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规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园景观设计规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园景观设计规范

公园景观设计规范范文1

关键词:秋澄公园;生态;文化 ;休闲

Abstract:Wu Yi Qiu Cheng Park located at the Wuyi city , south side faced with Shu Xi , it’s a greenbelt along the brook , area approximately 7.3 hectares , union actual topographical condition , design a city green garden as subject of ecology, culture and leisure.

Key Words: Qiu Cheng Park ;ecology;culture ; leis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况

武义县素有“温泉之城、萤石之乡”的美誉,隶属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东南,“长三角”经济圈南缘 ,界于东经119°27′~119°28′,北纬28°31′~29°03′之间,南北 长59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面积1577. 2平方公里。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44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干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武义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无霜期214―242天;年降水量1445.7毫米;年日照时数1963.7小时;年辐射总量108.3千卡/平方厘米。

本次设计位于武义县城区内,南面面临熟溪,为沿溪条状绿带,面积约7.3公顷。基址内有部分为荒地,还有一些未拆除的建筑,北面有一块地略有规划,但是现状较为凌乱,需要进行调节。

二、设计依据

1、总体规划及现状的相关图纸资料;

2、《公园设计规范》;

3、对现有场地的踏勘;

4、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规定;

5、有关领导的意见和指导精神;

三、设计构思

充分结实际的地形条件,设计以生态、人化、休闲为主题城市绿园。

四、设计指导思想

1、遵循本案的总体规划,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指导园林规划设计,通过园林小品、水景、绿化造景等景观设计积极改善城市环境景观,创造富有生机、蓬勃发展的休闲旅游城市。

2、合理进行景观分区,各个区域有其特色的景观内容。

3、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吸收国外环境景观设计的先进理论,继承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充分发挥绿地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形成完整的绿化环境体系。

4、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处理好本岸集中绿地、地形设计、水体和小品,使之形成生态的、可持续的景观空间。

五、设计原则及目标

(一)原则

1、生态设计

生态是景观的灵魂。一个好的设计,必须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便是生态设计的体现。

本方案的设计中,始终坚持生态设计的思想:道路、小品建筑、基本设施以天然材料结合现代材料为主,或与主体建筑用材相协调,使之融于自然,融于环境;植物配置更是讲求生态性,植物造景采用多层次配植来进行景观空间的竖向分隔,创造出植物群落的整体美。以成片种植大乔木为主,配以小乔木和花灌木模纹色带,不仅可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绿化覆盖率,还可形成立体绿化景观,在色彩、质感和季相上形成对比,以满足植物配植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的条件,在有限的绿地中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

2、生活设计

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

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欢乐、悠

闲、幽雅的感受,既体现“以人为本”

的设计原则。线型流畅的园路,曲径通

幽,移步换景;绿荫、鲜花、清澈明亮

的湖水、阳光、小草、木椅……一切都

显得那么惬意,温暖、和谐,使人们心

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爱,对亲人、爱人

的情,对健康的向往。工作的劳累,生

活的烦恼,顿时抛入了那亮绿的小草中

间,“化作春泥更护花”。

3、创意设计

创意将平凡转化为永恒,好的设计还需用创意来点缀,通过各种手法来表现:小品点景、植物造景、或借景自然……使之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一首首隽永的诗篇,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或洒脱、或奔放、或雄壮,或委婉,与心共鸣,与心交流。创意设计是公园有别于其它的特色、特别之处。

(二 )目标

建设成武义县功能齐全、主题明确的城市绿带,为市民提供晨练、学习、休闲的空间,满足市民的对生活环境日益提高的心理要求,提高城市品位,创造优良的生活、投资及休闲旅游环境。

六、景观设计分析

本设计根据绿地的性质、用途、服务人群以及设计者的总体意图,结合总体规划的生态、人文、休闲原则,将整个公园分为以下几个区:主入口区、休闲步行区、自然丛林观赏区、生态溪流游赏区、童真天地园、康体健身区。在平面构图布局上使它们互相因借,有主有从,有节奏有韵律,以取得和谐统一、中西合璧、活泼古朴、庄重大方、野趣横生、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一)、主入口区

主入口区起始于熟溪桥,位置上需要解决和熟溪桥西面的城市绿地景观相衔接,功能上要满足公园入口集散的要求。沿桥下面做了一个下沉平台与桥西面相连接,将新造的公园和已有的西面城市公园联系在一起。平台向东为一条狭长的步行走道,通过地面的拼花铺地延伸到主入口广场。主入口广场也是一个餐饮美食广场,由于堤坝走道与道路有一定的高差,设计上考虑将道路与堤坝走道之间抬高,一方面可以使公园可以相对有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开喧嚣的城市交通干扰,另外抬高的绿地也能给城市道路景观带来立体的视觉效果。主入口原为一个停车场,地方比较开阔,为美食文化广场的建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广场中间为一个艺术照壁,照壁前面刻有“秋澄公园”,背面为一个浮雕墙面,上面镌刻“熟水秋澄”这个历史典故。广场内将熟溪水体引进来,形成江南小桥流水的布局风格,沿溪流布置建筑,建筑采用传统江南民居形式,居民、小桥、流水营造出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

