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设计原则;指导思想;整体规划方案;江苏昆山

昆山市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位于昆山市西部城区中西地带,西临阳澄湖、傀儡湖(昆山市水源地),由河流湿地与湖塘构成,是长江口湿地与太湖天然湿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的重要地域之一。

1建设现状

公园始建于2001年,2008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约占地177 hm2,其中水面58 hm2,滩涂面积10 hm2。公园建设利用原有的鱼塘、低洼地、荒地,遵循“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湿地开发与保护,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与昆山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自然性。公园规划建设,按大风景、小景观的设计理念造园,尽量减少人工景观,从近自然风景入手,在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基础上,通过改造风景的地形、水体和树木等要素,营造富有江南特色的自然环境。根据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进行功能分区及设施配套,重点建设突出江南水乡野趣的水禽观赏区、湿地保护与展示区等。公园完成前期建设后,经近几年的管理、保护,整个公园以湿地为主题、以水域为中心,形成集湿地保护、展示、科普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雏形,植被茂盛、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特别是野生水禽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湿地景观特征日益明显。园内主要植物品种有57科、98属,共131种;湿地鸟类70余种;水生动物种类丰富,生存状况良好,传统特色水产丰富。

2设计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

设计的基本原则为:高起点,高要求;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结合(功能、景观、生态三结合);突出生态、现代观点;“以人为本”原则[1-2]。设计指导思想为:整体性原则;创造自然的生态景观;营造交流氛围,满足市民的游憩;景观的文化、审美意境;植物的乡土性原则。

3整体规划方案

3.1规划背景

根据昆山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西部城市副中心以打造生态居住区为重点,营造一流人居环境。昆山市城市生态公园作为西部城市副中心的一项重要功能,定位为:纳入昆山市城市绿地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的公园。

3.2规划总体目标

规划应用湿地生态恢复、生态重建和湿地水处理等生态工程技术,构建类型多样、格局合理、功能优化的城市湿地自然保留地,保护乡土物种、丰富生物种类,展示、传承江南水乡的湿地生态文化积淀,与城市水源地保护、城市生态休闲紧密结合,创建城市湿地自然保留地、城区水源地复合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模式,形成“城区水源、湿地乐园,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城市湿地景观,奠基山水型生态共生城市。

3.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突出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丰富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环境、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提升城市湿地的生态价值及其公众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生态优先原则:以湿地自然景观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培育及其保护、水源地环境保护为重点,在此前提下,适度规划湿地展示、湿地生态休闲及湿地科普教育功能;长期持续原则:遵循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保障规划的科学性、技术可行性,并从区域湿地保护、城市总体建设的视角出发,促使规划有利于建立城市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地域特色原则:在自然景观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保持地域特色[3-4]。

3.4要点和策略

湿地生态恢复: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注重水陆关系,改善岸线地形与形态、重建水陆过渡带、恢复自然或近自然生态岸线,重视乡土植物应用、重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的植被空间演替序列;水源地保护:遵循水环境策略,充分利用湿地水体与湿地植物的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遵循保护生物学原则,规划建设缓冲带、生物廊道与生物通道;湿地文化展示:挖掘特色主题“江南鱼米之乡”,充分展示湿地生态经济功能、地域物产及地域文化特色;湿地生态管理:突出科技支持、社会参与对湿地建设及后期管理的引领作用。

3.5规划目标

近期规划目标:重点调整园路系统,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与控制;适当改造地形、岸线,构建“水—岸”复合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湿生—旱生的植被空间演替序列;建设生态岸线、自然与人工湿地生境类型和湿地水处理系统,形成湿地游览、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和湿地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区域,创建城市水源地、城市湿地保留地复合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的模式,建立政府、社会参与多渠道合作的城市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机制,为市民提供科普休闲、环境教育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中长期规划目标: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建设与周边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新时期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利用的模式范例(保护—产业互动模式);园区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提供城市湿地水处理、水源保护的技术经验与示范;建成区域湿地物种库,利用湿地公园自然调蓄功能及其控制系统,实现相对可控条件下的湿地资源保育;建立湿地生态和环境综合科研基地。

3.6规划总体布局

按照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以及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的需要,遵循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根据公园地域及周边道路、水系、用地格局,进行功能分区并规划隔离缓冲带或连通廊道,形成功能斑块—节点(生物通道)—隔离连通廊道镶嵌的网络布局模式。规划6个功能区即管理服务区、游览活动区、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区、科普教育区、湿地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区。

