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市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绵城市的市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绵城市的市场

海绵城市的市场范文1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成因;控制措施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的速度非常快,通车里程逐年创新高,沥青混合料作为公路路面的主要材料之一,应用的非常广泛,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具有诸多优点,比如:沥青路面表面平整,无接缝,沥青混凝土路面属于柔性面层,车辆在其上面行驶,由于车轮与路面两级减震,行车舒适性非常好,噪音低;由于沥青路面属于柔性路面,对路基、地基的变形或者不均匀沉降适应性强;沥青路面修复速度快,碾压后温度达到50度以下即可通车等。虽然沥青混凝土路面较水泥路面具有这些优点,但是如果我们在施工时,不能很好的对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混合料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一些质量病害,对行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本人对沥青路面通车后容易出现的一些质量病害的成因及控制措施进行一下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早期反射裂缝

所谓反射裂缝,是指由基层或者老路面的裂缝引起其上层路面在原位置的裂缝。反射裂缝主要分布在行车道或者路中部位,从裂缝的形态可将反射裂缝分为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大多为纵向开裂网状扩展。反射裂缝一旦产生,在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迅速向四周扩展,就会形成一道裂缝带,修复起来就会非常困难。所以,在施工时就要严格控制每一道施工工序,消除施工中遗留下的潜在隐患。

1.1 形成原因

早期反射裂缝主要是由于基层的裂缝或者路基的沉降不均匀所造成的,由于半刚性基层的施工面长,施工单位由于养生不到位或者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造成基层干缩或者温缩性裂缝。由于半填半挖路段和土质较差的路堑路段、路基出现不均与沉降形成路床裂缝。

1.2 预防措施

半填半挖路段,在稳定的斜坡上填筑路堤时,应该将表面的草皮、树根、淤泥和腐殖土等杂物清除,应该分层设置台阶,台阶宽度的控制应挖至原状坚硬土层,并应不小于1m,在全宽范围内压实,压路机难以碾压到的部位采用小型夯机进行夯实,压实顶面应该预留2%~4%的单向排水横坡。

土质较差的挖方路段,在施工前应该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共同查看现场,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填或者其他加固措施等进行处理。在路基验收时,对此部位加强检测,尤其要加强弯沉检测。

在进行半刚性基层施工时,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提高现场所用材料的抽检频率,保证原材料质量合格,并对基层材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在达到设计强度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小水泥的用量,从而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基层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养生,洒水避免忽干忽湿,避免基层受冻,并进行交通管制。

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应该对沥青用量适当增加,这样能够减少混合料的孔隙率,起到延缓裂缝扩展的作用,另外,在进行沥青混合料碾压时,加强碾压能够使混合料达到较高的密实度,也可起到减少反射裂缝的作用。

1.3 路面松散

沥青混凝土路面松散,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路面使用初期,路面面层的集料和沥青结合料分开,情况较轻时,路面会出现麻点,严重的情况下,表面纹理粗糙,甚至形成坑槽,影响通行质量和道路使用寿命。

1.3.1 形成原因

造成面层松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沥青稠度偏低,粘结力差,或者沥青用量少于设计规定;沥青面层摊铺时,出现离析,离析部位属于大骨料集中的部位,缺少细集料,混合料不能有效结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沥青老化而发生剥落使沥青与集料粘结力降低;所用矿料过湿、摊铺时基层积水或者摊铺时气温过低,致使混合料温度降低过快,沥青与骨料之间或面层与基层之间不能有效粘结。

1.3.2 预防措施

在选择沥青材料时,应该选择粘结性、感温性、耐久性、塑性和抗老化性能符合要求的沥青,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应确保沥青用量符合设计要求,在进行沥青混凝土摊铺时,发现有离析部位要及时对离析部位进行消除,严格控制混合料的材料质量,清除基层表面积水,并遵守相关规范对施工温度的要求。

2 车辙

沥青路面特别是高等级路面,建成通车后,就会逐渐产生一些车辙,这就对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1 形成原因

