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的理解

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民族关系;公共事务管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4-0059-05

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3-09-22

作者简介: 高永久(1964-),男,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研究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问题研究。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GAO Yong-jiu

Abstract: Ethnic relation is the important public social relationship in multi-ethnic country,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of ethnic relation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new func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t is a basis and premise of innovation to accurate understand and comprehensive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The ethnic relations and th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are two important dimensions of analyzing its connotation. And management concept,management practice,management mechanism, management methods comprise its structural framing,and its content is also discussed. Meanwhile,it is essential for profound understand about its connotation to take note of peculiar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because of levels of nationality concept and levels of ethnic relations.

Key words: Ethnic Relations;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民族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和敏感性,决定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化的趋势。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里的重要的公共社会关系,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尝试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纳入社会管理的轨道,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使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逐步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职能。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概念和内容,是实践和创新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民族学和公共管理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公共事务及公共事务管理

理解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首先需要理解公共、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管理的含义是什么,这些构成了把握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事务的内涵

公共事务中的“公共”一词,是相对于“私人”而言的,其着眼点在于集体而非个人,强调某一或某些问题是为特定群体中的成员所普遍共有或普遍关心的。具体来说,“(私)是指一种‘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的状态,是在个人中心取向前提下所具有的占有形态和活动内容,而‘公’则是以集体生活为中心取向以及在这种趋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占有形态和活动内容”[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必须指向社会或群体的整体利益,强调私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其中不仅包含着收入、就业、住房等实际利益的维度,也涵盖了部分程序性的内容,如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地位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从“公共性”这一基本特征出发,所谓“公共事务”被界定为“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务”[2]。广义上来说,对公共利益的表达和满足,一方面这些利益的表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另一方面这些利益的满足则有赖于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矛盾的及时有效化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等。从狭义角度看,公共事务就是指在狭义的社会领域中,公共部门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由此,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对象主要分为两种,即与民族关系相联系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从基本属性上看,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点。所谓非竞争性,主要是强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同于市场消费商品的非营利性特征,它们的提供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在于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基本需要,因而,任何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获得都不会降低其他人获得的可能性。所谓非排他性,则是强调所有社会成员都有相同的机会来获得和消费这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而不是向市场商品那样将消费对象限定于某一特殊群体,并构成阶级(阶层)区分的外显标志。与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等特点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边界和力量差异十分清晰,各方面发展力量相对占优势的民族相对于发展较弱的民族有着多方位的优势:在资本主义国家,各方面发展力量占优势的民族一般倾向于维持其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排斥这些民族,使其不能顺利享有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在平等理念的指导下,努力保护和帮助各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各民族能够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权利的真实性和广泛性的一面。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公共事务管理”?政治学、管理学和行政学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公共事务管理下了许多定义。

公共行政学视角下的公共事务管理往往从政府职能角度着眼,认为公共事务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活动,因而是一种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带有很强的政治性[3]。简单来讲,公共事务管理就是政府“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活动”[4]。进一步讲,公共事务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系统的社会政策和法规,来管理社会事务,规范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的活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些事务涉及整个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第二,主要内容是指由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务,具体包括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第三,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决定了政府的其他社会管理手段。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政策[5]。

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往往从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理论出发,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发育为第三部门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公民与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领域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国家和政府为了调和利益冲突和维持社会秩序对社会生活领域加以规范和监管[6]。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社会事务所实施的管理”[7]。由此,公共事务管理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政府规范有关社会事务,即政府的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二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8]。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管理”概念建立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结构发生分化的基础之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对整个社会的事务的管理,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社会生活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近似于“社会管理”概念,是指作为对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9]。广义的公共事务管理与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并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只是在相对的意义上进行区分。广义的公共事务管理包括了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容,需要社会各子系统的管理来进行支撑;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实现需要依托整个社会环境和其他各子系统的配合。公共事务管理“是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基础上,人们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10]。具体来讲,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及社会效率,其对象是社会事业、社会事务和社会价值,而其主体是政府和社会组织,这些主体通过综合决策建立起不同的公共管理模式。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再分配,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人民福祉,防止社会问题的出现和扩大。

总体来看,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它并不局限于政府,而且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和各民族群众。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是要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追求社会公平和诚信。可以认为,在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政治敏感性极强的一种社会关系,进行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其管理主体不仅需要政府作为管理的主导作用,也需要一些社会组织协调。

二、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程度日益提升,并成为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分析和理解公共事务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就是指政府、事业团体等组织为了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对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处理工作和协调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各民族成员的利益需求,促进民族间的关系和谐,维护民族间的公平与诚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民族关系是民族学、社会学两大学科中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则是民族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交叉形成的一个新兴的、重要的分支,是管理学理论在民族学领域的应用,是对民族学与管理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谁来管理”、“管理什么”、“如何管理”是充分理解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含义时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第一,“谁来管理”是在从管理主体的角度来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其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社会组织的参与。第二,“管理什么”是从管理内容的角度来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其内容不等于政府管理的全部,也不等于民族事务管理的全部。由于对政府和民族社会的内涵与外延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在理论上往往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扩展为政府管理或者民族事务管理,从而使其在内容上使趋于泛化;二是倾向于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缩小为狭小的社会生活领域,忽略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以及文化管理之间的关系,使得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变得比较狭窄。第三,“如何管理”是从管理手段的角度来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在多民族社会中,对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的实现需要依靠社会控制手段[11],但是更多地还是有赖于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是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灵魂。

