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1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的集体竞争优势体现在各种行业中,大力推动着行业向前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本文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发展优势,并针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 发展优势 发展建议

农业产业集群释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理解此问题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农业产业集群的出现满足了经济发展需求。

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中出现企业集聚的现象,它们具有地理位置上相连,产业上相关的特性。产业集群可以带来集体竞争的优势,对缺乏大型主导企业的地方能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传统的农业发展上,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给各地农业带来预想不到的竞争优势,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已十分成熟,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由于缺乏发展经验,一直没有得到强而有力的发展。

根据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农业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原有的农业发展模式不再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模式,是一种更加先进的发展模式。是原有农业发展模式的升级,是富有创新的新发展模式。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起步晚,发展规模较小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责任制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我国的农业得到了真正的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走向了小康。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已经要求农业体制进行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农业产业集群,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一直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在于缺乏发展的经验,一种自由式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规范的管理和运作。

我国各个地区所具有的资源条件区别大,除少数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产业链完整,管理模式较成熟,拥有较大的产值。大部分农业集群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农业生产基地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不完善。相对于国外发展了几十年农业产业集群和形成的完善管理运营模式,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缓慢,规模小,没有形成有效的集体竞争力。

(二)农业产业集群的配套措施不完善,不完全竞争和过度竞争并存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和农业产品价格的低迷,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这种形式下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集群缺乏必要的劳动力,产值低,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配套措施相当的不完全,基本是劳动密集型。这样的企业竞争力低,难以抵抗外来风暴的冲击,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是各自为战,集群中企业缺少交流。企业的投入少,设备简陋,没有完善的管理模式,没有独立的品牌效应,缺乏地方特色,对政策的反应缓慢,对市场的需求变化了解不清楚,难以代表地区的农业特色,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致使企业难以壮大,一旦出现资金问题,难以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集群企业融资困难。

农业生产过程极强的时效性和农产品的季节性、鲜活性以及易腐烂、难储运等特点,而在产业集群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都会有很多企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激烈竞争,竞争成为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方式之一。由于地理空间的接近性,集群内对于竞争压力的感受更为直接。农业产业集群内不充分竞争与过度竞争并存的状况,使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动力和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合作机制大打折扣,又使集群内成员的合作协同意识严重扭曲。

(三)农业产业集群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差,产品的同质性强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的生产基地缺乏统一的管理,基本是散户状,农户生产集群内企业需要的农产品,然后出售给企业,没有形成对一片基地进行机械化共同生产或所有土地集中统一生产,农户仅仅作为企业员工进行农业生产,取得相应的农业报酬。农业生产基地和之间的农业单独生产差别不大,而以前的农业生产就是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差,从而农业产业集群的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同一地区的产品同质性强,没有独立的品牌效应。地区的农产品与工业品相比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且上市相对集中,难以实行差异化的市场战略,难以实现市场细分与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不仅给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仓储和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也给农业产业集群良好创新效应的发挥增加了难度。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虽然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现今的发展还不是很理想,发育、发展的现状还没有取得产业集群所需求的集体竞争优势,但是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有自己的发展优势。

我国许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依赖很强的产业,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因素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我国地域的不同,它的地质、气候、水文等内在的自然条件就能影响农产品的类型、品质。各个地区都有适应本地情况的适合生长的作物,这就极大地缩小了种植作物的种类,聚种植提供了自然条件。

政府强而有力的政策,适应本地实情的政策相对其他国家的推动力度更大。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政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二是政府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园区加强集群的品牌建设;三是政府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新品种以及通过引进新品种来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种类的质量;四是政府提供有效的公共促进农业集聚的形成。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有利于特色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各级政府可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就建立专项银团贷款,扩大特色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直接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产业集群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操作办法,完善法规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力度。

(二)强化产业集聚的统筹规划

农业产业集群是市场、企业和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各地区产业发展都是围绕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本身的形成主要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为了保障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政府在其中必须起到积极的规划和引导作用。

