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离任审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离任审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离任审计

事业单位离任审计范文1

1 当前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1. 1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首先,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审计监督中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主要是指,审计监督人员在进行监督的时候并不能本着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去进行监督工作。因为往往监督人员与审计人员之间有着某种利益关系,这就导致了监督工作的独立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因为没有得到事业单位核心部门的重视,这样就会造成在开展具体监督工作的时候,不会得到审计人员的重视,往往只会使这些审计人员应付了事。总体而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独立性问题,主要是来自监督人员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工作和自身利益的关系而造成的。

1. 2 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缺乏全面性

多数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工作财务核算是以寻求现有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的,因此财务核算工作中往往是事后财务核算多,事前、事中少,对促进事业单位整个营运状况、资金运作水平的提高关注度不够,多数时候是为了财务核算而财务核算,较难发现客观性、针对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同时,我国的财务核算往往没有做计划和预算的习惯,只对已发生的事情进行财务核算,涉及范围面狭窄。虽然我国一直在对财务核算进行改革,但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加之大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人手少,任务重,财务核算人员多数仅仅是针对眼前的任务而开展工作,且多数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队伍知识结构老龄化现象严重,养成了一种微观思维和惯性思维,难以将最新的财务核算方法、财务核算理念运用到财务核算工作中来。

2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2. 1 扩大适用范围

我国在1997 年颁布的《会计制度》在公共财政管理上过分强调行业类型以及经济类别,这就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之间在财务会计信息收集与统计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了行业壁垒的出现。而2013 年1月1 日颁布的新《会计制度》则打破了各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会计信息壁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各行各业的财务会计审核制度。这样使得不同行业类型以及经济类别的会计在会计信息上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有利于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上的交流,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

2. 2 进一步对会计要素进行划分

新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负债、收入、支出、资产和净资产五大方面,并且对于这五大要素进行细分。通过这样的划分方式使得事业单位不同多个财务内容之间的区分更为准确、合理,同时也间接地提升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旧会计制度过于强调预算资金,缺乏对于财务核算管理的规定,难以真实反映出事业单位真实财务状况,而新会计制度则加大了对财务核算的范围及内容,有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 3 固定资产核算的改变

旧会计制度将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作为资产初始价值的计量方式,新会计制度改变了这一计量方式,采用了累计折旧法进行计量。累计折旧法综合考虑固定资产原有价值和固定资产折旧率等方面要素,提升了固定资产核算的精准度。新会计制度同时进行固定资产和原值计入的计量,并且根据实际进行相应冲减。同时,不将计入原有的流动资产冲减,这一方式使得固定资产核算效率大大提升。

3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对策分析

3. 1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活动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因此从保证事业单位长期良好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当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结合事业单位自身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强化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仅仅是新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事业单位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战略角度出发制定并完善符合事业单位发展要求的内部审计制度。同时积极推动人资信评价体系建设,强化能力建设与职业素养培育双重建设,从而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人才。

3. 2 做好收入的确认、计量和成本核算的解决

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经济利益会带来事业单位权益的增加,这一概念与资产资产负债观基本保持一致,也是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内容。在传统的事业单位收入确认、计量方式中,将各项收入均纳入到收入范畴内,但是这些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并不能够使得事业单位的净利润增加,只是增加账面上的数字。因此这种收入以及计量方式不够科学,需要采用差额计入收入法。差额计入收入法计入的是企业的净收入,能够真正带来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此该方法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事业单位涉及的工作范围较广阔,单纯地采用单一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不能够满足实际要求的,应该充分发挥出网络结算差额结算 相互结算等计算方式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同时事业单位在实施会计制度时,做好会计实务工作在新旧制度下的衔接,并且重视本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及会计实务的处理工作,对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要进行摊销,以促进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发展。

3. 3 完善财务报告制度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将财务报告分为附注和会计报表两部分,并且在原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于会计报表的内容进行完善与增添。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这一要求,事业单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财务报告制度: 预算管理方面。在目前预算编制中,做好固定资产的清算以及无形资产损耗的估量工作,强化对于资产运行过程中价值损失的核算预计量,进而提升资产运行与使用效率。按照资金的来源进行区分,做好财务资金分离预算,从而将财政补助资金与非财政补助资金准确区分开来; 资金收入与支出方面。收入方面,准确界定不同来源的财政资金的类型以及数量。支出方面,逐步完善财务集中收支体制,适当增加支出会计科目; 资产管理方面。在资产的入账核算上,应该对捐赠、盘盈等非经营方式获得的资金进行规范会计入账。对于存在凭证的固定资产,应当由凭证资料以及税费确定会计入账数目。对于不存在凭证的固定资产,如接受的捐赠或收到的实物投资,应使用协议价格或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并且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单独注明。资产损耗的会计核算上,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选择合适的折旧办法,并确定合理的折旧年限。

