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金融危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性金融危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性金融危机

综合性金融危机范文1

一、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钢铁跨国投资的特征

1.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钢铁跨国投资总量锐减

2002—2007 年,全球粗钢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达到了13.45亿t的历史高点,2008年受危机初期影响,产量微幅下降 1.4%,2009 年受危机深化影响,全球产量大幅下降8%,如果剔除同期中国产量大幅增长的因素,2009年中国以外的全球钢产量的下降幅度实际高达 21%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球钢铁跨国投资因需求不振的影响而大幅萎缩:2007年全球钢铁跨国投资总额接近1 000亿美元,达到历史高点,2008年约为740亿美元,降幅为24%,2009年进一步下降到大约390亿美元,降幅为47%。

2. 中国成为全球钢铁投资净流出国

中国广阔的市场和持续增长的需求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钢铁资本投资的理想目的地,以日韩为代表的海外钢铁企业通过对钢铁制造后端工序的投资巧妙地绕过政策限制,逐步增加对中国的投资。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钢铁跨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但是借助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作用,这一现象出现了逆转。这是因为金融危机期间全球钢铁业均陷入了困境,惟有中国一枝独秀。2008、2009 年在全球钢产量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钢铁产量仍保持 2.25%和13.5%的增长——一方面,中国政府继续实行对钢铁业的外资限制政策;另一方面国际钢铁巨头大多因危机而陷于财务困境,大大减少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投资。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企业借助相对景气及海外资产相对廉价之机,以资源为重点大规模地实施海外投资,如:武钢出资4 500万澳元与澳大利亚WPG公司合资开发铁矿石,参股加拿大铁矿商CLM25%的股份;华菱钢铁出资 5.58 亿澳元认购 FMG16.48%的股份;包钢出资 4 000 万澳元获得澳大利亚矿商 CXM50%的股份;鞍钢与澳大利亚金必达公司合资经营卡拉拉铁矿项目,获 50%的股份;宝钢出资 2.9 亿澳元获得澳大利亚资源公司AQA15%的股份;等等。2009年,中国成为钢铁投资净流出国。

3. 日韩钢铁企业海外投资势头不减,欧美钢厂海外投资陷入低谷

(1)日本钢企聚焦亚洲市场,按部就班推进海外投资。以新日铁和JFE为代表的日本钢铁企业尽管在金融危机期间遭遇了重大的经营困难,但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推进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日本钢铁企业以亚洲新兴市场为重心按部就班地以原有的节奏稳步推进海外投资,具体情况见表1。

(2)韩国钢企变“危”为“机”,强化海外发展战略,海外投资力度不减反增。以浦项为代表的韩国钢铁企业具有良好的抗危机能力,充分利用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将金融危机作为企业加速国际化布局的一个良机,海外投资力度不减反增。在海外加工中心投资方面,浦项在金融危机期间投产了印度、泰国、日本九州、日本四日、马来西亚、中国芜湖等6家加工中心,新开工印度、土耳其、美国、中国大连、中国天津5家加工中心,还收购了中国辽宁、印尼等两家加工中心;在海外钢厂投资方面,浦项与新日铁合资的越南冷轧厂和墨西哥镀锌板厂相继投产,在越南合资建设型材厂,收购越南小型不锈钢厂,在印度建设镀锌板厂,在马来西亚合资建设彩涂厂,在印尼建设综合性钢厂,谋求在印度建设综合性钢厂、在阿曼合资建设钢管厂,等等;在海外资源投资方面,浦项参与日韩企业联盟收购巴西铁矿公司NAMISA股权,收购南非锰矿项目 11.36%的股权,收购澳大利亚 Jupiter 矿业公司16.65%的股权,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开发钛金属,收购印尼烟煤生产商MRI65%的股权,等等。

