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重要性

经济发展重要性范文1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同质性的假设,将“资本”的范畴从实体性概念过渡到了非物质性概念。循着“资本”与“人”相结合的思路继续前进,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因素的影响,经济学领域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在提到社会资本的主要特点时,应该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经济资本进行对比。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却看不见、摸不着。它无时无刻不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经济成本可能是有形的,可能是无形的,例如,在物质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厂房、设备等,它是实际存在的,是有形的。而人力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劳动者的经验、教育水平和技能等,它主要是无形的资本,但对劳动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次,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这也是其与经济资本最大的区别之一,经济资本表示人或者一个组织的个体情况,而社会资本主要表示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情况,例如,合作、信任和网络等,它无形的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社会资本是纯粹的公共物品,而经济资本可能为公共物品,也可能是私人物品。这与社会资本的前两个特点有关,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不只是一个人可以拥有和使用它,它只能存在于两个人之间。

二、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资本自从被人们关注以后就迅猛的发展,它成为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之后的,又一个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出现以来,专家学者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各有不同,但都归结到社会资本的三个核心元素: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

首先,信任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迅速发展的前提,信任有利于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社会信任关系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笔者认为良好的社会信任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于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家庭和血缘关系亲近的群体之间,信任更容易建立。第二,人们之间普遍的信任或社会资本来自志愿性社团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是这些团体推动了人们之间的合作并促使信任的形成。第三,由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例如,宗教对信任度会有影响。经济学家对于信任的来源认为,信任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在重复博弈模型中,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产生。信任可以使联系密度更大,并且可以大大降低人们之间的交易成本。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经济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往往存在很大的风险,为了抵制这种风险,经济活动通常采用合同、担保和法律等手段来弥补本质上缺乏的信任,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而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经济活动中,契约的签订与执行往往基于对对方的信任,无需另外的费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合作双方的成本,并且拥有高度信任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交易,在此基础上形成反复交易,提高了经济效益。在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规范和社会网络能够进一步培养信任,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规范对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主体有约束作用,能够协调集体行动,减少交易费用。规范可以约束个人行为,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增加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在经济活动中遵守规范的经济主体会得到更高的声望和更多的信任,可以得到更多的交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会得到提升。规范限制个人行为,可以减少个人行为所带来的负外部性。规范在约束个人行为的同时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协调集体活动,增加组织内部的团结性,使组织内部保持一致性的集体活动,遏制制度供给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大大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从而提高经济主体的信心。规范在经济活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无形的动力,促进经济又快又稳地发展。

最后,社会网络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通过人际关系发挥作用,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对他人行为的了解,提高对他人的信任度,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并且社会网络影响着资源配置,促进资源配置更快更好的进行,使经济发展更加快速高效。社会网络为经济资源的配置提供管道,使很多经济交换嵌在经济网络之中。数据表明,我国私有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是通过社会网络进入企业的。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社会所独有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林南通过多年对美国就业问题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在美国社会,社会网络也是人们寻找工作的基本依赖。

他认为,他的这一发现是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的挑战。但是无论怎样,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多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较美国人更具关系取向,因而社会网络的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更大,中国经济是网络经济,似乎是无可置疑的。社会网络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更容易产生信任,因为它有一个保障机制保证交易双方彼此合作,正是这种保障机制的存在维护着交易的进行和完成。社会网络还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它利用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彼此信任,从而节省了协议谈判、拟订和执行时间、精力和费用。并且社会网络有利于对不合作者实行更严重地惩罚,对合作者实行更大的酬劳。

经济发展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城市交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

一个城市如果想快速发展,其交通运输问题需要首先解决,因为交通运输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外开放交流扩展等等问题都与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紧密相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公路运输方式相比于火车、飞机、轮船等方式显得更加灵活,能够延伸和覆盖的范围更广,本文主要讨论城市的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相互影响关系。

一、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城市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建设城市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带动城市很大一部分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更可以进一步刺激提品服务的一些相关企业公司的消费,对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一种提高,这样也可以提高消费需求,拉动内需。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现实表明,城市交通运输的投资乘数大约在2.5左右,累计的社会总产乘数大约在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家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亿元,那么就可以在社会上带动7个亿的总产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值得大力投入的。

