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

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环境困难、学习与发展迷茫、自我认知失调、人际交往障碍、承受挫折心理脆弱、情感方面的困惑、经济状况差异、求职择业竞争带来的压力等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高校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提如下建议:

一、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行之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必须加强领导。此项工作应当成立由高校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并深人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想方设法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更好地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并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中独立出来,并使之正式地纳人到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要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易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预防教育。

(1)充分利用校报、橱窗栏、广播、板报等方式宣传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

(2)及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报告会,如给低年级的学生开设人际交往、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学习方法、心理健康标准之类的讲座,给高年级的学生开设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如何面对挫折等讲座来解答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3)以班级或寝室或兴趣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主题班会,使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后的调控和求助方法、他人心理不健康时的应激和帮助措施等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

(4)在各学科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果说专门心理健康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则是副渠道,它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定期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有组织地进行学生心理测试工作,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主动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指导,对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四、开设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时疏通其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1)开通网上咨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很好的保护了咨询学生的隐私,使其更容易袒露心迹,咨询人员能够更有针对性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2)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机构。民办高校应配备专业人士,对咨询人员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3)设立信件咨询室。信件咨询主要针对一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直接面对咨询人员开设的咨询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咨询人员通过书信交流,在取得咨询学生信任后,鼓励其直接面对咨询人员,以达到问题的彻底解决。

(4)开通电话咨询。电话咨询保密性强,学生不必讲姓名、班级,只谈“问题”,咨询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五、完善心理服务机构

五、创建良好、健康的校园氛围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学风、环境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集中表现,是重要的环境精神和心理氛围。严肃活泼、松弛有度的作息安排,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业余文化生活,团结协作、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背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使人心情舒畅,获得力量感;有助于消除孤独、寂寞、离群、紧张和压抑,可以促进学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201l年9月教育部再次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重要文件,强调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科学设置健康教育课程,以期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不稳定性,易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缺乏自信,缺乏学习的动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一方面希望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又担心被孤立,常出现既想封闭自己又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矛盾心理。在性心理方面,表现性知识的缺乏、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在职业选择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常出现心态失衡,表现出嫉妒、自卑和焦虑等,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也因为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时展要求、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已被列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备受关注。在高等院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其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课程定位不清,对教育对象缺乏了解等,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建议

(1)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将心理教育课程性质定义为实践技能课。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讲授法、心理测试法、心理游戏等。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诱导大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师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习得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为实现心理教学目标,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挖掘,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视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经常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组织的各类专题讲座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讲座和活动的积极的思想,向上的动力,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关注评价,及时指导。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关注课堂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教学效果。不能武断地仅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实际采用心理测量、行为观察等方法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客观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及时指导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

(4)利用网络平台,渗透心理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被广泛地运用于生活的各领域和教学的各环节。高等院校可利用大学生乐于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契机,充分发挥校园网等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式学习、交流心理知识的现代化网络平台。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可实行网络心理咨询,方便大学生随时进行心理咨询。

综上所述,应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通过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开展及时有效的课后评价等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成长与时俱进,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

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

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6]储璧茜,郭峰,沙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价值工程.2014(03)

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 校园安全 独立学院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35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actual cases encountered in work, combined with case studies of the current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 comm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caus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ampus security perspective proposed emphasis on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aintaining campus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relevant measures.

Key words campus safety; independent college; mental health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就业的压力而患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些自杀、他杀、伤害等事件也时有发生。高校的校园安全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点,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高校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抓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维护高校安全的有利保障。

1 案例简介

小林,男,19岁,独生子女,大二开学后,班级心理委员反映该同学与上个学期相比变化很大,沉默,不和同学交流,经常旷课。了解到这一信息之后,辅导员及时向小林的班级同学和室友了解情况。据同学和室友反映,小林平时不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总是独来独往,不和室友交流,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寝室里睡觉、上网或者是玩手机,衣服也很少换洗。室友偶尔发现他自己会一个人哭。辅导员找到该同学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发现,该同学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做事情没有动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活着很痛苦,想要离家出走,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世界。