(3)安米等欧美钢企在金融危机期间大量收缩对外投资。安米、谢韦尔、盖尔道等国际化比较激进的欧美钢铁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对外投资处于“冬眠”状态,2009年安米的全球投资额相对于2006年、2007年的活跃期下降幅度超过50%,另有一些欧美钢企基本处于停止状态。以下是充斥于当时财经媒体的新闻标题:蒂森克虏伯美国阿拉巴马州不锈钢厂推迟投产1年;Corus公司将出售Teesside连铸厂的大部分股权;安赛乐米塔尔印度建厂项目推迟2年;美国钢铁公司关闭部分加拿大生产单元;安赛乐米塔尔关停罗马尼亚无缝钢管生产单元;安赛乐米塔尔暂停并购活动并减少新建项目;安赛乐米塔尔搁置印尼建厂计划;安赛乐米塔尔南非公司搁置扩产计划;安赛乐米塔尔搁置塞内加尔铁矿石项目;安赛乐米塔尔推迟墨西哥建厂项目;安赛乐米塔尔可能出售俄罗斯1座煤矿;等等。

4. 不同的跨国投资方式和领域受危机影响程度不同

海外并购因钢铁市场低迷、产能严重过剩、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在金融危机期间深受影响。尽管金融危机使全球钢铁资产泡沫挤净,应该是全球并购的最佳时期,但这一现象再次印证了资本市场“买涨不买跌”的规律;海外新建投资因周期较长,可逆性较差,金融危机对其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远小于国际并购,只是大量投资项目进一步削减投资规模或拉长建设周期;海外加工中心投资反而受益于金融危机,投资额逆势增长,浦项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下海外销售更加困难,作为营销服务体系的加工中心建设有助于钢铁企业在危机时期加强营销力度,此外加工中心较小的投资额也是钢厂所能接受的;海外原料投资在资源垄断的背景下仍然保持此前活跃的态势,并扩大到铁矿石以外的其他资源领域。

5. 大型综合钢厂新建投资准入难度大,成功率低

由于对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看好,全球各大钢铁巨头早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就谋划在印度、越南和巴西等国投资建设规模性的长流程综合钢厂,以改变单轧厂投资小打小闹的局面。但是由于受投资所在国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综合性钢厂的跨国投资成功率很低,能够顺利获批并开工的寥寥无几。近年全球主要钢铁企业谋划的海外综合性钢厂项目见表2。

6. 金融危机以来钢铁跨国投资分布情况

根据不完全统计,金融危机期间全球钢铁跨国投资规模锐减,但日韩钢铁企业海外投资势头不减,并且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致使该地区成为全球钢厂跨国投资的主要流入地,占全球钢铁投资的半数以上。澳大利亚由于其便利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资源储备,大量新诞生的中小资源公司在打破“资源垄断”的旗号下成为全球钢铁企业集中投资的对象,2009年吸引了全球钢铁原料类投资额一半以上的资本。

二、后危机时期全球钢铁跨国投资发展趋势

1. 全球钢铁跨国投资将领先于全球跨国投资整体复苏速度

全球经济的复苏渐趋明朗,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恢复到5%,其中中国增长率为10.5%。钢铁产业跨国投资对于宏观经济的敏感弹性要远高于其他行业,所以尽管金融危机期间其投资增长的下跌幅度高于全球跨国投资的整体下跌幅度,但同样反弹速度也要快于整体水平(跌得快,涨得也快)。钢铁业的投资规模较大、周期较长,许多投资项目酝酿时间要数年之久,金融危机使许多酝酿中的跨国投资项目暂停,一但外部环境变暖,项目很快恢复。2009年年底以来,全球钢铁业跨国投资出现了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态势,一个显著特征是以安米为代表的欧美钢厂全球投资重新活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仍将达到4.5%,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而有理由相信2011年全球钢铁跨国投资规模可能会超过危机前的水平。

2. 中国将成为全球钢铁投资输出大国,同时也是钢铁资本输入大国

国内钢铁产能的巨量过剩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使我国钢铁产业生存环境恶化,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发展是未来的无奈选择:一是国内新建投资获批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使国内跨地区重组障碍重重,迫使中国钢企走跨国重组之路,中国钢铁企业将实现从“要我走出去”向“我要走出去”的观念转变。此外,中国钢铁产业已完成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撑,钢铁对国家经济安全度的下降,将使政府按照“市场换市场”的原则放松对外国钢铁资本流入的限制,这既有利于国内钢铁产业的充分竞争,对产业健康发展有益,也有利于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投资保护主义”行为的指责压力,促使全球钢铁资本在中国的大进大出。中国目前接近全球50%的庞大钢铁产业资本未来都有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即使流出的比例很低但乘以庞大的基数就能轻易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资本输出国。

