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空航天产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空航天产业规划范文1
2010年9月,在中关村科学城首批启动建设项目签约大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北京市政府签署了共建“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协议。时至今日,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
“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要重点打造‘导航与位置服务’和‘通用航空’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介绍,北航将充分发挥“空天信”融合的学科特色,瞄准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战略需求,在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内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产业联盟、联合研究中心,开展高技术研究。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体系。
然而,作为新探索领域。航空航天创新园的建设亦颇多波折。但北航在建设过程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在探索中前行,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了骄人成绩。
合作共建如火如荼
李军介绍,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依托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建设。一期的柏彦大厦、世宁大厦和唯实大厦已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二期建设包括北航南区科技楼(规划建筑面积约22.5万平方米)和北航北区科技楼(规划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两部分,将在5年内分步建设完毕。
目前二期建设项目之一“北航南区科技楼”已于2011年11月20日开工。计划于2014年底竣工。北航南区科技楼建筑总体规模约为22,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24层。总建筑面积约16.6万平方米,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建筑高度99米。容积率达3.5,充分体现了盘活存量资源、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
目前,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区内企业已达230余家。年总产值超过60亿元,并已有众多知名公司表达了强烈的入驻意向,其中包括合众思壮、国智恒、佳讯飞鸿、北京通航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
随着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建设的推进,进入园区的项目进展也十分迅速。
李军介绍。北航已与中国工程院签约承建“中国航空发展战略研究院”。该研究院将为工程院发挥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作用提供支撑服务,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战略和阶段性规划。
同时。北航也与合众思壮等11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关村空间信息技术产业联盟”。在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内打造“导航位置服务产业园”,形成产业集聚。与中航工业、民航系统等10家单位共同组建的“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将引领全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中石化、晋煤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航空替代燃料产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也将致力于支撑我国航空替代燃料领域的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外,北航与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北航一合众思壮卫星导航研究院”;与航天科技控股等单位合作,申报并获批建设“通用航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成果加速产业化
“依托北航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优秀的科技成果。联合行业内优势企业,我们还在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内积极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李军介绍,依托北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关键技术。北航与园区内民航天宇公司、民航数据中心等企业共同进行“空地协同的通用航空飞行监视平台项目”产业化。
基于北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技术的基础上,北航与园区内的中航捷锐公司在国家级战略核心技术层面。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开发和生产出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三轴一体光纤陀螺产品。提升了国家科技实力。
北航与中航重机等企业共同组建的“中航天地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实施“大型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型技术”产业化。该项目技术属目前国际热点研究项目,起点高,前景广,将极大推动航空武器装备领域新一代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并对相关应用领域的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北航与北汽集团共同组建的“北京通用航空(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电子设备、通用飞机的产业化,以通用航空产品为核心,打造从产品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以及通用飞机运营服务的通用航空产业链。将成为承载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战略的北京通用航空旗舰型企业。
“未来5年内北航南区科技楼和北区科技楼的相继交付使用,一个以‘导航与位置服务’和‘通用航空’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将会迅速形成。”李军表示。届时园区企业将超过500家。年产值预计可达300亿元。
改革如何做到位
事实上,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的建设。是北航科技园改革探索的举措之一。但如何保证将改革做到位,北航亦是苦恼之一。
“前几年,大学科技园很艰难,产学研合作受制于体制,爹不亲娘不爱,靠着做物业做服务。挣房租过日子。”回忆起多年大学科技园从业经历,李军至今还感到有些无奈。尽管他对于这种介于政府、大学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角色感到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大学科技园边缘化的身份却感到郁闷。
