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范文1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改革开放

环境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呈阶梯状变化趋势。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工业基础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沿海地区却拥有近70%的工业基础,内陆地区只有30%的工业基础。和内陆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状况要好得多。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环境状况是引起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西部地区土地沙化问题严重、水资源短缺、经济增长效益低,这些问题是导致西部地区贫困的主要因素。想要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一)各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不平衡现状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产值的不平衡。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这10个省市。而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这12个省市。以1995年、2000年、2005年这三年为例,东部人均GDP分别为8638元、14309元、25973元。而西部地区人均GDP则分别为2691元、4252元、8717元。[1]由此可见,西部地区人均GDP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人均GDP产值,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严重。

(二)各地区人均收入的不平衡现状

在1995年、2000年、2005年这三年中,我国东部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5700元、8342元、13621元,东部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2531元、3618元、5258元。而我国西部城镇居民在这三年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4053元、5704元、8782元,西部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145元、1606元、2277元。通过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和东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形式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形式则以发达的工业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与人均年收入现状存在着不平衡,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将会使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不断恶化。

二、我国环境资源的总体概况与东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

(一)我国环境资源的总体概况

我国的资源不足且分布区域不平衡,很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而其他地区则严重缺乏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的人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保护当地环境,最终引起了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严重的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问题,这些环节污染问题不仅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对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了威胁。根据我国土地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土地面积为1.21亿公顷,而全国的2800个区县中,竟然有六百多个区县的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顷,这一数据远远低于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规定的农民人均耕地标准。我国的水资源也同样紧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很多地区的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面积减少,导致我国每年缺水量达到400亿立方米。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

我国东部地区的水利资源充足,有很多河流、湖泊以及水库设施,当地农民能够很好地发展农业、渔业。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便于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这将会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状况要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水充沛、而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则比较恶劣。我国西部地区有大量的沙漠,这些荒漠的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34.6%,仅西北五省和内蒙古地区的荒漠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7.3%。当地居民难以在荒漠环境中进行农业生产,这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些荒漠的面积还在持续增加,甚至会引起更加严重的沙尘暴。由于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沙漠,这将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使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还使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严重欠缺。很多地方不断出现河流断流、草木枯死、土地沙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西部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很多企业不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反而还向黄河中排泄大量的污水,致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三、环境因素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贫困、人口、生态环境这三种因素互相影响,会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随着西部地区人口的增加,相应的人均耕地面积就会减少,当农业耕地无法负担众多的人口时,就会出现贫困问题。[2]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西部地区的村民就会不择手段地乱砍树木,村民这种靠山吃山的观念会严重损害当地自然环境。西部居民为了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就会将很多林地变成农耕用地,破坏了当地的林地环境。由于失去了林地植被的保护作用,就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导致当地风沙、旱灾、沙尘暴等恶劣环境问题的不断发生。这些恶劣的环境问题将会使西部地区出现大面积干旱,干旱气候的风蚀作用会不断地侵袭农耕土地,使粮食产量迅速下降。土地的不断荒漠化将使村民逐渐丧失仅有的农业耕地,最终陷入极端贫困的生存绝境。

(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益较低

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然而由于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过度开采,西部地区的能源将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我国很多草原地区,牧民是通过饲养大量牲畜来达到致富的目的,牧区草地已经难以供养更多的牲畜。由于风沙的侵袭,很多草原地区不断出现土地沙化问题,这对于依靠放牧为生的牧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三)恶劣的环境状况危害着当地居民的健康

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对这些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对生态环境则疏于治理。我国西部地区对工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很低,然而西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却严重超标,将会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我国黄河流域的内蒙古乌海地区废水污染问题严重,渭河、湟水河、北洛河等河流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废水污染问题。陕西、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的很多企业在对矿山的开采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当地环境,致使矿山废石、废水随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如果将这些废弃物排泄到河流中去,就会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给居民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四、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改善,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注重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生态环境则是经济发展的大前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情况下,将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西部地区应该继续实行退耕还林政策,要让沙漠地区出现更多的青山绿水。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确保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利用。当地居民也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不能滥砍滥伐,要保护林地植被,使水土流失问题不再发生。

