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社会实践;发展;研究
一、公共管理的内容
如今的公共管理是将现今的经济学以及社会中的企业管理方法结合后作为管理思想的基础,同时行政管理改革推动了现今的公共管理的发展,通过行政管理的改革让政府的职权行使范围发生了改变,政府对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的管理一直在改进,政府通过对这些事项的管理,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能够发挥的作用更多。公共管理课程在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中都占用一定的地位,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管理的实际作用了。但是由于国家的经济体制一直在调整、企业的管理方法也一直在改进,公共管理所具备的作用以及运行的手段也在变化着,所以对公共管理的研究还是有着很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得尽早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的、完美的、效果明显的管理方案,注重挖掘优秀的、有潜力的公共管理人才。也因为公共管理的发展,政府现在所能够行使的职权一直在改变,许多管理工作逐渐由非营利组织负责处理,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开始组织更多的招生工作,让公共管理的学习以及实践方法变得更加的科学有效,同时也使得公共管理的未来更加明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结合的结晶,公共管理的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模式都非常明确。对于公共管理事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公共管理事业不只需要管理国家、政府的相关事务,还需要管理一些社会事务。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包括很多,例如慈善个人以及机构、私人单位等等。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使用被赋予的公共权力,通过借助公共产品以及服务获取公共的利益,与此同时还无条件的允许公共进行监督,这也可以说是公共管理相较于其他管理的不同之处。
二、两种管理的相同处与不同之处
人们开始关注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备受关注。这两种管理体制的对象、目标、管理方式都有相同之处。想要分清此两种的关系就必须要根据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其所具备的意义来进行分析方可。我国的行政管理通过产生、发展以及科学化最终形成如今的管理体系。而公共管理理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的发展才形成的,所以说公共管理体制可以是社会的折射,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专业。公共管理从最初的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转向研究公共行政方向,再转至公共政策以及公共管理方向。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研究目标不同。行政管理研究的是公共部门,通过对公共部门的行为进行管理监督来实行行政管理理论。而公共管理是对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公共管理更注重公益性。公共管理的研究内容是政府管理用的方法,行政管理研究的是公共部门用的管理方法。
(二)管理性质不同。公共管理侧重的是为政府服务,但是行政管理侧重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
(三)权利的限制性不同。公共管理是政府对公共部的管理,政府所具有的公共权利很大,甚至需要对社会的一切生活负责,限制性较小。行政管理因侧重的是社会公共事务,所以权利的限制性较大。但是无论权利大小都应该将人民放于首位,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借鉴意义
(一)管理方式的借鉴。我国的很多组织都一直偏向采用权力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权力集中在上层,下层的员工的自主性较小,领导与群众难以进行真正的交流,底层的实际情况难以被真正知晓,这也不利于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不利于促进国家以及经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的。对于现今的这种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应该要进行更正,将这种类似金字塔形的结构管理形式换成水平式的结构管理形式能够帮助公共管理的管理范畴扩大,同时还能让信息更加开放化,组织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频繁也能帮助行政管理的实行。
(二)服务方向的借鉴。现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更新阶段,怎样让政府的职权也随之产生相应的转换,同时又能够成功的改革政府体制是现今的比较重要的问题。对于国家的调节市场及经济政策的政策首先要进行完善,根据实际的情况安排市场资源,借助法律的威力促进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另外就是要确实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权的重点,准确的区分政府组织和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具体权力以及工作范畴。
(三)加大业绩与效果的借鉴。加大对业绩与效果的管理对于体制改革来说也是其中所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业绩与效果管理只是浮于表面,并未将其与法律联系起来,所以落实起来效果不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人大立法,以加强业绩与效果的管理力度。同时也需要注意对职员的评估与专业素质考察,要将服务于人民的理念灌输、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以及行政管理存在着很多的相似点,并且它们也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所以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分辨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市场经济所具备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了解到只有政府体制出现改革才会有政府职权的真正改革,这样公共管理才能更好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 周荣.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J].商,2013 (19).
