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跑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跑教案

短跑教案范文1

一、上体育课是一件快乐的事,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

中国教育的传统是精益求精,表现在体育课上就是以反复练习为手段来达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可有时候,单调而乏味的重复练习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对于一个新学的技术动作或者一项新鲜的学习内容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几节课过后,学生就会对所学的内容失去新鲜感,以致兴趣锐减。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了解兴趣、运动愉在学习中的动力作用。学生在死板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产生的厌倦情绪教师不予理睬,会导致上课无激情,师生关系不融洽等现象,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你让学生做的事,自己是否愿意做?你对学生说的话,自己是否愿意听?”从条件反射的角度来说,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同样的刺激,重复得次数多了,会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与此相反,新颖的刺激则会引起大脑的兴奋与无意注意的指向与集中,这就是新颖动作使人感到有趣的原因。新颖动作还能激发人们跃跃欲试,从而积极地投入练习中去,能使练习者在这种不习惯,有时还显得有点笨拙的姿态中欢欣雀跃,也能使练习者在完成动作后,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追求新异原本就是孩子求知的天然动力,然而恰恰是我们的传统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

要想重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之乐于上体育课,至少在以下几方面要多思考,多探索。

1.教学内容非改不可,尤其在深度、难度方面应大大降低要求,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做他们喜欢的活动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兴趣性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应予以重视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对新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动的爱好和习惯才会逐渐形成。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注意到了兴趣性的问题,但没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例如,一个体育教师,原来可能是一名短跑运动员,他对短跑情有独钟,在上课时就特别喜欢用训练短跑运动员的方法和手段来教学生跑步,也许这位教师对短跑运动的讲解和示范都很规范,练习方法都很正规,但大多数学生会在训练式的上课中逐渐失去兴趣,从而出现练习不认真,应付的现象。毋庸置疑,学生也喜欢跑,但他们不喜欢单调而纯粹的跑步竞技性的跑步,中学生喜欢在追逐中嬉戏,在各种情境中体验运动的快乐。比如,在短跑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往返接力和迎面接力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提高学生快速跑能力的练习。又如,大家公认的中长跑,学生只要一听说中长跑,就会条件反射,总是被吓得肚疼、头疼。其实在中长跑教学中,老师如果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故事情节练习,学生一定不会感到恐惧,而是喜欢参与这些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2.教学方式要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用更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知识,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和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项目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模式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教案要工整,环节要齐全,组织教学要公式化,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方式模式化。导致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人越来越少,而研究教案格式化和教学评价模式化的人越来越多,从而导致教案越来越繁杂,评价越来越数字化,而教学方法的变化却越来越不明显。因此,教学的改革应超越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出一条超越传统教法的新路。

有人说,体育不能不苦,不能不累,不能不大汗淋淋,有时还要增大培养意志的力度。不错,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脱离当今的教育实际来谈,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锻炼既需要自身的努力和兴趣,也离不开成功的体验和鼓励,所以成功的体育课必须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参与。

二、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目前,许多体育老师都致力于学生在课堂主题地位的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锻炼应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向的活动,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练习,才可以获得更好的锻炼效果。另外,过度的管、教、育会导致学生厌倦,就拿体育教学来说,课堂上体育教师的口令具有绝对的权威,“台上一呼,台下齐诺!”因此,一些教师坚持认为,如果没有了教师的权威,没有了教师的教法,体育课将会不成样子……诸如此类的想法不止教师有,连许多学校的领导也这么看,这种思想已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沿袭了几十年。然而,我们应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这整齐的队伍和步伐后面,教师那板起的面孔让学生的神经绷得很紧,那还有快乐轻松可言?所以建议:教师管要有道、放要有节、教要有方、育要有度。

三、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发展学生特长,培养课堂特色,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练习,每节课就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如果每节课的分分秒秒都囿于教师安排好的练习中,还谈什么创新?当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行的教学应削枝强干,从内容、形式到数量,难度都要切合大纲的要求、教学规范和学生的实际,课外活动也不应是纸上谈兵。