3.7分区规划指引

功能服务区:位于主入口区域,面积21.15 hm2。通过现有多媒体展厅展示昆山总体规划、湿地生态知识、经典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案例和公园总体规划建设情况,提供、增加社会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实践机会,为湿地资源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提供教育培训场所。游览活动区:位于主入口北部中心地带,面积21.51 hm2。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规划游览活动区,开展湿地为主的家庭式休闲、游览活动。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区:位于湿地游览区东部,面积14.16 hm2。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展示、湿地体验、特色水产及生态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区:位于湿地游览区与湿地生态保护区之间,面积16.18 hm2,进行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配以说明牌、图片等对广大民众进行爱护自然的科普教育。湿地生态保护区:位于湿地公园西北部,面积41.30 hm2。湿地自然生境重建及以鸟类为主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湿地生态恢复区:位于公园东部,面积62.70 hm2。自然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及湿地水处理展示。

4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规划建设中,与区域自然湿地的相关关系应进一步强化;应适当扩大水陆过渡带的湿地面积;原规划道路系统不利于湿地生物的保护;湿地植被的水平空间梯度有待丰富、乡土植物比例需进一步增加;与城区水源地保护、湿地生态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主题不够紧密、不够突出;应提高湿地类型多样性、完善科普设施。

5对策

根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及《昆山市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方案》,由昆山市人民政府引导,昆山市园林局实施,湿地公园管理处具体管理,采用分期建设,遵循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布实施的原则,逐步完善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符合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方向,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了公园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6参考文献

[1] 李旭.对景观规划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认识——以银川市大西湖生态湿地公园规划方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3,10(5):54-57.

[2] 周灵国,张新兵,冯宁.湿地公园考察成果与规划设计建议[J].陕西林业,2008(6):10-11.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城市公园(UrbanParks)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的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性公园、专类型和专题性公园和花园。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总之,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现代公园与早期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早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或者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的奢华享乐而建造的,抑或是统治阶级、富有阶层为了家族显赫等等许多的因素。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隐,借景,对景,曲径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放松。历史上国内外这样的景园不在少数,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观的。如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不同于城市广场。对城市广场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是短时的、随意的;对公园的需求则是有目的的。目标十分清楚: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适当的手法满足人们的使用目标。针对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公园,还要根据有关的规范,考虑其使用对象和服务范围,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功能较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

二、城市公园的历史发展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Olmsted)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络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ParkSystem),被人称为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

现代公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参考美国公园的发展。盖伦.克兰兹(GalenCranz)认为自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公园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游憩园(thepleasureground)、改良公园(thereformpark)、休闲设施(therecreationfacility)、开放空间系统(thespacesystem)。

游憩园流行于1850-1900年间,其发展至少部分起因于对新兴工业城市肮脏而拥挤的环境的反应。这类公园的典型样式竟是浪漫主义时期英格兰或欧洲贵族的采邑庄园。特点是将原野火田园风光理想化。游憩园通常设置在郊野,使刻意为周末郊游设计的,以大树、开阔的草地、起伏的台地、蜿蜒的步行路及自然主义的风光的水景为特征。人们希望通过工人们在这里通过户外活动保持健康,进而影响到贫民。

改良公园出现在1900年左右,是改良主义和社会工作运动的产物。像早期公园一样,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条件。改良公园位于城市内部,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公园。其最主要的受益者是近邻公园的儿童和家庭。其重要的特征是儿童游戏场。

休闲设施是1930年左右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城市和城镇中,并成为公园和社会改良目标之间的纽带。他强调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有组织的活动。随着城市的郊区化和家庭汽车的使用,新型的和更大规模的公园被建立起来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球场游泳池和活动场地。

1965年以来发展起的开放空间思想,是将分散的地块如小型公园、游戏场和城市广场等联系为一体,构成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

美国公园的发展史和欧洲田园风格的公园代表了西方公园的发展状况。中国的公园起源于皇家园林、私家花园、寺观园林,真正具有市民意义的城市公园是解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开始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建设在各个城镇兴建开来。但是,一定要注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园设计的开始,首先要对设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意包括了解公园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性质与其他用地的关系;公园用地历史、现状及自然资料;公园的用地内外的景观情况。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设计任务书,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拟定公园内应设置的项目内容与设施,并确定其规模大小。然后进行公园规划,确定全园的总体布局。待方案被批准后,开始进行各项详细设计。这样的一个流程需要多个专业的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