[2] 陈继伟.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4).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钢结构;质量;问题;管理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工程一直被广泛的运用在工业厂房、民用建筑、桥梁、体育场馆、机场候机楼、影剧院等地方。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逐渐的取代了砖混建筑。钢结构工程的优越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加强钢结构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管理,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为保证钢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我们收集总结了以下几点质量管理措施:
一.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是建设施工创造的必需条件,要认真、细致、深入地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要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加快工程进度,提供施工质量,节约投资和材料,对顺利完成钢结构建设任务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1.认真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和交底工作
图纸是工程施工的依据,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应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分工审阅和消化,它的目的:一是能够使施工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熟悉设计图纸,了解工程特点和设计意图,找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并能够制定解决方案。二是为了解决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图纸的差错,将图纸中的质量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同时要做好技术交底,施工和设计的结合、做好钢结构吊装与土建施工、钢结构和混凝土构预制的结合。
2认真编制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编制的指导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各项活动的重要综合性技术文件,是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案时,必须要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细则,落实计划,落实组织人员,落实自检、互检和专检,把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全部纳入受控状态,确保方案技术措施得力、可行。
二、钢结构施工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问题主要是: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很多,它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也较复杂,就算是同一方面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时侯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使质量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钢结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一般的问题,影响施工顺利进行,造成工期的延误,成本的增加,严重的会造成建筑物整体扭曲、甚至会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及财产的受损,会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还将随着外界环境变化和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质量缺陷逐渐显现。
三、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
钢结构基础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控制:钢结构工程一般都采用混凝土独立柱基础,基础的混凝土及钢筋、模板的施工与其他工程的施工工序及方法相同,而基础独立柱中预埋的螺栓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单个螺栓及每组螺栓之间的间距、高低的偏差,直接影响钢结构工程的安装质量,在质量控制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采用措施进行保障。土建工程完工后,将螺栓组间的间距、高低,每个柱身浇筑的高度用经纬仪进行测量,复测验收后,组织土建和钢结构安装单位进行中间交接验收,验收后要求钢构件安装单位进行再次复测。
四、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施工注重细部节点
要严格按照施工图施工安装,作为施工单位,取得施工图以后,一定要组织一些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进行图纸会审,看看应用规范是否有问题;节点图有没有表述清楚;强制性条文所要求的内容在设计总说明中有没有显示,各种材料的规格、型号、性能、等级、施工的质量要求和工程的安全等级是否明确清楚;节点设计是否合理;施工中主要施工技术难点及关键措施等,设计单位应预先提出。钢构件安装质量控制。柱、梁安装时,主要检查柱底板下的垫铁是否垫实、垫平,柱是否垂直和位移,梁的垂直、平直、侧向弯曲、螺栓的拧紧程度以及摩擦面清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起吊。当钢结构安装形成空间固定单元,并进行验收合格后,要求施工单位将柱底板和基础顶面的空间用膨胀混凝土二次浇筑密实。
五、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要求
钢结构工程需要进行隐蔽工程项目验收的内容有:焊缝外观宏观质量尺寸允许偏差、焊缝长度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设计要求。涂装前钢材表面不应有焊渣、焊疤、灰尘、油污、水和毛刺等,所有紧固件、螺栓等被覆盖的零部件的数量、间距、布置方式等应符合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每遍涂层的次数、厚度应满足设计及有关规定。网架结构的支承垫块的种类、规格、摆放位置和朝向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橡胶垫块和刚性垫块之间或不同类型刚性垫块之间不得互换使用。螺栓球节点应将所有接缝用油腻子填嵌严密,并应将多余螺孔封口。焊缝;钢结构涂装工程涂装前处理后的钢材表面、紧固件、螺栓等被覆盖零部件;每遍涂层;网架结构的支承垫块、螺栓球节点接缝、多余螺孔封口。注意: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质量控制表要具体如实填写,具有可追溯性。
六、钢结构工程质量核查的关键
