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途径;融合

一、引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普通本专科及研究生在校人数逐年上升。至2012年底,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为2500多万人。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中,既有目标明确、生活有序的努力奋斗者,也有生命价值迷惘、人生方向模糊的颓废堕落者。“郁闷”、“无聊”、“纠结”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口头禅,他们或信奉及时行乐,或沉迷网络游戏,或深陷感情纠葛。屡见不鲜的“自闭”、“自残”、“自杀”、“暴力”现象让人触目惊心,药家鑫案、南航大学刺杀同学案及南昌航空大学腐尸案等典型案例令人扼腕叹息。为什么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一次次沦为极端事件的“温床”?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精神和心理同样面临着强烈的震撼和冲击。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快节奏生活,导致人的精神紧张、心理失衡、行为乖张。尤其是我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人们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阶层分化压力的困扰,产生剥夺感、挫败感和不公正感等负面情绪。大学生作为最易感受社会变革的一个特殊群体,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考验着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但综合而言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大学生活中,人文关怀缺失,大学生逐渐被日益浮躁攀比的社会生态“物化”、被趋向功利实用的高等教育“异化”,导致其对生命尊严、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新审视。若这种审视采取积极取向时,就会促进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面对困难,而采取消极取向时,必然带来诸如网瘾、吸毒、伤害等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他们鄙视生命存在、无视生命价值、践踏生命尊严的不良行径,实际上是个体内在心理异化外部环境,又将内在的扭曲变态心理外化为异常的极端行为的过程。

二、现实关照: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生命教育审视

生命教育是一种唤醒心灵、人文与精神并重的全人教育。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大学生生命中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精神性等生命层面的一个反映。要深层研究并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产生机制和解决路径,就需要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来剖析。这样才能够从生命教育的本源上,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水平。

(一) 生命价值认知模糊,自我意识偏差严重

由于受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较之以往,生命存在意识更加强烈,更加强调自我生命的价值。他们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他人生命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利益面前的拜金行为、名利面前的功利思想、缺乏目标的短视思维和娱乐至死的享乐主义。马斯洛的生命需求理论认为:“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仅体现为自我需要的满足,更体现为创造社会价值。”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坚持和践行“造就他人、成就自我”的价值观,在生活和学习中追求自我理想建立在国家需要的基础上,个人价值建立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然而,却也有数量不少的大学生,推崇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沉湎于优越的家庭背景,追求奢华生活,荒废学业,过度娱乐,为了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践踏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还有部分学生在生存压力的挤压下丧失信心,无意思考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信仰等深层次的价值问题,而是把时间和精力更多聚焦到物质生活的满足,忽略内在精神世界的提升。没有思考,就没有未来。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懂得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考虑外界感受和需要,对所作所为的社会后果、家庭后果思考不足;不容易赢得信任和支持,导致自我意识出现偏差。

(二)生命责任意识淡漠,人际关系冲突增多

生命责任意识要求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既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做到不随意践踏与伤害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还要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所处组织及社会负责,能够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恋爱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个体只有培养出强烈的生命责任意识,并作为自己生命的内在动力,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尊重与信任。但部分学生因为蝇头小利,对同学讽刺挖苦、谩骂冷落、甚至大打出手。近年暴露的马加爵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极端事例显示了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与残暴,缺乏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与关爱,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的缺失与淡漠,关照了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紧张的一个客观现实。究其原因,从自身来看,生活压力、考试失败及情感纠葛往往是导致大学生冷漠无情的罪魁祸首;从社会来看,社会环境恶劣、家庭教养方式失当等种种消极因素亦是主要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效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也是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淡漠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生命理想信念缺失,心理危机事件突出

由于缺乏对自我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层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思想空虚迷茫,丧失了人生理想和目标追求。一方面觉得人生理想渺茫,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觉得读书未必能改变自己的未来生活。正是这种对于生命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质疑态度,让一些大学生无所适从,使他们处于空虚、迷茫、无聊等消极心理状态,激发不出生命的热情。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父母的管束不再严格,大学环境的相对宽松,学习生活的自由支配,使大学生突然有了海阔天空的感觉。这种在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情况下的自由,让不少大学生盲目放松与放纵,知难而退,自甘堕落,以游戏、享乐和恋爱来逃避现实。

三、教育反思: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不足

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学生生命困顿、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迫切需要生命教育。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开始融入了生命教育的板块,但由于缺乏足够重视和开展融合教育较晚,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无论是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策略方面都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形式表面完美,忽视内容实效作用