短跑教案范文2

一、教材搭配必须遵循实效性原则

1.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

由于各教师间的年龄差距、性别差异和特长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若不注意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教材,则其教学效果无疑是令人担忧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搭配教材时应尽量考虑到自身特点,以己之长克己之短,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在年龄、性别、身体条件上的差异,从而在选配教材时有的放矢,具有实效。

3.符合体育实践课的授课形式

现有授课形式一般分为混合班和分班两种,我们在教材搭配时应注意区别对待。分班授课的搭配教材可充分发挥分班优势,根据男女生特点选择适宜项目作为搭配教材,但是混合班的搭配教材,则要根据男女的特点分别选择,例如:以球类作为搭配教材时,男生可选足球,女生则可选羽毛球等其它项目。

4.符合实际教学条件

一种好的教材搭配形式,如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场地布局,就会给教师教学管理带来不便。例如:在选择双杠与短跑教材相搭配时,虽然其搭配形式比较合理,但如果双杠区离跑道较远,就不便于组织管理和队伍调动,从而直接影响课的练习密度。同样若运动器材较少,也会限制学生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搭配相应教材来弥补运动器材的不足。例如:为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教师安排推哑铃练习,然而,若哑铃数量较少,则应选择同样能发展上肢力量的掷实心球、推杠铃、俯卧撑等教材与之搭配,以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来加大练习密度,使学生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能确保完成课的任务。

5.符合气候条件的实际

选择的搭配教材还应考虑到气候变化,从而通过搭配教材的调节,起到使人的生理规律与自然规律相吻合的目的。例如:在寒冷的天气上课,就需选择运动量较大的项目;在炎热的天气上课,就可以选择运动量较小的项目。

二、教材搭配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1.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应使学生的心率曲线呈现出上升――稳定――下降趋势,为了实现这一规律,我们在实践课的教材选择上应注意运动量的大小搭配合理,以及强弱出现的时机安排恰当。例如:以长跑为主教材的课上,在课开始阶段可以安排运动量较小的武术教材,作为搭配教材,而在课结束阶段则安排一些舞蹈性的放松练习内容,作为搭配教材,从而可以确保学生整堂课的生理负荷有一个正常曲线变化。

2.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注意力要比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他们能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他们要完成的动作和感兴趣的事物上,不过对那些过分抽象、枯燥无味,与他们的感知较远的教材,则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保持稳定的注意。鉴于上述心理特点,教师应注意选择生动活泼的内容作为搭配教材,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从而能自觉努力地去学习。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把跑与球类教材相搭配,利用学生对球类项目的喜爱心理,相互弥补、调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

中学生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搭配教材,能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故在选择教材搭配时,应注意上、下肢搭配以及各项素质的搭配,如在上下肢搭配方面:跑、足球等项目下肢力量负担较大,则可以搭配一些以上肢负荷为主的双杠、单杠、实心球、铅球等项目;再如在素质项目搭配方面:举重、哑铃、引体向上等可以发展力量素质,但是由于其在灵敏、速度等方面发展比较欠缺,若以球类、短跑项目加以搭配,就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教材搭配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

1.教材搭配的引导性

合理的教材搭配,除了遵循以上的原则外,我们还可以从实用性角度考虑教材的搭配。例如:学习三级跳远主教材时,可预先练习与其相关的下肢力量素质内容,如单足跳、跨跳、双足跳等,从而为能学好三级跳远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2.教材搭配的辅

有时,一节课中,在教材搭配上还可以创编一些对主教材学习具有辅助较果的搭配教材,来有助于主教材的学习与巩固。例如:在篮球运球教学时,采用多种形式的运球竞赛以及运用各类篮球步伐组合的游戏与主教材进行搭配,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

3.教材搭配的灵活性

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各年级均可安排一定时数的选用教材,这就为我们能根据各校特点灵活地选择搭配教材创造了条件。例如:一个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群众普及性好,学生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也高,所以选择此运动项目作为那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的主教材的搭配教材,必须能起到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并有助于主教材的学习。

四、改进体育方法遵循学校体育改革原则

(一)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摆正体育教育工作的位置。学校在教学安排方面要保证体育课课时,与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得从学生、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与技能。

(二)改进体育方法

在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转变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是领导者,而是引导者,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要由“学适应教”转变到“教适应学”;要把主动性还给学生,把体育课当成是给学生提供充分锻炼、发展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内在的体育需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体育学习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体育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从而保证学生达到发挥和发展的最佳效果。