核查上述隐蔽工程的钢材、焊接材料、紧固件等相关产品的质量证明文件及检验报告等。核查涂料、涂装遍数、涂层厚度是否均符合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检查支承垫块的种类、规格、摆放位置和朝向是否符合规定。检查螺栓球节点是否将所有接缝用油腻子填嵌严密并将多余螺栓孔封口。核查验收意见是否明确,签证手续是否齐全。核定原则:凡发现下列情况之一,该项目核定为“不符合要求”。无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主要的检查内容不符合设计和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且未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重新报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不能反映工程内在质量,核查的内容不符合设计和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不真实或验收意见不明确, 签证手续不齐全。竣工验收的质量控制及钢构件的质量验收;钢构件的加工已实行工厂化生产,钢构件的进场质量验收就非常重要,构件进场我们除了按明细表核查数量,并进行外观、几何尺寸、合格证检查外,还要检查的资料有钢材材质的复试单,钢材的材质证明,无损检测报告。在竣工验收中,由现场管理部门做好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协调,确定竣工验收的时间、地点、方式;竣工验收前现场管理部门做好现场环境卫生清理工作,安装工程的资料汇总及整理工作并出具竣工报告、工程综合评定及其它资料;竣工验收后,应将竣工资料送交建设单位及质监单位签字确定工程等级,并送城市建设相关档案部门存档备查。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大众传媒;公共管理
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需要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合理落实,做好公共管理工作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建设。大众传媒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具备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能力,大众传媒的广泛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政府公共管理决策的传播,使民众了解到政府公共管理的决策。大众传媒的反馈性可以让政府了解到民众对于公共管理的意见,从而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工作质量,大众传媒与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相互结合是时展的必然,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福音。
一、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契合时展的需求,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方式,在思想传播和意见收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憾。①民众和政府之间似乎存在一条看不见的鸿沟,现阶段的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加强政府与民众的联系上。大众传媒发展到今天,完全可以实现政府和民众距离接近这一目标,现今的大众传媒已经开始影响了政府公共管理的工作方式,下面列举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的表现。
(一)政府的公共管理方式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现阶段的大众传媒由诸多传播媒介组成,包括QQ、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等。在大众传媒尚未发展完善的阶段,传统的传播媒介对于政府信息的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民众在信息接收和反馈上都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现今,QQ、微信公众号、微博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政府公众信息的传播,民众可以迅速、便捷地接受到政府传递的信息,了解到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二)大众传媒使政府信息的传播呈现多对多的趋势
传统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等等,这些传播媒介难以实现多对多的传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的发展逐渐完善,多对多的政府信息传播得到体现,民众可以通过论坛、微博评论的方式进行多对多的交流,政府已经逐渐开通了一系列的网络传播平台,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成为如今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主要阵地。
二、大众传媒与政府公共管理
(一)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特性
1.政府公共管理的功能
管理功能是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核心,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要使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要对政府所掌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保障管理的效果。②除了进行资源的合理规划之外,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挖掘政府部门的工作潜力。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性,要接受民众的监督,从而保障工作的纯洁性,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注重协调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保障社会的稳定。
2.政府公共管理的约束性
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在管理方式上要有约束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管理的质量。政府管理具有约束性是为了减少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失策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尚未解决,没有约束性的公共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社会矛盾的爆发,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大众传媒的介入是保持政府公共管理约束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约束公共管理的管理行为,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大众媒介的作用
1.大众传媒影响舆论
