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理念;基础建设;教育模式

我国是正在发展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基本原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教育对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水平决定了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水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教育平衡、维护国家稳定、融合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滞后

由于意识的封闭,很多学校对心理学、心理咨询有误解。认为从事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工作的人主要是与思维形态不正常的人打交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不准确或者有局限。在不同的发展区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心理健康的理解阻碍了教育活动的实施和开展。很多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到现在还未能实现每一个学校必须匹配一个心理咨询员的任务,也无法解决编制问题,地方很多学校不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开展和宣传等工作。学校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滞后,从基础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

2.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

很多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学校还没有建立心理健康工作专门机构,管理机构也不完善,而且没有编制,影响专任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或健康教育讲座会占用其他课程时间,加重学生的负担。根据2013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尚有72.7%的中学、22.4%的小学没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很多学校未能达到每一个学校要配备2~3名心理健康教师的要求,有的大部分是学校医保人员、体育、语文、政治课程教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分教师虽然参加国家级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并获得证书,但毕竟不是学心理学专业的,所以心理学综合知识和心理咨询综合方面的素质偏低。

3.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阻碍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处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困难无法给予教育更多的物质支持。开展心理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更主要的是心理教育需要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保持一种基本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受到一定限制,心理教育开展的土壤缺乏健康的元素。

二、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途径

1.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整体教育的积极作用

我国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实施长期培养政策,这不仅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具体化体现,更是对人口素质关心的重要表现。学校开展心理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观念束缚。我国特有的国家形态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制度,对人才的培养能够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在学校教育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能够维护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建设

在正确认知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地区政府需要给予学校建设一定的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单纯理论上传授,更需要现代化教育的辅助设置。如丰富的心理健康教材、多媒体教学环境,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众所周知,教师对于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心理健康教师能够影响学生成长的多个方面。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建设,需要从硬件上入手,更要从软件上做足工夫,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教育科目。

3.建立与地区教育特征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定要适应地区的基本特征,如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生活水平高低,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区域性的生活习惯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育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人才群体,那么,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遵循各个地区的发展习惯,尊重历史溯源的独特文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东方文明古国特质的融合,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社会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开创未来的基础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整体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我们多民族国家统一思想、共同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社会的整体进步。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2

【关键词】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世间万物中最宝贵的是人,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是健康。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是历史的第一前提。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维护公民健康,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健康不仅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一个人从生到死,整个生命过程都需要健康,并不懈地追求健康。在21世纪,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健康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完满状态,因此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都在投巨资和精力研究健康问题。目前,人们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健康教育这种新型学科也就应运而生。健康教育是通过教学的途径唤起公众的健康意识,树立健康观念,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帮助人们掌握卫生保健知识与自我保健的良好方法[1,2]。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与需求,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满意度,应得到广泛的重视。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以护生本身为对象进行教育和教会护生如何以病人为对象,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后者,即如何教会护生对病人进行护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护士来完成,实践证明,护士作为服务者、教育者和合作者,已成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3],护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是未来护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者,因此对在校护生进行健康教育教会其如何发现病人的病因及健康威胁,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促进病人健康,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可忽视。

1 护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1.1 护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健康教育 (health education) 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 , 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的科学[3]。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 (intervention) ,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 ,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 ,有能力作出行为抉择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而护理健康教育是指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 、健康指导的工作[4]。它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 ,是主要由护士进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 ,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

1.2 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虽然健康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医学家,不仅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而且还提出许多有关健康教育的思想和论述,撰写了一些养生保健和医药科普著作。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健康教育理论才开始真正引进我国,“健康教育 ”一词在我国真正开始广泛传播和应用也只是近10年的事。而护理健康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6],发展的脚步则更晚。1934年陈志潜编译的《健康教育原理》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健康教育专著。1909年成立的中华护士会以及相继于1915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1930年成立的中华健康教育学会,对推动我国的健康教育发展,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实验处,内设卫生教育科。同年,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设卫生教育系,培养四年制健康教育学士。1978年以来,我国的健康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至1997年,全国已有健康教育机构2654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和中等卫生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硕士、学士、大专、中专学历的健康教育人才;健康教育及相关课程已列为部分大中专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妇幼、护理等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90年代以来,随着医院工作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医院健康教育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如今,整体护理已在全国推广,对病人进行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随之推广起来,并纳入了护理计划中[7], 通过对1995~2001年7年间的相关主题词及文献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显示 ,在健康教育的类型分布上 ,目前主要集中病人教育、性教育、牙科健康教育 ,健康事件等方面 ,尤以病人教育、健康教育研究为明显 ,是目前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8],就此我们可以看出,护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且已经开始探究专科的护理健康教育,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蓬勃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在新世纪,虽然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事业已经开始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起步较晚,体系不健全,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果对这一问题不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体护理的开展和完善。

