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周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发展周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范文1

20世纪后半叶以来,核能、计算机、生物、空间及纳米材料等核心技术的进展与突破引发了全球的技术革命,专业知识和技术创新等无形资产逐渐取代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新世纪之初,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知识与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型产业,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三个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以产业结构软化为特征的知识型服务经济。自九十年代初,学术界针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现象提出过多种产业结构软化的概念,一般可概括为,围绕知识的生产、分配及使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等无形生产要素的投入相对于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等有形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增加,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了简单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传统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但笔者认为它的基本含义应全面概括为:在不断提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下,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广化,社会各主体之间相互服务的依赖性增强和随之而来相互协调所需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存量扩大以至于发挥巨大的规模效应,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取代物质资源而占据主导地位;以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无形产业结构逐渐形成和发展,社会产业构成向非物质的无形化即软化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软化既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式。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产业结构软化首先有利于经济发展与人本身发展的有机结合,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协调发展,这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环境。投入结构软化意味着世界在教育与培训等智力方面投入增多,人们将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文化知识素质,挖掘自身潜能,同时,投入结构软化也意味着社会将提供更多的需要知识技能的工作岗位,这对发挥人们自身更大的智力潜能既是压力又是动力;产出结构软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精神和心理方面可消费的软产品,较全面地满足了人们潜在的无形精神需求,极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了世界的福利水平。在“硬产业结构”经济社会里,经济成果的取得是以人们的体能和精力方面的消耗为代价而换取的,但在软产业结构经济社会,经济成果的取得虽然消耗人们的精力,但在相当意义上可以说,人们在此种消耗中不断使自己进步和提高,经济与人协调发展。

2.产业结构软化降低了世界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物质资源等自然因素的依赖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提高了世界经济素质,促进了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使生产和管理趋于自动化,一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二则提高了对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人类对自身和物质资源的消耗速度,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的外延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的内涵增长,更着眼于经济效率和质量方面的提高,加上环保技术本身进步,环境方面的压力已有所缓解,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远程遥控管理成为现实,推动着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球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技术创新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迅速提高:20世纪初20%左右,50~60年代为40~50%,70~80年代为60~7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这一比例将达到90%。产业结构软化从变革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两个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世界经济素质。

3.产业结构软化使各国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可控制性增强,大大熨平了经济周期性波动。技术知识存量达到一定程度将发挥巨大的规模效应,大多数高新技术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产物,再加上其中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各产业部门之间技术渗透力增强,科学技术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大大缩短了经济波动的持续时间;无形的技术知识本身就成为一种资产,世界市场已经包括技术知识市场,高新技术本身已经成长为一种产业,该产业的产出能够不断满足人们各方面新的需求,而且永远不会出现象物质产出迟早必然要面临的市场饱和困境,当技术产业占据经济构成一定比例,自然就减少了传统的以“硬产业”为主的经济周期波动;产业结构软化所包括的服务业也几乎不受“硬产业”市场周期波动影响,大多数的服务业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同一过程的相对于供需双方而言不同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是“即产即销”的,不会因为供过于求造成巨大的社会浪费而损害经济发展。二战后至今已半个多世纪,经济周期仍然存在,但其波动幅度和持续时间已大大减少,世界各国经济从未出现象三十年代美国那样剧烈而持久的经济周期性波动,这不能不说是产业结构软化在其中发挥了一方面的积极作用。

但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软化所带来的金融服务业膨胀使世界经济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脆弱性。随着金融市场交易工具的不断创新,发达国家出现了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而自我发展的所谓“虚拟经济”,这加速了经济泡沫的形成,是国内经济波动的因素;同时,世界金融市场逐渐替代了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而成为一国经济波动很快传染其他国家经济的主要途径,使各国经济对外界环境变化更为敏感。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范文2

美国金融市场已相对稳定,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也将相对减弱,相对于2012年,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在增多。但是,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仍将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发达国家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将持续存在,

贸易摩擦也仍将持续。因此,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

将快于2012年,但仍处于低速增长状态。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同2012年相比,债务危机的影响将有所减弱