像他这样的大学科技园管理者。聚在一起曾戏谑地称自己是“第三类人”。大学的责任依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高校产业又是社会服务中最边缘化的。
截至2011年底,北航科技园内依托北航科技成果创办的企业达53家。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并不如何显著。但是大学科技园在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却不容忽视。2011年。北航科技园200多家企业的总收入为60多亿元,3年后,这个数字将超过300亿元。
一些大学科技园,使大学“名利双收”。前不久。科技部、教育部对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绩效评价,评出A类大学科技园17家,北航科技园位居其中。
这个成绩主要得益于北航的科技体制改革。2010年,北航进行了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撤销原科技研发处。成立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大学科技园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共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了从项目的筛选、中试、孵化到公司化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采用研发专职化、管理职业化手段,理顺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
高校相比其他科研机构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校园内众多学科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科技创新的优势。因此高校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上具有优势。大学科技园则在交叉学科上寻找研究方向,这样。将可能促成新兴产业的诞生。而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正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对大学科技园明确提出的任务。
北京智明星通科技有限公司是北航科技园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创始人唐彬森为北航2008届硕士毕业生。在北航科技园种子基金的支持下,唐彬森与4个本科同学成立公司。经过4年的发展。智明星通已成为产值过亿元、全球拥有4个子公司、员工近400人的社交游戏以及互联网产品发行商,目前位居全球第五、亚洲第一。目标是成为互联网领域的“中国华为”。
李军认为。大学科技园未来的发展,除了深化成果转化和项目服务。深化服务同样重要。如今,“孵化+创投”的模式已经为大学科技园所普遍认同。因此。北航科技园希望未来能够成立真正的创投基金,加强对优秀项目的早期支持。
探寻大学科技园赢利点
1999年,北航大学科技园的重要主体——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几乎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孵化器是否应该盈利的争论空前激烈。
“当时我们的观点比较鲜明,孵化器能盈利,做好以后是能够赚大钱的。”李军说。当时,北航天汇孵化器就开始探索如何对企业做深层服务。并尝试引进创业投资。“之后我们的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个思路没变。”
在全国孵化器中,北航天汇孵化器是少有的不收房租的孵化器,这使得它不得不在企业增值服务上下功夫。
“我们发现,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然而这些创新型企业建立之初往往是以技术为先导,在融资、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能力都较弱。这些缺陷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李军说。由此,北航天汇孵化器也发现了提供增值服务的空间——帮助企业申请政策性融资,通过项目申报。帮助企业强化管理。
在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的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增值服务点。许多在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很弱。他们大多把相关业务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做。但会计师事务所擅长的往往是商务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对高科技企业的财务操作并不是很规范。这导致企业申报项目的难度加大。李军觉得有必要帮助企业把财务能力加强。现在。北航科技园财务部三四个人管理了将近30家在孵企业的财务。
航空航天产业规划范文2
政策催生“西部经济增长极”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明确了空间布局,提出了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框架体系;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资源加工、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新农村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系列工程和项目。国家将西部大开发的核心锁定在该区域是基于打造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增长极。这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正式上升到了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武汉长沙城市群同等的国家战略层面,我们预期,《规划》的逐步实施,将促使该区域与成渝经济区一起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西三角”。
投资策略
科技驱动的装备制造业将最具竞争优势
西安是我国高科科技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群聚的城市,尤其在航空航天、电子、兵器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关中地区以科技为先导建立起来的装备制造业,占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97%,装备制造业同样是甘肃省天水市的支柱产业。由于该区域有着雄厚的科技优势,随着西安产业吸引力的增强和科技转换为生产力能力的增强,西安的相关科技产业将会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上市公实现跨越式发展。如:秦川发展、航空动力、航天动力、陕鼓动力、西飞国际、中国西电等。
电子器件、通信、传媒将迎来发展机遇
关天经济区的电子元器件、通信、信息技术产业配套优势突出,政府鼓励相关产业发展的力度持续增强,但该区域尚未出现这几大产业的强上市公司。我们预期,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研产方面具有雄厚技术优势的华天科技、转型液晶玻璃生产的彩虹股份、正在蜕变为军工通信产品制造商的*ST烽火都将迎来跨越式发展机遇。
在传媒方面,广电网络借资产重组和整体上市,在区域垄断经营的背景下,付费项目销售日渐成熟,而“三网融合”又给该公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内需提增 大消费持续受益
该区域承接转移能力的增强和产业升级,西安GDP和职工工资稳定增长,带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上升。据昆明和沈阳园博会的经验,2011年西安园博会的召开将会给西安的旅游业、批发零售类带来确定性增长,会提振消费,带来服务业的繁荣。而与此相关的广电网络、西安旅游、西安饮食、开元控股、西安民生将受益。
受益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房地产、基建类
