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总结

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1

【关键词】建筑钢结构;应用;发展;经济效益;结构材料造型

【 abstract 】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also got more and more goo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for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it is the best period of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because of its light weight, high strength, building space and shape can be flexible layout and good economy has been more and more get the favour of people and attention, plus its and to the country is advocating low carbon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field of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more and more widely.

【 key words 】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Economic benefit; Structure material modelling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钢结构发展的基础

钢的产量与钢的质量是保证建筑钢结构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一九九六年以后,钢的产量便已达到世界的首位,到一九九八年以后,我国的钢的总产量已达到世界的13%左右,同时,建筑钢材料也到得到充分的材料补给。随着钢铁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新技术的引进,国内的钢结构建筑中,对于钢材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生产出来的钢,其性能必须跟随人们的需求而不断提高。国产钢材中,有种H型钢,它的年产量非常庞大,其规格也已达到七十多种,大大满足了我国的建管钢结构的基本需求。国产的钢材料,其主要性能基本已经达到建筑钢结构的要求,它已达到国外钢产品先进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的钢材,不管是在数量上、品种上,或者是材质上,都已经被建筑钢结构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

二.综合的经济效益

(一)建筑钢结构优点

1质量轻,强度高

对钢材来说,其强度与其他材料的强度比起来要大得多,如果承载的负荷与承载条件相一致,钢结构的质量与其他材料比起来要轻得多,其截面也小,因此,使用建筑钢结构对建筑物进行施工,能够有效减少成本费用,同时还能减少建筑物使用面积的浪费,是减少工程造价的一个好方法。

2.好的塑性与韧性

钢材在其变形的同时,能够吸收更大的能量,其塑性非常好,这也使得钢结构不容易发生脆性的破坏。另外,钢材料的韧性也相当不错,它能够加强对震动的适应性,是非常有效的抗震材料。正因为这些优点,钢材料才被人们如此热爱,它能够有效加强建筑物的安全与可靠性,成为人们心中最理想的建筑材料。

3.施工周期短

钢结构大多由不同型材所组成,所有构件都经过专业的制造过程所加工,能够用一些相应的机械将其进行连接,也可对其进行拆卸,灵活性非常高。其构件的使用也非常灵活,这些构件都还在工厂加工的时候,现场便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构件进行安装,不同工种之间联系不大,相互之间的影响也非常小,无论在哪种气候条件下,都可以进行施工,并且施工速度也非常快。正是由于这些优点,施工周期才可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缩减,不仅可以将投资借贷的利息有效地减少,同时还能使该建筑物提前投入到生产中去,对无疑是对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

4.形式灵活

钢结构适用的建筑物结构非常多,不管是高层次的建筑结构还是大跨度的建筑结构,亦或是轻造型的建筑结构,只要梁高一致,它都能够将建筑物完美地布置出来,是个非常具有灵活性的建筑材料。

5.低碳环保

建筑钢结构,其构件一般都是在相关的工厂内完成制作,然后运送至现场进行组装而成。相对于混凝土结构施工而言,钢结构的施工过程基本上没有建筑垃圾产生,噪音污染也非常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它还具有重复利用、便于回收、便于拆卸等优点,这些都完全符合国家对建筑环保节能的要求及理念。

(二)结构材料的评价

虽然说,我国已经于十几年前就有了发展钢结构的能力与条件,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中的差距还是非常之大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问题的呢?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几十年来形成的用钢观念,还有一个将要原因,便是受过去技术的影响。对于为主,或者是设计人员来说,钢结构的造价要比混凝土结构的造价高得多,因此,要尽可能多地减少对钢材料的使用。许多管理部门等都会将建筑物的胜负量对该工程进行优劣的评价,因此,许多设计人员以及业主都不愿意使用钢建筑结构,这就充分表现了他们对钢结构的认识不足,对钢结构的新技术,以及新的特点所知甚少,从而,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相关设计人员的设计效率,从而大大限制了钢结构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用事实可以证明,从表面的工程造价来决定是否要选用钢结构,这种决定是非常片面的,在对材料的选择上,除了要考虑直接成本以外,还应从建筑的使用面积,以及结构质量等方面进行考虑,虽然在钢结构的使用上成本使用较高,但是其震害却减少了许多,地基的造价也降低了不少,还能从缩短的施工周期中节约出大量的成本,并提前投产,从而得到更多的收入,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构造价与直接投资