公园规划设计内容在设计流程的不同阶段,深度、专业分工配合、有一定的不同。总的来说以下两点是相似的:

1、规划布局形式

1)规则式布局:在全园的构图形式上强调轴线对称,多用几何形体,比较整齐、庄严、雄伟、开朗。如北京中山公园。

2)自然式布局:完全结合自然地形、建筑、树木的现状、环境条件和美观与功能的需要灵活布置。可有主题与重点,无一定的几何图形。

3)混合式布局:根据公园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以取得不同的景园效果。

2、功能分区及绿化设计

1)文化娱乐区:公园中的“闹”区。是较热闹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区,设施主要有俱乐部、游戏场、舞池、(旱)冰场、画廊、游泳池等。是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园中建筑多集中于此,因此设置应接近出入口。设计时应避免区内各项活动的相互干扰,可利用树木、山石、土丘等加以隔离。文化娱乐设施应有良好的绿化条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尽可能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出景观优美、环境舒适、投资少、效果好的景区景点。

2)安静休息区:主要作为游览、观赏、休闲,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可根据地形分散设置,选择有大片的风景林地、较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山、谷、河、湖、泉等)。区内园林建筑和小品的布局宜分散,密度要合理,体量不易过大,应亲切宜人,色彩宜淡雅不宜华丽。具体来说设施一般有山石、水体、名胜古迹、花草树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开展划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动。

具体可以设置两部分,即山林休闲区,将公园滑草场、烧烤乐园、草坪、山谷和山林整合规划为山林休闲区。其次是田园休闲区,在公园建设服务建筑、景观挑台、亲水长廊等休闲配套设施。结合水生、湿生植被和生态景观驳岸,形成田园休闲区。

3)儿童活动区:公园中专供儿童游戏娱乐的区域,相对独立,不可与成人活动区混在一起,位置应尽量远离城市干道,避免汽车尾气和噪声的污染。区内设置儿童游戏场、戏水池、游乐器械、儿童体育活动设施。区内建筑、设施的造型和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区内应以广场、草坪、缓坡为主,不宜有容易产生危险的假山、铁丝网等伤害性景观。花草树木品种要多样化,不要带刺带毒。此外考虑到儿童需要大人照顾,还要设置一些桌凳、厕所等。

四、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2、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3、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4、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各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加速,今后的十多年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在我国更是如此。人们将越来越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因此,我国市政建设部门一定要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研究力度,不断创造更优美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倞,秦柯.西方城市公园发展史[J].山西农业科学,2008,(10).

[2]王绍增.本期主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7,(02).

[3]刘玲,范文芳.综述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新观念[J].文教资料,2009,(23).

[4]姚亦锋.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3

邢台市鹿城岗古城遗址保护方案在通过对古城遗址的保护过程中与周边保护范围有机结合起来,将鹿城岗古城址赋予新的游憩、运动、健身功能,在保护遗址的同时,也创造出具有传统意味的城市公园。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址、古城遗址保护、城市公园

Abstract: With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and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suffering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was draw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the ancient city ruins protection, City Park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是岁月的化石。它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记录着一个地区的文明。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人们保护和传承。正如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的:“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他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

2、背景

鹿城岗遗址是西周古城遗迹,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北20公里处的西沙窝村,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古城遗址破坏严重,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遗址和合理的发掘利用,将该古城遗址规划成鹿城岗古城遗址公园。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所专家实地考查后认为:“该遗址为古城遗址无疑。城墙内夯层、夯窝十分清晰。城墙已遭破坏,但西、南两面仍高于地面约6米,远看城郭十分清楚,城墙夯土非常纯净。根据城墙规模、城墙基、夯土层、夯窝以及出土陶片、瓦当等判断,此城墙建筑可能早于春秋,很可能是在西周。

早在1990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鹿城岗南侧发现、发掘出“南小汪西周邢国遗址”,当时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玉器以及河北省第一片西周甲骨文;1993年在鹿城岗北面轮胎厂附近发掘出“邢侯墓地”。一系列的记载和考古发现预示着鹿城岗遗址与邢国的都城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发现不仅对邢台历史、对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历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

3、遗址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3.1遗址保护

3.1.1古城遗址现状

据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调查,城址平面略呈不规则形,南垣约805m;西垣约617m;北垣约591m;东垣约850m。其中南垣、北垣基本呈平直的东西走向,东垣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西垣较曲折,约呈东南――西北走向,现存西城垣中部偏西有一豁口。西城垣南段外侧取土剥落的立面可见清晰的夯层,厚约7-8cm,最厚的达10-12cm,城墙系夯筑而成夯面为圆夯,局部取土坑穴暴露有夯窝,夯窝较密,直径约6-8cm。城墙基宽20m左右,地面城垣墙体完整处高达6m。