3. 全球钢铁原料投资的区域和领域呈多元化趋势

传统钢铁资源国如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因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优势条件成为全球众多钢企资源投资的聚焦地,在抬高投资门槛的同时也引发这些国家的资源开发保护。传统资源国的资源储备呈现垄断化趋势,允许外资进入的空间变小,而非洲及内陆国家虽然运输及基础设施欠佳,但投资门槛较低,投资这些国家有利于减弱对传统资源国的依赖。因此,全球钢铁原料投资区域向多元化发展,非洲及内陆国家可能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区域。铁元素的循环利用特性决定了铁矿石供求失衡只是暂时现象。低品位铁矿石开发利用、高炉大型化对未来焦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铁中锰、锌等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的不经济性(或技术不成熟性)决定了这类资源未来也是总体紧缺的。因此,资源投资重点将由铁矿石转向焦煤等其他不可再生性资源。

4. 合资仍将是钢铁跨国投资的主要形式,但不同的投资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

合资是化解钢铁跨国投资风险的主要形式。21世纪以来,全球钢铁业跨国投资95%以上的项目是以合资形式实现的,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但可能出现一些新变化:一是资源类投资虽然仍以低比例参股为主,但参股比例显著上升,资源行业稳定的高投资回报是钢厂提高参股比例的主要原因;二是钢厂跨国并购以谋求控股为目的,但并购初期以高比例参股为主,东道国对投资方能力的考察是合作初期不放弃控股的主要原因;三是单轧厂新建投资以控股为主,相对较低的投资额及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使这类跨国投资较易获得控制权;四是综合型钢厂投资规模大、建设难度高,对东道国的经济影响大,投资各方均希望谋求控股权,大多以折衷性的平均股权寻求平衡。

5. 投资保护主义在钢铁领域表现得更为典型,未来针对中国的投资保护更为明显

事关国家产业及经济安全,完全开放钢铁产业海外直接投资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比开放其他产业更为谨慎。钢铁产品频繁的贸易保护壁垒是投资保护壁垒的最初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钢铁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在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背景下注定比其他产业遭遇更大的投资障碍。中国的崛起引发了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政治恐惧,仍有相当多的国家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有实力实施国际化发展的钢铁企业多为国企,其背后代表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就决定了中国钢铁企业海外投资之路并不平坦,未来针对中国的投资保护更为明显,这一趋势已经在2010年显现。

综合性金融危机范文2

【关键词】后经融危机;企业经济;企业管理;创新体制

后金融危机时代,指当金融海啸席卷之后,各个国家所面临的经济被严重破坏,百废待兴的时代。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产品订单下降、产品积压增多、产品滞销严重等严峻挑战。如何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绝大冲击,如何恢复企业正常生产,如何恢复国家经济的生气,如何变革和创新经济的发展模式,都是目前的中国企业和整个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面对这样一个转折时期,创新和改革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保障企业快速的获得各种资源,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中所需的资源。只有加强了经济管理的创新和改革,才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生产成本的消耗,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内部弊端,决定了我国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必须创新经济管理,才能面对各种挑战。

(一)客观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经济管理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的经济都陷入了困境,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间互相的竞争加剧。这种客观环境因素,要求我国企业必须要摒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资源集约型的经济方式。

(二)经济体制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经济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各个企业还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企业的认同度低下、生产技术落后、企业的人员稳定性差、企业组织松散、企业管理落后等问题。在金融危机席卷的过程中,在面对经济困境时我国各企业的弊端显得尤为明显。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创新经济管理模式,这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我国企业只有通过企业经济管理的各种创新。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成本的消耗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综上所述,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企业经济管理不是一项单方面的管理工作,而是包含了诸多元素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以价值形式为基础,综合管理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现代企业的综合管理可以使用科学的方式,规划与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企业经济管理同企业的其它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联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所有项目都会涉及到企业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企业的经济管理同企业的其它各项管理工作有着广泛的联系。管理工作的开展必定会关联着企业的下属部门和人员,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员工的自身收入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所以,只有当在企业里形成了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取得满意的管理效果,才能有效的推广企业的管理措施。