以某高层建筑物的上部分为例子,经过研究与观察,如果对上部结构建设使用钢结构,那么该建筑的造价则会高出使用钢筋混凝土为建筑材料的造价,其高出倍数为两倍,那么,再深入地对内在造价进行分析,讲稿地基费用,装修、设备、设计等等一些费用后,该建筑物上部结构的造价仅占有了总投资的7.5%到10.5之间,因此,从更深层次的问题中来看,采用钢结构可以有效地新减少工程的造价。

以钢结构中,最难以被破坏的建筑便是轻型房,因为它的受力结构非常合理,工业化水平非常高,施工的速度也非常地快,造价又要比钢筋混凝土低有优势,因此,钢结构的发展前景非常大,甚至它的优势是其他结构所无法比拟的。

(四)施工工期

钢结构的构件一般都是在专门的加工厂被制造出来的,它不仅可以利用机械进行施工,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对于天气的影响,这就大大保证了工程的施工的质量,由专门人员将制造好的构件运送至施工现场,直接用高强物质进行连接,施工现场的工作量立即被减少了,特别是在现场进行湿作业施工,每一个分项都能分开来单独施工,彼此互不影响,这么一来,大部分的分项都可以同时进行,能够非常有效地将施工周期缩短,效率高的能将施工周期红缩少近一半,绝对能够得到好的经济效益。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时间其实也是成本,在时间的减少能够非常有效地增加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早完工,建筑物越早能够赢利,而在施工时的借贷利息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见,在时间上,对于成本的控制非常重要,想要有效地减少成本,必须要在时间上下功夫,从时间所能得到的成本回报甚至会远远高于对钢结构的使用所花费的成本。

相关设计人员应将目光放远,把问题看得更深入,更透彻,才能用最高效的方法得到最快最大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尧国皇,黄用军,宋宝东.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A]. 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 2009 .

[2] 宋杰,杨秀英,周学军. 桁架外形和腹杆体系布置对其内力的影响[A]. 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

[3] 谭伟,黄用军,尧国皇,蒋国琼,孙素文. 某超高层酒店结构体系的选型[A]. 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 2007 .

[4]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建筑钢结构进展》(双月刊,CN31-1893/TU)国内外行业技术和信息期刊:《钢结构进展与市场》(季刊)[J].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10,(01)

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2

单一的国有经济不能包打天下。近年来*省的民营经济在经济领域中已经凸显出以下几个独特优势。一是就业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二是民营企业成为投资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是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四是成为承接外资企业合作、转移和“走出去”方面的新亮点。这些事实充分显示了民营企业在调动经济要素、充分合理使用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上的活力和动力。

外源型经济对*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省发展的特有优势,今后*要加快发展,仍然离不开这一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然而,从*的实践看,在提高外源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挖掘和激发内源经济优势,加快内源型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形成内、外源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各有特点和优势。外源型经济主要通过引进外资,借助外力来推动经济发展。内源型经济则主要利用本土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通过启动内力发展本土经济。从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引进外来资金,发展外源型经济,可以迅速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但从长期来看,外源经济的发展必须激发和壮大经济发展的内源力量,以此巩固和扩大外源型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和自主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了内外源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外资经济带动和催生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专业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有和集体经济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内源型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了*省对外资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了*省利用外资和开展国际合作的实力地位。但相对于外源型经济,相对于内源经济发达的国内其它地区,*省内源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且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不仅影响到发展潜力的发挥,也制约了对外商投资的消化吸收和外资经济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只有进一步加快发展内源型经济,才能使外源型经济的产业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外资的效应得到放大,并为外源型经济的发展升级提供更高的对接平台,开辟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才能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根深叶茂,促进形成一批自己的名牌产品和大企业、大集团,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和区域竞争力。