城址内出土遗物主要出于城垣坍塌堆积中,有陶器、铜器和石器三类。陶器有板瓦、筒瓦,铜器为小件青铜器,石器为斧。鹿城岗古城址西南部有一自然岗阜(俗称鹿城岗)地势最高,遍布爆破取土坑,基岩。北部及东部地势低洼且较平坦,多为农耕地,广植枣树、小麦、棉花等作物。数条田间道路南北向穿城址而过,城址内遍布爆破取土坑,基岩。

3.1.2、古城遗址保护原则

(1)修旧如旧,维护鹿城岗古城址的原生性原则

文物最宝贵的特性就是其原生性,文物保护就是要尽可能保护文物从诞生起的整个存在过程直到采取保护措施为止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即它的历史的、文化的、科学的、情感的等等多方面的价值,不仅要保护文物本身,还要保护文物周围必要的空间环境。

(2)整体保护原则

需强调整体保护大于个体保护,不但要保护文物的个体,而且要保护文物的环境、历史地段。

(3)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将鹿城岗古城址赋予新的游憩、运动、健身功能,在保护遗址的同时,也创造出具有传统意味的城市公园。

3.1.3鹿城岗古城遗址保护方案

为了整体地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形态及文化内涵,根据古城遗址的现状及发展,确立了“核心保护区、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的总体保护框架。

(1)核心区

鹿城岗古城城墙遗址以内为本次保护规划的核心区。核心区范围线向内36m为古城墙保护范围。

(2)保护区

鹿城岗古城城墙遗址向外0-200m范围内为本次保护规划的保护区,占地规模67.10 hm2。

(3)建设控制地带

鹿城岗古城城墙遗址向外200m-500m范围内为本次保护规划的建设控制地带,实际规划中结合城市路网进行了局部调整,占地约133.72 hm2。

3.1.4展示规划

(1)在已经发掘解剖的地段采用不锈钢、有机玻璃等现代材料固定已经解剖的剖面,展示古城墙的原始风貌。

(2)核心区内部保存现状地形地貌,充分利用现状小路完善核心区内部的游览路线,种植小乔木,增加古城址的绿化率,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增设管理用房、售货亭和公厕,改造利用现状采石坑,创造优美宜人的景观。

(3)保护区内部,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0-100m范围内规划绿地、休闲广场、运动场地、水上乐园、建设步道、停车场等;100-200m范围内规划民俗风情园,展示邢台地方的风俗民情。

3.1.5保护措施

(1)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2)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3)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4)一切考古发掘工作,必须履行报批手续;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

(5)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鼓励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3.2鹿城岗古城遗址公园规划

3.2.1、规划理念

以“走近文化绿园,感念古城遗韵”为公园设计理念,在加强公园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与沧桑感的同时,注重园林绿化景观的亲和性,既是“遗址的”又是“公园的”,即利用古城遗址这一珍贵历史文物资源而规划设计,将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鹿城岗古城遗址保护方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历史的人文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再生、即充分挖掘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城市文脉的延续性,又满足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体现新时代的景观设计思路。

3.2.2、规划构思

鹿城岗古城遗址公园规划在保护范围内以古城址保护为主,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现状道路等条件满足功能要求,协调保护范围内不同用地的关系,结合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优化整体环境,将鹿城岗古城遗址公园规划为集鹿城岗古城遗址保护与休闲、运动、健身、娱乐功能相结合的综合性公园。

3.2.3规划布局

根据文物保护要求,按照功能分为古城遗址核心区、休闲健身区、体育运动区、水上娱乐区及停车场五个功能区。

(1)、古城遗址核心区

古城遗址核心区内部根据现状的道路及规划道路确定四个出入口,各设一个出入口广场遗址公园保护区内主要是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对古城墙遗存加以保护,对现有的采石坑及道路加以修复整理。在不破坏历史遗存的同时合理安排服务用房、园林管理用房及公厕。

在利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填补,以丰富景观植物的种类。在植物配置时以保护文物和生态造景为原则,以营造多种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小森林、树丛、疏林灌草丛、林荫带等植物景观。从而获得稳定、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选植乡土树种,常绿树和落叶树相结合,与灌木、地被、水生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分隔竖向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