3. 4 推行财务人员离任审计公示制度

为了明确财务人员离职后资产、资金和资源的清算与问责,正确评价财务人员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就需要引入财务人员离任审计制度。从审计本身出发,将经济责任审计、预算审计、工作绩效审计、个人财务审计等多方面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立体化审计,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审计公示是将审计结果通过专栏、报纸、广播、电视等公共方式进行公开,使得广大职工对于审计依据、程序、内容、时限、规章制度、审计结果等内容有着清楚的认识,通过社会范围内的监督,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提升审计质量。财务人员离任审计公示制度包括两部分,一是审计目的公示。在相关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的离任财务人员进行审计之前,要提前将审计依据、审计人员名单、审计内容等内容进行公示; 二是审计结果的公示。在不违反相关保密法规的前提下,将审计流程、审计报告、决定书等内容报给相关部门,并且尽可能将可公示的内容予以公示。

3. 5 稳步推进财务核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

稳步推进财务核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性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利用历史数据资料,总结归纳绩效考核规律,积极寻求联系点。采取统计分析的方法逐步探索事业单位绩效与部门整体绩效的关系,探索同类事业单位的效益产出比; 二是酌情选择绩效考核指标。本着先易后难,由简入繁的原则,从事业单位预算入手,制定出与预算相对应的各个分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 三是合理利用先期评价试点事业单位已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将其应用于同类事业单位继续检验; 四是以综合价值的最优作为评价标准,结合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的特点,明确重点考评指标体系,兼顾各部门协同发展要求。有效地处理当年预算评价与战略规划评价之间的关系,实现评价的短期性与长期性有效结合,从而保证评价激励体系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事业单位离任审计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

一、引言

针对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言,还需要对其出现的原因展开探析,以期优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强化财务工作效率、质量。

二、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防控意识薄弱

现如今,风险调控以及防范意识不强成为了制约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展开实际财务管理工作较为常见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另一方面,在事业单位着手进行投资时,会造成难以准确测评、预测相关的投资活动,极易致使盲目投资决策的情况出,最终造成下属企业实际的经济收益难以真正符合企业预期制定的目标。

(二)财务预算编制不合理

目前,在下属企业的财务预算编订工作中,相关的事业单位的工作还未切实的落实,难以达到一定的准确性,往往出现和实际情况不符的缺陷。正是由于预算编定和落实情况差距甚大,致使在对下属企业具体的预算执行工作中,难以制定出健全的法规,最终使得在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之初,没有行之有效的参考标注,严重制约着预算编制的实效性,带给预算执行工作不必要的麻烦。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成为了困扰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一大主因,最为突出的缺陷就是在管理力度上不尽人意,过于重视金钱,而轻视了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下属企业应用相关的规章制度还未完善,难以有效制约各项工作的规范性,造成资产的盘亏。再者,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相应的固定资产,往往会出现一些比如私下扩大投资力度、不及时记账、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范围、冲账不合规定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三、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对下属企业的财务内部审计

在下属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监督工作中,内部审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为下属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此,事业单位需要定期展开对下属企业相关财务成本、财务收支的审计。一般情况下,审计内容主要涉及了年度审计、离任审计、专项审计。对下属企业一年度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展开的审计工作就是年度审计,以期掌握企业一年度内具体的效益,确保财务报表据的正确性,避免瞒报、虚报情况的出现;离任审计其实就是在应用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对企业相关领导者在职期间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审计活动;专项审计就是为了进一步对企业清理债权、债务行为切实进行监督,而对下属企业实际的应收、应付账款的审计,有效转变了下属企业应收、应付的结构,帮助下属企业重新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重视,避免企业坏账现象的出现。

(二)放权让利,使权责明晰化

追根究底,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会发生各类问题,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事业单位、下属企业二者间相关的责权利关系未能明晰化。鉴于此,要想帮助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切实的实现高效化,第一步,就需要有效改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二者间的关系,而改革的最大任务就是让利放权,进一步对二者间的权利、责任关系进行明确。第二步,就需要对下属企业探讨实施转换机制,进一步重组资产,吸引外来投资者的加入,促进其成为具备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第三步,针对一部分具有优良发展前景的下属企业而言,则需要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具有长期发展战略的目标,构建一个良好的企业领导班子。

