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基本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基本原则

健康教育基本原则范文1

一、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性健康教育问题,相关教育专家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做过多方面的社会调查,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得到的结论是应该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进行性健康教育,而且很有必要。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社会意识的增强和精神需求的多元化,有关性健康教育话题的争论此起彼伏,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需要。在小学性健康教育中,虽然有的地方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相当多的地方却不尽如人意或者干脆不开展性健康教育。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没有对性健康教育进行科学理性的认识;不好意思讲有关性生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害怕对学生进行了这类教育后,学生会因为好奇而带来不良后果等。上述原因表明,缺乏性教育的不仅是学生,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必要。

二、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切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教学,紧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目的就是让小学生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的名称、构造、功能和生理特点等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有一些简要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明白自身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树立自尊、自知、自理、自爱、自强和自信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要从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理念出发,引导他(她)们正确应对自身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三、小学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行小学《卫生与保健》教材第十册第5、6、7节中,涉及一些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一是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二是青春期的生理现象及保健;三是青春期的心理保健。在这些内容中,教材围绕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的一些变化,特别是体形、机能的显著变化,介绍了在营养、锻炼和卫生等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在青春期应该了解哪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心理上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等等。了解这些基本常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结合教材内容,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针对男女第二性征的表现及其影响,以及随着性生理的发育带来的各种性心理现象,教师应正确客观地进行讲解,科学合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应对自身的各类行为。

另外,由于少年儿童社会认知能力不高,对各种不良诱惑的“免疫能力”差,容易出现孤僻、困惑、好奇、惶恐不安、烦躁、性暴力等情况,教师、家长或长辈应安排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多读一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科普读物以及名人名家的励志读物,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生理变化,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担忧和疑虑,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对不良社会现象的免疫力。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做到“四不”和“四勤”。“四不”:不看少儿不宜的电影、电视和光碟;不看少儿不宜的书籍和图片;不听少儿不宜的荤段子;不早恋。“四勤”:勤学习、勤思考、勤劳动、勤锻炼。同时,鼓励学生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或科技活动,在实践中增强他们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性健康教育课程,是青春期少年儿童的必修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通过课堂、课外等多种途径,给予学生科学客观的引导,弥补他们对性生理和心理这部分知识的欠缺,使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获得良性发展。

健康教育基本原则范文2

一、“四力”在《刚要》中孕育

教育部在2002年制定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不仅具有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的“四力”心理健康教育就在《纲要》中孕育。

1.“四力”的提出

《纲要》中的具体目标有三条,其中两条以“能力”、一条以“品质”为目标,这是在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关注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这是殊途同归、内外兼修的具体目标。所以我们首先确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为支点,有了这个支点,我们就可以启动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那么究竟以什么样的能力培养作为那个支点呢?我们又该在增强这些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怎样的个性心理品质呢?

《纲要》引导我们追问、思考、探索。在近一年的求索中,终于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为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和自控力(以下简称“四力”)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在小学六年时间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方法和方式,根据“四力”的内涵,有计划、有组织、有序列地开展形式、内容丰富的“四力”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的“四力”,并逐步内化为学生感恩、向善、自信、自控、开朗、勇敢、正直、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总目标。

2.“四力”的具体目标

(1)感爱力,是指对各种情感体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通过感爱力的培养,给爱表达的时空,培养学生感受亲情、师情、友情等爱的能力,使学生拥有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情怀。

(2)自信力,是指对自己充满信心,总能保持从容平静的能力。通过自信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遇事敢当、处事敢为的魄力。

(3)耐挫力,是指勇往直前、耐受挫折的心理力量。通过耐挫力的培养,使学生面对困难能够百折不挠、从容豁达。

(4)自控力,是指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主动掌控的能力。通过自控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抑制冲动、抵御诱惑的能力。

是不是可以想象,当一个孩子具备这样四种能力的时候,他会是怎样的阳光、快乐、幸福啊!而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美好前景吗?