2 现阶段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学校教育中对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虽然近几年护理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入,但是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教师认识水平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整体护理在部分地区的护理教育中还没有真正地渗透到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对整体护理的组成部分之一-护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就更显不足,部分学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程[9]。

2.2临床带教中对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生普通存在着重视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而轻视运用所学知识,表现为护生愿意积极主动参与护理技术操作,而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缺乏自主能动性。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学都是被动地跟从带教老师,而缺乏自我的思考。产生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在临床实习阶段,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实习并未作具体要求,也未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2)临床带教老师理念成旧,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及功能制护理的影响,认为生物学因素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护理工作只是协助医生执行医嘱,护理从属于医疗,还没有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过来,因而不重视培养护生的护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2.3 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清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教不同 ,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有 92.5% 的护理人员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认识不清。护士仍习惯用“卫生宣教”替代“护理健康教育”[10]。而护生也往往把健康教育等同于生宣教,表现为对入院病人进行例行公事般的入院须知教育,对住院病人进行操作前解释及简单的疾病常识指导,对出院病人进行出院指导。而并未根据病人病情的发展动态进行跟踪性的了解,从而做出诊断及护理健康教育措施,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措施之后也没有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回访,分析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及缺陷,整个教育活动机械、呆板、肤浅,无计划性。产生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学生未对护理健康教育给与足够的重视,且理性认识不清。(2)实习计划安排不当,护生实习时主要跟随倒班护士,缺乏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3)带教老师对健康教育认识不清。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老师护理观念陈旧,知识结构有缺陷,知识老化陈旧。

2.4 护生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不足表现在护生不能有效地了解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状况,不能有效地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 行为方式、知识背景及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评估病人、制定护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及实施措施、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会将护理程序的主要思想运用到护理健康教育中去。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缺乏必要的沟通知识与能力。(2)缺乏与健康教育相关的人文知识,据调查表明, 87.5 %的护士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 ,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的发展[11],而这些也直接影响了护生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水平。(3)护生不能灵活地运用临床护理学知识。(4)病人对护生的信任度低,不愿与其合作。(5)护生本身自信心不足。