车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原材料质量状况不稳定,特别是碎石、石屑等集料,集料时粗时细,矿粉时多时少;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过多,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不准确;超载行车;在进行沥青面层施工时,面层压实度不足;沥青质量不合格,粘度低,感温性强等原因,这些原因都会使公路通车一段时间后,路面形成车辙。

2.2 预防措施

想要预防车辙的产生,首先应从源头抓起,加强对碎石质量、规格的控制,对材料进场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沥青原材料的选择,应选择温度稳定性好的沥青或者改性沥青,并应该对沥青含量进行严格控制;从拌合楼安装调试开始,对各个料仓的计量控制装置、集尘装置的准确性和运转技术状态的正常性进行严格检查,从而保证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的均匀与稳定;对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进行严格控制,加强碾压,达到规范及设计文件规定的压实度要求,控制好沥青含量及剩余孔隙率,另外,SMA的级配为间断级配,也是一种具有优良高温稳定性的混合料,目前出现的病害也很少;严格控制超载车辆上路。

3 结束语

沥青混凝土作为路面施工的主导材料,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如果原材料或者施工工艺没能很好控制,在通车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各种质量病害,比如网裂、车辙、拥包、坑槽等,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些质量病害,我们在进行公路工成施工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严控每一个施工环节,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技术规范以及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早期病害的发生,从而保证行车质量和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闫海兵.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与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2]李平伟,包魏学.刍议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及病害问题的处理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3] 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高平,胡小圆,郑涛.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成因与防治措施[J].交通标准化,2010.

海绵城市的市场范文2

【摘 要】我国处于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由于早期城市开发速度较快,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导致近年城市出现一系列内涝,生态环境恶化和河流及地下水水污染加剧的问题,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解决这些已经出现的严重的问题,我国将实施新一轮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创建新型城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宜居性城市。

【关键词】海绵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城市宜居性

1.海绵城市建设简析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对传统城市建设的发展的理念,实现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初期,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的空间不断向外拓展,在增量规划的环境下,大量的新城新区不断涌现,对土地资源进行高强度的开发,由于产业布局为粗放式,功利性导致城市的健康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海绵城市这一政策的推行,是一种治疗城市病的先进理念,从宏观到微观局面把城市的人与自然,土地与空间,能源和水资源等的关系协调开来,从而实现对环境造成低影响从而去开发建设城市。

1.1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与土地的矛盾关系突出。很多城市仍然实施“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通过大量占用城市和农村的农用土地,为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另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进行工业建设用地比例过高,生活用地比例偏少。

1.2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及海绵城市建设实例分析

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一体化的观念是正确的,合理解决城乡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农民的生产用地,来维护农民的利益,实现农村向城镇发展的稳步过度,打破城乡格局两极分化的的局限性,充分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规划、设计、审图、建设、验收等一系列为线索的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制度,提出开发蓝图、实施战略,原则与目标要求,加快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灾、节水系统规划以及绿地防护系统、城市排水管道、道路交通、中水利用等专项规划的大发展,从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青岛城市建设规划局还将规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层展示,编制完善城市道路技术、促进园林绿化技术发展、河道疏通技术导则以及透水铺装、雨水合理利用方案等,开展海绵城市相关专业性技术课题研究,形成本地化的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近年来,青岛市在城市建设改善过程中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中德生态园将是青岛城市建设中的重点示范区,按照“绿色、低碳、和谐、共融”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建设,建立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加强生态保护为基础,包括绿色建筑、海绵城市、雨水再利用、绿色交通标志等专业的绿色规划完善体系。

2.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较快使得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用地规模急剧扩张、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导致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用地结构不合理等各种问题日益突出,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措施又相对不合理、管理尚不完善。政府既是规则的制订者、执行者,又是市场秩序的守夜人,对政府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导致政府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是我国土地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1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

在建设新型城市过程中,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城市化建设速度。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产业园、物流园、大学城等高新科技园大量圈占土地,占用了不少耕地,导致土地资源严重缺失,难以在数量上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