2.城市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周边城市的可达性,使其在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各大企业原材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城市的集约化,产业化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也渐渐在加快城市化的程度。

二、城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强化社会经济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来看,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交通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链的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导致的相关部门经济效益增加基础之上,还会引起别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增加,最终引起连锁的反应,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成立,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便于形成统一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经济自己具有的淘汰机制,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各个产业链间的资源调整组合,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经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投资增长,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大大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业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目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在道路两边拔地而起,足以证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区域投资的增长又可以带动边远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再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像更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见图 1。

2.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让经济潜能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动力。(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国土的开发和增加土地的含钱量,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土地的增值。(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在道路的建设期与营运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建设会大大加快。(4)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大量的人涌向一个城市,一定会引领一种年轻健康的生活方面。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对区域生活水平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卫生条件、区域医疗、城镇化水平、文化娱乐活动、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只有城市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才能让人们的出行变的方便。同时,如果遭遇紧急疾病的话,高速的交通运行速度才能保证人本身的生命安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市区买房子是他们微薄的收入所做不到的,但因为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他们可以选择房价相对便宜的郊区。因为交通发达了,从郊区到他们上班的办公区距离远一些也不是问题了。(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使地区之间的往来更方便,经济与信息的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导致人们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效率逐渐在提高,使城市交通运输沿线社会经济逐步加速发展。原来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出行的变化,城市出行的变化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改变,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社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对区域社会发展进步影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的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文中首先从城市交通运输发展对于城市经济的乘数效应分析和区位效应做出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刺激城市经济的需求,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高校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接着从城市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方面对城市交通运输的积极作用作了详尽的分析,旨在对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晓莉,林茂德.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1).

经济发展重要性范文3

一、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由于房地产业所提供的房地产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要素,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房子,也即离不开房地产;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开展活动也离不开房地产。因而房地产业的发展总要超前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房地产的投资开发又会引发对其它许多行业的需求,对相关产业产生程度不同的带动作用。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还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其次,房地产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的某个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往往这些产业都会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

最后,房地产业还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是不相同的,支柱产业是指少数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主导产业着重强调的是产业的带动作用和扩散作用,而支柱产业强调的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和份额。

二、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现在处于后工业社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房地产业,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其次,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再次,有利于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集聚效益。房地产业进行良好的发展,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进行良好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对国内外投资的吸引力,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城市的集聚效益是指各种群体和个人在地域空间上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除了上述外,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问题,以及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住房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但是,以目前的形式来看要做到每个人都要拥有自己的房子那是无法实现的。美国住房自有率最高的时候也只有64%,这两年因为次贷的原因,有一些房子被没收了,自有率有了一定的下降。德国只有50%多,我们国家的统计数据是72%。所以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房,但是每一个人都要有住的地方。从我们国家来看,这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国家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将近1000万,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又是1000万,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对住房的需求是持续的、长期的。再加上还有一些需要改善住房的需求,所以住房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而且满足这个需求,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因为这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房地产建设对于就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一万平方米的建设可以解决一百个人的就业问题。在我们国家,就业是重大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通过发展房地产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三、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各行各业的发展必须由房地产业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既要符合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适应,适应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适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有资料分析认为适度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不应是一个点,而应是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其下限取决于居民的消费水平,上限取决于瓶颈产业的增长速度,考虑到知识产业受传统资源瓶颈的制约作用较少,上限可适当放大到知识产业的增长速度,则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同样房地产业的适度增长速度也应是一个合理的区间。

要做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除了要考虑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外,还要考虑房地产业内部的结构协调和供需协调。内部结构协调是指房地产业内各类物业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保持合理比例。供需协调指通过加大或缩小新增房地产的投放量,通过刺激或抑制对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来达到房地产业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四、总结

经济发展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重要性;现状;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事业不断扩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业不但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产、产品分配及消费等过程中起枢纽作用,人民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了物品全流通时代,在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所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作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连接枢纽,交通运输业也在逐步完善及发展,只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对社会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同时向国家及人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进而对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增强了人们出行的安全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交通运输是社会生存的重要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事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是指在人们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借助于运输设施完成人和物位移的全过程。为满足生活需求人们必须进行连续性的生产,在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中,生产商品等都会发生位置转变的情况,实现这种转变情况的主要工具为交通工具。在生产过程中运输占有重要位置,也是社会生产及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经大量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足及稳定,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可靠保障。

