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

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范文1

一、引言

旅游活动古已有之,然而旅游学的理论研究迄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先后经历了早期旅游时期、大众旅游时期、可持续旅游时期和体验旅游时期,并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再到跨学科的研究过程。旅游学理论的研究先后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生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形成了基于多学科的JR旅游学框架体系模型和基于跨学科的综合视角研究体系(地理学与经济学的旅游空间体系、经济学与营销学的旅游功能体系、社会学与生态学的社区生态模型、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旅游凝视理论)。

二、旅游者方面

(一)旅游动机学说,是在精神分析论、行为论、人本论和认知论等相关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行为进行的研究,形成了旅游生涯理论、驱力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唤醒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旅游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要有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心理因素、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和支付能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各不相同,诸如心理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和经济动机等等,这是由于旅游动机的多源性和内隐性等诸多特征所导致的结果。

(二)旅游体验理论,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活动。旅游体验理论主要有畅爽体验论、体验理论和剧场理论,主要的分析工具有体验价值理论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理论模型(休憩体验偏好量表REPs和侧重情感体验的测量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定量方法(SERVQUAL)、体验质量满意度模型(卡诺模型、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和净服务质量模型)。

三、旅游目的地方面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旅游地的特征、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的因素和旅游地的复兴。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过质疑和修正,诸如对旅游阶段划分的质疑、对理论运用潜力的质疑。同时,对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生命周期的实用性、以及“产品周期理论”还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问题进行了修正和探讨。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最初来源于经济学思想,其核心思想主要有波特钻石模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五要素结构模型等内容,评价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聚类与判别分析、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类因素、管理类因素和辅助类因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目前尚无公认的评价体系和模型,但是其旅游潜力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地方与旅游空间学说,其研究涉及到地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视角,包括地方感理论、旅游地引力模型、休憩机会谱理论和空间结构分区模型。地方感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地理派地方理论、环境心理学派、社会学派社会哲学学派的观点。旅游地引力模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旅游地的引力半径模型、游客旅行空间路线规律和O-D(客源地-目的地)引力模型的主要阶段,其中客源地-目的地引力模型又包括仿牛顿重力引力模型、Crampon模型、仿电荷吸引公式模型和干预机会理论模型。空间结构分区模型包括功能分区模型、圈层分区模型和点轴模型,其中圈层分区模型又包括核心-边缘理论、Forster三区结构模型、“社区-吸引物(CAC)综合体”模型和“双核原则”理论。

四、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方面

(一)舞台化真实性理论,是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旅游者经验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后,以“前台后台理论”为基础提出来的,其研究过程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客观性真实性、建构性真实性、自然生成真实性和存在性真实性。本理论为观光旅游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对真实性的探讨,已经从“舞台”转移至“真实性”。

(二)旅游凝视理论,是在“医学凝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议题就是研究旅游、环境与“视觉消费”三者的关系。“旅游凝视”的性质主要有“反向的生活性”、支配性、变化性、符号性、社会性和不平等性,其类型主要有浪漫性的、集体性的、观望性的、环境性的、人类学性的。“旅游凝视”重视分析游客体验的视觉本质,以达到为游客的体验带来愉快及成就感的目的。

五、旅游业管理方面。

(一)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学说,是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随着标准化旅游服务的衰落形成的个性化旅游服务。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学说主要包括服务差距说和服务补救说,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体现了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服务补救悖论探讨了服务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分析工具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类型,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服务质量测评工具就是SERVQUAL量表和服务蓝图,同时,这些分析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修正。

(二)节事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节事影响方面的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节事管理及规划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领域主要有商务型节事活动与旅游活动、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节日和其他文化庆典。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社会学方法、影响研究方法(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抽样和统计方法、典型案例研究方法(网络资源方法、三角剖分方法和IPA方法)。

六、旅游影响与被影响方面。

(一)旅游影响学说,人类学、社会学和环境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的最为广泛。旅游经济影响学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乘数效应理论、旅游卫星账户和旅游政策和预测模型(TPF)等方面的内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学说主要包括四个平台说、主客关系理论、涵化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前台后台理论”。旅游环境影响学说主要包括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旅游影响的评估体系包括“愤怒指数”理论,居民态度“生命周期”理论和旅游影响评估尺度等内容。

