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行业的背景介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快递行业的背景介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快递行业的背景介绍

快递行业的背景介绍范文1

低水平扩张难撑高增长

2014年,我国网购超过2万亿元,占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超过10%。在网购的拉动下,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收入达2040亿元,连续4年年均增幅超过50%,成为世界第一快递大国。

快递业务仅仅是电商物流其中的一部分。预计未来几年,网络购物规模有望超过10万亿,由此带来的电商物流量也将是“天量”。

然而,在“井喷式”高增长态势下,电商物流行业也面临诸多发展瓶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提供了一个数据:快递单价近年来不断下降,2005年平均单价为27.7元,到了2014年只有14.7元。“在劳动力、油品等快递成本要素逐年上涨的情况下,传统快递企业仅依靠低水平的扩张是难以支撑和维持的。”崔忠付说。

据介绍,我国物流干线运输、仓配和快递企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与国际同行业相比都比较低,核心问题是不具备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魏际刚认为,电商的高速发展需要很好的物流模式来耦合,否则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瓶颈和制约。“在这一背景下,电商物流企业特别是传统快递企业,仅仅依靠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将难以支撑,必须寻求‘互联网+物流’的破茧之路。”

实现“互联网+物流”融合

目前,我国的电商物流企业主要有自营模式和整合平台模式。自营模式的企业有京东商城、1号店等,平台模式的企业有阿里集团旗下的菜鸟网络物流等。业内人士认为,不少自营模式的企业在流程管控、配送效率、用户体验上取得了不错的客户口碑。

“无论什么模式,都要满足电商企业释放的物流需求。电商需求大、空间分布广,如果按照传统物流模式,很难满足需求。”魏际刚说,和传统物流相比,电商物流要满足用户的碎片化需求,有体验性、个性化、空间分布广的特点。

魏际刚认为,从理念、模式、流程到机制,电商物流企业都要适应新形势变化,实现“互联网+物流”的真正融合,才能适应电商的发展要求。

魏际刚认为,“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不是一家快递企业使用了信息技术就能实现,而是要实现将互联网思维深植于物流行业中。

电商物流新蓝海

我国的电商物流企业是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商发展起来的。发展“互联网+物流”产业,既解决了电商发展的短板,也将在更深层次上实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提升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清华大学物流与经济中心主任蔡临宁认为,“互联网+物流”的本质是基于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多赢的思维,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来整合社会上分散的物流资源,实现行业的协同发展。

在互联网领域,消费者通过供应链推动生产制造的过程,被称为“C2B”。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成为电商物流企业新的一片蓝海。

快递行业的背景介绍范文2

5月4日,成立未满两年的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以下简称“中邮速递”)获得中国证监会签发的A股上市许可,从而成为了中国快递行业的上市第一股。根据招股书显示,中邮速递将发行不超过40亿股,计划融资额为99.7亿元。这个金额有可能使其成为今年最大的一单IPO。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邮政集团以50%股权成为中邮速递的第一大股东,其余股东均为各省市邮政公司。目前,中邮速递在全国拥有营业网点4.5万个,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速递业务占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国际业务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同时,国际特快业务量在全球同类行业中排名第一。

中邮速递脱离“母体”中国邮政于2010年6月正式独立,注册资金80亿元,其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也于当日揭牌。在整个行业,中邮速递并不是新人,其EMS是中国开展最早、网络覆盖最广的快递先锋。

随着电子商务交易量的大幅增长,快递行业在多次加价后仍一片欣欣向荣,仅2011年的业务量增幅超过了30%。然而,中邮速递在这场揽件竞争中呈现“大败退”。有媒体报道称,其市场份额已经从2009年的90%骤跌至2011年的29%。清科分析师张亚男就向本刊记者指出,“目前中邮速递最大的问题是,长期欠缺的服务意识和市场运作能力。”因此,中邮速递选择在这时候上市不仅有助其加快业务整合,尽快落实政企分开的改革目标,更可助其重拾发展信心。

然而,快递行业已然饱和。据国家邮政局统计,中国的速递业企业大约有7000~8000家之多,但同时因人力、运输、操作等成本的不断上涨,利润率也一再被压低,这使得整个行业面临亏损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上市后的中邮速递能自我改写命运吗?

火速上市前后的故事

据中邮速递内部人士介绍,2010年新公司成立之后,首先将EMS快递和物流业务整合进来,并对包括邮政航空公司的人员、资产、机构等进行了重组。重组后员工约10万人。新组建的公司主要经营国内国际速递、合同物流、快货等业务,拥有邮政货运航空公司、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子公司,同时拥有EMS(全球邮政特快专递)和CNPL(中邮物流)两个品牌。

在邮政行业改革之前,EMS作为国内最早且在一段时间内唯一开展快递业务,它很早就为国内消费者熟悉,加之该业务兼具普邮的社会责任,因此其分布的地域之广、辐射人群之多,为快递行业开放后才成立的其他快递公司所不能比肩。即使内有顺丰、申通、圆通等民营快递企业的飞速发展,外有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和联邦快递 (FedEx)的“入侵”,中邮速递的实力仍不容小觑。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1年,中邮速递的营业收入为258.85亿元,远远超过顺丰、联邦快递公布的113.6亿元和36.11亿元的营业收入。有观点认为,这也是它能成为首个进军A股市场的快递企业的资本。

不过,也有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中邮速递能够迅速“过堂”主要原因来自于政策的照顾。按照IPO管理办法,发行人需持续经营时间3年以上,但经国务院批准除外。显然,经营不足两年的中邮速递却搭上了“特许”的幸运班车,顺利拿到上市的名额。上市后的中邮速递将展开什么策略来抢占市场引人注目?

曾经的“老大”

因EMS与中国邮政的“血缘”关系,有邮局的地方就有EMS的影子,因而中邮速递在网络建设方面无人能敌。清科分析师张亚男就指出,“中邮速递的先天优势不容忽视。”

然而,由于中邮速递所具有的国企服务意识差的“顽疾”未见完全根治,速度慢、费用高、服务差、响应速度慢及IT信息平台无力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其增长速度低于行业水平的外因。

国内快递业井喷式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繁荣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快递企业一半的业务量是来自网购交易,申通和圆通各自60%的业务量都是淘宝的电子商务订单。国内民营快递公司中更是出现了著名的“四通一达”,它们在抢占电子商务配送业务时因价格低廉而倍受青睐。

“我们用民营快递公司,就是看中它们价格便宜,除非是快递到不了的地区,没办法只能让用EMS了。”一位网店店主对本刊记者说道。在不考虑送达速度,对快递要求也不高的情况下,价格就成了消费者选择快递公司的标准。

在与民营快递中的“贵族”顺丰的竞争中,虽然EMS不再有“高价”造成的劣势,但却面临着响应速度慢的问题。据了解,顺丰速递在大城市中的网点分布广泛,住宅区、办公区域都设有营业网点,在收件、取件速度方面被称为“轻骑兵”。并且,顺丰的邮寄速度很快,排除天气等因素,大城市之间基本能保证次日到达。对于高端用户来说,顺丰的满意度比EMS更高。