(2)、休闲健身区

在休闲健身区相对平缓林荫地带配置生态健身设施,有棋盘广场、太极广场、街舞广场、演艺台、健身步道、儿童娱乐等配套设施,结合道路、休闲场地及遗址公园出入口设置小型停车场。做到节约环境资源,体育休闲美化的有机结合,将审美与实用、观赏与休闲、运动与娱乐进行融合,为市民提供体育休闲场地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一处空气新鲜的天然氧吧。

乔灌草合理配植绿地的生态绿量远大于大草坪的绿量,规划中极少采用草坪,尽可能利用品种较多的植物进行植物配景。大乔木的种植也能产生很好的绿廊效果。列植银杏、杨树,夏天可以遮荫,冬天落叶可以使人们充分享受阳光。点植合欢、馒头柳等,以丰富植物景观。灌木树种考虑到植物的季相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景观效果。上层乔木以落叶树种为主,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和冬季的充足阳光。中层灌木以常绿树种为主,结合配置观花、观叶、观果及芳香树种。下层采用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

(3)、体育运动区

该区域重点提出运动、健康的主题,主要由网球场地、门球场地、羽毛球场地、篮球场地及足球场地组成。

(4)、水上娱乐区

规划设置休闲沙滩、表演舞台、音乐喷泉、组合滑道、大喇叭、儿童戏水区等。

(5)、停车场

设置在水上娱乐区与体育运动区之间,设有小型车和大型车辆的停车位。在休闲健身区还设有多处小型停车场。

停车场采用嵌草砖等透水性材料铺装,绿化以落叶乔木为主,并做到乔、灌、草相结合。为合理利用空间,停车场所种植树木选择规格大、分枝点高、成荫快的国槐、白蜡等树种。

4、结语

 鹿城岗古城遗址保护方案通过对遗址的保护及遗址公园的建设,既保护了历史文化的遗存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遗址的保护“不只是为了过去而过去,也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 鹿城岗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不仅弘扬了古文明,也对民众展示了历史文化脉络。

参考文献:

1、《邢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2、李海燕,权东计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7(09)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4

做好项目规划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明确规划建设的目标,苏托垸湿地的两套项目设计方案重点在城市的建设、开发上,明眼人可以看出,建设湿地的目的是为城市房地产开发服务,是为了打造适宜人们居住的优美的环境来促进商品房的销售。因此建议除了将两套方案的长处结合起来外,提升规划设计的目标高度,增加“建设湿地人文名胜景区”的目标,打造像杭州的“西湖”风景名胜景区一样的“北湖”湿地风景名胜景区,将之建设成国家级的5A景区,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开福区旅游经济的核心增长极,造福当地百姓,造福人民。

二、扩大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湖面6.5平方千米。为实现建设像“西湖”风景名胜区那样国家5A级的“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目标,建议扩大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可以考虑将现在规划22.73平方千米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45~50平方千米,将规划范围内的捞刀河区域的南岸、北二环北线的北面区域以及福元路以北的区域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山鹰潭等划归到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以内,增加规划景区的自然森林面积、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考虑加大规划中的湿地建设、湿地恢复、湿地保护的面积,最好能够达到总规划面积的50%,这部分的面积包括湖面、水塘、水渠、河流、小溪、滩涂等,打造适宜大量水生动植物、候鸟生长繁殖的湿地景观,可以引来候鸟在这里歇息、生活,打造观鸟景观,吸引爱鸟、欣赏鸟的人群来这里观鸟、赏鸟;而规划用于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面积应限制在30%以下,在靠近主城区的区域规划建设商业地产,如在芙蓉北路的东侧、福元路的北侧,在北湖公园景区、湿地公园景区规划出一定的区域建设旅游度假的地产,其余的20%面积用于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这部分面积解决当地村民的安置,将这个区域建成像四川“五朵金花”那样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解决当地农民的安置和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此区域可以将传统的村庄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农庄,如荷塘村、草莓村、百草村、园艺村、鱼塘村等,在荷塘村可以欣赏荷塘美景,品茗、休闲娱乐;在草莓村可以去草莓园摘草莓、吃草莓,了解漂亮、可爱、可口的草莓的栽培过程;在百草村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的种植与栽培方法与技术,懂得中医技术和中医文化,品尝传统的药膳,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在园艺村可以欣赏到一些本土的一些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和造型各异盆景,在欣赏艺术、美景的同时品茗交流将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在鱼塘村可以品尝到湖南本土的活鱼美味,龙虾、螃蟹美味。这样既满足城市居民等大众人群的不同的休闲游玩需求,又能促进当地休闲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北湖湿地风景区建设成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白鹭湖湿地公园、北湖公园、楚家湖公园、捞刀河风光带、湖湘民俗文化园、现代休闲农庄等十大景区的风景名胜区。在这些景区的周边适当地开发一些低层的高尚住宅区,不破坏景区的景观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三、制订相应的法规来规范、管理风景区的规划建设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风景区内每个拟保护、建设和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让全民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同时聘请相关学科如生态、园林、地理、水利、生物、旅游和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然后再修订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由全民参与投票表决,最后提请区、市人大讨论表决通过,提交省人大、省、市、区规划部门备案,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规划的随意性,解决主要领导一变动,规划设计就随着改变的问题,例如云南昆明的规划建设“像种庄稼,一年一改”。当然要解决规划朝令夕改,缺乏延续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来制定《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的措施,达到用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风景区开发建设的目的。