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3

关键词:民营经济;转轨经济时期;分类标准;经济学角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全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民营经济从无从到有,从少到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已经超越三分之二的规模,民营企业占全国税收总额比重超出了一半。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与民营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民营经济现象也就成为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一、民营经济研究的目的

民营经济的研究是中国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特现象,我们对这类现象的解释可以从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找到突破口。笔者的观点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论述民营经济研究的目的。

首先,是为了消除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利影响。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对等起来,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一律是在政府的指令下进行的,市场没有存在的基础,厂商之间竞争意识淡薄,在意识形态方面一直存在着对私有制的敌视。当这种人为的经济体制安排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时候,经济改革成为国家唯一的出路。经济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在经济增长的阶段,在总量上经济的产值是增加的。尽管会产生分配不均的现象,但对比于初始阶段,大部分人的经济状况是有明显提高的。

其次,市场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民营经济能否得到大发展。根据市场的定义可知,市场要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参与市场的主体数量众多,民营企业数量发展迅速在这方面支持了市场的发展,但有这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市场能够真正地发挥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取决于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实施。这三种机制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特征和追逐利润的动机,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必然促使市场经济的完善。董辅初教授认为:“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天然地同市场兼容的,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要以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和条件,同时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又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也只有在市场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使用资源,提高竞争力和绩效。

最后,是为了解决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制度上的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是十分曲折的。由于受改革之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发展以及在旧的经济体制形成的利益既得团体的影响,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体制上遇到了相同的障碍。

二、以经济学的角度看待国营经济和民营经济分类标准的科学性

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在明确其研究对象、界定其范围大小和把握研究对象特征的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进行下去。分类的原则是把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个体归为一类,而且所把握的特征必须在研究领域内有意义,否则这类分类也是不科学的。就企业分为国营和民营两大部分而言,它的区分标准目前有不同的两种说法。

首先,从所有制的角度进行分类。这类分类标准在概括中国民营经济的性质上具有“中国特色”,认为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的经济形式,是完全的非国营经济,是公有制与私有制混合的经济。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所有制性质来区分不同的经济成分,这一惯性直接影响到目前对民营经济成分的界定,并坚持用国有或民营所有资产所占比例的多少来区分国营经济还是民营经济。这是不科学的做法,民营经济的提出是为了建立一种符合人们经济行为特征的企业经营方式;是为了肯定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一种做法;是为了淡化所有制的影响提出来的。如果同所有制联系在一块,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上面所分析的民营经济研究的目的。并且,这种观点认为一切国有经济都是非民营经济,但有些国有经济是采取民营经济的经营方式,即国有民营,这类观点忽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因此综合上面两点,可以认为单纯以产权的所有制形式为基础来区分民营经济和国营经济的做法是不符合现在经济发展趋势的,是不符合科学原则的。

其次,从企业理论和经营方式角度进行区分。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兴起是改革的一大成果,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晓菊在《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一书中这样总结民营经济:“从经济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这种分类标准将不考虑产权所有制属性关系,而是以资产经营权为唯一区分标准,从经营方式上认定民营经济的概念。从这一角度确立的民营经济这一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为了研究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转变中,民营经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具有这种共同特征的民营经济集团,它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研究领域的现实性和转轨时期的独特性,对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机制的运作。

三、从民营经济的研究成果上看研究的必要性

一项经济研究是否有必要进行下去,关键是要知道这项研究的最后成果是否对现实有指导意义,是否能够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关于民营经济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对任何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是经济总量增长的计量,包括GDP产值、就业人口总量和失业率、国际进出口贸易额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是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方面,这包括资源的主要配置方式、产业组织结构及垄断存在的普遍性、国民的经济行为方式、企业家的数量等。民营经济经过这三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占GDP的比重从1979年不足0.1%增长到现在的近2/3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70%,在部分行业已经超过70%,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体。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成就的主要体现者,经济的发展只能是在以个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有机会成为可能。

