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文化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文化的概念范文1
既然文化地产是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房地产开发模式,那么它的开发运营就需要把与某种文化元素或文化定位相符的相关文化业态功能在原有的房地产业态功能上进行叠加。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地产是文化产业与地产开发、运营相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地产是载体,文化是内容。通过运营使文化产业链价值最大化,同时也使文化地产价值实现增值是整个文化地产开发与运作的核心。
以“文化地产”之名,开发商进行拿地,把文化产业作为其拿地的新模式是比较常见的,而且也是当前开发企业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相对比较低价的土地资源的好概念。文化地产一般都是以项目策划为导向,将某种文化主线导入房地产的“整体规划、建筑造型、园林绿化、园林景观、宣传推广和社区文化活动”之中,由此将项目建设成为各种模式的城市生活体。目前比较常见的文化地产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旅游地产:也称休闲地产或度假地产,是指以游客(即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人)作为最终消费者,为游客提供各种观光、餐饮、体验、居住度假、游憩购物、康体娱乐、商务办公等休闲功能的建筑物及关联空间。旅游地产一般都分布于风景区周围,尤其以海景概念最为普遍。
教育地产:即在地产项目中引入学校(教育),以提升项目附加值的一种开发模式。教育地产与名校的合作办学一般有民办公助、公办民助两种,基本模式是开发商出地、出资金,在校舍、设备等硬件上投资,并负责硬件设施的维护管理;学校出师资,负责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此种办校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开发商与学校达成最优资源组合。尤其将教育作为产业看待的开发商,将会把办校放在与地产开发同等重要的位置,比如北京周边的各种大学城。
体育地产:体育地产就是将体育产业和房地产业有机的嫁接,以体育作为主体概念的房产开发模式,并且将体育纳入房产开发的总规划。比如中体奥林匹克花园等。
养老地产:养老地产是以老年人为目标客户群体而进行建筑设计、设施配套和服务跟进的房地产项目。养老地产的特色应该是为老年人提供家政、餐饮、娱乐、休闲、社交、康复、医疗、介护、照料等一条龙服务,而不是仅仅提供老年人居住的“地产”。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养老项目是北京太阳城。
文化地产:这里指狭义的文化地产,狭义的文化地产概念比较模糊和庞杂。有人把文化地产混同于创意地产,创意地产顾名思义就是产生智慧、创造奇迹、引领未来的智慧地产。其概念可理解为创意产业地产,核心是一种以创新为概念的地产运作模式,比如北京的798、上海M50等,早前都是由一些艺术家聚集区发展而来;有人把商业地产中的文化街区或文化综合体也称为文化地产,比如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南锣鼓巷文化一条街和以院线、休闲、娱乐为主的万达广场等等;还有人把一些将文化符号(博物馆等)或名人效应与地产嫁接的艺术地产也称为文化地产,比如北京的苹果社区等。
比较有争议的是商业地产。商业地产:顾名思义,作为商业用途的地产。以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房地产、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地产、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农业地产等,商业地产广义上通常指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从经营模式、功能和用途上区别于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房地产形式。以办公为主要用途的地产,也属商业地产范畴。国外用的比较多的词汇是零售地产的概念,泛指用于零售业的地产形式,是狭义的商业地产。从商业活动也属于人类生活方式的角度,商业地产如果也是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以某种文化主线为先导的情况下,也可称作商业文化地产。
与商业地产类似的模式是产业地产,也叫园区地产。产业地产是围绕着某种特定的产业主题,构建的产业价值链一体化平台,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运营。以独栋写字楼、高层办公楼、标准化厂房、中试研发楼为开发对象,整合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打造产、学、研产业集群,帮助政府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帮助企业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发展力的新型产业形式。因为其多以产业园区的形式出现,也叫园区地产。其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因为与文化沾边,有人也把它归为文化地产。
文化地产的流程
如何打造文化地产?文化地产的打造,不是“炒”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做文化地产,文化就应该是项目的主线。项目定位、规划、营销、建筑风格等都应该围绕文化这一主题展开,而不是简单地为项目戴上文化、教育、地铁的“营销帽子”,一旦确定好,以文化打造项目,项目的所有元素就需要围绕文化展开,这样的项目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文化地产。
就项目内核而言,要成为文化地产项目必须围绕文化来展开,让文化成为地产项目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核心所在,而不仅仅是营销的亮点。基于项目定位选择的文化特色,构建从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营销体系以及物业服务等全流程的文化价值体现,让文化与地产项目真正融合为一个可以体验的整体。文化主线明晰了,项目其他的环节才能围绕主线展开。只有这样以文化为引领的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营销体系、物业服务的系统工程才能够将文化元素转化为项目内涵。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文化在项目打造中的操作以营销为中心,划分为前、中、后三个环节。