在国际投递业务方面,EMS的市场份额也面临着被抢占的局面。DHL(敦豪)在2009年时,将之前收购的中国全一快递公司卖掉,专注经营国际快递业务。

而单纯抢食国际市场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随着WTO快递业过渡期的结束,国家邮政管理局日前表示,已有国外快递公司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承揽国内各地区之间快递业务的申请。而专注于服务企业及提供全程包裹追踪等增值是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竞争的砝码。

来自外部的竞争现状使中邮速递腹背受敌,原来巨大的市场占有率之“饼”正被吞噬。

中邮速递的困扰

除了来自市场上的竞争,中邮速递从国企向市场化企业的改革进程也面临着诸多内部因素困扰。

以往,中邮速递可以借用分布全国的邮政网络、邮政运输系统,通过邮政网点进行业务办理等优势,独立后这些优势将转变成制约其发展的劣势。

据《中国邮政报》的报道称:“由于专业经营、收入分配等原因,导致窗口人员对速递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有些职工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从这一点出发,只有加大揽投网络的建设,发展自己的揽件投递系统,才能减少对原邮政系统的依赖,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按招股书所述,他们将把募集资金用于车辆购置、飞机购置、各地邮件处理中心的设立以及IT信息平台的搭建方面。而花巨资购筑硬件服务的背后,潜藏着提升服务质量等软实力的决心。这是脱胎于央企的中邮速递在服务意识与市场规律方面顺应时代的表现。

另一个不能让中邮速递“轻装上阵”的因素是,2011年,在其控股的36家全资子公司中,包括辽宁、吉林、四川、天津等9省市的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及邮航与南京集散中心等11家子公司均亏损,占总子公司数量的30.6%,总计亏损额约1.38亿元。

快递行业的背景介绍范文3

2013年12月27日,中国证监会在官网了《2013年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终止审查企业名单》,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速递”)赫然在列,中止审查时间为12月20日。同一天,中邮速递也在官网公告称,经证监会批准,公司正式撤回IPO上市申请材料。对于撤回IPO的原因,中邮速递在官方公告中仅表示这是主动应对市场竞争的决策。

据本刊记者了解,中邮速递内部已决定实施战略调整,即将组织架构由原来的母子公司制调整为更适合网络型企业特点的总分公司制;同时对直营区域范围、管理层级进行市场化调整。而考虑到实施上述重大调整将影响上市进程,公司方面选择撤回IPO。不过,据接近中邮速递高管层的业内人士介绍,中邮速递此举并不意味着放弃再闯资本市场的可能。而中邮速递也明确表示,待上述战略调整到位后,将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再择机进入资本市场。

从表面来看,有“快递国家队”之称的中邮速递是主动退出IPO,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实则是其自身发展境况的式微,以及整个快递行业发展现状的倒逼。

近几年来,在“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和顺丰等民营快递的冲击下,中邮速递在快递行业中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而随着价格战的愈演愈烈,中邮速递在这个时间点谋求上市,势必面临市场份额和利润不可兼得的窘境,上市恐将得不偿失。另外,快递行业的上市潮传闻已久,除中邮速递外,圆通、韵达也相继了IPO计划,但至今尚无一家如愿上市。整个行业存在的竞争不规范、盈利能力低、管理模式混乱等问题,成为横亘在中邮速递及其他快递企业上市路上的绊脚石。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邮速递现在退出IPO是对的,目前的市场环境并不适合快递公司上市,更成熟的上市时机应是两年后。

曲折的上市路

中邮速递的上市历程一直充满坎坷。

早在2008年,中国邮政集团为了实现邮政竞争性业务和普遍服务业务的分业经营,启动了速递物流业务专业经营改革,将原中国速递服务公司更名为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将其作为管理全国邮政速递物流业务的平台。2009年,中国邮政集团又将邮政集团及各省邮政公司所属的速递物流专业相关资产无偿划转给该平台。2010年6月,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正式成立中邮速递,主营速递和物流两大业务。

2011年8月,中邮速递在正式成立仅一年后,就向证监会提交了IPO申请。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要求,发行人自股份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但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而中邮速递正是因为得到了国务院的“尚方宝剑”,才得以于2012年5月4日顺利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

根据其招股书申报稿显示,中邮速递拟发行不超过40亿股,发行后股本不超过120亿股,计划融资99.7亿元,用于南京集散中心及航空快速网主要集散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当时业界有分析认为,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照下,如果不出意外,中邮速递将成为国内快递第一股。

但事与愿违,在顺利过会后,中邮速递在证监会发起的财务专项检查中,却因未按时提交自查报告被中止审查(编者注:中止审查是指在申请人涉嫌违法违规被调查尚未结案;被证监会依法采取监管措施尚未解除;对有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须请求有关机关作出解释;申请人主动要求中止审查等情况下,应当作出中止审查的决定。当上述情形消失后,即可恢复审查)。当时,处在舆论中心的中邮速递被指存在重组改制方案带来关联交易的隐患,其招股说明书也因有4家子公司未经审计纳入2011年报,而被指存在审计漏洞。更为糟糕的是,在中邮速递被“中止审查”后,证监会的IPO审核大门在当年10月关闭,这让中邮速递的上市之路显得模糊不清。

2013年7月,中邮速递在按时提交财务自查报告,并进行一系列整改后,重新回归到“通过发审会”状态。彼时,中邮速递副总裁金任群对外表示,现在只待IPO开闸,中邮速递上市就水到渠成。

但谁都未能想到的是,在证监会宣布IPO将在2014年1月重启之前,中邮速递的“快递第一股”之梦破灭了。

行业倒逼

从中邮速递的解释来看,“应对市场竞争”是其选择撤销IPO的关键因素,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来自民营快递的巨大冲击,以及不断加码的价格战对其上市前景的不利影响,已倒逼其不得不重估入市的可行性。

作为背靠邮政集团的国有快递公司,中邮速递曾一度是快递业的霸主,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嗅觉敏锐的民营快递借机崛起,国企作风的中邮速递开始被后者弯道超车。据国家邮政局统计,在2009年-2011年内,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营收增幅分别达17.3%、20.0%、31.9%,而中邮速递在同一时期的对应增幅分别只有14.51%、12.88%、16.36%,连续三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不仅如此,近两年来,在资本推动下的快递业大打价格战,以低价和效率著称的民营快递更是如鱼得水,迅速壮大,而给人高价格、低服务印象的中邮速递却不断式微,市场份额屡屡失守。虽然在价格战的逼迫下,中邮速递也通过降价推出经济型快递品牌“e邮宝”,以及拓展电商用户等手段进行市场化转型,但依然无法改写市场大局。