现今,大众传媒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种传播媒介的出现使现今的人们逐渐有了选择权,传统的传播媒介逐渐被淘汰,互联网作为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之一,逐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诞生和传播的主要阵地。③当前,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需要舆论的引导,特别是互联网舆论的引导,互联网舆论引导是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重点工作,人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最新的社会新闻,保障互联网新闻的真实性是政府通过互联网进行舆论引导的工作重点。
2.大众传媒约束政府工作
大众传媒可以帮助政府开展舆论引导工作,这是基于政府正确的工作目标之上,政府只有保障公共管理工作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大众传媒才可以配合政府进行舆论引导,这也说明了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大众传媒发展到今天,拥有各种方式对政府公共管理工作进行舆论监督,这种监督渗透了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一旦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出现偏差,大众传媒即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使政府主动纠正公共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失误。
3.大众传媒提高了政府公众管理的工作效率
政府进行公共管理工作的时候,信息传递是其中的重点之一。现今的大众传媒,解决了传统传播媒介例如电视、报纸、广播等的弊端,时效性和广泛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飞速提高。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现阶段的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管理工作最大的帮助,在于提高了互动性,政府可以通过微博等新媒体信息,然后通过微博了解到大众的言论,及时调整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
三、大众传媒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具体作用
(一)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警示作用
大众传媒的警示作用在公众管理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当前,各种各样的危险潜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当中,大众传媒可以在涉及民众财产、生命危险事件尚未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始进行报道,避免大规模经济损失和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事件的发生。④大众传媒的警示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保有民众的知情权,让民众可以了解事态发展的经过,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例如汶川地震时期,大众传媒的介入使民众及时了解到灾区的情况,使民众有了知情权,从而稳定了人心,帮助了灾区的救助工作,真实的灾区报道,提高了民众对于地震灾害的戒备心理,维护了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大众传媒具有参与公共管理决策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决策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帮助,大众传媒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真实有效的社会信息,帮助调整决策。大众传媒的出现也为许多平凡的人们提供了参与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平台,各个社会阶层都可以将自身对于社会发展的看法提供给政府,从而维护了自身的利益,这也是我国民主建设过程中相当重要的工作。政府除了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到民众的信息进行公共管理工作的决策之外,还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进行错误决策的调整,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的有效性,从而保障多数人的利益,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工作过程中具有监察的作用
监督是保障政府公共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大众传媒为民众提供了监督的平台。⑤民众在监督政府公共管理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及时的传播,使社会各个阶层都了解到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中的纰漏,政府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对社会进行检查,了解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极端思想,从而转变公共管理的工作方式。大众媒体的监督,使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得到体现,可以减少社会中不良现象的发生。大众媒体的监察作用不是单一性的检查作用,是民众和政府的相互监察,可以拉近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社会平稳地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媒介入政府公共管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阶段我国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逐渐加深,逐步提高了政府公共管理的工作质量。大众传媒是政府决策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政府信息的监督者,可以帮助政府进行舆论引导,也可以利用舆论使政府转变错误的公共管理方式。因此,大众传媒介入到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中是大有必要的。
注释:
①岳璐、方世荣.风险再现与媒介正义——以《南方周末》空气污染报道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5).
②董阳、陈晓旭.从“极化”走向“理性”:网络空间中公共舆论的演变路径——百度百科“PX词条保卫战”的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15(02).
③陈经超、郑海燕.国内媒体建构环境风险话语的特征及其问题——以厦门、宁波及大连PX事件为例[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5(02).