(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好坏和高层领导的决策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的财务指标反映了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与企业相关的财务指标,来指导整个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和方针制作与裁定,及时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技术,调整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营销策略、经营方案等,才能够实现企业最初制定的经济管理目标,才能够提升企业的自身综合实力。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一)更新经济管理观念

更新管理观念,对于任何企业的管理活动都是十分重视的事情。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在经济管理的工作中,必须顺应时代及时更新企业员工和企业领导者的观念。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更新的领导者的经济管理观念更加重要,因为在企业发展中,是高层领导着决定了企业的走向。另外,在更新经济管理观念的过程中,应该重视适当时候引入经济战略意识、市场危机管理意识等新观点,保证企业的领导者能以科学的全局观念和管理观念,来制定新的经济管理目标和经营方针,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上的特点主要有影响面大、涉及面广等。因此,企业在更新经济管理观念的过程中,应该要格外注重对新型的管理方法实践和对新型的管理技术应用。

(二)创新企业经营策略

实时创新企业经营策略,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后经融危机时代下,企业只有改革组织结构,改变经营观念,及时采取柔性化和虚拟化的组织结构,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管理弹性、宽度和幅度,才能够满足这个特殊时期的要求。企业的经营联盟创新和企业的品牌创新,是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的两个主要方面。企业的经营联盟创新,是指该企业与其他相关的企业在生产、技术、销售等多种元素上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企业间的固定经营联盟。企业的品牌创新,是指企业研发创新属于自己的产品,取代以前帮人做品牌代加工的模式,以此来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赢得更多的市场。企业只有通过经营策略的创新,才能增长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

(三)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在后经融危机时代下,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优化财务管理。整合财务部门的结构,合理分配财政人员的岗位,做到量才为用。在经费管理方面,企业应该提倡节约,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控制企业内部的经费支出,做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加强部门预算的细化,创立科学的预算制度,从而提高财政管理的预测和计划能力。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适当调整预算的定额标准,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研究要及时。企业可以建立相关的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并处理核算的最终结果。在企业内部经费支出上应该有计划的安排存货、材料、办公用品、设备等的销售或者购进,采用定额管理制度,或是采用计划价格制度,在月末进行本月的成本差异分摊。

(四)提高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保障企业收支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执行的基础。在建立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时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避免政策性的冲突。同时,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能够分析和评估风险,帮助企业识别风险。

(五)实现财务管理手段信息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个企业应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财务管理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建立管理财务的信息化平台。用网络式的财务管理取代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在很多工作都可以依靠远程办公来解决,例如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等。既方便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有提高了财务办事效率,省略了复杂的人工过程。

另外,在内部网络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络资料库,免去了庞大的纸质资料库。同时,计算机强大的搜索功能,替代了原始的人工翻阅,减少了工作量。

(六)注重“协同”效应,提高对企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不能再像以前那种封闭式发展,必须要联合多种元素,进入到市场竞争中,在压力下成长。传统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所关注的问题主要在于支持企业、强调服务的整体战略上,与企业其他的业务子战略的关联度不够高,缺乏协同效应。在当今形势下,弊端渐渐被凸现出来,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因此,协同效应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协同效应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与外部业务的协同;第二,与内部业务的协同。前者指下游与客户业务、上游与供应商业务的协同;后者是指通过内部系统的优化,实现企业对内财务管理的价值最大化。目前,这种协同管理模式是企业共同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最佳办法,也是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各种经营风险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2,(5):85-86.

[2]彭艳霞.刍议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现代营销,2012,(9):40-40.