2 案例的处理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该生的问题已经很突出,已经萌生要离家出走的念头,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干预,任其自然发展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辅导员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了该生的基本情况,并与家属取得了联系,同时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积极措施来帮助该生:

(1)专业咨询:辅导员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及时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部门取得联系,将该生的情况进行上报,心理老师了解情况之后与该生交流。经过心理老师的了解,发现该生有抑郁倾向,可能会有抑郁症并建议该生去看专业的心理门诊。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健全该生的心理档案,在该生后续的治疗期间以及恢复之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

(2)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辅导员及时和家长联系,将学生在校的情况,以及心理咨询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到全面信息,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在辅导员的建议下家长带该生去看心理门诊,诊断的结果为轻度抑郁症,心理医生开了抗抑郁的药,并约好定期看心理门诊。

(3)发动学生干部和室友共同帮助:发动学生干部和室友对该生进行进行关心和照顾,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班委和室友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与该生交流,多带他去上课和参加集体活动。针对该生学习上的困难,辅导员让学习较好的同学给该生进行辅导,同时嘱咐室友注意观察该生的行为和心理,若有异常发生,马上与辅导员联系。

通过心理咨询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半年后,该生有了明显的好转,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学习努力,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与同学和家人的相处融洽。

3 启示与思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治愈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通过这个案例笔者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的思考。

3.1 独立学院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在学生的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时独立院校里的学生比一般的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与疾病。因此,这一切决定了独立学院自身应该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缺乏学习的目标和主动性。缺乏学习目标是当前很多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都有着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进入大学后,很多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做硬性的要求,高校的老师相较于中学的老师,在管理上也相对宽松,在学生中也流传着六十分万岁的观念,甚至有些学生在经过了紧张的高考后,认为自己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上大学应该要轻松一下,因此,在大学期间,有一部分学生容易缺乏学习目标。

独立学院的学生相较于一本、二本的学生来讲,在学习上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对老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另外,很多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是参照一本二本的母体院校来进行的,有些教材也是参照一本二本的教材,这提升了学习的难度,有些独立院校也会聘请一些母体的一本二本院校的老师来上课,这些老师按照一本二本院校的标准来教学,会增加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压力。学生本来学习的主动性就不高,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再加上学习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在跟不上课程之后就不愿意去努力,甚至自暴自弃。

(2)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好,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比较受宠,有自我中心倾向,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经验。在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所占比例最大,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问题所引发。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部分学生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不懂得团队合作,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在学生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因寝室矛盾而要求换寝室的学生,详细了解原因之后发现是由于只关注自己,不关注他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技巧,不擅长处理人际关心而导致的。

(3)心理承受能力差。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数家庭环境较好,父母也总是尽其所能的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直在顺境中成长的学生心理承受较差,外表浮躁,内心脆弱、敏感,常常会因为老师或者同学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而引起很大的心理波动,容易走极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常常会不知所措、自暴自弃。①

3.2 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的相关措施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密切相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校园安全的重要保证,而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不能将它看作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而应该将其纳入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动态大系统中,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以及就业工作等一起统筹发展。另外,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针对少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进来,独立学院应该消除“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工作的全部”这一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发生为主,心理干扰为辅。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全面发展自己是教育机构应有的目标,而不是以处理问题为目标。②

(2)建立健全“学院―系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当前的形式下,单纯依靠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力量来维护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要发动全校的力量,建立“学院―系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院层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心由全部专业的心理教师组成。系部成立二级的心理辅导工作站,由相应的心理辅导员组成。班级层面设立心理委员,由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学生组成,形成三个层面的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班级心理委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觉察出了该生的问题,并及时的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又及时反馈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才使得这个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学院―系部―班级”这三个方面的力量缺一不可,每个层面都必须要重视,不可流于形式。

(3)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很多独立学院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涉及面不够广,心理健康知识得不到普及,独立学院应该结合自己的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也可以开设一些与大学生心理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情感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使心理健康知识得到普及,力争覆盖全体学生,同时引导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帮助,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③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独立学院更应该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独立学院应该通过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着手,努力发动全校各部门人员共同努力,促成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保障大学校园的和谐、安全与稳定。

注释

① 庞鹏.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J].科教纵横,2012.08.