(二)、休闲步行区

休闲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功能之一,休闲也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内容之一,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一切园林要素的布置都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最终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休闲步行道利用植物与地面铺装之间的有机结合,让游人在游赏江景时能享受到足下不断变化的情景带来的愉悦。在这些景点设计中尽量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小品尺寸、视觉感受、亲水性与安全性等方面都做到最佳。

(三)、自然丛林观赏区

本区块内主要是体现植物景观。模仿自然界植物生态群落的生活方式,合理将乔木、灌木、地被和草坪按照自然生长规律搭配在一起;将阔叶、针叶等树种混交,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景观,如混交林、疏林草坪、孤赏林等。利用植物不同的观赏习性,将它们群植,分别形成以观赏开花为主的香溢园,以观赏果实为主的秋实园、以观赏各种颜色树叶为主的醉红园,以表达对松柏类植物不惧严寒的敬意的傲雪园。通过园路的组织将其联系起来,使游人在游赏过程中得到不同的视觉、嗅觉等感官享受。沿江边的步行道上采用膜亭休息处有序的排列,提供人们休息和欣赏江水的优美。在膜亭背后景墙上做了一些浮雕,内容为展示武义民间文化。如反应武义高超的根雕艺术,武义民间美术类石雕(凝灰岩雕刻、萤石雕刻)和泥水画(墙壁画)等。在小路边或者一个转角点,适当点缀一些武义民间文化类情景雕塑,起到丰富公园文化内涵,增强景观观赏趣味。

(四)、生态溪流游赏区

生态设计是本公园的主导思想。一方面要遵循自然规律,模仿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形态,将它们的具象状态在公园中体现出来,另外一方面公园也要将已经逐渐从人们意识中淡化的童年生活场景重现。在公园基址的位置曾经水网交错、水草丛生、百鸟低飞、游鱼翔底,这一切都源于水这个生命的缔造者。所以在本区内设计了蜿蜒曲折的自然水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人们童年的生活场景;同时水系的存在与熟溪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水体之间的对比美,一者大,一者小,宽广和秀气,驿动和安宁交相映衬,共同组成一幅和谐自然美丽画卷。沿水系分别设置了供游人休息和游玩的公园景点:

1、假山跌水――此处为一个景观亭和假山喷泉相呼应,假山作为游览视觉对景,而景观亭是游人休息的精致小品。

2、亲水台阶――沿水系设置一些延伸入水体的台阶,水深为50厘米左右,可以提供游人亲近水体,同时又保证游人戏水时的安全。

3、休息广场――一个连接水体和绿地的圆形平台,提供游人在水边停留和休息。

4、水上木栈道――以枕木为材料,让游人体验水上行走的乐趣。

5、亲水平台――与木栈道相连接,木材质相互之间的连接,使游人仿佛置身于自然的环境中,体验不同的休闲方式。

(五)、童真天地园

儿童是公园游人里一个重要的人群,他们有着自身游玩的特点,所以在公园内为他们开辟一个童真天地园。针对儿童比较喜欢新奇的心理和好动的行为特点,在建筑上考虑造型比较新颖的管理房,里面可以做小卖部和提供滑冰的器具。管理房外是一个大型的溜冰场,以提供他们在里面进行玩耍。另外安排了一部分低年龄的儿童游戏场地,通过木栈道将各种游戏器具结合在一起,中间位上坑或者草地,起到保护作用。

(六)、康体健身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身体的锻炼却越来越少。作为公园设计不仅仅只考虑游赏功能,更应该关注人们不断增长的锻炼需求。结合当地的生活习惯,在本区设置了健身广场、康体步道等一系列运动场地和设施。这些设施包括了各个年龄段的活动需求,可以安排中老年人进行跳舞和晨练的运动场地、健身广场和康体步道;青年人进行户外运动的休闲广场等。沿熟溪岸边设置了一些游船码头,让人们可以荡舟溪上,去享受大自然悠闲时光。为了考虑与外面道路的衔接,所以在此处留有一个入口。沿道路分别设置了生态停车场,解决车辆停放问题。