2.2土地利用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力度不严

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是合理调节、分配、控制城市土地利用的有利工具,但是目前我国尚缺少对土地建设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力度不大。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功能较弱,土地管理措施较为松散:对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登记制度管理不完善: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不相协调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3土地产权混乱和经济支持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关于我国城市土地所属权的问题,并没有法律条出明确界定;土地使用权以金钱来衡量所属权和对土地之间划拨界线模糊。在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土地以空间流转的方式进入市场,导致土地市场秩序混乱;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两种土地所有权不属于同一范畴,法律规定只有国有土地才能直接进入市场,集体土地只有通过国家征用变成国有资产之后才可入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国家在法律上和制度上垄断了土地供应渠道。此外,我国大力支持经济建设,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土地利用方面的支持,导致土地在利用整改方面缺乏资金,整改的前进动力不足。

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存储,积蓄,净化,循环利用和城市管道排水密切结合。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将实现城市雨水流动开发前后净流量和峰值流量保持不变的目标。同时,我们应该对在城市建设中已破坏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尽量采用生态的手段恢复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从而形成按区域改善雨水分散流动能力的规划。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城市排水系统、防护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小区建筑系统建设,切实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等综合能力,将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融合的城市生态体统,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1健全和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加强和垄断城市土地供应渠道的新的政策制度,通过土地储备制度,可以保证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具有垄断地位,有效控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出现乱占多占不合理利用等问题;有利于企业改制解困,活跃存量土地资产,高效合理配置未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收购后,进行开发和整理,使一些规划不合理,环境较差的土地得以开发和再利用;使出让的土地能够得到增值,增加国有资产的储备量。

3.2强化城市土地的科学规划

各级城市建设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有关城乡规划建设的文件,切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Τ鞘泄婊范围内的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统一审核批准建设用地和临时用地的合理搭配,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地理位置,用地面积和范围,并负责划分土地范围,发放土地合理利用许可证;对改变土地性质的和违反土地规划局管理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制裁。另一方面,城市绿地在城市减灾,防灾以及灾后处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城市绿地在灾后重建中要承载更多的责任,在城市灾害发生之后,绿地要为居民提供临时或较长时间的避难场所,充当临时家园的义务;充当城市安全隔离带,阻止火灾灾害的蔓延;充当救援或者修复家园的临时站点;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或者成为捐赠物质存放的基地。

4.结论

由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海面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者需要有谋划未来的远大目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定期修订相关规范和标准,使法律法规能更好的融入与城市建设当中,从而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大众。除了在各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还需要建立一个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协调发展的有机系统,按照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需求不同进行操作,应时而变,应势而定,进一步的推动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加快海面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的市场范文3

关键词:海绵城市;重点;机遇

0 引言

2014年10月,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以根治城市内涝顽疾。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从实践情况看,《指南》的出台不代表万事大吉了,城市要告别“城中看海”的窘境,还任重道远。海绵城市的技术体系还远未建立,实践操作还有待细化,产业支撑也还没有创立,也就是说万里才走了第一步。海绵城市究竟如何从纸上蓝图变成现实?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和理论学习实践,浅谈几点个人看法,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1 什么是海绵城市?

1.1海绵城市的基本定义

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国外称为低影响开发(LID),即指遇到有降雨时城市社区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海绵城市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技术路线,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2海绵城市对我们传统城乡建设理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建设长期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过度硬化与大拆大建伴随着城乡建设的全过程。在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安排,使城乡水生态环境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发展已面临诸多窘境。城市内涝、城市天坑、热岛效应、雾霾等一些城市病态现象持续出现,给城乡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碳排放增加,流域治理能力不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改善进展缓慢;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普遍降低,多地城市备受雾霾袭扰,引发民众诟病。在造成严重的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阻碍。所以,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理念也是经历了反复阵痛而达成的这一成果,得来不易。