四、挖掘当地风俗民情风貌,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

区的特色长沙河西的梅溪湖公园的建设是为了打造城市的商业地产、人居地产服务的,洋湖湿地公园,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的城市居住环境,周围没有什么人文特色。人文色彩浓厚的苏圫垸,四周分布着众多名胜,如道教福地鹅羊山、清初古刹铁炉寺,以及罗汉庄、山鹰潭、秀峰山等。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民情、民俗、风貌等特点,结合湖湘文化的特色,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如:湖湘的寺庙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让到此来的游客享受湖光山色、感受湖湘文化,体验农耕之乐、收获垂钓之悦,享受湿地野趣、欣赏候鸟之美。以此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北湖湿地景区的经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打造开福区旅游经济的增长极。

五、做好风景区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5

摘要:环境小品设计课程是景观设计专业较重要的一门专业课,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景观设计与规划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关注,人们对周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学生的设计作业往往停留在表面,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用性,没有将环境小品设计看成是现实当中的一件物品。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必须要求学生宏观地看待问题,可以通过实地测绘来培养学生空间尺度的概念。 

 

关键词:环境小品 设计课程 景观设计 教学改革 

 

环境小品是居住小区规划、公园规划等室外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将环境小品结合园林绿地规划,可以起到很好的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环境小品设计课程是学习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环境小品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相比显得有些渺小、有些微不足道,可它们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园中或者小区里的一个座椅、一个垃圾箱、一条路、一个雕塑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欢愉、舒适的感受。因此,环境小品会影响景观甚至是景观规划的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等方面,直接影响景观的成败。 

环境小品不是现代的产物,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还是比较欠缺环境小品设计方面的知识,不能有效地组织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典型风格化的方案。结合学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点调整,就是在做正题设计方案之前,会给学生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把这种训练称之为“本土化”设计训练。第一阶段需要充分了解某一地区(注意是区域性的)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方面的内容,再到具体的环节就包括物品的造型样式、装饰图案等有关信息。第二阶段是整合阶段,整合所收集的素材,包括文字、图形、图案等信息。这时需要确定自己的设计主题,然后从素材当中提取所需要的东西,通过艺术美的法则以及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的应用,设计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这是前期的一个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设计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出个性、民族性或者文化性。一个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体现,同样要有个性、民族性、文化性,这才是一个有灵魂的作品,才能与观者产生共鸣。 

另外,还要注意多角度的设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容易忽略作品在夜间的陈列效果。任何一件或多件小品被放置在一个环境空间中,都会遇到白天与夜晚不同的时间。然而,对于夜景来说,是目前公园或者小区规划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就要关注照明设计。我们要用立体的设计手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即多角度设计。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讲,空间照明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重要立面采用层叠照明法,因为景观照明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是:人们喜欢靠近最亮的光源。第二,可以通过再现、隐去、部分展示、强化表现等照明手法,体现被装饰物体的明暗变化的层次关系,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第三,要充分运用现代照明技术为设计服务。比如,选用超薄的灯具,起到隐去灯具的作用等。还有对绿色节能方面的考虑,现在是能源危机的年代,要提倡低碳生活。这对设计来说也是一样的,要尽量选用绿色节能的设备,在设计的同时不能只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其能耗的大小。 

