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1
关键词 语文语言民族性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是什么”是一直以来困扰很多人的大难题,叶圣陶先生虽确立了语文的本体是语言,但是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偏误,语文的性质之争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对“语文”概念和性质的厘清与重申显得非常必要。
一、从语文教育教学的两种偏颇谈起
当今的语文教育和教学有两种偏颇,一是明确了语文的本体是语言,但是对语言的崇尚到达迷失于语言文字训练中不可自拔的地步,另一种是伴随着新课改的潮流,高举人文大旗,无视语言本体的存在或者置语言本体于不顾,自顾自地表演或者带着学生唱戏。
1.语文教育教学的“工具性”偏颇
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在《课程知识论》序言中强调:“技术理性对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宰制是极具破坏性的。”“技术理性强化了课程与教学的工具价值,漠视其内在价值。”[1]这种“工具性”偏颇倾向的产生,本质上是因为对语文实质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陷入了这样一种叙事模式:自叶圣陶就确定了语文是语言,所以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以语文的方式上出“语文味”,这种语文味突出表现在对文本的崇尚,尤其是对语文知识的迷恋。这种叙事模式导致了语文教学重视对文本的读写训练,而忽视听说训练,重视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了能力的养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之标准化考试的助推,语文就不自觉地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这种偏向的课堂是人文性失落的课堂,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马拉松式’的识字教学,‘只见教材不见人’的阅读教学和‘画地为牢、重抑轻扬’的作文教学”[2]。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极力反对这种见文不见人的课堂,她认为这样的课堂“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进行肢解,枝枝节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闪光的启迪智慧的思想不见了,吸引人、凝聚人、感人肺腑的情感被肢解得无踪影了,留下的只是鸡零狗碎的符号”[3]。
2.语文教育教学的“人文性”偏颇
“人文性”偏颇倾向则是对语文本体的悖离,把“人”提到了前所未有高度,认为语文工具论是学生精神发展的桎梏,这种对工具性的消解是语文本身的裂变和异化。所以语文课堂中有不少解放手脚甩开书本的所谓体现新课程的人文课,或架空分析,或思想教育,或游戏表演。笔者就观摩过一个讲课大赛,讲课篇目是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师大谈爱国主义,播放爱国歌曲《五星红旗》,放映反映中国自信力提升的图片,最后让学生振臂大声呼喊“中国人具有自信力”三遍,课下不少人疾呼:“这是语文课吗?”这俨然是传递中国正能量的思想教育课,在这种华丽的包装下是语文本体的失落。
二、语文:一体二维三性
语文教学的偏颇在根本上是对“语文”本质理解的不到位。笔者对“语文”的理解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体二维三性”。
1.语文的一个本体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工作,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自此“语文”作为课程教材名称确立。那么什么叫语文?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4]由此可见语文的本体即语言。徐林祥教授肯定了这一观点,在多篇论文中强调“语文就是语言”[5],并论证了这里的“语文”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的意思。实际上,当今语文教育教学的工具性偏颇或多或少地将语文窄化理解为语言文字或文章,而人文性偏颇则更多地将语文泛化理解为语言文学和文化,其操作失误缘于对语文的语言本体认识上的不足。
2.语文的两个维度
语文本体(语言)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索绪尔所谓的整体语言和个体语言,前者是被动和集体固有的社会符码,其本质是“概念和符号的联想结合”[6],即所谓的狭义的语言,主要是一些语法规则;而后者是主动和个体的“依照个体观点的整体语言符码的个体运用”[6],即所谓的言语。另一个指向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以一定的形式传达一定的信息,如特定的思想和文化内容。第一个指向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读写训练,还要重视听说发表,第二个指向要求语文教学双管齐下,文道合一。
3.语文的三个属性
关于语文的性质之争由来已久,历史上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受到了不少论者的质疑,因为没有揭示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实际上,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的属性,除此之外还有民族性,因为语文本体中的语言主要是指中华民族通用语,但是这三个属性并不在一个层面上,语文性质之争主要是集中在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的争论上。确定一个事物的本质关键在于揭示出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所以语文课程性质应该在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中来探讨。语文和政治、历史、数学同属于课程,但是之所以不同于政治、历史和数学,是因为语文是学习数学等学科的工具,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更侧重于对语言形式的把握。语文和英语、法语等都是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课程,英语和法语可看作“外国语文”,而且这些课程的学习也侧重于形式,但语文又不同于外国的英语和法语等课程,因为语文是中国的语文,它是学习中华民族通用语的一门课程,具有民族性,有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有特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所以笔者认为,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根本特性在于民族性(本土性)和工具性(形式性),前者是中华民族赋予语文学科的独特个性,而后者则是语文学科内在的规定性。那么如何理解语文的人文性呢?数学、政治和历史等学科同样具有人文性,所以这个属性不能将语文和其他课程区别开来,不能作为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用屠锦红的话说:“人文性是工具性进行中的‘副产品’。”“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和语文教育的‘独生子’。”[7]
另外,“人文性”也不应该作为“工具性”的对等概念出现,因为“人文”对应的概念是“科学”,这里的人文性笔者倾向于理解为“思想性”和“诗性”。