具体来讲,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政府发挥其管理职能,对民族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二是民族社会自身进行自我管理。从国家与民族社会的关系来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在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不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民族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已经逐渐为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趋势。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是民族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内容广泛,且实践性和实用性都较强,而且,由于民族关系的敏感性而使其充满了挑战性,要求在从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时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智慧。

三、民族关系中的

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容从一般意义上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日常生活诸多方面,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建设、教育普及、文化事业建设、民族宗教事务、国防建设、外事管理等内容。从狭义角度理解公共事务,即从狭义的社会领域出发探讨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基本内容,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事务。目前,在东西部地区之间、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地区间、城乡间、民族间在公共服务享有方面尚未实现真正的均等化,这一方面会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阻碍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另一方面也会因民族间的对比而催生社会不满情绪甚至引发集体行动事件,给民族关系的和睦蒙上一层阴影。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事务。社会保障体系对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各民族成员生活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有助于增进少数民族的物质与文化福祉,更有益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睦,巩固社会和谐安定的局面。三是少数民族就业事务。劳动就业是少数民族成员获得生活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少数民族成员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个体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而且在劳动就业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各民族间的交往频率和相互理解。四是民族基本住房和社区建设事务。“作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纽带,社区一方面与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其思维与行动提供资源、情境和规则;另一方面,又是构成社会之“器官”,是社会影响个人的中介”[12]。基于社区的这种中观性质,加强民族社区特别是多民族社区建设既是保障民族成员日常生活的需要,更是理顺民族关系特别是城市民族关系的需要。五是民族社会组织事务。民族社会组织是各民族从本民族利益出发建立起来的利益表达组织,在表达本民族利益诉求、争取本民族福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一方面要发挥民族社会组织在调整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合理规范组织建设和行为,化解民族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和误解,防止组织的私利化转向。六是民族宗教事务。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多信仰宗教。宗教是一把“双刃剑”,对民族关系和民族社会的稳定发挥着双重影响,“一方面,宗教通过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引导信教群众的宗教行为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科学与非科学、理性与非理性、道德与非道德相对而言的复杂统一体,因此,它具有滞后性、敏感性、触发性,当它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互动源’和‘感染源’时,宗教会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的制约作用”[13]。由此可知,妥善做好民族关系中的宗教事务,是理顺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之一。七是民族工作与民族社会工作事务。“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关于民族地区工作和针对少数民族群体及民族人士工作的总称,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事务等多方面内容”[14];而“民族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依据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民族政策,对面临困境的各民族群体和个人实施救助服务的活动,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民族内部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15],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责任主体,前者单纯是国家政府部门的责任工作,而后者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协作互补。八是民族人口工作事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较大规模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迁移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人口流动不仅扩大了民族间的互动面,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复杂化,更是“民族融合的门槛,跨入其中的人们在此熔冶着共性,实现着民族过程的进一步推进”[16]。然而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既会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又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成为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新的表现形态”[17]。九是民族社会公共治安事务。“社会治安作为一种良好的秩序状态,是与其他诸多公共产品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公共产品,它覆盖全社会,以其他许多公共产品为基础,同时也保障了其他公共产品的提供”[18]。

四、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结构框架

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结构框架,具体包括管理理念、管理实践、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四个方面。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是指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事务问题,调整和理顺民族关系时所依据的价值标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既受到国家性质的影响与制约,也受到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的影响与制约。在根本的意义上,民族关系的内容和本质特征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既受社会制度和时展的制约,也与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方式、途径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9]。相应地,民族社会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也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资本主义国家,标榜“自由、民主、人权”,但实质上维持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在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维护民族间的平等关系是国家的基本理念。在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既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是指公共部门在管理理念指导下,从社会利益和少数民族群体利益出发,以制度化方式解决影响民族关系的公共事务问题,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各民族成员的普遍需要的活动。简单来讲,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就是要以制度形式来解决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问题。管理理念不同,管理实践活动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在追求稳定和秩序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主要表现在表达民族社会利益诉求、协调民族社会矛盾、规范民族社会组织、维持民族社会秩序等领域。在追求公平和正义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更多地表现为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其中,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是实现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和民族社会公正的基本手段,也是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领域。在追求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理念指导下,当代中国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管理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管理和建设民族社区、管理和扩展民族社会组织、管理和深化民族社会工作、管理和创新民族人口工作、管理和强化民族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是指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主体(公共部门)之间以及责任主体与服务对象(公共部门与少数民族)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通常管理理念决定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并不断促进管理体制的完善。相应地,管理理念的落实和实践活动的展开也有赖于由一系列组织和机制组成的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在一般意义上,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是指民族关系的社会管理的组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处理具有民族性的社会事务、规范社会组织、协调民族利益关系。在稳定、秩序的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更多地倾向于民族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民族关系危机管理和民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内容。在公平、正义的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则主要是与少数民族相联系的社会保障体制、社团管理体制、社会服务体制、民族社区管理体制和民族社会工作体制。从体制构成内容上看,当代中国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民族社会保障体制、弱势群体保护体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体制和民族工作体制[20]。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手段是指在管理和解决影响民族关系的公共事务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理念的落实、实践的展开和体制的运行,最终都会有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政治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教育手段都是公共部门在管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时通常采用的手段。在多元化的多民族社会,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同时也要及时吸取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补充和应用新型的信息技术手段。

