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43-01
引言
将思维可视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适应新课程标准,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同时符合学生现状要求与心理学发展的要求。从思维可视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而言,其有利于实现高中生更有意义的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一、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利于记忆的情境
从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入手可以发现高中语文中大部分都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特别是长篇需要背诵的文言文部分,例如《游褒禅山记》、《蜀道难》等都是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从学生的特性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够浓厚,死记硬背的方式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的烦恼痛苦的记忆变成轻松快乐的记忆过程。对于文言文的教学,首选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经过一个深入的思考与理解的过程让学生自身形成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修正、补充与完善,最后帮助学生得到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游褒禅山记》的教学时,考虑到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更好记忆,该教师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的特点采用了视频展示与图片展示的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作为切入点,将褒禅山的命名、禅院、华山洞、前洞以及后续的探洞过程,这样的一个叙述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利用影视资料、图片将山的实景展示给学生,更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方式下学生能够更好的记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仿佛置身其境,以作者的角度去感受那种环境,在缓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畏难情绪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
二、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有利于形成学生思维的情境
思维作为学生理解高中语文知识点以及更深层次内部规律的认知过程,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需要结合思维的特点,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情境。利用高中语文知识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先将滕王阁各种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这个阶段可能学生往往处于一个比较粗浅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的第三、四段,一边结合图片进行分析,让学生以作者的角度仿佛置身其境一般感受滕王阁当时的景色。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练习并且逐渐形成思维导图模式,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的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总结,也更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此类课文的过程中就会条件反射的进行想象,就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利于概念形成的情境
学生一旦形成了对语文知识点的概念就能够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2]。]思维可视化中有一个关于思维导图的内容,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语文知识点中相近或相似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将原有的只关注答案、关注结果的方式变成更加注重答案与结果生成的过程,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建立一个全面、完整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后期进入到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过程中。思维导图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进行立体化对词语、图像等方面信息的理解与记忆,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之前,先将最符合原著最贴近原著的红楼梦87版中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播放的过程中一边进行讲解,讲解其中人物性格、人物说话特点,对视频中出现的每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做法将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得到具体化,学生不再是单一的、虚幻的想象,利用实际的视频资料将学生的想象结合现实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林黛玉进贾府这件事作为全文的主线将每一个出现的人物分析并联合起来,最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了整个事件中牵涉到的所有人物、所有存在各种关联的人物的内在联系更加明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整体概念。
四、结语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已经进入到教学过程中,虽然只是初级阶段,但是可以发现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思维可视化结合学生的特性、认知特点创建一个思维情境,帮助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能够加深理解,牢靠的掌握知识点。
参考文献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2
1 选择发散性思维的切入点
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在语文的阅读理解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将发散性思维策略在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穿,从而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究竟在语文的阅读理解教学中怎样才可以将发散性的思维贯穿全教学过程呢?首先我们就要把握好切入点,就是在阅读理解中将发散性的思维完美的插入到教学中去,当然这也需要我们找准那个点。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其实处处都有发散性思维的切入点。就像是有些课文中,专门留了一些空白以及省略号,或者是一些想象的空间,从而让读者感觉意犹未尽,所以这就是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切入点。
例如,在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中,一开始的时候文章中就说,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穷无尽的宇宙。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先启发一下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让学生想象或者是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宇宙,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比对究竟在课文中所讲的宇宙中的东西与自己想象的有什么不同。在进行思考过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阅读课文。然后到文章最后的时候,由于结尾是“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这样的一句可以打开学生的想象力的话语,所以老师也可以在这里也作为发散性思维的切入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想在他们的意念里宇宙中间还有哪些秘密没被指出来,在他们的想象中宇宙中还存在着哪些东西。这样的方式去让学生学习阅读理解,那么可以让他们发现更多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开展富有创意的探讨,促进学生的学习。
2 把握发散性思维的度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教育虽然可以让学生提高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发挥主动性,但是也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发散性思维越多也就越好,而应该要把握一定的度。也就是要看语言文字材料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对发散性思维的运用,而不是哪里都用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中,在进行课文导入的时候老师可以就“门”对同学的思维进行发散,让他们数一下在世界上有多少的门,想象一下在门的里面会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再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课文,当然在这篇课文中虽然有很多的地方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但是如果太多也不可以,因为太多会导致学生的思想不太集中于全文,会忽略掉文章的中心,而不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所以在这篇课文中老师要善于抓住几个比较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点,从而就在这些点中让学生进行发散性的训练。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当老师引领学生读到“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适当的进行考虑,在自己的感觉中有哪些门是打不开的,如果打不开是什么原因,这样让学生体味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然后在课文进行到文学部分的时候,让学生集中精力的去进行课文的学习,这样就会让形散但是神聚,达到教学的目的。
3 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都是老师的主导,但是在阅读理解中重要的是学生自觉的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会迁移、运用,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2]。
例如,在《多一些宽容》一文中,在阅读的过程中,当学生看到课文中“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这样的语句的时候,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说在读到这样的语句的时候学生要进行思考,究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什么情况下要进行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当然老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学生阅读进行到最后的时候,由于在课文最后是一句“朋友,你说呢?”这样的反问,老师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这样的反问,或者是留有一些空白,或者是省略的时候,让学生结合所读的课文进行思考,这样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自觉的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理解中,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有很多的点可以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这时候老师就要特别注意,在进行课文阅读的时候对发散性的思维进行有效的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一点知识的指引下学到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李丹. 让发散性思维点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J].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0, (5): 80.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3
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是新课程实验教师的普遍感受。同时,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我试着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并意外地发现这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
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1)、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