综合性金融危机范文3

综合金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混业模式,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相互之司交叉持股。这种模式对于监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有很高的要求。其风险在于,因内部业务复杂程度很高,容易造成不同业务之司的风险传递;而且,由于不同性质的业务混杂,难以计算资本充足率,不利于实施有效监管。

另一种是分业下的综合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集团不参与任何具体业务,子公司各自经营业务并独立核算。这种模式并不违反监管机构分业经营的要求。对于子公司来讲,集团的整体上市有利于其使用集团的统一融资和管理平台来降低自身资金和运营成本,而且交叉销售也会提高子公司收入。 此外,这种模式还可形成双重管控。集团作为控股股东,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子公司董事会履行控股股东的责任与义务,它和监管部门一起对子公司进行双重财务管控、双重审计稽核、双重合规内控、双重计划执行以及双重高管问责。

后者无疑是与中国分业监管体制匹配度最高的一种综合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综合金融模式因此次金融危机成为争论焦点。某些国际大型综合金融机构正剥离非核心业务,回归分业经营模式。有人甚至将金融危机的发生怪罪于银行发展综合金融,这是不正确的。

美国次贷危机虽然波及了很多大型综合性金融机构,但危机的根源并不是综合金融,而是监管不到位,导致非传统金融机构的“高杠杆”业务所累积的风险,传播到了传统金融领域,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然而在此次危机中,那些业务和利润结构合理、地区分布均衡的大型综合金融集团抗风险能力明显强于非综合金融机构。

部分综合金融集团的亏损也是其非传统金融业务导致的。例如,花旗集团购买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也正是这些综合金融集团率先走出危机,恢复正常经营。

但是综合金融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个非常严谨、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有四个最重要的成功要素:一个庞大的网络,一个清晰的战略,一个优秀的文化,一个强大的平台。 首先,综合金融集团必须依托于一个庞大的客户群和销售网络才能发挥子公司间的协同效应,提高交叉销售收入。

第二,一个清晰的战略对于发展综合金融集团至关重要。如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全金融业务牌照体系和一个完善的综合金融集团管控体系是关键。在这一体系下,如何协调各项业务也是极其重要的。对此,矩阵管理模式可有效避免各专业公司信息交换迟缓、客户被不同系列推诿、产品销售不能共享渠道等司题。

但矩阵式管理也可能增加沟通成本,延长审批流程。可通过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来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以实现灵活、高效的资源共享和内部沟通。

第三,建立海纳百川、高度协同、内部资源充分共享的文化,以及具有强大执行力和竞争力的机制,是综合金融集团最关键的一步。集团应当建立一整套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体制、机制和文化,让整个集团充满生机和活力,不因规模扩大、结构复杂而老化、僵化。

最后,一个强大的平台是维持综合金融集团竞争力的关键点。一个产品的领先,最多维持几个月;一个系统的领先,最多维持一两年;只有取得整个平台体系的领先地位,才能建立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力。

综合性金融危机范文4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中央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果断出台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尽管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异质性较强的发展中大国,但随着国内资源与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随着国内市场的整合以及生产网络一体化程度的增强,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内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贸易与金融全球化。这场发端于发达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必将通过贸易与资本流动渠道对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各地不能掉以轻心,而是应该高度重视,迅速出台适当的经济刺激方案与就业保障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驱利弊害,既要确保短期内经济较快增长,更要构筑未来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2009年城市要在发展中调整经济,通过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走上综合、和谐和协调的城市经济发展道路。加强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创造性,防止产品、行业和企业的单一性,过分、片面依赖国际市场。正确处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消费与积累的关系。

2009年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扩大内需,而内需的基础是居民的经济收入,收入又依赖于就业。所以,就业是2009年经济发展的核心,既包括一般的就业,也包括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综合性金融危机范文5

2008年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词应该是“金融危机”了。

金融危机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艺术品市场,它的影响也正在逐渐显现,如各大拍卖公司2008年春季和秋季拍卖总成交额几乎全线缩水,如果将2007、2008年的拍卖总成交额、门类成交额分别做一个对比,那么最明显的将是下滑的曲线。

与此同时,随着金融危机让富豪们的腰包大幅缩水,艺术品市场不景气状态越来越明显,艺术品的拍卖形势不容乐观。

如俄罗斯著名印象派画家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博戈尔鲁多夫的名作《圣彼得堡的风景》,原本在纽约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估计能以300万美元的价格拍出,但结果是流拍。

苏富比首场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卖情况也遇冷。尽管拍卖会上不乏名家名作,但只拍出45件作品,未拍出的作品数量高达25件。