1.3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领域

海绵城市技术有着广泛的适用领域,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的基础技术,它反映了社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延续性的高度关切。海绵城市技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社区(汇水区)为单元,包括工业、农业社区,雨水就地蓄留处理,完成地上地下的循环。除了水资源利用外,海绵城市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社区生态、农田水利、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型机场、重金属土壤污染、河道治理、农田水利等领域都有很好的修复效果。研究表明,海绵城市技术也是治理热岛效应和雾霾的最佳手段。在石油、燃气管道的生态修复治理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海绵城市技术只代表一种技术体系和方法,而不能代表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我们要利用海绵城市技术,达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时,我们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2.1要扭转观念,遏制城市无限制硬化趋势。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我国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已经展开,首批有16个城市进入试点,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他们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2.2要积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从现在起,试点城市要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城市地质灾害。海绵城市技术普及以后,原有城市生活污水量会大大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管道的情况会逐步改善,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能力与效益均会提高,污水直排进入河道、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2.3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水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立水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注重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和引导亲水产业健康发展。

2.4要建立科学的流域管理行政体制。充分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城市开发措施都要照顾到本地区和上下游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参与流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对话,制定流域治理行动计划及时间表。

2.6要兼顾历史文化和普通居民的利益。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恢复被破坏水生态。有关专家同时指出:可以把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起来,把各种各样的分布式的能源、绿色设施和海绵设施协同起来,促进智慧排水、雨水收集、管道检测以及反应和水循环利用、地表水污染的实时监测和反应、暴雨预警和水生态、水系统的智慧应对。

2.5要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将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支持构建我国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应借助水利改革的契机,率先构建流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

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建立起来,需要大量的转型人才,高校要更新教材,设立新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这些投资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GDP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国家经济呈现健康势头。

海绵城市的市场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城管系统;大数据管理;城市绿色化;节能减排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3003

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从背景来看,在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要走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总理也强调了“互联网+”行动,要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重要内容。智慧城市是作为解决城市病、促进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治理能效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这样确定智慧城市地位呢?新型城镇化是动力,转变传统工业化结构,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信息化是协调创新,新型城镇化是机会平台,绿色化是方向。这“五化”实现第一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小康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化作为一种主要的推动力量,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城市有了非常严重的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能源紧张、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围城、噪声污染、用地矛盾、水资源短缺等。这意味着,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还在“青壮年”就患上了“老年病”,需要从中、西医双方面进行统一治疗。所以,用智慧城市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城市工作中来解决城市病,解决城市的现实问题,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背景。

二、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容

可以看到,未来的城镇化需要内涵和质量上的提升。

(一)未来城镇化内涵与质量的转向

从全方面来看,有以下八个转向。一是,由过去的城市优先发展,转向城乡互补发展;二是,从高能耗建设或者高能耗的城镇化转向低能耗、低碳的城镇化;三是,从大城市扩张为主转向生态城和小城镇与大城市互相发展;四是,从盲目克隆国外建筑转向文脉传承;五是,由高环境冲击转向低环境冲击,要走一条低污染的发展道路;六是,由放任式机动化转向集约式机动化;七是,从大型、集中式,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小型、分散循环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八是,从少数人先富的方式转向社会公平。面临的任务非常严峻。在这样艰巨的过程中间,需要智慧城市来协调各方,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二)智慧城市的定义与内容

智慧城市的定义内容有很大争议。很多专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定义,每一家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家五年前颁发的文件中,把智慧城市的定义分为这样三个方面。从城市管理者角度讲,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讲,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讲,让民众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对政府有效监督。从这样三个角度来讲,智慧城市都发挥了各自的效应。

从手段上看,智慧城市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从内容上看,涵盖城市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涉及面很广。

从理念上讲,以智慧系统为“黏合剂”将集约、低碳、绿色、人文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从难度上讲,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是通过信息共享、系统共生来消除部门“信息孤岛”和利益壁垒。所以我们的信息化经历那么多年以后,每个部门都自己搞一个系统,这种系统就成了各自的信息孤岛,这些孤岛应该通过智慧城市进行整合,形成共享的信息平台。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

智慧城市如何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呢?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推进。

从集约角度讲,提高城市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用智慧城市的理念,智慧税务、智慧能源、智慧垃圾处理、智慧管网等。智能本身是通过城镇化的智慧化与精细化管理,使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而且百姓更加方便监督各种为民服务的机构。