(2)、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观看图片和动画,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与文章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换位思考,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斑羚飞渡》时,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并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具体可以有下面三个维度的换位:
(1)、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
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句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头羊,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
(2)、与次要人物的换位。
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斑羚飞渡》为例,有几类次要人物:(a)、与老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引导学生揣摩“如果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中的一只,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 (b)、与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句时,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 (c)、与猎人和狗的换位。学生讲到“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句时,便可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时,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个,想想在这‘目瞪口呆’中应包含着怎样的复杂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这时,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吗?”转贴于
(3)、与作者之间的换位。
文章就好象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因此,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发现更多的知识。
如学生提到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句时,我便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头羊壮烈牺牲这摧人泪下的场面中,设置这美丽的彩虹呢?而且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彩虹’在文中不只出现一次。”通过让多个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终于理解了,这是将“美丽的彩虹”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体现了头羊对美好自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美丽的牺牲下蕴含的是一个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的问题。
在进行了全方位换位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你想对动物或人类说点什么呢?”因为允许学生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三五成群现场编小品的,编舞蹈的,画画的,准备唱歌的……几分钟后再来一个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掌声不断。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远远超越了文本本身。
三、总结收益,巩固方法。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4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并提出应多途径、全方位发挥新媒体对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正面作用,特别是要合理运用好新媒体,全面提升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水平,实现语文教师在教学个性化教学的新追求。
关键词:
新媒体;语文;个性化教学
加强新媒体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运用,其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手段,而且要求语文老师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揣摩,恰到好处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对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新媒体概念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信息全面服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极大的改变了学生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应主动适应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全新挑战,充分把握新媒体技术发展规律,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基本载体,进一步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让新媒体更好的服务于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工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创造的重要教学和交流平台,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考方式产生很大改变,这对当前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也是一个重大机遇,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二、加强新媒体时代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具独特个性。在长期语文以来,教学中普遍容易忽视个性,忽略个体的需求。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加强个性化教学,培养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个性化是教学的灵魂,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精神达不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应突破固定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风格,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件多媒体课件,提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独具个性地研读制作教学内容,精心对教材内容加工提炼,全面深入挖掘高职语文教材的内涵,特色突出地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精心安排好语文教学结构,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自我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加强思维引导,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认真思考,真正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情境中,实现心灵的融合感悟,体会到课文内含的丰富情感,体验到课文内含的人文美感,在个性化教学中让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思想美全面深化,从而获得个性化的美感。新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就是应在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有关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从而有效完成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多媒体课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技术工具和教学媒体,有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并培养出具备创新型思考型和实践型的高素质人才。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现新媒体技术的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的措施
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课堂的个性化教学要,应加强以下措施。
1)精心设计制作好语文课件。制作好课件开展新媒体课堂教学的基础。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就体现在语文教师要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学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前提在于设计并制作课件。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熟悉并掌握一项软件操作技能,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充分的展示出来,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境界里。新媒体技术课件制作,应按照目的性、科学性和恰当性原则,使用多媒体素材,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发挥好新媒体技术特长,按照语文教学内容重点,精心设计和制作好新媒体素材,汇集图文声像的综技术表现特征,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率。在课件素材的选择和制作中,应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精心布局结构,认真思考视听形象表现,合理运用音视频手段,对新媒体素材进行优化整合,做到简洁清晰,容量适当。
2)应全面提升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个性化教学中的驾驭能力。学校应加强培训,让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新媒体和信息化思维水平和能力,这是让老师应用好新媒体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发挥主导作用的要求。老师在自己具有创新意识,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中才会做到创造创新,才会应用好多媒体这个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才能科学使用好新媒体技术应用,始终把提升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从实际出发,实现个性化教学的良好效果。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现代新媒体网络技术,使演示的语文课本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动态和直观。及时建立教与学的网站,让学生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课下学习,实现学习意见的充分交流,也实现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指导反馈更加及时高效。
3)科学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在具体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个性化教学中追求实用性。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在应用多媒体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语文学科具有的自身特点,不能一味地单纯追求语文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和技术性,而应结合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应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语文课件时,应结合教学的实际,按照语文课件设计的原则,应牢牢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应兼顾好学生的认知规律,组合好语文教学素材,展示认知规律,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重点分层次、分环节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参与讨论,逐步思考有关知识点,找寻出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恰到好处地化解有关难点,有效消除疑点,并对有关重点、难点知识以特殊的课件方式,采用特殊手段,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视听觉,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
四、结语
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高职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有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合作交融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效果。