(二)利益相关者社区参与学说。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旅游规划、管理与营销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旅游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社区旅游及协作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其代表性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利益博弈论、利益者相关图谱、权力-利益矩阵、综合法(访谈、问卷和圆桌会议)。社区参与学说是在“旅游飞地”、“旅游孤岛”和“新殖民主义”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核心思想主要有社区旅游产品观、社区增权理论、社会表象理论、社区旅游一体化,其社区参与模式主要有利社旅游企业(CBTI)模式、政府主导扶贫旅游(PPT)模式、社区主导发展(CDD)模式。

(三)旅游危机管理理论。国外旅游危机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对特定危机事件的反应与管理的案例分析研究、对旅游业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为“事后型研究”,诸如SARS、东南亚危机、金融危机对旅游的影响研究。旅游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模型主要有TDMF模型、扩展的危机管理模型、旅游目的地社区能力模型、旅游危机管理规划模型、旅游危机管理系统模型、旅游危机恢复管理系统模型等内容。其代表性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交叉影响与脆弱性分析、旅游本底趋势线分析。

七、结语与评论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还有乡村旅游理论、城市旅游理论、遗产旅游理论、探险旅游理论、黑色旅游理论、可持续旅游与生态旅游理论等内容。

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范文2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什么

本专业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素质为本,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深厚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管理技能与方法,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与思辨精神,能够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专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研究、策划和教育工作的中高级会展管理和实际操作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消费行为学》、《市场调研与预测》、《会展概论》、《会展经济学》、《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与实务》、《会展营销》、《会展旅游》、《会展政策与法规》、《会展英语》、《会展项目管理》、《会展文案》、《会展场馆与目的地管理》、《会展服务与接待》、《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营销与客户关系》、《会展营销与客户关系》、《博览会组织与管理》、《大型活动组织与管理》、《会议需求与策划》、《会展传播学》。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毕业生可在各会展服务公司、会展服务网络中心、展览中心、各大博物馆展陈部、企事业单位的广告策划部从事会展方面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专门人才或会展方面经营管理工作,以及旅游企、事业各项经营与管理工作。

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范文3

关键字: 新公共服务理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产品提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旅游领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于自身获取公共服务的权利述求更加强烈。当前我国的旅游公共服务存在着政府对旅游公共服务的理念认识不到位;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层次低下、供给方式单一;运行体制不完善,资源配置率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旅游公共服务的健康发展。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提供什么样的旅游公共服务,应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供旅游公共服务都是当前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应当解决的问题。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的服务意识、提倡民主参与、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它做蕴含的理念对于现在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因此,运用新公共服务体系来研究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1世纪初,以罗伯特・B・登哈特为代表的公共行政学者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具有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适合于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体系--新公共服务理论。登哈特夫妇所著《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指出新公共服务强调政府应注重服务而非管制,公民民主参与,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

具体来讲,首先,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非掌舵,政府则强调服务,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民而非服务于"顾客",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由原来的控制者转变成议程的安排者,做真正的"参与者",安排各种相关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提供,打破了以往对于公共问题处理的垄断权,通过与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非营利机构联合来解决。政府的角色尽可能满足民众共同的利益需求。政府越来越多地扮演调解、协调甚至裁决的角色;其次,公共服务提倡公民参与。注重民主性最有效的得到贯彻和执行,政府能够特别关注公民的呼声。公共管理者不是要仅仅关注"顾客"的需求,而是要着重关注于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三、新公共管理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公共管理者应当把市民组织起来,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利益,从更广泛的领域和范围认识社区与社会的利益。公共行政官员必须促进建立一种集体的、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政府应该为公民提供最需要的基本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目标的最大化。这个目标不是要找到由个人选择驱动的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更确切地说,它是要创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

当前我国旅游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旅游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旅游公共需求、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各级政府都把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未来旅游的主要工作之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理念和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应该努力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念,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提供新的理论视野。

2 旅游公共服务的涵义

对旅游公共服务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差别不大,基本都是对一般公共服务内涵理解的结果。本文所理解的旅游公共服务内涵---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的,以满足旅游者共同需要为核心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是公共服务的具体表现形式。