近年来,面对我国大学生群体极端事件的高发态势,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生命意识教育高度重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多项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高校也纷纷建立心理咨询室、生命教育研究机构;配备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生命教育课程,一时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由于起步较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不仅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实现方案,而且还存在不重实效、盲目跟风的情况。热热烈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往往形成于纸上,张贴在墙上,实践在嘴上,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并不具备根本上的教育实效。

(二)重视知识外在传授,忽视个体内在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在哲学上存在共通性,关注的对象都是心理健康、生命成长与生命发展。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具有个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仅教育成果在短时间内很难体现,而且由于生命个体、心理个体的单一性、差异性,如果只强调规律性和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往往就会形成重知识传授,漠视生命存在和个体生命成长规律的局面,导致整个教育生态的失衡,不但不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生命成长中人生困惑,还可能成为心理困扰和生命困顿的诱因。纵观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教育方法与其他学科课程毫无二致,常采用全体学生上大课的方式进行。从心理学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来看,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生命体验不尽相同,所以,不可能存在所有学生都面临同样的心理问题和人生困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去解决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心理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验过程,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笼统的说教代替真正的生命体验,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转变”?

(三)重视心理常规疏导,忽视生命深层关怀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4]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人类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就高校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解决人的心理困惑,满足生命需求,发挥生命创造潜能,提升生命价值。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研究学生心理的规律性和发展性为主要内容,利用人格心理学等分析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及其表现、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调试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及时对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增强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心理自我教育能力。而关于生活幸福感的培养,人生意义的正确引导,生命价值感的思考与树立等生命教育主题关注相对较少,即便有所涉及也是深度和广度不够。关于死亡哲学、死亡过程等死亡教育方面的内容更是基本没有。

四、改善途径: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

面对大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心理问题和生命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形式的整合和内容的提升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相同,都是为了教育大学生更加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提供和建立一些必要的心理危机防备措施和预防机制,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然而生命教育更具本原性,其教育的方式也更具有根本性与长效性。为此,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的方式,不仅是防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的根本措施和有效方法,也为拓展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与实效性。要实现这种跨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着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专业队伍

梅耶(D.J.Mayer)指出,学校、教师在学生的情绪智力的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榜样效用。面对当代大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困顿和生命困顿问题,高校需要大力培养既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又有生命教育意识的教师队伍。从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师资构成看,表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现实情况,一些师资既存在着心理学、教育学、医学背景,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造成这种多学科背景碰撞与融合的复杂师资局面,一般源于队伍建设滞后、规范化不足,但也同时折射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发展融合的趋势所在。从教育实效来看,正是由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和规范化不足,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出现两头忙、两头乱的局面。不仅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得不到到根本改善,生命教育的纵深发展也勉为其难。因此,基于这种形式,高校要整合专兼职教师资源,做到重视教师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教育理念、心理品质、工作方法、教学能力等专业素质,注重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哲学、生命教育等知识训练,使其成为兼通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专业化”教师。建立起专业背景广、理论基础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团队,以合作、交流、互助的工作方式提升生命教育的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 “只要人生存下去,就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危机或遭遇。”[1]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等等,无不在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高校应努力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教育传授给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和人生困惑的方法和技能。[2]按照 “为何而活”和“如何生活”两个方向系列课程,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迷茫问题,建设以提升生命认识,培养生命发展能力为内容的课程体系。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系统地串联起来。针对生命教育中的人际、爱情、生涯规划、感恩教育、自我价值、自我成长等主题开展群体学习活动,授课过程注重启发诱导,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施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情感分享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活动的点滴间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意义,也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生命认识,培养热爱生命的良好态度。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心理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社会和交际中道德行为准则,获得生命价值思辨,学会坚韧、宽容、奉献的心理品格,在面临心理困境时能自我调适,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珍爱生命。

(三)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机制

高校要将生命教育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终,着眼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生命成长及发展困惑,致力于从知、情、意、行各方面全方位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质量与实效,促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学会珍惜和珍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坚持做到以课程教学作为促进大学生生命认识的主要渠道,以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大学生生命困扰的基本途径,以心理文化活动作为激发生命潜能的重要载体,以社团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践环节,以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作为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从而构建成熟、完备、有效、关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合体系。

具体在实践中,第一,注重心理健康“体验教育”,导引大学生加深生命认知。通过创新教育途径,突出“体验教育”的主体地位,用生动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真谛、感受生命真实、提升生命情感并促进生命发展。第二,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创立具有人文关怀、生命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生命情感。通过经典导读、影音播放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的宏观与微观认识。宏观认识突出生命的来源与进化,微观认识着重自身生命的孕育与成长,从而领悟生命的不易与宝贵。第三,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彰显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不拘泥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要注重发挥生命教育的优势与特色。把现代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方式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当中,渗透生命价值和人生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层次,从本源上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培养执着坚定、高尚的生命信仰。最后,要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守护生命。制定危机干预制度,学校的各级组织明确自身职责;完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全面掌控学生思想及心理动态;建立心理排查制度,发现个体及群体的生活困难及生命隐患,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快速解决危害生命的危机事件,保证学生生命安全。