七、竖向规划

由于公园内堤坝走道比城市道路要高,设计考虑在公园北面进行抬高,使地形与堤坝走道尽量齐平或者稍微高于走道标高。尽量在满足土方平衡,遇有高地形的地方尽量不动土方,保持原有地形,平坦的绿地区域可进行微地形塑造营造错落有致,地形起伏的园林空间,地形的改造要有利于绿地的自然排水,绿带与道路之间进行较大的地形起伏,以达到绿带内的的景观与道路景观的有效分割的效果。同时,竖向设计还要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良好条件。

八、给排水规划

(一) 、给水工程

本设计用水由公园给水管网供水,供水水压不低于0.25Mpa。

本设计用水以绿化养护用水、水池的用水及水景喷泉用水为主。

绿化养护采用自动喷灌和人工浇灌相结合的方式。在重要景点采用自动喷灌系统,其他地方布置洒水栓,、实行人工浇灌。

自动喷灌系统采用埋藏式旋转喷头(射程10.7~12m,工作压力:0.17~0.25Mpa,流量:0.86~1.13m³/h,弹出高度:100mm)及散射喷头(射程4.9m,工作压力0.21Mpa,流量0.82m³/h),电磁阀和控制器。在自动喷灌喷洒不到的地方及自动喷灌不工作时由洒水栓供水,实行人工浇洒.

洒水栓采用快速连接阀,管径为de25。

给水管采用PP-R给水塑料管(PN1.0),熔接,100mm砂基础,埋深不少于0.7m。

绿化用水量以2~4L/m(.d计,喷泉用水量以水池容积的10%.d计.

(二 )、排水工程

本设计雨水排除主要是中心广场及绿化内的雨水排除,设计时以有组织排水和微地形排水相结合,在自然排除有困难的地方布置雨水口,盖箅排水沟收集后排入雨水管或湖水中。

广场的排水坡度为0.3~0.6%,盖箅排水沟坡度为0.5%.管道坡度为0.3~0.7%。

雨水管采用UPVC加筋管,100碎石基础,粗砂回填至管顶,埋深不少于0.7m。

九、照明规划

绿地绿化面积较大,其电气工程的实用功能为整个绿化园区及景观小品等环境景观照明的供配电系统。

设计依据:国家有关设计规范JGJ/-16-8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

根据绿带各区域机电设备容量及增长性和其负荷等级情况拟定了本工程供配电系统方案。

由绿地配电房或城市供电系统的低压配电装置引出几路低压电源向各待定位及设计的区域动力柜提供低压电源。各区域机电设备及景观照明电源均由区域动力柜提供。根据园内特性,低压电缆所有电气设备外壳采用三相五线制输配电。电缆VV22-1KN铠装电力电缆埋地或电缆沟敷设,进出建筑物及穿越道路时均穿钢管保护,照线路采用VV型橡套电缆穿PVC管形式。

景观照明的设计原则:重点区域按亮化标准设计,其余按一般标准设计,照明灯是采用庭院灯、泛光灯、地埋灯、草坪灯等。(详见灯光布置图)

十、总体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景观环境设计的重点。要构架“自然生态、以人为本”休闲环境空间与场所,最重要的是植物生态景观群落的营造,它是自然化景观再现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局部性植物群落的构成,富于自然化的景观则是“无源之水”。

根据公园基础的气候,水文,降雨,土壤等的特点,植物群落是以常绿的阔叶树和常绿针叶树为主,与落叶阔叶树混交林相出现。但作为公共绿地植物景观与环境,应充分考虑冬日梅雨季节对阳光的需求。因此,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和冬季的充足阳光。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观叶,观果及芳香树种。下层采用耐荫的底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整个公园香樟为基调树种,以水杉、杜英、广玉兰、杂交鹅掌楸、枫香、银杏、榉树、白玉兰、二乔玉兰、柳树、乐昌含笑等。(详见植物配置图)

具体的植物树种的选择:

上层乔木:香樟、乐昌含笑、杜英、广玉兰、女贞、杂交鹅掌楸、枫香、银杏、榉树、白玉兰、二乔玉兰、柳树、合欢等;

中层乔木:桂花(金桂、银桂)、樱花、碧桃、红枫、鸡爪槭、海棠、紫薇、木槿等;

花灌木,色叶灌木:杜鹃、金丝桃、含笑、栀子、海棠、金叶女贞、红花继木、火棘等;

地被:书带草、麦冬、石蒜、二月兰、地被石竹等;