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讲,语文具有民族性和工具性的特性,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本体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在,但是对应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却不能不提。语文课程是母语学习的课程,汉语言文字有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内蕴,中国传统文化有人文教育的传统,这要求语文教育应该提升学生的文化力、思维力和审美力,培养学生学习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但是“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8],“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文化心理特征……符号因意义而存在……”[9],所以语文教育不应该囿于形式训练而置思想文化内容于不顾,也不应该局限于对语言工具的掌握而无法自拔。总之,语文课程虽然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但是它具有人文教育的优势,语文教育要求语文课程负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人文教育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这是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而不是语文学科的“本分”,所以反对给语文学科和课程以沉重的人文负荷,反对脱离语文本体的纯人文教学,但是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一定的人文教育。
同样,语文教育也具有民族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徐林祥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是民族性,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教育,其特殊性就在于语文教育要遵循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规律,此外语文教育还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民族性”将中国语文教育与外国语文教育区分开来,“工具性”将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区分开来,而“人文性”则是语文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共同属性。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人文性则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共同价值追求,语文教育首先应完成语文学科基本的教学任务,即以语言为本体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思想和涵育情感,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全面发展,此为处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度和层次所在,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以下两个困惑:
1997年《北京文学》发起语文教学大讨论将叶圣陶作为“纯工具论者”来批判,叶圣陶和张志公先生真的是“纯工具论者”吗?
笔者认为叶圣陶和张志公先生将语文本体确定为语言,同时突出语文的工具特性让语文学科有根有底,他们实际上确立了语文学科和课程的本质属性,同时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最基本的学科要求,但是并未否认语文的人文性。叶圣陶在《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里说:“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10]另外,叶圣陶极力主张为人生的教育,可见他并非否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为何于漪、魏书生等语文教育家均将“育人”放在首位?
于漪强调“教文育人”,魏书生回忆自己的教改之路,最满意的是将“育人”放在首位,这些语文教育观并非无视语文学科的工具特性而走入人文性的偏颇,而是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对语文学科提出的价值要求,正如于漪所说:“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11]从他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于漪在品读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注重情感熏陶,而魏书生在语文自学训练中渗透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基于“语文”理解的教育教学观
要规避语文教育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偏颇,必须正确理解语文的内涵和性质,把握好语文的“一体二维三性”,同时树立新的语文教育教学观。
1.以本色语文为基础
语文的本体是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所以本色语文就是回归语文本体的语文,是姓“语”的语文。这要求语文教育和教学以语言为本体,既注重语言规律的把握,又注重口语交际的训练,既探究语言的形式,又关照语言的内容,要求语文教育和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育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要求,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2.以诗意语文为追求
语文以语言为本体,可是语言不是枯燥无味的的符号,它包含丰富多彩的文化思想内涵,所以语文课应该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应该是富有民族风味的。不少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上的是本色语文,可是学生为何没有兴趣去听呢?因为课堂太沉闷,陷入语言文字符号的纠扯中无法自拔,而学生的心理被忽略。语文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恰当调控语文课堂的节奏,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诗意”,即思想性、人文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语文教育要以诗意语文为追求。
3.以素养提高为目标
本色语文也好,诗意语文也好,最终要为提高学生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这里的“素养”含义很丰富,既包括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也包括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层面。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其智德。”黎锦熙也阐释了国语要旨包括语文方面的理解发表和语意方面的扩充智识、启发想象和涵养德性,这些都很好地规定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
四、结语
语文可以理解为“一体二维三性”,语文的本体为语言,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本体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课程,其根本性质在于民族性和工具性,所以要上出本色语文;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教育的优势,语文教育有着更高的人文价值追求,所以要上出诗意语文;语文教学反对绝对化的人文性或工具性偏颇,其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
参考文献