旅游公共服务除了兼具一般公共服务的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点。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旅游公共服务的功能或者说其服务对象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这一点与一般的公共服务有所区别,在共享性方面存在相对的局限性。第二,从受益范围来看,旅游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相对广阔。一般的公共服务受益范围是本地居民或者是本国居民,而旅游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不仅包括本地居民还包括外地居民以及国外的旅游者,并且很多地方的旅游公共服务更多地为外来旅游者服务。第三,旅游公共服务与旅游产业关联紧密,对旅游产业影响较大。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能够提升旅游体验质量、扩大区域旅游吸引力,进而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因此,政府提供旅游公共服务的目的具有盈利性考虑。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侧重研究如何有效地整合旅游公共服务资源,从而为旅游公共服务的运行提供保障,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它侧重研究旅游公共服务的主体如何提供旅游服务的问题。所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政策规范下,依据一定的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而形成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3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启示

3.1 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中应树立服务意识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倡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指以为公共服务为宗旨,以公众利益为行为出发点和归属点,服务型政府要求公共管理者在服务意识的指导下,在服务程序、态度、内容上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快捷、方便和周到的服务。尤其是在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时,要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该帮助公民表达述求并尽可能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它是公民需求导向型的政府,表现在从"以政府为中心的重管制政府"向"以向公民提供服务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政府"的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工作重心在于满足公众的公共需求。

在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中,政府应该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服务意识,政府提供的服务才会是社会所需的。目前我国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政府失灵",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较慢,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薄弱,旅游公共服务供给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明显,造成行政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效能低下,行政执法体制不健全,导致政府失灵。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政府还没有从"官本位"的行政理念向"以民为本"的行政理念转变。政府应当确立"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树立起满足公民基本旅游需求的理念,积极地履行其社会义务,承担其在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3.2 注重公民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倡公民参与公共服务,并认为在最终所有公民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共同领导对于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新公共服务最为关注的是民主治理与公民参与,任务应极大的增强公民在参与过程的各方面的能力。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供给主体长期以来受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旅游公共服务应采取政府垄断供给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局面,忽视了公民的参与。因此,在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应鼓励公民参与,政府应规范参与的程序。对于参与方法、内容和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根据新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旅游第三部门在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和优点。

积极培育旅游第三部门,政府开展与第三部门合作,同时充分调动各类组织的积极性,减少各类组织参与旅游公共服务的阻碍因素,努力增强社会组织在旅游公共服务中的参与能力,建立起有效的旅游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3.3 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定位

按照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于政府职能定位,政府要重视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是保证公民权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政府的任务主要是:在体制上,要围绕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体制、培育扶持承接旅游公共服务的载体,实现官办分离;在制度上,对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信息系统、指导服务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等作出制度安排,将实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交给第三部门来实施,通过制度安排来调动社会民众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多元供给。

4 新公共服务体系理论视角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4.1 树立"以人为本"的旅游公共服务意识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倡政府应该服务于公民,政府应该认识要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在帮助公民表达利益诉求,而不是过多管制,政府应该整合和表达公共利益,帮助公民实现公共利益。新公共服务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服务理念,民主参与的行为方式。旅游行政部门也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从管理型政府想服务型政府的只能转变,从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转变,树立"服务导向"的新理念。同时,政府部门应更加关注公民的需求,提供给社会所需的旅游公共服务,以人民满意作为政府的施政目标和考量,以充分回应民众的旅游公共需求。使旅游发展成为惠及民众。并具有公平均等性、公益性、多样性、便利性和普及型的特征,"以人为本"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

4.2 加快政府职能转移,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社会化

新公共服务运动的兴起是对传统政府理论和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批判的焦点在于政府组织的低效率并不能有效满足公众的需求以及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基于这两大前提,必然要求寻求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营利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介入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并不意味着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责任相应减轻,甚至前两者可以替代政府的地位,而是适应新的格局,其职能有所调整。