(三)统一管理固定资产投入

在实际的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需要在一定统一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期避免一些下属企业的工作者应用自身的职务,而进行损公肥私的活动。鉴于此,这就需要下属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入、更新工作时,需要将工作进展情况切实、有效的上报给事业单位,通过单位的统一化管理,最终达到强化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的应用效率,以期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现象,杜绝浪费。

(四)合理分配下属企业的经营收益

下属企业经营的主动性和资产收益分配的合理息相关。鉴于此,这就需要相关的事业单位不能仅仅将下属企业单纯的作为利润创造的单位,而是需要帮助下属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起初共同商定的手段、形式等条件,对具体的经营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另一方面,针对一些经营业绩优秀的下属企业的管理者、员工需要进行一定的绩效奖励,而针对一些经营业绩低劣的企业、人员需要展开相应的惩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简析了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进一步维护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黄元 单位: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离任审计范文3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不科学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等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编制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一是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未能对下一年宏观政策、非税收入规模等因素进行考虑,经费安排缺乏可靠依据,数据脱离工作实际,造成预算与执行脱节;二是事业单位对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重视不够,未能严格控制采购水平与进度;三是事业单位未能按照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安排支出,导致年初预算执行不彻底,无法真正发挥预算在控制支出规模、降低经费水平方面应发挥的作用。

(二)内控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

一是部分事业单位由于人员不够、经费不足等因素,未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无法真正将不相容岗位彻底分离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监督作用,导致单位内部存在着巨大的潜在财务风险,为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提供土壤;二是我国不少事业单位虽然设计详细、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单位领导重视不足,各业务科室在具体执行时出现应付、流于形式的工作模式,无法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在规范财务核算、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完整方面的作用。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一是部分单位财产清查制度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清,长期以来对固定资产未进行盘点和清查,以致于存量不实,账实不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个别单位存在不通过政府采购购置固定资产、不及时甚至根本不入账的违规现象。

(四)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综合素质还需加强,多数事业单位财会人员一身多职,疲于应付,加之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缺位,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难以推行,工作停留在账表处理等日常业务上,工作得过且过,按部就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参谋监督作用发挥很不到位。

三、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举措分析

(一)强化预算管理

一是编制预算时财务人员应对上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分析,收集各部门资料,和相关业务负责共同研究,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收支预算;二是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按项目、时间、进度安排支出,严格执行部门预算,专款专用,不得随意变更预算项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三是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预算管理结合起来,财务部门定期分析考评,追踪支出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推动预算管理水平。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人员会计核算行为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有关规定,结合各单位工作实际,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一是领导应带头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以促使各业务部门认真执行内控制度,并将单位领导、员工执行内部控制情况作为年终业务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全员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二是强化内部会计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开展本单位内控执行情况、财务核算、资金风险预警工作,并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避免出现贪污舞弊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资产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二是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登记使用制度,全部资产都应登记入账、分类造册,并将责任明确到部门与使用人;三是建立固定资产财产清查制度。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不定期进行盘点,对清查中发现的盈亏毁损,要及时查明原因,并按有关规定处理,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四是建立离任核查制。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办理资产移交和监清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事业单位离任审计范文4

关键词:水利;国有资产;防止流失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88-01

国有资产的流失就是底价加竞争,成交价低于国有资产的底价。按照国资委分析国有资产的流失渠道有: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在事业单位改制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合作开发项目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出售、转让国有资产中国有资产的流失,资产出租、出包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政企分开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无形资产、土地不入账等。特别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事业单位改制,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是需引起我们关注。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不但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正常生活,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效益,具有明显的公益服务性(防洪、排涝、供水、灌溉、水土保持、水文、环保、水资源保护等内容)。本单位成立于1981年3月6日,为已建成的水利工程正常运行提供管理保障,曹娥江防洪饮水灌溉。现有8438万元国有资产(主要设备包括50套闸门启闭设备、3台发电机组、4台变压器及其配电设备以及测流装置、调度、办公设备等;车辆有小客车、江铃工具车和桑塔纳轿车各一辆,及水政船1艘),资产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资产巨大,在维护和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且一些设备陈旧老化,运行成本大,设备更新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

本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一样存在国有资产产权模糊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对国有资产采取条块并行,分级管理的模式,国有资产监管权力分散于各政府单位,执行权和处分权脱钩,对本单位而言,存在这些共同有问题外,最大的问题在国有资产验收混乱和产权登记不明,主要表现在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的使用部门没有如实的申报和登记资产,有的是无偿提供其他经济主体使用,在双方的义务和权利方面没有规范明确,致使这些国有资产关系不明确,产权难以确定。