3.“四力”的基本原则

《纲要》的基本原则中提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以及“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我们首先明确“四力”的第一条原则:“四力”是以心理滋养为主、心理调适为辅、心理矫正为补的教育。

而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师生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观念,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解决心理障碍而进行的教育”。记得我刚在学校成立“阳光小屋”心理咨询室的时候,竟然有老师对学生说:“你再不认真,我就把你送到‘阳光小屋’去。”一句话,让我默然好久。面对这样的现状,还有《纲要》中提出的“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们明确了“四力”的第二条原则:“四力”是要求全体教师都参与的,做到全体学生心灵中去的教育。

《纲要》的基本原则中还提出有“针对性”“科学性”,我们提出“四力”要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展有层次性的教育。

二、“四力”在多维活动中成长

《纲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方面提到:“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在这些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下,我们明确了“四力”要以一定的活动为载体,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具有独特性、操作性、针对性、层次性、普适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并且强调活动要和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开辟培养“四力”的多维途径。

1. 立足校园,打造“四力”活动的阵地

“四力”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坚守学校这个主阵地。我们首先对所有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建立“先培训、后上岗,再培训、再提高”的培训机制,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解惑者,也是示范者,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四力”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四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活动为载体,所以我们确立“四力”的以下主题活动。

(1)感爱力主题活动――“寻找爱的细节”。生活中不缺少爱,缺少的是寻找爱的慧眼。各年级部根据这一主题,和学校的“读书节”“感恩节”相结合,通过心情笔记、感动校园学生评比、心理剧、主题班会、家庭小品等形式,设计符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爱力。

(2)自信力主题活动――“我和昨天比进步”。每个人都会通过比较来看自己的进步,但是不同的比较角度会有不同的结果,和别人比的结果,不是自卑就是自满,而和自己的昨天相比较,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才能获得前进的自信心。各年级部根据这一主题活动,和学校的“艺术节”“数学节”“英语节”相结合,通过心理剧、演讲、采访、笔记、作文比赛等形式,设计丰富的、符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3)耐挫力主题活动――“困难,我不怕”。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地前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各年级部根据这一主题,和学校的“体育节”“科普活动周”相结合,通过心理游戏、野炊、野营、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设计符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4)自控力主题活动――“我战胜了诱惑”。对于小学生来说,诸如路边小吃、电脑游戏、不良读物等等都可能成为诱惑的来源,要战胜这些诱惑,必须有一定的自控力。各年级部根据这一主题,通过心情笔记、情景剧、报告团、班队会、“诚信考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控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广泛开展了以下活动:

(1)“每周一歌•每日一唱”活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的完美组合,感染欣赏者。音乐欣赏的过程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音乐欣赏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每周一歌•每日一唱”活动是构建“四力”和谐氛围的基础,是心理滋养的有效方法。

(2)“‘四力’少年”评选活动

通过升旗仪式、中队会宣传“四力少年”的事迹,并开展“‘四力少年’大家学”“‘四力少年’和我手拉手”活动,让“四力少年”成为学校“四力”活动的典范。

(3)“四力”校园心理剧、家庭小品剧本创作、表演评比活动

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演绎校园、家庭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剧的策划者、组织者,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要能把握和控制心理剧的进行,在需要时进行点拨。同时进行“阳光小屋”团体、个案咨询等常态活动。

(4)“美妙”批评活动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批评,缺少批评的爱是畸形的爱,但由于种种原因,批评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师中开展“美妙”批评活动,让学生把批评当成一种美好的经历,变成一种可以享受的艺术。“美妙”批评要做到以下几点:批评要柔声、批评要具体、批评要换位思考。学校通过沙龙、典型案例交流、征文等活动,提高“美妙”批评的实效性,学校还将汇编《“美妙”批评经典案例集》。

2.联动家校,拓展“四力”活动的空间

《纲要》提出“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所以,我们在“四力”教育中要合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家校联系制度。例如,以“我和孩子一同成长”为主题,通过家长沙龙、讲座等形式分年级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家庭小品剧”的剧本评比、表演等方式,让家长了解、领悟、参与到学校的“四力”活动中;主动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升家长的教育品质,努力形成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建立家校沟通、联动机制,在家庭中拓展“四力”的活动空间。

3.融入社会,搭建“四力”活动的舞台

“四力”活动要借助相关媒体和网络平台,开辟“‘四力’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宣传“四力”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升“四力”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四力”活动还要积极利用工厂、社区等社会资源,通过开展参观工厂、野炊、社会综合实践等活动,让“四力”行动融入到社会大舞台,提高学生和社会交融的能力。

