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1

在我国教育体制下,中学有着较重的学习和升学压力,而中学时期又是学生时代的重要阶段之一,毫无疑问学生和家长会将更多关注文化课学习中,使得体育锻炼时间减少,加之社会和家庭对于分数至上态度,让学生产生过度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导致身体素质逐步下降。因此,初中生在校期间仅有的体育活动屈指可数。各中学对学校体育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宣传力度不大,重视程度较低,只是应付相关的检查和比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对教师的指导态度不满意;中学生参加课间操活动的动机不容乐观,主要动机是强制性的“学校制度要求”;中学生参与效果不甚理想,总体的活动强度都集中在中小强度以下,不能达到健身和积极休息的效果;在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收效甚微,课后感觉心情郁闷,多数中学生对课间操的开展意义并不理解。南皮县农村中学教师对思想品德认识不够全面,在参与过程中,除部分体育教师外,与学生沟通较少,参与率较低,没有充分起示范和教育作用,有些规定还是流于形式,视而不见。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提高素质和加强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学到真知,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性

体育教学是一项室外教学活动,它需要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约力束来有效的进行体育教学。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集合、整队、队形、队列等体育教学活动的命令保证了正常的体育教学。这些体育教学思想包含着思想品德的思想,并延伸到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确:良好的体育队列队形思想是一个集体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保证,这种思想应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引导他们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对于那些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学生进行约束和批评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的表现性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爱表现自己上。这些主要体现在沉着、信心、自尊心极强、不求上进等。这些表现极大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的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把握学生的动向,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做到课上安全教学。例如在进行课间操练习的时候,选取几名自愿担当训练员的学生来练习课间操,比教师自己领操练效果要好,原因在于自愿领操的学生积极性高,耐心强。如果分成小组来训练更是好了。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体现的学生的表现性。作为体育教学者要抓住学生的这种特性,不仅能搞好教学,还能拉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

(三)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性

体育教学跟文化教学是一样的,它也具备着竞争的特性,大大小小的比赛无非都体现着这种特性,这种特性相应的激励着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发展这一特性能够加强班级的团结,能够加强学校的团结,有助于文化学习。因此,作为体育工作者不单单肩负着体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在比赛中通过整体竞争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例如,每年各学校举行的校级运动会,这就是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竞争。

(四)体育教学中的规范性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2

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随处可见。如议论文中正反对比论证,记叙文中的衬托对比描写、说明文中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修辞方法中的对比格、对偶格,以及形近字、反义词的比较区别等等。其显而易见的作用已成共识,但这仅仅是比较教学法的浅层次的认识。

比较教学法的深层意义,借用比较教育学说法,应是研究“多种成果,都是从一定角度,向人们提供比较丰富的教育信息、评价、看法和建议”。在其认识性功能与任务方面的体现,应是“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向人们提供各种丰富的认识,扩大其对教育的视野。”简言之,即为学生选择一定数量的相同、相似、相近的阅读学习文章,用比较教学法全面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诗文鉴赏和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比较法,力求达到不教而自能读书、鉴赏和作文,以期真正提高其素质。

在我国,比较教学法古亦有之。朱熹曾说:“将精义诸家说比并,求其是,更定有合辨处。”(《朱子语类·论读书》)现代著名教授周振甫先生也说:“读书有一种方法,就是把几家讨论同一问题的话合会起来,看看哪一家说得对,对在什么地方,加以辨别”,这样“印象深刻些,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还强调“凡读古书,皆须两本对看”。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大师,在《略读指导举隅》和《精读指导举隅》中不约而同地主张“参读相关文章”、“参读有关文字”,并强调应作为“国文教学”的一个原则贯穿在教学指导中。叶老还说“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在精读文章以外,再令读一些相类似的文章。”张中行先生在《文言津逮》,夏丐尊、叶圣陶先生在《文章讲话》中,也都有此类观点。钱钟书先生研究《君子于役》中“闺思”这一情节,就先后反复比较了白居易的《闺妇》、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潘岳的《寡妇赋》、韩僵的《夕阳》和吕温的《药师如来画像赞》等多篇诗文。