攀缘及藤本植物:紫藤、蔷薇、络石、爬山虎、花叶蔓长春花、常春藤等。

十一、建筑小品设计

在整个景观环境的设计中,除了一些必要的功能建筑和景观休息建筑以外,原则上不再出现人工建筑。出现的景观建筑一般也是小体量的,且是分散在绿色的环境之中。在建筑形式的考虑上,原则上以明快,轻盈,通透为主。同时,为了景观上的丰富,以及气氛的创造,选用了膜构,玻璃和木构架等形式。以现代的材料以及由此带来的建筑特有的自由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也给场地传达了一份活跃,自由的感觉。更多注意材质之间对比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散布出自在,轻松的氛围。园内设计了厕所、茶室、亭廊等多样的建筑形式,同时建筑的选材也是天然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多样材料。但在整个建筑设计中以绿地的建设原则为原则,建筑在变化中求统一,体现了绿带的功能性,同时也塑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十二、园路设计

公园景观设计规范范文2

关键词:居住区; 珠三角; 植物景观;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80-03

引言

随着新常态下“美丽中国”“生态宜居”等思想观念的逐渐增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已由“生理刚需”转型至“精神品质”,对居住区环境的认识也从“小区有树就行”转型至“住在公园里的家”。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质量,园林植物景观也逐渐成为评价居住区是否宜居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对居住区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整个居住区植物群落景观的评价,但根据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不同功能分区对植物景观的要求亦不同,以整个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不同分区的植物景观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文针对不同功能分区展开研究,构建了相应景观评价模型,乃至整个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评价体系。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简介

本文以居住区所处城市、规模参数、风格及获奖情况等作为选择原则,并根据统计学最小样本量原理,确定了珠三角地区六大城市,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共计18个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进行实地调研。

1.2研究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为AHP法)是运用多因素分级处理的方式来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的方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托马斯・萨提(Thomas L. s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与层次化并行的分析方法[1]。

课题小组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中对居住区绿地的分类原则和方法作为研究依据,并结合调查分析将居住区绿地分为4个空间,即入口空间、道路空间、滨水空间以及中庭空间,以此为单位进行研究[3]。

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居住小区技术规范》[4],并综合专业从业者的建议,选取了生态属性、观赏属性、意境属性以及经济属性4个准则层评价因子及20多个因子层评价因子,构建两两判断矩阵。

采用许树柏[5]的原理,对获得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当结果满足其原理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评价模型及评价因子确定

本文以不同功能分区为单位共构建了4个评价模型,即入口空间模型、道路空间模型、滨水空间模型以及中庭空间模型,针对居住区植物景观,进行系统理性的分析。

在确定模型评价因子时,站在需求者和设计者的角度,对不同功能分区植物景观评价因素进行分析,突出了4个模型的共性与个性部分,最终确认了22个评价因子计入评价模型[3](表1)。

3讨论

本文以居住区不同功能分区为研究单位构建了景观评价体系,然后通过对景观案例的具体分析,证实了该评价体系较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居住区园林植物景观评价。在分析获奖项目景观时,对应评价结果较高,进一步证实该评价体系具备一定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实际应用中,景观设计人员可按该评价体系中的高占比权重因子进行植物配置,即能获得较满意的植物景观效果。

同时,本文为植物景观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仅在居住区中,在道路、公园等其他植物景观评价时也可按其功能分区进行针对研究,更能突出研究主体的个性化特点。通过评价体系很明显得出,珠三角居住区的植物配置所运用的乡土植物相对较少,但许多乡土树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这就需要园林工作者做更多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郝勇,范君晖.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3.

[2]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12.

[3] 蔡鑫. 珠三角地区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模式研究[D]. 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

[4]居住小区技术规范:DBJ15-11-94[S].广州:广东省建委,1994.

[5]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51-59.

[6] 翁殊斐,陈锡沐,黄少伟. 用SBE发进行广州市公园植物配置研究[J].中国园林,2002(5):84-86.

[7] 翁殊斐,柯峰,黎彩敏. 用AHP法和SBE法研究广州公园植物景观单元[J].中国园林, 2009(4):78-81.

公园景观设计规范范文3

关键词:竹子公园;主题公园;规划设计1 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

竹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在继承古典园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民族化的园林艺术形式和现代游憩生活内容的统一。就山水创作而言,竹子公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进行适当的改造。北京紫竹院公园筠石苑原为公园花圃,地势平坦,造园者并没有一味地挖湖堆山,简单模仿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自然山水园林形式,而是基于引水入园和造景的需要,将地形作成缓坡和山丘,以竹、石、水面和轻巧的建筑穿插于起伏的地形之中,形成一组优雅的园林。

2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如筠石苑中游憩建筑的占地比例不足1%,远远低于《公园设计规范》中同面积专类植物园的6%。园林建筑的位置、进行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应符合竹子公园总体设计要求,能够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统一协调。竹子公园不论地处何方,都给人以身处南国竹乡的感觉,为进一步强化这种情趣,一般采取南方风格的建筑形式,或用竹材作为园林建筑的主要材料。南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多为青瓦粉墙、褐色门窗、不施彩画、体量较小、布局灵活,显得玲珑清雅,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园林意境。