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委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7.4%以上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疾患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强烈的心理独立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生了巨大冲突,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许多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和在校学生比例不足1∶10000。在咨询教师人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心理自助组织,形成一种运行良好的心理自助和互助机制,构建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护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自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班级中通过设立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以来,一些高校也在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在同辈心理辅导模式理论的指引下,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委员,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经过一年的运行,发现其在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活动开展、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包含“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有时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1、相互性: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是通常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与当事人随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所以朋辈心理咨询具有相互性。

2、广泛性: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当的同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如果能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就能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

3、有效性:在学校中,学生以宿舍、班级、社团等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在心理辅导提供有利条件,不受时间、地点场所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且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都是当事人较好的朋友和同学,这些朋友或同学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此外助人者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发现和接触当事人对监督建议的实施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

4、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同龄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大学生在面临心里困扰而自身无法克服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这样,“朋辈心理互助”便自发产生了。

5、友谊性:因为他们在年龄、价值观、经验、情感体验、爱好、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在面临很多困惑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二、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探索―设立班级心理委员

(一)学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简介

根据学校实际,参考其他高校的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6年11月开始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模式探索,具体如下:

1、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确定:

(1)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关心每一位同学,工作中能够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

(2)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利于维护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活动;

(3)在本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最大程度的预防本班重大紧急事件发生;

(4)协助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5)协助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

(6)按要求参加心理委员培训及其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增强工作能力。

(7)关注特殊人群: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

(8)当本班同学中出现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准确、迅速地上报班主任、辅导员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9)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有效地开展朋辈间心理辅导;

(10)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好保密工作,严格保护同学的隐私,维护同学的权益;

(11)认真完成上级交予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按时参加各项心理健康教育会议与活动;

2、班级心理委员的产生方式:

心理委员由“个人自愿、班级推荐、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试”的方式产生。“个人自愿”是指希望担任这一职务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主动帮助同学的愿望,不能简单地通过一般的选举来产生,而是通过自愿报名,填写《甘肃农业大学班级心理委员选聘表》。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再通过“班级推荐”,即获本班半数以上的同学支持即可。然后提交到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考察,考察合格后再通过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试,如果符合要求即可确定为“心理委员”。但真正获得行使自己职责的资格还需经过学校规定的心理培训。

3、规定了选聘班级心理委员的具体条件:

(1)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3)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

(4)具有乐观、开朗、热情的性格品质,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5)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能够服从组织要求,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保密原则;

(7)学习成绩较好。

4、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考核方式:

学校制定了《甘肃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日常管理中实行星级制度,通过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心理委员。

5、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

心理委员刚设立时,165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班级,基本上都不认识,不好组织协调开展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个学院设一名联络员,负责信息的传达和协调。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加了互动环节以促进同学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开展了素质拓展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信任协作意识,激发生活热情,增强心理委员这个团队的凝聚力。

当同学们基本上相互认识和有初步的了解后,打破学院的界限,在心理委员队伍内部采取负责制,设置了网络部、策划部、新闻部和事务部管理四个部门,各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不同。各心理委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进入各组。

在设置心理活动场所时,学校考虑到学生开展活动和管理的便利性,将心理委员的活动室放在了学生公寓里。在装饰心理活动室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和装饰。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心理委员的主人翁意识和他们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还起到了宣传心理健康的作用,漂亮的活动室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并积极主动要求协助工作。

当然,要有效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我校是农科类院校,部分学生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互助技能的培训,帮助提高心理委员的朋辈心理互助的基本能力。在每学年的第2学期给心理委员安排20课时的岗前培训,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委员工作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在教学时以受训者为中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点提高心理委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在培训中辅以心理辅导活动,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心理辅导能力发展。

除了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开展素质拓展外,还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工作经验,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对班级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意见与建议。同时不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观看心理电影、心理委员沙龙、团体训练等活动。同时,督促各部门各自开展有特色的部门活动,并在开展全校性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动心理委员,让他们发挥协助、组织和协调的作用。通过以上工作,起到明确心理委员职责,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人格培养的作用。