这些,应当是我们对比较教学法的感性认识。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法的思想(或理论)拟作如下表述: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某些方面已涉及比较教育学的内容,它通过对不同时间与空间之间语言及文学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比较分析,探求与揭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般原理及规律。例如古今汉语词语、语法、句式、篇章结构的比较学习与习得,古今诗词(含歌词)的对比鉴赏,中外名家散文小说的比较阅读,文学与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的审美比较,古汉语翻译与英语翻译的意译现象的比较,以及论说文的汉、英语文章的思维方式、结构形式、表达模式异同的比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教学法起码可有如下几点收益。

1 比较法可提高学生识别力(比较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比较法既具理论性又是方法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否认比较法的重要性,“没有比较,就不能鉴别,没有鉴别,就不能提高”。例如作文指导和讲评课,将优、良、中、差者展示出来,教师不语,学生也能评出个大概。经过探讨,教师点拨,然后进行二次作文,效果都有显著提高。实际上,教师都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比较法教学,而教师能否准确明晰地引导学生在思维、思路和方法上牢固建立这一思想,甚为关键!

2 比较能拓开作文思路。逻辑学上说,前提改变,结论也须改变(假言判断和推理),但高中教材已删除这一课程,学生便茫然。读了朱自清的《春》之后,多数学生陶醉而不可自拔,直至高中阶段,每每下笔写“春”,便生吞活剥地剽来几句。笔者印发了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优秀散文《春之怀古》作比较阅读,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道理,联系现实问题去思考,自然有的放矢,不落窠臼,有感而发。

3 比较可提高阅读鉴赏力。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的鉴赏》(见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品滋味、求意境、探寄托、赏情采”中也都广为举例,甚至将书法篆刻绘画进行了纵横比较,(已涉及比较教育学领域的跨学科内容了)。古人诗词唱和(如《红楼梦》大观园的诗社赛诗)、曲水流觞皆为同题作文吟诗,已成佳话;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作文《灯影浆声中的秦淮河》更是传为美谈。教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石壕吏》,比较阅读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在柏林》;教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该文首尾及中间的三个比较句尤其应作重点分析),比较阅读唐瞍先生的《在马克思墓地》;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体会其“叠词运用”的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美感,比较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此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 比较法可激发创新思维。教师若能吃透教材又总揽全书(初一至高三年级),则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曾以“母亲”为话题,简介柔石先生的《为奴隶的母亲》,从教材中的《母亲的回忆》、《祝福》、《母亲》、《荷花淀》等名篇中,让学生横向比较其中的艺术特点,学生见识得到增强,而勿需教师“满堂灌”或“嚼烂了喂”。例如将用象征笔法的几篇课文,如《马说》、《爱莲说》、《陋室铭》、《白杨礼赞》、《致橡树》、《硕鼠》、《秋水》、《过万重山漫想》等横向比较阅读。则既可明确理解象征,又可深入了解想象与联想的一些特点和意义。同理,在不同体裁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可从不同风格、不同角度、不同国籍年代的作品上,比较出不同的创作风格、流派,或异曲同工,或殊途同归,或同题异体。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到多角度、多屡次、立体化、复合型的文学美的熏陶。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思想 方法探讨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断的探索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初中语文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践行者,也在不断地为构建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而努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的需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但是,子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强调,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仍是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教师仍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导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灯塔。因此,教师的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影响学生成长道路的选择。所以,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一、强化思想教育

我们都知道,当前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有文学作品构成的,而这些优秀文学作品表现的都是作家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表达的作家超越于一般人的思想意识。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必须要把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内在品质,即作家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精神内涵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要着眼于语文教育中的思想领域的教育,也就是精神层面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不仅仅是传授经验,更是精神启发,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从一个精神的高度,去把握语文教学,把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教育与引导作文教学的一个主方向,这样才能避免语文教育只是语言教育的弊端。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精神教育为向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握了这个思想方向,就为思想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我们知道,从当前的语文教育形式看,用专门的时间进行思想教育,那是不现实的,语文教育毕竟是开放的,蕴含许多内容,思想教育更多的是思想政治课的范畴。因此,要进行思想教育,为学生树立发展方向,就是可以从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性的渗入,使思想教育,精神教育成为一种常态。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中,教师不仅仅要从常规教学方式上,让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不仅仅是批判孔乙己的迂腐,更需要从精神,从思想意识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阐述。孔乙己是迂腐,但是其有着所有中国知识分子所蕴含的基因,即信念和理想。孔乙己的要面子,不仅仅是自尊,更是作为中国传统士大夫所具有的坚韧和傲然。这一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有值得肯定的一面。特别是现在,随着文化环境的恶劣,知识分子已经世俗化,功利化,失去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和内涵,许多大学的教授抄袭事件,正是有力的证明。