④孙壮珍、陈文胜.谣言、技术风险与集群行为逻辑解析——以“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引万人逃命”为例证[J].当代传播,2015(02).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土建工程 施工现场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是实现建筑项目管理目标的必然途径。建筑项目管理目标即质量、进度、安全、效益、环境目标能否按事先预定指标实现,预定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是取决于现场施工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管理。
一、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材料使用不够合理
在工程建筑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要涉及到许多材料,而施工技术管理中常常对材料的供应和采购都不太重视,对工程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的质量和数量都没有进行很好的检查,也常常会忽略这些材料的分类问题,使得材料因为管理不得当而随意堆放,而不符合材料堆放的场所因为其环境不符合条件,材料的质量往往都不能保证,而且常会发生材料丢失或是被盗问题,造成工程建筑项目施工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2.对工程建筑项目施工的质量要求不高
工程建筑项目施工的整体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很好的质量检查体系。在工程建筑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对材料质量检测往往不够准确、真实。而材料繁多也造成了对材料逐一检查的可能性降低。工程建筑项目施工的管理往往忽略了建立一个对材料检查人员的监督体系,如果负责检查项目材料的工作人员,不认真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行业指标,对材料检测不到位,那么整个工程的质量的保证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3.缺乏安全意识
在保证整个工程建筑项目顺利完工的同时,工程施工的内部安全问题同样也是关乎整个工程的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但这个问题常常被管理层所忽略,造成一个管理漏洞。在整个工程建筑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足够的安全保护体系,没有把安全的理念摆在第一位,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也不够到位,没有专门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使得工程内部员工的安全意识十分浅薄。
4.对团队建设不够重视
工程建筑往往是一个大型的工程,在这个大型的工程中,必然会有很多的人员参与其中,而建设工程的技术性又要求各个参与人员的分工要有序和相互配合。但是每个员工都是有其自身特色的,每个员工都会有其个人的性格特征,每个员工也都有不同的擅长领域,而且,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面对这么多复杂的情况,这便决定了对每个成员的控制有效性不能提高,所以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管理层往往与员工层不能达成很好的沟通,加上缺乏一个可以供于交流的平台,这样一来,整个工程的团队合作便没有机会。
5.对施工现场中的技术和质量目标缺少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土建施工的技术工艺进行管理,如对工程技术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对工程现场勘测和施工放样处理,对土建实体工程的试验等技术性施工,还需要结合施工进度和要求,对施工中的工艺技术参数和进行质量控制,如对布线工程的质量控制,对新材料、新工艺的质量控制,对施工人员的责任心的管理,对出现的施工问题进行及时修复和改进的监督和控制等,对施工中临时性问题的解决缺少相应的跟踪和调查等。
6.对施工现场不文明施工现象严重,对机械设备不注重及时维修保养
文明施工是关系到现场施工安全的有效途径,而在实际现场施工中,常常出现脏、乱、差等问题,比如施工环境的卫生条件太差,对施工中的材料的乱堆乱放,不仅污染了环境,还造成了施工材料的浪费。同时,在施工中,由于某些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对施工机械设备缺少必要的保养和维护,设备老化严重,不仅噪音巨大,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还为施工留下了安全隐患。更有甚者,由于专业施工人才的缺乏,有些施工现场,非专业人员操作机械,对操作规程和要求的不了解,对设备性能的维护和保养缺乏必要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质量。
二.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措施
1.强化安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意识
土建施工现场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从人员的安全意识上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满足施工现场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现代施工管理的实际,结合不同工种、不同项目实际,开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讲解,切实将安全目标贯穿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去。
2.做好现场材料的管理
建筑工程的材料费用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工程造价直接受到材料管理效果的影响。因此,作为施工单位,必须做好现场材料的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施工前,应由专门人员调查研究工程施工所需材料的货源,多渠道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并依据施工设计和有关计算实际,编制好施工需求的材料及设备总量的计划。做好施工中的旬计划和月计划,根据现场工地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进度的需要,对于施工所需机械的进退场作出合理的安排。加强材料的保管,以免出现因为堆放不当导致水泥受潮或底层结块、因未垫好导致钢筋锈蚀不能使用等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提高材料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合理制定材料的采购、保管制度,做到货比三家,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降低工程的成本。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施工方应与设计方配合,确定好所需材料的材质、规格和品牌,精心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不间断的为施工方提供物料、供应和服务;②在材料采购单上将材料的数量、产地、规格等信息逐一标识清楚,材质、尺寸等必须一次到位,避免因采购的材料不符合施工要求等问题影响建筑施工的进度;③对材料的进场进行合理安排,进行进场验收、抽检抽样报检,根据施工图的设计确定各种材料的堆放位置;④清验到场材料并进行造册登记,按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严格发放使用材料,并进行发放跟踪;⑤库管员应对材料的库存量进行及时整理盘点,并做好各材料的分类堆放。