心理委员组织健全后,我们制定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计划》,按时间段布置了工作重点,明确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以及其日常主要工作。以指导各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

(二)取得的成果

2007年12月份,在班级心理委员设立一年、经培训上岗一学期后,学校在大一、大二、大三各20个班级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和一些心理委员和老师进行交流,结果显示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1、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经过推荐和系统课程培训的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好发展。自我意识与自我观察力明显增强,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能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良好的奉献精神,乐于为他人服务。因此,心理委员成为班级中受欢迎的人,一些辅导员和其他老师开始着手在心理委员中 “挖人才”;有的班级在竞选班干部时,有20多人竞聘心理委员,成为最热门职位。

2、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壮大。使经过培训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助者,使从事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解决了传统模式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心理委员,共有心理委员220名,为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开展工作以后,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前期数量增加,还有一些同学主动要求心理委员帮他们预约并带他们到咨询室;班级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增多,一些班级出现同学要求、老师督促心理委员开展活动的情况。在调查中对“当你或你的同学、朋友有了心理问题时,你们会不会去做心理咨询?”有28%的同学选择了“会”,与两年前11%的调查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对“你对心理咨询的看法”的回答,有50%的同学选择了“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做咨询”。

4、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灵敏度和有效性。心理委员能够与学生保持近距离接触,能敏锐地察觉到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周边环境的各种变化,及时有效地向学校传递信息。2007-2008学年的第一学期,经过班级心理委员转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咨询的同学有23人;有的心理委员将心理咨询老师请到学生宿舍开展工作;因心理委员的信息预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有效地干预了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各一名,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现已返校正常学习,状态比较稳定。

5、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委员渗透到学生中去。通过心理委员这个“桥梁”,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普通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沟通,学校和班级能更多地组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后,2007年的“5.25心理健康节”发动心理委员组织班级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搬到舞台上,开展了学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在随后的“首届兰州市高校心理情景剧巡演”中,学校推荐的剧目受到其他高校好评。2007年11月底学校依靠心理委员开展了“心理游园”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这些活动在没有心理委员之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开展的。不仅如此,班级中自发开展的活动也增多。自2007年9月第一批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培训上任的这一学期,班级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报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有近20次,而在以前,每学期最多只有5次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

6、信息渠道更畅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后,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增加了渠道直接倾听他们的声音。仅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就接收到班级心理委员的建议14条,同时在开展活动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早做部署和预防,使大型活动都能圆满完成。同时在综测和评发奖助学金等其它时候,心理委员也会及时主动地和我们交流信息,反映学生的状况,促使我们针对这些主题及时开展讨论,引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

(三)不足

心理委员的建立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次探索,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经过思考与分析发现该工作还存在几点不足,总结如下:

1、工作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心理委员的定位不明确,相应的工作体制还有待于完善,造成了其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性。学院重视,心理委员负责的班级,工作开展的很好,效果也比较显著;而部分心理委员则感到工作重要性与责任性不强,以至工作缺乏主动,得过且过,在调查中,有30%的同学反映班级心理委员没有开展相关活动,这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心理委员的工作和管理体制的建立,相关的政策的扶持依然需要增强,如危机防预方案的建立和落实等。

2、培训系统体系不健全。我校没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委员专业知识不足,并且没有相关配套教材出版,学校只是进行了一些最基本的培训。和心理委员交流后发现多数心理委员表示培训不够,专业知识缺少,在日常工作中觉得没有“底气”。还有一些心理委员因种种原因中途调离岗位,接任的同学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很难融入集体,开展工作。这要求我们尽快健全培训体系,编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进一步落实班级心理委员的选聘和管理制度。

3、心理委员作用发挥不足。原因有二:一是管理漏洞。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员有限,各学院重视程度不一样,使得部分班级心理委员与学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不紧密,弱化了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二是工作没有头绪,难见成效。据报道,一些率先设立心理委员的高校出现了班干部聘选中无人愿意当心理委员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心理委员出力不讨好,而其他班委的工作容易出成绩。这提示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索学院在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和组织管理中的工作模式。

班级心理委员,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亮点,今后我们会提高心理委员的专业水平,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危机干预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3)

[2]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5, (12)

[3]王猛、周莉、张野、王聪高校心理委员发展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3)

[4]吴代莉发展性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探索 2005,(8)

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6

(赤峰学院 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人格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涵盖了性格、情感、认知、品德、修养等诸多方面.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多元化、环境的多样化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给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带来巨大的挑战.由此也可得知,要想实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关系和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再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原点,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人格培养.