据统计,“四通一达”、顺丰等民营快递已占据中国快递市场80%以上的份额,中邮速递的市场占比可能已不足10%。有分析人士指出,以民营快递所主导的价格战已导致整个行业竞争升级,未来两年内,价格战仍将继续在快递业肆虐。

一方面是不断下滑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是愈演愈烈的价格大战,中邮速递如果在这个节点上市,必然面临市场份额与业绩的两难选择。有分析人士就向本刊记者指出,如果上市,中邮速递就需要规范化经营,在价格战等市场策略方面将受到诸多限制,这势必会引发业务量下降,造成业绩难看,继而影响上市融资,这与其自身发展战略相悖。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融入市场参与价格战,即便上市,其未来的竞争力也会大打折扣。

除上述原因外,久未解决的体制之困也是拖累中邮速递上市进程的大问题,这也是其撤销IPO的目的所在。

一直以来,中邮速递内部都是母子公司架构,表面上看,各地速递物流业务的资产在分拆后都纳入中邮速递旗下,但实际上各省的速递物流公司还是各自为政,这造成中邮速递至今无法提升全网的运营效率和统一服务标准,这令其竞争力大打折扣。

而此番中邮速递以退市为代价,将原来的母子制架构改为总分公司制的决定,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认为,总分公司制可以减少管理层级,有利于进行扁平化管理。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也表示,这一调整有利于中邮速递建立对市场更加灵活的反应机制,对其市场转型有很大帮助。

上市条件不成熟

在业界看来,中邮速递临门一脚中止IPO,不仅意味着其99.7亿元的庞大募资计划化为泡影,五年来为上市所做的巨额投入也阶段性落空。更重要的是,其退市背后也凸显出目前整个快递行业上市条件和环境的不成熟。

近几年,在电商业务激增的大背景下,我国快递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频频受到资本青睐,但快递企业在业务量猛增的同时,却面临着毛利率水平偏低的残酷现实。另外,随着实力强大的外资快递公司加速进军国内市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国内快递企业不得不烧钱进行跑马圈地,由此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而上市融资也就成为了唯一的解决方法。

自去年开始,快递企业与资本的联姻明显加速——去年2月,全峰快递获得力鼎资本等三家私募机构(PE)的2亿元投资;5月,中通速递宣布获得红杉国际等PE提供的3000万美元资金;8月,有着“贵族快递”之称的顺丰速运也宣布获得中信资本等的投资;除此之外,圆通、韵达也都相继传出上市消息。

有快递公司高管表示,风投一旦进入,就意味着公司必须走上市“这条不归路”,但是,整个行业在商业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的不规范,与上市要求还相差甚远。

一位申通高层就向《IT时代周刊》表示,快递公司上市,必须达到80%以上的直营率,但目前几大民营快递企业加盟店数量都在99%以上,如果要上市,就必须增加优质资产,让加盟店转为自营店,以便顺利通过证监会审核,而这将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对民营快递来说难度不小。

另外,加盟制所导致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尤其是去年11月圆通旗下加盟企业造成的“毒快递”事件后,监管部门对快递公司内控风险措施的审核无疑将更加严格,这也让快递企业的上市之路更加举步维艰。

快递行业的背景介绍范文4

关键词:Android;APP;社交媒体;快递圈

中图分类号:TP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131-02

目前,快递行业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行业,快递也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传递方式。因此,设计一款有关快递的app会对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但是目前的市场上关于快递的APP软件在这一块还是很薄弱的,并没有主观的在进行这方面的设计。快递圈app是一款集功能性与社交性的手机APP软件,用工具性的功能产生黏性、聚集用户,再利用社交功能来带动活跃度,客户类型分为快递员与使用快递的人群,其中80、90后的年轻人为主。本软件提供了一个社区化的信息交流平台,以都在使用快递业务这个共同点,发展信息上的交互并延伸,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意义。

1 需求分析

快递圈APP主要是为帮助快递员更加方便地处理快件和快速派件以及业务关系不稳定的问题,也为了帮助普通用户更加实时方便的跟踪快件和即时的向快递员反馈问题以及方便用户和快递员之间的交流。基于Android移动终端的社交应用软件APP,快递员和普通用户使用安卓2.3版本以上的移动终端,打开本软件,通过简单的注册和登录即可使用本软件提供的功能。

快递圈小助手主要包含客户端用户操作、后台服务两部分构成。功能模块分为五个部分(如下图所示):用户登录、注册模块、业务模块、社交模块和个人模块。用户登录模块包括用户登录功能;用户注册模块包括用户注册功能;业务模块包括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查询快递相关信息(查询快递、快递员相关信息)、城市人气排名、业务统计等功能;社交模块包括信息模块(圈子模块、消息模块)、我的空间模块、各种用户专区模块(女生专区模块、男生专区模块、快递员专区模块)、问一问模块;我模块包括软件简介与更新模块、用户模块(会员中心、个人中心、我的关注、我的粉丝、个人钱包);后台服务主要是与客户端进行交互,处理客户端的相关业务,并将处理的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以下是对个具体模块功能描述:

1)用户注册:需要输入电话号码,获取短信验证码,正确输入验证码之后,完整输入个人信息即可完成注册。

2)用户登录:通过输入手机号码和密码进行登录,如果忘记密码,可以通过点击忘记密码找回密码,也可以通过动态密码进行登录。

3)拨打电话:输入对方电话号码拨打电话,如果用户的金币低于0则无法拨打电话。

4)发送短信:添加要收件人的电话号码,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动态的添加电话号码。用户也可以选择短信模板以及自定义短信内容来群发短信,如果用户的金币低于0则无法发送短信。

5)查询快递:通过点击扫描按钮直接扫描快件条码或者二维码获取快件编号,或者是手动的添加快件编号,并且需要选择快件的发件单位即可实时的跟踪快件的信息。第一次获取快件信息之后,用户可以备注快件的信息,方便下查询。

6)快递员信息:显示给该用户派件的快递员信息,以方便用户与快递员之间的联系。

7)明星快递员信息:直接显示附近按人气从高到低排名的快递员信息。

8)城市人气排名:直接显示附近按人气从高到低排名的用户信息。

9)业务统计:直接显示用户本月的业务统计数据和历史的业务统计数据。

10)圈子:包含两个选项卡,分别显示附件的用户发表的说说和所有的用户发表的说说,用户可以对说说进行评论、转发、点赞,对评论可以进行回复。

11)消息:实时的获取系统通知(包括系统更新、评论、转发、点赞、收礼物)。

12)我的空间:显示头像和昵称,用户发表的说说,以及用户关注的人发表的说说,用户可以对说说进行评论、转发、点赞,对评论可以进行回复。用户收到礼物的数量,点击礼物可以查看礼物详情列表。访客数量,点击访客可以查看访客详情列表。留言数量,点击留言可以查看留言列表,并且可以给用户留言。