五、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

在当代中国的特殊含义

深刻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概念,必须要注意这一概念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性。这主要源于民族概念含义的层次性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民族关系的层次性。中文语境中的“民族”概念具有四重含义[21]。第一重含义是指作为人类群体形式的民族,例如,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在此种意义上,部分文献和研究者试图用“族群”(ethnic group)来替代民族概念①。第二重含义是指少数民族,即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群体,是指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群体。例如,中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群体,民族教育、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等术语都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民族概念。第三重含义是指国家境内的全体居民。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那些生活在同一国家内、接受同一政府管辖的人们群体可以被称为一个民族。例如,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群体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第四重含义是指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民族形式。中文中民族含义的层次性要求人们在分析具体民族现象时,根据需要来选取适当的含义。民族概念的层次性决定了民族关系概念的层次性,相应地,民族关系的含义也具有四重含义。在本文中,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二重含义的层次上来界定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概念。

理解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也需要认识目前中国民族关系的现状。当代中国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趋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形成并且不断得到巩固;56个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所形成的共同因素越来越多,作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变得更高,自觉性在逐渐增强。但是,也要看到当前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中不和谐的因素。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是目前比较突出的不和谐因素[22]。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新矛盾的复杂性加大了处理民族关系的难度;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各民族共同因素的增多又提供了精神纽带[23]。

(在该文写作过程中,我的研究生秦伟江、刘海兵、郝龙、杨建超、张杰等做了大量的工作。特此致谢!)

注释:

①对族群(ethnic group)概念的认识,是当代中国“民族”概念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民族学界开始引进ethnic group这一术语,并翻译为“民族群体”、“民族”、“民族集团”、“种族”、“族裔群体”等。后来,借鉴台湾、香港学界的译法,大陆学者将ethnic group译为“族群”。目前“族群”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对ethnic group最为流行的译法。

参考文献:

[1][3]张康之、李传军编著.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4.7.8.

[2]周义程.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概念界说[J].南京社会科学,2007,(1).

[4]俞可平.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R].学习时报,2007-04-23.

[5]李军鹏.政府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12).

[6]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8.

[7]王乐夫,陈干全,李伟权.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0.

[8]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9]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10]丁元竹.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J].学术月刊.2008,(2).

[11]Elizabeth Higginbotham &Margaret L. Anderson, Race and Ethnicity in Society: the Changing Landscape (2nd edition),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2009, p.397.

[12]高永久,郝龙.“关于‘以人为本’新型社区民族工作的方法论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3]高永久.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2003,(4).

[14]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

[15]任国英.论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J].民族研究,2012,(4).

[16]王希恩.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

[17]王希恩.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少数民族人口流迁及应对原则[J].民族研究,2005,(3).

[18]陆永.论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社会治安[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9]毛公宁.对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几点认识[J].西北民族研究,2006,(2).

[20]何增科.深化十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构想[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

[21]高永久等.民族社会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45.

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2

摘要: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文章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简析入手,分析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理念的实质,突出我国进一步进行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因而新公共管理给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政府管理;借鉴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运动对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不强调集权、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重新调整国家、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而关键也是最具有质感的口号是用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来代替受同志结构羁绊的官僚政府,以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腿功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涵盖如下内容:

第一,政府的管理职能在于“掌舵而非划桨”。“新公共管理”提倡“政府公共政策化”,目的在于让政府从具体的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存在的效率低下、冗员过多、等历史遗留问题和顽疾。

第二,管理方式应注入企业化管理方式。“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应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在各公共服务部门中采用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等,对其提供的服务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改变过去只管投入,不重产出的现状;在人事管理上也应效仿企业,摒弃终身任职制,改为采用灵活的合同雇佣机制和绩效工资制,从而提高效益。

第三,行政文化应提倡“顾客导向”。“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政府服务的对象其实就是政府的“顾客”,政府应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而提供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即以服务对象为导向,只有这样的政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第四,管理上应采用授权或分权方式。“新公共管理”理论极力倡导用分权、授权的新管理办法替代落后的集权管理,以便应对外界急速的变化,并指出授权或分权的机构具有诸多优势:更灵活、更高效、更具创新精神等。

第五,目标控制应引入绩效策略。“新公共管理”在目标控制上倡导引入绩效目标控制策略,放松行政规制,采取严格的绩效目标控制策略。即在具体的工作中,和组织、个人签订明确的绩效合同,确定好具体目标,考核的时候根据绩效目标进行测量和评估。从而使组织从“任务驱动型”转变成“规则驱动型”。