关键词 :心理健康;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22-02

引言

心理学上认为人格是由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理想、情感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人的整体精神风貌的总和.而所谓健全的人格就是在个体身上能够同时集中表现出各种良好的人格特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项改革事业的全面推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继承者,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已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要点事项.在现实中受家庭、社会、学校以及教育本身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进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为此,我们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辅导,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1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关系

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综合体现,大学生人格健全与否对于其心理健康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一个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观念会折射出这个人的人格特点.健全一个人的人格,不仅是使他能够以正确的观念和态度接人待物,更好的完成各项事务,同时也能够在此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与舒适,感受到来自内心的满足与充实.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其心理更容易被压抑或扭曲,在待人处事方面易产生危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定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人格随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逐渐成熟而发展.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既是为了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取决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程度,同时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健康心理的支持.影响个体人格形成的因素可以大致划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这两大类.通常情况下,后者对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更大,主要涉及个体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童年生活和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个体的受教育年限被拉长,在人生的头二十几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播基地,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和塑造学生价值观念和人格的重任.学生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人格将对其在未来社会中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在现实中,受我国升学制度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不少的家长和学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性质的主要标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导致学生在人际交往、人格塑造和自理能力上相对薄弱.这也就造成本应该在中学阶段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延至高等教育阶段,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2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具体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作为大学生人格构建体系中的重要支柱,是大学生人格健全的基础,是大学生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正确立身处事的前提和导向.只有当大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事物时,其才能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处事方式.

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促使学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要想形成高尚的人格,学生必须学会自尊自爱,为理想不懈奋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克服内心消极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

其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超越意识,借助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性竞争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从而缓解或化解自身可能存在的人格障碍,同时通过不断开拓和良性的竞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在未来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中能够更快的适应.

其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人格中的缺陷和不足,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活动的开展.在现实生活中,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的人格中必然存在“短板”,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强化学生心理因素,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为大学生营造出了一个相对积极、轻松的人际交往氛围,能帮助大学生净化心中的消极心理情绪,促使大学生学会体谅他人,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

3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3.1 完善大学的心育组织机构,积极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要求高校从学校、院系、班级三个层次建立起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不断对该网络加以完善.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承载体,高校应以此为中心,面向全校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针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特点,有效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借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的专业优势,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有效的增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咨询师以及其他专业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就院系和班级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教师应主动深入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大学生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予以高度的关注,以尽早的消除学生人格中的缺陷,使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其次,利用班会和团会的机会,向大学生普及一些有关如何增进心理健康或者消除心理困扰,舒缓压力的有效办法和途径.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方式,增进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消除了大学生的不良人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力地促进和维护大学生人格的健全.

3.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自身有更加透彻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有利于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人格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其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点环节,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强烈的独立意识以及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得当代的大学生更加渴望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信任、理解、支持与尊重.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增强和激发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并发展和挖掘自身的闪光点,以此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3.3 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预防障碍性人格的形成

经济比较贫困、学业落后、日常生活散漫、生理存在缺陷的大学生即为本文中所指的大学生“特殊群体”.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其人格向不良方向发展,因而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予以关注和重视.学校和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针对贫困生,要注重对他们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精神的培养,鼓励他们勇往直前;而针对存在违纪现象的学生,学校则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加强对其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从而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向着更加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3.4 创建良好的校园心育环境,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上文我们曾提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而校园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笔者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辅助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助力.因此学校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心育环境,通过环境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人格观念.所以鉴于此,笔者建议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载体,通过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师、心理小报等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同时通过举办心语沙龙、校园心理剧和心理社团的方式来强化大学生内心的良性情感,从而推进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评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依据.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宗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科学有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自由、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铭.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2).

〔2〕赵剑平.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方略[J].教育与职业,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