因此,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信念和思想从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行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当前语文教育中意义重大,应成为教师的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文化教育

语文是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学习语文就不能不学习其中的文化因子。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教学思想的确立也应该考虑到文化因素。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无法恒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对于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将文化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神,这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教师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文化是个大的范畴,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实施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文化教育上,教师应该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将文化思想传播到学生的心田。如在学习《塞翁失马》这篇文章时,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上,绝不能仅仅把故事当成故事,也不要局限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简单寓言教育。教师要以学生“灯塔”和“导师”的圣神职责出发,从更大的方面进行精神指引,而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必须是具体化的。因此,从老庄思想哲学出发,阐述我国道家文化中的辩证思想入手,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让学生认识到老庄哲学的思想精髓。老庄哲学的辩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后代文化的形成影响重大。认识这一思想,无疑的对老庄哲学,对中国古代哲学观的基础。而教师进行这样的文化阐释,是对原文知识的进一步扩展,是对中国道家文化的一次窥探,对学生的文化精神,文化意识的形式,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可见,从宏观上看,文化教育的渗入,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思想更深邃,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深厚,有助于语文教育在思想层面的提升。从微观上看,这样的教育渗入,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增长知识,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养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看待人生的挫折。这是语文教育的又一要以所在。

三、结束语

总之,对初中语文教育而言,教师的教学思想是纲领性的,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执行都起引导作用看,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教育的发展要求出发,丰富和调整自身的教学思想,努力为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军;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4

1.教学方法不合适

许多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采用的依然还是朗诵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只是单纯地将课本内容进行复读,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水平上,缺乏相应的引申和趣味性,整个教学过程平淡乏味,缺乏应有的激情,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会降低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2.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内容大多还是局限于教学课本,内容多为纯粹的理论性内容,而且许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缺少与实际生活、流行元素的联系与统一,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其很难从这些语句中真正体会到相应的概念,对教育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认知或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同时,许多教师仅把品德教育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对于教学内容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导致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出现偏离。

3.教学手段不正确

首先,大多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依然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批评式教育,而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心理敏感、易变等特点,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和不满等问题,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与目的背道而驰;其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自我为主体,根本不重视学生兴趣、学习欲望等,既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也不和学生互动,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方式探究

1.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对各种问题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在原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衡量学习情况的指标是考试成绩,这明显无法代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真正掌握情况,因此,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导学生,才能够有效将教学内容切实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2.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理论性、概念化的,单纯依赖课本难以使学生充分认知这些内容,所以,需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这些品德教育内容,通过他人的评价、自身的思考和反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同时,社会实践的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主动进行学习,并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品德德知识。

3.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是利用设计的情境来给学生一个模拟的环境,使其对教学内容形成直观、深刻的认知,达到启迪学生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性,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模式的培养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需要教师充分结合这些教学方法,综合各种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最大程度的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4.加大对新媒体的重视

当下初中生道德理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的影响,为避免这些影响中不良成分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学校加大对这些新媒体的重视。首先,通过视频、动画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使其变为更容易被广大初中学生接受的表达形式,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转变成更为直接、形象的内容,使其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所理解,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活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得到提升。其次,给学生推荐具有正能量的网站、微博,让学生接触更多积极的、正面的信息,使他们在接触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学习中。

三、总结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人文教育方法;探讨

人文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如何教学生做人的问题,包括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当前整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即是实现各学科教育同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下文重点就初中品德课教学同人文教育方法的融合进行探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

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应树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观,应将思想品德课的根本目标定位在促进学生思想发展,提高其素质,着力开发其潜能上。要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思想的渗透,就必须坚持人文教育,树立以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及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其次,应树立人性化、差异性的学生观。以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为依据,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如讲解环境问题时,可运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余通过实地观察、网络搜索、调查访问来发现当前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明白保护环境必要性,将保护环境内化为自身需求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锻炼学生的组织整理能力,整个过程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最后,应树立“致力于导”的教师观。人文教育的教师观认为,当代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其应当是一位“促进者”,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促进”,而不是“训练”或“教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及帮助者。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逐步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由“教”者向“导”者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引导者”转变。