第六,减少公共产品带来外部性。“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消费具有的普遍特征,政府完全可以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分离部分公共产品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对部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公共产品实行消费低收费制,以便增加私人产品消费,减少人们对公共产品消费,以便减少或减低公共产品可能带来的外部性。

第七,强调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重视可以提高人员在录用、任期、工资等环节上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用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实行绩效工资制等以提高效率。

(二)我国公共管理理念的实质

公共管理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即可以等同于政府进行管理,而公共管理则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陈庆云教授和他课题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概念、视角与模式》一文中对其界定为:公共管理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组织组成的管理体系,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他们认为,从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这三大主体间关系以及主体所承担的角色、作用看,可以把公共管理分为以政府为本位,民众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依附于政府的三种政府管理模式。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主体区别于行政管理主体唯一性。公共管理的主体通常由政府和第三部门组成。第三部门是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产物,是指独立于第一部门(政府组织)和第二部门(市场组织)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志愿性很强的组织。这种组织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代言人,但他又不能脱离政府的方针政策而独立行为,也不能同企业一样以营利为目的而行为。在我国,第三部门刚刚开始发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与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相比。政府一直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角,广泛地介入社会各类公共事务的管理,在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不断进行改革以规范自身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部门迅速发展,但相对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的成熟发展,第三部门发展仍相对滞后。第三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占地位,发挥的作用仍旧十分有限。

新公共管理强调的是政府的企业化管理,重点强调管理的高效率。而我国的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效率较低的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有许多,如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这种状态的原因有许多,如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权力过分的集中,政府在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越位现象显而易见。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次,新公共管理在理论的定位时有一些科学的工商管理方法引入其中,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重重差异,如果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所借鉴。

(三)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政企分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职能在微观领域应逐步退出,政府对市场活动的调节应改变过去处于错位或缺位的状态,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应是转入宏观管理、公共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政府应有的作用。参考各国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

1.有利于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产权模糊等历史遗留问题。计划体制长期以来遗留下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等深层矛盾已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有利于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可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规划,区分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财权和事权,改变国有资产条块分割、经营责任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

2.有利于推进政府部门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换。当前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转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政府应下决心精简行政机构,合并重叠职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精干高效、减轻财政负担。经济综合部门应改组为宏观调控和协调制定公共政策的部门,指定的公共政策应进行长远规划,同时健全市场中介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力度,更好地健全并完善市场体系。

3.有利于加强对公共管理者的管理。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公共管理者产生了某种特殊意蕴,其被定位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或者“企业管理人员”。公共管理者作为公民的人,他们不是对这个机构的利益负责,不是对个别消费者或顾客的利益负责,而应是对公民负责,对真正的公共利益负责。通过精简政府机构、精简政府雇员、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以及推行绩效管理,树立公平价值,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将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刮泥和公共服务倾斜,以便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当前,在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政府规模缩小、信任危机缓解、财政危机改善,政府已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我国进行政府改革有如下启示:

第一,关于管理“政治性质”的启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将政治与行政进行分离,他们认为是因为政治过多地干涉管理事务,才导致政府出现腐败、行政无能,因此其极力主张把政治从行政管理事务中剥离开来。可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忽视了政治天生具有难以剥离的特性,毕竟公共管理者只有在一定甚至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才能从事具体的公共管理活动。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政治性质”上的分歧,对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公共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管理者不但应具备一定参政和行政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从事公共管理的能力,这二者不可或缺。

第二,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部分公共服务走向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它也是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面临困境,合理利用民间资源、整合社会力量,用来补充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种尝试。其作为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我们可以进行采纳并尝试。

第三,关于“顾客导向”观念的启示。政府服务的对象即顾客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和评价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建立起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督促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政府形象,真正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

第四,关于“企业家型”领导者的启示。企业家作为社会的精英,他们是这样一群人:能够将资源进行最优整合,并使收益最大化的创新人士。新公共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应更好地激发企业家的风险意识和创新动力,使资源得到最优整合,使用效益最大,就必须为企业家们创造出更宽松的环境。政府部门领导和其他公共部门的领导,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指引下,也应具备企业家的优秀素质,以企业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达成一定的公共、社会目标,高效地,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社会、公共资源,并充分发挥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势,用来解决当前公共资源供给方面面临的困境。

对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借鉴,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必须加以分析、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再加以吸收和借鉴。在宏观层次上我们仍然应承认并坚持政府改革的主导方向,在微观层次上,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学习和借鉴的同时必须注重我国国情的适应性并注重具体的改革措施。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中真正学习和借鉴到有利于我国的一些成功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政府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雪梅.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改革的启示[J].贵阳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王宝成,杨代福.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我国行政改革之路,行政论坛,2003(56)

[3]丁煌.政府的职责:“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4]丁煌.西方企业家政府理论述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5]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7(3)

[7]王智辉.政府管理创新探讨——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J].长白山学刊.2010(2):86-89