(三)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短跑教案范文3

1. 田径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田径教学仍以完整教学为主,通过某一田径项目来进行教学内容设置,以学生掌握该项目最低标准要求的完整技术为教学目标,来实现提高学生基本活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以及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受到体育项目教学时长以及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限制,大部分学生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某一项目的完整技术,并且如若教师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该项技术,则其使用的教学方式必然需要围绕该项技术进行高强度、专业化的训练,定会导致田径教学内容的单一与乏味。例如,跳远,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会以跳远为核心来设置教学单元内容,而教学的开展始终是围绕如何正确掌握跳远技术,提高跳远成绩来进行,这就容易导致教学内容固化,学生发展空间受限,?亩?让学生认为田径学习枯燥、单调,使其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因此,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以田径某一项目来设置教学内容已难以适应现代化体育教学发展的需求,转变田径教学方式,优化田径教学内容设置已刻不容缓。

2. 田径教训模式太过简单

就以往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往往是把体育教学当做为教育者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期望通过体育教学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改造与变革,以实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在以往的田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占据教学主体地位,并辅助以复习与联系的方法,往往忽略了对田径教学方法的研究,大大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体制的革新,学生主体地位与意识得到了增强,以往过于重视教学方法的讲授以及忽略对教学方法研究的现象已难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固定模式,通过引思来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趣来引导学生乐学,只有积极构建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方能将田径教学提升到更高水平。

3. 学生对于田径教学缺乏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小学田径教学上,一旦学生对于田径充满兴趣,那么将会使得该内容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根据笔者对肃州区西洞学校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学生普遍对于田径教学缺乏兴趣,这就导致了田径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导致学生对于田径教学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兴体育教学项目冲击。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小学体育改革日益深入,以快乐体育、健康体育为代表的韵律操、足球以及武术等轻松休闲的运动项目逐渐纳入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去,这些项目相比于田径教学较为枯燥且体力消耗大,这就使得学生对其缺乏兴趣;第二,田径教学缺乏新颖。结合实践来看,由于受到田径运动自身特点所影响,当前小学田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过度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以及练习追求周期性、反复性等缺乏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但极易使得学生疲劳,同时也会给他们增加极大的心理负担,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他们对田径教学缺乏学习兴趣。

二、提高小学田径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1. 全面拓宽田径教学内容

如若小学田径教学内容侧重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则会导致教材趣味性缺失;如若教学内容侧重于学生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培养,则会容易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以及全面发展。所以,在新课改发展的背景下,应当积极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以及合理拓展,以促使小学田径教学与新课改要求相符合。因此,应当科学筛选以往田径教学中的内容,并将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已有项目以及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结合,对于一些高技术要求、教学内容复杂的内容取消或合并,并从中挑选出最为适合的教学内容。

2. 优化田径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的本质目的在于让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所以,在进行田径教学时,教师不应采取带有强制性的教学方法,更多的应当是让学生能够自主、自发的享受到田径运动中的乐趣。如,在进行100米短跑训练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以避免硬性要求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反应。又如,在进行实心球训练时,应重点对学生讲授实心球持球、握球以及推球的技巧,以避免重复性教学模式的出现。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如竞赛教学(分组进行抛掷实心球比赛,并制定奖励规则)、游戏教学(设置轻松小游戏来开展短跑训练)、多元方式教学(互换师生角色,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设计)等等来进行小学田径教学模式的优化,转变以往固化的田径教学模式,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田径所带来的乐趣。

3. 提高小学田径教学趣味性

鉴于学生对于田径教学缺乏兴趣而导致其教学效果无法保障的现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田径教学趣味性是解决这一现状的重要手段。为此,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积极转变传统的田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导致学生对于田径教学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作为实施教学主体的教师理念较为传统。因而,这就要求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在积极转变这一传统理念基础上保持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同时不断的挖掘出趣味性,如此一来使学生对田径项目产生好感,进而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田径教学中去。第二,创新田径教学方法。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在积极转变传统田径教学理念后,还需要将其教学方法予以创新。为此,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具体的田径教学内容在备课阶段通过教案、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使用一些较为有趣的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学生对于田径教学的学习兴趣。以800米长跑为例,教师在教授完学生基本技术动作要领后,将学生平均分为几组进行练习,其中两个直道处要求学生练习短跑技术,而两个弯道则练习长跑技术,最后看哪组学生最先通过终点,如此一来通过借助于这样既带有竞争味性的教学方法不但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更有助于他们准确掌握田径运动知识。