3 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

3.1 适地适竹,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

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应按公园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运用种种观赏竹的形式美要素,充分考虑与山石、水体、建筑和其它植物的和谐统一,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裥环境。同时,竹子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竹子大多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要求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12~22℃,1月份平均温度-5~10℃以上,年降水量1000~2000mm,年平均相对温度65%~82%,性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亦有部分竹种具有特殊习性,如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等耐荫性相对较强;黄槽竹、早竹、金镶玉竹等可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北京露地过冬;刚竹、淡竹等可生长于微碱性的瘠薄土壤……在气候不太适宜的地区应用竹子,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小环境,且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能采用喷灌则效果最佳。

3.2 师法自然,营造竹子景观

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竹林群落是竹子造景的艺术创作源泉,竹子公园应师法自然,种植设计以竹林为主要配置方式,竹林景观在城市公园中宜与草坪结合,形成竹林草坪,营造清静幽深的园林植物空间。竹林草坪如能结合微地形和溪涧曲水、自然山石驳岸,则更添城市山林、返朴归真之野趣。竹林中开辟小径亦是竹林景观设计的常用作法,古典园林的竹里通幽艺术手法在安静休息区依然适用,参照公园游人容量,竹径的宽度应在0.9~2.0m,为营造含蓄深邃的意境,竹径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力求变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园林的有限空间,同时避免过度曲折,矫揉造作。如果竹径较长,可在中间开辟若干开敞空间,奥旷交替,以避免产生单调的感觉,同时竹径可用宿根花卉镶边,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构图。竹径的铺装如能取古人竹子绘画的笑意,拼成竹子图形,则进一步促进了园林创作意境的延伸。

3.3 寓情于景,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竹子景观

竹子公园因竹成景,以竹为主,追求清静幽雅的园林创作意境。在服从公园竹子景观总体布局的条件下,竹子亦可与其它植物配置组景。古典园林竹子造景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配置模式,如“三益之友”、“岁寒三友”、“四君子”等,奇松、古梅在竹子公园不可缺少,亦可制作成花台或大盆景形式。南京情侣园一片竹林边几株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富于诗情画意,营造出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现代园林竹子造景更应师法自然,竹子公园除应保留原址的古树名木外,竹林景观应形成人工栽培群落,尤其选择观花或观果类下植被,如毛竹林下可配置杜鹃、油茶、柃木、紫金牛、珍珠莲、新木姜子等。

4 总结

竹子公园的地形改造要师法自然,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微地形竹林景观为特色。竹子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要充分挖掘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资源。园林建筑宜少而精,最好选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应体现朴素、淡雅的南方建筑风格,以营造出体现南国竹林风光的园林空间。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设计规范范文4

关键词:生态,城市,园林,建设,设计,景观

 

[前言]目前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的兴起,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突出进行园林绿化、为业主营造温馨优美的生态居住环境。目前新近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更加突出地域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符合当地的民族风格,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以从形象化转到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上。目前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以在全国迅速普及,从中心城市普及到中小城市及村镇。2009年5月7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辽宁沈阳为“国家森林城市”及“园林城市”。笔者针对建设沈阳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确定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布局。政府规划部门坚持规划先行,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界定生态保护用地、水系及水源保护用地、文化建设用地、旅游发展用地和工业发展用地。规划生态功能区,保留沈阳市东北部原始次生林和人工林,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铁西、浑南高科技产业;沿浑河两岸建绿色长廊和文化公园、观光公园等城市绿肺,在行政、居住和商贸功能区分别建设不同规模的生态和绿化用地,成为具有生态特色的中心城,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所有的建设项目必须服从规划,严格审批建设用地,不得擅自突破规划。

二、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宜居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设计的基础上,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地域等相关专业知识的设计人员对自然环境进行有生态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具体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城市建筑和布置园林、道路、桥梁等途径创造贴近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环境的过程。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地域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在设计上体现人类文明的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景观设计的内容要根据地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设计理念,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市总体规划大多是从人文地理,生态角度出发;突出的大型主题公园设计伴随几个中等水平的园林公园及星罗棋布的街道景观设计服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规划面积相对合理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住宅小区庭院等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设计园林景观.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及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等等.