从绿色的角度讲,智慧城市建设促进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恢复善待生态环境,通过智慧城市的办法对环境加以保护和建设,实行低冲击发展。

从低碳角度讲,通过降低能源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使促进行为节能减排。通过测算,光是能源消耗的可释放,就能达到15%的节能和节水,是绩效最高的节约方式。

(一)推行数字城管系统

推行了10年之久的数字城管系统与智慧城市的关系,数字城管将让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有效解决现代城市多部门服务和协调复杂性的矛盾。数字城管是城市管治的基础工程。数字城管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的最重要基础部分。同时,数字城管也是社会公平的公共品。

数字城管系统作为一种网格化的物理平台,不仅能将物联网的感知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精确叠加起来,而且又可发挥现场巡视人员实地拍摄检查并反馈分析的能力,是一种不断严禁的“人――机”复合平台。因此,可在已有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扩充,作为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比如,一个井盖掉了,过去一定要等到小孩子掉进去了,有关部门才去追查到底是怎么掉的,这个周期平均13个多月。现在,进行了网格式管理,把所有的井盖都作为城市的部件记录在案,一旦这个井盖破了、掉了,在一个小时之内就会检测到,信息传递到系统,系统立刻就能发现这个井盖是属于哪个部门管辖,并把信息传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立刻补上。再过一个小时,第二次巡视就能发现这个井盖到底有没有盖上,其中时间间隔是多少,把这个结果公之于众。为民服务的质量、行政效率,都可以体现出来。可以演变为互联网,在每个井盖上加一个装置,可以实时知道这个井盖是掉了还是破了,还是完好的。现有的网格式管理,使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形成一个智慧城市公共平台,这个公共平台通过采集数据,把原有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容易发生的事件事先储存起来,进行预案现场化,极大地提高了相关部门对突发性事件和可能出现灾害的反应速度,提升各个部门的效率。

(二)大数据管理的链接

从大数据与数字城管系统来看,通过大数据管理,从人口24小时的分布与交通干线上手机位置的信息,就可以了解到整个城市交通的拥堵情况和发展演变的规律。通过大数据,从相关性角度来了解人口的流动,是原来的抽样调查难以完成的,它从整体上全面地反映整个人口就业在城市空间的流动,可以为人口的布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各种各样的城市难题找到解决方案。大数据成为有力的武器和非常好的管理资源。从这扇门打开以后,许多原来传统城市管理难题的解决办法或者治“城市病”的途径都被找到了。

这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智慧城市必须是从操作简单的政府与老百姓的投诉反馈机制,延伸到网格化、精细化的管理系统,再通过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三大信息加上去,使得整个城市的智慧管理系统不断升级,不断向前发展。所以说,智慧城市非常昂贵。有许多设备供应商希望基层政府购买他们的设备,建设“智慧城市”。这就相当于病人到医院里看病,医生不给开药,而让病人找药厂,药厂给病人开了一大堆药,抱回去吃,效果很差。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了没有用,因为它是设备商供应建设起来的,不堪一击。这样就把智慧城市的名声搞坏了,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放大智慧城市的叠加效应

智慧城市有叠加效应,由专题性智慧向综合性智慧提升。比如,功能模块型、数据共享型、虚拟城市型、电子商务型,都是不同的专题,专门针对一种城市病,策划、治疗这个城市病的智慧城市,从治一种病发展到治多种病,最后针对疑难病症进行治疗。向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发出挑战,这样的智慧城市,可以认为是到了一个高度。一个非常著名的国外大公司,一进来就说“智慧地球”,地球比人类聪明多了,地球聪明起来,智慧城市就建成了。实际上是广告宣传语,为了卖设备,相当于病人到了医院,没看病就抱走了一大堆药,走偏了方向,浪费了钱。

(四)促进城市的绿色化与节能减排

智慧城市必须是围绕着促进城市的绿色化,把节能减排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通用问题。联合国的数据统计,城市最基本的病:75%的能源是城市消耗的,75%的污染是城市排出的,75%的温室气体是城市引起的。如果说地球有病,城市是根源。大自然本身是绿色的,不要去破坏它。乡村也是绿色的,不是灰色的。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把城市转变成绿色,这是长期的概念,这样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智慧的绿色交通,智慧供水、智慧能源城市,都是围绕着使城市绿色化,运用信息数据,运用“互联网+”。