13)女生专区:直接显示女生发表的说说。

14)男生专区:直接显示男生发表的说说。

15)快递员专区:直接显示快递员发表的说说。

16)问一问:用户提问,其他用户看到问题可以做相应的解答,来解决用户心中的疑惑。

17)软件简介:软件的介绍。

18)检测软件更新:检测更新软件版本。

19)会员中心:显示会员特权以及开通会员的入口。

20)个人中心:显示和修改个人信息。

21)我的关注:显示我关注的人的信息列表。

22)我的粉丝:显示关注我的人的信息列表。

23)个人钱包:显示个人金币余额,以及充值。

APP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2 设计与实现

现以用户注册、问一问功能模块为例,说明APP的设计以实现业务流程。

2.1 用户注册模块

打开快递圈小助手,点击新用户注册,进入电话验证界面,输入电话号码,获取短信验证码进行验证,验证通过之后,进入注册界面进行注册,注册成功之后,即可自动登录到系统,登录成功之后用户即可使用提供的所有功能。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2.2 问一问模块

用户通过点击问一问进入问题列表界面,然后点击提问,进入提问界面,在文本框内输入所想问的问题进行提问并发表提问;当点击问题列表中的条目时,可以进入问题详情界面,查看提问记录;在问题界面也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提问,如果想要回答,可在问题详情界面点击回答,进入回答问题界面,回答有关问题并提交,这时点击回答列表中的条目进入答案详情界面,即可查看到有关问题和自己所做的答案。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3 应用与分析

本系统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快递行业,为快递行业提供一个方便的应用平台,快递员可以借助业务模块轻松的群发短信或者是打电话通知客户取快件;普通用户可以通过业务模块实时的跟踪自己的快递信息;社交模块提供了一个社区化的信息交流平台,以便在使用快递业务这个共同点,发展信息上的交互并延伸;普通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和快递员之间进行交流,这就打破了快递员和普通用户之间不光是简单的派件和取件关系,也能够增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增加普通用户和快递员之间的业务往来和社交的需要。这些设计与功能极大地改善了当前快递中存在的不方便的地方。

本系统采用的是C/S设计模式,Client主要是发送请求和显示请求的数据,Server主要是负责拦截用户的请求,做业务处理和将处理的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交互的数据格式采用的是JSON,可以极大地降低客户端和服务器通信时的流量。

当然,系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支付功能还没有实现,因为需要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达成协议,目前还不具备一定的资质,如果后续可以接入到三方支付平台,相信会很快将支付功能集成到系统当中。系统的耦合度也较高,不利于扩展,在后续版本中,需要改进这些问题,使系统更加完善。

4 结束语

快递行业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行业,快递员的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比较小的数据显示平均一个快递员,与他经常发生业务关系的人群大概是八九十位,与他发生过业务关系的可能涵盖了地区的70%左右。因此,在快递行业兴起的时代,设计这款快递圈APP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目前,快递圈APP还处于上线和推广的阶段,因此,初步的设想就是先带动一部分用户,听取用户的反馈,通过用户反馈的问题来完善我们的系统让快递圈能更好地适应大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鹏,黄忠. 基于Android和STM32的新型智能快递终端的研究与设计[J]. 科技广场, 2014(8).

快递行业的背景介绍范文5

与之同步上涨的是顺丰速运创始人、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的身家,据粗略计算,这位创始人的身家已高达1490.3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快递新首富。不过,不差钱的顺丰光环之下,并非没有隐忧。――面临前有劲敌阻挠,后有新秀赶超,利润日渐微薄的不良状态。顺丰速运上市后如何再“顺风”,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从6个人一路走来的顺丰速运

1993年,22岁的王卫拿着从父亲那里借来的10万块钱,在广东顺德创立顺丰速运,那时公司仅有6个人。人手不够时,王l亦会亲自上阵,时而背双肩包、拖着行李箱,时而骑摩托,往返粤港两地。

作为国内快递行业的龙头,顺丰控股起步于实际控制人王卫所经营的顺德与香港之间的即日速递业务。1996年,顺丰开始涉足内地快递。到目前,顺丰在国内和国际快递业务上均有布局。顺丰控股合并利润表数据显示,公司2013~2015年的营收分别为273.82亿、389.11亿、481.01亿。

有快递业内部人士认为,顺丰控股的营收数字保持如此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得益于快递行业大环境的发展。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快递市场业务量达到206.67亿件,业务收入达到276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35.4%。另一方面,顺丰的自营模式也保障了服务质量和体验,为其提供了较好的业内口碑。目前,顺丰的国内快递网络覆盖全国320余个地级市、2500余个县区级城市、7800余个乡镇。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顺丰已经在快递行业内享有相当高的名气,坊间甚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的快递分为两种:顺丰和其他。目前,它的客户包括苹果、华为、小米、中兴、优衣库、中国平安、戴姆勒等等世界顶级企业。

数据显示,目前顺丰的经营规模、网点覆盖和市场份额仅次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EMS),在中国快递企业中排名第二,在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中则排名第一。在那个时代,顺丰和华为、老干妈等企业被称为是中国未上市的良心企业,这样的市场份额和品牌效应,资本自然不会放过。

有消息称,2004年FedEx策划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曾经接触过王卫,希望以40亿-5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顺丰,但被王卫拒绝。随后,寻找王卫的PE/VC越来越多,一位咨询公司的董事长甚至透露,包括花旗在内的很多美国投资商曾经找到他,希望他能够撮合注资顺丰的交易,一旦成交将付给1000万美元佣金。

顺丰速运官方微博甚至公开回应融资传闻:“一直以来都有资本找顺丰洽谈,但顺丰并未与任何资本签订任何协议。感谢大家对顺丰的关心!”江南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钟晓琳则称,“早就听说顺丰要融资……老板只对国字号的PE感兴趣!”中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联盟理事、汉森世纪供应链管理咨询副总经理黄刚则表示:“面临全球快递巨头渗透中国,国进民退的经济环境,以及自身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顺丰最缺的不是钱,缺的是红色靠山。”

2013年,顺丰宣布与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三家具备国资背景的大鳄签署入股协议,三家机构投资者总体投资不超过顺丰25%的股份,成为顺丰的新股东。有消息显示该笔融资金额在40亿元左右。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参与融资的三家企业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都是国有资本大鳄,顺丰与其联姻看重的不是资金而是“路子”。元禾控股的前身是苏州创业投资集团,其核心业务包括我国第一只国家级VC母基金、我国规模最大的天使投资基金和我国首家科技金融超市等,投资项目中有28家企业已上市或过会;招商局集团是国家驻港大型企业集团,其2012年利润总额263.15亿元,母公司净利润146.22亿元,集团利润总额在各央企中排名列第十位;中信资本的核心业务包括直接投资、房地产基金、结构融资、资产管理及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超过40亿美元。