(二)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缺点。某些西部的经济形式还是以农牧业为主,然而农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则非常缓慢。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形式,要依靠市场信息和科学技术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加快生态技术的革新,促进环保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要在西部农村推广农业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应该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要将有害废弃物的排放量降到大自然自净能力之内。[3]西部地区要逐步改变过去粗放型生产模式,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形式。

(三)西部地区应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的概念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当企业在损害生态环境的时候,就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果企业对生态系统进行了保护,那么就应该对其进行利益补助。生态补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让受益者支付生态保护费用,使受益者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根据生态补偿制度中“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当污染企业在破坏生态环境的时候,还应该支付相应的环保资金。比如,一些化工企业会往河流中排泄污水,这将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生态管理部门就可以根据规定,让化工企业缴纳排污费,再利用这笔排污费来治理河道污染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

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能对污染企业进行有力的约束。然而,我国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却不够完善,很多生态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才利用法律的漏洞,大肆污染生态环境。为了有效治理我国的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应该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明确各化工、石油、煤炭企业的环保责任。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如果发现污染环境的问题发生,就应该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罚。

(五)加强政府部门的生态管理责任

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环保技术开发、环境质量、污染问题清除等责任,要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内容与精神。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生态管理责任,要最大限度地平衡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4]政府部门要转变过去提供环保物资、直接投资环境治理工作的职能特点,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外资、私人企业、社会资金多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政府部门还应该对各种企业加强生态监督,要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化生产,应该注重开发再生资源。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环保宣传,要让公众都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多发动群众来共同预防环境污染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政府部门可以多引入社会力量的作用,让各种环境保护公益组织都加入到保护西部环境的行动中来。

五、结语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的经济状况要优于西部地区。环境状况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恶劣的环境不仅会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而且还会严重威胁西部地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为了平衡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策略,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我国只有在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规的情况下,才能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约束,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好转。

作者:邹景莉 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周聪.试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与环境状况关系[J].甘肃科技,2013(5).

[2]鲁西奇.论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汉江区域环境状况为主[J].中国社会史研究,2011(1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范文2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到2008年底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840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1%,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位居第5位。但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省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均衡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准确评价和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不仅对缩小河南省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有借鉴意义。本文以18个省辖市为区域分析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较系统、客观地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差异程度,并提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仅要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还应考察社会发展状况,因为社会发展状况是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结果,社会发展状况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发展状况。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另外,通过综合评价还有助于我们发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总体发展水平的因素,为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个地区的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上。为此,本文依据可获取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功能性原则、非重叠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取反映经济发展实力水平、经济发展潜力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3大类共 17个单项指标, 构建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所用原始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

三、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过程

整个分析过程借助 SPSS19.0 软件完成。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从略), 求 R 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根据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分有3个,累计贡献率达到85.776%。可见,选择的3个主成分,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已能比较充分地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所能表达的信息。同时,因子方差在0.785-0.989之间,说明全体变量能较好地被3个主成分解释,选择3个主成分的信息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和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高低。

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在于找出主成分,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成分的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分在经济发展指标X1、X2、X3、X4、X5、X6、X7、X8、X9、X10等几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第一主成分F1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其贡献率为47.446%;第二主成分在经济发展潜力指标X11、X12、X13、X14、X15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第二主成分F2命名为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其贡献率为30.739%;第三主成分在社会发展指标X16、X17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主成分F3命名为社会发展因子,其贡献率为7.591%。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中的系数可以得出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F1=0.945X1+0.856X2+…………+0.161X11+0.421X12