1城市生态化改造

城市生态化改造,是需要城市建筑密度、人口密度适当提高,保持紧凑,防止出现美国的城市蔓延,绿色建筑达到80%以上,可再生能源占比20%以上,实现生物多样性。中国跟西方发达国家一个非常大的差别就是,西方一个农民消耗的能源比城市的人要多得多。而在中国,一个城市居民消耗的能源是农村的三倍,正好相反。原因在于,我国农村机械化运作水平很低,人多地少。整个城市化的过程,对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空气排放、污染压力都非常大,要通过原有程序的生态化、绿色改造等来运营。

2城市交通与绿道建设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交通排放的能耗气体占到整个能耗气体排放的1/3以上。随着汽车进入家庭,中国的交通发展非常快。但是,如果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硬件和软件相结合,采用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使空间利用和交通紧密地结合起来,利用“智慧交通”改治拥堵的情况,通过城市发展的骨干交通的智慧化,轨道交通与大容量快速公交等,把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包括绿道、自行车道、人行道打通,使信息化与机动化协调起来,就能解决交通排放的废气,使交通的能耗减少。

3智慧水务建设

通过智慧水务建设来处理排水、污水、安全供水以及防洪防涝,建设智慧海绵城市。城市许多管网运行状况是不能改制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及时反映管网平时疏通的情况、堵塞的情况,水量大小等情况,确定哪些管网应该启动,哪些管网应该关闭。应该智慧地反映和适应城市的洪水,同时使城市的暴雨能渗到地下,和地下的水接通,使水地成为水库,城市可以像海绵那样吸收水。最近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理提出,城市水源的问题,需要城市自行解决,以后大规模的调水要逐渐减少。水是可循环的,智慧城市要促进循环。过去对水资源的利用是做加法,人口和产业,利用加法。现在是乘法,也就是水利用一次,等于水资源增加了一倍,利用两次就增加了两倍,新加坡是水资源再利用的典范。海水淡化每吨5元钱,而污水再生一次是每吨25元钱,非常便宜,比任何长期调水的成本都要低。同时,这种供水的模式非常安全和可靠。所以说,要把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相互促进。比如说,海绵城市建设中,把传统开发模式形成的洪水高峰大大消减,原有的管网,五年一遇的,变成十五年一遇、二十年一遇的,把综合管廊变成智慧管廊,把海绵城市变成智慧的海绵城市,把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中水回用,水务协同微循环都带动起来。

4智慧能源城市的建设

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及建筑节能相结合,城市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城市。

分布式能源和集中式能源有巨大的区别,集中式能源是一个独立的电场,如果这个电场遭到了袭击,整个城市能源就消失了。非物质能源是分散的。比如,屋顶的太阳能、周边的风、生物质发电等多种能源,整合成新能源网,必须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其协调起来,共同为城市提供一个安全、保障又有弹性的系统。即使系统一两个节点出了问题也非常安全。它是弹性的,同时又是绿色的、可再生的。这就是一种互联网智慧城市的运用模式,称为智慧的能源城市。笔者曾领导一个团队在东北地区50万人口覆盖区域进行尝试,把能装上太阳能的屋顶都装上太阳能,共装了产电2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如果在全国推广,若10%的屋顶实施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工程,年发电量相当于再造一个三峡电站,应用潜力十分巨大。

5绿色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启动以后,可以推广新能源的应用、三网合一的信息技术,来回溯超市产品质量等,再推行水的小型化、低成本、无害化的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这些在大城市里是难以推广的,而在小城镇可以推广,小城镇可以成为新技术的汇集地。

四、结论

智慧城市必须要应对很多问题。比如城市空气,PM25产生,可以说每天都不一样,每个季度、每个月、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源头如此分散、如此多元化的污染源,必须要通过智慧的源头分析、现场的智慧检测、过程的控制,智慧的预警预报和智慧的系统反应,才能有效应对。不能简单地只看看天,再判断能见度多少。如果有效应对,就会使污染下降。

