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1

一、初中语文反思性教学的作用

反思性教学形式能有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对已有教学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下将对初中语文反思性教学作用进行分析。

1.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基于反思性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考虑到已有教学模式的具体化要求,对教学系统进行有效的分析。反思性教学能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分析,掌握不同类型知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2.提升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内容以理论性为主,由于语言结构比较特殊,很多学生对语言缺乏有效的了解,导致自身学习积极性较差。采用反思性教学形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3.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基础理论有很多,针对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其引起重视,重视反思性教学的具体表现。有效的反思性教学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反思性教学

针对反思性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及时对学生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下将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分析。

1.重视教学反思形式

课堂教学结束后需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适当的教学反思,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直接对后续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设计、环节安排和教材讲解方面,要采用因材施教的形式,保证反思性教学形式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在初中语文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了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恋。课堂教学结束后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需要让学生在课下对知识进行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回味童年生活,学生需要做好后续教学反思工作,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我”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谈谈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此类反思教学形式涉及的内容有很多,需要对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让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

2.创新教学形式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师要记录课堂上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在实际教学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出的方法往往超出了老师的备课范围,因此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指导学生去创新,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在教学阶段可以让学生对某一案例进行课下分析,总结反思效果。如在《爱莲说》的寓意比较丰富,课堂教学结束后,需要让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是爱莲说的关键所在,学生必须对句式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具体的内在含义。

3.预设教学反思

通过有效的学习后,在实践阶段要努力进行探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对知识进行总结。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会有前进的动力。质疑是思维深化的标志,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样做好吗?这是最佳选择吗?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方法,为什么一班的效果比二班要好呢?通过这样的深入思考,对教学实践和理念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预设教学反思的形式,能起到提升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目的,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反思 途径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种遗憾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不断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做出理性的思考,从而进一步减少遗憾,完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这一过程正就是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教育思考使他(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的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的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为实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需要构建新的教师观、新的教材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课堂观、新的教学观等。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好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应从哪些途径来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实现三维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更是有所侧重。在教给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传承文明所需的相应的知识的基础上,反思语文教学是否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学科内外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反思语文教学是否溶入学生学前和课外学习经验、人生体验,是否关注生命成长、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未来发展的潜质与方向,注重反思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培养与熏陶,语文学习的态度方法的养成和运用,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树立等方面的达成效果以及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人性养成,智力、能力、情感培养过程中的人格提升。

二、反思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充分的阐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是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的重要评判标准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同样也应该是我们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通过自身情感的投入为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营造了一致积极民主的氛围。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时间,探究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活跃性需要教师反思。作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能表达的,是否让其表达,语言表达的敏捷性、流畅性、准确性、优美性的程度如何,学生表达的欲望强烈程度如何亦需反思。

三、反思教学中问题设置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简单理解为问题教学,虽有一定的狭隘性,但“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努力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通过反思教学问题的设置来反思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是否是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的基础上,从教材中、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挖掘的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的难度适中问题。在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和畅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从解答问题中领悟到获取新知识的“顶峰体验” ,从而激励再认知的有恰当的坡度的梯度合理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引人入胜,引起悬念,富有新意、角度新颖,。更主要的是在教学中能否通过教师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难点上质疑,从困惑处质疑,从关键处质疑,指导学生正问、反问、直问,潜意识地培养学生能问、敢问、会问的问题意识。