商业文化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现代插画;波普艺术;设计观念;视觉语言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025-01
一、 现代插画的时代属性
现代插画的时代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商业性和艺术性。(一)商业性。现代插画的主要任务是为商业宣传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商品。插画的商业属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诉求性,将信息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诉说完整,引起受众的关注,使他们在审美中信服传达的内容,完成商业宣传的使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塑造品牌形象;2、激发消费者的兴趣;3、增强品牌宣传的说服力;4、从视觉上增强品牌的感染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二)艺术性。现代插画的存在具有独立的艺术性。在设计过程中不拘一格的形式语言,广泛的取材,创作观念与时俱进,新概念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其审美特征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多元性、创造性和时代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作背景来自大众的生活,题材细腻且真实;2、流行文化幻化为视觉符号,表达当下的文化观念;3、在创作取材中,对通俗文化更热衷;4、表现形式和手法有一定的包容性和突破性。
从现代插画的功能性、艺术性及传播媒介这些方面来看,它与传统的插图有很大差别。传统插图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作为文字的辅助工具,补充说明文字内容,具有文字的从属性。2、对受众的选择具有相对的普遍性。3、属于边缘化的艺术,是主流文化的附属物。现代插画的特点:1、摆脱了文字的从属地位。2、具有独立的表现性,使受众获取感性认识的满足。3、表达创作者的主观认识和审美观念。4、对受众有相对明确的选择。5、在艺术的主流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波普艺术的时代背景
波普艺术又译为“通俗艺术”或“流行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50年中期兴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音译 (POP),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之间,是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在他们举行的独立者社团的讨论会上产生,有批评家L.埃洛韦定名的新概念。
波普艺术的出现是年轻一代追求新的文化认同和消费观念的结果,根源是美国的流行文化,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常以好莱坞明星、摇滚乐、日常生活用品为描绘对象。在当时标新立异、新奇刺激,有观念突破的事物,会很快被模仿,并迅速体现在艺术的创作当中,形成了新的风格形式与创作观念。许多插画家从波普艺术作品中提炼图案来作为自己作品的素材。例如这个时期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约翰斯创作的“靶心”和“国旗”形象,就经常重复的出现于不同的商业插画作品中,成为波普风格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被誉为“波普艺术之父”的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他将波普艺术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的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可消费的、大量生产的、年轻人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机智诙谐的、诡秘的、有刺激性的和冒险性的、有魅力的和大企业式的。
三、现代插画中“波普”的表现
波普艺术的观念打破或冲淡了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即尽可能地介入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成为这个艺术运动的宗旨。波普艺术的这种观念和手法对于当时的现代商业插画的艺术创作来说是革命性的。
首先,表现在题材与元素上。插画设计师们对题材的选择包括当代流行的商业性符号和文化性符号,巧妙利用这些符号的视觉形象,有效表达流行文化中的传播热点。
其次,体现在对于图像的处理观念以及手法上。挪用、复制、拼贴,大大拓宽了商业插画的表现力。(一)挪用。这种手法是把现实生活当作艺术品来对待,直接把生活中的形象与物品拿来加以利用,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之前商业插画的创作手段,除了纯绘画手法外的其他表现形式;(二)复制。它是以机械化的方式对图形图像进行再现和重复。最具代表性的是沃霍尔,他通过对各种流行文化符号的复制,使形象在复数中再形象化,从而创造了一种完全平面化的新形象。例如沃霍尔的代表作品玛丽莲。梦露二十五个头像,他把这位性感明星的头像进行重复排列,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她在美国大众心中的地位;(三)拼贴。在画作中,把不同的图像通过交错和重叠合成在一起。这种表现手法的关键在于对拼贴内容的选择,以及如何使它们在一个异质空问使构成内容的符号和图像在互动中产生新的思想。
商业文化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商业区;景观生态设计