三、城市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是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本地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合理选择。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减少不必要的大兴土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养护成本,而且更加贴近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错落有致的建筑在小区园林绿化簇拥中更能显示出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特点。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应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论文大全。设计施工中应模仿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层次搭配,造就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强调人性化生态宜居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们置身在园林绿地中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人工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服务的,具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草地和石缝中找到小虫,捉到蝴蝶蜻蜓;老人们外出归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住宅小区入口及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被绿色环抱,尽情享受园林景观,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高质量优美的生态宜居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提高生态宜居生活区域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小区的硬件建设必要条件。

四、提高城区绿化建设质量

全面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在创建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生态建设的长远目标之一,进一步完善绿化生态系统,把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环境、优化投资环境的重点工作,努力为沈阳市民打造一个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绿色生态宜居家园。沈阳城市建设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以城区道路、浑河两岸绿化为骨干,广场和公园及庭院绿化为中心,全方位立体绿化模式。2010年的沈阳市园林绿化宗旨是改建八个公园,增加通透性、可游性、观赏性。经引活水入园,节能循环用水,使公园因水而富有生机和灵气。论文大全。在突出位置点缀具有东北民族特色的雕塑,结合满清历史,围绕东陵、北陵打造辽宁地域文化氛围。

五、绿化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使城市绿化转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由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沈阳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变绿了、变美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绿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沈阳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及“园林城市”为招商引资创造的环境因素可见一斑,沈阳城市品位逐年提高。通过加快城市绿化建设,使城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城市各主要道路由过去的光秃秃的路变成如今的绿意簇拥,鲜花环抱,园林随处可见,使广大市民的生活环境贴近自然.小桥流水绿树草坪可谓春光无限。生态园林城市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化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优美的人居环境每年都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沈阳市内转移。推动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和项目,市内几个开发区聚集了数万家外资企业及合资企业、促进沈阳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作用日益增强。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当然水源和水量的限制是北方园林发展的制约因素,沈阳正大规模的引水入城,浑河及南北运河正在发挥其改善城区小气候的作用,水系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条件。

沈阳市城市绿化虽然进入“国家森林城市”及“园林城市”的行列,但城市绿化水平、绿化质量与与广大市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应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绿色经济,强化以城市园林绿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把沈阳市建成山水特色突出的园林型绿色生态城市。论文大全。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整治,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几年来,沈阳市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以建设生态宜居为目标,接近实现“蓝天、碧水、绿地、宜居、绿色工程,2010年伊始便改造景观公园,环城绿化带、铁路、道路两侧绿地、广场绿地和小区绿景的建设工作。

[结束语] 建设沈阳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基本路线正在实施,2010初沈阳太原街“万㎡”大绿地”项目总投资3.5亿元,今年投资约2亿元以开工立项,沈阳对引进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环保规定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审批,坚决制止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发展生态工业园建设,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一家工厂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最终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使沈阳天蓝、水碧、山绿、城美,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历史古迹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沈阳正在崛起,并坚定不移地朝着现代机械制造业基地、生态旅游名城的目标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暂行)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公园景观设计规范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为城市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快速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如何保护当下城市建设的多元发展已成为景观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景观设计教育也应该肩负时代责任,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的技能型景观设计教育,更需要建立适合时代需求的教学体系。由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承办的“2016四川省高职大学生园林景观设计技能大赛”有21所高职院校参赛,可见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但是不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该课程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专业,课程涵盖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空间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作为专业方向之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室外环境的艺术设计。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本身提倡的是场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景观设计课程最重要的是讲授设计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从东西方园林的历史沿革出发,延及近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和当代城市化建设现实,讲授建筑及建筑群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理,并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城市公共绿地系统与城市住宅庭园的具体设计课题与课程作业,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设计技能,侧重于室内外环境的结合。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系统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实习指导法等。虽然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但是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对如何实现设计想法不够清晰,对于创新设计的表达也有待提高,可见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才能顺利而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分配,要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么由教师自由掌握。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顺序,要么先理论后实践,要么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无论何种方式,对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都有所欠缺。案例教学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通常教师采用的是通过大师作品、知名案例或自身接触的项目进行讲述。对于学生而言,接触大师作品固然能够提升起点,但缺乏实地参观或实际参与的项目容易使学生缺少直观感受,使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难以将学习所获应用于实践中。

(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含室内和室外两部分设计课程,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就业时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也会造成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主要体现为被动地接收教师的授课内容,结果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

(三)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不缺乏互动交流,但互动形式的选择会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学生方案设计的点评环节,除了教师点评以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个体方案互评或者小组协作方案互评,学生个体方案互评耗时较多,小组协作方案互评的个体性体现不足。总体而言,目前的课堂有互动的形式,但学生的收获可能参差不齐。