[1] 李召存.课程知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黄晓.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的失落与回归.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9][11]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8][10] 叶圣陶.语文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徐林祥.语言・语文・语文教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6] 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分析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教师在我国有着崇高的地位。在我国相对完备的教育体制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其所肩负的教育责任也更大。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应对新课改的要求,强化专业素养,提高人文素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一、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现在,我国大多数小学的语文教育只是按照课程安排,有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语文教育教学任务,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和深入分析,没有对语文教育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导致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过于死板,缺乏活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甚良好,只是实施单纯的知识输出工程,没有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一些小学语文教育尚未完全扭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局面,语文知识的讲解与传输仍然以课本教材为主,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对语文教育缺乏整体性认知,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素质教育改革进展缓慢。小学语文教师自胜任教师岗位以来,尽管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加知识储备,但部分教师的国学功底仍然薄弱,缺乏对国学的研究,无法很好地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措施
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是当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必须转变语文教育功能的社会定位,提高对语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古板的语文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转变以往语文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语文教学认识
新世纪,语文已经不只是小学教育的一个科目,它还肩负着提升国民素质,改善国学地位的重要作用。因而,必须转变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语文教学认知。要着力提高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综合把握语文教学的种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要加强师生互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机会与途径越来越多,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传输的信息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因而,必须加强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索师生共同进步的新方案。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单纯的师生授受理念,寻求新的师生平等关系,探索师生间的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新方式。要改变过分倾向于知识的传授的思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增加课堂互动。教师要努力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成为一名知识顾问,而不是单纯的教师,努力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育人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
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员,生活中的朋友。小学生年龄太小,无法进行严格教育,因而,必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快乐成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增加故事类、活动类的课堂安排,把握好度,宽严相济,让学生在小故事、小游戏中体会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为了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与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一起玩魔方、一起跳绳,一起踢足球等,让学生在这些游戏活动中享受到乐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要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科目实施教学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的训练科目,它们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娴熟地运用语文这一交际工具。并且,为了有效应对考试,也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科目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加强其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升与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国学底蕴,探索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提升阅读与写作教学质量。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此时教师要扮演好学习顾问的角色,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教学术语带领学生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中,挑出语文阅读与写作的重点,实施重点讲解,才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始终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实施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以简单的念、背诵作为主要课堂教学手段,而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入到问答环节,在机智而充满童趣的问答训练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加强学生的演讲能力、表达能力,丰富知识体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刻把握其所在学校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情况,提出解决策略,要做到转变以往语文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语文教学认识、加强师生互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科目实施教学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让自己具备更为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档次。
参考文献:
[1]胡海洲.汉语文化视野中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1(10).
[2]许书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周刊,2011(04).