一件好的环境小品设计,还需考虑到环境小品的易损因素,要从制作材料上进行把关,还要注意地理环境的不同。环境小品大都设置在露天,要保证维修的方便。环境小品在材料上一般多以混凝土为主,也有采用综合材料制作的,如主体混凝土局部加木料或以金属加混凝土预制构件等。不论采用何种材料,都要考虑其耐久性和抗损性,同时要讲究施工工艺。公共桌、凳、座椅作为城市家具,受到场所环境的限定,具备更大的随意性,但绝不可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地设置,要求与环境和谐,要形成一种景观气氛。在设置上需要同其他小品诸如标志、种植容器、污物筒等有机结合,以实现环境的舒适感。

一些学生的环境小品设计作业往往较注重形式,忽略了实用性,我们要求学生要宏观地看待问题,可以通过实地测绘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对某一个景区中的座椅、污物桶等物品进行实地测量,以此来了解尺度在空间当中的概念。另外,对一些古典家具和现代家具的实地测量也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当中的一些体会,对照了环境小品设计课程教学的一些实践办法和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重熹,曹瑞忻.配景与艺术小品[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33-02

21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时代,也是以个性化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时代。教育理所应当承担起培养未来创造性和个性化人才的历史重任。大学本科教育应与时俱进,与现有的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市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对园林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如何培养具有更强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园林本科教学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1.1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

园林专业是涉及领域极广,融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园林艺术、园林要素、建筑艺术及园林技术于一体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学科[1]。其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和园林相关管理人才。学生应具有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植物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风景区和森林公园规划、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施工管理工作,是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该专业经过一定年限通过考试可以取得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设计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资格。其专业领域涵盖范围极广,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要学好该专业,应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而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仅凭4年课堂上的教师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又是园林专业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环节。该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园林设计类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成绩考核、课外安排等各个教学环节都有其特殊性。

1.2园林专业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具典型意义和启示意义的为:“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该模式为“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由19世纪下半叶的赫尔巴特提出。这种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

园林设计类课程目前多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2]。基本做法是:教师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讲述,然后分阶段布置相关专题作业,指导学生进行几个相关内容的设计实训。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以理论传授和修改学生的方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但还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以个性化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设计培养目标也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一味遵循旧的教学模式,难免会存在一定问题。

2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周期长,时间安排呈间断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我们先看一组公式:48×0.75=36。48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园林设计课程的平均课时数,0.75指的是1个课时(平均为45 min),36指1个学期该专业课总教学时长为36 h。以1名大学生每天学习4 h为例,只需9 d就可以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而实际上大学教育却往往要用16周(近4个月)来完成教学。当然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作为设计类课程,该方式有其明显缺陷。

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同时需要不断的外力刺激[3]。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记忆遗忘规律研究,遗忘的发展速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按上文所述,1周3学时的教学模式很难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刺激,更何况学生要面临1周4~5门课程的同时教学。学生刚在课堂上找到的设计感觉,1周后就消失殆尽,可见这种分散教学并不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理论或技术类培训班,往往15 d甚至1周就能教会学生在学校一个学期还不一定能完全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比如鲁英灿的AiTOP 方案创作设计师高效率专业培训中心,对学员进行高效率专业培训,经过1个月左右的集中强化教学与训练,就能培养具有相当专业素养与能力的设计类人才,这种形式值得从事教学的同行反思。学校与社会的明显脱节,显示出大学教育的“象牙塔”特性。

2.2学生缺乏快速完成方案及多方案推敲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易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方案至少得用4~5周(实际教学时间只是9~10 h)才可能完成;而创意构思则需2周以上的时间;更不要说同时进行2个甚至2个以上的方案推敲。理科思维是单一思维,往往只有1个正确答案;设计是多维思维,在多个方案中优选、优化,反复推敲,最后选中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专业教师们都清楚一个事实:绝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方案都是在最后几天才真正完成,一些平时不认真的学生甚至在最后一天才把方案完成,草草地应付了事。这种思维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立刻就会产生不适应。甲方或单位领导都不可能给你几周时间来确定一个方案,多方案和快速完成方案的能力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学生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面对并适应这种社会现实。

2.3学生不理解课程本质,与教师主动交流少,学习效率低

设计课教师布置课题后,需要学生的配合进行草图创意构思,但由于上课时间相隔过长,不仅教师授课不能连贯,学生更很难在课堂中集中精力。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放松,不能进入设计思考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效率低,做事缓慢拖拉。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后能东拼西凑一个方案,并能表现得精细美观,但却忽略方案形成过程,漠视与教师交流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方案形成过程的理解才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最重要的。