三、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达到“知识够用,实践会用,就业实用”的教学目标,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师“教”的环节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景观设计作为专业技能课,其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都应体现这种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着眼点是学生如何学、需要哪些技能、学完这门课后达到什么效果。1.量身定制适合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方向,课程设置无法面面俱到,学生通常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更缺乏宏观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该课程应以小尺度场地设计为主,比如屋顶花园、住宅庭院、街头绿地等。小场地更易于学生感知空间尺度,更侧重空间形态的表达和视觉形象的塑造,符合艺术类学生的兴趣。此外,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安排了专业教师在每个班级进行专业指导答疑解惑,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毕业生通过讲座形式介绍景观设计行业发展动态与就业前景。2.强调相关课程的配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但涉及技术、人文等领域的知识相对薄弱。在教学中可强调空间的艺术化表达以及相关课程的配合。比如,设计概论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三大构成课程可以锻炼学生从平面到空间的构图能力,工程制图课程可以强化学生的设计规范性。3.紧跟社会需求设计教学课题为满足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在开课之前广泛查阅相关招聘信息,通过与本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找出就业环境对专业知识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课题。比如,近几年全国多个城市进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教师在授课中就结合庭院设计开设雨水花园设计的教学课题。再如,随着近两年国家生育政策调整,考虑到涉及儿童活动场地需求的增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了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教学课题。4.培养理性分析的设计思路艺术类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缺乏理性严谨的分析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其空间想象力,同时不断渗透景观设计的指导性、经验性语言,如设计流程、设计要素运用、设计评定标准等。无论教师讲授还是学生方案汇报都应强化这些标准的应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进行多角度讲解,从总体规划到细部设计,再到项目亮点,最后提炼出可以借鉴的部分。

(二)学生“学”的环节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课程感兴趣才能充满激情地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1.学生参与课程学习金字塔展示了如何能够有效地学习: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四种学习方式属于被动学习,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这三种方式属于主动学习。在课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看静态图片和视频资料,还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景观设计作品,以PPT的形式分享给其他同学。收集资料和汇报的过程能让学生对各类作品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2.参观教学案例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大多引用身边便于参观的案例,比如学校周边的社区和湿地公园,包括北美风格的龙湖长桥郡小区、西班牙建筑风格的牧山丽景项目、东南亚风情的南洋庄园小区、金科廊桥水乡湿地公园等。学生可以利用周末近距离接触实际的设计项目,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直观认识。3.积极参加各项竞赛设计实践是提升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安排专人负责收集设计竞赛信息,及时到网站,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设计比赛。无论是个人参与还是团队合作,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类问题,思考、讨论解决方案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三)互动环节

公园景观设计规范范文6

关键词:城市道路;动态景观;主景植物

何为动态景观?举个例子,一个玩具陀螺,其表面画有一幅画,静看起来很漂亮,可是转起来全然不是味,但如果画的是几个并列的同心圆图案,转起来就很漂亮了。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植物构成的景观好比一个陀螺,只是其本身并不运动,运动的是欣赏道路景观的人。

笔者据多年的城市道路园林设计经验,探讨道路的动态园林景观,以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1 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特点

城市道路景观不同于小区与公园等景观类型,后者多为一种驻足观赏的静态景观;道路景观的观赏主体主要是处于运动的汽车(人)、路上的行人,它是以园林植物为载体,通过植物在绿化带内的有序列的动态韵律设计配置,形成整条道路线型的相对动态景观带,给人以动态视觉美感,此为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特点。城市道路动态景观符合以下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安全导向

绿化设计通过园林植物的配置,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正确导向,有效减弱汽车眩光,降低司机的驾驶疲劳度等,创建舒适宜人的行车与人行的道路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1.2 动态美学

动态景观是视觉运动变化中的景观,其决定因素就是视觉变化的速度,因为速度决定动态景观变化的尺度。

1.3 适地适树

植物选择应因地制宜,多利用本土树种进行园林绿化。以本地树种为主,同时兼顾引种适应性、观赏性强的树种,合理搭配,并考虑城市土壤条件、养护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绿地植物,形成稳定优美的景观。

2 对道路园林认识及设计上的误区

2.1 只求“生态”

这其实只强调了功能性,而忽略了园林的艺术性。只要生态就好,忽略了道路内在的视觉美学要求。尤其是现在的快速路园林建设,只要求多种树,园林美学要求不高。

2.2 对“自然生态”的误解

植物配置设计粗糙,施工出来的效果凌乱无序,并将期当成所谓“自然”,其实是毫无观赏与动态美感,降低了园林艺术水平。

2.3 动静态错位

将公园小区的静态美用于道路上,做得过于繁杂。不但可能影响交通安全,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就如前言所举的一个“陀螺”例子。