(三)加大农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力度

依靠简单的农产品手工加工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企业必须进行技术的升级。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其技术创新能力上。与其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不同,区域性农业技术创新集群目前在我国还停留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层面。在企业作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农业技术创新短期内对政府的依赖性还很强。因此,政府要搭建技术创新的平台,协助集群内部的企业组建产业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姚阳,曾福生.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向会娟,曹明宏.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2

>> 浅谈江西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台商在江西省投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江西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江西省农业节水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玉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解决对策 江西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高校街舞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江西省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江西省宜春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 奥运背景下江西省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衡水”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泾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黄国勤,罗奇祥,李祖章.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模式、途经与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1):94-99.

[5] 石金明,范敏,席细平,等.江西省秸秆资源量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1):1-4.

[6] 黄国勤.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I.江西绿肥生产的发展[J].耕作与栽培,2008(2):1-3.

[7] 陈艺荃,郝永勤.农业产业带背景下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8):118-121.

[8] 彭春瑞,陈先茂,钱银飞,等.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刊1):51-54.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3

关键词:商洛市;核桃产业;效益分析;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50

1商洛市核桃生态基地建设现状

商洛享有我国“核桃之都”的美誉。在商洛市的经济发展中,核桃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广大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当前,核桃的种植面积已覆盖全市98个镇,98%以上的农户都有种植,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优势最明显的特色产业,其具有全市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商洛核桃基地面积、产量约占全省的1/3,稳居全省首位,是全市最具潜力、优势的绿色产业。

2商洛市核桃产业的经济成效

商洛市对核桃产业进行了产业规划,坚持推进核桃产业绿色发展。同时,实施退耕还林、因地制宜、连片发展、科学建园,打造优质核桃生产基地,从而促进核桃产业的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市核桃年产量6.59万吨,产值超过16.5亿元,不仅提升了当地的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了农户的生活水平。

3商洛市核桃产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

截至2015年底,商洛市的核桃种植总面积达到310万亩,核桃树7000多万株,核桃树的固碳释氧量与普通树木相同,核桃树的根可以起到保水固土的作用,大面积的核桃树也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保证了空气质量。

4商洛市核桃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1自发种植人群多,管理粗放

当前的核桃种植,还存在很大一部分是树农自发种植,缺少系统化的管理,果实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树种也具有差别,导致难以系统化、规模化发展,而且针对病虫害防治不同的树农也拥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防护措施,导致产量不均衡,大大削弱了一些树农种植核桃的积极性。

4.2科技服务落后

很多种植核桃树的农户都没有完全掌握相关的科技,科技服务跟不上,会造成种植成本的提高,病虫灾害频发,经济低迷。各自为战无法进行统一规划,很多树种并非最好的选择,良种优选培育的工作难以进行,与形势发展不一致。

4.3缺乏活力,投入不足

现在的核桃产业还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果农也无法进行足够的资金投入,因此很多设备和技术也就跟不上时代,当前的土地经营机制也不利于核桃产业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

4.4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建设落后

当地的加工企业发展落后,核桃的产品开发率较低,造成了核桃滞销的问题,很多产品卖不出去,且产品缺乏竞争力。加工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有限,难以研发出获得市场认可且满足大众期待和需求的新产品,无论是在产品的包装还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商洛市核桃产业的发展对策

5.1科学规划,规模发展

对现有的土地经营机制进行改革,合理规划核桃产业,让核桃产业的发展系统化。将零散的果农集合在一起,汇聚成一个核桃产业应有的规模和体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品种、地形进行合理、科学的划分。

5.2提高科技力量和服务工作效率

对于现有的科技服务体系要进行更新和调整,不断提高相应的技术水平,让核桃的科技服务不再是以点状或者线状的形式发展,而是以网络型的发展模式,与之相关的产品培育等技术都应该加快发展的步伐。实行新的种植技术,让种植更加的环保高效,与此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标准,以保证核桃产品质量,降低原有的种植成本,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种植效率,达到核桃生态化、产业化、经济化发展的目的。