五、结语

尼采曾说:“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这个理由,就是人生的目标或生命存在的价值。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不能正确诠释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存在的价值,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不仅不懂得珍惜生命,主动承担生命责任,而且一旦面临挫折与危机,则无法摆正心态,出现消极情绪,不思进取,游戏人生,甚至于情绪失控,通过极端手段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给社会、给家庭带来严重危机。面对现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应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合途径,借鉴彼此的优势理论、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形成有机整体和教育合力,打造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新时期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健康课堂;生殖系统;现状

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大学生是接触新鲜事物最多的群体,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最深。据了解,当下大学生对态度开放,很多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次人流,这已经成为了社会现实。因此,生殖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标准,也被教育部重点关注,针对当下的问题在各大高校展开了生殖健康课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校园教育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是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此外,社会各群体在该过程中也承担重要作用。当时当下,社会群体、学校和家长并未形成明确的分工,对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责任不明确。高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度重视,但是对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极少关注,并且生殖教育这一话题较敏感,私密性强,因此社会各群体主观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顺其自然发展的过程。各方责任不明确导致了学生无法通过正确途径获得该领域的教育,同时诱发一些不正当商业机构趁虚而入,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和心理状态。

1.2研究背景

1.2.1教育现状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高校在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当下生殖健康教育在高校大多作为选修课,也有部分高效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去学校举办讲座。因此,从整体上来说,生殖健康教育方面,高校的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据调查了解,大多数的学生了解生殖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同学、家长和朋友,也有人是通过网络获得,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对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及提高生殖健康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1.2.2高校及学生态度 目前有众多高校对学生群体的生殖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相比之下比以前有了明显进步,但是整体上来说,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和投入显著缺乏。与传统的文化教育相比较,生殖健康教育不足是当下存在社会群体的现状。高校一直将传授专业知识当作使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有些高校开展了相关的健康教育,但是也仅仅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并未对此做出强制性的要求和惩处措施,因此,高校含糊的态度使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处于尴尬的地位。有高校认为对此过分重视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导致负面影响;同时,传统观念的束缚,高校不愿意将私密性和敏感性较强的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在课堂上体现。大学生对待生殖健康教育的总体态度表现一般,没有学习的强烈意识。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大多数的学生生活环境单一,缺乏对问题缜密思考的能力,没有准确判断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3研究内容

1.3.1婚前危害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末,身体还处在发育状态,如果受社会观念影响发生婚前,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重大伤害。传统观念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被打破,传统价值也受到了冲击,很多女大学生的性观念非常开发,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发生婚前,但是她们对生殖系统健康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很多人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殖系统疾病,造成了身体受损,更严重的婚后出现了不孕。

1.3.2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的产生多是一时冲动,由于大多数人不具备生殖系统保健知识和避孕常识,经常发生在校期间女大学生怀孕的现象。据医院数据显示,人流手术50%以上都是在校大学生。生殖保健知识的缺乏导致女大学生妇科疾病频发,很多女大学生存在子宫炎、尿道炎以及经期紊乱等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在校期间怀孕给很多女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不能承受压力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婚前导致怀孕后,女大学生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两种:①去医院做人流。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大多数省吃俭用,使本来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身体留下后遗症,很多女性婚后不孕,影响婚姻。②不堪重压,被迫辍学。很多女生承受不住压力被迫辍学回家,影响学业,命运为此改变。甚至有很多人采取极端行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4研究方法

1.4.1开设健康教育课堂 为提升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本文研究过程中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堂,对大学生关注的生殖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制作相关PPT,每周进行2节课的针对性讲解,解决学生心中疑惑,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卫生知识。

1.4.2健康课堂讲授内容 针对大学生群体讲授生殖健康知识,包括人体生理解剖、青春期生殖健康、性健康教育、孕期须知、艾滋病发病机理和疾病预防以及性病防治等。通过给大学生讲解相关两性知识,旨在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性防范意识,提高学生预防疾病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1.4.3授课方式 在授课方式上采取多种措施,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案例教学、疑问解答、咨询服务等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被采用。此外,多媒体教学对提升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对师生互动、学生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2结果