三、“四力”在组织管理中强壮

《纲要》在组织实施部分提到“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等要求。我们提出:

第一,将“四力”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学校成立“四力”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员由主管德育校长、教导处、大队部、工会等部门负责人、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代表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决策和统筹协调工作;制定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制度;负责教学研究,认真组织和规范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负责课题研究、活动成果的整理、分析、评估和归档。

第二,成立心理咨询室,制定心理咨询制度,确定心理咨询人员分工,监督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运行。

健康教育基本原则范文3

本研究中评价指标的筛选主要采用特尔菲法。专家组由国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14名体育教育领域专家和14名健康教育领域专家组成,共进行了三轮专家问卷调查。第一轮发放问卷28份,回收问卷27份,有效回收率为96.4%。第二轮发放问卷28份,回收26份,有效回收率为92.8%。第三轮发放问卷28份,回收28份,有效回收率100%。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后,专家组成员对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评分形成一致意见。评分分为五个等级:“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较重要”为3分;“一般”为2分;“不重要”为1分。为了集中专家咨询的意见,并决定指标取舍的标准,我们对专家的评分进行了M(均值)、S(标准差)、W(一致性系数)、累计百分数的统计,并参照社会测量平均等级的方法,求出了各指标的平均等级Me,四分位数Q。按照社会测量的基本准则,取Me≥3作为指标筛选的标准。对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与建议。

终身体育与健康教育

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派生于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目前,关于终身体育的概念,较为公认的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1]。按人生长的顺序与经历的社会过程划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在职体育和职后体育4个阶段[2]。终身体育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龄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具体到高校体育阶段,终身体育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体育既要求衔接好中小学体育教育内容,又要求为学生毕业后终身参与体育提供必要的相关知识;二是高校体育知识模块要求既包括理论方面的又包括实践方面的内容;三是高校体育过程完成后要求学生既能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又能具备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进行自我指导。

健康教育。现代健康教育研究基于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三维健康概念做出的解释,即: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必须具备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好状态。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3]。具体到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则要求高等教育阶段采用多种形式,使在校大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养成健康行为和良好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4]。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评价指标的构建

健康教育的目标。教育目标是决定课程内容和选择评价指标的依据。本研究综合“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和黄敬亨提出的学校健康教育三大目标,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平台建立全面的健康基础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日常运动和生活中常见疾病、运动创伤的防治及急救技能,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能运用所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诊断、评价,并根据不同时期身体的健康状况制定和实施营养膳食、运动、身体保养计划,自觉改善健康状态,促进终身健康。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评价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知信行模式”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理论,分别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进行构建。知信行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这一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改变行为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危害健康的行为[3]。知识、信念与态度、行为之间只存在因果联系,并不存在三者间的必然性。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行为转变,必须以知识作为基础,以信念作为动力。知识是行为转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只有对知识进行积极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才可逐步形成信念。当知识上升为信念,就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转变行为。态度是转变行为的前奏,要转变行为必先转变态度。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和习惯的总和[5]。在国内,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试行)》等确立的。主要内容包括:1)生理卫生知识教育;2)行为与生活方式教育;3)性与性卫生教育;4)环境与健康关系教育;5)自我保健方法教育;6)心理健康教育;7)卫生常识教育以及艾滋病、性病、吸毒的危害与预防教育等[6]。在国外,很多国家已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美国的健康教育课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和情感健康、性卫生、人体生长发育、不良行为对人体的危害、营养学、安全教育与意外事故预防、传染病慢性病预防等[7]。日本开设的“保健体育课”,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系统地向学生提供健康知识,主要教育内容为:与身心发育、疾病预防、日常生活相关的保健教育,性及艾滋病教育,安全教育等[8]。在英国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物质的使用和误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健康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及心理方面。在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主要依据以下基本原则:1)可衔接性原则。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考虑与中小学阶段健康教育内容的衔接,又考虑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上以后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2)可选择性原则。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以供不同需求的学生自主选择。3)可持续性原则。按知识的难易程度分水平进行设计,使处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4)可自学性原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是具有较强知识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的群体,健康教育内容中有部分内容是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的,在设计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时将必须通过教学完成的内容和可以自学的内容分开,让学生自学部分内容。本研究以相关上级教育指导文件为指导,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综合国内外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及问卷调查结果,精选符合大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健康教育内容,构建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如图1所示)。