作者:陈娟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优化教学方法,突显大学语文的“理”、“趣”、“美”——论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伍玉婵-《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林娜-《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性思考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对人才有了不同的要求。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做好小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小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小学语文正在经历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老师面临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哪个要素是主要的?如何让语文开放式教学得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材为主还是以课外教材为主?这些诸多困惑一直成为了老师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老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进行理性思考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作文是表现语文功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作文是由诸多段落组成的,段落又是由句子构成的,说话也是由句子构成的。因此老师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额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老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学目标定位不当的现象。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存在老师不重视朗读教学和对词语句子的教学现象;中年级的语文教学只注重文章段落的教学;上了高年级以后,老师就只注重对文章内容的讲解,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老师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教。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老师只有清楚的知道“教什么”才能让“怎么教”有所体现。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计划。如在上《难忘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在读了本篇文章后,你认为欧阳老师为什么要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老师以这样提问的方式,抓住学生的年级特点,有目的对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培训。
(二)理解语言表达形式,引领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实质就是言语形式和内容的争执。老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言”和“意”,“言”是指包括语言表达和语言技巧的各种文字知识,是一种语文的工具;“意”指的是通过语言传达出的各种情感和思想,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其次老师还要明白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是通过对言语的品读,进一步学习语文的人文性,二者兼得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老师在认识到这两点以后,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从感受语言文字和理解语言文字出发,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找出与描写山水有关的句子,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再让学生进行拟写。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认识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老师对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有理性的认识
语言是思维外壳,学习语言的目标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提高的前提是学生能正确的发展思维,学生具有了较高的语言能力,也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进行不断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语言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老师要充分的认识到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发展的统一。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小学生处于学习语文的萌芽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从小做起。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无时无刻都在思考,而且都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锻炼学位生的思维,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学习制度。例如老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基准,探讨文中的父亲的做法是否合理,有的学生认为文中的父亲是非常伟大的,不顾自己的身命安全,在余震中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合理不理智的做法,万一余震来了,自己的命也搭上了怎么办。学生通过探讨,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对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进行了补充,可以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理性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有很多,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老师要对语言实践教学有理性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语文的教学目的有理性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提倡学生多读、多写,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思想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品格。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平等、明主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总结
小学语文是我国教育的三大主科之一,也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老师要理性的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剑茹.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切性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郑少颜.试析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6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创新
中职语文教学是一种集合语言综合运用、知识全面掌握、思维全面引导的启智训练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对个性的培养与引导,既要考虑专业知识的整体推进,也要思考多种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围绕学生的兴趣培养,注重创造性、自主性、探索性的全面效能,形成中职语文教学独有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1.个性化教学的概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应用技巧。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自我性,尤其是在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表现,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围绕学生不同个性表现展开的教学,要让学生形成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具体的教学中,个性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围绕学生从自我表现、认知能力等着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形成素质教育的模式,推动师生之间的相互融合。
2.个性化教学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学中推行个性化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将不同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融合在一起,尤其是通过不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运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等多方面强化,形成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思维意识。此外,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教师要通过语文素质训练以及拓展训练的开展,使学生能在整体的知识技能中形成自我认识,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1.忽视对个性的培养。在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个性的培养一直以来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实践过程,对于语文知识仅仅停留在基本的阅读、写作等方面,没有考虑学生对个性写作、个性阅读的需求,也没有形成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引导的良好的教学机制。在教学手段上,不能进行全面的改革,只是对知识点的累积包括词汇、句子等进行相应的引导,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手段不灵活。现阶段,网络化和信息化在迅速发展,在这种学习条件下,一些中职语文教师就表现出了不适应的情况,他们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也满足不了时展对中职教师的新要求。然而,新时期的中职语文教育则要求中职教师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还能够不断关注语文学科及其相关的文化知识,但是,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师的能力明显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如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鸿门宴》的时候,先播放有关的视频,然后再让学生朗读,但学生由于受到先入为主的多媒体画面的影响,不能准确地把握“鸿门宴”的真实含义。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由于运用不当,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发展。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素质教育模式
1.个性空间与思维发展的同步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答疑解惑等方面的个性空间,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使中职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我阅读、工具查询等方式,形成对情境的仔细观察,收集基本的信息、数据,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做出简单合理的解释或回答。这样就能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间,在自主探究中增长见识,实现个性发展。譬如,在财经学院语文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开设社交口才、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文书写作、书法训练等辅助课程,为学生的自我探究提供更为宽广的渠道。在拓宽自主探究空间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学评价,使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同步。
2.学生自主探究空间的运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收集基本信息和数据,并对问题做出简单合理的解释或回答。教师要真正把学习的自由、权利、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教师在让学生第一次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朱自清散文的用词优美、意境表达的恰到好处等,他们在想象的空间中进行情感交流,学生相互之间也将优美的句子进行阅读、理解。教师多次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让学生结合对风景的感受,边读边想。这时,学生纷纷要求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
四、总结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能全面提升课堂的效率,尤其是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灵活应用能力等多方面加强引导,形成了个性化发展的良好渠道,这有助于构建中职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提升的整体模式,推动中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冀建华.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