3 对 策

培养具有护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护生,使他们毕业后能够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促进人们形成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是护理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 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3.1 开设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去提高护生的护理健康教育水平(1)在授课期间,针对具体的内容安排个别科室见习,从理论到实践,提高护生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应采用丰富多采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如多安排有关护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及临床老师进行案例讲座,增强同学们的理性认识,同时可以采取演示、实验、情景再现等多种方法去加强同学们对书本枯燥知识的理性认识及实际应用能力;(3)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护理程序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成果。几乎所有的临床护理问题都可以通过护理程序得到更好地解决,对护生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护生们死板的掌握理论知识,而是教会护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患者,因此,在传授护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教会其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如何用护理程序去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使护生更好的可以运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去服务患者。(4)健康并非静止而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状态,健康是从有机体从良好健康至不良健康或从完好至疾病的过程,其间有许多变化,所以要培养同学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不能死搬硬套书上知识,要将护理程序活性的运用于护理健康教育中[12]。(5)21世纪是个多学科高度综合的世纪,学科与学科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的分支也越来越细。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健康教育的必备条件,必须是一般医疗知识、护理知识和专门健康教育知识三者兼备,所以应开设并加强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其它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沟通技巧等,鼓励学生多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建立起知识的交叉认识, 增强护生们灵活应用护理健康教育与病人进行沟通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建立高素质的护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所谓名师出高徒,要想培育出我国护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左月燃[7]认为,当前制约护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护理骨干较少,所以应该加大培训力度。由于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学校从事护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有限且并不完全都是主攻护理健康教育方向的专业人才,再加上临床带教老师的教育背景不同,知识水平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薄弱,所以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后继人才,提高教师队伍包括临床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应从教师的思想入手,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及实际病历,使每位教师都了解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护理健康教育,提高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能力;其次,对在职教师开展针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和再教育,争取通过继续教育,去丰富老师们的理论框架,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加强对带教老师的培训、选择,使其具备较高的带教水平,通过严格带教,提高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最后,应积极鼓励老师多涉阅一些护理健康教育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增强自我的综合素质以及灵活运用护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3.3 加强对护生健康教育学习的管理将健康教育的实习列为临床实习的重要内容,制定实习目标, 提出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带教方法。比如,在为病人制定护理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个相应的病人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和评价,把健康教育渗透到护理的全过程中,增强护生的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并通过激励、赞赏的方法去鼓励同学们积极主动地从事护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同学们动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4 拓宽思路 ,突破思想观念上的局限性健康教育 (包括病人教育) 应该拓宽思路 ,真正以健康为中心去认识和思考问题 。把握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使受教育对象通过知识改变、态度转变并逐步实现行为转变 ,避免将健康教育仅仅当成疾病护理常规的宣讲 。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从“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13],形成知识的互动及交流。要尊重护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规律 ,充分认识人的行为改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特别是行为的改变不可能立竿见影 ,因为“要改变人们长久形成的已定型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不容易 ,即使是对健康不利或有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要做出极小改变也是困难的”[14]。 所以健康教育贵在坚持 ,应避免因对这一规律认识不足而急躁或失去信心。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对病人进行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做法是常规性的,缺乏个体针对性,过于形式,资料没有量化,内容不具体[15-17],因此应教会同学拓展思路,冲破思想的瓶颈,以前人的思想理论为基础,努力开创更适合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之路。

3.5 深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推进我国护理健康教育事业向更高更远处发展在向病人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有学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对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 教育形式 、方法 、效果的研究 ;对病人教育内容的研究以及住院病人教育需求的研究。了解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对于护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应充实内容 、扩大范围 ,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包括有关的伦理 、法规等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建立、提供更适用的方法 、指标、评价体系 、评价测量工具、进行有效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等[18],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研究,也有利于创造更多的资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后备军服务。

4 结 论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诠释健康时强调:“若没有健康,人类就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19]。由此可见,如何维持人们的健康无论在哪个时代对于我们都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护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作用。但客观地评价其水平,大体上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规范的执行程序,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网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得到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和认同,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和认同。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探寻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护理健康教育之路,定能促进我国护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而深入了解我国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之路对持续改革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及建设强大的,高素质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后备人才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与挑战[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

[2] 陈泽华.学校健康教育相关问题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7):42.

[3] 吕姿之主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9.

[4] 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

[5]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677.

[6] 赵书友.中国人民健康教育教材[M].北京:出版社,1994:85.

[7] 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8] 马小琴.从相关主题主题词分析看健康教育研究的动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05-408.

[9] 王素玲,闫冰.从护生实施健康教育状况看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护士,2005,4.

[10] 包家明,顾惠娟.对开展互利健康教育认识误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48-450.

[11] 陈雪梅.健康教育发展研究综述.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12] 黄津芳,刘玉莹主编.护理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2.

[13] 傅华,叶葶葶主编.临床预防医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02.

[14] 徐燕.关于医院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52-53.

[15] 罗洪,陈伟菊,何金爱,等.护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的再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32-233.

[16] 宋丽华,张香琴.22所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65-66.

[17] 余江,王仙园.21 世纪健康促进理论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23(6):710-711.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3

【关键词】城市社区 健康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服务模式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但也还存在一些资金、人员、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困境。针对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对策建议,给我国推进城市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建设健康城市的目标提供借鉴。

