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1
一、用教师的爱树立起学生的自信,促其健康成长
当前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对孩子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造成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中不少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感到渺茫,沉浸于虚拟世界中,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泡在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营业性场所,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有学生逃课、旷课现象,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用爱心、耐心感化学生,关注学生。以学生自成教育为平台,对学生自信心培养,对学生道德心灵呵护。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谈心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积极响应区教育局提出的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家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可塑性强,所以在学生自信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关键。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完美其性格等。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主要焦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与每个中学生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压抑、自卑、嫉妒、自私等心理疾病困扰着学生成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自信教育应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该视学生为己出,积极发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因材施教。育人不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要学会苦口婆心,不能急功近利。人的塑造绝非一日之功,树立起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用国情教育强化学生自强意识,促其树立远大的理想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她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又培育了为世人称道的道德风尚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在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再接再励,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痛苦摸索,从多次失败中取得了成功。我们要教育学生应当珍惜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富强来之不易,少年强则国强,只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能强国富民。要同学生讲清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和前途的无限光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学生了解到了我国的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之时,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远大的理想,自强意识,将来自觉地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时我们还要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的生产仍然比较落后。经济不很发达,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国情,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还要广大青少年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努力学习,意志坚强、以便将来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语法;高中语文教学;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汉语有别于英语等其他语种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标准汉语语法中,没有严格意义形态的变化。在名词上,主要体现为名词没有所有格的变化,也没有词性和数的区别。在动词上,则体现为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变化。这种特点,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没有语法。经过漫长的发展,汉语语法的存在终于被世人认可,语法教学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汉语语法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没有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本文就汉语语法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教学的影响,对学生文学素养提高的作用等各个方面,综合论述汉语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二地位。
一、为什么到了高中阶段依然重视语法教学
“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是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严格意义上系统的语法教学,是应该在初中语文中就完成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这无疑有相当的难度的。初中学生理解认知能力有限,而语法知识又是语文课程中较为晦涩难懂的环节。再者,现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目的多以帮助学生通过考试为主,语法知识的考察在中学阶段基本是空白,这就造成了,在教学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多数语文教师会忽略对语法知识的教授,认为没有意义。但是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语法教学的意义还是很重要的。就像学英语要学习语法知识一样,学汉语的语法知识也不容忽视。学生的语法水平提不上来,相应的其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乃至整体文学素养,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造成语文课程大家旗鼓相当,没有“建设性”语文人才的出现。这仅仅是忽视语法教学的一个弊端。
另一方面,长期的忽视语法教学,很难让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以至于在必要的时机,教师教授一点语法知识,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得不偿失。因此,在教师漫长的教授生涯,学生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应当把语法教学定义为和其它版块教学有同等地位的教学,并将其体制化,全方位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二、语法教学在高中阶段的作用
(一)学习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突破文言文学习瓶颈