由于旅游公共服务主体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中独有的功能和固有的缺欠,使得各自有不同的功能空间和供给边界。就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看,政府强调普遍的、宏观的方面,供给的目标是让所有服务的接受者都能承担起旅游公共服务的价格、满意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政府强调的是整体服务,而其他主体强调的是部分服务。个人需求是有差异的,营利组织供给服务则是对服务消费者细分的一种回应,是对个人差别需求的满足。相对于政府和市场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社会组织延展服务的补充不可或缺。社会组织可以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化解一部分市场的消极影响,这一点在我国现阶段还不具备,因此,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与政府供给之间的衔接并不紧密,市场化的风险可能由政府独家承担。旅游公共服务的个人供给更多地体现在公民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公民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回归,激活公众真实参与意识,是公民自治的实现形式。其性质类似于非营利组织,但却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是个体非制度化参与,具有更大的自适应性,属于补缺型服务。

4.3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范文4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发展现状

作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管理理论学习的主要课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受到我国高校的广泛重视,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具有工科和理科性质的信息系统分析等课程内容让他们感到难以轻松掌握,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情况反馈至授课教师,也让教授该课程的教师的教学欲望大大降低。目前关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该课程的教材建设。根据旅游管理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教材内容的重新编排和设计。第二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对该课程在理论课讲授和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第三是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研究。研究者主要对该课程在实验内容体系构建、课时安排和实验教学中的条件要求等内容进行分析。从相关的研究情况来看,关于该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手段更新等方面研究成果较多,对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成果其重点集中在理论课或是实验课的设置,较少综合理论课与实验课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方案多认为应丰富理论或实验内容体系,增加基于编程语言的系统设计,这样既增加了课程难度,也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授课难度,降低教学效果。本文尝试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入手,按照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分析旅游行业的信息管理人才需求,构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的内容框架,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及内容框架

(一)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标是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及设计原理等;了解旅游信息系统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应用现状;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原理、方法、步骤及相关技术手段。理论教学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因此需要开设课程实验。从社会需求来看,目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应用领域集中在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门性应用人才,文科学生在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实施方面基础较差,因此设置教学内容应按照“认知—模仿—应用”的思路安排实验内容。

(二)内容框架

实验内容按照“认知—模仿—应用”的思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及分析。实验课上给学生提供目前酒店、旅行社、餐饮业、景区等旅游企业使用的系统软件,设置实践场景让学生通过使用相关软件去进行模拟操作。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感性认识并加以分析,对于软件在用户界面、模块设计、功能菜单等方面做出评价。第二:小型桌面数据库系统设计。使用microsoft公司office2003软件包中的microsoftaccess桌面数据库开发软件,提供学生详细到操作步骤的数据库开发范例,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完成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第三:综合性实验。按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及方法,完成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和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包括系统开发背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实现等内容。

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设计

按照课程总体学时安排,依据理论课教学内容设置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并实施《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框架及具体实验项目,共设置了4个实验项目。如表3-1所示。实验一是认知类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具体能够做什么。在系统的选择上,没有使用我国目前旅游业应用较为广泛的行业管理系统软件,如西软的FOXHIS、北京华仪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而是选择几个具有原型性质的系统。这样选择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分析系统功能的优点和缺点。实验二是演示加设计类实验,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全程操作步骤的数据库设计,让学生模拟并自行设计旅游信息系统数据库。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数据库设计软件选用microsoftaccess2003:第一,学校机房广泛使用microsoftoffice2003;第二,该系统非常容易上手使用。实验三是设计类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和步骤。包括了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等阶段,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形成工程化思想和系统思维能力。实验四是设计类实验,该实验提供一幅高像素中国行政栅格地图,以mapinfo9.0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开发平台,让学生完成栅格地图数字化、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专题地图制作等实验内容。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构建目前主要是借助地理信息系系统的技术实现,因此通过本实验内容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构建的技术和方法。

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范文5

(一)旅游产业的外部性需要政府参与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的福利的活动,而这种影响不需要支付报酬也能得到额外的报酬。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是导致市场机制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旅游产业同时具有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两类外部性,外部经济性表现为:发展旅游产业可以提高旅游景点所在地的知名度,有利于当地的精神文化建设,这样受益的不仅仅是旅游产业,而是整个地区。外部不经济性主要表现为:不当的旅游产业是以环境的破坏作为成本的,如果影响的范围扩大,甚至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水平。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多,会加速旅游资源的破坏,影响其他游客的旅游质量,还会与当地的居民争抢资源。这两种外部性不是旅游市场本身的机制所能解决的,所以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