2.1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生殖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三者之间必须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做到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建立良好的教育义务分工机制。对学生的生殖教育中,学校是阵地,此外还应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首先,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开展相关主题的宣传,彰显该项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次,加强政府引导,为大学生活的相关知识梳理出良好的社会渠道,对各渠道相关知识准确把握和定位,严厉打击不良渠道,避免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再者,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家庭的熏陶对孩子成长特别是心理有重要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通过父母获得相关生殖知识的概率非常低,远远小于从同学、朋友或者是电视媒体等方面的比例。众多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过分重视,但是对孩子的基本生殖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重视程度不足,担心与孩子讨论相关话题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的营造对孩子知识获得有重要意义,能够发挥家长的作用,弥补孩子知识不足,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总而言之,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2.2加强健康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会对传统的课堂教育产生厌倦情绪,尤其是当下社会各界对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单一的课堂教育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扩宽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形式以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多方面的教育,促进教育在社会、高校以及家长等各环节落实。

2.2.1结合多种教育形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并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可以在课堂教育之外加入谈话教育、网络沟通教育等形似,将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①学校充分发挥作用,以课堂的形式促进学生相关知识的获得,及时纠正学生的相关误区。②在课堂教育之外,充分开展定期谈话,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扰,在于学生进行沟通时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③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学校内部设立相关网站进行沟通,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在相关网站上放置视频等学习资料,让学生自由学习。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开展讲座,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咨询服务,同时积极进行线下相关活动,解决学生不愿提及自身面临难题的现状。当然,应当对网络沟通建立相关的监管机制,定期过滤不健康内容,为学生彼此沟通创建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定期主题活动的开展、热线咨询等方式也能在高校中顺利开展,对创新性教育的发挥有重要意义。

2.2.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多样化的社会组织为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增添了活力,也为大学生学习渠道多元化创造了条件。邀请专家进行相关讲座是最主要的形式,此外,电视媒体等也是进行相关教育的主要媒介。以大学生生殖健康为基础的知识竞赛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对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情感类资讯节目的播出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持人可以根据连线了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邀请专家嘉宾进行解答,实现品牌效应与解决参与者难题的双赢。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大学生加强关注度,提供相关政策的支持,鼓励各个部门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定期开展以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为基础的研讨会,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

3结论

合理的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进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对重点高校进行相关生殖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和评定,对相关教育机构进行经费和名誉的双重管理,并对相关省市进行年度综合评定。

新时代的综合素质含义丰富,生殖健康教育也是当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生殖健康知识能够保住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尤其是让女生了解到婚前的危害程度,促进大学生自尊自爱的良好心态的形成。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根本保障。不过以目前的形式看,生殖健康教育存在众多不足之处,任重道远。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社会团体强烈呼吁教育部及相关部分增强对大学生生殖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字:生命;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分类号】G641

近年来,随着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压力日益增加,处在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的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由此带来的生命危机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效开展生命教育成为高校不能忽视的重要教育环节,直接影响生命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效果,及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践取向

美国是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国家,二战后一系列社会危机日益凸显,美国青少年的生活充满了迷茫与困惑,吸毒、暴力事件、自杀、他杀等危害生命的现象频发,以死亡教育为切入点美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历程。通过死亡教育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确立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以公民教育为切入点实现生命教育目标。各国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理解虽各有不同,但核心都认为生命教育是关乎生命的教育,致力于完善生命,实现生命的和谐发展。

人的本质属性包含自然属性、精神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生命存在的基础,精神属性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机制,社会属性则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生命教育就是从完善与发展人的本质属性出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生命的质量。有学者提出生命教育就是全人的教育,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构成了满足生命的基本需要、生命教育的全过程。[1]

从全人教育这一内涵出发,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相对应则可采取生理取向、心理取向与社会取向三个角度开展生命教育。生理取向主要对学生进行生命基本知识的介绍,重点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实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目标,这一取向的教育大多在中学阶段完成。心理取向是从更高层次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生命观,以人格的完善为基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通过更好的自我调适、人际交往及社会技能的培养从而实现悦纳自我、确立生活目标、创造人生价值的教育目标,这一取向的教育大多在大学阶段完成。社会取向则是在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后通过社会实践践行生命观,从生命体验中进一步深化生命领悟,实现超越自我的最高哟巫非螅这一历程本质上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经历的。因此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开展主要以心理取向为切入点,在人格完善与社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活动的引导、社会实践的深化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确立生活目标、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生命价值。

二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近年来,自杀已成为全国第五大死因,而且是15-34岁人群首位死亡原因,大学生自杀新闻更是频见报端。2006年,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沈阳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6.5%的学生偶尔有过自杀的念头,2.1%的学生经常有自杀的念头,其中造成自杀念头的主要原因是人际关系失败、学业压力大和失恋等,另外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近半数不满意目前的生活状况,认为目前的大学生活与理想有很大差距[2]。陈建梅等(2010)对重庆市11所高校的9808名大学生进行了自杀意念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3%,其中20.4%考虑过具体自杀计划,8.7%做了具体的自杀准备。[3]