其次,是关于民营经济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模式。目前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中谈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种模式,即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采取经济学的角度对民营经济进行研究的起点是将民营经济作为一个集体,探究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什么样的外部和内部力量能够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采取这种角度进行研究还可以说明在绝大多数领域,民间资本的效率都要高于国有资本,这种效率体现为市场竞争。通过竞争,民营经济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导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各地民营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结论为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提供了某些方面的指导意见,努力抛弃以往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在发展当地经济的时候不应该否认民营经济的贡献,而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促使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

最后,是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民营经济发展可以从两方面找到原因,一方面是外部经济制度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外部的原因主要归因于政策上的从默许到引导支持,现在很多人认为外部的环境总体上是不平等的,不能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例如融资难和审批制度上的歧视,但制度和政策上的改进是朝着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的。内部的原因有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及风险管理意识。这些研究成果以更加现实的描述来再现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以民营经济为载体,以现实为证据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和动力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保障。

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4

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在特定时期内,他的旅游发展总体方式就叫做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纵观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历史,由于不同国家所在的地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消费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其旅游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就我国如何选择发展旅游经济的模式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各国旅游发展模式的基本类型

旅游发展模式以不同角度划分各种类型。就世界范围内各国旅游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历史,旅游经济发展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推进型旅游发展模式和延伸型旅游发展模式

世界旅游产业有两种基本发展形式:其一是推进型旅游发展模式。推进型旅游模式,是国外旅游向国内旅游市场进行推进的一种非常规性旅游经济的模式。其二是延伸性旅游发展模式。所谓延伸性旅游模式,首先开发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国内旅游,并通过国内旅游向境外旅游延伸推广的一种形式,最终形成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共同发展的旅游发展模式。

(二)滞后型旅游发展模式和超前型旅游发展模式

不同的自然和经济条件让各国的旅游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发展道

上呈现出超前和滞后两种旅游发展模式。滞后型旅游发展模式是旅游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国民经济水平略显滞后,即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旅游自然而然发展的一种模式。超前型旅游模式,是旅游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国内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率先发展旅游,再用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

二、我国对于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

通过对世界各国的旅游市场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其发展模式,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旅游市场的发展状态,中国旅游发展模式基本有三种选择。

(一)我国旅游发展模式属于推进型旅游模式

根据我国经济类型,社会发展模式和消费观念决定我们旅游业发展模式只能是推进型模式。推进型模式建立在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国内消费需求不能推动旅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而采取增强国际入境游的力度,率先形成国际旅游体系,拉动旅游经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逐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后,再适时发展国内旅游,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选择适度超前的旅游发展模式

适度超前旅游发展模式有两个基本概念,其一是旅游的发展速度既要略高于我国GDP增长水平,又要比国际旅游产业的增长速度略有超前,这样才能体现出旅游业的内在生命力,达到国际上关于外向型产业基本要求。其二是旅游发展要适度,虽然在速度上要比工农业和GDP要快,但是其发展必须要和旅游业相关的产业相协调,不能恣意发展盲目超前。旅游业的适度超前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旅游业发展水平超前。旅游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硬件措施都要达到或者超过国际发展水平。2.旅游业发展速度超前。旅游产业要比国民生产总值和工农业水平快,同时要超过国际旅游业平均发展速度。3.旅游业要大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超前。旅游产业是特殊行业也是国际性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很高,这就需要提前建立一支能够达到国际化水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对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县域旅游是我国在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县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个县都存在差异,旅游发展形式也就不同。通过总结县域旅游发展的四种类型,为旅游模式的选择提供一点建议。

(一)首先其核心理论是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总结出县域旅游发展的十个因素。在十个因素中旅游资源、市场需求、区域条件、经济基础站主导地位,其他基础建设、旅游产业、政府行为、产业定位、和周边资源关系、机会等六个因素为辅助因素。主导因素指明旅游业发展方向,辅助因素影响发展旅游业的轨迹。