短跑教案范文4

1.1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5所高中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互联网、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关于高中体育教学设计的相关材料和文献,进过分类和整理,全面地掌握新形势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状况,从中汲取经验,为论文构思做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分为体育教师和高中生,问卷采用当面发放的形式,体育教师的问卷发放数量为50份,回收46份,有效回收率为97.8%。发放高中生的问卷数量为500份,回收率为472份,有效回收率为96.8%。

2结果与分析

2.1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广为高中体育课堂带来许多优良现象,但是与新课程改革目标还相差较远,在高中体育课堂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并加以解决。

2.1.1高中体育设备和场地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是保障高中体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广州市高中体育教师有关体育硬件设施的问卷调查,从表1中可知,接近60%的体育教师反馈学校体育场地是足够供应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但是体育设施处于基本足够状况的现象存在也较常见。这充分说明了近几年来的新课改带给体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部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教学设计对教学的重要作用。

2.1.2高中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偏差

该文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众多体育教师并不能全面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对教学设计的内涵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教学设计存在一些偏差理解。体育教学普遍将教学设计与“备课”混淆一谈,实质上这两个概念之间不能划同等号,二者既有联系又有较大区别,“备课”主要是对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整理和构思,而教学设计是关系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长远发展的构思。教学设计的概念引入到我国教育事业中并不长,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才备受人们的关注,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相似点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2.1.3高中体育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访谈了解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单一,缺少深度和广度,目标的制定多围绕着单个运动项目为目标,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体育教学内容中竞技体育与其他类别的运动项目的安排比例严重失调,竞技体育所占比例远远超出了其他项目,竞技体育对技术动作的标准性、统一性、复杂性要求极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分追求竞技水平的提升。使得学生心理倍感压力,单一的训练使课堂枯燥无味,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枯燥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运动的实用功能也失去原有的价值。

2.1.4课堂教学内容不完全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是组成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表2、表3是对高中体育教师、高中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从两个表格中可知57.78%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需求,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有58.2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并不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分析其导致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高中体育教学内容存并没有具体的分支和归类,内容存在“杂、乱、多”的特点,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分类上存在缺陷;二是由于高中生并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发展特征,认为高中体育运动是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延续,常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变化运动项目,学生面对多种运动项目,存在一定的疲惫心理和身体状况,这违背了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长期如此,高中生很难找到适合自身特征的运动项目,不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2.1.5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考虑自己的感受较少

体育课堂要围绕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展,因此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考虑自己的感受就尤为重要,这同样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表4、表5的调查结果可知,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考虑学生的感受占大多数,这表明教师意识到学生主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设计和教学实践之间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手段并不理解和接受,或是教学设计中的方法在操作中不容易把控,这均造成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并未关注自己,调查显示,只有34.93%的学生认为教师是关注自己的,这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对等性。从以上关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发展现状可知,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还未实现“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目标,虽然部分体育教师已经重视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教学设计时在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此对学生的主观感受带来忽视感,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

2.2课堂体育教学设计内容的确定

2.2.1教学内容设计的灵活与结构化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和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筛选,并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技术基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进行内容安排,其中要尤其注重对内容的重难点划分。针对高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在体育教学内容上要弥补以往传统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枯燥性等不足,尽量安排出灵活多样的内容供学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加工、创新和丰富,依据教学目标的变化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例如在田径短跑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爆发力、速度和坚强意志力,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若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教师则可选择接力赛、追逐跑等体育项目加强教学效果。如此看来,在不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可通过加工和创编促进学生对相同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设计和组织,使教学内容形成网络知识体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直观和具体的事物传达给学生,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构想,这种方式符合科学的学习规律。加工和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简洁性、思维性,方便学生对重难点的归纳和总结,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2.2教学内容要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