[3]庞以贵.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素养.基础教育研究,2010(14).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3
1.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困境
1.1高职的语文教育定位不准,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高职院校存在对语文教育定位不准的现象,认为语文教育只是辅助的一门课程,把专业技能课程学好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就导致了语文教育大大落后于教学的目标要求。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从事语文教育人员的积极性下降,不去想深层次的考虑原因所在,继而产生“慢慢混”的思想,体现在教学的随意性上,这样就没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高职的语文教育久而停滞不前。
1.2传统教学模式考评办法限制了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当前,我国的高职语文教育绝大多是通过灌输性的教学为主,教学模式单一,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或者纯粹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学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这一教学模式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对学生的考评机制也不健全,当前高职的语文考评大多是以传统的试卷考核,这一方式检测不了学习的实际学习水平,也就限制了高职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
1.3高职学生就业困难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是当前社会上的一大难题,这和我国整个就业环境有一定关系。就业率低就影响了生源,受这层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方面狠下功夫,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品味的培养。而语文教育就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最好途径,现行的大背景和现状大大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1.4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偏差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当前,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要求就是能培养出单位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用人才的多少来衡量高职院校的水平,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2011年4月,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讲话中说到: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重专业课,轻人文教育是明显错误的,这一认识偏差也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2.改变语文教育困境的对策
2.1高职教育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高职语文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阅读、理解、语言沟通、写作等展现基础素质的能力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语文教育被视为提高个人基础素质的原始鼻祖载体,在培养和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了语文教育,否则就像瘸腿的人一样不完美。高职院校要改变偏执和狭窄的思路,重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上下功夫,认识到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就业乃至一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充分的认清了这一点,才会从根本上保证语文教育的地位,从各个层面了保证语文教育的实效。
2.2制定准确教学的方向及明确的教学目标方向就是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准确的行动方向。对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全面素质,通过学习语文来达到灵活掌握语文知识,并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的实践成效。只有制定了这样的目标,其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各种配合活动都会得到相应的丰富,良性的循环必将刺激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创新考核方式,建立适合高职语文教育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对语文教育的评价。要创新考核的方式,建立起一整套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注重全面评价。要综合到学生的价值观、感情态度、交流和合作的方式等特点,突出评价的全面性,注意对平时的动态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评;二是要注重发展评价。要从学生的过去到将来制定一个长远的评价机制,而不只是靠一个分数来比较,更应该注重到学生的潜力和特长,通过发展机制评价来挖掘出他们的潜能;三是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技巧和得到的成绩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而调整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语文教育培养的要求。
2.4以配合活动为载体,加强语文和专业知识的融合高职在进行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开展多项配合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加强语文教育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比如开展征文演讲、诗词朗诵、辩论会、自办校报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于语文的驾驭能力和综合能力。开展活动时要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艺术性和专业性的结合,使学习语文更具实效性,继而带动语文教育目标的快速实现。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4
我们现在常常可以听到语文教师的慨叹和抱怨: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学语文了。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同行的慨叹和抱怨也深表同情,思想上还有强烈的共鸣,甚至和同行一道产生了生不逢时,选错学科的感觉。然而,在一次语文观摩会上,我听到一位专家这样说:“现在有的语文课老师讲了还不如不讲,学生与其听课还不如去睡觉。”这话如当头一棒,给我强烈的震撼,使我猛醒:不要抱怨,更莫感叹,语文教学的困境源于我们自身。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当务之急,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语文教师应具备优秀的职业品质,这是因为语文教师的个人道德素质是有力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语文教师的工作不仅是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而且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品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师德修养,同时做到为人师表、举止文明。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师应努力做到处处是模范,事事皆表率,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热爱语文教育,忠诚语文教育,献身语文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前提下,语文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学习,更新观念,锐意进取,探索创新,做一个“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鞠躬尽瘁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教书育人不仅是国家、社会、家庭对教师的要求,而且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之一。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而且是语文教师必须拥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它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来源于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耐心、细致、诲人不倦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教师的责任心会促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克服各种困难,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长期、反复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育人观和教育教学质量观。
现代教师必须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探究和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寻求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育方法和时机。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推进教学改革。
二、全面的专业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全面的。在课堂教学中能以综合教学为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姊妹学科和宽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才能胜任工作。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另一方面就是必须懂得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这方面素质的高低将对语文教学工作的优劣起关键的作用。有的教师虽有较好的语文素质,但缺乏教育理论方面的素养,教育理念跟不上,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只有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使理论指导实际,才能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新时代对语文教育及语文教师有了高标准、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以充分的教学实践来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完成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对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并通过一定的科研形式使之成果化,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推动语文教育向着更完善的目标发展。因此,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语文教师的个人心理素质
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健康向上的个人心理素质。它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魅力、协调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也是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1.宽泛的兴趣