随着大型基建项目陆续动工,本区域的基建类企业将持续受益。此外,中、东部产业向关中转移进度加快,以及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关中城镇人口的积聚效应将逐步曾强,必将增加住宅和商业地产需求,从而带动房地产、建筑基建等相关行业的需求。如天地源、*ST博通、*ST建机、*ST秦岭。
加速绩差公司“涅磐”
航空航天产业规划范文3
1发挥航空、航天、民航“三航”特色优势
立足江苏,积极实施民,整合资源,加速形成学校向产业技术转移的有效机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具有良好军工技术基础的综合性研究大学,研发了一大批运用于国防的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在民用市场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发挥国防特色,积极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市场转移,势在必行。针对国民经济和江苏省发展,中心加强引导军用技术与民用市场的融合,使国防科技在服务军工科研和生产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赋予学校科技工作新的增长点。有效形成了军民融合、军民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例如,在民用航空发展需求方面,中心重点在通用航空设计制造、航空规划与交通管理、民营运营与空港经济、飞机运行与安全保障、民航培训与先进训练等方面加快推进技术转移和辐射,先后为镇江新区、扬州新区、南京江宁区等地方政府开展航空产业和空港经济规划,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无锡苏南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上海机场集团公司等20余家省内外机场,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用航空局华东管理局等航空公司和空管部门,江苏航空产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中国商用飞机公司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我校特色“三航”技术在相关领域迅速应用和转化。
2参与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
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合作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心以国家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为抓手,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特色优势学科和最新科技成果的优势,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构建合作平台,走政产学研合作之道路。同时,企业单纯依靠内部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越来越难,需要与外部知识源的合作,因此,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心先后与南京六合区、张家港、连云港、萧山、武义等19个省内外城市共建南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同时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与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院、研发基地、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等36个技术创新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大大加快了学校最新科技成果向地方转移,促进了当地经济及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心依托我校在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积极参与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显著提升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例如,在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领域中,中心以我校作为首席单位承担的三项国家“973”项目为基础,整合学校在力学、电子信息和机械自动化等学科方面的科研成果及人才团队,与无锡市展开了全面合作,将“973”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研究的创新成果成功应用到无锡的风电产业,开发出了全球首创的MW级竹质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共建无锡市风电设计研究院、南航无锡研究院等创新平台16个,有效推动了无锡市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优势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加速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建立,有效推进学校最新科技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为我校、地方企业、科技人员等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我校最新科技成果迅速向企业集聚,对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我校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责所在。一方面主动贴近企业,挖掘企业技术需求,积极构建企业、中心数据共享平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网站),主动联合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积极推荐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有效开展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完善制度、规划激励措施,制定各类学科及技术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策略,实现重点(特色)学科服务重点产业,不断提升中心综合服务能力。同时,中心着力建设打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技术转移人才体系,多次组织涵盖科研老师、学院科研秘书、技术经纪人及中心管理团队等技术转移各个层面人员的技术转移业务培训,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视野开阔的创新型科技人员服务团队,为服务企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强化和提升中心服务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小结
航空航天产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智力要素;人才政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36-3