一、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宣传途径单调。社区居民对于健康教育知识的接收主要通过电视、报刊,以及社区宣传窗等途径。而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居民来说,一些高科技的途径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他们来说,社区所采取的一些活动是他们了解健康教育知识的唯一途径。在与社区居民的访谈中了解,社区在健康教育知识宣传、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等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还有宣传单、手册,色彩单调、简陋、不新颖,引不起关注;墙报、展板只使用一种文字,限制了居民的观看;条件限制,电子媒体使用得少等,这些不利因素都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方式单调。健康教育的形式过于单调、机械、形式不够生动、活泼,往往只停留在理论讲解上,欠缺说服力,不能直观、真实的反应问题,不能贴近居民生活,对接受健康教育的居民吸引力就不足。不同层次的人群对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求不同,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没有充分结合社区居民的需求,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单方面灌输,忽略了与居民之间的互动,一个季度换一次板报内容和偶尔的健康教育课,难以唤起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社区居民对其信任度不高。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匮乏,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是以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为依托组建而成。由于待遇不高、工作条件比较简陋等原因,难以招聘并留住高职称、高学历的医护人才。现有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不够全面,缺少全科医生,缺乏最基本的预防和保健人员,更别说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了,重利轻防的观念,导致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和健康干预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楚不到位,缺乏健康教育工作的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机构的任务分配。

(四)城市社区居民缺乏健康教育意识。社区中的群众生理状况、生活条件不同,知识结构有差异,因此对保健的需求和提供服务的条件也有不同。目前我区的健康教育工作形式是多样的,有咨询活动,举办讲座,向居民派发资料,定期出版宣传栏等。但由于针对性不强,内容单调,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因此居民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低。讲座的对象也较单一,多是中老年人,因此受教育的范围受到限制。

二、完善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栏是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一种常用手段。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公告是健康教育领域所的第一个公告,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因此,宣传栏内容要渗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要有更多的医学科学知识与自我保健知识,使观众从中受益;当然,在版面设计时,应融医学知识与艺术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由浅入深,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在接受健康教育知识中,同时也享受到艺术的美,让观众一看便知道其中的医学道理,使其能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以改进或引以为鉴。 还有利用好社区健康教育的阵地,在候诊室,全科诊室,输液室放置宣传资料、健康教育处方免费取阅;定期开展视听教育,利用幻灯、录像、有线电视,为社区居民与病人提供较形象的直观的画面,对相关知识和技巧掌握的方法,行为进行示范的教育。

(二)增加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要让居民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如健康讲座、义诊、免费体检、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等,也可以通过组织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在讲座前10分钟教做降压操、糖尿病运动操、糖尿病患者烹饪比赛、组织减肥运动项目、高血压患者松静训练、更年期妇女体育活动等。让居民群众参加一次健康教育活动,就能获得双重的收益,甚至更多。还有可聘请一些水平高、经验丰富、口才好、沟通能力强的各级医院的专家到社区来进行健康讲座,尽量使用多媒体讲课,做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增加讲座的吸引力。应针对人群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内容、地点开展健康教育。结合给社区居民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随访、就医等机会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三)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应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培训,提升综合素质,鼓励在职学习、晋升职称,引进所需人才,进行个人的绩效考核,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加强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强化现有在岗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进行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等能力的培训;采取措施从高等院校引进当前健康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学历高、能力强的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四)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教育意识。在社区“六位一体”的全科医学服务中,健康教育占有相当重要位置,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人群疾病发生率。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最简单、最易接受、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全科医务人员应当把居民的健康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史命,把社区的健康教育作为快乐的事业。让健康教育在社区得到重视,必须首先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转变居民健康观念的目的,就是通过普及自我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激励社区居民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吸引高学历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一线,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广泛深入的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理念,自愿采纳有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动治疗。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三校生;心理冲突;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6-0137-02

“三校生”学生指完成在技工学校、中等专业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高中学校(统称三校生)的专业学习并通过正规考试升入专、本科阶段继续有关专业学习,期满通过相关考试获得专、本科毕业证的学生,是目前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由于各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就业市场对各专业需求饱和,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通过提高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在社会竞争中取胜是“三校生”学生继续求学的外在动力,但在笔者具体接触到“三校生”的学生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建设薄弱,对前途有较大的迷茫,主要表现如下。