5.3创新机制,激发核桃生态产业的发展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土地机制、销售机制、加工机制等,都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对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并且将核桃保险制度落到实处,让每一位果农都能够安心的进行生产经营任务,不用担心收入。核桃产业也可以开发生态园、观光园、采摘园等,产业类型的变化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收益的提高。

5.4制定优惠政策确保建设投入

政府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让果农享受到真正的实惠,果农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经济收益自然也就上涨。

6结语

核桃产业作为商洛市的重要农业经济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扶持下,以及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并成为商洛市生态、环保、富民的一项朝阳产业。然而,商洛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只有有效解决好这些不良因素,才能使得商洛市的核桃产业快速、健康和长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新乐,王晓亮.商洛市核桃栽植现状与效益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4(03):85-86.

[2] 王耀生,张晓鹏.临渭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陕西林业,2015(02):22-22.

[3] 苗卫东,宋建伟,孔新华,等.核桃低产原因的现状分析和对策[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10(04):91-92.

[4] 朱小虎,蒋勤.新疆阿克苏市核桃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5,(0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低碳;乡村规划;低碳乡村;石头村

中图分类号:TF7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低碳”已经成为了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在积极寻求低碳发展之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低碳方案中,我国大量开展了以城市为主的低碳城市建设,即我们所熟知的“低碳城市”,乡村通常是被忽略的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减少乡村的碳排放,从低碳的理念对乡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才有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目标。

一、低碳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对于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具体实施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理想的可持续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二、乡村规划的低碳建设研究

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碳的消耗与排放量将与日俱增,目前农村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问题已开始受到关注。《农村社会转型与低碳排放路径》一文中提出我国农村的社会转型使得能源消耗增加,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急剧增长,因此我国农村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必须改进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目前将低碳理念贯彻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将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低碳城市建设理论主要集中在“城”而对城乡一体化中的“乡”的低碳设计关注较少。笔者希望通过此次规划对如何将低碳贯彻到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探索。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低碳新农村规划可以借鉴低碳城市的研究成果,但因其与城市的不同,不能按照低碳城市的规划要求。低碳新农村规划内容包括: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以及与城市的联系发展低碳产业,采用生态技术,规划慢行交通及公共交通。

三、低碳乡村规划实例分析

通过对恩平市那吉镇石头村的实地调研,对石头村的发展现状有了深入了解,主要有以下情况。

3.1 现状分析

1) 产业结构单一。石头村现有农户230户,共687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村域内有小作坊12余家,主要从事木制品、工艺品、小五金等产品的生产,环境效益低,污染较大,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

2) 村庄布局分散,道路结构混乱。村居民点分布有较强的地域特性,主要受气候、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间布局分散的”的特征。乡村现有居住房屋以泥、结构为主,比较破旧;布局比较分散,不能融入村庄生态和乡村文化中。另外,村内道路结构混乱,没有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并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要,对这方面需要加以合理规划与布局。

3) 公建设施缺乏。乡村公建设施是以村委会为中心,建设商店、卫生所、村民活动中心和公共绿地等。石头村目前主要的公建设施有村两委办公楼1幢、大礼堂1座、商店1处。缺乏供村民闲暇休息和运动健身的场所和公共绿地。

3.2 发展优势

通过与周边行政村的综合比较分析,石头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生态环境良好。石头村周围山体的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生态环境良好。

(2)物种资源多样。石头村村庄四周树林茂密,山坡旱地主要种植各种蔬菜瓜果和五谷杂粮。

(3)旅游资源丰富。村庄现留存10幢古民居,具有一定的历史保护价值;村庄西部水口处有20多株古树名木;南部山地栽培有百亩银杏林;特色农产品蔬菜瓜果、各色水果和五谷杂粮等,为村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丰富的旅游资源。