绿色建筑、绿色社区,城市的基础细胞是建筑和社区,如果把这些建筑与社区健康化、绿色化,再加上“互联网+”,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每个绿色建筑都安装一个集成的传感器,把二氧化碳的浓度、VOC的浓度、温度、湿度、能源消耗、水的消耗都收集起来,传递于中心管理,横向比较,可以很方便地发现,哪些建筑的病最严重,哪几个细胞首先坏死。据调研发现,水消耗最高的建筑与最低的相差12倍,能源消耗最高的建筑和最低的建筑相差16倍。城市的病是由建筑的病,即细胞的病构成的。通过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的智慧化管理,首先能发现所患的病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有许多建筑的病是先天的,管子就接错了。所以,智慧城市是以中医的治理方式综合应答解决“城市病”不这样应答就是假的智慧城市。当然也要关注到,每个城市有自己的一种流行病,治疗方法要根据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

智慧城市类型众多,但是从科学分类来讲,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城市管理绩效提高型。即社会创新模式、创新机制的激励,大大提高了政府治理城市的成效。

二是节能减排型。城市发展绿色化,不仅仅使当代的城市宜居起来,因为我们城市不宜居主要是污染,主要是不绿色,为下一代留下什么。

三是市民生活便捷型。也就是说,市民生活不方便是因为城市有病,所以智慧城市必须要及时、有效地应对城市病,使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前两种是政府必须事先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规划的,并能为第三种奠定基础。

顶层设计的本质是“城市诊断”、看准“城市病”,再以智慧手段综合调理,从而逐步演进为复合式全功能智慧城市。只有这种智慧城市才是中国需要的,才是符合前文所讲的“五化”的方向,才能使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使城市生活更美好,发挥城市的应有作用。要以最低的成本、最优质的服务使城镇化健康地、绿色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应对机遇与挑战――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主要问题与对策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仇保兴笃行借鉴与变革――国内外城市化主要经验教训与中国城市规划变革[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仇保兴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年度)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辜胜阻中国城镇化机遇、问题与路径[J]中国市场,2013(3)

海绵城市的市场范文5

5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大涨近百点,究其原因就是MSCI将A股纳入实现概率极大,海外资金不断流入市场;另外养老金入市数月后可明朗。前期建议关注行情来临的2个特征:量增价涨+赚钱效应,目前赚钱效应是有,但是量能仍需观察。一旦沪指放量,站上60日均线3个交易日以上,则可确认乐观。目前看创业板和中小板成指放量效果相对较好,赚钱效应明显,表明大盘搭台,中小市值唱戏是目前的显著特征。综合当前的热点,建议关注以下3个领域:

一、可量产的科技类股。如近期电子科技类板块走势特别强势,苹果产业链未来用的玻璃,OLED显示替代液晶显示是未来发展趋势,OLED的应用普及必将带动上游功能材料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我们可以看到以星星科技为代表的个股强势走强;另外,特拉斯产业链相关的个股,包括稀土永磁、石墨烯类都是很强势。这些板块和个股产品都是可以规模化生产和运用的。具体,如OLED和特斯拉集合于一身的长信科技(300088),与OLED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如水晶光电(002273),而石墨烯可关注中泰化学(002092)等。

二、体育板块:上期笔者已经从体育行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政策扶持,资本驱动,以及赛事驱动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盘面看,体育板块在逐步获得市场关注。目前各大券商也开始逐步关注这一主题,纷纷出不少相关报告。事实上,2016年就是体育大年,100周年纪念的美洲杯在6月3日至6月26日在美国举行;4年一度的欧洲足球杯赛在端午节后就开始,即美东时间2016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在法国举行;接下来,2016里约奥运会在8月5日-21日在巴西举行。9月份中国队参加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2强。应该说,体育板块的机会较大。而加上赛事竞猜狂欢,以及互联网和彩票行业必然结合的趋势看,体育+彩票的结合可以关注。建议关注业绩预增的。具体相关体育赛事运营、营销、版权、经纪类如:雷曼股份(300162)、当代明诚(600136)、莱茵体育(000558)、体育B(150308)等;彩票类:天音控股(000829)、人民网(603000)等。