(1)自卑心理。作为完成中职学校专业学习刚刚升入专、本科阶段的新生,他们存有明显的特殊性,短学制的轰动性就足以引起全校专、本科生的侧目。他们本身也不能马上适应由中职学校升入专、本科群体所引起的变化:作为已经历中职阶段的管理体系、已养成个人习惯的“老学生”在重新适应刚入学的“新生”身份和适应专、本科生的管理体系,面对同期参加高考的同学已成为同校的高年级学生的尴尬身份时,自卑心理作祟,导致不少学生试图本着“无人认识,躲在学校最寂寞角落完成学业”的心态完成专、本科阶段的学业,让大家忘记他们的与众不同,从刚入学就奠定了不健康的基调。

(2)自负心理。能够中职升入专、本科的学生大多为中职学校成绩优秀、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学生,在学期间荣获的各种形式的奖励,在学生的心里已经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不仅影响学生的外在表现,也内化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但在加入专、本科生群体后,原有的心理优势存在的外部环境荡然无存,但形成的心理优势的定式却无法立即消失,而专、本科生群体内部更加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的这种优势心理无法立即升华为正性心理,偏激应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中一切与己有关的事物,表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3)浮躁心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思潮已经渗入学生的思想深处,经历中职阶段的学习、生活后,急于在短短的专、本科阶段有所表现,在新加入的群体中有所作为。这种急于得到新环境肯定的动机和出发点无可厚非,但部分学生的所作所为缺乏深思熟虑,不能正确的评价、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的把握机会,言行失当,举止失衡,甚至是无视法纪、法规、校纪、校规来引起同学的注目的行为,在为自己增添了额外的烦恼的同时,暴露出学生内心的浮躁。

(4)盲从、逃避心理。许多学生升专、本的主要外部原因就是回避就业矛盾而盲从“升专、本”大流继续学习或盲从于“升专、本”的需要,没有理性的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更缺乏对人生的理性规划,仅满足于“升专、本”的现状,而忽视了专业学习的连续性、社会对各职业层次需求的差别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盲从升专、本,为日后选择就业单位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5)经济问题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一些学生由于家庭困难,勉强坚持完中职的学习,甚至是负债读书,再坚持专或本科的学习无疑是接近所能承受经济负荷的极限。但内心渴望读书的愿望却如此迫切,作为仅两年或三年毕业的学生,他们所能得到贷款的概率很小,以学生的身份作兼职,在社会“打工”所获得的收入有限,维持个人温饱已属不宜,再面对五六千元的高额学费、求学期间的住宿费、书费等经济支出,这些完全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已无力承受。这些特困学生面对高额的经济支出、面对更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式、面对“考研”的激烈竞争及研究生自费的趋势,鼓励自己坚持学业的信念、希望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后一点点消失、接近破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据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的表现区别对待,加强心理建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我们的工作,对现已升入专、本科的学生而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人本管理,强化欣赏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本化管理是以谋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学生管理活动,不仅注重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正视学生的心理建设不足的现实,以欣赏教育为工作的出发点,尽可能更多地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优点,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树立学生的自信,肯定学生一切积极的、正面的优势和特长,使学生更多的得到来自本科生群体的肯定和鼓励,尽快地得到大家的认同。同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己内心的自卑和自负情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日渐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顺利完成学业。

(2)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现状。在全力落实“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提案,认真执行落实国家和学校现有的对特困生的各项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缓解学生的经济状况,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的能力,在拓宽学生勤工俭学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抵制腐朽的“消费道德”观和“拜金主义”对学生的侵蚀,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以解决,最大限度地解除学生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负担和心理困惑。

(3)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开通“奖、助、贷”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关心、关爱、扶持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就业,解决后顾之忧。我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一调查、了解、走访,一一审核,真正做到应该资助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为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我校与国际友人、国内知名企业冠名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如石川奖学金(日本)、联邦制药、宋玉器、东宇等奖学金,同时还开展了党员一帮一活动,使特困家庭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坚定理想信念,建立自信心,战胜自卑心理,顺利完成学业。2008年共有471名同学;2009年共有530名同学;2010年562人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这些受到学校资助、受到帮助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4)帮助学生理性的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消除盲从、逃避心理。由于升入专、本科的中职学生已经经历过择业历程,在思想上存有畏惧心理;在升专、本的具体专业选择过程中受招生院校的具体招生专业、规模的设置限制而无法与中职所学的专业保持一致;即将面临的考研专业选择就又造成学生的困惑;毕业时以何种身份求职成为学生关心的焦点,帮助学生在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同时,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正视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和学历的要求,利用现有的心理测评系统为学生理性认识自己提供科学依据,使学生能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树立自强就业、自主择业的观念,积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在满足个人生计的前提下,设计多层次、多目标远期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人生规划,实现人生目标,完成人生理想。