Abstract: The green ecological landscape system of commercial area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entity, the unifi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is not only the basis of City Regional Ecological Network Circle City good growth is inevitable, and 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flect re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siness district;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商业区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于绿色生态环境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区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相互矛盾也愈加突出。总体环境的迅速变化,导致这一时期的城市景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复杂。原始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自然融释, 即使在城市产生、兴起的农耕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的选择、借用仍能使城市景观很好的融入自然。工业革命之后,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物的因素成为社会主导,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开始割裂,在城市系统内部, 甚至开始在总体景观上呈现与自然的不和谐特征,进入20世纪之后,城市病、环境污染、景观特色消失等问题更是接踵而来。商业区的发展伴随了后现代社会的来临, 其形成及本质, 注定了该区域内经济、文化空间发展与绿色环境生态之间须臾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 以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为基点和突破口, 寻求一条使人口、经济、社会及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在历史与现实中应该具有典范的意义。
商业区规划建设, 基础于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它广义指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狭义指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物质空间。商业区的绿色生态环境, 包含了整个区域的内外物质空间、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生态, 并共同物化为景观总体, 而且是在漫长的演化中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 逐步由乡村向城市积聚形成的, 实际是自然与人工相叠合的一个生态系统。它的演进, 是在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中, 由历史的合力相互作用形成, 其主体是人。因此,商业区景观表现为社会景观与物质景观的总和,其载体是物质景观, 两者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总体景观。所以, 它不仅仅指商业区的有形表现,还涵盖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的有机统一。
商业区的生态景观由自然、社会、人工复合形成, 融会了城市居民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在外在表现上, 它占据了一定的环境空间, 拥有特定的生态要素, 综合形成了内在结构复杂、联系密切的整体, 从空间上构成了特定的区域生态景观模式。
当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与条块分割, 使同处一个商业区的各城市间缺乏必要沟通, 地区资源缺乏系统高效的整合利用, 甚至还存在诸如环境污染跨境转移等问题, 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浪费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削弱。所以, 依托商业区域发展, 促进完善城市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应该能够成为一种必要且有效的手段。要妥善解决现存诸多问题, 必须充分利用、整合商业区域各生态环境要素, 达到可持续与构筑完整绿色生态系统的目标, 亟需以上述关系研究为基础, 而进行的商业区域生态景观系统的整合研究。面对错综的问题, 更加需要科学的方法, 传统单方面的策略, 如后于用地定性的景观规划设计, 修饰性的一层皮式景观设计, 以及纯视觉美学角度的景观设计等, 在当前都显示出相对整体的局限, 这暗示了观念更新的必要。
二、融合重视人文生态的商业城市区域景观
在景观的涵义中,景是自然及人工景观在客观世界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形象信息,观则指这种信息通过感觉传到大脑皮层, 从而产生的一种实在的感受或联想、情感。景观包括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两个方面, 是主客观的统一。景观由景观要素组成, 两者关系相对而言。相对大的生存空间环境, 把多个城市组成的区域整体看作一个景观, 其中不同类别的城市即为景观要素, 如把城市作为独立景观, 又可把其中各功能区块视为景观要素。
就本质而言, 景观设计必须建立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 以及奠定在人性的基础上, 才能研究解决人类真正的需求。其实, 设计实际地面向人的全部生活,从根本意义上说, 就是向人类真正的需要和价值的回归。从长远来看, 商业区发展的基点必须占据人文的高度, 重视城市连绵区域的文化建构, 因为文化不仅是城市精神的强力支撑, 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表现, 就景观本体而言, 景观中也必然包含着人的, 也即文化的因素。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 真正合理的、科学的景观设计, 应该是人性化的设计, 同时还应该是人文化的设计。所谓人性化, 就是注重人的本性, 回归人的本体; 所谓人文化, 就是注重历史和文化的传统。由此来看, 真正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景观设计, 至少还要考虑到, 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否过大的搅乱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商业景观的审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否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生态景观设计首要解决的, 就是重新估价和定义人类中心主义, 把人类的伦理学, 尤其居于其核心地位的人文价值理念, 适度地推广和应用到非人类生命中去, 为非人类生物乃至环境建立一种跨类的生命观和伦理价值观。所以, 在商业景观生态整合设计研究中,以地域文化为基点的商业区人文生态研究, 应该是整个理论建构的基础。