一切都在说明,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品萧条已经来临。这次金融危机带给艺术市场的冲击让人触目惊心。

危机中更易入手精品

本公司艺术品部经理许志刚认为,虽然现在艺术品市场呈现萧条状态,让很多新进入的买家望而却步,但对于资深买家来讲,并没有太大影响,反倒是这次金融危机让许多投机的资金逐步退出了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市场将迎来一次难得的洗牌机会。有实力的买家,可以通过竞争效应摆脱投机资金的纠缠,用更少的资金买到更好的藏品。艺术品市场将迎来一个理性收藏的良机。

许志刚认为,投机资金是导致前一阶段艺术品泡沫的主因之一,投机资金对艺术品市场的追捧,加大了藏家购买精品的难度。一件精品,在投机资金的干预下,可能会让藏家付出更多的金钱,甚至与心仪的宝贝失之交臂。投机资金的逐步退出,可以有效减少这种状况的发生,这对于真正懂收藏、喜欢收藏的藏家减轻费用负担,颇有益处。

许志刚认为,导致危机中更易人手精品的原因可能有三点:

首先,投机资金逐步退出,藏家购买心仪宝贝的干预会被减少到最低。同一件拍品10个理性的竞买者竞价跟10个投机性竞买者竞价,最终的成交价格必然完全不同,少了投机性竞买者的干预,理性竞买者更能够以合适价格人手。

其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藏有精品的藏家将会遇到资金短缺的困扰,这个时候,将藏品出手,将成为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这就会让市场上有更多的精品出现。

最后,为了应对艺术品市场的萧条,众多的拍卖公司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将逐步提供更能让藏家满意的特色服务,同时,他们也将会力求以较低的价格征集到更为珍贵和稀有的经典艺术品。这对于资金没有问题,懂收藏、爱收藏的藏家来说,绝对将是一个良机。

推出特色服务的拍卖公司,也将凭借自身的特色,向竞争对手施加竞争压力,从而迫使其他公司采取相应服务应对。这对藏家来说,将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入手精品的机会随之大增。

“事实证明,在艺术品市场内,竞争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给藏家带来实惠。”许志刚说。

开元天兴的应对

作为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商务局、工商局核准注册的综合性、大型拍卖企业,开元天兴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诚信的操守,以“至真、至诚、唯精、唯美”的原则和服务目标,努力为藏界人士提供优质、专业化的服务。

公司内艺术品部专业从事古代字画、近现代名家书画、瓷器、玉石器、木器、金属器、古籍等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与拍卖,拥有一批经验丰富、海内外著名的专家顾问、鉴定师、评估师、拍卖师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

公司拥有一整套规范严格的鉴定制度,旨在客户利益的最大化、为客户化解鉴别真伪的麻烦和顾虑。

我们认为,拍卖公司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专业技能,能够帮助和指导买卖双方把握时机,对市场和拍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更应该在鉴别真伪的基础上选择具有收藏价值和市场前景的精美作品推荐给客户。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开元天兴将努力创新,针对拍卖会筹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强调为藏界人士服务的理念,整合与艺术品市场的对位,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减少估价明显偏高和市场需求较弱的拍品,精心筛选拍品数量,去普取精,合理把握价格,将更多的精品推向市场,为藏界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务。

用特色服务藏家

自2009年开始,开元天兴将利用自身拥有的众多故宫、首博等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文物鉴定组,面向社会进行文物古玩的鉴定与年代判断讲座,藏家将与鉴定专家面对面交流,除开展藏品鉴定外,还将定期举办收藏爱好者学习班,学员可与馆藏精品零距离接触。

综合性金融危机范文6

[关键词]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争议 进展 IAS FASB

2007年至2009年之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使金融市场遭受了巨大损失,也使全球两大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遭受了各界质疑,并引发了持续数年的会计准则大修订。回顾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其所作出的应对和妥协,有利于我们加深理解近年来两大会计准则体系中金融工具等准则的重大修订内容及准则的未来发展。