3.做好现场施工质量的管理
在工程的测量控制方面,监理人员应在施工之前检查施工放线和高程控制,对于建筑实体所能容许出现的误差值进行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随时检查工程实体的结构尺寸和高程校核,对于检查出的不合乎工程实体的基本测量,及时作出指正,要求施工单位进行处理。在施工实验控制方面,应以现场试验数据作为判定材料和各项工程品质的标准,用现场所得数据对分部工程中的各个工序所用材料进行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质量判定。监理人员还应做好指令文件的控制,以书面形式对施工承包单位提出需要完成的建筑任务,指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施工单位的责任。对于出现在施工现场的工程变更等,监理人员应及时处理,防止质量和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加强对于有安全隐患项目的控制,并监督施工单位进行修补或补救。
4.强化对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建设
对施工现场管理中的用电安全,机械设备的养护等进行科学的管理,如对相关设备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等进行全面的落实,安排电工对施工现场的电线和用电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对现场材料进行规范管理,如材料的订购与施工进度之间建立关联,切实将当前需要的材料与施工需求结合起来,最大化的利用施工场地来完成材料的有序堆放和科学调配,从而提高施工效率。
结语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管理中重要的环节,是一项具体细致的工作,提供了提高工程的质量、强化建筑结构等的依据。加强土建工程现场管理,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为施工单位节约资金,还能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在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必须结合土建工程现场实际,将现场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去,为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智星,刘莉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施工阶段;工程管理;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施工阶段的有效管理可以帮助施工方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造价控制的核心内容是计价和控制,施工实施阶段又是资金投放量最大的阶段,因此,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
一、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实施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建设所需要消耗的人、材、机资源、间接费以及其他相关的费用投资。这在造价控制工作中最为复杂,也最难以开展工作。为了创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的前提下,在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的控制。
二、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合同管理意识不强
在目前的建筑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承揽的施工任务比较多,建设单位的招标文件合同条款往往比较苛刻,还要把很多项目分割出来,建设单位自行分包。这样施工总承包企业在项目经营和管理上的困难就比较多。施工总承包企业为了能够承揽施工任务,就忽略了签订合同,也缺少对项目实地考察及合同条款的研究,就简单的套用招标文件的条款。而对于施工过程中由建设方分包单位、当地群众干扰以及设计单位的原因而造成的工期延误和费用的增加,施工合同条款上却并没有体现出来,施工总承包企业的现场管理人员对于工程的索赔问题也不够了解,不能进行及时的处理,就会为竣工结算带来麻烦。另外,项目管理人员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也不认真、不履行约定义务,给供应商又进行了索赔,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增加了项目成本。
2、成本核算不合理
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人员在计算项目施工成本时,一般是以当地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为依据,以及参照市场信息指导价来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直接费,工程量计算都是根据当时投标书中的工程量清单数量,没有在计算施工成本的时候重新计算施工图中的数量,对于项目当地材料的价格和施工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而组成的项目单价。但这种确定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成本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也没有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不重视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使用,严重影响了造价的控制。
3、项目部成员的经济意识不强
施工企业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对施工成本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项目部人员的职责分工也不明确。对于施工成本没有合理的计算,只是要求项目管理班子完成合同内约定的工程数量、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没有要求项目部控制施工成本,造成施工中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现在大多数项目部管理人员对于质量、安全和技术管理的重视高过施工中的成本控制,而工程造价人员对施工现场又不熟悉,对施工方案也不清楚,对地方资源的调查又缺乏准确性,所以计算出的施工成本与实际的成本又有很大的差别。