(4)政策优势。石头村作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县政府把石头村重点建设为乡村生态农家乐旅游名村,为其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3.3 低碳乡村规划

针对石头村发展现状,着重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绿地系统、新能源利用等几方面对石头村进行低碳乡村规划的探索。

3.3.1 低碳产业规划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乡村建设的资金保障。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建设低碳乡村。根据石头村发展现状,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以工业实现产业链延伸,改变原来村庄小工业各自为主的现状,进行企业改造,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生态农业基地,发展食品加工、农产品衍生品开发等低碳产业,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3.3.2 空间布局

石头村规划布局中,根据地形地貌、村庄历史形成格局,重点考虑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开发的需要,规划确定石头村的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心、两园、三廊、四片”。“一心”指村庄北部保留古建筑至村大礼堂区块,为村民的公共活动中心;“两园”指百果园和百草园,村庄水口南面小谷地及附近区域和百亩银杏林及附件山坡地;“三廊”指石头村东西走向、东南走向、西南走向等3 条主干道,为石头村 3 条文化和生态景观长廊;“四片”指石头村东片、西片、东南片、西南片等 4 片村民组团区,可供“住农家”农家乐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如图1)。

图1 石头村规划结构图

3.3.3 道路交通

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因此,实现交通的低碳化是建设低碳乡村的重要环节。首先要进行合理的道路规划,建立“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网络化的乡村道路系统,提高路网的密度,增强次干道的通行能力,以疏解村庄的生产生活交通流,从而降低碳排量(如图2)。

对于乡村地区来说,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是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这就对乡村道路的规划提出了新要求。乡村居民社区的公共娱乐设施尽量靠近村庄主干道路,以便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将其限制在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可接纳距离范围内。另外,设置合理的公交站点,尽量减少村民自驾车进城的频度,从而减少碳排量.

图2石头村道路系统规划图

3.3.4 绿地景观系统

绿地系统布局方式,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石头村自然和地形特征,规划采用点(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道路绿地)、面(广场) 的布局模式。石头村充分保护和利用村落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综合利用多种绿化手段,结合村内原有的景观特色,突出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完善原有的绿化系统.

(1)点状绿化:庭院或路旁大树,形成石头村的景观节点.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区域发展;西部开发;农业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90-01

一、西部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更快于中西部地区,并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1.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西部地区外部性差、对周围辐射力弱,经济发展滞后和自然地理环境优势不明显、农村周边经济状况不理想。以初加工工业为主的农村工业结构,使得西部地区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对比不合理。同时由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交通条件不理想,思想观念较落后,吸引外来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的能力较弱,众多因素严重影响当地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从根本上,需要尽快提升管理者综合素质,改善农民价值观念落后的现状,逐渐建立起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

2.政策扶持力度需加大

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支持力度,各项政策应该朝着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方向转变。譬如,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在加工转化中增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强化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的金融投资力度,增加信贷规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减免农民税收,促进企业发展、农民自主创业。

3.农民文化素质水平需提升

中西部地区交通闭塞、开放程度低的状态经久未变,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基础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全面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因此,各地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调整财政支出方向,加大农村教育产业投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素质。重点是不断提高自主接受教育的自觉性。

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促进西部农村区域发展,需要各地区全面考虑资源、环境、人口等实际情况,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做好规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分步实施,逐步形成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得以发挥的西部农村区域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西部地区农副产品种类繁多,蔬果品种尤为丰富,畜牧业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但西部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加工水平较为落后,西部食品加工产量还不到全国的20%,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少,。目前,西部大量的初级农副产品运往我国东、中部地区,严重阻碍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程度,也导致西部农业发展增速缓慢。为有效改善此种情况,西部地区可出台更多的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有效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迅速地提高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并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2.提升科技水平实现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首先,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强农业科技推广为基础,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整体粮食产量,巩固和增强粮食主产区地位。其次,农业特色产业未来阶段将继续成为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因此,需要加快实施新一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第三,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管理者、科技人员、劳动者素质,架构西部农村农业科技网络,促进农业增效、丰产。