二、深入挖掘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对于思想品德教师来说,不应将对课程的把握仅仅局限在教材中,而应广泛地拓展到一切具有人文教育的方面去。任何一个情景、活动、榜样等都能够开发学识、刺激想象、激发爱心、鼓舞人性尊严,正确与人沟通等内容都应纳入人文教育范围中。例如,诚信原则作为人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教师可通过市场上所出现的诈骗、欠款等失信行为作为问题,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去,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的对知识的把握,而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上,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上台充当“时事小评论员”,对当天的时事进行和点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热情,增加学生的见识,还可以增强其通过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法制观念及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也属于人文教育范畴。例如,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教师在课堂上播放“3.15晚会”相关典型案件,并将其延伸到课堂内容中去,提高学生对此的关注程度,通过对晚会中所曝光的侵权案例的反思和讨论,加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及道德观念。

三、体验式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最基本手段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通过教师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并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产意义、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角色扮演法

此法主要是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出自己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发展心理素质,端正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如诚信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带着学生开展“模拟盲人”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扮演盲人购物,将模拟活动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亲身感受表达出来,然后发现,学生的感受五花八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家的收获都很大,不仅使学生懂得了人与人间应互相帮助和信任,还体验到了帮助别人,被人信任的快乐,因而课堂中人文气氛浓厚。

2.社会实践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实现人文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让学生真正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提升整体素质。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访问、到企业工厂参观等,进一步体会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与思想觉悟水平。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可以延伸课堂,拓展课堂容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健康情感,使学生更有效和完整地在体验中学习知识。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唱响自信之歌》一课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场景,并配合播放歌曲《歌唱祖国》,渲染课堂氛围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与自身情感达成共鸣,激发信心。

由上可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初中思想品德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思路,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堂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实现人文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平.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作用探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10,(10)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形象思维构建 质变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就目前而言,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不能够适应目前教学内容的要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就目前而言,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构建的必要性

语文学习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中包括字词的发音、词汇语句的应用、文章的阅读理解及写作表达等,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对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标等都提出新要求。除了正常的语文知识积累以外,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对文章阅读的理解能力,同时提升学生情感表达和写作水平,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1]。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意识缺乏

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缺乏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意识,更多的是沿袭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只进行文字、词句的教育等,并且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已不能够满足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不正确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还是普遍应用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且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点的讲解,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够使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也不能够领悟语文知识的内容,只是死记硬背,难以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培养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初中语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意识

要想帮助学生构建形象思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培养的意识。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语文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做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绝对的领导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入学生集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2]。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师可以从教学环境入手,例如,教师可以将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情景模拟和演讲辩论等形式。教师首先将需要讲授的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嘱咐学生以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情景模拟剧情,只要剧情与所学知识内容相关即可,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身情感通过表演方式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一个语文知识选题,组织辩论赛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选题的理解进行辩论,通过思考、整理将自己所感、所想进行表达。这种独立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形象思维构建的过程,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主动发言,同时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

(二)合理设计课堂问题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就要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一般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够进行思考、分析,最终将自己的想法和对问题及知识点的理解整理成答案,这就是学生形象思维构建的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在课文不同地方设定不同问题,并且每个问题最终都能与所学知识点相连接,使学生通过思考与想象,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不同结构、不同内容提出不同问题,并且保证问题的循序渐进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看文章的不同标题,并提出问题:“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随着课文讲解进程的推进,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文章哪几节写的是百草园?哪几节写的是三味书屋?”“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作者是更喜欢百草园还是更喜欢三味书屋?”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努力思考,积极回答。这种课堂问题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构建。

(三)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形象思维的培养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文章阅读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最终实现写作水平的提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师可以组织“阅读达人”的活动,推荐符合学生当前学习状况、学生个人能力水平及有意义的书籍,鼓励学生多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将好词好句积累起来,以便活学活用,同时嘱咐学生将自己所读文章的感悟写出来,通过文字进行情感表达[3]。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初中语文《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节课时,教师组织开展“阅读达人”活动,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宇宙”的书籍,并由教师提供有关这部分内容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结合课外书籍对“宇宙”产生一定的认识与幻想,然后教师结合课本讲解。课程教学完成后,布置关于“宇宙”认识的读后感任务,使学生巩固课上所学与阅读技能的掌握,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语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科目,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学生形象思维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构建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构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和对策,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立波.初中语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