F2=-0.184X1+0.462X2+………+0.198X11+0.474X12

F3=-0.0567X1-0.184X2-……… +0.935X11-0.652X12

由因子得分函数利用 SPSS19.0进行计算得到各市的3个因子变量得分。由于选取的3个主因子对各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所能解释的能力不同,即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贡献率各不相同,因此,为了求得一个能够综合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数,以其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建立描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F=F1*0.47446+F2*0.30739+F3*0.07591

由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利用 SPSS19.0计算得到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得分结果 (见表2)。

(二)结论分析

综合得分值的意义,综合得分大于0,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于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小于0,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值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从综合评价表可以看到,综合得分位居第1位的郑州市和位居最后1位的周口市相差6.33。综合得分为正值的区域有郑州市(5.19)、洛阳市(1.16)、济源市(0.65)、焦作市(0.61)、安阳市(0.11)、新乡市(0.08)6个省辖市,这说明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区域不足一半。其中,这6个省辖市,也有很大的差异,位居第1位的郑州市和位居第2位的洛阳市相差4.03。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基本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内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经济发展方面,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应该采取措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投资

省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财政倾斜、社会资助等手段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投入,完善落后地区的管道、通信、交通、电力、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落后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尽快与周围地区形成畅通的交通网络。还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特别是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落后地区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同时,在落后地区推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科技人员,发挥他们在本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设“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奖励,吸引在经济发达地区懂技术、有管理能力的人才,鼓励学有成就的名牌高校毕业生和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才回本地区工作。

(二)优化各区域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水平和投资率,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承接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转变职能,改变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和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设和完善要素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扫除行政壁垒障碍,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取消一切限制民间资本投资的不合理规定,给予各市场主体以均等的投资机会,鼓励和支持各地区的金融机构改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范文3

>>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西部地区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研究 2011年全区各盟市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山西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分析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房价相关性研究 基于菲德模型的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思考 基于重力模型的城市地价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重庆FDI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的理论综述 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相关性研究 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河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分析 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新疆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略述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3-18/2016-0720.

[2] 中国新闻网.交通部回应“大数据治堵”:推进综合治理措施研究.

[EB/OL]. http:///politics/2015-10/10/ c_128304069.htm, 2015-10-10.

[3]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2014年工作措施的通知

[EB/OL]. http:///gzdt/gggs/t1341112.htm. 2014-02-20.

[4] 黎靖. 城市交通拥堵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 商, 2015(20):256-256.

[5] 宋博, 赵民. 论城市规模与交通拥堵的关联性及其政策意义[J].城市规划, 2011(06):21-27.

[6] 郭继孚, 刘莹, 余柳. 对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认识[J].城市交通, 2011, 09(02):8-1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分省年度数据简单调查

http:///easyquery.htm?cn=E0103.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范文4

【关键词】 建构主义;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实践培养;创新途径

近年来,我国针对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促进了部分区域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这种现实的需求使得区域经济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更加急迫。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学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使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始终,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认知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现状,还能够提升学生真正钻研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总之,基于构建主义的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研究,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必要性

1、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独特性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更加精细化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它主要是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研究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某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未来空间及组织间的联系等等,它是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有着不同区域的异质性分析的特点。

(1)学科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区域经济的形成是与其他因素相互联系的。区域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在现实研究中都是存在着特定的区域或者说是空间作为其研究的对象的,而该区域产生的所有涉及经济的现象都是要综合宏观经济、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地理、人口等知识进行研究的,这些宏观和微观的因素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也体现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2)较强的应用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很多的经济问题,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经济环境下,特别需要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来对当前经济问题给予回答。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范畴,区域经济学有着其特殊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同时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讨论中,并在政策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二是通过国际化的视野,从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3)研究的区域异质性。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该学科的研究就有着区域的异质性。由于区域间存在着先天自然资源、后天社会政策等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就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正是由于这个立足点使得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特点。

2、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必要性

正是区域经济学学科的这些独特性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内在的要求。也正是该学科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区域的异质性,要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理论的实用性或者说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研究生的规模也在持续的增长,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以培养学术型的人才为目的,严重忽视了人才的应用性,导致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而不能真正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时间培养的必要性。