一、金融危机使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压力骤增

2007年夏天,美国次级贷款的持续违约触发了全球金融系统的大规模崩盘,同时导致市场流动性和贷款有效性的显著降低。这场金融危机的开始,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特别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承受各方政治压力的开端。

2007年10月,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要求金融稳定论坛对导致金融混乱的原因和弱点进行分析。2008年4月,金融稳定论坛了题为“增强市场和机构弹性”的报告,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加速改进资产负债表表外工具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准则,并联合其他准则制定机构完成国际趋同;(2)改进其他准则,以更完善地披露有关估值的方法和估值的不确定性;(3)改善在市场不再活跃的情况下,对金融工具进行估值的相关指引,并需要成立一个专家咨询组。

2008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了专家咨询组,该咨询组由来自财务报表的编报和使用方、监管方和审计师组成。该咨询组在2008年6月至8月间召开了多次会议,并制定了《当市场不再是活跃的情况下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并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教育指引的形式正式。金融危机也使其他准则制定机构开始讨论和研究,在市场不再活跃时对公允价值的披露。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艰难前行

金融危机在2008年持续恶化,并在当年第三季度达到顶峰。9月中旬,在雷曼兄弟破产的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了对金融危机的应对文件,认为会计处理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而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妥善履行了程序,以达到金融稳定论坛前述报告的目标。为加强市场参与者对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信心,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加速了研究改进金融工具终止确认、合并报表和公允价值计量等会计处理的相关项目。

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联合了一份新闻稿,旨在为市场不再活跃时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提供指引,并使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0月10日修订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相关规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随即作出应对,并在当年10月2日、3日及14日的新闻稿中声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仍然是一致的,这些改进是对现行要求的澄清,而不是修改。

为使主体免于报告因市场价值大幅下降造成的损失,包括在异常变动的2008年第三季度,国际社会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以允许先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能够改为以摊余成本计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10月3日迅速回应,强调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允许在极少情况下进行类似重分类,表明其也将考虑进行类似修订。

来自各方(特别是欧盟)的压力,意味着采取此类修订将无法避免。2008年10月4日,在欧洲八国首脑会议上的一项决议中提出,欧洲金融机构将因相关会计处理原则而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欧洲金融机构也应当可以同样采用金融工具的重分类处理。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当月末不修订其准则,欧盟将以法律形式代替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

2008年10月9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发表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支持意见,同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跳过其正常决议程序,在第三季度立即允许重分类的决议。于是,2008年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金融资产的重分类》,允许对特定金融工具进行重分类。该修订在两天后即被采用,使欧洲近百家公司免于报告2008年内发生的共计280亿欧元的损失。

2008年10月16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宣布成立金融危机咨询组,它由全球监管部门、企业、审计师、投资者及其他报表使用者组成。该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向双方理事会提供建议以修订其会计准则。

2008年10月21日,欧洲共同体组织了一次欧洲利益相关者会议,讨论是否需要进一步修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应对金融危机。10月27日,该组织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致信要求:“尽快(当月末之前)有关非流通市场适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教育指引的形式回应该要求:可以对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工具进行重分类;同时,澄清了“债务抵押凭证组合”是否包含在嵌入衍生工具中。

实务中,一般不需要进行上述澄清,因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非常明确,嵌入衍生工具应当与其他工具单独区分。由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似乎只要求在很少情况下对嵌入衍生工具进行单独区分,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担心此类澄清实际上是想要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其他修订。比如,修订可供出售债券的减值方法,以使其减值变动采用与被分类为贷款和应收款、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相同的方法,以及使分类为可供出售权益工具的减值损失可以转回。但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并没有对这些要求作出回应,而是在其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的修订项目中对这些问题作了考虑。

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对于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政府机构和媒体保持了不寻常的高度一致。各组织不断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密切合作,以减少双方差异。在美国,财务报告准则被认为对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负有责任。他们认为,金融机构持有的投资价值遭受了不适当的贬值,即由于非活跃、非流通或无理性市场导致的贬值,使投资的价值并未反映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此外,财务报告和资本市场监管规定相互作用,使银行的财务状况承受了更大压力。