从加盟到自营,顺丰速运崛起的背后

从快递行业初起,就存在两种运营模式的交锋。

一种是加盟模式。总公司收取加盟费,负责提供货源及必要技术指导。但是这种情况往往带来一个负面影响,就是上情不能及时下达,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

另一种是直营模式。即所有快递点、城市配送站、仓储均由总公司直接创建,人员安排一律听命于总公司。顺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创立初期,顺丰为了快速占领市场,采用流行于中小企业中的分公司加盟商制度,每建一个点就迅速注册新公司,聘请熟悉当地市场的能人来管理。分公司所有权归顺丰所有,但地方经理具有独立的行政、人事、财政、经营管理权。彼时,顺丰没有统一标识,各地快递员服装也并未得到统一,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这种模式引发了王卫的反思:“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分公司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也留下了客户资源全部掌握在分公司手中,管理协调不力、服务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分公司做了什么事情,总公司必须负全责。”王卫将那些具有极大经营自的加盟商称为“地方诸侯”,21世纪以来,他开始对各地加盟商展开轰轰烈烈的“削藩运动”,成立总部,将地方站点的经营权收归自己手中。

在推进直营政策的末期,王卫对一些“钉子户”下了最后通牒,称必须把公司股份卖给他,否则就从顺丰“滚出去”。这一做法遭到加盟商的拼命抵抗,甚至有传言称有人雇佣境外杀手谋害王卫,虽然这种说法未经王卫证实,但这之后,王卫在任何地方出现,身边都会有几个“彪形大汉”做保镖。

2002年,顺丰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了自己的企业总部,将自身定位于国内高端快递。此后,顺丰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2004年,顺丰销售额为13亿元;2010年则增长至12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50%,利润率30%;2013年,顺丰营业额则达到280亿元,净利润约为12亿元,快递量约11亿件。2014年,顺丰的年营业额突破400亿大关。

另外,顺丰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截至2012年底),优于国际物流巨头UPS,与美国联邦快递、EMS相当,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则优于EMS。

黄刚表示:“自营模式前期投入相对较高、速度慢,但后期对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的保障是比较有效,对各业务环节有较强的控制力。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直营的模式也和顺丰立足于商务和中高端快递市场的定位相吻合。”

“不上市”的顺丰上市了

时间退回到2016年2月18日,此前声称“不上市”的顺丰《上市辅导公告》,拟在国内证券市场IPO,但随后顺丰改变IPO计划,寻求借壳上市。

和其他民营快递相比,顺丰一向以商务快递和中高端网购市场为主,单件收入较高,在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快递行业算是一个典型的“高富帅”。但在2013年融资后,顺丰还是启动了上市程序。

2016年5月30日,鼎泰新材公告,顺丰控股拟借壳登陆资本市场。交易方案显示,鼎泰新材将全部资产及负债作价8亿元置出,与拟置入的作价 433亿元的顺丰控股100%股权中等值部分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鼎泰新材以10.76元/股发行约39.50亿股支付;同时公司拟以不低于11.03元 /股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80亿元。

不过,在证监会严管借壳上市的背景下,顺丰控股两次对重组方案进行了调整。2016年10月12日,借壳方案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12月,王卫任上市公司总经理,鼎泰新材原管理层辞职,完成置出资产。今年1月份,顺丰控股完成过户手续及相关工商变更登记事宜,基本完成资产重组。

从鼎泰新材2016 年5月23日重大资产重组公告,到10 月11 日获得通过,仅用141天完成了借壳上市。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上市的主要资产为顺丰的速运物流业务部分,尚有商业、电商、金融等诸多业务并没有包含其中。

早在2011年,王卫接受采访时表示,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他认为,上市后,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是不利的。这段言论在业内广为流传,并且被解读为“顺丰承诺不上市”。顺丰现在为何违背当初的“承诺”呢?

2016年10月21日,圆通速递正式借壳大杨创世登陆A股,成为国内快递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几天之后,中通快递成功登陆纽交所。有中国民营快递业“黄埔军校”之称的申通快递,也在201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更名成功,成功借壳艾迪西。2017年伊始,韵达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15年快递行业市场份额,圆通14.7%、中通14.3%、申通12.4%、韵达10.5%、顺丰8.2%。每日经济新闻指出,目前国内几家主要民营快递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都在10%左右,未来可能形成三巨头的行业格局,每个巨头分享20%~30%市场份额。

外界普遍认为,眼看昔日的小伙伴一个个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作为快递业“一哥”,顺丰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上市让自己更有竞争力,顺丰的“变卦”也在情理之中了。

现金流隐患被忽视

之前一直不想融资,只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的顺丰,为什么现在也要火线借壳上市了?有媒体分析认为,顺丰缺钱无疑。

近三个交易日里,顺丰的主力与散户的资金分化比较明显。2月23日至27日,主力资金连续三个交易日呈现净流出。而相较之下,散户资金则持续净流入。

这说明主力资金已经开始离场,而散户还在追入。这种疯狂会以没人再接棒戛然而止,最痛的就是买在最后一个涨停路上的那群人。以2016年业绩计算,顺丰控股当前的市盈率为90.9倍,是圆通速递的1.73倍、韵达股份的2.1倍、申通快递的2.45倍、中通快递(ZTO.N)的2.47倍。

此外,顺丰控股的市盈率显著高于深市的市盈率,截至2月27日,深市的市盈率为30.4倍。而这家一直号称不上市的公司为何急于在2017年上市了?很重要的原因是缺钱。虽然当前各大自媒体都在吹捧顺丰2016年赚了36.93亿元,是圆通、中通、申通、韵达利润的总和,但是缺钱是其上市的原因,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作为近几年中国最赚钱的快递企业,顺丰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管送快递的公司。早期,顺丰的经营范围主要是速运、物流、仓配、商业等四大板块,现在则划分为速运事业群、商业事业群、供应链事业群、仓配物流事业群、金融服务事业群来独立运营,业务涉及速递、生鲜电商、跨境电商、金融支付、无人机等。

随着摊子越来越大,顺丰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从市场口碑和表现来看,这几年顺丰的业务发展并没有出现大的倒退,唯一可以解释的,可能是投资力度远大于业务增长速度造成了利润降低。

作为直营模式,顺丰的资产负债率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速运物流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 58.59%,顺丰资产负债率为60.27%。业内人士称,而随着顺丰扩大业务规模,未来在中转场建设、航材购置、冷云车辆以及温控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资本 投入只增不减。

从2015年的一份数据报告中,就能看出顺丰现金流的状况。截至2015年12月31日,顺丰控股拥有货币资金36.2亿元、理财产品余额 67.06亿元,短期内可用于支付的款项合集为141.53亿元。不过,截至2015年末,顺丰控股短期借款65.85亿元、应付票据1.9亿元、应付账 款30.95亿元、应付职工薪酬26.65亿元、交税费5.75亿元、应付利息1483.68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73亿元,短期内需支付款项合计137.89亿元。