2.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则有效提高了其运输效率及服务水平,在运输业发展的同时,还对其成本进行了极大的降低,这就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当经济水平过低时,就会对交通运输的规模、科技创新及方式等方面产生极大的约束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水平的提升才能促进交通运输产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协调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及探究。只有确保经济发展,才能满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还能为交通运输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市场。

三、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推动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1.交通运输业推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在经济链上的扩展。据交通运输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介绍,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拉动经济最有效的载体之一。高速公路投入一亿元,就可以直接创造1800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2100个就业岗位。每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就要消耗500t到1500t的钢材,4000t到12000t的水泥及1900t左右的沥青等。这样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交通网的便捷可以有效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补,进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能拉动交通路线附近的产业,增加就业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部原名为交通部,随着名称的更改,交通运输业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也代表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结构与交通运输业结构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某一方面产生改变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经济产业结构起到重要的调整作用,从本质而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推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缩短产业之间的距离,推动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效化,同时还起到调整能源配置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加快速度,技术产业结构在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对运输人才需求的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对交通运输人才的专业性及多样性有着诸多的限制。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业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对人民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衣食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出行更是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的今天,安全出行已经成为人们及社会关注的主要热点。当交通运输业发展过慢将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将交通建设提到国家发展日程中,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将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将极大促进城乡交流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四、国民经济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措施

1.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为健全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必须不断对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进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如交通运输发展策略的合理制定,可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对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适当地调整,加大交通运输业建设项目的力度,对城市交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以此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确保交通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相关部门不重视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将对经济增长造成极大损害。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起着先导性作用,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并加大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推动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改良交通运输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航空水路运输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应站在全局高度增加、协调各运输方式的发展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优化资源结构及降低运输成本。为改善交通运输市场的竞争环境,发展多种运输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同时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加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还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及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实现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在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性的基础上,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及改良交通运输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新泽,姚智礼.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5):278-279.

[2]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6).

[4]蒋超楠,孔维一,刘源楮.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探析[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

经济发展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社会经济; 关系;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一、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人口虽然是一种经济资源,但这种资源不是一种自然的仅供利用的资源,是需要加以开发,可以不断提高其品位、质量的特殊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品位,是一种内涵型开发。大力普及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这种内涵型开发的根本途径。人力资源的开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的功能,取决于教育的水平及质量状况。教育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通过教育手段和途径使人们真正认识自我的价值、认识到生活的内涵和意义,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及人们追求的目标设计自我,这种需求的觉醒是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动力,是内在的动力源。认真把握人类自身需求的内涵及变化,是人类自觉地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人力资源开发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者的统一,它取决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态度,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我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紧张状况势必长期存在,资源开发利用应采用节约型模式。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省资源;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模式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我国现实生活中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相当普遍和严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素质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相适应,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环境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3.人力资源开发在国际竞争战略中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世界各国正在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培养、吸引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力度。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还不适应,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短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和文化环境存在缺陷,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还没有转变为现实的人才优势。如何把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发展的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保障,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关系

1.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社会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社会财富的积累有着较明显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越高的地区也是财富积累越快的地区,即依靠自然资源的国家比依靠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低作为旁证。当人力资源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展便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积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不但可以巩固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而且从智力支持的角度将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追求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能力越高的地区也是社会比较发达的地区。

3.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区域管理水平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对客观复杂的外界环境认识更加深刻,使决策水平更加科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越高的地区也是区域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它表明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管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

4.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水平的关系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轻人口数量压力,把人口总量过大的劣势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调查表明,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它不但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发展质量,大大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力资源开发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形成人力资源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持,对正确应对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晓中.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经济发展重要性范文6

智中FTA于2006年开始具有法律效益。这标志着智利开始进一步扩大市场业务,融入全球贸易环境之内,以在当前经济关系中取得优势。这些举措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扩大生产者将商业物资和技术纳入到消费者市场的商业预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FTA对智利经济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自从FTA生效后,智利对中国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增加至32.6%,进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3.7%,这与未签署类似协议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数额形成鲜明对比,进出口率分别下降19.1%和6.1%。