3.吸取中东部地区经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农业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纽带作用,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农业产业向先进、技术、现代方向转型升级。大力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经营发展,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认真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发展节约、循环型农业、降低污染,实现西部地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促进西部农村区域整体发展具体建议

1.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发展循环高效农业

不断深化对各地区情认识,丰富、扩充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增强农业生产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指导性。例如,可饮水灌溉区域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水资源相对稀少的干旱带加快推进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建设,山区加快推进生态特色农业建设。对居住在偏远分散、干旱缺水、生态失衡、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村居民,实施整村搬迁,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农民抗旱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抓住西部大开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加大农业建设项目实施力度,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进一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确立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更大范围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增强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尽可能吸引社会投资,倾力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及产业化经营。

4.推动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实现农业发展新跨越

应立足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协调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经济和社会等各类关系,以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交通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推进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快建设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有效促进西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阳.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制度发展的非均衡性[M].山西经济,200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农业产业特征 互联网 农业信息资源 西部

[分类号]G250

1 引言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国惠农政策的持续支持,西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思路愈来愈重视,各省市在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初步形成了具有优势的产业带和产业群。任何信息化不能脱离其产业特点,农业信息化应有农业的产业特点,不能脱离其产业需求。那么,西部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服务也不能脱离西部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笔者通过研究西部农业生产经营特征,从西部农业产业发展规律提出西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规范性、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为西部农业可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服务。

2 西部农业产业特征

我国西部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面积71.4%,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4以上(约27.7%)。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囊括了大半个中国的大经济带,在战略上是支撑我国2l世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地。在西北、西南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分别占80%、83%,农民的经济收入中80%来自农业,这两个80%决定了农业是西部基础的基础和经济的命脉。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条件宜农宜牧,农业项目和产业种类繁多。

为了明确西部农业产业的主体特征,笔者利用2007《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指标数据进行研究,并应用SPSS15.0软件对2006年西部12省(区、市)的各项指标按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系统聚类,聚类结果为第1类的产品按地区归纳,得到西部各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分布,如表l所示:

从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在西部各产业中的领头地位。

据2007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显示:粮食总产量四川位居全国第5;棉花总产量新疆位居全国第1,甘肃第9;油料总产量四川位居全国第6,内蒙古第9,贵州第10;糖料总产量广西位居全国第1,云南第2,新疆第4,内蒙古第7,四川第8,肉类总产量四川位居全国第3;水产品总产量广西位居全国第8;水果总产量陕西位居全国第4,广西第6;奶类总产量内蒙古位居全国第1,新疆第5,陕西第6。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农业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农业生产经营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密切相关,所以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西部各地特定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律。根据西部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合理有效地开发西部农业信息资源,用信息要素盘活西部农业资源,带动西部农业产业发展,提升西部农产品区域竞争力,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3 西部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现状

中央对于“三农”问题,农业、农村信息化问题以及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一直极为重视。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信息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搞好涉农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影响因素。 2008年7月,课题组针对不同的数据采集源编写了特定的网页数据抓取程序,完成了原始数据库数据的采集工作,从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guide.agri.省略/)的农业网站搜索栏目、365农业网(http://so.ag365com/?t=site)365农业搜索中的农业网站栏目、农博网(http://she.省略/index.asp)的农业网址子站点(2004-2007年连续四届“中国农业网站百强榜单”)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省略/ssyq/englne.asp)的农业网站搜索引擎等4个渠道共搜集到2 133家有关西部农业信息的网站。经过去重、验证筛选,得到597家有效网站。以此样本库为研究对象,从网站行业、网站性质、网站级别、网站内容4个维度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3.1 西部农业网站基本情况