针对商业区的长远发展, 该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以至管理, 都必须有文化的观念, 因为区域总体文化景观是该区域历史发展积累、积淀、更新的表现, 是人类聚居活动不断适应、改造自然的反映, 商业区的发展规划就理应有一个更加宏观、整体的视角。就单一城市而言, 城市文化特色反映了该区域社会行为、观念模式的特点, 是综合反映城市社会活动的文化概念, 表征了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同一商业区中的各城市由于地缘关系, 具备了相同或相近的地域特性及经济发展模式, 并实际形成了互补整合的关系, 它综合反映了该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商业区整体的性质、规模, 必然影响到其中各城市的文化形态, 科学精神的拓展与人文底蕴的酝酿, 都会给它嵌入新的时代的烙印, 并进一步促成新的文化特征, 这些综合形成新的商业区域文化生态, 在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生长并与其融合之后, 商业区整体生态景观也得以构筑形成。
在大的区域环境尺度上, 将商业区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考虑, 其内部不同规模、性质的组成部分, 都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要素。引入生态学概念, 则可以表述为本底(基质)、廊道和斑块。这三个借用的概念中, 本底指范围广、连接度高, 且在景观功能上表征主要特征的要素, 它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包括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 起到重要作用; 廊道是与本底有明显差别的带状景观, 具有分隔与联接不同景观区域的双重功能, 并拥有发散、渗透功能; 斑块作为相对概念, 是与周边地区风貌有所不同的小块非线性生态景观, 它对城市区域微气候调节, 及局部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有助于建立景观的视觉秩序。
商业区域中的非物质人文景观, 是以前述物质景观的三个生态要素为载体, 通过人类活动形成并寄托在物质景观中的文化痕迹, 实际是一种高层设计理念, 是使商业区域景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灵魂。所以,商业区区域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在保持商业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通过对自然、人工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合理建设, 赋予商业区以明晰、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特色应是该区域所独有, 而非与其他商业区所共享的。
商业区文化包括物化在自然, 或通过建筑物、构筑物等城市建设活动所表现出来, 并熔化形成的凝固的文化, 以及在城市生活中, 在教育、精神面貌、社会风尚等各个层面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内涵。商业文化是不同地域在不同历史条件下, 经过多年传统积淀逐步形成的, 其中融入了数千年人类文化传承的基因, 不具备仿效性, 因此, 每个商业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景观生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商业区的文化特色就是该区域的景观特色。
三、整合生态文化观念的商业区域景观设计
商业区发展的基础问题, 就是该区域生态景观系统的建构。在这个系统中, 物质景观和文化景观都不可或缺。作为自然环境、人文文化两因素在人工整合之后的具体再现, 商业区域生态景观模式在空间上构成了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 把商业区作为完整生态系统来考虑, 其内部不同规模、性质的组成部分就相应形成了诸生态景观要素。以下从宏观、微观上分层
次研究区域景观构成。
作为面的景观要素(基质、本底), 商业区景观区域从字面理解大到地域综合体, 即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形成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小到城市的开放空间、功能区块等。商业区景观区域实质指构成该区域主要景观风貌的各面状大型板块, 它范围广、连接度高, 在景观功能上表征主要特征, 对区域生态系统调节起到重要作用。它的破坏或突变会引起系统的巨大失衡, 引起景观的不和谐或混乱。
四、结束语
在当代中国, 商业区景观生态的整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促使该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及绿色生态系统建构的突破点, 它关系到商业区的本质内涵及未来成长。商业区在我国是新生事物, 从它发展的开始, 就厘清涵义, 借鉴先进经验, 促使其顺利成长并发挥应有作用, 是历史的机遇与责任, 而这些并不是单单依靠经济分析、战略空间布局规划就能解决的,有些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较好、期望值较高的区域, 在发展中并未如愿以偿, 而有些基础条件一般的区域却出人意料, 这说明地域文化中的人文因素,与该区域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这也彰显了商业生态景观设计中整合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赵永鸿.景观设计的生态学理念[J].山西建筑,2006,32(16)