个人兴趣是一种情感倾向,体现在工作中就是一种事业心、责任心。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兴趣是自觉献身教育事业,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动力之一。语文教师对语文的兴趣体现在对语文知识技能的不断学习追求中,体现在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教育目标、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的革新,主动探索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途径。要通过自身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应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广泛兴趣,目的在于教育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2.坚强的意志
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实践和业务能力不断地自我完善过程中,也遇到各种技术或非技术方面的困难,这时,教师一定要确立顽强的意志,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韧的毅力、足够的耐心去克服困难和障碍。坚强的意志是语文教师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同样,教师的意志也会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具备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基本素质。
3.气质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5
学生预习,教师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今天所说的张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一是人的生命尊严.包括精神尊严和灵魂尊严;二是人的生活尊严,包括人的精神自由愿望、个性舒展愿望、多元愿望。按照这一理解.在语文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舒展、灵魂生长,则成为非常重要的。诚然,语文教育要学习,但绝不是学习那些纯粹的无精神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事实上,那种纯粹的无实际价值意义的语言字码也不存在)。学习语言本质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的独立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并在此过程中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塑造一个有着独特的精神、情感、思想、个性,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与时代相互融洽的真正的自我。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语言也是学做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树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价值所在。着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渎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按照于漪老师的这个思路,具体到语文教育本身,其“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人文教育・即语言文字动人的韵律、美妙的笔形、或朴素或华丽的辞采以及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二是基于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诚、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的博爱、对他人的关心、对集体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父母的报答、对朋友的真诚、对爱情的真挚等等。事实上,语文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唯其如此,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在理解人文教育内涵的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绝不是那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伪圣化”、统一化、模式化的所谓的“人文教育”。于漪老师对此曾说过:“过去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提倡人文性。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思想修养课、道德品质课或其他课等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一度时期,“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语文教育为“应试”而进行的近似于“技术化”的语文训练总是在消解着学生作为“人”的思想与情感,扼杀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个性与精神,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灌输式”教育由于它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远离当今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排斥倾向。加之现代社会市场、商业文化大潮所带来的肤浅、飘浮甚至于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思想贫乏、情感苍白。这也有力地支撑了语文教育需要真正的“人文教育”这一新课程理念。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6
【关键词】语文;价值取向;课程理念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价值主体根据一定的认识水平,以一定的客观价值标准为依据,在课程价值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趋向。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无论是课程理念的转变,还是课程目标的更新,都是以价值转型为基础的。因此,就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进行探讨,可以加深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两个课标的认识和理解。
当前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核心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本次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是要体现语文教育观念的更新,站在更高的起点,开阔更广的视野,确保语文学科建设真正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发挥语文教育在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本功能,以及达到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具体来说,其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于“智”的价值追求
在语文教育“智”的层面上,语文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引导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还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具有开放、自由、多元文化精神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社会中逐步自主而富有创造性地发展,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任的公民。
语文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语文教育的平等机会,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本领,使之强化尊重祖国语言文字、使其更加完美规范的意识,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文明程度,鼓励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形成选择、判断、理解信息的智慧,以及根据实际交际需要,使用简洁的语言材料传递丰富信息的能力。
语言的潜能是人人具备的。语文教育“智”的层面,包括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要素。在语文教育进程中,需自觉地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活宝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中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果要为学生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以便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学生能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智力提高。语文教学还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避免将学生误导至死记硬背抽象符号和内容的泥潭。总之,在语文教育“智”的层面,必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探索与研究意识,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独立判断的智能。
二、关于“能”的价值追求
在语文教育“能”的层面上,语文学生产有着工具性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语文学科工具性也就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在这一事实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无疑要保证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和从事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读、写、听、说的训练,就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手段。至于训练的内容、方法、评估评价的标准和途径,都要有利于达到语文培养规格的指标。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母语的习得从出生开始,先是听说,后是读写。因此,母语教育应以读写为重点,通过书面语言的学习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心理习惯等诸多内容。祖国语言文字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形象性、表意的丰富性及模糊性等特征。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识字教学,要重视对文章的诵读和整体感悟,要重视多读多写的传统经验。在认真总结近百年来汉语文教育现代化探索的经验与教训的同时,坚持引进和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技术,吸取其他民族母语教育的成功经验,按照汉语文教育规律组织教学,精选语文知识,强化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切实承担起语文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重任。
三、关于“情”的价值追求
语文教育在“情”的层面上,应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充分发挥语文课培养学生健康情感、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功用。依据业内普遍认同的说法,这里涵盖爱国主义思想、人格价值观念、人际和谐思想、社会责任观念等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坚持这种观点,提倡在符合时展的价值取向指导下,利用语文课程自身的优势,力所能及地挖掘学科的教育潜能。语文教育要塑造学生心灵,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文章所写的人、事、物等的表面理解上,而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解剖、比较、辨别,在理性认识上达到一定程度。只有知之深透,才能在心灵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