媒体分析,静态来看,顺丰控股可用于支付的流动资金仅有3.6亿元,相对于顺丰巨大的体量,流动资金明显不足。而腾讯、阿里巴巴,甚至是京东的自由现金流分别为141亿元、49亿美元、167亿元,而亚马逊的自由现金流高达136.56亿美元。

“上市非上岸”:各业务危机四伏

顺丰光环之下,并非没有隐忧。从大环境看,快递行业增长势头已经逐步探到天花板,而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膨胀,顺丰以前那种高速扩张的势头或已成为过去时。外部竞争对手逐渐成长,内部生态建设瓶颈难以突破。业内人士指出,此时王卫风光无限,实际上却多少有些内忧外患的意味,前路依然艰险。

“顺丰最强的优势在人,最大的危机也在人。”杨达卿向顺丰指出两个事实:一方面中国部分地区快递人力成本已经占服务总成本50%~60%。直营企业的包袱越来越重,技术淘汰低端人力是未来五到十年的趋势。

另一方面,行业趋势正在体现物流大数据平台将成为超级物流大脑,物流向智慧方向转变。“如果拥有国内最大规模人力队伍达34万人的顺丰意识不到,今天的人力优势或是明天发展的劣势。”

除了人力危机,顺丰目前在电商也面临挑战。顺丰之所以利润比三通一达的总和还高,是因为其极高的客单价。比如,发全国顺丰已经涨至23元,而三通一达只需12元;发同城,顺丰需要12元,而三通一达只需6元。如果算电商收单价格,三通一达更便宜。

另外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推进,三通一达的效率也会逐步提升。再看阿里系,阿里巴巴相继入股苏宁、海尔日日顺、圆通,就是为了谋求物流与电商业务的打通。而且通过“菜鸟网络”把电商订单信息实现精准化的匹配,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杨达卿认为,各物流商服务大致相仿,决胜在于谁的产业生态“护城河”更宽、更大,这方面顺丰会更多直面京东生态圈内京东物流,阿里生态圈的苏宁物流和海尔日日顺物流等挑战。

面临来自外界威胁的同时,顺丰内部的瓶颈也不少。与诸多巨头一样,近年来顺丰也在全领域布局,先后跨界商业、金融等板块。但值得注意的是,顺丰在这些领域并不像在快递物流行业一样出色。顺丰优选和嘿客是顺丰在商业领域较为知名的项目。

然而,顺丰优选成立以来频繁换帅,线下业务台柱子嘿客也处境不佳。此外,顺丰金融资产还有去年宣布将从顺丰控股剥离的合丰小贷、乐丰保理与顺诚融资租赁资产等。在顺丰内部,物流的绝对优势不言而喻,但另外两个板块尚处于成长阶段。

进驻社区的顺丰优选线下店,周围密布着多家成熟的便利店品牌;到家配送模式也面临着不少高流量平台的激烈竞争。业内分析称,在社区商业市场培养初期,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和消费者的认知过程,同时还要面对线上线下强劲竞争对手的夹击,这对顺丰的资金和决心都是考验。

对于顺丰在商业和金融板块的发展,一位顺丰的区域高管表示,对顺丰的商业板块了解不多,但金融板块尚处于推广阶段,内部人士使用率也不高。该区域高管坦言,“微信和支付宝都很方便,也不能强行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外部竞争对手逐渐成长,内部生态建设瓶颈难以突破。业内人士指出,此时的顺丰尽管光鲜,实际上却是困难重重。

“马太效应”显现

众所周知,顺丰是一家做快递起家的公司,可是如今,它绝对不只是送快递这么简单。顺丰速运的官网上写到:“基于物流,融通金融,流通商业”,它的目标是成为综合性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不过在进行多元化探索之前,顺丰需要将自己的基础夯实,巩固自己在中高端市场的地位。

根据2016年的财报,从业务方面来看,“速运物流”业务为公司贡献了 99.4%的营收,其中“国内实效产品”贡献的营收超过460亿元。但观察速运物流业务的构成可以发现,其新兴业务开始提速,比重也在逐步增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顺丰的国际快递业务的营收2016年超过11亿元,尽管占总营收不超过2%,但是相比于2015年增长超过300%,是顺丰目前增长最快的业务。根据顺丰的介绍,国际业务现有客户约9.3万个,过去三年国际业务同比增速达70%以上,未来两年服务范围将增长至260个国家及地区。

让我国快递业走出国门、进军海外市场也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目标。除顺丰外,其他几家快递公司也在大力拓展自己的国际业务和综合实力。在几大快递巨头主业高增长的同时,他们纷纷完成从非上市公司到上市公司的身份转换,而行业“马太效应”正逐渐显现。

1月24日,韵达公告称,拟以现金方式对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增资2亿元,增资后其和全资孙公司云韵投资合计持有丰巢科技14%的股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韵达之外,申通、顺丰、中通等也联合参与丰巢科技25亿元A轮融资。

这家备受巨头青睐的公司主要产品为面向所有快递公司、电商物流的24小时自助开放平台――“丰巢”智能快递柜。不少媒体解读为,这是一场“三通一达”和顺丰联合丰巢对抗菜鸟物流的合纵游戏。不过,当事几方均没有回应这一说法。

此外,申通快递也投资设立全资孙公司申通国际,布局跨境快递相关业务。申通董事长陈德军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达“未来不排除会有一些对上下游企业的重组和兼并”的想法。

圆通快递也宣布投资15亿元在南宁建设圆通广西区域总部基地及航空枢纽基地项目,与南宁市一起,布局面向东盟的国际业务总部、国际转运中心和国际航空基地等项目。

快递行业的背景介绍范文6

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本市场还没有一家快递业的上市公司,但这并不妨碍快递业成为这个时代的焦点,过去两年火爆的电子商务让这个行业快速膨胀。

但第一个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的民营快递公司星晨急便还是倒闭了。

“公司解散了,阿里(巴巴)7000万,我的5000万全部赔光了。现在客户的2000多万货款加盟商非法侵占,也不能返还。1400多名员工两个多月没有工资,我已倾家荡产。做生意有赔有赚,现在公司赔本了,恳请大家一起承担,在此真诚地向大家说一声:对不起了。”

10天前,这条夹杂着真假陈平疑问的短信,在被物流业内以及行业媒体相继转发后,蝴蝶效应般迅速产生巨大影响。

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河北等地的全国直营中转站全部暂停业务,北京总部人去楼空,广东总部名存实亡,上海区分公司的总包商和众多加盟商为了追回之前垫付的加盟费和保证金,矛头对准陈平兄弟的宅急送,将位于上海浦东区的一处宅急送仓库包围封锁。星晨急便此前并购的快递企业鑫飞鸿也正图谋自立。