商业文化的概念范文4
内容摘要: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城市游憩商业区(RBD)作为城市的又一功能逐渐发展起来,本文结合当前对于RBD的研究,在介绍城市游憩商业区概念和研究现状基础上,以重庆市为例分析了重庆市南滨路RBD的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得出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政策支持和理论基础共同构成了城市RBD形成机制系统。
关键词:RBD 空间结构 形成机制 重庆市南滨路
研究背景
(一)RBD的概念
RBD(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在中国译为“游憩商业区”(保继刚,1998),也有学者将其译为“旅游商业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斯坦菲尔德(C.Stansfield)和里克特(J.E.Ricker) (1970)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为满足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在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特品和礼品商店的街区”。现在比较认同的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定义为 “城市中以游憩和商业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积聚的特定区域”。RBD的表现形式呈多元化态势,一般由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特色购物街、旧城历史文化中心等构成,因此城市RBD在主要为当地市民服务的同时也吸引很多外来的游客,随着人们对游憩需求的增加,城市RBD也融入了很多的具有当地本土特色的、民族的、文化的和时尚性、观赏性强的元素,现在游憩商业区不仅是一个城市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商业中心。
(二)RBD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现状
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学者们对城市RBD研究产生了广泛性的兴趣,作了很多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主要包括对RBD的相关概念研究、形成过程与机制研究、功能和类型研究以及区位与形态研究等。如:保继刚、古诗韵(1998)初步研究了城市RBD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发展特征等问题;黄震方、侯国林(2001)阐述城市游憩商业区研究的意义、形成动力;陶伟、李丽梅(2003)通过苏州实证性的研究推论出城市游憩商业区系统SRBD等等。理论探讨的增加促进了实证研究的进展,对我国各大旅游城市RBD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包括对北京、广州、杭州、苏州、上海、武汉、成都、天津等城市都做了实证分析。虽然不乏对RBD的研究,但对于城市游憩商业区形成机制的分析并不多见,只有王娟等对济南RBD形成机制和陈刚华对泉州RBD形成机制作了具体分析。
重庆市南滨路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的一个游憩商业中心,在南滨路RBD的建设中,重庆社科院区域研究所《南滨路创新研究》课题组对南滨路的形成机制作了分析,其着重点在于南滨路RBD形成的外在驱动因子和内在驱动因子。本文独特之处是分析了南滨路的空间结构并结合市场机制因素,从南滨路RBD的市场需求因素、供给因素以及政策支持和理论基础四个方面来分析南滨路RBD的形成机制。
重庆市南滨路RBD发展条件与空间结构分析
一个城市发展游憩商业中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在地段上处于城市相对集中的核心位置,即有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二是有一定的本地市场和客源市场需求,RBD发展要依托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潜在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三是有一定的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四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力,RBD的开发要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五是在满足以上条件时,发展城市RBD一般还要依托特殊的资源或特定的地形地貌。重庆市南滨路正是具备了这一系列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重庆市发展RBD首选地段。 南滨路由长江和嘉陵江交汇于此,形成了内弯独特而秀丽的地形风貌,具有独特的景观资源和亲水岸的地缘优势,与渝中半岛遥相呼应。南滨路滨临长江,背靠南山,山水相依:其背后是著名的南山风景区,山势挺拔俊秀,树木茂盛繁多,四季都有很多的花卉植物,据载有2300种之多,这为RBD的打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地形地貌资源;南滨路面朝长江,绵长委婉的长江之水相比嘉陵江它的丰富内涵更加令人心旷神怡;另外还有南山的一些小溪。 这些都是打造南滨路RBD独具的自然条件。
南滨路建设以滨江路为主线,上自长江大桥南桥头,下至峡口镇广阳岛,规划建设全场21公里,计划串联建设鹅公岩大桥、菜园坝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东水门大桥、王家沱大桥、大佛寺大桥等6座长江大桥,连接重庆主城区12个重要组团中的弹子石、南坪、李家沱三大组团,内接主城渝中区和江北区,外接渝黔高速公路南岸段,构成外引内联的交通网络,形成重庆山水园林城市的优美岸际风景线和地区标志性景观。南滨路是重庆市著名的集休闲、观光、购物、美食为一体的巴渝都市文化展示区,该区域内集聚了大量的旅游景点、公共休闲场所和商业服务设施。南滨路RBD的构成如表1所示。
重庆市南滨路RBD形成机制分析
南滨路极具地域文化个性,既有大量的城市绿地、江景和南山山体等开敞空间,更有特色的绿色文化、远古文化、宗教文化和节庆文化,因而有必要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系统分析。
(一)需求因素分析