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主要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体育基本技能和训练方法等内容。在受到竞技体育训练思想的制约下,多数体育教师忽视对高中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因素,高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成熟。传统教学内容设计过于竞技和复杂,并实施用运动技能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设计的不合理性使基础条件较差的学生倍感压力,久而久之,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体育教学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和兴趣爱好,对学生的身体水平、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做一步评估,在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安排具有差异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层次,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胜利的喜悦,并从中发现自己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应刻意追求体育项目的高竞技技能。

2.3课堂体育教学设计手段的确定

课堂教学手段是指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保障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是连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桥梁的重要方法。教学手段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硬件化,是指学校为课堂教学所配备的教学场地、设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等媒介物质;另外一种是软件化,即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肢体、语言、表情等一切教学非物质辅助。

2.3.1注重对体育课堂教案的设计

一堂成功的体育课需要教师为本节课设计出精彩的教案做准备,教案的设计要严格依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节课中重、难点内容的划分。此外,还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考虑教学场地和器材的实际操作性,紧密联系教案与实践过程。最后,教案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体育负荷和强度是否超出高中学生的承认范围,技术动作中常见的错误、出现的事故损伤与急救等。

2.3.2注意教师的传授语言和示范动作

体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需要在室外和室内两种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技术体系外,还需要较强的课外组织和管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感召和引领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据调查传统的体育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语言魅力存在较多不满,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对声音亮度、表述清晰的高要求,教师语言的使用可根据具体课堂的要求灵活变化。在体育动作技能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示范,一次要注重自身动作的准确性,其中包括自身服装大方、整洁的搭配。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节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观察教师准确的动作激发学生对完美技能的求知欲,教师的传授语言和动作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志,良好的教师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人素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对自身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3结语

短跑教案范文5

【关键词】:高中体育 课堂教学 提问策略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53-01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体现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特征,才能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平台,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此,我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进行了尝试与探讨。

一、通过提问为学习新动作打好基础

每次学习新动作前,教师应抽出一定时间,提问以前学过的且与新学动作技术有联系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讲解示范,既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引出了新课的动作概念,再进一步阐明,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新的动作技术打下了基础。因此,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提问,对于那些理解不透的重点、难以攻破的难点,似是而非的疑点,相互联系的节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并且使这些问题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例如,初学鱼跃前滚翻时,应在团身前滚翻动作熟练掌握后,再练习远撑前滚翻,然后引出鱼跃前滚翻动作。学习新动作时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动作要领是什么?区别在那儿?各有什么特点?如何保护与帮助等。提问时,如果第一个学生回答得不完整,或者有错误,教师应不忙做解答,可再提问一两名学生。这样可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加深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从而更好更快地领会、掌握新动作。

二、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程度

教师在课堂上,应不断观察和了解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知识)的程度,来检查自己教学的效果。这虽然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完成动作技术的质量上做出判断,但往往还不全面,若能提出一两个问题,找几个理解程度不等的学生来回答,更能全面地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例如:前滚翻分腿起动作要领是什么,应注意哪几点等。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动作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从我的实践情况看,经常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动作质量就高,记得也较牢。

三、通过提问复习和巩固教学的重点

在体育课中,教师提问教学的重点难点,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的脑子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所提的问题,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应很好地考虑,应突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时的薄弱环节,并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重点内容上,使提出的问题真正能起到复习和巩固重点内容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动作的用词要重点难点突出,确切精炼,通俗易懂,熟练的运用动作术语和口诀,既使学生易懂易记,又有利于学生领会动作要领。如:急行跳远是由助跑、踏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重点技术环节是助跑与踏跳的结合,它主要取决于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结合,这是决定跳远成绩的关键。课中可以这样问:提高跳远成绩的关键在哪里?在学习短跑时,腿的后蹬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是短跑训练的重点。课中可以提问:如何加强腿的后蹬力量?应注意哪几点?