Innovative Talents Development Mechanism in Zhengzhou Airport Economic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Zhao Zhiquan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The economic comprehensive test area of Zhengzhou airport is the first national airport economic development pilot area in China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stage directly determine the scale, 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the talent demand. The economic comprehensive test area of Zhengzhou airport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unreasonable structure of the talent,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the introduction policies of talent needing improvement, talent management policy needing to be optimized, etc. The large market space and talent shortage make airport talent development become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we must fully implement the government policy of Henan Provincial ,and must carry ou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Keywords:the economic comprehensive test area of Zhengzhou airport; intellectual factor; talent policy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根据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被定位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为落实国务院批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省直部门建立直通车制度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3〕92号)、《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意见》(豫政办〔2013〕93号)等文件。然而,国内航空经济区普遍面临着人才供给不足的难题。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应充分发挥“有形之手”(政府调控)和“无形之手”(市场调节)对智力要素的调节作用,创新人力资源开发、评价和配置机制。
1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供求
1.1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1.1.1 产业布局对人才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
产业结构及其发展阶段直接决定着人才需求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根据国务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主导产业主要包括: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1.1.2 发展阶段对人才需求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临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处于起步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机场规划与建设、交通规划与建设、产业规划与产业要素的初步集聚。处于起步期的航空经济区,强调航空经济行政管理人才、航空空间规划人才、产业规划人才、航空经济研究人才的获取与使用。
1.2 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航空经济以航空价值链为依托,人才供给范围尽管拓展至全球,但首先依赖于其所在的区域。影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供给的主要因素包括:区域人才供给总量、区域人才供给结构、区域人才供给政策、港区-主城区空间关系。河南省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成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供给的蓄水池。
1.2.1 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河南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深度2013-2040年)》,到2020年,郑州航空港区人口规模将达到90万,2030年达到190万人,2040年达到260万人。
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主导产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人才需求主要包括:一是航空类人才,即直接服务于航空业的人才。例如,飞机驾驶、飞机维修、航空器材制造维修、空中乘务服务、地勤服务人才;二是航空偏好型产业类人才,主要涉及包括智能手机制造、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产业;三是航空服务业类人才,主要涉及航空专业会展、电子商务、航空金融、国际贸易等;四是航空规划与管理类人才,包括航空经济行政规划、航空经济空间规划、航空产业规划、航空经济研究、国际公司高管、高端商务人才等。五是航空类创新创业人才,即在航空航材制造、智能终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信息服务等领域、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
1.2.2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供给分析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供给主要依赖于河南省和郑州市,其供给渠道主要包括:一是企业面向全国招工。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已经开建航空物流、电子商务、会展商贸、精密仪器、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8大产业园。入园企业面向全国招工、面向全球选才。二是本土高校培养。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航空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等高校都开设航空类相关专业。三是政府招聘。
2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面临的人才难题
2.1 人才供给矛盾突出
国内航空经济区伴随着航空运输业和政府管制政策放松快速发。然而,国内航空人才数量、质量与结构却远不能满足需求。据预测,未来五至十年,中国通用航空人才需求将达百万[2]。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将面对其他航空经济区的直接竞争。
2.2 人才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富足的人口资源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保障。然而,郑州发展航空经济的人才结构并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多三少”。这里的“一多”是指普通劳动力多;这里的“三少”是指航空类专业人才少、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少、高技能劳动力少。
2.3 本土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国内知名的航空航天类高校主要分布于京津经济区域和东部沿海。省内专业类高校主要包括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安阳航空运动学校。与国内知名高校相比,办学层次低,学科专业少,国家级重点学科缺乏,整体办学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航空航天专业人才需求。