3.1.1 网站数量分布按照农业网站主办单位的行政归属地将样本库里的597个网站划入到西部12个自然行政区,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库中不同地区农业网站的建设状况。四川的网站数量最多,青海、的网站数量偏少。根据历年百强网站排行榜看,四川、云南、重庆较多,其次是甘肃、陕西、新疆,再次是广西、内蒙古、贵州、宁夏,青海和没有上榜网站。

3.1.2 网站行业分布参照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农业行业的分类,并增加综合类,即分为:综合类、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林渔牧服务业六类。

本次调查样本库的构成中,农林渔牧服务业网站高居前列,有221家,占37.02%,综合网站174家,占29.15%,种植业143家,占23.95%,畜牧业36家、林业18家、渔业5家,所占比率较少,整体只占9.88%。从中可以看出,西部农业网站主要是以提供支持与辅助服务的网站为主,其次是提供综合服务的农业综合网站和种植业网站。西部各省农林牧渔4类专业农业网站数量分布见图1。网站资源开发与区域产业发展基本相吻合。

3.1.3 网站性质分布西部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站点性质按网站主办方的属性划分为政府、企业(即各种涉农企业,包括农业生产类企业网站与农业服务类企业网站)、事业单位(含科研院所、高校)、团体组织、个人五类。其分布状况,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农业企业网站数量接近六成,其次是政府和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和个人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投人占少数。其中,上榜网站中政府网站有19家,企业网站有11家,事业单位网站7家,团体组织网站2家。上榜网站中政府网站占49%。

3.1.4 网站级别分布 网上信息资源的站点级别是按照农业网站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确认的。这样,可以划分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乡级5个级别。

在西部网上农业信息资源样本库里,国家级站点有45家,占样本库总量的7.54%,省级站点有160家,

占样本库总量的26.8%,地市级站点有307家,占样本库总量的51.42%,县级站点有83家,乡级站点有2家,这两个级别的西部农业网站数量共占样本库总量的14.24%。其中,上榜网站中国家级有4家,省级有24家,地市级11家,县级及以下没有上榜。

3.2 西部农业网站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情况

通过课题组开发的网站观测系统对样本库的网站按网站性质进行网站、频道、栏目、网页等方面的比较,经汇总分析得到不同类别网站的特点,如表3所示:

在597家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网站中,信息内容基本上已经涉及到农业、农民、农村的各个主要方面。各省农业信息网开始按照门户网站的要求,整合省内农业部门的网站,形成了以省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的网站群。各省农业信息网中都有“全国信息联播”频道,与中国农业信息网信息同步显示等功能。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农业产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但目前网站的内容大多是由产品供求信息、专家咨询、政策指导、技术服务等几个方面构成,很多农业网站的运营模式都是向着综合网站的方向发展。总体上看,网站内容缺乏行业特色或本地产业特色,内容重复率高,缺乏权威性、准确性、深层次信息。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2.1信息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尽合理。农业部门和涉农组织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信息共享程度低。这就导致各地、各级、各类涉农网站信息内容数量庞杂、重复信息多、积累的结构复杂,转化为本地知识难度大。

3.2.2 缺乏信息的深层次挖掘与开发,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功能弱 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大部分网站没有规范的信息采集体系和专职的信息加工人员。网站建设水平不够高,目前,西部农业网站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信息的功能上,有的网站甚至只有框架,没有实质性内容。宏观信息多,缺乏系统性,一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栏目的设置也都差不多,缺乏有用的、针对性强的特色信息、行业信息,无效链接多。数据库的质量及标准较差,不能保证信息的查准率,缺乏利用价值。在内容上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经营者生产营销、真正适用于农业的信息太少,反映现象的信息较多,有分析、深加工的协助领导宏观决策和经营者微观决策的信息较少。信息资源的开发速度没有跟上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速度,不能很好地为地方农业发展服务。

3.2.3 网站建设初具规模,但信息资源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西部农业网站数量增长较快,省级政府综合网站的建设质量较好,而各级各类行业网站的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大型的专业网站数量很少且信息质量不高。网站提供的信息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信息内容单调,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低,用户获得有效信息困难,重复访问率和页面点击率低。