大学生群体除了自杀意念报告率较高之外,生命意识、生命观也不够理性。许海元等(2008)对北京、河北、湖北、河南、江苏5个地区7所高校的学生进行生命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生命存在意识强烈,但是对自我生命的关注高、忽视对他人生命的关注;重视自我实现,不重视对生命的社会价值追求;喜欢对人生信仰进行思考,但因缺乏实践导致理想、信念迷茫。[4]肖杏烟(2007)对广州地区10所高校的学生进行的生命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强调自我发展,但普遍感到迷茫;价值取向多元,害怕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弱,生活中困扰较多。[5]

通过梳理国内近年来的调研不难发现,大学生在人格不完善、人际交往技能不足、各方压力交错影响的情况下出现自杀报告率逐年上升的趋势,生命观不够理性、对生命的认识有待深化,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部分学生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不够理性。多数大学生对生命与死亡在认识上比较理性,但一部分学生出现重视自身生命、对他人生命比较漠视的倾向,并且不能正确的看待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现实生活中自杀现象、伤害事件、校园暴力、虐待动物等负面事件频发也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尚未形成理性的生命观。

第二,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普遍比较浅薄。当前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深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淡薄,物质化、务实化追求为主,精神追求不高的倾向。部分学生重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对人对事偏激刻薄,不懂感恩宽容,以自己利益的满足为标准、不考虑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对生命价值理解的浅薄导致生活目标功利化、社会责任感缺失、伦理观浅薄等现象的出现。

第三,生命意义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普遍重视自我发展,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普遍存在生活迷茫、人生目标模糊、生活无意义感、无聊感。尤其在体验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后,表现出思想颓废、不思进取、虚度青春等各种现象。

通过梳理近年来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除了做好生命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外,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只有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生命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生命观、确立生命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三国内高校生命教育发展现状

与生命教育起步较早、发展完善的英美等国和台湾地区相比,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生命教育,主要将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中小学学生生命教育的工作方案,辽宁、湖南、黑龙江、上海、云南等省市结合工作方案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了未成年人生命教育。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必须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国家级文件中正式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的框架中。

当前国内各高校对生命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基本形成了完善的危机干预体系,但对教育环节的重视和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中小学生命教育开展的系统化、规模化、课程化相比,各高校尚未形成明确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生命教育选修课程,如复旦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研究》公选课,江西师范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公选课等。针对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高校需进一步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拓展教育渠道与方法、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加大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力度,真正实现全人教育的生命教育目标。

四心理取向下高校生命教育实践路径

根据对生命教育实践路径的分析,心理取向既是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实践取向,也是结合高校教育特点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功效的实践路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大多已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教育资源充足、教育手段丰富。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既能深化心理教育的内涵,也能以正确生命观的树立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将生命教育育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 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理性生命观的确立需要相应知识的讲授与教师的正确引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相关选修课能够传播基本的生命知识、澄清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价值取向。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确立明确的生命目标、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通过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进而引导学生承担起生命的责任,这一责任不仅是珍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还包括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意识到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

2 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引发对生命的积极情感体验

生命教育是触及灵魂的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生命体验的机会,通过切实的生命w验引发学生对生命积极的情绪情感,从而验证并强化已经确立的生命观,激发产生积极行为改变的意愿。以讲座、演出、宣讲会、心理剧、参观纪念馆等文化活动为载体,无论是感人至深的生命故事,逆境中顽强拼搏创造生命价值的事例,还是大型活动中志愿者们奉献青春的身影等,这些都能成为情感体验的积极素材。通过体验他人的生命历程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视,引发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最终产生践行正确生命观、追求生命意义的行为。

3 以社会实践为契机,激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生命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正确的生命观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与深化,以丰富的社会实践为契机能够触动学生在行为上做出改变,最终实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本质上的转变。高校应尽力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志愿者活动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热爱、感受生命的意义与自身价值;以创业实践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长社会经验;以素质拓展、野外生存训练提高学生生存技能、抗压能力与人际交往技能。社会实践不仅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长社会阅历的重要途径,更是最生动、最深刻的生命教育环节。

4 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加强对个体生命的关切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因此应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切实关怀每名学生的成长需要。在做好普及教育的同时,需要有针对性的对部分存在心理困扰、心理素质差、出现轻生意愿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以个体咨询或团体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从逆境中探索生命的希望,从而积极面对今后更广阔的人生历程。这一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作用,帮助学生在群体互动中认识自我、调试行为模式,并通过积极的人际互动激发积极情绪体验,从而深化对生命、对价值的理解。