(二)旅游产业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社会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或者劳务是指每个人消费的这种物品或者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商品或者劳务的减少。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具有三个显著的差别:效用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旅游产业作为公共商品的属性具体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计的建设,如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每一个旅游目的地企业都会从形象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获益。但是这种获益具有非排他性,所以企业作为经济性的组织不会主动采取措施,需要政府的参与。

(三)旅游产业的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参与介入

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旅游产业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旅游目的地对于旅游者来说是相对陌生的环境,相对于旅游企业就是信息缺乏的一方。游客由于对于信息的缺乏,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对旅游企业提供信息的优劣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最终会导致旅游产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不利用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需要政府参与其中,为旅游企业和游客都提供相对正确的信息。

政府在旅游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政府参与到旅游管理的活动之中,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发挥其职能,会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旅游产业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部门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旅游的法律法规。如《旅行社暂行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在制定法律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加强对于制度的建设,从而使我国旅游产业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

(二)推动旅游景点景区建设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成了六大旅游金三角(京-沪-穗,京-西-沪,京-西-贵,穗-贵-昆,沪-苏-杭,粤-港-澳)、三大旅游开发区(环渤海旅游区,长江三角洲旅游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区)、四大旅游带(西安丝绸之路旅游带,昆明生态旅游带,桂林、成都山水风光旅游带)。旅游产品呈现出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状况。

(三)促进国家整体形象的宣传

在促进国家整体形象宣传方面,政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协调了各方面的资源,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旅游景区居民的形象,整体提高了我国在全球的形象。

(四)提供公共产品并改善旅游环境

政府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一大批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环境整治和安全设施保障。在总体上,为游客提供较为良好的旅游环境。

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政府主导的旅游管理活动,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旅游产业内外环境的改变,政府主导模式的缺点也逐渐暴露

(一)机构和职能大小的矛盾

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而其中主要是文物、风景、文化,根据其不同的属性,旅游资源分属园林、宗教、建设、文物等不同的部门管理。每一个部门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职能。这就导致为了实现各自部门的职能与总体的统筹规划不相符。同时,政府部门在旅游管理的活动中更多的应该是宏观的,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旅游管理部门却承担着更多具体的工作。

(二)投入机制存在泛市场化的缺陷

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缓解旅游基础设施的供需矛盾,政府吸引了一大批民营企业进入了旅游产业。其涉及旅游业的各个行业,例如:餐饮、住宿、旅行社、旅游景点等。这些企业在当时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现在并没有完整的制度规定和监管条例,企业自身存在弱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我国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在进行旅游规划时,严重违背其规律,项目的建设水平低,同时民营企业对于旅游地的开发往往具有短视化的现象。

(三)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总体具有两大特征:企业化经营;管理具有多重目的,即既要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又需要创收。在这种情况之下,旅游产业的运行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政、企、事不分,在我国旅游业的经营活动中,经营方式仍然按照政府机关的工作模式,在理念上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在人员上存在冗员现象;所有权、经营权、行政权混乱,由于我国的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地位界定不清,所有权虚置,各种产权模糊。在现实的运行机制中,旅游管理部门既是实际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又是经营者。在面对部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时候,很难履行其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职能。

(四)旅游管理过程为结果导向

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市场的问题要从实际的需求出发,从引发问题的真正原因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而目前,我国对于旅游产业的问题往往只是从最后的结果出发。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消失,在旅游产业继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其问题就会重新显现。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制度创新

政府主导的旅游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

并不表示要完全取代这种模式,在当前实际情况下,政府主导的模式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制度上的创新,使其更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传统的分析框架之下,增加一种新的公共部门治理研究途径:契约主义。该理论认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差别,所以为了安排公共服务,政府部门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由竞争机制决定服务提供情况,决定服务的价格和质量。在这种意义上,政府决定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但是决定之后,应当向社会公开招标。可持续的发展观涉及到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其本质是要追求有理性和有节制的发展,按照需要性和限制性的原则进行经济的开发建设。