消费者需求。一是消费者游憩需求。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化、科技化使得竞争激烈、工作紧张,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休闲与放松,而工作时间又决定了节假日才能外出长途旅游,大多时候只能在自己生活城市的附近做近距离的游憩活动。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是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休闲方式,游憩商业区正满足这种近距离休闲的需要。二是消费者购物观念与行为的改变。购物是以衣食住行为内容的城市生活的一项基本活动,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购物观念及行为发生很大的改变,由最初的单纯购物阶段到融休闲消遣活动于购物中的阶段,再到现在的体验购物阶段。现代人对于购物的行为和心理需求远不只是以单纯购物为目的,而是为了满足家庭集体购物和社会交往的需求,是在追求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现代的体验购物阶段需要融消遣、游憩、娱乐于购物中,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
商业发展需求。正是由于消费者观念与行为的改变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商家不再固守传统商业区的内容,而是寻求与游憩业的结合,因此各商家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经营,向着基础设施更加综合化、游憩设施更加多样化、游憩活动更加丰富化的方向发展。电影院、特色餐馆、电子游戏、展览馆等不断地进入大型购物广场,在此基础上还结合本商场的文化特征开展不同特色的主体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购物,形成“购物+娱乐”的模式,以增加吸引力。南滨路游憩商业区内聚集了大量的不同规模和档次的大中型购物场所,其要获得发展和经济利益必然也要变换经营模式,准确地说建立南滨路RBD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此游憩购物。
旅游发展需求。重庆作为全国有名的山城,其旅游资源丰富,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6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917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30%以上。旅游业是重庆市重要的产业,而南滨路RBD作为一个把商业、娱乐、游憩设施等高度集中的区域,是重庆传统的经济文化中心、核心商业区、现代化标志之地,是整个重庆旅游吸引体系的一部分,规划并发展好该区域RBD对于重庆整体旅游吸引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供给因素分析
建成后的南滨路包括商业步行街、美食街、风情街、娱乐广场以及南滨公园等单元部分,有大量的自然人文景观,聚集了不同规模和档次的大中型购物场所和星级酒店,完全可以满足游客购物娱乐、文化休闲等全方位消费需求。南滨路历史文化资源厚重,这里是重庆最早的开埠商用码头,有早期洋行、美国领事馆、法国水师兵营等旧址。巴渝十二景就有四景在南滨路,分别是黄葛晚渡、海棠晓月、龙门浩月、字水霄灯,还有全国惟一僧尼合一的慈云寺。南滨路上游憩活动丰富多彩,每年元宵节的焰火晚会光芒四射,灯饰文化节让游客体味南滨路夜色的独特魅力,重庆火锅文化节会在南滨路开展万人火锅宴,还有艺术展览、泉水鸡文化等丰富有趣的活动。
南滨路空间上高度密集的游憩景观、商业设施、娱乐设施,浓重的文化氛围,多彩的游憩活动,为重庆南滨路打造城市RBD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在市场供给方面满足了发展城市RBD的必备因素。
(三)政策支持
近年来,南滨路不断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彻底改变沿江地带的面貌,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建成道路网络,整合城区交通;实施绿化工程,建设绿色南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沿线文化氛围;建设灯饰景观,山城夜景增辉;综合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按照“以文化为灵魂、以绿色为生命、以灯饰为特色”的原则,打造“最有人气的旅游观光带、最显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最具品位的人居环境”,建成集“居住、商贸、都市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滨水花园城区”。
(四)理论基础
城市经济学的地租理论认为,每一城市土地利用区因其不同的功能而产生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不同。其中,零售业与工业、农业相比,在城市中心区所产生的经济地租最大,付租能力最强。在城市RBD范围内,商业零售业最为发达,大型购物场所居于市中心的高价地区域,零售业的集聚充分实践了地租理论:合理的区域聚集会产生一种外向的扩张力,吸引和辐射周边地区,这种向外扩散使得城市RBD核心商圈形成。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关联效应是指在产业互补中,某一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能形成某种供给与需求关系,从而通过自身的发展对其它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与波及。应用到城市RBD上就是随着零售产业聚集的扩大而出现的经济总体效益的提高,而且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和供给的成本也会下降,即规模与效益和成本之间存在着关联效应。一个区域的聚集度越高,关联度就越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也越大。
结论
重庆市南滨路RBD理论建设伴随着城市RBD的研究不断完善,南滨路RBD运营后所形成的强大品牌效应和所汇聚的巨大人流量,不仅提升南滨路区域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而且将加快重庆休闲产业与国际接轨,加快重庆的整体发展。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需求加大、供给完善加上政策的扶持、理论基础的巩固,是城市RBD形成的系统机制,在这些因素的促使下南滨路RBD不但自身发展良好,而且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并带动整个城市功能的优化重组。