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应该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从中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实践培养能够使研究生更加系统和具体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学科理论以及分析方法。传统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科理论知识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地应用与实际生活中,实践教学的培养不仅增加学生主体性还能使之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掌握理论的应用技术。其次,实践培养有利于研究生真正深入区域经济发展中以探索其规律并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发挥学科的价值提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一门学科的价值往往是在于对人们或者说对社会有着怎么的作用,将区域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才是价值的真正体现。最后,研究生实践培养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刻苦钻研的动手能力等。总之,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有着其重要的意义,构建适合该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深入研究形成的一种具有很强教学实用性的理论成果,它也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主义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人们也越来越真正地将理论用于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革新,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开始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1]

三、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创新之路

针对当前社会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以及该学科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来从研究生实践培养的教学方式、教学设施以及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教学的创新。

1、互动中的案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方法的运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互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学习,也充分体现了研究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那么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教学中可采用两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一是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是案例选择的现实有效性。案例最好是典型的、综合性的、现实的,案例应该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相关,是研究生关注的问题,可以是经济新闻、区域经济变动报告等,案例可以是国内本土的,也可以是国际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二是研究型教学。通过提供研究生专题研究的机会,通过项目的设计到实施、分析等系列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实践基地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

实践基地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保证发挥研究生实践的基础条件,更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首先,要想转变教学的方式,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就要改善基础设施,如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等设施,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可通过网络有效地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及动态,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是研究生进行实践研究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建立校外等实习基地、实践研究基地等。学校可通过与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合作来为研究生的实习提供机会,通过真正的了解企业发展历程更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个清晰的掌握,甚至可以根据微小的经济变化来预测全国的经济趋势。

3、“教―学―研”有效互动的结合

要想真正保证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转,就必须走“教――学―研”三者的结合之路。换句话说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与学的结合、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这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型的教学系统。[2]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将自身拥有的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实践性的科研调查,提升理论水平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建议。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能够亲身调研,掌握更深层的理论知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形成自我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74.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范文5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则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促进该地区的就业与教育,所以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社会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地区的教育直接与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可以说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区域经济发达有利于高校英语教育的继续开展,而区域经济的衰败也不利于高校英语教育的开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必须要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英语教育之间的必然关系,然后才能寻求两者共同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了促进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有效结合,必须要明确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经过仔细的调查与研究,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为高校英语教育开展提供了资金、技术的扶持。有一个地区经济发达了,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尤其是教育领域。所以说高校英语教育的开展,尤其是硬件设施的完善,必须依托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则会引来更多的外资,对于高校的英语教学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也会为高校英语教育提供更加完善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资金的投入,促进高校英语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所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是高校英语教育开展的重要经济后盾。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为高校英语教育提供更多的职位选择以及实习的机会。高校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在社会上获得更好的就?I。因此只有该地区经济发达,才能够吸引来更多的外资,从而需要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所以说区域经济的发达则会为高校英语教育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或者是实习的机会。通过在外企进行实习,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外语学生的水平,提高其交流的水平和专业的技能。如果区域经济不发达,那么专业需要的人才就比较少,不利于高校英语学生顺利地就业,从而影响到高校英语教育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校英语教育水平的发展,不利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突破传统的束缚。

第三,高校英语教育也能够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在高校英语教育中,除了提高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还有就是要注重增加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以及贸易习惯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为市场提供更加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只有提高了人才的技术和水平,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因为只有通过人才能够进行区域经济交往,所以只有提高了人的素质,才能够有效地促进该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高校英语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外贸经济的发展,外贸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状况。所以说,高校开展英语教育对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四,高校英语教育满足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在全球发展的大浪潮之中,经济一体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因此为了能够加快区域经济对外发展的步伐,需要做好面临各种挑战的准备,使得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占据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与管理等方面的优先权。而语言无疑成为了对外发展的奠基石,语言在对外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反映出知识差异、文化差异、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差异等,因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高校的英语教育问题,从而冲破对外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高校英语教育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直接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反作用,而高校英语教学有利于提高该地区的区域经济文化,只有建立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区域经济文化才能够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开展英语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新思维、新文化,能够改善人们的传统观念,促进新的发展思潮,这样就能够打开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经验,促进该地区区域经济的旺盛发展,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够使该地区经济得到发展。所以说高校英语教育,改善了人们的思维,突破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区域文化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