5 以理论研究为指导,深化生命教育内涵

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多采用问卷法进行生命价值观、自杀意识调查,对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生命漠视的影响因素与干预路径的实证研究较少。调查研究中采用的问卷也并不是专门的生命价值观测量问卷,多以开放式访谈、主观幸福感问卷、生活目标量表、死亡态度量表等作为数据来源。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完善理论体系,明确评价指标、设计测量量表、探索影响因素与干预路径,以更加完善的理论指导生命教育实践。

除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高校不应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塑造、人格的完善与精神的培育,只有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心理取向下探索生命教育路径有助于高校更有效开展生命教育,预防危机事件发生的同时能实现生命教育的全覆盖,帮助学生在形成理性生命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命意义、实现人生价值,激扬青春、贡献社会。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2]卢雪和.超过1/4的被访大学生曾经有过轻生念头[J].数据,2006,(4).

[3]陈建梅等.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

[4]许海元,张艳红,付海玲.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值观;生命教育;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39(2011)03-0084-04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漠视生命、扭曲生命值事件的频繁发生,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上世纪就开始重视生命教育,现已达到成熟阶段,而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在我国大陆地区还未系统全面地展开。本文在与国外及港台地区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的同时,试对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实证研究进行述评,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奠定基础。

一、大学生的生命值观

关于生命值观的基本定义大部分学者持一致观点,认为生命值观是关于生命存在及生命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但对生命值观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还未达成一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哲学范畴的,如生命值观是人们对生命和生命值、目的、意义的看法,以及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如何实现生命值所持的基本观念…。另一类属于心理学范畴,国内关于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实证研究多采用心理学范畴的定义。具体来看,生命值观是指个体对有关生命及生命值、生命意义、人生理想、人生信仰和人生态度等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二、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近年来国内发表的关于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实证研究以测验法为主,其中除少数学者采用了造句的投射测验法之外,大部分研究又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相比而言。国外学者重视采用访谈法获得大学生生命值观实证资料的个案研究,如日本鹤田一郎发表了自杀未遂专门学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生命值的个案报告。关于生命值观这一概念,采用访谈法和个案法能获得更深层、更丰富的研究结果。虽有部分国内学者提及在问卷编制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访谈法和个案法,但缺乏详细研究过程的分析资料。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恰当利用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二)研究内容

国内学者在大学生生命值观研究上采用了维度不同和内容相异的调查问卷。综述来看有6类问卷,具体包括:(1)对死亡的态度、对自杀的看法和生命的意义三个研究维度;(2)存在值、目标值和规则值三个值取向维度;(3)生命存在意识、自杀行为认知、生命值感、自我生命体验和对安乐死的态度五个研究维度;(4)自杀的态度、对人生的规划、对生命的看法、对死的态度、为谁而生、为谁而死、生的最大追求等方面15个问题:(5)生命存在意识、生命责任意识、生命幸福意识、生命漠视行为认知、生命值提升、学校生命教育认同等方面25个问题;(6)对生命的认识、是否具有生存技能、身心健康状况、对自杀的态度、对暴力伤人的态度、对其他生命的态度、人生值与意义等方面27个问题。问卷的内容较为丰富,构成差异性较大,信、效度值得商榷,结果横向比较力较弱,大多是对大学生生命值观现状的调查。少有对其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大学生生命值观实证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取样范围

目前我国大学生生命值观实证研究的取样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江西、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有学者在云南贫困地区、西南地区、四川5•12震区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取样范围仍未覆盖全国,尤其是一些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区域。如东北和西部地区仍缺乏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不同生存环境下的人们具有各自特有的文化差异性会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不同的生命值观。关于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地域性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将为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大学生生命值观现状

国内有关大学生生命值观现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死亡态度、生活目标和生命值取向,本文也将从这四个维度阐述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生命值观的现状特点。

(一)大学生生命值观的类型

通过调查研究,学者们将大学生的生命值观总体上分为积极和消极两大类,具体分型上不同学者略有差异。有学者将其分为:珍爱生命、拼搏进取、悲观与困惑、狭隘的生命值观四种类型。有学者将其分为:珍爱生命、积极进取、悲观与困惑、冒险、狭隘和矛盾的生命值观六种类型。另有学者将其分为:珍爱生命、积极乐观、拼搏进取、悲观困惑、消极宿命、狭隘的生命值观六种类型。

(二)大学生生命值观的特点

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实证研究结果,可分别从生命意识、死亡态度、生活目标和生命值四个维度概括出国内大学生生命值观的特点,