目前,中国被视为智利的主要贸易伙伴,因为智利出口量总值的23%集中在中国(比FTA出现之前所占的比例增加了一倍以上);中国也成为大部分智利地区最大(或第二大)出口目的地。2010年经济危机期间,贸易的强劲增长及积极发展充分证明智利与中国之间实施的FTA是最成功的案例。在2010年金融危机可以有资格作为最成功的与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条约的国家为智利,并且中国更多地参与智利对外贸易的关键便是智中FTA.

1.智利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背景

智利和中国间的外交关系始于1952年的外交访问,由当时智利的总统卡洛斯伊瓦涅斯戴尔坎普为代表,向中国总理表达关于打开双边关系的意向。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分别就以进一步发展问题达成共识,并且智利承诺拒绝台湾加合国,以此承认一个中国,同时智利与中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打开了新的篇章,双方于1970年12月15日正式签订建交的书面文件。

然而,随着两国外交关系的形式化,加上当时的政治冲突,两国的外交关系被迫停滞。自从1980年以来,两国政府的相互关系日益增加。在1980年两国签署第一项政府间科学与技术协议,该协议规定在该地区建立一个联合委员会,并于1988年实施了两国外交部间的政治磋商。此外,自两国外交关系建立之日,智利政府始终支持中国的统一政策,并且成为第一个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

一些学者认为,两国外交关系建立后,其商业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缓慢进展期,包括七十年代末,中国结束了五亿三千九百万美元的贸易逆差。在此期间,两国正处于贸易初期,初期末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仅有一亿美元左右,然而,与70年代初的一千四百万美相比,其增长是非常显著的。稳定发展期:在八十年代,那时的贸易额仍接近一亿两千万美元。在此后有利增长期的九十年代,贸易额则超过了六亿五千万美元。最后,开始于2000年的最后阶段,其贸易额相比于上世纪翻了一番,其增长高峰出现在加入FTA的2006年。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智利是第一个以独立名义与中国签署FTA的国家。该协议包括三个部分:关于商品的FTA(在6轮谈判中签订),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在4轮谈判中签订)和投资协议(写这篇文章时正在进行的谈判中签署,即第7轮谈判)。商品协议签订于2005年11月18日,并于2006年10月1日起生效;服务协议签署于2008年4月13日,于2010年8月1日生效。

2.两国商业关系的主要特点

直到2000年,智利才出现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2000―2006年间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均有显著增长,超过了智利贸易总额的增长。在FTA的第一年间(2007年),智利强劲加速向中国的出口,超过智利出口总增长量的6.3倍。

表一 中国在智利的贸易伙伴中所处的地位

资料来源:国际(DIRECON)经济关系的综合部门和智利中央银行。

事实上, FTA生效之后,智利向中国出口量急剧增加。 2007年超过了智利总出口增长的6.3倍。自2007年以来,出口份额大幅增加将中国变为智利的主要出口国。此外,尽管经济危机期间,智利向中国出口份额仍呈现持续上升,超过了智利总出口的20%(2009年的23.1%和2010年上半年的23.9%)。

相反,FTA之前的最后3年间,智利从中国进口量以37.5%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2007年上升到40%,2008年为39.2%,将中国变成智利的第二大供应商。此外,危机期间,智利从中国进口量的降低小于智利进口总额的降幅(在2009年分别下降了24.5%和31.5%),下面是中国在智利总进口结构的增长(达总商品的13.2%,占消费品的30%)。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智利贸易平衡的积极增长所做的贡献。 2006年, 7.1%有利于智利的贸易平衡贡献的。 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3.5%,2009年,上升到53.6%和2010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4.5%。

图1 中国在智利贸易中所占的份额

(2000-20100901,以总额%计算)

来源:作者整理。

关于FTA影响几乎所有评价都是相当积极的。 2007年,智利向中国的出口量增长了98.3%,远高于2006年(14.8%)的增长记录。2008年出口量下降2.5%,但在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智利向中国出口量同比增长20.6%,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弥补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量的减少(-26.2%)。在2010年上半年,智利向中国出口量增长65%,同时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量为43%。