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欧洲债务危机,该地区的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预期。但在9月6日,这一局面出现标志性的转机,欧洲央行宣布将在二级市场无上限购买重债国短期国债,虽然这一救助计划附有严格的约束条件,但债务问题继续向其他国家蔓延的可能性将因此大大减低,并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解决债务危机的思路,从而增强了各经济主体的信心,降低了不确定性。

2.美国金融市场稳定,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步消除

美国金融市场趋于稳定,银行业盈利改善,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步消除。贷款损失准备金下降、贷款及其他资产增长是美国银行业盈利改善的主要因素。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最新季度报告显示,2012年全美7246家银行及储蓄机构二季度共计实现利润3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7%,至此美国银行业已连续12个季度实现盈利同比增长;同时,二季度62%的银行盈利实现同比增长,仅有10.9%的银行未实现盈利。与此同时,二季度美国“问题银行”数量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实现下降。截至6月底该公司统计的“问题银行”数量从3月底的772家进一步降至732家,为2009年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问题银行”总资产规模从2920亿美元下降至2820亿美元。

3.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

再工业化不仅是奥巴马政府口号而且也是其重要的政策基点,即使政府的计划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但美国去工业化趋势已经停止。从现实条件来看,美国也具备再工业化的可能。一方面,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在发展中国家工资上涨的情况下一些商品在美国制造业已经或将具备一定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美国还具有大量剩余产能,2012年10月美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8%,低于1972-2010年美工业设备80.4%的平均开工率,这意味着在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情况下仍可提高工业产出。

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从政策方面看,新兴市场国家尚有较大的放松空间。首先,当前印度和巴西等国的基准利率仍保持8%及以上的水平,还有一定的下调余地。其次,新兴市场国家财政赤字水平较低,财政政策还有放松的空间。最后,经济体制的改革将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从实体经济方面看,当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资本积累快速增长的周期,在技术上又可发挥后发优势,人口众多且年轻,消费意愿和能力在不断增强,这也是新兴市场国家历经全球金融危机和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仍然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上述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或减弱,并将继续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处于转型时期,均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也带动了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因此,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5.供给改善减轻通胀压力

首先,2012年美国干旱导致粮食产量下降,这必将促使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加大农业投入,从而提高2013年粮食供给,在此情景下食品价格将不会大幅上涨。其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更强调结构调整和供给管理,从而抑制物价上涨。比如,印度政府在“十二五”(2012-2017年)经济发展规划中,强调发展重点放在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方面,意在防范通胀的同时满足未来五至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俄罗斯和巴西也采取了类似措施。最后,各国对页岩气开发和利用也将增加能源供给,抑制国际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欧洲和日本经济仍将低迷

欧洲债务危机虽现曙光,但现在的政策依然是治标不治本,多年累积的矛盾,如财政赤字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化解。与此同时,实体经济的低迷和僵化的用工制度将继续影响欧洲国家的就业水平。由于人口老化等问题,日本经济内生动力匮乏,中日经济关系降温也将继续影响日本经济,预计2013年日本经济将会负增长,继续低迷状态。

2.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短期难以实现

一方面,从全球范围看,仍然缺乏能够引领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新技术革命出现,导致发达国家不可能出现技术推动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国际合作来看,发达国家不积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技术设备,资金缺乏导致对外援助下降,贸易壁垒却在不断加强,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的促进作用也在降低。在此情景下,世界经济将继续低速增长。

3.贸易保护影响经济增长

受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有不断加强的趋势。贸易保护的领域由传统的战略型产业向金融、高新技术和新能源等行业延伸,贸易保护措施变的更加隐蔽、复杂且难以量化。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贸易保护不仅不能解决增长和就业问题,反而是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绊脚石。

4.流动性泛滥导致通胀压力长期存在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范文3

新经济周期中世界经济管理的变革

经济周期又可以称为商业周期,主要是指在整个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扩张、收缩相互交替、循环的一种周期性现象。从微观角度分析某个国家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指该国家的总体收入、总体支出以及总体就业情况的循环往复。一般包括四个环节:经济扩张、经济发展巅峰、经济衰退以及经济发展跌入谷底。从经济周期的视角看这是一个市场变化动荡起伏的过程。