为了实现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在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应该采取重要的举措,促进二者的共同繁荣发展,从而开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也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第一,高校英语教育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切实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专业的人才。为了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出具体的英语教育方案,才能够培养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所以说高校英语教育不能够闭门造车,必须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以及工作中需求的各种技能,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第二,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必须要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片面追求提高学生的过级率,对于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并不太重视,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满足工作中的需要,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外国人真正交流的能力严重欠缺,出现了“哑巴英语”的现象。所以说,高校在进行英语教育中,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地把社会需求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与企业进行对接,建立订单式的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实际水平,而且能够切实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英语教育的有效结合,实现高校就业率的提高,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

第三,区域经济发展要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以及各种保证。地区的经济实力发展上去了,必须要加大对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尤其是资金的扶持,只有加大了资金的扶持力度,才能够促进高校英语教学,配备更加高端的教学设施,完善英语教学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专业的教师人才,从而才能够促进高校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所以区域经济发展一定要为高校英语教育提供各种保障,无论是资金保障、设施保障还是人才的保障,只有奠定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才能够促进高校英语教育的开展,促进英语教学的现代化、科学化。

第四,区域经济发展要为高校英语教育提供专业的就职岗位,或者是实习机会。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校英语教育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说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与高校英语教育进行有效的对接,通过为其提供实习的岗位,既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及企业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地锻炼高校英语教育中人才的实际能力,这样就取得了两个相互促进的结果。如今校企联合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普遍,因此企业要加强与学校对接,配合学校开展校企结合的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资源以及实习的岗位,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范文6

论文摘要:协调度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构成要素,并在构成要素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评价模型,以便于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

一、协调度界定

协调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协调发展体现在系统进化的潜力、生机和较强的适应性,如果系统目前的水平较低,但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和谐、相互推进、配合默契,系统的生命力就会旺盛,就有可能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促进两者的快速发展;如果系统目前水平较高,但各子系统之间不协调,相互不配合或配合不好,系统就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衰退,同时也阻碍了两者的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是指两个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的合作、互补、同步等多种关联关系,及利用这些关联的积极关系使系统呈现出协调结构和状态以及两个子系统间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稳定状态,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

因此,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系统应符合以下特征:

(一)动态性

两个子系统的协调过程必须是一个动态协调过程。在协调的过程中,暂时的不协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允许并正确看待这种暂时的不协调,因为这种暂时的不协调将会对以后的进一步协调做准备,为推动两者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内部性

两个子系统内部必须是协调的。两个子系统内部不协调,则谈不上促进两者的协调,只有内部协调才能促进两个子系统的发展,且各系统内的每个要素在协调过程中都要以其他要素互为输出、互为适应为目标,因此,两个子系统自身结构的合理对系统总体的协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相互性

两个子系统之间必须要协调。一般情况下,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目标之间应该是大体平衡的,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状态。但若有一方过度超前就会造成两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就会出现失衡,并最终影响系统各个方面的发展,所以只有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彼此相互促进才能达到整体最优发展效果。