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的构建。评价指标是表明评价对象某一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9],是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是衡量、比较事物的基本依据[10]。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指标是依据教育评价理论,综合说明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本研究评价指标的构建体现以下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评价指标的统计范围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从国情出发,选择客观、简明的统计指标。2)简明科学性原则。在指标选择上力求适宜,尽量选取简明、概括并具有代表性的指标。3)全面性原则。指标的选择注意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各项指标能够从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上比较全面反映健康教育效果。4)代表性原则。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以具有纵向、横向可比性的相对指标为主。5)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指标的具体计算数据能否得到,做到各项指标要在明确具体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基础上,具有可度量性、可操作性。可操作性还体现在操作过程的经济性,即在满足评估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评估的成本最小。本研究根据终身体育、体育教育、健康教育、预防医学、行为学、课程论和评价学理论和参考众多当前健康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目标为依据,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借鉴已有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工作实际,通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最终确定了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见(表1)。

健康教育基本原则范文4

[关键词]中职生 社会化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部分学生因考入中等职业学校而兴奋或因中考落榜而失意,在面对就业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自卑、厌学、缺乏自信心和无成就感等心理问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简要叙述了目前中职生在社会化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一、中职生在社会化成长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生活适应中出现的问题

新生中此类问题较多。目前,在校中职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生活贫困,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入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调整适应问题。其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培养责任心和坚强意志的阶段,但由于社会或个人的原因,他们往往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没有远大理想,而其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又比较差,就容易使学生表现为性格怪僻、难以合群、自傲自卑、情绪反复、胆小怕事等。

2.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进入中职院校后,很多新生不知道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如何去寻找新的知心朋友,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只能压抑自己的交友欲望,从而造成了性格上的缺陷。如果中职生对人际交往处理不当,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学习和职业能力中的问题

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由于学习方式和中学阶段区别很大,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学习生活环境等一时难以适应,从而出现学习困惑、焦虑。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大学生就业压力严峻,他们认为读中职更没有出路。种种困难和挫折对中职生的打击造成了很多学生有了专业抵触情绪、厌学、考试焦虑等。

二、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

从主观因素上看,中职生总体年龄偏小,他们既不同于大学生,也不同于高中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自我定位往往偏高,加之心理发展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这就容易产生不稳定的情绪,产生心理问题。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弱的弊端就显露出来。另外,由于身处青春期,其性发育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生物因素,这给青少年带来最初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冲击,如处理不当还会造成将来的性心理障碍。

2.社会客观因素

社会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风气等也是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客观因素上看,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一部分人眼里,职业教育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二流教育”;也有不少家长把孩子接受职业教育看成是上不了所谓“正规”学校的一种无奈选择。这种歧视高职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势必对―些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产生冲击,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阴影。另外,因为初次过集体生活,一些学生在吃、穿、用方面相互攀比,客观上给有些来自偏远地区、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增加了思想负担,使他们在生活上感到有压力,心理失衡。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个体来说,升学、转学、考试、职业选择、早恋等都要求青少年学生消耗相当的精力去适应,由此引起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某种情感上的冲击,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作为一种刺激都可能诱发心理问题,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加大。部分学生认为即使自己学习成绩好也未必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从入学之初就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自卑感严重,产生忧郁情绪。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为了有效的开展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1)目标性原则:按制定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2)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中职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使其主动接受外在的心理辅导,真正乐意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可以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调控自我的方法与技巧。(3)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本着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4)针对性原则: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针对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5)愉悦性原则:指定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要求,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经常化、趣味化。

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开展文体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问题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宏观上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问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增长其才智,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2.优化教学活动,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中职学生大多是被中考淘汰的后进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中职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进取心,以便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丰富中职学生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通过了解自己心理发展规律,掌握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惑的方法来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其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五、小结

综上所述,开展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树立健康心理观念,自愿接受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心理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大伟,石忠男等.不容忽视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4):157-158.