在新经济周期世界经济管理变革中,为了更好地顺应时展的需求,经济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第一,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政府之间的共同协调管理市场的作用加强。从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开始以更强的力度干预金融资本市场,与此同时也开始注重加强和世界其它国家的政府联合应对经济危机,以加强合作协同性。如召开20 国集团会议、成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这些作为协调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以有效控制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孙晓娟,2012)。第二,预期经济管理系统更加严密、更加具有实用价值。在总结以往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更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遵照经济周期的规律,构建了预期经济管理平台,突出政府和市场中各经济主体的管理分工和协调。加强对重要的微观因素的预警管理,加大对难以预测的非周期性因素进行深入理性分析,建立了应对非周期性经济波动的政府反应模型,从而大大增强了政府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第三,跨国公司开始发挥超越国界限制的管理作用,成为世界经济管理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

我国第一次经济周期发生变动是在1977-1981 年期间,历时5 年,其中经济增长率呈现扩张上升时间为2 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周期性回落时间为3 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8.1%,这个经济波动周期适逢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整体经济保持中位运行,经济平稳发展,波动较缓和(陈思,2012)。第二个经济周期在1982-1986 年期间,历时5年,其中经济增长率呈现扩张上升时间为3 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周期性回落时间为2年,经济高位运行,经济发展顶峰较高,经济发展谷底较浅,经济整体波动不大。第三个经济周期在1987-1990年期间,历时4年,其中经济增长率呈现扩张上升时间为 1 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周期性回落时间为3年,经济波动幅度很大,经济增长质量很低。第四个经济周期在1991-1999 年期间,历时9 年,其中经济增长率呈现扩张上升时间为2 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周期性回落时间为7 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较高,经济扩张能力较强,整体经济运行平稳(郑新立,2010)。第五个经济周期在2000-2008 年期间,这次经济周期至今还未结束,但从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综合增长率较高、经济运行很稳定。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点分析

(一)我国经济波动周期时间延长、波动系数降低

在20 世纪90 年代之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平均时间为4.6年,呈现周期性经济上升时间约为 2 年,周期性经济回落时间约为2.6年,上升时间略短于回落时间,具有明显的短暂回落的形态,说明我国经济持续性、稳定性较差。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的两次经济周期持续时间增长,并且最末一次的经济周期仍旧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经济周期的波动系数大幅度降低。这表明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而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但是直接干预经济的影响能力变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强,要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的变革。

(二)我国经济周期变化和世界经济周期变化关联性增强

1977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此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第一次经济危机中,但是当20 世纪80 年代世界经济呈现平稳的增长发展趋势时,我国的经济却呈现出大起大落的发展特点。进入20 世纪90 年代,我国经济周期变化逐渐和实际经济发展周期的关联性增强,很明显的一点就是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危机降低了全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同样也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变化,直至199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回落到第四个经济周期中的谷底数值。从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看,我国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比如最近美国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我国的GDP 增长率从2007 年的11.4% 下降到8.4%。

我国经济管理抉择的思考

如果根据波峰年的经济增长率计算,我国从1978 年以后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从2008年开始进入第四个经济周期。这个经济周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和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密切相关,这说明我国经济管理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现阶段世界经济处于第五次下降时期,这个时期预计到2035年结束,随之在新技术革命的诱导下进入第六次上升时期,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也将迎来我国经济管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管理作为世界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周期中的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经济管理变革,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世界经济管理结构的变革对我国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信号是:在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必须转变经济管理方式,重新构建我国经济管理体系。

(一)重新构建政府经济管理体系

政府进行宏观的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不是取代中观行业管理、更不是对市场上各个企业“无微不至”的管理,而是对行业和企业的宏观管理。所谓的宏观管理和传统的政府层面的宏观经济管理有所不同,而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中统观经济社会大景象,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出明确的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从国家主权利益出发,努力在国际重大的经济问题中赢得合理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增强国家应对突发的国际经济管理事件、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对反经济周期的风险管理能力;进而在主动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中提升全球性的经济管理效率、与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相协调。