四、反思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大信息量,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化解教学难点,,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使教师教得轻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随之而来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使用过滥、过乱,喧宾夺主,使教学远离文本,远离语文教学应有的语言文字的意象美,限制学生想象的空间,营造了热闹的课堂氛围而远离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反不如传统教学的“优势异化”。因此,认真反思多媒体的使用,方能使多媒体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在反思课件制作的科学性和色彩、图文搭配,动静、声像结合,字体大小、颜色设置及其与背景的反差程度等形式方面的内容外,更主要的是反思课件对教学内容,教学情节设计的反映,对教学中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是否有帮助。语文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优美语言熏陶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多媒体的使用不可代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悟文本、教师创设的美妙意境,不可把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情感交流用多媒体替代为与机器之间冷冰冰的对话,从而影响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要反思多媒体与板书之间的关系是否得当,不可用多媒体替代板书,忽视板书在展示教学意图,规范教师的讲授思维与内容,对知识重点作精要的总结,难点作必要注解。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反思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真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照片、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渲染,营造氛围,激发兴趣。音乐渲染,尤其在古诗中得到完美的运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这给教学中的信息发射与反馈形成了一种屏障。但是,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诗歌和音乐从来就有不解之缘,它们就像两朵姐妹花,相伴而生。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是每个教师在备课及上课时都会考虑的问题。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知识量,扩大课堂的容量。如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教师做课件时,把需要解释的词做好批注,上课时快捷、方便、清楚地呈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可反复使用。有些课文内容丰富,课时多,知识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化零为整,形成整体认识。如小说《故乡》重点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比较,把中年杨二嫂与老年杨二嫂进行对比。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可用表格形式投影出来,这时用多媒体就快速省力,提高了上课的有效性。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没有课件,再好的硬件也是摆设。课件也能反映教师的教学风格,因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要求的现成的课件,所以需要教师自己修改、制作。而这个过程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把握,结合自己的风格,设计出满意的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多媒体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以很好地彰显。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备课质量。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的外延相等”,局限在一个具体学科中的语文教学,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其他科目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教师怎样去收集、组织、运作都是一个难题。如今,信息化社会就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轻松上网,享受网络资源,还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同行交流,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备课时,我们不会苦于仅有的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词典了,我们联想到的某个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网上的搜索引擎查找到相关的内容,教师的视野拓宽了,备课的内容更丰富充实。教师从网上查资料、做课件或下载课件,用到教学上。因为借鉴了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备起课来很省事。备课组里教师互相学习借鉴,共享课件资源,提高备课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需注意的问题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应脱离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学科。我们学习的课本是语言文字的规范,作家们把形象的事物转化成精妙的文字,我们再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把文字转化成形象,这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理解力和想象力的过程。但如果课堂上教师过度迎合学生口味,一味追求新奇刺激,只大量堆砌图片和音乐,大玩花样,就会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既剥夺了学生思维中将文字转化成活的形象的过程,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框住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导致学生脱离对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品味,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抑制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多媒体对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的处理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力求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从导入、提问、分析、答案、板书到作业甚至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语都全部放进了课件中。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周密。但实际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的程式。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演示,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修改,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流畅。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机智、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在素材的组织上应是灵活的,准备的素材要多,将它用菜单的形式提供出来。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调整,确定哪些该用,哪些可以不用。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设计得开放一点,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同时要舍弃那些凝滞的、呆板的所谓标准答案。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该着重考虑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应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由于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师便将大量的资料揉合在一个课件中,课堂上便不厌其烦将大量的资料传递给学生,这从正面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食多不化,有些东西学生还来不及反应、来不及理解就过幕了。因此,教师制作课件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从教材中捕捉出重点和难点,从突破重点和难点出发选择资料。对一些表面上精美但与教学重点无关的东西要坚决摒弃。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明确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得清楚透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确实改变了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它在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多媒体,我们既要使用它,又要慎用它,要让它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为优化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 有效

“教学反思”是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事物,它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最可行、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本人在近年来的教学常规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走入了误区,在认识和行动上产生了偏差。

一是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辞不达意;要么东拼西凑,从报纸、杂志上摘抄一些内容,滥竽充数。

二是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这种表面化、不深刻的教学反思,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成长与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之间等诸多方面系统的予以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反思。

三是全面而不深刻,零散而不系统。一部分教师把教学反思写成“流水帐式”的教学总结。重点罗列几个数字,找一、两个事例,好话多说,缺点与不足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虽洋洋千言,却空乏无物。反思只停留在纸面上而已,更不用说通过反思改进教学策略,增强教育教育效果,最后是天天反思还是原样子。

像以上这样的“反思”无疑都流于一种形式,它向我们彰显了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我们反思和纠正的问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因为课程改革的理念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加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正是切中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反思内容的研究。

(1)对教育理念的反思。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衡量教师职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那么,他的工作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可能越大。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育理念。一些教育理念,如“构建主义理论”、“语文对话论”、“阅读理论”等,能增进我们对语文教学本质规律的认识,从而帮助我们优化教学过程。只有反思好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性、启迪性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得以充分体现,使语文教学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得更彻底,更轻松。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实践。因此,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一般来说,要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包括对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教学内容)所体现的课程价值及教育功能理解是否透彻、到位?教学目标界定得是否准确、具体?教学重难点确定是否恰当?对教材的调整、挖掘是否科学合理等;教学流程、预设是否优化、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联系得是否紧密,如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有无必要或是否有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是否到位等为主要反思对象,否则反思就容易无的放矢。当然,每次反思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教学活动中某一亮点(教学机智生成点)进行深入剖析,作认真反思,这样日积月累同样能促进自身的进步与专业的发展。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供教师运用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是看运用得是否得当,即是否符合教学任务、教学环境、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情况等。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时,应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要有理性的思考,既不盲目跟风,又不固步自封,努力追求既有创新思想又实实在在的教学境界,使课程改革始终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2.初中语文教师有效反思与教师成长的研究。

(1)教学反思与教师能动性、创造性发挥的研究。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自觉能动的,有理性策略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追求自身实践的合理性,即审时度势,理智地、审慎地行动。反思性教学是解放教师的教学职权,使其自主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变得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不少教师敏于思考、勤于观察。对于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怎样处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如何处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怎么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思考不是偶然的,而是形成了一种习惯,对已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持续、深入的思考。同时这部分教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挑战教材,不迷信教材,对教材已经过时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裁剪或者增补,甚至大胆的将部分有益的课外读物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养成了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地质疑的品质。