参考文献:
1.侯国林,黄震方,赵志霞.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形成及其空间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02(5)
2.王娟,何佳梅.城市游憩商业区形成机制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04(2)
3.卞显红,张树夫.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3(3)
4.古诗韵,保继刚.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2(4)
商业文化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地域环境;城区特色;咸阳明清老城区
地域性指的是“与一个地区相连续或有关的本性或特征”。[1]在全球化环境的背景下,地域界定的打破,使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文化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融入地域环境的城区特色则显现出它的弥足珍贵。
1、 地域环境与城区特色
地域环境是指有内聚力的地区,是一个具有具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和人工物质环境三方面,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特色是一种(个)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或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城区特色应该是一个高度复合和高度抽象的概念。
2、城区特色塑造的现状及问题
思想认识上的偏离:“中国的”只能成为异样的、奇怪的或古怪的同义词并逐渐消失,将遥远的年代与他们自己的民族和历史传统联系起来更为合适”[2]。人们对于地域特色的模糊认识,往往简化成各种文化符号的运用这一层面上,而没有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
规划理念与方法问题:在规划设计时只着眼于当前的发展,而没有从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注重功能结构、空间结构、城区特色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3、如何立足地域环境,塑造城区特色
区域环境的特性决定了它与自然的关系、文化形态、空间格局、城区风貌等独特属性,城区特色的塑造不应只停留在对城区环境表象的探讨,而应深化对其特色内涵的研究,探索特色内涵与城区风貌等的内在关系,并具体落实到城区可感知的形、体、态、景等层面上。
4、案例分析――咸阳明清老城区概念规划
4.1 项目背景
咸阳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中国第一。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山南。明清城处于中心组团•渭河北片区。修复改造保护区北接人民路,南临渭阳东路,西起乐育南路,东至抗战南路。明清咸阳古城主要由标志性建筑和街巷构成。
4.2 规划目标
怀古畅今:保存和保护老城的传统风貌、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结构和功能划分上的调整,引入文化产业、旅游业和商业,形成居住和文化为主、旅游和商业为辅的明清城功能格局。促进老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推动明清城有机复兴。
和而不同:在大秦文化的背景下,明清文化作为咸阳历史文化中的一枝独秀,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特点。全国各地亦不乏明清历史文化区的例子,或以明清建筑、旧城址为依托,如何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咸阳明清老城区以品质生活、精品旅游、民俗文化、生态养生为一体的城市特色功能区。
4.3功能定位
诣在将咸阳明清老城区打造成为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功能与体验式的民俗文化“博物馆”特色功能相结合的城市新型活力点。
4.4理念提取
邻里单元是组成居住区的“核心细胞”,是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的发展,而做出的对住宅区结构的布局规划。
特色功能区是区域内优势的根基和体现、对于其他区域来说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
理念启发:重建:在规划中应以高品质的“邻里单位”为核心细胞重建居住环境。重塑:在规划中应以这些资源为依托重塑具有经济活力的特色功能区。重构:在规划中应采用“遗产廊道”模式将其保护和再利用。本次规划采用“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念。运用“邻里单位”、“特色功能区”、“遗产廊道”,重建、重塑、重构咸阳明清老城。旨在创造亲切宜人的城市生态景观空间、文化旅游商业场所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4.5规划构思
1) 生态互动:依托城市绿地系统及丰富的渭河水资源,沿老城区各轴线构建多样的生态绿地和水体景观,形成互动的生态格局。
2) 圈层结构:将旅游商业、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特色功能安排在老城核心区域,形成特色功能区。“遗产廊道”在各层之间联系发展、相互渗透。
3) 廊道串接:利用区内东西南北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成“遗产廊道”串联城内各个功能片区。
4) 细胞复制:以“邻里单位”即街坊居住、邻里居住、邻里商业等为核心细胞。利用 “遗产廊道”结合老城肌理呈序列分布,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咸阳明清老城空间布局模式。
现代城区景观设计只有因地制宜,并结合历史、文化、地域因子及优秀规划设计学的先进理念,才能更好的塑造城区特色,并正确领会到真正意义上得场所精神,从自然中寻找设计的语言,从地域环境中塑造城区特色,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侯正华 城市特色危机与城市建筑风貌的自组织机制 清华大学 2003.