[8]李丹.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J].决策与信息.2011(3):192

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对策

前言: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其施工管理对水利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能够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整体质量。

1、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1.1保障施工有序进行

实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能够保证总体水利施工的各项工作都能有序地进行,推动各项施工环节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把握,这样也非常有助于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施工管理主要是指施工前的各项准备以及执行投标文件,包括具体的制定和签署施工合同,对于工程成本预算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各职能部门的科学合理设置,并且对其具体的职责和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协作来满足不同施工项目的要求。而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更是能够保障整个工程顺利完成,确保各项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重要前提,从而对水利工程的总体施工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科学的管理。

1.2完善整个施工进度

施工进度伴随整个施工过程的始终,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促使整个施工过程进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的施工管理,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的总体施工进度得以有序的进行,进行保障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和总体的施工效果。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监督施工人员按照图纸施工,并且要对整个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提升施工人T的素质和施工技术,来尽可能地降低由于施工人员调整和管理不善造成的工期延误,确保水利施工进度的有序开展。

1.3提高工程施工安全

从某种程度来说,水利施工管理工作就是为确保水利施工安全而设置的,这不单包括水利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整个水利工程的安全,同时更是包括了对工程享受人员,即未来业主的人身安全。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就一定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水利施工要对整个工程彻底负责,对自身和业主人员的安全负责,不断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防范监督,想方设法来消除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自身的人身安全,从而通过有效的实施监督以实现施工的安全运行,进而减少施工带来的各项环境污染。

2、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尽管水利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样问题。

首先,施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多来自农村,普遍缺乏明显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也认识不够深刻,无论是在自身的工作态度、工作安全意识、劳作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容易给整个施工项目造成某些安全隐患。施工管理人员也会受到传统管理思维的束缚而导致管理上的疏忽,从而使得整个工程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和要求,使施工管理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次,建设单位的制度与机制不够完善。尽管我国的很多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的形成时间比较早,施工管理与工作人员甚至是机械操作设备都已较为完善,但是相应的管理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和完善,仍然存在着资金短缺和管理成本过高以及创新意识不强等诸多不足,严重制约了整个水利施工的安全性发展。

最后,建设单位的施工设备相对比较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利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工程设备也都是使用年限和使用程度较深,但是很多建设单位为了节约工程开销以降低施工成本,仍然使用老旧的一些施工设备,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施工质量。

3、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健全施工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施工管理机制的各项法律措施,运用法律的强制性与约束力来严格明确施工各方的权利和职责,避免由于分包过多而带来的管理上的疏漏。二是采用施工日记的方法,要求所有施工技术以及管理人员做好相应的施工日记,及时记录好每日的施工情况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整个施工过程能够实现有效的监督。三是会审施工图纸,要求对整个施工的图纸和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进行知会,发现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并且施工单位可以根据问题反馈而探讨出更好的改进方法,避免施工过程受到影响。四是对施工技术进行多次复核,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从而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五是施工结束后对工程进行有效的验收,在竣工后仍然要安排工作人员对施工工程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工程管理环节。

3.2加强预算以及成本管理

施工单位应把握全局,重视细节。在掌控战略全局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可强化竞争优势。具体而言,在控制成本上,必须积极推进节约型单位建设,避免建材采购、工程结算、设备使用等方面无序管理;并尽量减少非生产性支出,比如:通讯费、招待费等。在资金使用上,必须建立健全工程承包机制,对资金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对资金必须集中、统一管控,积极盘活闲置资金,强化财务管控,严格按照“以收限支,以支促收,先收后支”原则开展成本控制和管理。在施工物流上,必须对物流成本严格管控,重视实物运输费用、信息费用、管理费用等控制。在施工生产上,积极引进新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新材料,减少消耗,提升利润。

3.3创新科学施工管理方法

要提高工程的管理效果,一定要对工程的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通过改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来提升整个工程的管理水平。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可以从制度、合同等细节方面加以创新,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来更新施工设备,改善施工方法,通过不断的技术观摩和定期的相关专业培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与操作技能,从而将技术和施工经验紧密结合,以更好应对施工过程中的突况,保证施工质量。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和专业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的施工关系,保证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4重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一是建材质量管控,必须对水利工程相关建材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建材在进入现场后,必须严格依照有关规范进行严格检查检查及验收,合格后才可投用到施工中。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合理应用建材,做好台账。二是施工机械质量管控,对施工机械质量控制须自源头抓起,也就是强化购置、进场检查及验收等方面的质量管控,以保证施工质量。三是施工工艺及方法质量管控,在明确和制定施工工艺及方法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基于技术、经济、管理等层面综合考虑,以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

3.5进行施工整体统筹规划

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管理,应该有统筹规划和安排。要从系统化的角度来规划安排各项工程预算,对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以及后备资金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进而提升资金的使用率,避免施工浪费。利用责任制,委派专员进行施工管理,从施工单位到承包商,甚至包括施工人员的管理,各项工作都要形成一个相互监督和互相协调的模式。同时,在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安全方面要进行有效的重点管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业绩评估考核,从而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与质量安全保障。