1 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国内大部分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总体较好,生命存在意识强烈。与岛山平三对日本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一致,大学生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他人生命的关注。大学生对自然界生命的关注度不高。有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生命存在意识在性别、文理科和地区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女生的生命存在意识显著高于男生,理科生的生命存在意识显著高于文科生,来自农村大学生的生命存在意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贫困地区大学生的生命存在意识高于非贫困地区大学生,这些研究成果为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提供了实证参考依据,提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加强大学生对他人生命及自然界生命的关注,同时要注意对不同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2 大学生的死亡态度

国内关于大学生死亡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自杀有基本正确的认识,但对死亡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一年级大学生在死亡态度上得分最高,但各年级学生在死亡态度上的得分并无显著性差异。

与国内以死亡态度调查为主要内容的单一研究相比,国外及港台地区还开展了大量关于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评方法及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方式及成效等多方面的系统研究。日本大石和男研究了大学生的生命值观与死亡态度的关系。石田顺子等研究发现性格、宗教、是否有通过读书和电影鉴赏考虑过死亡的经历等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有影响,护理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死亡回避”强于其他年级,台湾Huei-LihHwang等研究评了生死学课程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生死态度的影响,发现在接受了13周形式多样的生死学课程学习之后,学生的生命意义有明显正向改变,且与他人的互动分享及个人的反思有利于促进这种正向改变。我国今后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应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研究成果,深化研究内容,为开展积极有效的生死教育提供依据。

3 大学生的生活目标

国际上有很多关于生活目标的研究,Harlow等研究发现是否有生活目标与个人的抑郁和低自尊直系统的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有重要借鉴意义。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多地关注生命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问题,却很少关注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双方契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笔者探讨的主题。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将重点放在道德与社会层面上,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的个体,而是重视个人价值支持个性化理论教育,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帮助学生适应环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测试总结其德育规律,以系统的科学理论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生命教育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对生存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更好地感悟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情调的追求和对生命状态的关怀,生命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生命情感氛围,对于培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因此,生命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若能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将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1.生命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生命教育内容,二者相辅相成

生命教育包括了生物与生理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不但从生理上和伦理上解决了个人生命与社会、自然及他人的关系,而且也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对心理方面的重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是从个体教育的心理机能出发,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优势,让学生通过个体的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从而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如大学生由于感情、就业、贫困等压力产生对生命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感悟生命意义,这样的任务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也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互包含为它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创造了条件。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生命关怀意识。”人文关怀是生命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上相遇后因为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理顺人与其他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首先,人文关怀不仅意味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健康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生命教育恰好是运用生命资源来培养人的道德与修养,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次,人文关怀必然是以尊重生命及个人尊严为起点,遵循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最终是以实现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它可以为个体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人的生命活动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获得发展。“关怀生命,关注生命发展,提升生命品质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其社会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它不但注重从心理体验中培养个体的心理素质,更加重视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生命的终极关怀,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及其个体生命价值对社会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人文关怀的意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成为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生命教育强调个体存在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从生命的体验中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握着生命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使生命个体在实现生命意义的同时提升生命的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立足于个体,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担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强调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在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途径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学、医学等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担负着直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重视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通过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消除来自高校生存环境的心理困扰,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贫困压力、交往压力等,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健康的人格。因此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应该着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之中去,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如课程内容应该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需求,课程目标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课程方法以学生全面发展规律灵活设置。

总之,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生命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构建一种重视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生命的巨大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以心理素质教育推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将生命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举措即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素质之中去,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推进生命教育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蔑视生命,存在自杀现象;二是学习生活中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三是面临就业、学业、情感这三大压力时,不能充分发挥生命的潜力,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而是一味地颓废。这三大难题不但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心理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开展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专题心理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生活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蔑视生命等问题,可以组织坚持自信、珍爱生命、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等专题心理教育活动,借用心理教育的技术手段来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实现生命教育的发展。

3.用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创造是人的生命力量,生命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态,个体的创造水平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从人的自我发展和本性出发,强调人的创造能使社会不断进步,而在这个进步中才体现生命的意义。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效果不佳,主要是以教师讲座与辅导的形式进行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但压抑了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它所造成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则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斥,也使学生的生命变得单一、僵化,让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搁浅,无法发挥学生生命自身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从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使他们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与把握,通过个体内在的体验、自我认知的方法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意识。如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生命困惑,不能单靠心理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的功能,从心理上进行辅导,并配以行为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这种方法的体验,使他们回归现实生活。

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情境教育,注重现实生活中生命的存在,以生命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改进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要实现双方的契合也需要改进教育方法,而实践活动可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首先,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的转变。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关注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也缺乏在实践中的体验,因此,学校不但要开设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而且要优化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专门设计生命教育实践课程的单元教育内容与目标,组织实施拓展训练类实践课程。