(二)提高中观行业管理协调能力

中观行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基础是市场中的大型企业,主要是一些重要的行业协会。而要想让行业协会演变成真正的行业协会,必须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行业协会职能。要尽最大限度发挥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改善中介组织参与经济管理比较弱的情况,完善产业的动态调控管理机制,提高中观行业对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导入功能以及对金融行业的综合监督管理作用。挖掘出全球化经济环境下中观行业的跨行业经济协调管理功能。

(三)重视维护国家利益

要从我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站在国土安全的角度上思考如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投资审查、管理。同时,要积极鼓励我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巧妙运用东道国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我国企业在跨国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维护企业的合作权益,取得东道国国家的认可与支持。革新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加强对社会责任以及公共利益的管理,并使之和企业的社会性、社会责任管理相符合。此外,还用重视保护激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创造力和活力,使国营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步发展,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增强网络防范与安全规制管理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范文4

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保持了高于西方国家近一倍的增长速度,其中东亚经济更是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由此,过于乐观的情绪大范围扩展开来,可能的风险逐渐被人淡忘。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既不平衡,也不稳定。拉美国家经济起伏较大,1994年末到1995年初,墨西哥比索崩溃,使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受到冲击。而非洲一些国家依然陷于饥饿和战乱的威胁,不见起色。原本快速发展的东亚经济,从1997年开始也发生了严重的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波,迅速抵达拉美、非洲和东欧一些国家。几年后东亚经济才逐渐复苏。有的国家如印尼,金融危机转化为社会危机,形成典型的连锁反应,至今尚未完全走出困境。泰国去年也发生了军人和严重的暴力事件。

考察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的威胁程度逐渐加大了,而其中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从上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开始,世界经济大的震荡基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我称之为“边缘震荡”的新现象。追踪以往,从1857年爆发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危机,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共发生了16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危机都起源于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然而,原有的模式到今天则发生了改变,金融危机一般始于发展中国家,并会迅速波及开来。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经济在度过80年代前期的“滞胀”困境后,总体保持了平稳的态势,即使发生像90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起伏也不剧烈,危害程度大为降低。

“边缘震荡”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而出现并逐步得到强化,已经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突出地表现这些国家经济安全的脆弱性。只要摆脱不了经济剧烈震荡的困扰,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经济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其中一些国家甚至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周期性调节的减震阀。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范文5

【关键词】现代通信技术发展

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自那以来,短短30余年,世界主要国家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航天产业,迄今已有22个国家组织发射了航天器;有58个国家投资发展航天技术,总投资高达近万亿美元;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航天技术成果。航天遥感的出现,给人类观测地球提供了最有效的场合。它的迅速发展使得在资源勘探、海洋开发、农林管理、气象预报、环境灾害监测、地貌测绘等应用领域中,发生着革命性变化。美欧日等24国发起了一项规模极为庞大的“行星一地球计划”,计划10年内发射24个地球遥感卫星,耗资150亿―300亿美元,目的是监测地球环境的变化。在空间已经采用的信息获取新技术是各类星载遥感仪器,如照相机、电视摄像机、红外及多光谱扫描仪、电荷耦合固态推扫式摄像器、微波辐射仪、合成孔径雷达等。目前的发展以信息传输型的遥感仪器为主流,而不是从空间回收拍摄的胶片。其中利用卫星红外传感器获得目标已取得显著进展,可以从空中对1/2地球表面进行实时监视,如帧频(每秒钟传送图像的次数)为每秒2次,每个像点用一个10位数码描述,每位数需硬运算10次,卫星上需要一个100亿次的计算机,而发展这样的计算机需要近10年时间。第三次或第四次产业革命相并列看待,而认为在第一次“革命”之后,一些重要事件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看法是有其道理的。人

们震惊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产生大量新的经济现象,为确定现阶段新技术革命的历史地位,才继二次、三次革命说之后进而提出四次产业革命的论点。一些描述强调目前发生的变化的重要性,借以唤醒那些仍沿着传统思路看问题,以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为发展战略出发点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国策决定者。如托夫勒的浪潮论,奈斯比特的趋势论,以及许多关于大国兴衰史的讨论等,这些震聋发馈的疾呼确实起到了唤起人们以新的眼光看世界、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催化剂作用。