(2)教学反思与教师对课堂教学监控的研究。

常规教学往往习惯于按照一个较机械固定的程式展开,“不动脑筋或缺乏分析”,缺乏反思性教学那种从全程上对教学环节随时的逻辑推理和审慎判断以及批判性的分析。反思教学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反思课堂教学中,教案设计与流程是否合理;教学中是否注意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根据教学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往的机会;是否重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智慧火花”、“创新火花” 是否得到赞赏和激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尖刻的问题,教师如何驾驭;教学是否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压抑的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还是“演员”;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是如何处理的等。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思维,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不断调节,鼓励教师通过反思去发挥和利用这个思维的监控系统,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

(3)教学反思与教师从“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的研究。

考尔德希德认为反思性教学的结果有二:一方面反思性教学主体获得新的理解力,包括反思能力的增强,宏观教学方略及人文理性的获得、新的信念的形成,价值观与态度的优化以及情绪状态的改善等。这实质上就是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对教学真谛的领悟和教学理论的升华。另一方面解决实践问题,包括现实的与未来的,因为教学过程的先前优化而导致当下教学结果的优化,而对这样的结果的反思又能使教师将来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其教学既有技术理性特征,又不失人文理性特点,从而“学会教授”,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发展。

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与磨砺中才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远在潮头冲浪。考尔希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提倡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进行“内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发展教师创新意识,培养教师专业能力,形成独特教学风格,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就必须先从反思教学开始,培养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5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现在,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是转变了,知道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但实际进行教学的时候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教师还是习惯于多讲多抄,让学生记下所学内容课后理解巩固。在我校进行的随堂推门听课中我发现这种教师的比例非常大。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从实际调研来看,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不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来看,教师对新教材教学理念理解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校本培训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都急需转变,应尽快探究并建立适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案,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改变语文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

二.加强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做好导演,把学生培养成好演员

习惯一般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形成的行为方式。从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的最佳方式是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巩固,但学生普遍缺少预习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依赖听教师讲,甚至还有不少的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成命运,我们要加强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四.探究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阅读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是通过课堂教学师生双方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课堂是学生在校阅读学习的主要场所,阅读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讲得认真,能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是看学生有无阅读的兴趣,看学生是否体验到了阅读学习的快乐,这才是检验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心智,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和批判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应用价值。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背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名作,做了许许多多的笔记,最终却很少有人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及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仍存在着“程式固定,千文一面”、肢解文本”、“统一答案,抹煞个性”的弊病.学生在阅读中缺少反思和批判意识。

二、相关研究的综述和分析

国外较早研究反思的是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洛克认为反思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省自照,是人们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斯宾诺莎则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作“反思的知识”,而“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1]第一个真正系统论述教育与反思关系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Dewey),他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1933年)一书中认真论述过反思性思维的问题。[2]美国学者恩德・舍恩(D.A.Schon)在《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如何在行动中思考》(1983年)、《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年)这两本著作中,阐明了他对反思性实践的理解。[3]

自从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首次引进国内,至今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论文也不断涌现。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将外部结论式知识强硬塞进学习者的头脑中,而是通过学习者对知识产生的过程的理解从而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过程。

1.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3.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缺少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阅读完文本之后没有自己的反思和见解,没有对文本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2.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内容研究。

具体研究结合文本阅读、课堂生成、课后总结

文本阅读,指的是7-9年级语文文本中包含的能激发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课文。

课堂讨论,指的是教师在课堂环境中引导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和课堂交流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这其中包含着学生的质疑和思考。

课后总结,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课堂学习之后把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能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出来,这可以是课堂学习的反思,可以是对文章内容或作者观念的批判。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创新点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批判性能力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它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

本课题创新之处在于:当前关于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很多,而没有就中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专项研究,如果能形成研究成果,将会以点带面,促进区域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1.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存在的问题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的情况,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前期调研。通过调查发现,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评能力的效果极其不好,存在着诸多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

2.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过程研究。

课题组成员通过实践努力,认为可以从“文本阅读――课堂讨论――课后总结”三个环节来实现过程的合理有效性。

3.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方法研究。

(1)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2)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3)在课后总结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八、研究成效的分析

1.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1)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某种固定学习模式,形成一种保守心态。

(2)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效果。

(3)学生极期望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教学态势,期望教师从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出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助手。

2.效果。

经过对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现状分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

九、课题研究问题反思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直接传达给学生的情况,而不充分观注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形成的自我体验,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思和批判上方法上的指导略嫌不够。今后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思维和批判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长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阅读教学任教而道远。

十、主要参考文献

[1]章晋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