国有资产管理有些混乱。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有些通病,那就是领导下达的命令,内部执行不力,或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帐实不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本单位的资产主要来源于上级拨款购置和配发,资产形成后由单位和部门无偿占有使用,至于使用效果如何,资产保管和效益发挥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同时本单位存在投入的资产,得不到相应的补偿,进一步造成产权关系不明的关系。

如何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指导精神,结合本单位的特殊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建立国有资产的验收、审批、使用和保管制度。本人结合单位实际管理经验,着重对如何防止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浅谈以下几点体会,如有不当请指正:

首先,完善国有资产验收和产权登记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本单位按照现有的人力、物质资产和水利部门的发展规律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单位的资产结构,切实制定有利单位良性发展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例如,对事业单位资产实行网络化系统管理,通过网络及时、准确登记管理资产,是财政部门监督管理事业单位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大举措。为资金管理、政府采购、资产配置、处置和调剂提供信息和依据,实现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和政府采购对事业单位资产的共同监管和信息共享。这样可以做到,在单位原有资产上,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其次,完善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保管、清查和报告制度,加强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培训,增强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思想水平和责任意识,遵循“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不断提高建立离任核查制。实行单位首长负责制,并确立具体资产管理人员,把资产管理纳入政府考核和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范围,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物在,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再次,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制度,完善事业单位的监管制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包括常见的转让、报废、报损等,这是国有资产流失最薄弱的几环。国有资产转让要进行清产核资,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移交清册,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全面审计。国有资产的报废、报损等资产损失的认定与核销,应按照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根据报废、报损的凭据办理,并确定责任,对非正常的资产损失的责任人,要赔偿损失,并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凡需处置的资产一律报经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处理。否则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予承认,所造成的损失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同时加强对财务和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财和审核管理能力,财务管理人员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者,他们的业务素质关系着国有资产的良性运转和有力的监管。

国有资产是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它支撑着我国上层结构的建设,目前,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管理缺位、监管不到位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的流失。本人认为采取相应对策,合理、正确地用好用活现有的国有资产,使之发挥最大效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闸管理局

作者简介:张兆金,经济师,大专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离任审计范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问题;应对措施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完整的确保依托审计工作实现,廉政建设的推动需要依托审计工作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需要依托审计工作实现,单位正常运营的维持需要依托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的多种作用和重要性可见一斑。但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发挥全面程度匮乏。因此,分析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之中的问题必要性凸显, 旨在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推动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的常见问题

1.票据管理不规范

混用收费票据为主要表现。用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费票据和用于代管代办资金结算的收款收据,是财政性收据的两种类型。收费收据被收款收据代替的现象依然存在于目前审计实践中。这样的漏洞便于单位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截留和坐支。另外,实行电脑票据并没有发挥出使收费票据混用现象完全消的功能,也没有解决混淆资金性质问题,开票与票据发行两个单位没有联网是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直接原因,这就为电脑票据使用单位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2.资料档案保管不完善

脱节的状况出现在前任会计与后任会计交接工作之中,往往出现部分凭证账簿残缺不全的后果出现,是造成互相推诿的直接决定因素;而前任会计离任多时,但对相关材料没有及时交接,时间长了,部分材料就杳无音信,无从查起;另外,普遍导致没有完善保管资料的原因就是忽视会议记录等重要非会计资料,没有装订成册,以活页式档案存在,在个人手中分散,这为某些不法之徒对资料进行抽调与篡改提供便利。

3.固定资产核算模糊

行政事业单位对办公大楼等固定资产进行建造,它们早已竣工,而且已经很早就投入使用,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没有及时办理;某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入账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或者没有处理已经报废固定资产,或长期挂账变卖的固定资产,并且对固定资产没有定期清理,这样时间一长,账面固定资产就会出现模糊的状况,不能符合实有的固定资产数。还有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擅自处置,对报批手续不按规定履行, 牟取违规利益的现象存在。

4.违法支出

两个方面为其主要体现,一种违法支出就是虚假发票形式,最为常见,就是依托虚假发票实现列支出,把现金套取出来,在送礼和职工福利发放等方面运用;另一种是对转向资金进行挤占挪用,往往是在本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购置车辆等方面运用,这种形式也比较常见。长期以往,就会出现单位财务经办员或统管会计都很难解释清楚一些支出款项时间和内容的状况。