由于FTA的签订,智利与中国间总贸易远远大于没有签署类似协议的国家,甚至比其他签署FTA的国家贸易量大。事实上,FTA生效后,智利向中国的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2.6%,同时年平均进口率为13.7%,相反,没有签署协议的国家年平均出口率与年平均进口率分别以6.1%和19.1%的速度下降,而其他签署协议的国家年平均出口率与年平均进口率分别以3.5%和3.9%的速度增长。

3.铜在智中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上述情况,先前所展示的数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中国对铜的依赖,因为2009年间,中国生产的铜不足其自身需求的五分之一,却消耗了全球铜供应量的35%。自2007年,智利每出口5吨铜,其中就有1吨是到中国的,并且中国每消费5吨铜,其中就有1吨来自智利。

图2 智利出口到中国的铜量和中国占智

利铜出口总量的份额(2003--20100901,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智利铜委员会(COCHILCO)

2008年,智利向中国出口铜的总额为7.844,5百万美元,2009年为9.203,6百万美元,2010年上半年达到6.361,9百万美元。这意味着,智利向中国出口的约80%的商品是铜,与FTA签署之前的状况大致相同。并且智利出口到中国的铜比例将会增加。2008年智利向中国出口的铜量占其铜总出口量的21.6%,2009年占35.6%,而2010年上半年占35.2%。

因此,矿物资源的出口占据了总出口商品的82%,这将强烈影响智利向中国出口价值的增减。据统计,智利向中国的月度出口趋势与铜出口之间的度相关性高达0.984。

图3 智利向中国的总出口量,铜出口量

及其所占份额(2003-20100901,单位:百万美元)

来源:作者整理。

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到铜的出口值,但由于向中国出口量强劲增长到36%,致使铜的出口值仍增长17%。这是因为与世界其他地区(19%)相比,中国增加了来自智利的铜收购量,特别是精炼铜(部分用于建立库存,在所有行业中铜的需求加速)。2010年上半年,铜价升高导致中国(以及世界其它地区)不得不使用库存铜,这降低了对铜的需求从而导致铜的价格略有下降。但这种行为仍然是积极的,对中国出口的年价值量增长89.5%,以及出口贸易总量达841.000吨(比2006年多2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结论

2009年期间,中国出口量的大幅度增长对智利的经济发挥了重要和关键的反周期作用。FTA生效后,中国成为智利的主要贸易伙伴,因为它集中了超过23%的出口总额,是FTA出现之前比例的两倍多。

由于在这两个方面的强劲增长,危机期间, 贸易的数量和价值及其积极发展都证明了智利与中国之间实施的FTA是最成功的案例,因此中国也更多地参与智利对外贸易之中去。

FTA签署之后,智利对中国的出口增长急剧上升,这种增长同时还受铜价格上涨的加强。此外,尽管2009年的经济危机影响了智利出口商品的价值量,但并没有影响到商品出口量,主要是因为中国铜消费量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出口大于进口的增长大大增加了中国对智利贸易收支平衡的贡献:智利每获得两美元,其中有一美元就来自中国。

在评估FTA的签署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进口增长将会超过出口增长,进而影响贸易平衡,甚至影响到整体经济而感到恐慌。FTA对中国预算影响(在部分协议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的初步估计是,出口将会增长3.7%,进口将会增长13%。但是,恰与这些初步的估计相反,事实上,发展结果更有利:中国向智利出口量在第一年就翻了一翻,第二年翻了两倍,第三年增长了20%,第四年的增幅接近65%。反过来,进口在第一年增长了40%,第二年增长39%,第三年下降24%(主要是受经济危机影响),预计在第四年将增长42%。

这种贸易关系的发展活力至少可以部分归因于FTA,并可能验证智利对中国贸易政策的战略目标已经有不少的进展。中国不仅是稀有矿产资源出口的目的地,并且也增加了它对工业、食品和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约占非铜出口量的10%,从而位居这些商品出口国的第二。而2006年,中国从智利进口的工业产品不到5%,200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0%以上。此外,在2009年,智利向世界出口非铜商品量下降23%的同时,向中国出口量却增加了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