二、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成因素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组成的系统,因此,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体现为区域创新系统各构成要素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因此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成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主要体现为区域内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与区域经济的协调。要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创新主体彼此间的合作与配合,形成凝聚力,并且在各创新主体合作的同时,它们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也必须要跟上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创新主体就要通过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及影响力,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使整个区域处于创新的氛围中,并且在各主体相互影响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发展结构和运作机制,通过调控和整合各主体间的发展结构和运作机制来确保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资源的合理投人、配置及使用可以促进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推动创新资源各要素的有序流动,在投人创新资源的同时根据资源本身具有的优势合理地使用资源,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同时还要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让各创新资源都能高效地发挥其自身作用,并在不断完善自身使用价值的同时,促进其最大限度的产出,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收益,最终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是反映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主要体现在自主研发能力、技术的吸收利用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方面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上。自主研发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可以让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吸收利用能力可以使企业引人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节约研发时间;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造原有技术,并改善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想实现这三方面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就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有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实际程度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对于实现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很有帮助。

(四)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是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协调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才能形成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创新环境协调需要软、硬环境都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不仅需要通过体制、’政策、机制、贸易等来促进创新软环境的改善,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善硬环境为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带来好的环境空间,同时也为创新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都是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决定指标,其作用都不可忽视,应对其重视及加强。

三、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

(一)指标选取:

因为协调是描述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状况,而不是各自的发展状况,即使各个子系统发展到了较好的水平,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有良好的结合关系,并不能说明系统协调。相反,系统完全可以在低水平层次上达到协调,我们追求的主要是高水平的协调。因此,‘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从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的角度来考虑,同时所选的指标应该既能体现两个系统本身状况又能体现出二者的相互作用。

所以本文把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以下四方面:创新主体协调指数、创新资源协调指数、创新能力协调指数、创新环境协调指数,根据指标数据可查性及代表性,本文选择各项指标如下:

创新主体协调指数。选择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工业企亚数比重、"211”工程院校数占高等院校比重、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作为创新主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

创新资源协调指数。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综合能耗产出率作为评价指标;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科技活动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比重作为评价指标;资金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人比重三项作为评价指标;信息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评价指标。

创新能力协调指数。自主研发能力选择用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申请授权数比重作为评价指标;技术的吸收利用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选择用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作为评价指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选择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份额、新产品销鲁收人占产品销售收人比重两个指标来衡量。

创新环境协调指数。经济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选择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来表示;金融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选择金融机构贷款占科技经费统筹额比重来表示;市场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选择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比重来表示;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选择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来表示。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一级指标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下设四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创新主体协调指数、创新资源协调指数、创新能力协调指数和创新环境协调指数,三级指标为指标选取中所选择的指标。: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1)权重的确定。由于在本论文中选用的指标都是定量的,所以选择变异系数法来确定权重,这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在一个系统中,指标的重要性越大、对应的权重也应该越大。

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为:

(2)评价方法。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用的评价方法有相关系数法、DEA评价法、平均方式的量化统计分析法和主成分投影法。

相关系数法所关注的是两个系统之间是否有一种稳定的联系,如果有稳定的联系,便是协调的,否则便是不协调,这是相关系数法的优点。但该方法也有不足,如果科技与经济间一些指标有稳定的比例关系,但很低,那么二者也是协调的,但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协调。同时,用相关系数法无法对超常规发展做出协调度判断。

DEA评价必须是从投人产出的角度分别从两个系统分开建立评价体系,然后用指标体系法合并在一起,评价体系的建立本身不能体现二者的协调,这是其缺点。

平均方式的量化统计分析法的优点是综合考虑了各因素的作用,便于纵向和横向比较评判。但就某一时点来讲,其缺点仍然是无法给出两个系统是否协调的量化判断。

主成分投影法重点反映的是两个以上的因素或属性水平之间的比例或比值,这种比值表达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协调指标不仅是相对指标,而且是无量纲的相对指标,作为协调指标,它们仅以相关系数存在。一般来说,相关系数越大就表明协调度越好,相关系数越小就表明协调度越差。

鉴于以上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本模型采用主成份投影法对协调度进行评价,一方面因为本文的评价指标都是相对指标,适宜用主成份投影法来评价,采用主成份投影法可以得出协调度的具体分值,可以对协调度做量化判断;另一方面该方法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简便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