(二)其次通过相关因素分析,总结出区位驱动、资源驱动、资金驱动、市场驱动四种类型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并对各种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对于本身就具有优秀旅游资源的县域,应该选择使用资源驱动的发展模式,在发展中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2.对于区位有优势、旅游资源较少的县域,可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增加基础建设,实现打造优势旅游县域的目的。3.对于旅游资源和区位比较差的县域,应该让政府参与招商引资,进行市场运作,实现旅游开发的目的。

(三)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十二五”规划要“要积极发展旅游业”,体现当对旅游业的重视,对旅游业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县域是区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县区经济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的模式和观念,有利于更好的认识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并理性的使用旅游发展模式指导县域旅游的大规模发展。

四、总结

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5

对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个话题进行研究探讨,我们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什么是经济发展,什么是教育。这是社会大系统中两个独立的系统,有着各自独立的概念,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经济发展与教育这两个体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法割裂开来,两者无法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下面笔者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对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地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教育概述

(一)经济发展之概念,特点及规律

经济,指的是社会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从事生产、流通、交易、消费的一种方式;经济发展指的是社会生产总量的提升、流通速度的提高、人民交易活动日益频繁、消费能力提升。经济的特点有如下几点:第一,经济的对象主要是物。经济主要是以物作为生产、流通、交易、消费的对象;第二,经济发展之目的是追求生产总量及经济效益;第三,经济活动的周期相对而言比较短暂,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总量的提高、生产总值的增长都是在短期可以得到实现的。经济学中的诸多理论主要包括价值论理论、市场竞争规律、市场供求规律、交换规律等。目前这些规律的理论层面发展成熟,基本上都已经得到了世界性的普遍认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育之概念,特点及规律

教育,指的是以一定的预期目标,对自然人进行的传输知识的活动。教育是国之大计,是社会大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系统。笔者将教育所具有的特点罗列如下:第一,教育是以自然人为对象。我国的教育分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其教育的对象都是自然人;第二,教育之目的在于提升国民之综合素质,在于实现国民知识水平的提高,以社会的文明建设为目的;第三,教育的周期较长。从一个人幼儿园时期开始对其进行启蒙教育工作,至其有能力服务社会,之间的周期往往在十年以上,教育的周期不可谓不长。教育中的规律则主要是人的成长理论,包括人的心理成长理论、生理成长理论。此外,还有教育方法的各种理论,如循序渐进的规律、人脑记忆规律等等。教育学中的诸多规律一方面是引进西方的先进理论,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我国多年的发展总结出的经验。教育规律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

(三)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可分割性

从上文笔者对经济与教育之概念、特点与规律的总结可知,虽然两者的概念不同、社会属性不同,但是具有共通点。一方面,经济之发展依赖于教育之进步,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推动力,经济受教育之影响深远;另一方面教育之进步又依赖于社会的发展程度,即经济实力,经济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经济之发展无法谈教育之进步。所以,经济与教育的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经济有所发展,教育才能兴盛;同样,教育之兴盛又能反作用于经济,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故而经济发展与教育具有不可分割性,这也就十分有必要对其中具体的关系和作用进行研究、探析。

二、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详谈

市场经济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上述特点。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复杂性远远大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如此复杂,那么它与教育的关系也因而变得复杂起来。市场经济发展之于教育,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教育之于市场经济发展既有推动促进作用,同时也有怀疑制约的作用。

(一)市场经济的优势及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两大优势:第一,资源配置具有优化性和客观性的特点;第二,市场经济具有高速、强有力的调节能力,市场经济信息传递速度快,反应能力强。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优势还能够派生出其他的优势特点来,比如资源的高效利用、社会生产效率的大大提高、市场具有活力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优势特点无疑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促进教育观念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陈腐的教育观念早已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所以,经济之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观念之革新。

2.增添了教育工作的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这几十年我国社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焕发出蓬勃的朝气,这同样影响着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同样充满活力。

3.扩充教育之内容,延展教育之功能。经济之发展,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社会工作内容丰富,人们所需要学习掌握的技能也丰富起来,所以,教育所教之内容也随之充实起来,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也越来越全面具体。