2.4 植物生长有其本身的自然规律

城市道路绿化片面追求初期效果而种得过密无视了植物未来自然生长的空间,或者对灌木加以修剪追求所谓人工美。

3 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3.1 景观定位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定位应根据其市政功能作用不同,分为主干道与一般道路, 其中主干道中又根据设计时速不同分为城市景观路、城市快速路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以上道路尤其是园林景观路及主干路的绿化进行整体的景观特色规划。景观定位与设计时速有很大关联,而动态景观尺度决定于速度快慢,因此景观定位通过设计时速影响了动态景观的变化尺度。

3.2 景观分段

景观分段从宏观上来体现道路的动态景观变化。同一条道路的绿化具有一个统一的景观风格,可使道路全程绿化在整体上保持统一协调,提高道路绿化的艺术水平。道路全程较长,按用地环境分布有多个路段,各路段的绿化在保持整体景观统一的前提下,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结合各路段环境特点,景观上得以丰富。

城市道路周边用地分为居住区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山林地貌等,根据每一用地情况,园林设计上有所变化,使每段均有自己的景观特点又相互联系,以丰富道路景观、呼应环境。

4 动态园林景观与植物配置关系

景观分段从宏观上体现了一条道路的动态园林景观变化,而每一景观段的植物配置则从微观上构成了城市道路动态视觉变化的基础。

道路动态景观强调的是立面变化的感觉,即植物疏密感、高低错落感,这比漂亮的平面图案更有强烈视觉美感。其设计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等美学原则,植物配置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思想。

城市道路绿化带中与动态景观变化紧密关联的主要为中间绿化带、主辅分隔绿带、红线绿化带。每种绿化带根据视点所处位置不同其配置设计手法(韵律控制)也有所不同。

4.1 中间绿化带动态景观

中间绿化带位于道路中央,与超车道相邻,它在所有绿带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起到防弦光的生态功能,因为在中间分车绿带上可合理配置灌木、 绿篱等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能有效地阻挡对面车辆夜间行车的远光,改善行车视野环境;此外中央绿带还是体现一条道路景观特点的重要空间。

中间绿化带以双向运动的汽车为观赏视点,因此中间绿带应有2个观赏面。中间绿带主要由一个个主景植物串连而成,主景植物一般由大灌木、乔灌组团构成,每个主景之间的差异通过配置形式(遵循美学原则)、植物种类来体现。这就要求设计者须熟悉每种植物的形态、特性及其相搭配后的生长状态等,才能把握好施工后的园林效果。

4.2 侧分隔绿带动态景观

侧绿带位于主车道两侧。同样以运动的汽车为观赏视点,但侧绿带不同于中间绿带。因为它位于均速道旁,侧绿带尺度变化受景观定位影响相对于中央绿带比较小。两侧分车绿带对非机动车有庇护作用,其绿化所起的滤减烟尘、减弱噪声的效果最佳。当绿化带超过4m时,宜乔、灌、地被植物以自然的配置形式复层混交,扩大生态绿量,但同时要高低错落,注意避免生成一堵绿墙,不利于污气扩散。从车道起向外由低到高呈梯状,形成良好行车视野。

4.3 红线绿化带动态景观

红线绿化带位于道路外侧,与外部环境接壤,靠内紧挨着人行道,因此与人行道以人或自行车为观赏视点。 行人与自行车移动速度一般有6~10 km/h,大约每秒1.6~3m,相对于汽车慢很多。

当红线绿带大于4m时,同侧绿带相似,乔、灌、地被植物以自然的配置形式混交;当大于10m时,植物配置结构可分解为背景林、前景林,背景林主要由常绿乔木构成,前景林主要由可开花观乔木或灌木构成,背景林强调混交林,突出生态效益,前景林的植物景观则随人行视觉变化的,100m标准段可有3~4个配置变化,以丰富行人视觉感受。

5 当前城市道路园林设计趋势

5.1 设计强调以自然配置的形式为基调,突出城市生态与景观效益

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宽度可允许的条件下,将不同树姿、不同叶色、不同花期、不同花色园林植物以自然配置形式有机组合,并运用动态园林景观方法,形成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草花、草坪相结合的混交复层植物空间结构,植物林冠线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突出城市的生态与景观效益。

5.2 园林植物选择兼顾多样性,以自然粗放生长及养护的植物为主要选材

为保证城市道路自然景观效果,植物的选择设计是贯彻这一点的重要前提。园林植物中,多数乔木远期养护都比较简单,但是作为中低层小乔或大灌木,应扬长避短利用其自然形态来设计,做到少修剪少造型,既可发扬其茂盛的生长效果,又可降低远期的养护成本打造节约型社会。因此遵循园林植物的自然形态,加上低养护可有效保证远期园林稳定优美的景观。如107国道宝安段植物设计几乎未采用造型灌木。

参考文献

1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