2.4 人才引进政策有待改善
郑州空港区有关部门已经草拟出台系列等人才工作指导性文件,但航空港区在人才引进政策仍存在体系不健全、政策吸引力不强等方面问题仍比较突出,在人才竞争中并不具有显著优势。
2.5 人才管理政策有待优化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在地理空间上包括:郑州航空港区、综合保税区和周边产业园,规划范围涉及中牟、新郑、尉氏3县(市)部分区域。郑州航空港区管理委员会为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委托郑州市管理,规格正厅级,但其具体人事管理业务有赖其与郑州市区、中牟、新郑、尉氏相关机构的对接与合作。由于前者与后者存在工作距离,时间节拍不一致,影响了各项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执行效果。
3 完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支撑政策建议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人才缺口使航空人才开发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开发配置航空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充分发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作用。一方面,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省直部门建立直通车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另一方面,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3.1 依托高等院校加快培养航空运输专业人才
3.1.1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开办航空类大学
郑州航空经济区所在地政府因应主动规划,整合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在本区域内独立或联合创办航空类本科高等院校,培养发展航空经济所急需的工程师、研发、运营、项目管理等高端专业人才或独立创办航空类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机场管理、飞机销售、空乘服务、航空培训、航空俱乐部、地面维修等实用性技术人才。
3.1.2 引导省内高校围绕航空偏好型产业进行专业调整
河南省教育厅应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主导产业,借助国家本科院校转型政策契机,促使省内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一是支持省内重点高校,依托航空产业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培养航空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支持本地高校开展航空航天类培训项目,成立航空经济研究中心,培养航空经济党政管理干部或航空经济研究人员;三是支持本地高等院校围绕航空偏好型产业,调整学科专业,强化应用型职业型教育,培训直接服务于航空产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四是鼓励省内高校通过在职MBA、继续教育、网络教育、项目培训等措施,为港区企业培养管理人才和其他专业技术人才。
3.1.3 加强与国内航空院校合作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应主动出击,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知名航空院校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宣传推介郑州港区,鼓励各航空院校与港区企业联合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团队,鼓励各航空院校在郑州港区设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鼓励各航空院校为郑州企业实行订单制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联盟。
3.2 创新航空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航空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应尊重供求、价格、竞争机制。这要求政府承认航空人力资源稀缺的现实,尊重航空人力资源的异质性和独特性,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破除人力资源流动的体制,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支持航空类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吸引各种智力要素向港区内流动[3]。
3.2.1 提高郑州港区高层次人才承载力
郑州港区应加快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服务配套建设,加快总部基地、研发中心建设,争取欧美国家在郑州港区开设领事馆,鼓励外籍人才及其随迁外籍配偶和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申请在豫定居,满足高端人士,特别是外向型管理人才、总部基地人才、外贸商务人才的对高品质生活和便利工作条件的诉求。
3.2.2 完善航空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服务体系
根据需求,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内设立专业类人才交流中心、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岗位技能鉴定机构。鼓励猎头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市场中介机构入驻港区,为人才引进搭建桥梁,为入驻人才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3.2.3 推出部分中高层管理岗位,施以特殊政策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国内优秀人才、海外留学人才、外国高级人才,扩大公务员选拔任用的视野。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程度的人才制定不同引进政策。例如,借鉴河南省组织部、各地方组织部的做法,公开选拔教授级专家,赋予其副厅级待遇;公开选拔优秀博士(后),赋予其副处级待遇;公开选拔优秀硕士,赋予其副科级待遇。
3.2.4 超常规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根据港区发展需要,超常规引进行业(专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例如,对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国际组织担任高级职务的管理精英,可以比照省属国企高管赋予其政治待遇或经济待遇;对于国际知名学者,参照“中原学者”或省特聘教授赋予其经济待遇,甚至更高。对于港区创新创业团队,实施普惠性政策,优先立项建设省级研发中心,优先支持其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各类人才项目,以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其知识产权申报及其产业化。
3.3 完善人才管理政策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人才政策的落地实施依赖于其与郑州市区、中牟、新郑、尉氏相关机构的合作与对接,为实现区域公平,提高工作效能,建议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户籍办理、住房保障等具体民生问题上,港区务工人员执行郑州市区政策。
参考文献:
[1] 白杨敏,曹允春,王婷.我国临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研究[J].学术交流,2013(11).