4 西部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建议

西部地区农业特色明显,互补性强,但西部复杂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天然屏障阻碍了西部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此,应做到信息先行,并针对西部农业产业发展的规律,合理规划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方案,统一开发标准,进行分类、分级建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资源开发的针对性、深层次性及适用性,从而带动西部农业产业发展,提高西部农产品区域竞争力,实现西部农产品开发和利用的和谐发展。

4.1 建立西部农业信息资源网络中心,形成统筹协调管理机制

西部农业信息资源网络中心应站在全局的角度,负责整体规划西部的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发展战略,制定农业技术政策、农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和投资政策,引导、协调、督促西部各地区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标准,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为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奠定基础。

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应遵循整体协调,重点突出的原则。实现整体协调,可以避免区域资源的重复建设,从而统一规划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的共享优势;做到重点突出,则可以在资源共享的环境下,使各区域农业资源建设专注于服务本地区的优势农业。

4.2 定义西部农业信息元数据,实现西部各省区间的农业信息共享

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条件宜农宜牧,农业项目和产业种类繁多。目前,西部各省、区、市、县以及县以下都建有自己的农业企业网站,提供的农业信息种类繁多,信息服务主要针对本地的用户,不同地区间的信息服务内容交叉重复,信息格式不规范统一,信息共享难。

正是由于元数据的缺失,各类农业信息资源网站单独定义数据,造成农业信息在语义和语法上表现出多样性。没有统一的元数据,网站间无法实现有效数据共享;不能共享其他网站的数据,就只有建设独立的数据资源,这也就导致了重复建设。因此,要实现西部农业信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首先应解决农业信息元数据问题。

由于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者更了解其产品资源状况,因此,元数据应该按照优势产品生产者来定义的原则。在西部农业信息资源网络中心的统一控制、协调下,可将优势产品分配到对应的省(区、市),并由对应的省区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人员完成相应的信息资源元数据的定义工作,其他各省(区、市)则按照元数据的定义完成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如此,就避免了重复建设问题。西部农业网站在统一的元数据定义体系下,可避免数据格式不一致和农业信息语义偏差,从而解决各地区间的信息格式统一问题,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地开发利用西部农业信息资源。根据表1农产品聚类结果,西部12省(区、市)的各农业产业的网络信息元数据定义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7省(区、市)来负责完成。西部农业网站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结果也表明,该7省(区、市)环境基础良好,具备完成这~任务的条件和实力。西部网络农业信息元数据定义框架,如图3所示:

4.3 构建统一信息平台,扩大信息资源规模,提高信息资源质量和信息服务效率

西部地区特有的地理气候特征形成了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的农业产业优势,先后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已拥有自己的网站。

结合“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的在西部地区逐步建成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花卉、茶叶、马铃薯、畜产品、林特产品、中草药等十大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区域性商品粮建设工程”的西部对应基地建设的政策导向,在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省(区、市),以对应产业的龙头企业为载体搭建或完善统一标准体系的信息平台(如“西部棉花网”由新疆负责管理建设),以这一平台为依托,对西部地区其他同类网站从平台、内容和信息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以龙头企业,带动西部产业的发展。将大大提高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率和服务效率。采取重点产业优先,分批建设的原则。逐步完成西部各大农业产业的农产品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以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带动农业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平台整合。如“西部棉花网”按照西部农业信息资源网络中心的发展战略要求,由新疆按照统一标准体系负责管理建设,其他生产经营棉花的地区和棉花研究机构以及相关机构不必再建立网站,其信息全部依托在此信息服务平台上。

・内容整合。根据棉花生产经营的具体业务特点,“西部棉花网”根据元数据的定义划分若干专业栏目和资源类别,各专业栏目具体落实到生产经营棉花的各地区和各研究及相关机构,由承担单位负责维护与更新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