四、通过提问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目的的提问。学生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对问题已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应采取“抛砖引玉”的方法提问,让学生自己回答思考的问题。如前滚翻动作,教师可以用圆和方的滚动作比喻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圆的滚动快又容易而方的不易滚动的原理,使学生从形象的比喻中得到启发,加深对前滚翻低头、收腹、团身动作要领的理解。另一种是:课堂纪律松懈,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或对问题不发生兴趣。

五、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体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每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舒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而,有兴趣的学习,丰富多彩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所学习和应该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往往是迅速而牢固的。比如田径课一般来说学生兴趣不大,特别是中长跑课,不少学生有畏惧心理。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长跑后肌肉有酸痛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极点?出现极点后如何消除它?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这便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利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而且还会使学生正确理解中长跑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现象,加深了学生对中长跑运动在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所起的作用的认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再如教女生学习仰卧起坐、仰卧收腹举腿等腹肌练习时,问:锻炼这些项目有什么好处?女生会很感兴趣的。抓住学生很想知道其中道理的心理,讲解生理知识:经常进行上述项目练习可以锻炼腹肌,能够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改善肌肉的弹性,对维持骨盆内储器官的正常位置有着重要作用,女生在青春发育期经常锻炼腹肌,对于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各项运动技能有着重要作用。这样往往能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同学们锻炼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六、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短跑教案范文6

关键词:体育课;主教材;练习密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32-02

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一个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学内容是《双杠支撑摆动后摆挺身下》。两位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步骤逻辑清晰,课堂精彩纷呈,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两节课的练习密度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两个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注重课的练习密度

A教师执教《双杠支撑摆动后摆挺身下》,为了提高练习密度,他在主教材教学中设计了“双杠支撑摆动后摆挺身下+鸭子步”组合练习。主教材结束后,他针对主教材运动负荷的特点,根据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辅教材选用“翻垫比快”游戏。方法:全班同学等分成两组,听口令后,一组学生将小垫子扶起,另一组学生将小垫子翻到,最后看立起来的小垫子多还是翻到的小垫子多,学生积极参与,满场飞奔,乐此不疲。经教师测定,本课的练习密度是50%,主教材的练习密度是25%,平均心率是140次/分钟。

分析: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的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1]“注重课的练习密度”是指,教师设计时注重提高学生在课中的练习时间。在该概念中,“学生在课中的练习时间”易误导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练习密度,而忽视学生学习主教材时身体真正参与部位的练习密度。案例一体现了“注重课的练习密度”的思想。

A教师预设课的练习密度为49%,平均心率为140次/分钟。经观摩教师测试,本课实际的练习密度是50%,主教材的练习密度是25%,上肢与肩带的练习密度为20%,平均心率是140次/分钟。应该说实际和预设的练习密度相差无几,单看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我们可认为A教师基本达成本课预设的练习密度,但是否达成体能目标?本课的体能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上肢及肩带力量”。众所周知,学生的上肢与肩带力量要在一堂课中有所发展,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承受运动负荷的程度是学生的手臂与肩带略有酸痛感。

A教师针对主教材的技术和体能目标设计“双杠支撑摆动后摆挺身下+鸭子步”组合练习,这样主教材的练习密度虽上升至25%,但上肢与肩带的练习密度只有20%,因为“鸭子步”主要是下肢运动,所以“上肢与肩带”承受的负荷量并没有增加。相反,“鸭子步”消耗了学生的体能,反而影响了技术的掌握。对于新授课来说,20%的上肢练习密度难以达成本课的体能目标,对此,教师在辅教材组织学生进行“翻垫比快”游戏,虽说“翻垫比快”游戏需要手臂参与练习,但毕竟是下肢和心肺等部位承受较大负荷量。笔者课后询问了部分学生,学生都反映上肢和肩带不酸痛,但腿部比较难受。由此断定,尽管该课的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较高,但由于主教材的练习密度不高,换句话说,学生的上肢与肩带承受的负荷量低,导致体能目标(发展上肢与肩带力量)没有达成。

案例二: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

B教师执教《双杠支撑摆动后摆挺身下》,他针对主教材技术和练习密度小的特点,预设了两种方法,一是在主教材教学中采用“俯撑推手移位+双杠支撑摆动后摆挺身下”组合练习;二是辅教材选择“翻垫比快”游戏。但在主教材教学后,他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上肢与肩带的练习密度不够,果断选择“双杠支撑移动”游戏。方法:在保护与帮助下从双杠一端移动到另一端。本课的练习密度为45%左右,主教材的练习密度为25%左右,基本部分上肢与肩带的练习密度为35%,平均心率为130次/分钟。