(二)制度创新的理念改变

1.从增长到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并重。在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部门过分注重经济的发展。随着发展的深入,管理理念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到关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全民素质和国家形象等综合效率。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市场介入和政府主导相结合。旅游景点的存在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文景点和名胜古迹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忽视了对景点的保护工作。

(三)政府职能转变

1.开发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部门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区别出开发比较完整和经营比较完善的老景区,将管理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将管理机构的经营职能分割给市场,政府自己保留管理权。对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新景区,政府可以利用政策优势,吸引市场主体的长期投资。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审核,要避免开发部门短视化的形象。对于不适宜市场化运作的旅游景点,可以开发出辅助旅游项目,要用整体的观念来看待旅游资源。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旅游地区,政府在旅游管理的职能上也要有所调整。在已经相对完善的地区,政府只需把握好市场的准入门槛。在新兴旅游城市中,政府一方面要做好景区的规划工作,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规划。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市场的协调和监督工作,防止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

2.经营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在旅游产业方面的经营职能主要是要做到旅游市场维护和利益主体协调两个方面。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应该有效发挥监管职能。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并进行相应的旅游宣传。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处理好旅游景区开发商和当地居民的关系。给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监管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在对旅游业进行监管时要从规划审批和监管问责两方面进行考虑。政府在进行监管时要把握一个原则:在不破坏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保证其持久的欣赏价值方式;政府在监管的时候也要注意旅游开发主体的职责,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政府部门要有独立、权威的协调机构;政府和开发部门要明确分开。

4.服务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政府在为社会提供旅游资源的时候,也要注重和市场的合作,要明确两者的关系和职能上的差别。

(四)制度创新对政府提出新要求

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范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课程设置;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85-03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甚至应适度超前发展。我国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已经若干年了,但从反馈的效果来看,无论是施教的老师,还是受教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困惑和茫然。以我校为例,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都是参照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而设计的。该规定中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民俗文化、法律和旅游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并且规定主干学科为工商管理,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等。参考此规定,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科目与体系设置。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对不同高校和历届毕业生调查的结果看。培养目标大都大同小异,过于宽泛模糊,缺乏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因而课程体系设置虽然体现了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1 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模糊,导致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的核心,而教育质量最终也体现在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但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业方向不明确,比较宽泛,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忽视了行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是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楚,课程设置针对性差。

2 过分强调管理类基础课,忽视旅游基础理论。作者一直从事旅游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是,旅游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且学科基础课中管理类和经济类的课程都已经相当成熟,但旅游类的主干课成熟时间相对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形成的应用型学科。许多课程的教材名称给人的感觉就是某个基础学科前面冠上“旅游”二字,内容则华而不实。我校旅游专业是依托地理专业从旅游中专班发展而来,随着学校的升本而升本,从根本上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根基。教师也都是从地理专业“半路出家”,无论是在业务结构还是在业务水平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形成,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体系混乱、理论基础薄弱、内容简单且重复。学生毕业后,往往感到没学到东西,工作缺乏后劲。

3 大量课程重复设置,学科交叉严重。旅游学科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在专业必修课中,旅游学类中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美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如旅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与旅游业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心理学与心理学等;另一方面,学科专业各方向内部及各方向之间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有效综合,如饭店管理概论和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和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外民俗和主要客源国概况等。学生学习过一门课程后,对另一门课程没有了兴趣,任课老师备课、讲课也就没有积极性。