(5)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跟踪式档案,掌握他们的心理成长历程;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适应心理教育、恋爱心理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了解困难家庭毕业生所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对因就业压力而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建立起特殊学生群体档案,以学生工作队伍和心理疏导老师为依托,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注,鼓励他们保持一份稳定、健康的心态,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战胜挫折,顺利完成学业。

对仍在中职学校学习即将升专、本的学生而言,为避免类似的情节再度发生,影响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必须在中职阶段进行相关的教育,作好防微杜渐的工作,使学生快速适应升专、本以后的生活。

(1)在中职阶段对即将进行面临升专、本的学生明确升专、本的利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心理特点、社会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的需求层次的要求定位及各自家庭的具体生活状况后对职业生涯进行充分的考虑、理性的规划,减少盲从。

(2)顺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可操作性,从入学起明确自主择业的方向和努力目标,多方位的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和情绪异常,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完善学生应对挫折和社会现实、竞争严酷性的心理准备。

(3)中职学校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管理质量,完善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中职学院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改进教学计划、完善专业设置与社会的接轨和相关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个人素质,拓宽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学生就业的迷茫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杨晓明高职“三校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与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6(8).

[2]莫冰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高一学生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的影响[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5

【关键词】老年人;冠心病;健康教育;护理对策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中以老年人多见,也是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广泛关注。有资料表明,许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自己健康的无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自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我科住院老年患者中复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病例82例,男性6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7岁,住院时间10天以上,神志清楚。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内容包括冠心病患者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护士对病人的健康教育情况及效果评价,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等部分组成。病人可根据情况回答“是”或“否”,未碰到的情况不做回答,问卷回收率100%。

2结果(见表1)

3分析

3.1入院阶段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科多为老年病人,入院后由于角色改变,环境生疏,加之病痛的折磨,其情绪紧张,顾虑较多,心理负担重,此时如果给病人做全面的健康教育,病人不易接受。调查显示,病人在入院初期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减轻病痛及熟悉环境,稳定情绪,因此我科改进了入院阶段的健康教育。我科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热情接待病人及家属,陪同病人一起熟悉环境及常用物品,将主管医生护士的名字、各种用药予病人详细讲解,记忆不好、耳背的病人要落在纸张上,以方便病人记忆,且减少了护士的重复劳动,使病人较快适应住院生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入院评估[1],并给予心里安慰,使患者感觉医护人员尊敬关心他,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建立融恰的护患关系,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同时及时准确的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措施,解除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

3.2住院阶段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由于我科病人年老体弱,听力、记忆力和理解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加之护理人员不能很好的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2],部分患者对某些不良习惯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对疾病知识了解不够[3]。而且健康教育对所处环境是否安静、教育对象的病情是否在稳定期,以及病人的心理状态是否良好等都将影响着教育效果。据此调查结果,护士长带领护士制定了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

3.2.1 我科冠心病病人住院后,由责任护士收集资料和病人相关的所有信息,了解病人的学习需要及是否存在学习上的障碍,以交谈及查对资料的方法完成对病人的预先评估。根据评估资料和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教育项目,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以疾病知识的传播为切入点,展开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

3.2.2 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方式根据病人情况和教育目标的差异,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责任护士经常与病人交谈,并编制一些科普手册指导病人阅读,让冠心病病人在一起介绍康复后的经验,定期召开医护患交流会,放映有关的幻灯、录像等方式。我病房临床护理工作中责任护士利用晨间护理时间,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在各种治疗护理或与病人交往中,病人及家属随时会向护士咨询有关疾病、健康、愈后等内容,护士会抓住时机进行健康教育。

3.2.3 健康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冠心病教育与其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该病往往将伴随患者终生,客观上要求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充分认识到治病的长期性,在心理上要具备一定的承受力,在战胜疾病之前首先要战胜自我。