商业文化的概念范文6
近几年,随着人均GDP的提升,新的消费意识正在形成,中国消费者正在寻找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对品位、体验及文化层面的追求也逐渐加深。概念店这种新的商业形态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概念店聚集的往往都是小众品牌,市场规模不大,没有很广泛的分布且不是知名的主流。但这些小众品牌拥有容易让人注意到的聚焦点,具有鲜明的特色与核心价值,消费者容易接受、理解并成为回头客。
概念店正迅速崛起
目前,现有的消费阶层正在发生剧烈的分化,更加富裕、更追求个性,也更趋消费成熟的消费者在中国快速成长。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出10年,超过3/4的中国城市家庭有望晋级中产,中产群体将成为社会群体的主体,形成纺锤形的人群结构。
同时,中产群体正迅速分化为大众中产,以及上层中产。上层中产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已经在形成主流的有强大消费力的主体。到2020年之前超过一半的中国城市家庭将跻身上层中产,而这个数字在2012年仅为14%。这一趋势对当下各消费行业的商业模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中国不断扩大的上层中产中,他们的购物喜好发生了转变,对“与众不同”的追求日益加深。据统计,2013年,小众品牌零售业销售额比去年上涨12.4%,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实际的主流消费者是中产大众,并且以购买小件奢侈品为主。但随着这些消费量的提升,中产大众越发感到不能体现自身个性化的需求。他们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暴发户,想要通过一种更加时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个人主义”开始逐渐流行,与此同时,“概念店”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独有的商业模式
当消费从大众化转向小众化的时候,新的挑战和机会就出现了。那些以规模经济取胜的大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战略,适应小众化时代的需求。一些富有远见的公司开始着手制定双重战略: 以销量为目标的大众市场业务模式,以及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上层中产业务模式。而对小众品牌来说,小众化时代的到来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以品牌价值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小众品牌有了成为未来明星的希望。概念店在品牌价值理念、设计师风格、购物环境、创新产品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独特的品牌价值理念
小众化消费,知名度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品牌定位才是制胜的前提条件。一个品牌如果不能拥有独特、鲜明的价值理念,不能在目标客户的“脑海里成像”,没有一句简洁明了的品牌价值描述打动客户,就很难在嘈杂的环境中迅速出位。
随着消费的升级,上层中产对消费文化要求的提高,即便是普通消费品也希望能够有体现出生活态度的理念,而具有品牌创新价值的商品,则会更多地被消费者认可。具备独特品牌价值理念的概念店吸引了不少小众消费群体,比如创意的瓷器茶具、艺术书籍、古典家具、品牌雪茄专卖等很多概念店都拥有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契合消费者的观念。
发源于厦门的万仟堂就是这样一个品牌,其借以泥土而成的陶器,来倡导质朴优雅的生活格调。万仟堂致力于还原陶艺产品实用形象,并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寻找到合理的平衡,旗下四大产品体系,无一不在设计上表达出一种超越豪华奢侈的简洁。其摈弃视觉的纷繁与冲击,让质朴的美感本能地流露出沉稳安静的本色,给普遍浮躁的生活带来安宁和思考。万仟堂陶品将器物与精神进行高度融合,赋予陶器全新的质感和灵性,重新定义陶与人的关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陶品生活空间。万仟堂在全国多个地方拥有专卖店,受到一大批陶器爱好者的追捧。
别具风格的设计师
消费者不希望自己看起来像个暴发户,他们想要展示自己独特的品位,同时看起来与众不同。中国富裕阶层相比满大街的LV、Chanel也越来越热衷于低调而与众不同的品牌。概念店是以独特设计理念和创意为核心的商业形式。因此,在一个概念店里,风格独特的设计师往往就成为品牌的灵魂人物,成为品牌的特色。
丁勇就是这样一位设计师。他创办的达衣岩品牌女装,本是一个意大利小镇的名字,最初学习油画、具有很深的田园情结的他,把达衣岩作为自己创立的女装品牌的名称。达衣岩的目标消费群定位为所有热爱都市生活、向往田园意境、拥有艺术情结、品位高雅、卓尔不群的现代知性女性。丁勇在3年前北京的798艺术区举办的“洗澡”时装秀上,曾以赤身洗澡的方式向观众惊艳谢幕,他执着于对艺术和品位的追求,而不是对潮流的追逐,这就是他最执着的“概念”。目前达衣岩在全国已经有400多个专卖店,有许多女士热爱该品牌到了非达衣岩不买的地步,对服装设计师丁勇也是耳熟能详。
以设计师为特色的概念店还有很多,比如天意品牌的创始人梁子等。坚持设计理念对于概念店非常重要。很多概念店为了使自己保持独特的理念,寻求与新兴设计师的合作。这些设计师将包含艺术、音乐、设计、时尚在内的文化元素与商业元素融为一体,为消费者提供完美地融合了时尚、设计、艺术的购物体验。
创意无限的产品及购物环境
概念店的产品要么是设计师主导创意设计的产品,风格独特,要么是店主擅长精挑细选采购商品的结果。根本上,这依赖于经营者非常独特的眼光和直觉。概念店需要在保持风格的前提下,不断地更新商品,如同画展展厅一样,每月都要保持新的面貌,保证商品的更新率。也正因为店面规模小,发挥了小众品牌的优势,可以方便地不断更新产品,保持创新与独特风格,这是明显优于大众品牌的优势方面。
法国老妇人Colette 在巴黎开出的概念店Colette,彻底改变了零售购物的体验。Colette 概念店致力于满足处于变化中的各种国际时尚风格和品位。“时尚设计的艺术大餐”是Colette的口号,各种元素在这里汇聚——珍贵的名家珠宝首饰和服装、罕见的书籍和小摆设、最好的美容产品、视觉艺术画廊、时尚水吧、嬉皮音乐图书馆和大量绝无仅有的设计作品。这些宝贝在一座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建筑里,一切都是为具有独到眼光的顾客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