健康教育基本原则范文5

【关键词】 脑卒中;健康教育;对策

近年来,脑卒中已经成为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为了能有效地向脑卒中患者提供疾病的康复知识,促进患者的健康行为,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据此,对2012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留观患者60例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留观确诊为无智力障碍且愿意合作的6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度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证实[1]。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方式三方面。直接向调查者讲明意义,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内容及填表要求,使患者完全理解后填写,发放60份试卷,回收60份,最后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的60例脑卒中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32~77岁,文化背景:大学及以上学历21例,高中12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例。职业分类:干部20例,工人13例,农民14例,个体7例。

2.2 60例脑卒中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见表1。

3 讨论

3.1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目的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在急性期经过治疗后,往往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很高。因此护士必须负担起疾病知识教育的职责,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健康教育计划,并不断评估和调整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增强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使患者及家属长期受益。

3.2 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内容,满足患者的需求

3.2.1 健康教育内容必须具有个体性,实用性强,易于接受等特点。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应重视患者的反馈信息,具有互补性特点。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先有计划,有目的的统计和收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了解所缺乏的知识,最关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3.2.2 从表1所示,患者最想了解的是健康教育内容是用药常识,因此,作者加强了用药常识的健康教育,按医嘱正确服药,不可随意更改、终止或自行购药服用,告知患者用药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

3.2.3 从表1所示,77%的患者想了解肢体被动及语言康复训练。因此,作者应指导患者及家属采取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让患者知道肢体瘫痪和失语者要尽早给予肢体康复和语言康复训练。康复活动“宁早勿晚”活动方法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远及近,先下后上,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操之过急,急功近利”[2]。

3.2.4 调查显示70%的患者需要了解生活方式及饮食注意事项。因此,作者指导患者生活需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用脑过度。指导患者采取低热量低脂低盐饮食,但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

3.2.5 从表1所示,疾病发病原因患者需求率50%。作者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针对患者有针对性的讲解,直至患者和家属理解治疗方法、疾病的预防知识,出院后的随访需要三方面的需求率较少,因此,作者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以提高患者对该病及相关知识的认识。

3.3 选择患者乐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 表2结果表明,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选择具有多样性,其中37%患者希望采用宣传手册,30%患者希望通过个别交谈和小集体授课,17%的患者选择了板报方式。据此,护士应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采取患者乐于接受并能掌握的健康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通过调查活动,真正了解到患者与家属真正需要什么,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和效果。

综上所述,本次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重视患者的需求。患者作为健康教育积极参与者,遵循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长期受益。

参 考 文 献

健康教育基本原则范文6

一、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仅没有疾病和伤残,而是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完善及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健康促进的定义

健康促进是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广泛协调个人、家庭和社区及社会各相关部门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

三、健康教育的定义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四、健康促进学校的核心及概念

健康促进学校的核心是健康。健康促进学校是通过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提供能促进并保护学生健康的、全面的、积极的经验和组织结构,共同营造学校健康的平台。

五、健康促进学校的三个特点

1、健康含义的整体性:

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活动不仅仅促进师生的身体健康,而是要提高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即全面促进师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健康促进学校工作不是学校领导几个人的事,更不是校医的事,而是需要学校全体学生、老师共同参与的活动。

3、干预措施的全方位性:

学校不是采用一、两种手段,而是采用制定学校健康政策、创造良好的学校物质与社会环境、建立密切的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提高个人健康技能以

及提供卫生保健服务等多种综合措施来促进和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

六、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的基本原则

1个“核心”:健康

2个“人群”:学生和教职员工

3个“要素”:学校、家庭和社区

4个“目标”:知识、信念、行为、技能

5个“部门”:卫生、体育、教学、后勤

、德育

6个“措施”:健康政策、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社区参与、提高技能、

健康服务

七、健康促进学校的工作目标

1、培养师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2、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

3、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4、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5、通过学校向家庭、社区传播健康信息,促进全社区成员的健康

八、我校健康促进的承诺

健康承诺:加强锻炼、积极乐观、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环境承诺:人人参与、关注环境、整洁优美、人文和谐。

安全承诺:健全制度、增强意识、安全第一、保障有力。

禁烟承诺:广泛宣传、珍爱生命、拒绝吸烟、共创无烟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