4、结语

总的来说,要保障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不断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不断优化管理方法,从而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东伟.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

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工作;风险管理;风险因素

引言

在电力工程中,同时存在着巨大的利润和风险,但是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与此同时也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的招投标阶段,必须对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使用既合理又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最终能够行之有效的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与此同时,在项目管理的体系中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系统的管理学科,在20世纪 80年代引入我国,渐渐得到重视。在招投标阶段的工程中,其工作核心是风险分析,为了有效地减少投标过程中的风险,完善市场研发体制,成立高素质经营团队,是每个企业进行投标工作、提升中标几率以及提高经营质量的有效途径。

1 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风险分析

1.1 自然环境风险

大量的电力系统的工程的施工地点都在郊外,自然环境对具体施工的难易程度影响非常大,因此,自然环境的可以直接影响电力工程具体的施工质量和进度。自然环境条件是指包括雨雪、气候、风电以及比较极端的气候条件(比说洪水、地震等)。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对施工地区具体的水文气象和地质条件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就可能给施工过程带来许多安全隐患。为保证电力工程顺利进行施工,就必须在准备电力工程的招投标阶段的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以上各种因素,从而可以合理地评估和分析自然环境引发的风险因素。

1.2 设计技术风险

了解了自然环境之后,具体的工程设计就成为了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如果缺乏系统的设计,就无法谈及之后具体的招投标工作。造成工程赔偿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设计变更,所以,进行招标工作前,必须尽可能地完善施工设计,避免了设计方案具有的不确定性后再进行招标,才可以有效减少一部分风险,因此,是否能够确定具体设计方案需要作为能否开始招投标工作的一个先行条件。因为电力工程项目规模大、工期紧,与此同时,也必须确保设计质量,从而避免施工设计失误而引发重大损失的风险。

1.3 施工技术风险

在已经确定了施工设计方案的情况下,必须研究出良好的施工方案,因为不论何种施工方案,都不能够确保没有方案变更及索赔。每一种施工方案,不管是传统或者新颖,都需要具备独有的优点。业主需要评估具体的施工方案中具有的风险。在使用新型施工方法或技术的时候,会较大的增加工程变更与索赔的风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确定合适的方案必须了解项目具体情况。目前情况下,业主非常重视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所以,这就必须更好地论证分析施工方案,保证施工质量。

1.4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风险

目前,在电力工程施工招标过程中,逐渐地开始推广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就现有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实施的现状来看,在施工企业进行电力工程的投标报价过程中具有一定量的风险性。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电力施工招标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业主方必须充分了解在实施工程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多种不确定因素,通过招标文件以及招标清单中进行描述,否则,就很难进行工程款的结算,从而面临施工方索赔;第二,对于投标方来说,如果不准确的理解招标文件以及工程量清单或者缺乏经验,投标方就可能发生报价偏高或者偏低,从而使企业无法中标或者面临工程款结算时出现的大幅度亏损。一些电力施工企业并没一定的企业定额,因此在报价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最终对投标报价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1.5 合同风险

签订的项目合同,既可以作为项目管理的法律依据,也可以作为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文件。工程项目经理需要有比较强大的风险意识,在起草与合同相关联的文件时,要通过许多角度进行分析,通过风险分析以及管理对该项目的各个条款进行具体研究,全变了解具体工程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选择最合适的合同计价方式;第二,编写合同的语言要严密;第三,合理的控制风险。

2 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

项目承包商必须加强自身法律意识,对项目风险进行认真地风险,从而能够了解风险可能发生的范围,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在招标文件中,如果发现的能够发生风险的因素,例如因为外部条件不确定而导致的风险,必须规定相对应的负责人人。具体防范风险的措施可以起始于呈交投标文件、合同谈判阶,一直到工程施工结束之后,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认真分析招标文件,了解各种风险因素,避免发生风险

在进行工程投标工作的前期,首要,需要了解清楚招标单位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合作方等,搞清楚资金是否充足、具体的资金投入计划以及招标方管理层的情况等,通过工程的可行性分析,保证项目的投资渠道。与此同时,需要领会招标文件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内容是否过于苛刻,例如场地过于狭小,不能同一时刻放入多台施工设备,但是工期又非常紧逾期一款等,都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并对招标方提出疑问。

2.2 合理转移与分散风险

对于发生风险可能性比较大的一些大型电力工程项目,大部分进行投标的企业进行风险转移的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向保险公司投保,只向保险公司支付一部分的保险费,从而将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绝大多数风险都转嫁给保险公司,能够极大避免或者降低风险,这种方法对于投标的企业来说有着一定的经济学意义。在拟定招标文件的过程中,大部分招标单位都会对投标方进行保险的范围或要求做出规定,但是有时会出现部分内容的遗漏,所以,投标企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通过施工过程中实际情况的分析来进行各个方面的保险投资,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可以顺利进行,使施工企业可以避免前期准备、施工阶段以及施工完成后收尾工作的风险,最终使电力工程完成施工风险管理的目标。