分析:

“主教材的练习密度”是指,学生在学习主教材时身体相应部位的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是指,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主教材时身体相应部位的练习时间。在该概念中,教师需要明确两点:(1)身体相应部位的理解。身体相应部位是指学生学习主教材时主要承受负荷的部位。如立定跳远,主要承受负荷的部位是下肢,单杠和双杠主要承受负荷的部位是上肢与肩带,武术和广播操主要承受负荷的部位是四肢等;(2)“注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想办法提升身体相关部位的练习时间;二是了解身体相关部位承受负荷量的大小。提高主教材练习密度的前提是,主教材的练习密度存在不足,如果主教材练习密度合理,就不需要提高。判断主教材的练习密度是否合理不能只看练习密度数字的大小,需要结合主教材的负荷特点、练习强度和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因为部分负荷强度大的内容,如短跑等本身就需要小的练习密度。案例二体现了“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的思想。

本案例的亮点很多,如教师的教学机智、组合练习的采用,等等。但最值得点赞的是,他在本课中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众所周知,“双杠支撑摆动后摆挺身下”主要是“上肢和肩带”的运动,因此,该教材的“身体相关部位”是“上肢和肩带”。为了提高“上肢与肩带”的练习密度,案例中的“组合练习”和“双杠支撑移动”始终围绕主教材设计,使学生的上肢和肩带得到较长时间的练习,从而有效地发展了上肢和肩带力量。特别是组合练习,不仅能提高上肢和肩带的练习密度,而且能促进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B教师不仅想办法提高“上肢与肩带”的练习密度,还及时了解“上肢与肩带”承受负荷的程度。他在主教材教学后发现学生的“上肢和肩带”练习密度不足,及时将辅教材内容调整为“双杠支撑移动”,继续增加“上肢和肩带”的练习时间。笔者课后询问了部分学生,他们都说手臂有点酸,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练习密度设计的有效性,f明了本课的体能目标基本达成。

二、思考

对比两个案例,我们直观地发现,这两种观点指导下的设计都能发展学生的体能,但从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指导下的设计更能有效达成课的体能目标。由此可见,教师要转变观念,从“注重课的练习密度”向“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转变。“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既是“注重课的练习密度”的延续与深入,也是有效发展体能的具体体现。当然,我们强调“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并不是排斥“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强度”,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学生承受合理的运动负荷,高效地发展学生的体能。为了更好地体现“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的思想,我们还需做到以下四点。

1.认真分析主教材

教材分析包括很多方面,就“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而言,教要着重分析教材是以身体什么部位为主的练习。身体练习内容有很多,如篮球运球、排球传球、足球运球、单杠、双杠、武术、游泳、跨越式跳高、立定跳远、跑步等。虽然这些练习需要全身参与,但身体各部位参与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如双杠支撑摆动后摆挺身下,虽然全身参与运动,但主要还是上肢承受负荷量。分析的目的是明确主教材是以身体什么部位为主的练习,为有效设计主教材的练习密度提高参考。

2.精心制定主教材的练习密度目标

练习密度目标是设计和评价课的练习密度的依据,但在教案中,很少有教师书写主教材的练习密度目标,笔者翻阅《体育教学》上的教案,虽然每份教案都有预设课的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但缺少主教材的练习密度,导致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为此,笔者建议教案中要预设主教材的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这能引导教师围绕主教材的练习密度进行设计,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3.设计针对“主教材的练习密度”的内容

“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中的“注重”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想办法提高学习主教材时身体相关部位的练习密度”,而要提高身体相关部位的练习密度需教师设计针对性的内容。笔者以为针对性的内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设计的练习要针对主教材的技术,如案例二中的组合练习与主教材技术高度相关,因此该组合练习既能巩固技术,又能发展“上肢和肩带力量”。二是选择的辅教材要针对主教材的练习密度,如主教材的练习密度小,则辅教材要针对性地选择专项性练习,以提高学习主教材相关身体部分的练习密度,有效发展学生的体能。当然,有些主教材本身强度大,不能进行长时间练习。这一点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