古代汉语当之无愧是语言文字学学习的“四大名捕”之首,其他三项分别是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史。之所以有这样的“荣誉称号”,和它本身难度较大、晦涩难懂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文言文产生于几千年前,数千年的发展使其很多词语发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的大致原因、发展过程,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的。而词汇何其多也,紧迫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是无法花时间把所有的词汇词源发展过程都一一分析到位的,这个时候,语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虽然历经千年,但是现代汉语的语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古代汉语有相通之处的。结合高中古文献学习要求“理解并能运用常用文言诗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看似一句话,实则不然,词汇数量庞大,古汉语词汇变化多端,不联系语法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联系现代与汉语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把握汉语言中词性的分类,短语的类型,句子的成分,并带入文言文的学习中,只有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清楚,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意义和用法,才能辨析特殊的文言句式,进而结合语境翻译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学习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现代文阅读语感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096―01
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随文识字、默记认字是小学生认字的基础方法,其中随文识字更为重要。随文识字是指把认字过程与整个语文教学贯穿于一体,使词中有字、篇中有句,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也可以认识一些生词、生字。随文识字的关键是要求教师非常了解学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对语文课本的熟悉程度,给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在阅读当中体会识字的乐趣,增强教学力度,提高识字的能力。
一、低年级随文识字的方法
1.初读文章,自主认字。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每当他们学习新文章时,都会生成莫名的好奇感。对此,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初读文章,并且在品读文章的同时,标识出生词、生字,在生字的上方附上拼音,自主通解文意,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借助自己的标识,更能提高对生字的掌握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自主标识的生字进行定时检测,以此来了解各个学生的识记情况和认知程度。
2.再读文章,随文识字。在文字学习的过程当中,文字可以通过笔画顺序、结构组成等联想的方法记忆,还可以通过不断累积,比较文字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记忆。另外,教师还要注重习题记字、读写互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随题记字,通过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文章的主题以及标题与文意之间的联系来记住生字。比如,在《比尾巴》这篇课文中,课文的题目“比尾巴”这几个字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所以,教师就要从再读文章着手,引导学生随文识字。
3.精读文章,随文解析。在学生掌握了生字以后,教师要对文章有一个精确的讲解,指导学生标注释义文章里的重点生字。比如,在《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中,要理解“到处”一词的含义,从文章主题着手,引发学生深思“乌鸦都可以去什么地方找水喝?”,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想出“去森林、去山间、去水边……找水喝”,进而使学生了解“到处”的语意和用法。
二、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的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游戏随文识字。对于低年级的随文识字教学来说,可以使用很多种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游戏随文识字,对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很有帮助。比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这篇文章时,在学生学习“物”这一汉字时,应该先问问学生是否认识该汉字,在哪些里见过这个字时,同时引入一系列的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2.灵活多样地理解词语。词语的理解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以后学习句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字的形态,恰当地拆字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词语。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字形理解词语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因为汉字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意,教师应该使学生感受到“望文生义”的魅力。比如,在学习“商量”一词时,教师可以将词条进行对折,并且反复认读这个词语,对“量”的芍侄烈艚行重点指导。这样在学生正确读出这个字之后,再结合《小动物过冬》这篇文章,可以提出:文章里有几个动物在商量;可以一个人自己商量吗?在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商”这个字,让学生找出这字里有几个口,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八个口”,教师就可以解释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进行讨论才能算是商量,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商量”这一词的含义。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 现代诵读法 读思结合 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诵读法,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势日渐衰微、几近消亡,在世纪巨变、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方法又重新走入语文教学的视线,新课标更是把它提到很高的地位。本文试从“诵读法”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现代诵读法”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其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意义:
一、诵读法的历史及分类
在绵亘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诵读法这一语文教学中的奇葩也几度浮沉,根据它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容、形式、目标的不同,分为:传统诵读法和现代诵读法
1.传统诵读法
《说文解字》中解释“读,诵书也”、“诵,讽也”,在《周礼・大司乐》中记载“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说明古代的“读”是一种朗读,“诵”是进行吟咏、背诵的语言教育,传统诵读法是随着语文教育产生而产生,在古代的劳动人民间口口相传,利用反复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熟诵成背”的作用,对语文和文字进行基础的训练。它起于先秦,盛于两汉,成于魏晋,虽历时千年:(1)“要求读书时‘口到’、‘手到’、‘眼到’、‘心到’;(2)要求分散记忆,多次复习;(3)注意熟读与精思、抄写与诵读结合”,但却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对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把注重背诵的传统继承下来,慢慢随着历史、客观等原因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历史舞台。
2.现代诵读法
当今功利性的社会导致功利性的学校教育,又直接导致学校对待考试的功利主义态度。面对升学的“指挥棒”、就业的压力,面对只让死记硬背的“诵读法”,语文教学课内、外不读不写或少读少写的状况屡见不鲜也是情有可原,现代诵读法无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传统诵读法的继承和发展的产物――现代诵读法:(1)强调语言学习中对“说”的强化训练;(2)利用出声的朗读,在读中思,在思中读,读思结合;(3)在充分了解、认识文章的基础上,带着读者的感情继续诵读;(4)熟读成诵,熟诵成背,达到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简而言之: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表现方式,读诵结合、缺一不可。我们常见的朗读、背诵、吟咏、美读都是“现代诵读法”的众多 “化身”之一。
二、现代诵读法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以下简称诵读法)