紧接着就是撇清。针对之前与星晨急便・鑫飞鸿的合作,宅急送发表声明称,与星晨急便无任何资金往来,也无任何合作股权关系。

陈平背后过去的财团,包括他的二哥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大哥宅急送董事长陈显宝,还有一度为他注资7000万元的阿里巴巴马云,面对“星晨之变”都集体保持沉默。

“没钱一切都是空谈。”陈平最近几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态。

尽管目前尚没有明确数字统计陈平此次欠下的债务,但仅仅可见的80台货运车押金、拖欠路费、油费就已经近千万元,再加上加盟商的押金、滞留货款,这个数字绝对是惊人的。无论陈平如何承诺不离开快递行业,或者东山再起,也都必须先解决目前这些欠债。

50创业

50岁知天命,有的人选择提前退休,有的人却从头开始。

2009年,陈平刚好50岁。这年,陈平选择离开一手创办、苦心经营15年的宅急送,重新开启快递事业。

其实在宅急送的陈平就表现出了不计成本扩张的赌性。

陈平一直想做以个人为客户的小件物流,在快递领域,小件物流的利润是最丰厚的。2006年左右,以顺丰为代表的民营快递正是在小件物流上做得风生水起,其营业额早已远远超过以企业为客户主营项目物流的宅急送。早在2004年,据说顺丰的营业额就已经达到了13亿元。

但做小件物流需要铺设密集的网络和充足的人力,宅急送需要巨额的资金来实现转型,甚至是再造一个宅急送。正在这时,美国华平找到了陈平,经过谈判,华平和宅急送达成合作意向:在次年(2008年)向宅急送注入3亿元人民币,以换取部分股权。

虽然华平的资金还未到位,但2007年陈平主导的改革已经开始。陈平不顾公司其他管理层反对,决定推进由项目物流为主向小件物流转移的战略转型。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宅急送在全国建网点近3000个,新增300辆地面物流班车,新包租航空线路200多条,新招小件操作人员6000多名。

那时宅急送的快速扩张引起了轰动,部分媒体和业内人士都用“疯狂”一词来形容这一举动。然而就在此时,一场危机突然降临。2008年5月,宅急送正式与华平达成投资协议,但华平分期注资的方案却在商务部审批受阻,加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华平在全球范围内收缩投资,3亿元最终落空。这让陈平措手不及。

到2008年8月份,宅急送的资金已经十分紧张,企业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到这时,为进行转型,宅急送已经陆续投入近2亿元,也已经忍受了一年的亏损期和管理混乱,原先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

改革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公司内部积累多年的家族矛盾、战略方向的分歧以及对陈平的质疑,终于在2008年第三季度再次爆发。

董事会内部对是否继续转型发生了严重的争吵,宅急送的董事、也是陈平的二哥陈东升在2008年8月份的一次经营会议上指出,金融危机将会影响实体经济,公司必须进行战略调整,稳健过冬。其他高管也认为公司需要更稳健和现实的发展,这与陈平的扩张思维产生分歧。宅急送的董事会分为两派,为是否坚持改革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陈东升一直坚持不稀释股份,其掌握了最终拍板权。2008年9月,宅急送董事会做出决策,大面积收缩战线并裁员3000余人,以期开源节流度过难关。2008年10月,宅急送宣布陈平因身体原因暂时休假,由其大哥、原公司常务副总裁陈显宝担任执行总裁,主持工作。很快,宅急送迅速“拨乱反正”,将工作重心重新放到普件业务,小件业务则全面收缩。陈显宝提出了“盈利、稳定、质量、规范”的“”和“注资金、换班子、调战略”的“三步走计划”。宅急送开始大规模裁员降薪并削减网点,裁员幅度高达25%。等陈平11月底再返回宅急送时,宅急送已经退回到了2007年未改革前的模样。

陈平推行9个月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陈平也意识到,自己想让宅急送转向小件物流的愿望已经很难实现,二次创业的想法便开始萌生。

“再见了,这不是我的心里话……我不得不离开这个让我梦牵魂绕的大家庭,在我即将进入50岁天命之年,去重新寻找在宅急送未实现理想的新途径。”

离开宅急送的陈平,并未放弃快递业,在经济萧条之际,他选择投入全部身家重新创业。

2009年3月,陈平创办了快递公司星晨急便。和宅急送等传统物流公司不同,星晨急便是为电子商务做物流和资金流的配送,将专注于小件包裹和快递。吸取了在宅急送的经验,在星辰急便,陈平占据51%的股份,担任公司董事长。不论从控股股东还是董事会成员的选定,他都极力避开家族企业的色彩。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之后这个没有家族色彩的星晨急便并没有成功,也许就像陈平的大哥陈显宝对宅急送2008年遭遇危机所总结的一句话:很大程度上是管理的原因……

“双过剩时代”的悲剧

这是一个在资本与商品双过剩时代的创业故事。

就像陈平的二哥陈东升所言,金融危机的到来,会影响实体经济,这让过剩的商品在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中变得异常费力,这时顺应去库存化趋势的电子商务登台了,这些电子商务最起码能让这些过剩商品以稍高于成本的价格卖出去,帮助过剩商品实现那艰难的一跃。这在穷人占大多数的中国,肯定是有市场的。

这又是一个资本过剩的年代,过剩的资本就像大潮一样把电子商务这艘船体还遍布窟窿的大船冲到了商品过剩与资本过剩时代的浪尖上。电子商务的爆炸般膨胀,也催肥了其产业链条上其他产业,其中就包括快递业,星晨急便的陈平好似看准了这片蓝海,跳了进来,但要命的是,制造业处在“微笑曲线”的低端,而快递又在制造业的低端,网购为了降低成本,使得针对电子商务的快递公司利润极低,无利或微利。目前快递行业利润率已从2005年的20%下降到约5%。

不能不说,陈平的创业是商品过剩时代的悲剧,在由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中星晨急便收获到的只是蝇头小利,而且这些蝇头小利也由很多人在抢。

“选择电子商务的定位是没有错的。但我只看到了这块蛋糕很大,却没看清谁在吃。而一头扎进去的星晨急便,遇到了两块啃不动的硬骨头。”陈平坦言。

拿到了阿里巴巴的投资后,星晨急便开始做C2C的电子商务快递业务,但很快发现,淘宝200万个卖家、1800万单的包裹业务,几乎都为“三通一达”垄断,这些加盟商具有双重身份:卖家和快递员。

2011年3月,在发现这个模式之弊之后,星晨急便放弃了C2C业务,转向电商垂直B2C业务,如京东、凡客、亚马逊等。

但随后发现,这些B2C业务型的商家,他们有自己的物流体系,有自己的班车、仓储中心,很难找到合作的切合点。

“这些纯电子商务商家把快递利润高的区域留给自己,把难啃的骨头留给了我们。比如,最难送的边远农村区域,价格最低的、利润最低的、业务量最少的,都给了我们,做一票亏损一票。”陈平介绍。