3.2.3.1 基础知识教育首先向患者介绍关心病的有关知识,让患者简单了解本病的病因,即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可总结为“四高一吸”,即高血压、高血脂、高龄、高血糖、吸烟;次要危险因素如肥胖、紧张、饮食、遗传等[4]。让患者知道积极参与与预防保健,有疾病先兆时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3.2.3.2 饮食治疗教育饮食治疗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向病人介绍饮食治疗的意义和具体措施,使病人在饮食方面能够灵活掌握各种膳食和数量,让患者努力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每日4~5餐。同时强调饮食的多样化,原则立场应选择低盐、低动物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植物蛋白的食物,保持营养平衡,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饮浓茶、咖啡等饮料以免加快心率。另外要忌烟酒。对于体态肥胖的老年人,饮食控制也是饮食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通过饮食控制使血压、体重向标准方向发展,客观上预防和延缓了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现有症状的控制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2.3.3 心理教育老年人情绪急躁、易冲动,多疑,喜静怕孤独、自尊心强等心理,发病时以上心理表现更为突出,并出现悲观失落、焦虑恐惧、担心死亡等心理特征,我们会针对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其一减轻心理压力与反应[5]:对于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的老年患者,向他们讲解不良情绪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引导他们正视病情,帮助他们树立控制疾病发展的信心。其二增加信任度:尽早取得患者的信任,减少猜疑与误会,做到自然、大方,同时给予鼓励与安慰,使患者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态来接受和配合治疗护理,从而取得最佳疗效。

3.2.3.4 运动疗法教育指导患者运动适量,循序渐进,运动疗法作为冠心病基本治疗的另一方面,作用不容忽视,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提高心肌对活动的适应性,使冠状动脉扩张,有助于降低血压,增加心肌营养和氧的供应,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胆固醇。同时,运动还可以加速脂肪的分解,减少脂肪的堆积,增加心肺功能,这样可相对减少心脏负担,提高病人身体的综合素质。

3.2.3.5 药物治疗教育药物治疗是促使本病康复的重要手段,应用何种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护士首先应明确老年人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孰知主要药物的药理作用、观察项目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指导患者或家属直到所患疾病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不良反应,以及剂量不足或超量应用的危害,输液过程严格控制滴速。应用口服药物时因老年人记忆力差,听力及视力下降,要反复强调服药时间、方法、剂量。

3.2.4 加强护患沟通以病人第一需要为中心,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成功要点,能否达到病人的真正需要,取决于护士本身的沟通能力,甚至洞察力。同时要掌握交叉文化护理的要点[6]。我科护士长要求全体护士要用真诚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并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之主动参与健康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护士才能有效的运用宣传干预手段,动员说服教育对象,改变旧观念,旧习惯,采纳新的健康行为。

3.3出院阶段健康教育的时机问题及教育内容

调查表明,选择最佳时机给出院的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护士长要求全体护士认真学习提高对出院教育的认识,选择较佳的时间提前对病人进行出院指导[7],我病房一般是在病人出院前2~3天,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心里、生理、药物运用及其简单护理技术操作等方面对病人和家属加以指导,教会病人出院后的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并告之电话咨询号码,定期复查时间等。这样既密切了护患关系,又为病人出院后的进一步康复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3.3.1 对出院患者进行生活起居教育①家庭环境设置:舒适的环境使患者精神愉快,增加食欲,促进病体康复。应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清洁整齐。②睡眠指导:老年冠心病夜间发作较多见,指导患者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规律睡眠,夜间突发不适,及时呼救。③预防便秘:老年人易发生便秘,特别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便秘发生率高。这与患者的用药、卧位、生理、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告知患者便秘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引起患者重视,从改变饮食习惯入手,必要时服缓泻剂,协助患者减少因便秘而增加的危险。④洗澡:洗澡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8],老年人应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洗澡。学会并掌握和控制安全洗澡的时间,告知缺氧的早期症状及洗澡过程的反应。洗澡时间不超过20分钟,最好有家人陪伴,避免应急状态下洗澡。洗澡时备上急救药,如出现心慌、胸闷等应立即终止洗澡,必要时立即到医院就诊。

4分析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发现,健康教育是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水平的得力措施。教育后的患者在掌握相关知识,相关技能,态度,不良行为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但因接受程度有差异,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对疾病的认识态度、个性化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了不良的心理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膳食,同时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加了护患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率,调动了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对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建鸣.全球化背景下的整体护理再认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9.