航空航天产业规划范文5
[关键词] 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保障体系;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58?03
一、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教育
在当前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国际间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条件。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对已知或未知领域中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予以发现或发明,并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产生创新成果,以此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拥有这些创新品格的人才通过对人类已知领域的改进和更新、对未知领域的发现和探索,来产生创新成果。创新型人才具有好奇、批判、执着、冒险等人格特征,对于新的问题,他们不拘泥于已有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喜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卓而不群。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纵深层次的改革,以创新教育来取代传统的接受教育、守成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创业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手段
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他们独立认识和发现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的创新品格。[1]创新教育特别强调个体的独立存在、人格的主体性张扬和人性的完满发展,其终极目标是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确立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活动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开创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而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指通过传授创业理论和技能,培养受教育者开创新企业的能力,从而提升自我价值、创造高额财富并提供倍增的就业岗位。从二者的内涵可以看出,创新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业教育则通过一定的理论传授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因此可以得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思想基础,而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化、行为化,是践行创新教育的具体手段。[2]
(三)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传授之外,还包括大量的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理论主要包括与创业相关的管理、法律、财务、营销、广告、风险防范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创业实践活动则是指通过提供创业实践基地、组织产业实践活动,以使受教育者尽快掌握创业过程的实质,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通过软件模拟创业活动、提供场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等等。通过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籍此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以此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为宗旨。[3]为了实践这一理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组织、制度、师资三个方面构筑了完备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并结合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业教学体系、创业实践体系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三项举措构建完备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1.多部门联手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健全的机构设置、合理完善的领导体系是高校创业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必由之路,是建成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保障。自从200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以来,创业教育就一直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业教育专家组和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等组织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教育由领导小组主抓,具体工作主要由创业管理培训学院负责,各专业院系、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协同承担。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一个负责全校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与组织实施的集管理与教学为一体的独立建制单位。创业管理培训学院除需完成与创业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外,还承担向全校推广创业教育、管理创业教育的职能并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学校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增强了各院系、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确保了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制定鼓励政策与措施,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制定了灵活、高效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健全了过程管理制度,营造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首先,完善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的管理机制是保障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教务处大力支持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由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和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其他部门联手推动创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工作。学校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都非常重视创业教育,优先安排优秀教师讲授创业教育课程,并为教师参加培训、授课提供便利,此外学校对聘请校外创业导师从经费和政策上也给予大力支持。
其次,制定激励政策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学校大力支持在校生保留学籍、休学创办企业,并且对于一些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给予必要的创业孵化资金资助和政策指导。通过社团组织、公共活动策划、科技报告立项申请、学术报告、法律模拟、市场竞争模拟、电子创意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和机会,以此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和大脑。此外还允许学生在校内的商业经营网点提供合理的招标,从事经营活动,鼓励学生创业,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的磨练中培养创业人才的人格。
3. 建立“三业”导师制度,完善师资保障机制
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的创业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必要保障。在目前创业教育师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开展创业教育应该挖掘各专业领域教师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潜能;组织学生辅导员和职业指导教师参加创业指导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另外,聘请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并且热心创业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不但可以缓解现有创业教育师资匮乏问题,而且对于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有较好的作用。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之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立了“三业”导师制度,即在现有创业导师制度的基础上,依托各专业院系现有师资,建立学业、职业和创业相结合的导师队伍。
首先,大力发挥学业导师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各专业院系的教师成为学术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双师型”人才,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并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对那些有创业意愿和潜力的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指导。
其次,培养创业团队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辅导员和职业指导教师参加创业指导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扩大创业指导师资队伍,为创业团队提供“一对一”陪伴式创业辅导,提高创业指导工作质量。