陈平创立的星晨急便也是这个资本过剩时代的试验品――微利行业中的微利链条也有资本进来了,这让贪大喜功、赌博心态很浓的陈平有了继续赌下去的机会,急剧扩张最终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不能不说陈平是资本过剩时代的悲剧,虽然有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味道。

“参股星晨急便,让我们阿里巴巴获得了更多快递业的感性认识。”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在谈到对于星晨急便的参股时曾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星晨急便只是阿里巴巴云物流的试验品,成本也只是7000万元。

2010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和星晨急便达成合作,阿里巴巴以7000万元参股星晨急便。阿里巴巴方面称,之所以被星晨吸引是因为其董事长陈平以“云计算”方式运作的物流业模式,也就是“云物流”。

所谓“云物流”,即在需求一端将大量客户发货信息汇总起来并对订单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在供给一端将小物流公司的分散运送能力通过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这样,加盟的小快递公司只需要一个电脑就可以访问星晨急便“云物流”平台,获得客户与订单,并通过这个平台取货、送货。“我们很多人都是知道阿里巴巴投资的背景,才加盟星晨急便,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多个加盟商在加入星晨急便后才发现,自己从星晨急便网络上获取的快件并不多,这其中超过80%都是货到付款件,淘宝普通件非常少。

和普通淘宝件需要事先收取快递运费不同,货到付款都是买家收到货物,检验以后再付款。这笔款会经过淘宝系统分拆返回:卖家获得货款,快递公司获得实现约定的服务费。

这种代收货款的快件业务很多物流商都不愿触及。首先它派送麻烦,只有收件人在家的情况下才能送过去,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收到货款;其次返件率高,有些收件人会以包装问题、产品问题拒绝付款,这时候只能将其原路返回。

在淘宝的主要物流商中,目前只有顺丰和星晨急便在经营这些货到付款件。圆通一度尝试过,但最终也不了了之。

星晨急便似乎只是捡了一块“别人不愿意啃的骨头”,真正占去淘宝包裹半壁江山的普件并没有流转到星晨急便的平台上来。

这时,问题便产生了。

一方面,“云物流”需要星晨急便不断拓展更多加盟网点,提高网络覆盖面;另一方面,业务量拓展的问题迟迟难以解决,很多加盟店发展到最后每天只能派出几个快件。

“‘云物流’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甚至有些虚的概念,无论是星晨还是阿里巴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阿里最先希望通过星晨去试水,但是越到最后越发现一个小企业难以承担起这个担子。”业内人士徐勇分析说。

其实,“云物流”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换的平台,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对于弱小的星晨来说,这些问题难以破解。这时候,阿里巴巴只能“弃卒保车”,利用自身资源重新去做这件事。

记者了解到,其实,阿里巴巴参股星晨急便不到半年,也就是2010年10月业界就已经有了星晨急便面临倒闭的传闻――8到9月份,退网的加盟商就多达400家,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一片混乱,纠纷、推诿很多,各地加盟商相互扣货扣款,四面楚歌。甚至,那时还出现了一个声讨星晨急便的网站。

也许那时阿里巴巴已经意识到,星晨急便难成大器,只能自己亲自整合资源。“国内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物流行业的进步,但多数物流公司在资金、制度体系以及仓储等方面均面临瓶颈,严重制约了中国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马云强调。

2011年1月19日,也就是投资星晨急便10个月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其物流战略:阿里巴巴及其金融合作伙伴承诺一期投资200亿至300亿人民币,其中阿里集团自己出资100亿元,逐渐在全国建立一个立体式的仓储网络体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表示,希望能够与电子商务生态圈的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共同集资超过1000亿人民币来发展物流系统,以解决制约中国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

谋不定而动的星晨

目前,快递公司的经营模式分为直营和加盟两种,民营阵列里的顺丰和宅急送是直营模式,而“四通一达”采取的则是加盟模式。为了快速布点,之前,许多快递企业选择了松散的加盟模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资金投入相对少,业务覆盖和发展的速度快,可以迅速地占领市场。但加盟模式的明显缺陷是各网点之间营收效益不均衡,导致地区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旦遇到问题,加盟形式形成的公司应对冲击的能力也较低。

记者观察到,“四通一达”这5家公司均由浙江桐庐人创立,且创始人都来自该县钟山乡几个相邻的村庄。而且,这5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中桐庐人均占多数,加盟管理成本较低,企业凝聚力较强,而且他们中很多人还是淘宝的卖家,垄断了淘宝的普通件市场。

记者还了解到,同质化竞争压力加上经营风险累计,之前不少以加盟模式起家的快递公司都在努力将骨干网点直营化。直营、加盟并行的圆通速递也完成了重点省市网点的直营店布局。中通在改直营的路上也是力度很大。

可以看出,快递业以加盟模式生存下来那是侥幸,生存不下去已是必然,不然靠加盟起家的快递公司也就不会费力回归直营了。

现在快递业的加盟模式是层层包。加盟者承包分公司,然后再将站点承包给个人。一般县一级的分支机构只需10000元以下的加盟费,及三五千元的押金就可加盟,即便没有专用运输车辆,只要保证每天有捎带往市级城市的车辆即可,加上电脑和其他费用,一般两三万元即可“入行”。

过低的门槛也导致了快递业乱象丛生,近年来关于快递行业的暴力分拣、爆仓、停运等风波一直频现报端。很多电商企业自建物流也缘于此,此时行业最需要的是差异化的优质服务,而这必须靠直营解决。

“陈平此次创业面对如此困境,显然是他没有认识到快递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从一开始不认同特许经营模式到以特许加盟模式创建星晨急便,也显示出其侥幸的创业心态。”

云物流渐成屠龙术,这让星晨急便的陈平焦躁起来。

拉阿里巴巴入股之后,并没有赢得多少市场份额,更没有赚到钱,阿里巴巴也不肯继续投钱了,由于利润不断被摊薄,加盟商退网严重,加盟费等已经难以维系公司运转。

陈平意识到了自毙的风险,“星晨急便没有更好的出路了,需要突围。”作为创建人的陈平,他比外人更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陈平在坚守电子商务的同时又回归到了“百姓的包裹”这个领域。“这是合并鑫飞鸿的真正初衷。”陈平解释。

但此时的星晨急便缺的不是网点,而是大的快递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而星晨急便和鑫飞鸿,这两家年轻的快递企业合并显然没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合作效果并不理想。

这次并购对现金流捉襟见肘的星晨急便也是一味毒药,负债高达4000万、并且以加盟为主要模式的鑫飞鸿显然也并非良好猎物。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如此,鑫飞鸿董事长邓飞浪对星晨急便目前的危机表示,“主要是因为资金出了问题,加盟商的账款迟迟收不回来,公司真的缺钱了,资金链断裂了。”

陈平坦言,自己此前的计划是用2200万的投资,撬动4000万才可能做的事情,只是还没有整合,资金链就已经断裂:“如果再给我2000万,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