吕叔湘先生说:“白话文学生完全看得懂,教师完全可以少讲或不讲,个别地方学生不理解的就讲一点。”基与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结合“现代诵读法”,是非常必要的:
1.培养兴趣,激发求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为我们揭示了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如《声声慢》的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背诵,学生无不沉浸在作者“身世飘零、孤苦无依、心内死灰”而结成的“愁城”中,无不身临诵读所营造的意境,无不震撼诵读所传递的情感。原来语文课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如此动人心魄,诵读教学把学生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幻的世界,并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引发他们迫切学习的旺盛求知欲,也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2.潜移默化,培养语感
诵读通过声音来体验字词句篇的语言形象,从而大大促进了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在吟咏过程中,反复品味文章中有生命力的字词语句,咀嚼消化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化为自己的血肉。在诵读时,遇见似曾相识的词汇、句式、结构和方法,正如老友重逢,喜不自禁,在写作时,需要某种词汇、句式、结构和方法时,就会涌来笔端,挥洒自如。把繁复、庞杂的语法知识和内化、无形的语感为“和谐优美”、“朗朗上口”的读书声,把语文的学习由强迫被动变为主动自觉。这种语言材料和知识的积累,正是语文功底的基石。
3.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语文能力的体现,最直观的就是日常交往中“听、说、读、写”的体现。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都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诵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语文教学也因此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三多”――多读点好书、多背点美文、多写点作文这个方面上来,要让学
生广泛阅读,要加强诵读。
三、语文教学中现代诵读法的具体实施
1.营造意境――熟读成诵法
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教师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既可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诵多了,自然成背;背多了,自然语感;语感有了词汇也积累,一举数得。
例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先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秋天森林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其次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来营造意境,接着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再次以自然美抒情言志为话题进行讨论,最终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达到“读诵结合,寓诵于景,情景交融,找准主旨,体悟感情”的目的。
2.联系扩充――想象入境法
也就是说,选取与所学文章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文章联系起来诵读学习,在诵读欣赏文章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平板、苍白的文字变的立体、生动、鲜活;还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组块;更能激起学生读文、爱文、赏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
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荷花、荷叶、荷香、荷波”的名诗或文章,像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想象,月色下的荷塘的美景――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怎样的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
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二读:把握文章总体和情感脉络情况下,让学生提出问题,继续诵读,以学生自主分析为主,以教师引导辅。体会作者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在诵读间似乎已展现眼前,三读:“熟读成诵、熟诵成背”,整篇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表达“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也就跃然纸上,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即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的兴趣、教学环境,设备条件等,结合“现代诵读法”来确定适合的教学方式。
无论对诵读法的前世――“传统诵读法”,还是它的今生――“现代诵读法”的研究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将语文这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中蕴含的知识,情感传递给他们。以上只是笔者在“现代诵读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时,采撷到的几朵浪花,希望能对“后来人”有所启迪和影响。
注释:
①《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②《周礼・大司乐》:儒家经典,成书于战国时期。
③吟咏:歌唱;有节奏地诵读;吟诵玩味。首见《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④美读: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圣陶先生首创诵读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2]礼记.
[3]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语言文字教学;引领文本阅读;反复品读;涵养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言文字的教学是语文课的根本。如果根不粗壮,树的花枝叶冠便不丰盈;如果打不好语言文字的基础,那语文课的其他能力便是虚设,便是无根的教学。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做好语言文字的教学是根本,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语文课应改变传统的语言文字的教学方式,探索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字词教学模式。
进入初中,我们的语文课在字词积累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分强调字词教学,还没有从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影响中走出来,耗时多,效率低,摆脱不了枯燥单一的识字教学模式。二是忽视字词教学,认为字词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事,初中语文教学应从欣赏美文的角度进行,对课后字词一概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其实进入初中,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字词教学虽不是重中之重,但仍然在课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初中阶段语文字词教学不应被弱化和淡化。
针对语言文字的教学,教师可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寻求激发学生兴趣、传扬中华语言之美的教学方法,将字词识记与词语解读、分析品味、揣摩运用结合在一起,将导与学、读与写、积累与运用、悟与评结合,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
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针对语言文字的教学,我利用单元字词教学进行打包式的教学设计:1、在这个单元的“读一读,写一写”中,你认为生动的词有哪些?将它摘抄在笔记本上。2、找出含有这些词的句子,推荐给小组内的同学,说清你推荐的理由,每一小组整理自己小组的推荐语,进行专题汇报3、从这一单元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五个词,用这五个词写一段话。这个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解读词语,在推荐中赏析词语,在连词成句中训练学生理解运用文字的能力,推荐词语、句子使学生更深的理解了词语的生动性,使单调的文字教学活泼生动起来,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的同时,也能深切体会到汉语的魅力。