“信息革命”就信息技术本身的变化看,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环境条件;就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看,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出现,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课题。

(一)“信息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形成

迄今为止,信息革命问题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信息技术、信息革命以及信息科学知识,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里出现的频率是比较低的。这并不表明信息及信息技术现在才变得重要起来,而是在世界经济形成过程中,它始终起着重大作用:首先,信息经济本身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信息传输、处理等技术条件,在世界经济整体性方面起着粘合作用;最后,每次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整体形成的粘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或整体性增强的自然物质条件。关于建立世界经济科学体系的争论由来已久,人们并没有关注到,信息的传输与获取技术的整体水平和不平衡发展,仍是各国经济交流与国际性体现的障碍。当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探险家去发现“新大陆”时,人们所关注的是由此所带来的商业革命和市场开拓,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信息沟通方式的革命性进展。只是到了电子计算机网络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全球数字通信网,全天候了解世界任一地区经济情况变化时,才意识到信息及信息传输、处理技术对世界经济整体化的作用。实际上,它存在于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自然科学、哲学对时空的研究获得重大进展,时空现实变化对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极其重大的意义,在社会科学那里却因其显而易见被忽视了。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不重视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的线索,是不全面的。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一些基于过去情况得出的某些结论,需要有新的发展。

1.产业结构步人调整,新兴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产业或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产业发展迅速,传统产业在衰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衰退中的传统产业曾一直是世界经济研究的主要经济资料。它们的规模、速度、关系等是主要的结论依据,如从钢铁、汽车、煤炭等传统工业看,它们的盛衰过去常常是经济增长的标志性因素。现在,在传统产业衰退的同时,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却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随着信息产业以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确定,它自身的经济特征以及所特有的变化规律,将成为整个经济增长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2.科学、技术、生产、市场一体化发展,经济周期波动趋于平缓

科学成果应用于技术发明,使技术发明进入产品生产的周期愈来愈短。一种产品的生命最短的只有两年、三年,甚至一年多。适应此种情况,制造业采取“柔性制造技术”,一改过去那样大批量生产同一品种的生产线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线。市场需要什么,能够做出及时的反映。固定资本更新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基础不那么明显了,“柔性制造技术”使大批更新设备的现象平缓化。需要更新、改进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将是软件,而不是硬件设备。“软件”是一种知识产品,受资源约束小,对整个物质产业关系链的连锁影响,相对于硬件设备的更新要小得多,引起的震荡也小得多。此外,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贯通,将使国际协调的物质技术条件进一步具备,国际间信息技术差距导致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平衡等新现象,也应密切注视。

信息革命是正在进行中的革命,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会逐渐显现出来。不重视这些影响,就不能正确解释世界,对实际经济活动也就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二)信息技术发展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延长,是科学研究的极好条件:(1)办公自动化设备,可使科学工作者从繁杂的文字、资料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快科研成果的完成。(2)信息获取手段高技术化,使传统的信息资料查找方式大为简化。计算机数据库可提供全面、新颖、准确程度高的数据资料。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范文6

摘 要 2010年全球经济已经从灾难的边缘逐渐被拉回,全球船舶市场已经渐渐度过了恐慌期。本文将详细阐述船舶市场中新船价格的波动情况以及世界经济对船价的影响,并且对2011年新造船市场进行回顾与评析。

关键词 新造船市场 价格 波动 世界经济

一、新船价格的波动

世界航运市场是海运承运人和托运人双方相互作用决定交易海运服务数量及价格的机制,世界航运市场具有需求派生性、国际性、不稳定性、不规则性和周期性波动的特点。

从图1中可以看出,新船价格从1980年到2011年间,呈现出下跌、上涨、下跌又上涨再下跌的W型周期。这个过程清楚地表明新船价格的几次重大波动,且价格走势仍处在高位徘徊的状态。虽然这三十年来的周期波动中存在着共同点(每年新船需求能力的增长率均低于船厂建造能力的增长率),但由于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显著,船舶价格在W型周期中依然存在很大不同。图1中所显示的是历年的新船价格。