三、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措施
1、做好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也是确定和调整合同双方经济关系,解决合同纠纷,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施工企业所承担的工程项目大多是通过招、投标取得的。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都比较长,露天作业难度大,并且还有很多的不可预见因素,所以,施工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一定要重视合同的重要性。
1)规范建设单位管理行为
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及造价人员必须充分理解和熟悉合同条款, 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做好自身在合同中规定的工作, 正确表达建设单位意图, 下发符合要求的指令, 在合同约定的前提下实施各项管理工作, 做到管理科学、规范。
2)及时处理各类问题
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 对施工单位提出的索赔要求, 应利用合同条款予以处理, 解决工程造价方面的纠纷, 及时处理现场各类问题, 避免产生合同纠纷, 减少施工单位的索赔机会。
2、做好成本控制
1)人工费的控制
建筑施工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人工费占工程造价的20% 左右,只有控制好人工费,才有可能控制好工程成本。要从工日数和工日单价上控制人工费。首先,根据劳务市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各工序人工费的消耗,依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工人积极性,减少工耗损失,从而达到控制人工费的目的。其次,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加强班组的施工组织管理水平,合理组织劳力,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精减非生产人员,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最后,对于部分技术含量较低的分项工程。可以分包给班组,让班组包干,自行组织人员,降低工费成本。
2)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一般占工程造价的60%~70% ,是工程造价中的主要方面。要控制材料费用的支出,施工前就要对材料做出确定,按照成本预测中提供的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防止浪费,并且在施工过程中造价人员要求施工人员在安排施工时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防止不必要的返工,改进施工工艺,节约造价。另外,对于材料的采购价格不得超出成本预测中的材料价格,合理确定材料进货的批量及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3)机械费的控制
机械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 5%-8%,施工中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施工企业也要不断更新和改造设施,加强机械设备管理。通过合理组织和调配,减少施工中机械台班消耗,加强机械租赁管理,限制外租机械台班单价。
3、工程变更的管理
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有极大影响的设计变更,首先要考虑经济因素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变更,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跟踪管理,对承发包双方的实际履约行为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动态纠偏,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的问题,要尽可能减少设计变更,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会引起工程造价的上升。引起设计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设计粗糙,工程实际与发包时提供的图纸不符;设计阶段未考虑到的因素暴露出来,导致设计及造价变更;当前市场供应的材料规格标准不符合设计要求等等。要减少设计变更,首先,应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设计变更,除非不变更会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认真对待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及时核算有关设计变更的造价,并及时与设计者沟通,作出调整或修正对工程造价实施动态控制,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另外还要注重技术与经济结合,加强投资控制。施工中遇到问题应及时与设计方联系.选择既科学又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克服盲目指挥造成的浪费,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特别是负责项目的工程技术员应与财务人员相结合,从工程招标、合同谈判、造价预算、签付进度款到竣工决算、造价分析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4、现场施工质量安全的管理
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组织施工,执行自检、互检、交检制度。做好已完工程的成品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加强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事故隐患问题。为此,施工企业应不断提高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改进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同时,必须做到按设计图纸施工,防止出现因混凝土捣厚、基础挖深、垫层加厚等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以及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所造成的赔付,增加工程成本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是一个全过程的控制,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设单位要采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原则,健全成本、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郝艳粹,姚啸江.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控制探讨[J] .才智,2012(13).
