的精神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生存压力和人际应对压力以压迫性的方式对个体造成影响。人们被迫卷入到社会生活中,直面各种各样的挫折情境和压力情境。同时,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物质权利的巨大差异,以及物质发展导致的精神物化,使得物质享受正成为精神发展的束缚,精神世界渗透着物质属性,精神本质一步步被异化,阻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如何冲破无限的物质享受给个体带来的空虚感,让精神生活重新回归到人类生活的主流,在物欲横流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个体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具身经验的依赖性较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个体的心理是在实际的、潜在的和想象的与社会和他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是对社会生活规律的同化和顺应、内化和复现。因此,心理的建构需要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即活动或实践。活动是产生主体体验的重要途径。人类认知的提高,既有内部的动作,也有外部的活动。个体的身体以及身体同世界的互动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原始概念。无论是空间方位、情感体验都需要身体和环境的积极互动。心理健康是自身与环境的信息互换和有效平衡。庞蒂主张,知觉的主体是身体,而身体嵌入世界之中,就像心脏嵌入身体之中,知觉、身体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身体的解剖学结构、活动方式、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个体如何看待和认识世界,决定了个体的思维风格。知觉和运动系统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种基础性的角色,决定了心智的具身本质。心智对内外环境的认识必须依赖具身体验。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各个环节紧密联系

社会由个体组成,具有平衡性与和谐性。但是就单个个体而言,则表现出原子式的自由和无序。由于价值观不同,个体的心理常常在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中构建出来。心理是人与社会互相作用的中介。无论是认知、情感还是意志品质都是个体的遗传素养在与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同时,又反作用于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社会生活过程中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固定的人与社会互相作用的模式。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社会起着决定性、根本性的作用。个体必须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与社会互相作用,熟悉社会规律,厘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关系。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精神对身体束缚的适应和突破,是观念对世俗的认同和超越,是心灵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感悟和再认识,是思想对世间万物共性的抽象和剥离。一个人成功不仅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聪明的头脑,更需要应对挫折时强大的心理弹性调节能力。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一定需要健康心理的保障。

三、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体验式教学的动力和结果

大学生多层次心理需要的满足内在地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体验式教学契合了人的社会属性的本质,调动个体通过实践活动去提前预演心理需要的满足。需要是个体生理和心理有效结合的产物,而体验恰恰是这一结合的方式和中介。按照马斯洛的分类,人类的需要包括两大类:基本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基本需要是人生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要;成长的需要是个体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潜能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不断地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获得需要的自我满足,另一方面又要激发新的、积极的需要,促进学生在经历大学教育后,能够产生超越性需要并逐步成为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背后的心理需要和动机,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欢和教师的认同,其背后的基本路径怎样?它又是如何契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一)体验式教学奠定心理需要建构的基础

知识的获得不是靠简单的记忆和存储完成,它是社会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建立在学生自身经历或实践基础上,强调学习者的具体体验,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提供了知识内化的途径,让学生少走弯路,直接通过心理冲突理解和感受知识的益处和作用,满足了精神安全的需要。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显著好于传统式教学。邱小艳和宋宏富发现,体验式教学明显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学效果的显著性优于传统式教学。[4]涂宏斌、郭霖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仅吸收10~13%的内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体验式教学能带给人真实的体验,激发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记忆率达80%,具有明显的学习效果。[5]

(二)体验式教学搭建心理需要实现的平台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6]实践将人的需要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个体心理需要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自我主观的发展,自我不能单独构建出需要实现的理路。体验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知识的具体体验,还内在地激发学习者对体验进行反思和观察,以确定自己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所发现的问题的本质,形成有益的联想和新的见解。体验式教学在活动、体验、交流、分享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有效地把听、看、做互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到整体的“我”,将“我”的感觉、“我”的想法、“我”的身体和行动进行整合,满足自尊和归属与爱的需要。

(三)体验式教学建立心理需要实现的演进理路

人的心理需要来源于主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体会到的不平衡感。皮亚杰认为,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与客体的互相作用,直至逐渐达至平衡状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变化。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多重认知信息,使得个体卷入到预设情境中来,通过改变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重新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在观察与反思中,个体确认采取同化或顺应哪种机制来开展后续步骤,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完成认知的改善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同化和顺应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进行了有效的连接,让认识主体能较快地进入认识对象之中,从物境、情境到意境,形成感悟,加快两种经验之间的互相转化,达到直观与理性的统一。之后,通过抽象概括将积累的各种经验进行升华,实现知识的内化。

(四)体验式教学提供心理需要实现的非智力因素

体验式教学主张教学是一个整体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在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过程中实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和谐统一。个体心理需要的满足不仅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正逐渐成为当前教育需要重点培养的目标。诸如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挫折耐受力、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等心理素质,正成为有创造性个体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在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制约认知过程,表现为它对认知过程的动力、定向和影响作用,维持、调节和弥补作用等。体验的本质是亲历性,是主客体融合的中介。只有当主体对客体产生了感受、领悟和内心反应,客体才真正进入主体图式,与主体发生融合,进而扎根、繁殖,促进主体的发展。

(五)体验式教学促进心理需要的转化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更突显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只有教学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成果时,才能真正惠及学生。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情境化学习,教学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之中。教师在实施情境化教学理念时保持发展的眼光和态度,以学生的体验为出发点,凸显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提高心理需要的转化率。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与知识、情境互相作用并产生悟性的过程。学生以自我的主动理解和感受融入“动情”的状态,生成情感与意义,在冲突和快乐中学习,在表演和讨论中体会自我和他人心灵的碰撞,达到各种心理需要的预演或实现。同时,体验式教学以情境为依托,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催化剂与心理健康的保障。当学生经历体验-判断-创造后,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效果在社会生活中有效应用。另外,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在学生满足心理需要、遭遇心理危机之前,体验式教学创设心理危机冲突,让学生不自觉地卷入冲突之中,让他们在多种情境中体验失败感、无助感、挫折感,自觉思考冲突解决的途径和手段,努力将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遇到真正的挫折和危机时能产生脱敏作用,较好地认知挫折,消除心理优越感,升华自我调适能力,完成心理自助。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体验就是大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和反思。通过体验,大学生将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客观事物转变为熟悉的、具有情感体验的、可以与之交流的存在,在头脑中形成良好印象,产生自觉行为,构建相应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逐步满足各层级需要的同时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具体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大胆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来激活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受教育者自觉追求信念内化和行为外化,使得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过程,更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春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2,18(4):39.

[2]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78.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