最后,聘请成功企业家和正在草根创业的本校毕业生担任创业导师。具有丰富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固然可以起到激励和引领作用,但处于创业阶段的本校毕业生的经历可以使大学生感觉创业实践更加贴近生活,创业并不遥远。
(二)三位一体建立全新的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1. 构筑全员覆盖与分类培养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广义的创业教育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其次是培养善经营、会管理,具有突出组织、协调和交流能力的人才;第三是培养具有丰富创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创办企业的“未来企业家”。学校根据创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和学生发展个性的不同需求,建立了全员覆盖与分类培养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创业教育面对的群体是所有学生,即“全员覆盖”,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具体需要,进行分类培养和指导。对于有创业知识需要的学生,通过开设系统的创业课程满足其创业基础知识方面的需要;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由创业指导教师就项目的可行性、资源需求、创业团队、开办方式、创业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解决创业难题的思路和途径;对于有创业项目的学生,除了提供项目咨询、指导外,经过评估论证,由“双实?双业”基地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场地、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孵化支持;对于起点高、规模较大的创业项目,则可指导其进入大学科技园,由科技园参与投资和经营管理,也可指导其到社会上整合资源,创办企业。
2. 构筑特色鲜明、大胆创新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理念,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融为一体,以专业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作为与传统教育不同的一种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课程设置上,既以通识课程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又深入各院系开设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技能相结合的课程。目前已经开设的通识课程有《科技创业》《创业管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和《创业概论》等;此外,还在各专业院系开设有专业性很强的创业课程,如IT创业、生物工程创业、艺术创业等。
教学方法上,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分组教学、参观访问等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双向传导过程,成为学生学习与模拟相结合的过程。
评价方式上,建立能力本位的发展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对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进行革新,采取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撰写阶段性课程学习心得;给定案例随堂考试;要求学生自选案例,指定时间集体研讨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创业小论文;以某一章或者某一节为依据以小组为单位起草创业计划书。
实践教学环节上,依托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引进“创业之星”等大学生创业模拟软件,使学生在虚拟商业社会中完成企业从注册、创建、运营、管理等所有决策,从而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3. 强化基地依托,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将创业理论付诸实践的平台,更是改善当前大学生高创业率、高死亡率现状的有效途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双实?双业”基地,设立了“种子基金”平台,此外还定期举办创业竞赛活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并整合各方资源,联合学校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等单位,共同成立了“双实?双业”基地。该基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创业场地,旨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政策、技术、注册、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设立了“种子基金”平台,为技术创新项目和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权益性资本,直接参与其创业过程并负责具体实施。针对该平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成立了投资指导委员会与投资项目部,对拟投资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编写投资建议书,决定孵化基金的投资方案,最终以股权投资的方式进行投资,并为遴选出的优秀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场地及全程创业服务。
为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实际操作水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经成功举办了若干届“科技园杯”和“冯如杯”创业计划大赛,以此遴选更多优秀的创业项目,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科技成果快速向生产力转化。
参考文献:
[1] 眭依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5.
航空航天产业规划范文6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金属新材料产业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其种金属功能材料包括: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和其他功能合金;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包括:高品质特殊钢、新型轻合金材料。随着我国工业结构逐步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金属新材料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新材料之一,必将成为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应用前景广阔,稀土功能材料将成发展重点
稀土功能材料具有其他材料难以比拟的光电磁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新能源、环境保护等新兴领域,常用的稀土材料有稀土发光材料、抛光材料、永磁材料、储氢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由于其特殊的性能,或将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
随着节能照明和电子消费产业的高速发展,稀土发光材料应用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随着国家正式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到2013年我国白炽灯产能将下降至14.2亿只,节能灯产量将达到60亿只,为当前节能灯产量的2倍。稀土发光材料作为节能灯生产必须的基础原材料,其市场需求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预计到2013年我国节能灯用稀土发光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8000~10000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
稀土永磁材料作为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永磁材料,占稀土新材料消费总量的60%。第三代永磁材料,钕铁硼是现在世界上磁性最佳的永磁体,也是消费稀土最多的一种稀土新材料。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包括风力发电、节能电梯、节能环保空调、新能源汽车等和传统应用领域(VCM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等。未来随着混合动力汽车和节能环保空调需求的不断提高,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将成为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例,平均每台混合动力汽车需要5kg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按此估算到2014年,我国混合动力汽车行业对高性能钕铁硼的需求量将达到7800吨左右。
轨道交通材料步入黄金期,看好新型轻合金产业
新型轻合金包括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全球金属材料发展的历程来看,目前我国金属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正处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的水平,正是航空航天材料和现代轨道交通材料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新型轻合金材料正是满足航空航天和现代轨道交通需求的关键材料,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根据中国商飞公司的测算,中国航空客流量将以每年7.7%的速度增长,未来20年,中国总计需要新增飞机3997架。随着国产大飞机计划的推进,以及我国航空材料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航空材料国产化率会稳步提升,2010~2019年是我国新增客机需求增长最快的时期,在此期间航空新型轻合金材料和C/C复合材料的年均增长率保持10%左右,因此相关上市公司也会受益行业高增长带来的发展机会。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加速,轨道交通用的铝合金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将迎来高速增长时期,其中轨道交通用铝合金材料将保持年均25%~30%的增速,总需求量将在2016年达到30.77万吨。
金属基复合材料将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总需求量将从目前的10万吨左右增长到2014年的2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