2.4传统教学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重考试弱平时

传统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通过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来评估学生的平时学习与知识的接受程度[4]。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将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导向成 “背书的机器”。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很刻苦,通过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得到高分。现有的教学模式不重过程与理念,以一份作业甚至一张试卷来代替评价学生一学期的努力。长此以往,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更不重视平时教学,丧失个性,缺乏能力与创新。经常有学生以一种设计套路来应付所有的场景设计。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与理论课的不同在于其更重视学生平时的方案创意及设计能力。

2.5学生只注重课堂教学,缺乏主动学习、自我学习能力

在目前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提过的章节才会在考试之前认真背诵,甚至有的学生课程结束后,课本依然如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园林专业是一个需要多种知识与多种能力的应用型学科,光靠课堂的几本教材不可能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的架构。虽然教师都会在课堂上推荐参考书籍,但是真正能利用课余时间自我学习提高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2.6课程授课学生过多,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

设计类课程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根据经验,1个班的学生数控制在18~22人比较合理。这样教师有时间也有精力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与研评方案,学生也方便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在活跃的气氛中师生对方案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3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

针对现有的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及考核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笔者认为“个性化”教育将取代传统的“模式化”教育,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3.1加快课程教学节奏,采用设计单元课或阶段性单元课

把分散的课时集中起来,安排1~2周时间进行教学。把教学知识点与设计实训结合起来,在短时间内不断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强化,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高效率的强化训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提高。笔者曾对教授过的学生作过调查,其中82%以上的学生希望设计课能采用阶段性设计单元课的安排,以提高其专业能力。这种模式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紧张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设计思考、分析与表现之中。

3.2重视前期草案的完成、多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强化平时的草案训练,降低理论授课所占比重。理论并非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引。教材上的内容尽量少讲,经过12年教育的学生有能力阅读教材并掌握相关知识点;教师的工作是点出课本重点所在,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而课堂时间重在案例分析与方案交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作方案分析。设计课中的自我教学将成为未来设计教学的一项主要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和组织好学习环境,启发和引导学生发展自我的设计才能、自我的设计个性,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避免学生思维过早模式化、定型化。

3.3完善课程考核方法,重视设计过程,创新评价制度

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设计理念,考察重在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诸方面,帮助学生捕捉自己的思想火花,升华为设计的创意并以有序的方法表达[5]。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新考核制度,以设计及表达成果的客观标准为辅。

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全过程考核的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均考核;公开考核的原则,提前让学生知道课程考核标准;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即将学生能力的表现和素质的体现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考虑。

设计考核不仅表现在最后的方案图表现上,更应把平时的交流、学生主动性提问作为评分标准。经常性的进行分组,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理论考试内容答案不一定在课本上,教师在课程开始指定几本参考书(教研室可集中购买借与学生,或制作成电子文本形式发给学生),课程结束后学生上交读书笔记作为一部分成绩。

3.4将设计课程分成若干单元,由不同专业教师授课

传统教育一般每门课只由一位教师讲解,而设计课应与之不同,可由不同专业教师授课,以便发挥教师所长,也利于学生博采众长。以《园林规划设计课一》为例,可分解成理论知识单元、道路与广场规划设计单元、居住区规划单元、附属单位规划设计单元、公园规划设计单元,由不同的教师进行单元课教学。学生可以从不同教师那学到不同的专业(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4页)

理念,而教师也由此确定自己的专业教学方向,并结合自己的课题传授给学生行业内最新的理念与知识。

3.5促进学生对外交流,鼓励教师对学生方案进行点评

对外交流包括班级里的学生交流、各班相互交流和与社会交流。每学期组织方案评比、展览,奖励优秀作业与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作激情,形成学生讨论互助的学习气氛。同时,结合实训项目创作,把学生的优秀作品阶段性地进行展示,既是对优秀学生的一种肯定和激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示范和引导。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竞赛与实际项目,如该校参加园冶杯、大学生设计竞赛等比赛均多次获奖。

3.6建立专业教学网站,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学科的知识呈现出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学科间相互交叉、分化、重组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单纯的课本知识已不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园林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近几十年发展相当迅速,各种新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在专业教学网站上,教师可以共享一些园林设计案例与理论,指导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观点与理论;学生可发言提问,教师在网上进行指导与解答。

4结语

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非执着于技巧。设计课程的讲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过程,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探索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符合时代潮流,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5参考文献

[1] 朱天志,万东颖,李政.设计类课程中运用个性化教学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6-88.

[2] 田耀全.对《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27):140.

[3] 黄文珊.从概念到设计―LA设计课程整体架构之探索[J].中国园林,2004,20(1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