2.3 风险损失的控制

如果在投标阶段发现了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尽量降低风险引起的损失。假如风险发生在电力工程的施工招投标阶段或者施工阶段,不管是发生的较大的风险还是较小的风险,都会引起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一定量的经济损失,所以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电力工程企业必须合理地控制风险损失,实时管理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如果在管理过程中发现了施工产生的问题或者风险隐患,必须通过产生风险的类型来采用与之相对应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风险发生对电力工程企业引起的损失。

3 结语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有很多,一项工程不可能有脱离风险的纯效益,所以,电力工程企业如果想要完全避免风险是极其不现实的。在招投标阶段,电力工程企业必须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合理的评估,并且通过制定制定与各种风险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风险,对于一部分不可预料的风险因素,在发生时必须及时地通过采用有效的措施,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从而使电力工程企业可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最终有效地保证了电力工程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向兵.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风险分析和管理[J].价值工程,2012 (25).

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细节管理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04-02

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医院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完善,护理管理中应用细节管理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1]。为改善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消毒供应室2013年1月-12月实施的护理管理设定为对照组,选择我院消毒供应室2014年1月-12月护理管理中增加细节管理设定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护理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消毒供应室2013年1月-12月实施的护理管理设定为对照组,选择我院消毒供应室2014年1月-12月护理管理中增加细节管理设定为观察组,两组选择相同的医务人 员7名实施护理管理。

1.2方法

对照组在2013年1月-12月实施的护理管理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根据规章制度与各项规范实施管理。观察组在2014年1月-12月护理管理中增加细节管理,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建立管理小组:建立管理监控小组,由护士长、骨干护理人员及责任护理人员组成,有着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小组成员要定期对消毒供应室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护理中的不足,及时做好上报与反馈等工作。对于可能发生倾向性问题要做好预见、预查与预防,防止发生不良结果[2]。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细节管理和护理服务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水平细胞管理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高效护理服务也是在护理中的各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所以,细节管理可以有效培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护理人员可以以患者为中心,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关爱,增强责任心。

清洁及灭菌管理:护理人员要做好医疗器械的清洁,可以保证灭菌的顺利完成。器械处理要先将血迹与污迹等清除干净,再对器械进行灭菌处理。包括了冲洗、洗涤和漂洗、终末漂洗等步骤,灭菌则分成清洗、消毒、灭菌这三个环节。做好医疗器械的清洁和灭菌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医疗的疾病感染[3]。

护理人员细节管理: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知识储备,才能面对医学的进步与工作中的需求。护理人员既要掌握护理知识,还要学习物理机械及化学反应等学科知识,学习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等知识,学习医院消毒供应相关管理规范,为消毒供应工作提供更专业的知识。护理人员通过岗位培训,提高整体水平,改善护理管理质量。护理人员还要定期接受安全教育,以检查会议的形式,找出安全问题的各项隐患,日常护理中坚持无菌操作,做好生物监测与灭菌,保证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还要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消毒供应室的特殊性导致工作风险比普通科室高,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同时,还要指导护理人员做好职业防护,根据消毒技术规范操作,加强安全教育,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通风换气,减少疾病发生。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根据我院自拟调查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发放问卷30份,实际回收30份,回收率100%。护理满意度包括了服务、发放、回收、包装等调查项目,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护理质量包括服务意识、风险防范能力及安全识别能力等,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回收满意度(9.8±0.2)分,发放满意度(9.4±0.6)分,包装满意度(9.8±0.2)分,服务满意度(9.4±0.3)分;对照组回收满意度(8.0±0.1)分,发放满意度(8.2±0.7)分,包装满意度(7.9±0.4)分,服务满意度(7.7±0.7)分;观察组满意度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情况

观察组安全识别能力(9.3±0.7)分,风险防范意识(9.2±0.8)分,服务意识(9.2±0.7)分;对照组安全识别能力(7.2±0.8)分,风险防范意识(8.1±0.5)分,服务意识(8.1±0.4)分;观察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3 讨论

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消毒供应室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主要场所,所以,一定要提高护理管理,才能保障患者的安全。护理人员的配置与整体素质、器械等都会影响消毒供应室的护理质量,只有重视细节管理,才能避免医院内发生感染,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细节化管理模式把护理管理从小处着手,避免护理管理发生风险,提高了临床管理质量。本次研究与报道一致[5]。可见,要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就要加强消毒供应室细节管理,抓好每个细节,完善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机制,保证每个消毒、灭菌等流程都根据规范操作。每名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都要坚持热心、精心、细心、耐心和暖心作为工作准则,坚持到工作流程中,将细节管理进一步落实,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

总之,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应用细节管理能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临床护理质量,使消毒供应室保持良好的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根娣,周小妹,林阿珠.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1):66.

[2]谭美红.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9):134-137.

[3]陈柳琴.细节护理在医院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6):130-131.