其次,要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进行拓展实践类训练,而且也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类与参观类活动,如引导大学生进入社会服务,关心孤儿、老人,进行扶贫助困活动,还可参观烈士陵园、戒毒所、预防艾滋病的展览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推向课外,拓展了学生视野,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深刻体验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契合的可能性,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是从社会与精神层面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创新双方契合的途径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质量。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6

马克思曾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其生命来自自然界,人类对自然界存在依赖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作为个体的人存在的共同体,和谐的社会有力地支撑个体的全面发展。生命感恩教育要求大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要心存感激,由此热爱生命,珍惜生活;知恩图报,学会感恩,用智慧的大脑、勤快的双手去服务社会,由此激扬青春,挥洒人生。

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回答的是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等问题,其基本命题是关于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责任,这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时光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积极思考生命的意义,探寻生命的价值,提高他们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认知能力,促使他们勇敢地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

生命意志教育

大学是半个社会,进入大学,意味着大学生已经一只脚迈进了社会。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思想比较单纯,面对接踵而来的学业、生活、恋爱、就业等压力,往往产生焦虑、迷惘、困惑等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个别学生可能发生危害生命等极端行为。生命意志教育要求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做好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计划地开展意志品格教育,培育他们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

1.以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搭建生命教育主平台

(1)开设生命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对各类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因此,开设独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大学生充分领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保护生命的本领和生存的技巧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然选择。

(2)加强生命教育在相关课程中的渗透。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等相关章节中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在大学语文、体育课、人体解剖学、护理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管理学等课程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理论。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开拓生命教育主渠道

(1)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防范高危人群中恶性事件的发生。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问题的普查,研究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注意跟踪、化解高危人群的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设立班级心理委员。通过多层次的网络体系,有效掌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排查大学生中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启动紧急响应机制,根据生命危机处理预案,第一时间处置自残、自杀等极端事态。

(3)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结合,对大学生实施人文关怀。一方面,应持续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另一方面,应对存在经济困难、学业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切实解决其实际问题。

3.以新媒体教育为基点,拓展生命教育新空间

(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开辟生命教育网站或专栏。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生命教育网站,通过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丰富的网络资源,借助自学、互动、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指导。以图书馆网站为依托,向大学生推荐《热爱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优秀的生命教育读物,开设阅读专栏、专题讲座、网络视频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关爱生命,感悟人生,提升生命品质。

(2)加强手机、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设。通过手机短信、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送生命教育的诤言,帮助大学生解读生命的内涵。围绕生命教育中的敏感话题和突出问题,开展互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启发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结合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及时组织专家点评,帮助大学生把握正确的方向,明辨是非,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和生命判断力。

4.以实践锻炼为抓手,强化生命体验教育

(1)加大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重。例如,开展情境教学,创设“和临终病人交谈”、“与爱滋病人对话”、“我在车祸现场”等生命教育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切身感受生命的珍贵与价值。组织“珍爱生命,美丽人生”的校园心理剧表演,组织“珍爱生命,拒绝”手抄报竞赛,观看《唐山大地震》、《可可西里》等视频资料,组织“脑死亡”、“安乐死”等课堂辩论,推动大学生对生命主题的深度思考。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定期举行消防安全、地震逃生、洪涝灾害防范、食物中毒、传染病等突发事故应对演练,增强大学生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应变能力。组织以“青春飞扬”、“我型我秀”、“温馨一家”等为主题的班级、寝室书画、摄影、征文、朗诵和演讲比赛,鼓励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拓展其综合素质。组织生命健康社团,宣传饮食、保健、预防艾滋病等生命科学知识,培养生命情怀,营造温情与仁爱的校园文化氛围。

(3)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走访妇幼医院、敬老院、孤儿院、戒毒所,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厚重、艰辛与曲折,品味人生的滋味。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大学生探险、露营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与辛劳。组织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到社区做义工,参加扶贫助学等青年志愿者活动,真切地感受社会脉搏的跳动,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生命责任感,做一个珍爱生命,敢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5.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探索生命教育长效机制

(1)建立生命教育领导机构。各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任负责人,学工部、宣传部、思政部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领导机构,研讨制定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生命教育方案的实施。统筹学校相关部门和教育资源,从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着手,为推进生命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育人机制。生命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方能取得实效。有关方面应该建立定期磋商机制,互通信息,发挥各自在生命教育方面的优势,做到资源共享、职责分担、取长补短、合作育人的目的。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校园丰富的人文资源,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推动生命教育可持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