[2]丁炎明.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6(5):75-76.

[3]王淑贤.健康知识缺乏妨碍病人接受保健.国外医学院护理学分册.2001,20(7):337.

[4]舒小芳,林芳宇.心血管疾病中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及护理干预.中华新医学.2004,18(5):1725.

[5]王亚丽.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恢复期的健康教育.实用新医学.2001,8(3):744.

[6]李少兰,胡艳.用交叉文化的概念解释健康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8):396-397.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6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学校教育

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家长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市及农村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河南大学33名心理咨询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在各小学的实习反馈结果显示,开封市各小学都已建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与过去实施条件普遍偏差,时效性不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大改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开封市迎宾小学为例对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阶段是学生思维品质、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对其以后人生的工作学习有极大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归因方式、情绪表达方式、人格类型、个体素质等都是在小学阶段逐渐发展确立的,一旦该阶段学生遭遇到重大变故或长期处于不良成长环境(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长期留守、家庭贫困、过分骄纵、隔代抚养等),心理未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教育,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以理性、积极的态度看待压力性生活事件,在经历挫折后调节行动策略、坚持自己的目标,发展心理弹性,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全体学生参与

大多数小学只对3-5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认为低年级学生的意识发展还不健全,思维层次较低,课程起不到作用;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应该把重点放在知识教育,心理教育可以缓一缓。小学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须知识和技能的必备阶段,是学生勤奋感的获得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连贯,都会阻碍心理品质的逐步改善,甚至会造成已获得的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2.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我们观察到学生有压力、烦恼时更多选择与同学交流,很少主动向老师反应,没有学生主动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往往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是有问题的学生,被咨询者也会担心被其他同学嘲笑,甚至会有羞耻感。而小学阶段由于上课时间固定,班级人数少,学生好奇心重等因素,保密性工作不能得到保证,这可能会造成被咨询学生更大的心理负担,也可能引起其他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和排斥。

3.心理问题干预的延迟与不足

小学阶段对学生学业、情绪、人际交往各方面了解比较多的是班主任,他们能及时发现学生状态的改变,非常重视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并在教育过程中提供帮助。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和系统的心理辅导方案,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课程教学,使得班主任提供心理援助延迟或不能提供心理援助。其次,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能快速发现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心理干预的实施,第三,学校领导、各科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都很重视,但定位不分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加上学校制度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干预大延迟。

三、关于以上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学儿童的必修课程

我们观察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受小学生欢迎,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以心理小游戏、心灵活动为主,家庭作业多是通过采取行动、言语形式完成(如:拥抱爸妈,赞美他人等),不仅不会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反而通过课程获得的心灵愉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形成良性循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学儿童的必须课程是十分有利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班级特点设计课堂内容,不能硬板教材,事倍功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学习适应、学校人际、亲子关系、自我概念、生活适应五个维度,仅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2.建立完善小学三级教育系统

第一级由学校及相关部门组成,负责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从教育管理方面支持、协助和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第二级由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组成,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训,提高学校老师心理辅导技能,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开展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第三级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家长组成,学科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密切配合,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构建完整的家庭与学校链接。完善的教育结构对促进心理

3.实行导师制,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学校所有老师(包括校领导)都要带一定数量的学生,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组建心理互助小组,老师不随学生年级增高而变动,学生随机分配也不随班级变动更换导师。依据学生特点灵活设计小组成长方案,商定小组协议(小组成员互相保密,按时参加等),每周固定交流时间,总结一周情绪状况,首先能了解到不同时期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反馈给心理健康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小组内学生互相协助解决学习、人际、生活适应等问题,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发挥学生能动性,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第三小组内部互相保密,营造安全感和彼此的信任,促使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同学交流,并能逐渐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于将教育者的科学辅导建立在小学生的主动要求和参与的基础上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展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普及,教育部门、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愈加重视。截至目前,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以上问题,但相比过去已经有了极大改善,相信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育体系、规律的心理援助对将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全明,黄希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9,02:274-277.

[2]汪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心理科学,2001,01:87-89.

[3]傅亚强,魏旋.心理弹性、压力认知和应对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5:73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