[2]闫 颖. 浅谈工程造价与控制[ J] . 山西建筑, 2007, 33( 6)
对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 公司治理;盈余管理;经理人
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通过构建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着重解决二者之间委托问题而形成,以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股东与经理人的关系,即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股东如何有效激励和监督经理人。
一、外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资本市场。会计盈余信息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价值的高低。首先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了委托关系,产生了监督经理人行为的必要性。考虑到任何监督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以及监督行为本身高昂的成本,另一种变通的做法是通过赋予经理人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股权)。企业价值与经理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出于自利的考虑,经理人必然会有动力去操纵盈余数字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其次资本市场对经理人的约束主要来自权竞争机制。一方面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股票市场价格低靡,股东为维护自身权益就会对经理人施压或干脆更换经理层;另一方面股票市价低靡,相当一部分中小投资者则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抛售公司股票,这就给新的投资者创造了低价收购公司股票进而接管公司的机会,随之而来的也必然是原有经理层的全面调整。这种潜在的威胁客观上促使了经理人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平滑收益从而稳定股票市价。
以上讨论的均是权益性资本市场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其实,盈余信息在债务性资本市场中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在债务契约的签定过程中,债权人大多会对诸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股利发放率等指标做出一系列限制性规定。为获得贷款,经理人往往不得不对这些指标进行一定程度的粉饰。获得贷款后,为避免违约,经理人也会在必要时通过盈余管理将这些指标控制在限制性范围之内。
2.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市场与人竞争会计盈余信息是经理人能力及其价值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评估的前提便是存在着一个完善、健全的经理人市场。在这一市场上,经理人人力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他们所经营企业的所有者获利水平,即企业的盈利水平。通过竞争机制,能力强的经理人会得到大量的工作机会,而且往往是被高薪聘用,那些能力不强的经理人则往往会被替换,从而面临失业的威胁。经理人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就和股东利益联系了起来,为提高自身收益,经理人必须努力去提高股东收益。一方面会努力工作以增加企业实际盈余;另一方面在实际盈余既定的情况下,他又会采取恰当的手段来影响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以达到平稳股价、减少所得税支出等目的,这最终都会给股东和经理人自己带来有利影响。
二、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治理结构是指股东通过事前监督而实施的对经理人员的直接约束,主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内部治理结构中对经理人产生主要影响的是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主要责任在于负责选聘经理人,授权其在许可的范围内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并负责评价经理人的受托管理责任。但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却使得这种评价很难精确,这在客观上就产生了对监事会的需要,由其负责监督经理人行为并负责审计公司财务事项。但监事会和经理人之间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也不可能做到对经理行为的完全监督,于是,评价经理人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标准最终落在了双方均可直接观察到的企业盈余数字上,虽然这其中的道德风险行为难以避免。考虑到经理人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自然控制权,为美化自己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他必然有动力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使盈余数字变得有利于自己。这时,盈余管理完全是作为经理人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而出现。
以上分析表明,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法透过法律(不允许)、规则(成本效益原则限制)和人力(技术困难)去完全消除盈余管理问题。一方面对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要有一个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用平静的心态对待它,另一方面要利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从社会、企业的角度采取有效对策治理盈余管理问题。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1.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准则的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产物,具有不完全性,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围。实践证明,不当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准,故意曲解以及执行不力所造成的,应当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
2.明晰产权并设计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具有先天的规范和界定功能,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第一,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第二,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制约关系。只有产权界定清楚,会计准则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才会有效率。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还应当针对企业管理当局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要承认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人力产权,具体可实行年薪制和经营者股权,同时辅以非货币激励方式,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充分得到与其经营业绩相匹配的收益和荣誉;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股东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各利益相关方或监事会对公司所采用的不合理的会计政策有权要求企业管理当局作出解释或予以调整。还应强化外部监控,对实施不当盈余管理行为的经理人员实行市场禁入制度等,从根本上切断企业管理当局机会主义行为的退路,使不当盈余管理的成本大大超过其获得的收益。
3.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1)重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轻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使投资者在遭遇证券侵权后难以运用民事诉讼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2)在证券侵权行为的处置过程中,往往以行政行动代替法律约束,大大地限制了投资者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3)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行之有效的集体诉讼和股东代表诉讼方式,尚未引入到我国法律条文和证券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审理实践中。为进一步完善民事赔偿机制,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参照国际准则健全相关法制,突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和法律环境。
4.完善相关法规,改善企业外部投资与融资环境。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所亏损,将被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达到10%以上,才能有配股资格,这些规定导致了上市公司出于融资的压力,利用各种手段实施盈余管理。有必要对此类条款加以补充和完善,除了上述依据外,还应辅以其他指标,如企业持续盈余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等,建立一个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务,以减少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外在诱因。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