单元字词教学可以进行打包式的摘抄积累,而在课文中字词的教学可以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抓住课文的语言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字词教学。
如余秋雨的《信客》,对信客这个质朴的人物作者运用了质朴而又典雅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长途跋涉”“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声辩不清”“满脸戚容”“猝然昏厥”“细声慢气”“破碎焦灼”“满纸幽怨”“伤痕累累”“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针对这课的语言特点我这样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文中有哪些词是典雅的,请你摘录出来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这样教学,学生既积累了词语,也感悟到了《信客》的语言特点。这课运用的是词语摘录法,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掌握文字的漫无目的、效率低的缺限,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类掌握,促进学生深入体会语言特点,有助于开展阅读教学。
字词教学的形式有很多,除了运用词语摘录法读写字形、赏析字词外,还可以进行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的比较、辨析,提高学生识记词语的效率。也可以进行单元、学期、学年的字词归纳,引导学生编写每一学段重点字词的字典、词典,对词语的音、形、意进行统编,对词语的意义与运用进行解释评点,对词语进行分类总结,形成学生系统化的理解,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统编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
语文课应该多探求语言文字教学的创新模式,探究字词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在创新中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从细小的文字教学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正如《爱的教育》中所说:“我不是诗人,未曾写过一首诗,但我想在人生平凡的琐事上种下诗去……”如果教改能在文字这些细节上下功夫,每一个语文教师就都在每一个汉字上种下了一颗诗的种子,每一节课都会开放出诗的花朵。只有守住了语言文字的教学,语文课才会是一首灿烂的诗。
二、语文课可以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引领文本阅读,纵横连贯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钱理群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见解极好的诠释了文章与语言的关系:“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讲经典作品,应有别于社会教育中的经典普及,它应服从于语文教育的目标,注意其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始终抓住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环节,因文而会心。对文与心都不可忽略,不可将其割裂,对立,而要从具体文本出发,找到具体的文与心的契合点”(钱理群《我对经典作品教学的一些看法》)语言文字是文心的载体,充分挖掘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的一个捷径。因为语言文字的教学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对话。
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一文时,用解析“虐”的形体结构、意思理解导入课文内容的教学:“虐”字是什么意思呢?又可以组哪些词呢?课文中有哪些情节极好的诠释了“虐杀”这个词呢?在这里词语的教学是课文内容教学的突破口,既使学生记住了“虐”字的字形,理解了意思,也引领学生极快的走进了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进行对话。
语言文字的教学不仅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对话,还可以提纲挈领,成为统领课堂教学的核心话题。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紧扣住“温晴”进行了教学设计:“温晴”怎么理解,文中有哪些它的近义词,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而它“温晴”的特点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对“温晴”一词的教学成为此次课堂教学的核心话题,成为整体感知课文的纲领。而在《那树》一文中,“绿”的意蕴丰富,对此词的体味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话题,我在教学中提取了文中的关键句“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我和学生一起对这四个“绿”字进行了意思的体味,在体味中结合全文进行了深度阅读,深刻体会了作者的忧虑与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在这个教学设计中,“绿”字成为理解主题的核心话题。
再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狂”字,《渔家傲 秋思》中的“异”字,《口技》中的“善”字,《敬畏自然》中的“敬畏”二字,《观舞记》中的“飞动”……对这些字词的教学无不“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构架起文章的层次骨架,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彰显作者的情感态度。扣住一字一词,纵横连贯课文的整篇教学,语言文字的教学引领了文本阅读,带领学生在文本深处与经典对话,与作者共舞。
三、语文课应培养学生在文本深处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韵味,将字词读得有声、有情、有味,在反复品读中涵养语言。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的确如此,一字一词勾勒出文章的精神内涵,在字词的细微之处可以领略到课文的精华。
语言文字的教学脱离不了文本,语言文字教学应融于文本教学的深处,语文课应从研读文本的深处培养学生品味、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学《那树》一文时,我在备课中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量词,并赋予量词以丰富的内涵,寄托作者深厚复杂的感情。我就在“精读品味”环节中进行了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量词对那树进行了绘形、绘色、绘情,你能从这些量词的形象描绘、对比中揣摩出哪些深意?任选一两句话进行精读品味”围绕着量词学生对这下面这些句子进行了品味赏析“1、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2、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3、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4、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5、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学生在精读品味的深度阅读中,第一次发现原来量词也可以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也可以进行深情的赞颂,也可以表达无奈的忧虑与悲愤的控诉,原来生动不仅仅是动词、形容词的专利。在教学中学生除了理解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更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课应踏踏实实的回归文本,聚焦语言文字,突出课堂本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内功。应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韵味,在深入的文字鉴赏中让学生涵养语言。一叶一菩提,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一个字词折射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语言世界,深入到每一个词的朗读会打开学生学习语言、涵养语言的大门。