公共管理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工程施工阶段;管理工作;方法途径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phase of the management the importance of work as a starting point, according to writer's many years work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how well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stage management work, from its own Angle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for and the personage inside course of study between mutual exchange.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ge; Management work; Methods way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相应的技术条件与设备是工程施工的必要基础,而这些条件需要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与管理水平来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型材料等也已投入工程施工应用当中,但与此同时,现代化工程施工的结构将越来越复杂,功能也会更加特殊,这就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对施工要求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对于工程施工阶段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已突显出来。

1加强对于工程概况的整体了解

对于施工工程而言,在具体施工操作之前,必须对于工程概况有一个全面的分析与了解,只有这样才建立起整体工程施工的框架,从而为后续的施工工作提供相应的引导。如果不提前对于工程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就盲目施工,只能算得上是对于施工工序的简单组合,这样会因失去了对于整体工程施工的调控,而为工程的施工埋下严重的质量与安全隐患,甚至还会导致工程的返工。因此在开始施工之前,必须对于设计图纸、技术操作规范以及相关操作规程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其次应重点把握施工的关键环节、重要施工技术,了解施工任务中的薄弱环节与关键部位。只有在充分了解工程整体情况的下,才能使施工工艺和方法得以更好的落实,使施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1]。为此,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部门都应重视起该环节的重要性,加强对于该环节的监控与管理。

2做好施工技术交底

施工单位应做好技术交底,使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更加层细化。同时应将分工序或分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描述的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技术交底除了应包含相应的施工方法、质量要求与相关验收标准外,还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急预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3设置好质量控制点

在进行施工之前,应结合工作经验,针对施工阶段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及应预案加以预控。质量控制点分布较广,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将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部位作为关键的质量控制点,同时也应加强对于关键施工工序或环节的控制。

笔者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工程实例:工程建筑用地589m2,总建筑面积为139.45m2,建筑总层数为4层,建筑高度为17.5m。总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局部为剪力墙结构。建筑体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混凝土结构类别:二类b,安全等级为二级。基础:柱下独立基础;混凝土标号为C30,钢筋为HPB235,HRB335,垫层C1O混凝土,厚度为100mm;梁、板、柱采用C25。混凝土保护层:基础、粱、板、柱分别为40、30、20、30。

在本工程施工之前,对于工程施工技术与方案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与分析。并组织相关专家对于土方开挖、基础施工等分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进行了严格的技术论证。项目负责人组织现场的管理人员对于图纸进行了详细的审核与检查,并对于设计图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之后对于施工方案进行了具体的编制,并进行了技术交底[2]。对材料计划、劳动力计划等进行了详细的计算与制定。在控制质量点的设置方面,项目经理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根据施工图纸对关键质量控制点进行了相应的设置。如基础垫层标高、基础位置、尺寸等,都进行了质量控制点的标注与设置。

4建立对于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施工人员的操作理论、技术水平、质量与安全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在工程施工阶段必须加强对于人为因素的控制。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并对它们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对于质量、安全、综合效益等观念的认识。此外,因施工单位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使质量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或者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把握不够,造成工程施工阶段出现质量问题。为此,我们应建立起完善的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管理体系。以工程施工的整体效应为出发点,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为此还要充分调动每位参与施工人员的质量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质量工作责任制,落实质量责任层细化制度,强化每一位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对质量隐患及时处理或举报。

5加强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利润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进行。对于施工单位而言,虽然收入在竞标之后是相对比较固定的,但是通过对于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因此,成本控制也是工程施工阶段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成本最低原则。施工单位应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市场行情编制施工预算,同时还应定期对预算进行合理的调整。②全面控制原则。即对全企业、全员以及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对各个分工序的施工成本进行详细的核算。同时还应提高每位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做到成本控制的人人参与。③动态控制原则。在施工之前应确立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成本进行时时的动态控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与校正。在施工结束后,还应对成本的控制情况进行核算,并与制定的目标相对比,为以后施工成本的控制总结经验。

6加强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

工程施工安全关乎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施工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同时,施工系统的安全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因此,在工程施工阶段应加强对于施工安全的管理,实现人、设备、施工工艺等所组成的整个系统的安全化。

6.1加强对于施工阶段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目标的基本保障。为此,首先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并针对培训结果进行相应的考核,强化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技能,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在各个施工环节和分项目工程中的顺利开展。

6.2加强对于施工设备和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在设备投入施工之前,应对其验收手续、备案手续等进行严格的检查,经检查不合格的设备严禁投入使用。另外,在施工阶段应加强对于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如发现未按规范施工的现象应及时制止并向上级汇报,发现施工环节的安全隐患,应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或应急预案[3]。总之,在工程施工阶段,应加强对于每个环节的安全管理,通过实际行动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7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

隐蔽工程分工序竣工之后,施工单位应先组织相关人员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填写《报验申请表》和相关报告资料,报送项目监理机构。监理机构开展复检工作时,应先对施工单位提供的相关施工报告进行审核与检查,并在规定时间内到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查,审查合格后,由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允许施工单位隐蔽、覆盖,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如发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存在质量问题,应责令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整改自检合格后再上报监理单位进行复检。

结语

施工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做好该项工程,就必须提高所有参与施工人员的管理意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加强对于施工阶段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应在掌握工程施工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具体管理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争取通过高水平的施工管理,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粱伟锋.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有效途径[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