4 专业技能课讲授多,学生动手操作少。目前高校旅游专业都面临这样一种窘境:为了突显专业特色,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需大量设置专业技能课,以在实习或毕业时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客观的现实是,很多高校实验条件落后,缺乏资金、设备和环境,或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往往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我校建有餐饮服务模拟室、客房服务模拟室等,但因资金等问题,很难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另外还把实践操作课放在理论课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收获不大,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技能又跟不上,到实习单位后还需要再培训上岗。  5 选修课设置缺乏创新,所占比例小。选修课是对学科专业必修课的有益补充,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恰当的选修课设置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我校选修课并未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一方面,设置的科目少,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较小,有些课甚至形同虚设,根本没有上过;另一方面,课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没有结合地域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求,吸引力小。  6 个别课程开课学期不妥,不能跟上实践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个别课程的开课学期没有跟上实践需要,学生要用的时候发现这门课还没有上过。如旅游文献查询与论文写作,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的。而学生的毕业论文定题目、收集资料则需要在大四第一学期末也就是寒假前完成,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对如何定题目、如何查找资料等无从下手,很茫然。有些考研的学生也需要上期刊网看旅游的最新研究动向,为专业课的复习拓展思路,但文献查询却不知从何下手。再如广东话,也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的。而学生去饭店实习是在大三第一学期末也就是寒假前开始的,学生到了广州的饭店实习却不会说广东话,很是遗憾。另外,大四下学期还开设有几门课,学生大多都出去找工作或已经工作,或准备研究生复试,真正去上课的寥寥无几,这对资源是一种浪费。

三、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建议

1 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完善教学计划,凸现特色。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质量的关键所在。调查显示,旅游企业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是理论、素质和技能并重。专科以及职业中专的教育是在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纪律以及人际关系上相对占优势;研究生的教育在旅游理论方面相对占优势;本科教育夹在中间,只有培养理论、素质和技能并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人才才能得到旅游企业的认可。我校旅游人才的培 养目标应从过去单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转向培养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教学科研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宏观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且具有开拓.陛、创造性和应变能力。从2008级起分设了酒店管理和风景区规划与管理两个方向,在明确培养目标方面有了初步尝试,但还需要尽快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针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旅游行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而实际旅游企业在接纳本科毕业生时又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服务技能可以从基层做起的实际情况,我校应在保证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必修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限定选修课必须完成的管理理论课程后,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基础的服务技能课程,当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服务操作知识后,再经过到各旅游企业中的实践.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为切实落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必须重视理论基础学习,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以保证其毕业后的发展后劲。因此本科阶段的教育必须注重“宽口径”,加大学科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就旅游专业而言,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级学科,首先应保证工商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的开设;而经济学作为管理学的基础,则同样应引起重视,如微观经济学等。为保证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还应加强旅游类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发展基础,使其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旅游人才。

3 去除一些重复课程,增加人文素养课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是多方面的。前几年,有院士就呼吁在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更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师范院校,是需要与人面对面打交道的实践性很强的旅游专业。除了学校开设的双休日公共选修课外,院系也可以开设如论语与现当代中国、唐宋家、书法、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加强实验室建设,开放办学,增强学生技能。实践技能是突显旅游专业特色之处,不能忽视。瑞典的洛桑酒店学校实行前店后院(前面开设酒店,后面兴办酒店管理学校,店院一体化)式的办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既成为知识的熟练运用者,也锻炼为精明的管理者,运用亲身经历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m。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自己的饭店,既可以对外经营,也可以作为上课的实践场所。但鉴于资金、客源等条件有限,可以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技能课比例,让学生在真实模拟的环境中学习,或就近与实习单位联系,利用其资源,集中时间实地教学、模拟教学,短期高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应与一些大的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组织学生轮流去企业中的各岗位实习,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实际,积累经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工作能力。

5 创新改革选修课课程,适当增加其比例。由于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其知识体系涵盖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艺术、政治等多方面,仅靠专业必修课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应开设选修课以弥补知识的不足。但现行的选修课设置较为单一、落后,缺乏创新,且很多课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开设。认为应适当增加选修课所占比重,并及时调整补充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体现实践和创新的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

我校是立足地区、辐射周边、服务基层的教学型院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本地旅游特色和优势,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如本地知名景点有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曹操高陵、《周易》发祥地疚里城、林州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可以结合这些知名景点开设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赏析、文物考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山地旅游开发等课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6 调整个别课程的开课学期,尽量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符合学生和市场的需要。比如旅游文献查询与论文写作,可安排到大四第一学期,这样学生学了以后可以马上用,对于考研的学生也有助于其专业课的复习,还方便了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广东话也可以安排到大三第一学期,学完马上去实习,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建议大四第二学期不开设课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老师也有时间集中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