2008年10月,获准的美国救市措施促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研究制定“市场决定价格会计”。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了其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1)承认公允价值会计未在2008年间发生的银行倒闭中起到应有作用。对于倒闭银行,过度报告了公允价值损失,但是,报告这些损失并不是导致银行倒闭的原因。(2)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复核。公允价值计量不应被废除但需要改进,特别是对于非活跃市场中的投资。(3)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应当重新进行评价。

2009年3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议,对非流通或非活跃市场中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进行重大修订,同时也提议对确定减值的方法进行修订。这些修订在当年4月9日最终形成,修订与初始提议相比已经有了重大修改。9月24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得出结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保持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即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指引更多的是澄清,而不是改变。

三、金融工具系列会计准则即将完成

2009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承诺,将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紧迫和综合性的复核(成向阳,2004)。该复核计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结果将取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的相应部分。这三个阶段是:(1)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2)摊余成本和减值。(3)套期会计。此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将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的其他部分进行测试修订。

(一)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

200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包含第一阶段内容的征求意见稿,并于2009年11月了正式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它只规范了金融资产的分类。2010年10月,该准则被扩充到金融负债的分类。新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更加注重“原则导向”,而不是“规则导向”,从而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应用指引。2011年12月,理事会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的生效日期,从2013年1月1日推迟到2015年1月1日,并允许提前采用。

2011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进行有限的修订,主要考虑先前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与“保险合同修订项目”的相互影响,以及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的主要差异。2012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征求意见稿:《分类和计量》,它将引入一类新的债务工具,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务工具。至此,债务工具将被分类为三种计量模式:摊余成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2013年5月和6月,双方理事会讨论了对该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并预计于2014年第二季度修订后的正式准则。

(二)摊余成本和减值

2009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建议对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预期(不仅是已发生)的损失为基础来确定减值。2011年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联合了一项增补文件《金融工具:减值》,双方理事会开始制定新的减值模型。2013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修改后的征求意见稿,制定了更加“直观”的减值模型,并对预期的信用损失进行更加及时的确认。理事会预计于2014年第二季度修订后的正式准则。

(三)套期会计

2008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讨论稿《减少金融工具报告的复杂性》,包括了简化套期会计处理的提议。2010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一项征求意见稿《套期会计》,它提议实质性简化一般套期会计处理。2012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重新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最终,《套期会计》的修订于2013年11月正式完成,并了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它彻底取代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中“规则导向”的套期会计,比如,删除了判断套期有效性时“80%~125%”的硬性规定,更关注套期项目和套期工具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该经济关系所产生的信用风险。

(四)宏观套期会计

宏观套期会计,原本属于《套期会计》修订阶段的一部分。2012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其单独分离出来。它将关注金融机构净利率差的套期工具,并可能制定新的会计处理理论,以反映宏观套期工具的风险管理活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预计于2014年第一季度宏观套期会计的讨论稿。

(五)其他修订项目

2009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的修订,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金融稳定论坛的回应,目的是改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第二部分,是回应流动性风险相关的披露要求不够明确、难以适用及无法提供有用信息的质疑,目的是改进此类披露的有用性。当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征求意见稿:《终止确认》,它提议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关于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规定。但是,理事会最终决定,不对终止确认进行更多修改,转而改善披露要求,以反映金融资产的转移。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已于2010年10月正式。

为回应金融稳定论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消进行修订。双方理事会原计划统一其抵消条件,并于2011年1月了征求意见稿:《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消》。但是,双方最终决定保留其现行模型中的主要特征,转而引入共同的披露要求。之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1年12月了额外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并增加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的应用指引,阐明了抵消条件中双方准则不一致的地方。

为回应金融稳定论坛关于资产负债表外风险的建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1年5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1号――合营安排》《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三项新准则,以及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一一联营和合营中的投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单独财务报表》。其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修订了主体是否纳入合并的判断依据,建立了适用于所有主体的单一控制模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1号》,修改了合营安排的分类,更加关注于合营安排产生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其法律形式,它还解决了合营安排报告存在的矛盾,采用单一的会计处理,即权益法,删除了原先的比例合并法。当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同时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引。

四、金融工具会计变革任重道远

金融危机对金融工具会计最深远的影响,是阻碍了其基本理论――“完全公允价值会计模型”的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