三、基建类:海绵城市和环保类。观察可知身边的事情,中国的主汛期在陆续到来。中国国家防总信息显示,从6月1日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式进入主汛期,目前多条江河水位已经超过1998年同期水位,各地的防汛行动进入到战时状态。如央视报道,从6月1日起,湖南进入长达三个月的主汛期,其中6月及7月上旬为雨水集中期。另据媒体报道,湖北、湖南、江西、广州等地,以及后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将迎来考验。完全可以预期,后期可以看到各种“在城市看海”的报道,管道是城市的良心,海绵城市建设必然基建刚需。另外,“土十条”也出台,提出了40多项节点性的指标任务,相关的土壤修复PPP有望需求增大,环保个股也值得关注。具体海绵城市如:永高股份(002641)、龙泉股份(002671)等;环保:永清环保(300187)、环保B(150185)等。

海绵城市的市场范文6

期货很热,股市很冷。哪里有赚钱效应,哪里就人头攒动,哪里的成交量就会大,4月21日沪深两市成交额竟然不如螺纹钢一个品种的成交额。笔者认为期货并不适合大部分投资者,因为期货实行的是保证金制,操作不当就亏完;而股票即便操作不当,也总有股票在,假以时日还有机会涨回来。另外期货是完全的零和博弈,而股票更能为社会实体做更多的贡献;股市更适合大多数投资者。A股市场中,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投资者中长期时间内有赚钱效应,美国401K计划,造就了近20年的慢牛行情;我国养老金入市等动作应该越快越好。

4月20日,有超过1500个股票跌幅超5%,这实际上就是系统性风险。有观点认为是债市风险传导,在笔者看来,则是对股市的利好,根据美林投资时钟,在经济企稳复苏期间,债市不好之后,股市会迎来配置需求。再说相关管理部门有足够的智慧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不必过于悲观。经济数据如GDP增速、发电量增速、出口数据等都较好,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而场内看,注册制和上海战略新兴板都看不到。目前的走势看,笔者认为只要沪指站在60日均线以上,就不宜过分悲观。这是一个季度的市场成本,具有较好的分水岭效果。A股散户群体的特征,必然伴随着较大的波动。当前A股仍处于上升通道中,只是回踩,对于部分板块而言,或是比较好的上车机会。当前市场迷茫前,笔者建议关注以下2条主线:

一、涨价预期类。近期的大宗商品特别是黑色系上涨的核心逻辑在于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我们可以关注27日晚上美国的议息决议,根据之前的市场舆论普遍认为不会加息,因为美国的经济数据近期显示并不是很乐观,延后加息概率较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有色煤炭的机会仍较大,而且大部分股份处于低位。另外还有部分农产品也值得关注,如猪肉、糖、维生素、钛白粉等。涨价预期的关注焦点就在于国际的大宗商品走势以及美元走势。个股如武钢、酒钢、柳钢、陕西煤业等。

二、民生相关类。简单的如吃穿住行乐。吃相关的品种如酿酒食品,端午节到来前,酿酒板块往往有所表现。当前大盘回档调整,可适度关注。穿的如夏季来临,相关的服装类企业有望迎来机会,加上棉花上涨,部分有库存的上市公司有望受益。住的方面还是关注房地产板块,当前二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开始上涨,解除限购后,开始实行房地产企业控涨类的行为。可以研判房价仍会适度上涨,因此房地产板块可以跟踪。个股如世联行、华联控股等。行的方面就关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特别是特斯拉相关公司,确定性机会,个股如长信科技等。而乐的方面不妨关注:传媒、虚拟现实、电子游戏竞技等。当前官方首届移动电子竞技大赛在如火如荼展开,要延续到7月末。该板块当前调整到位,一旦大盘企稳,弹性也较大,可适度关注。另外雨季洪水来临,海绵城市相关的建材管道可持续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