由图可知,新船价格的变化大致经过了五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两次大规模的石油危机之后,世界新船需求量有所上升,致使80年代初期需求量大幅下降。欧亚两洲数以百计的船厂倒闭使海运活动进入“冰冻阶段”,因此大多数船厂为了订单开始降低船价,使全球新船价格下跌。

截至1991年,船舶市场开始进入“慢热阶段”。因粮食和铁矿石的大量运输使得市场上对散货船的需求日益提高,这促使船东积极订购此种船舶。但80年代初的消极影响制约了船厂造船水平的发展,造成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船价的上升。

1992年到1999年,世界船舶市场进入了一个繁忙而又奇怪的阶段:需求增加却引起了船价的大幅下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韩国船厂利用韩元贬值来解决外汇短缺以及生产过剩的问题,私自降低船价,使国际船价推向新低。

2000年到2009年船舶市场呈现出历史中少有的繁荣景象。自2000年起,世界三大造船强国韩国、中国以及日本货币对美元汇率逐渐回升。船厂的造船能力虽有所增长,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还是无法满足船东的大量需求,接近十年的供不应求市场局面使新船价格明显上涨。

二、世界经济对船价的影响

根据航运市场的派生性,航运市场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而世界经济的波动本身就存在着不规则性。因为技术革命的间隔时间不断缩短,所以波长不断变化,最终导致周期的不规则性。

纵观世界经济对船舶市场的影响,总体来说,全球造船市场主要受世界经济、世界贸易、船舶市场供需状况、造船成本、国家税收、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产品建造水平等因素所影响。

经济发展的水平控制着新船价格的涨跌。一方面,从原材料方面看,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形式下,物价会会上涨,各国工人工资以及工时费将出现大幅度的增长,造船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新船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从对船东影响来看,世界经济发展对船东购船欲望起到增进作用。世界贸易带动世界海运的增加,随之提高了新船需求量和新船价格。

此时假设全球船舶市场是世界经济的函数,建立新船价格和世界经济增长指数之间的回归方程,可得出相关系数R=0.15。由此可得,两者的直接联系相对薄弱,因此新船价格主要通过间接方式被世界经济所影响。

三、2011年新造船市场回顾

全球新造船市场在2010年成交量远远超出年初预计,船价随之出现了难得的上涨。中、日、韩三大造船国均有不俗的表现:中国船厂承接了525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0%;日本船厂承接了72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8%;韩国船厂承接了429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40%。

2011年6月至11月,新造船合约成交量仅为565艘(累计33.5m dwt),与前半年成交量(874艘)相比减少了35.7%。就船舶数量而言,油船和干散货船的订购量各自减少了52%和65.2%,这两种船舶订购量的减少成为了全球新造船订购数量锐减的最直接原因。值得欣慰的是,在过去的六个月中,集装箱船订货单数量同比增长了13.7%,可燃气运输船造船合约自今年三月份以来出乎意料的拥有了50艘的预定量,足足增长了78.6个百分点。

同时,新造船市场成交量的变化已经形成了投资商对造船行业的“投资区域化”。越来越多的人更热衷于把资金和技术投入到集装箱船和可燃气运输船的建造中。这种“投资区域化”将会使LNG船舶和超过8,000TEU集装箱船的快速普及成为现实。

2011年6月到11月,英国克拉克森公司统计的新造船价格指数仅仅下降了0.9%。在这种局势下,中国的一些造船厂为了鼓励和吸引更多的船东建造干散货船舶,并且力争与这个订单成交量连年上涨的韩国进行竞争,已经开始实行针对性降低此种船舶船价的政策。

四、结束语

2011年,全球经济仍处于复苏阶段,加之造船产能和运力过剩的两把“利剑”高悬于顶,让今年的造船市场更加扑朔迷离。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让对船舶市场前景起决定作用的积极因素继续主宰着2011年,使得市场继续朝着复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