二、应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问题的措施

1.审计内容上做到五个注重

把审前调查作为注重的内容,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对财政收支等方面进行了解,通过此方式对内控制度可信程度进行确定;注重收费项目审查,对收费是否存在违规进行查阅,对票据是否合法进行查看,私存私放问题是否存在尤其是需要查看的内容;注重审计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挤占违法支出行为要坚决杜绝;注重把延伸审计工作搞好,有些主管部门出于对监管的逃避,采取把本单位的支出向所属下级机构列支转移的手段,而把延伸审计工作搞好, 能够有效杜绝贪污和腐化;注重评价内控制度,目前,简单核算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状况,而在实际之中,如果把内控制度建立好,检查舞弊现象就会更加合理与高效的实现。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部门应把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视为基础工作来抓。

2.改进统计方法

围被考虑其中,同时消耗较大资金等部门的重点性与针对性也考虑其中,并要形成长效机制;注重账面与延伸审计实现统一,不能仅停留在审核账簿层面上,应向有关单位延伸追查,坚决避免留漏洞的现象存在;逐渐转变手工审计方法的状况,实现计算机审计, 重视各个单位审计网络管理的强化工作,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

3.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财务人员对于一个企业至关重要,因此,提升财会人员职业责任等方面极为关键。应结合实际,对专、兼职审计人员进行配备,从而使审计工作实现有计划地开展。另外, 某些审计领导主管依托职务之便, 实施的“小金库” 等行为要坚决杜绝。把财务管理水平实现多角度地提高作为追求目标。

4.加大各部门协作,积极开展联手监督调查工作

不定期联手调查有关负责部门是极为必要之举,目的是使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运行呈现在阳光下,合法合理与公正可信真正落实到实际之中。

三、结语

审计工作的完善离不开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和内容,需要注重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充分的发挥出外部监督机构作用,这些方面缺一不可。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要想真正的实现质的飞跃,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坚信在时代进步的推动下,加上国家的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真实和合法以及完整会不断出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郝爱萍. 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 2014(20) .

[2] 牟维.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制约与改进方略[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5(15) .

事业单位离任审计范文6

一、建立领导干部相关动态数据库,做好基础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与当地组织部门进行协商,请求其为审计部门适时提供纳入审计范围的各级领导干部信息。包括现任职单位、起始时限、职务等相关信息。在得到以上信息后。审计部门可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数据库,这样对哪些领导干部和单位已审、哪些多年未审,就能做到一目了然。二是审计部门可以对近年来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项目进行整理,建立起电子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并将两类电子数据库有机结合,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二、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做到管理有序、突出重点。为了科学安排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满足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需要,审计机关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权限及其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财政资金量大小等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可将地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掌握各县(市、区)经济决策权、经济执行权和承担当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县(市、区)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派出机构;第二类为重要经济主管部门,经济活动总量较大、掌握财政资金较多、下属单位较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第三类为规模较大、资金总量较大的院校、医疗等事业单位;第四类为授权经营的资产经营公司、大企业集团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第五类为党委、人大政协、群众团体:属下无独立经济组织或资金总量和规模较小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未改制企业等;第六类为市管县属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的所在单位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通过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审计频率,对不同岗位的领导实行一届审两次或离任审一次等。按照党政部门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资金运作总量大、下属单位较多,且转移支付资金量大的重要党政部门领导干部,以预算执行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对资金运作总量一般、有一定的专项资金、也有一定下属单位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则以财务收支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对一些单位较小、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人头经费和日常运转的部门、单位领导,以财务收支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对一些管理比较规范、资金量小的单位领导,以离任交接制度代替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审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做到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讲求效率,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三、与各成员单位沟通,做到争取主动、协商一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为干部任免提供依据,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只是一家部门的事,因此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部门必须改变过去经济责任审计是委托审计,不好作计划、不能作计划的观点和被动等任务上门的做法,把制定计划作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时,主动与组织、纪检等成员单位多进行一些沟通。了解年度内这些部门在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重点及要求和干部调整动向,向他们说明年度内审计力量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初稿分别送有关部门,或者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的意见,最后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正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执行。

四、科学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做到综合平衡、长短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同时审计部门任务量的来源很多,既有上级指令性任务和授权任务,又有地方政府交办的任务,还有部门之间的委托任务和协调任务。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审计期间任务量和审计资源的均衡配置,做到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年度计划与长期计划均衡。把当年计划与前几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未来几年审计工作规划一起统筹考虑,采用滚动式计划法,确定当年计划。既保证能对审计范围内的审计时象在一定的时间内轮审一遍,又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不至于集中在某一年度,确保审计资源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