如《沁园春 雪》以朗读为主进行教学设计: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读出“望”字的领起作用,读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舞、驰”的力度,读好“惜秦皇汉武”的“惜”字的领起作用与惋惜之态,读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数”字的深层意味与自豪之感。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既理解了词的内涵也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韵味。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读出“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的“竟”与“多么”的意味,体会社会的世态炎凉;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朗读文言虚词“也、哉、乎、矣”的语气,在朗读“也、哉、乎、矣”的语气中品读人物形象;在《马说》中读“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在读出“其、真、邪、也”的语气,品味作者的感情态度,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语言文字进行的朗读可以引领学生更深的走进课文,领悟汉语的韵味与魅力,可以启迪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文字。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6
一、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及基本原则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特点是具有广泛性。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忽视了这几方面之外的其他课程资源。现在看来,这种对课程资源的狭隘认识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语文素质培养的要求以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同时,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同标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丰富资源。
为顺应时代的要求,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我们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多方面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和阅读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思想、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资源在编排上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实用”。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因此,在资源的开发、选择上,应既基于教科书,又不能被教科书所限制,有宽于教科书之处,这将有利于教师对教科书的多方面扩展,也有利于激活教科书的各项知识点及其延伸的教学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汲取。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1.启迪情思智慧,促进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直是小学教师关注、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但是,语文教育并不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它对现代人的心灵影响和情感启迪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交际工具的语文,不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更应该是影响和优化人的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思想、情感、观念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培养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并引导小学生全面发展,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目标之一。
2.突破教学难点,化解“教学危机”。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常常会遇到一些枯燥、抽象、生涩之处,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解、诱导,往往很难被学生接受,因而教师不得不将知识“生吞活剥”地硬“塞”给学生。这种“教学不适”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学生头脑中建立的表象经验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使得学生对离自己实际生活较远的作品信息感到“陌生”。这种教与学双方面的“阻滞状态”,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丧失学习的自信心,甚至会出现厌倦、退缩、抵触的心理。有的课文虽然不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面对教师以课本为主要学习资源的呆板讲解时,又是否能感悟出作品中的丰厚内涵呢?因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化解讲授中的难点,突破学习中的障碍,将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又一目标。
3.引发学习兴趣,创设心理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对某些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为了减轻学生的大脑疲劳程度,教师在强调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组织教学。“无意注意”通常由刺激物的特点所引发。开发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也是引起小学生注意力的好方法。有关研究证明,人们在聆听轻松的音乐或观看美丽动人的画面时,体内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的释放量会增多,这对改善记忆有明显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生理规律;要以动静结合、真实直观、色彩鲜明的表现手法来体现教学内容;要达到融情于景,融教学于画面之中。
三、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使其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以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以下几个方面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1.利用课程资源激感,使现语言文字学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其教学过程必然表现为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对其认知活动有促进、强化、调动的功能。教师如果善于将知识、情感和思维同时引入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去,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音像素材、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大多形声结合、声画并茂,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景,如人物形象、生活场景、自然风貌、战斗场面、艺术情境等,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情景的再现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特殊作用,有利于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意识心理和无意识心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加深其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变单纯的说教为感情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内容和意境产生共鸣。
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多篇与征题材有关的课文,其选用目的是要让孩子从小对中国革命史有所了解。但是,时期人们的理想、境界、追求和价值取向已很难为现在的孩子所理解。为此,我们收集、整理、制作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音像资料片段,以期帮助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了解当时的年代背景,了解中国工农的概况,弄清艮征的目的。弄清革命先辈为之付出、为之奋斗的一切与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