4.提高教育之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要远高于过往,这就无形中使得教育被动提高教育之质量,提升教育之效率。以上笔者所述四点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所起到的明显的积极作用,当然其他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二)市场经济的劣势及对教育的阻力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能完全祛除市场经济的弊病。如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属性缺点:市场波动性、市场短期性、市场自发性、市场唯利性,这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同样存在。虽然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专门的立法对市场经济的弊病、缺点进行立法规避,但是,市场经济远非立法所能完全掌控。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有力的防范措施进行严防、克服,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会对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笔者将其逐条总结罗列如下:

1.唯利性对教育的不利影响。市场的唯利性会使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唯利是图”的观念甚嚣尘上,直接作用于教育,导致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育人,而成为育器。教育出来的所谓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仅仅有能力服务于工作,却没有真才实学做一个善良公民。

2.急功近利。这是市场的唯利性所派生出的作用影响教育的一个结果。教育如果急功近利将不利于教育事业百年大计的实现,甚至会导致其功亏一篑。3.市场的波动性会影响教育的统筹兼顾、宏观规划,不利于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

1.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之能力具有普适性。即学生不仅要牢牢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掌握学习的能力。

2.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其需要竞争力强的人才,教育在培育人才方面,应该着重提升其竞争实力,塑造其强大心理。

3.教育要丰富其功能。现代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类型的要求众多,所以教育要具有多功能型,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之需求。4.教育要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唯有不断地深化改革、不断地创新,才能够适应社会之发展进步。

(四)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结构优化

教育是国之发展大计,所以教育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经济的发展进步要为教育的发展进步服务。教育的发展进步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教育为市场提供大量的优质人才,使得市场经济具有不竭的动力源头。此外,教育事业中教育还体现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支持作用。对人才进行教育,使其体会、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特点所在,同时也认识到其不足,坚持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且,教育还能起到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其发展方向不正确有纠正作用。

三、研究分析之最终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对教育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作用。整体来说,经济发展对教育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要大于其产生的消极作用。教育之于经济发展,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怀疑的看法,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十以来,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迎接挑战,勇于改革和创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育科技体制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作用发挥更积极的一方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育事业坚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持,并且贯彻对其的监督。

结束语

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6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起。

一、强化发展意识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离开发展,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到科学发展上来,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结合新密实际,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前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的发展机遇,提升新密发展空间;就是要围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探索实践更加有利于广大职工和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围绕新密的羲皇文化优势,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区建设,培育文化旅游、房地产等三产发展新的增长点;就是围绕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等大局,组织各级各部门创建更加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服务机制和社会环境,以此来带动全局,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二、要强化忧患意识

当前面临着困难就业人员多、城镇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覆盖面低、文化旅游区内涵亟待丰富等诸多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既是大势所趋,更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切实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强化忧患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新密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县市经济发展的前列,但是随着我们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的发展已经趋于落后,如果再不迎头赶上,我们新密市的经济发展将会落后于周边县市,所以现在到了急需转变的紧要关头,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才能迎来经济发展的有一个春天。

三、要强化攻坚意识

转变发展方式,必然会经历一段“阵痛期”,也难免会付出一些必要的代价。必须充分认识到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有敢于挥刀割病灶的勇气;又要有打一场攻坚战的准备,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我们新密市作为资源型县市由来已久,靠资源吃饭的意识也根深蒂固,要转变发展方式就是一场攻坚战,但是我们要把基础打牢,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能为了出成绩走捷径,从而给经济发展留下毒瘤。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一要勤于学习。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学习已经成为各级干部履职尽责的迫切需要。实现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要从学习入手。端正态度,自觉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时刻增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真正把学习当作政治责任和终身任务。要学好理论,打牢理论功底,始终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要钻研业务,提升服务方式、增强领导能力;要拓宽知识面,不断补充新的科技、经济、文化、专业知识等;要注重实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变成领导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变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行动。二要善于思考。能否善于思考决定着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在转变领导方式中,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经济趋势、市场规律、社会热点、思想潮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加工,不仅善于发现新特点、新问题,而且能遵循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真正通过学习思考,使自己成为爱学习、善思考、会工作的新型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