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1

1 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身心健康者,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曾刊登《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文章,结果表明:有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十分必要。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当代大学生体育教育中,身心教育与体育锻炼有些脱节。体育教师只管上课和技术讲解,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产生于以下几方面:

1.1 对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认识不足。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一些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重视不够,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怕脏怕累怕出汗。宁愿整天呆在教室里,也不肯到操场上去活动活动,宁愿整天上网,也不肯走出去散散步。其次,认识能力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和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女生,宁愿挨饿,少食不食,但不知道运动去减肥。宁愿去吃减肥药,也不愿接受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天长日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并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学习。再者,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1.2 缺乏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而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但是有一些人往往缺乏这样的品质,遇到比赛就心怯,就害怕、就心慌、怕日晒、怕淋雨、怕危险、怕受伤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新心健康的发展。

1.3 缺乏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如果一个大学生在运动或比赛时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1.4 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知道比赛中的相互配合和团结,知道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等等。

1.5 缺乏体育意识和科学的行为。体育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诸如:早起、散步、跑步、练太极拳、跳健美操、参加各项体育比赛等。有些大学生,善睡懒觉,不食早饭,不去呼吸新鲜空气,晚上熬夜。根本没去考虑过去锻炼身体,没有一丝一毫的体育意识。有些即便去锻炼了,缺乏认识,应付了事,轻描淡写,根本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或缺乏科学指导,不动则已,一动剧烈,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2 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2.2 加强体育教育,增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3 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

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我们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从被动注意引导间主动注意上来。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2.4 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通常说的“体质”是指“在遗传性与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健康,则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活动效能状态”。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健康是人们体质状况的外部表现。因此,在研究确定学校体育本质功能时,必须始终强调“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我国整个体育教学体系,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体质健康,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得很好。每年高考体检的及格率尚不足30%,一些常见疾病如近视眼、沙眼和肥胖症等,不但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仍在上升。究其原因,在学校体育中片面理解“增强体质”,不抓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不论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专业,还是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从教育目标到课程标准,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基本上是表面(或口头上)强调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实质是在推行“自然体育”和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的“三基教学”为中心。因而不能自觉、主动地以促进健康为先导、增强体质为目标地去组织、安排每堂、每学期,甚至每学段的体育教学。甚至认为只要出来参加上体育课,学好“三基”,体质就会自然增强,学校体育仍是一味偏重追求竞技运动的技术、规格、规则的教学。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2

1、人际关系

相对于中小学而言,大学环境具有更强的社会性,人际关系也较之以前更为复杂。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每个人个性、经历上的不同,使得交际这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对于部分性格内向、自我审视心态不正确或者处于特殊时期的年轻来说要显得相对更加困难一些。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还有一些学生,自小成绩较为优秀,专注于学习这件本身,因而在进入大学之前整体的学习历程较为顺利。这类学生,往往有着较高的自我定位,之所以会进入高职院校多数是因为高考发挥的失常。在这样的经历背景下,这些学生带着复杂的而矛盾的心情进入到高职生活,常常需要很长的缓冲时间才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

3、学习压力

现代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很多高职学历的学生不得不背负起相对更大的学习压力。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不但需要保证平时的课业学习质量,更需要花时间专注其它类型的诸如资格证考试、学历考试,其紧张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大多高职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强大的学习需求与现实考试的需要冲突也容易让他们产生沮丧、悲观的情绪。

二、体育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增强体格,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和意志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多数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加强锻炼,在繁重课业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所谓身心健康,先有身体上的健康,才能达到心情的愉悦,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格,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条件。体育运动是一项考验人体的耐力和体力的运动,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高职大学生抗疲劳、紧张、竞争力及意志上的磨练,通过完成体力上的任务,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内心获得放松和成就感,从而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放松身心,缓解课业压力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来自于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尤其是高职大学生,其学习的对应面往往更加接近现实社会,紧张的学习和竞争的压力对于年纪尚轻的高职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长期的学业落后会使得学生产生深度的自卑感,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厌世的不良心态。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可以通过其日常的生活状态和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的,通过体育运动,也是大学生情感的一种体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消除学业的疲惫感和紧张感,通过体育运动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在缓解压力的同时也消除了高职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3、促进交流,提高高职大学生社交能力

体育教育是一种互动式的教育形式,通过集体的学习、练习和比赛,从而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人际交往。在平时的课堂上,大学生往往只关注于自身的学习,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上课和做题当中,非常缺乏人际交往,这种情况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的交流模式。体育教育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大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满足了大学生内在的情感的需求,也丰富了生活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心理抑郁等健康问题的产生。

三、心理健康角度下的高职大学体育教学建议

1、体育课程添加心理健康内容,促进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当中都没有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了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才是国家所需要的真正人才。因此在了解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密关系后,可以在体育教育的课程中贯穿一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体育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得更好,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得较为枯燥,学生往往都对此类课程提不起兴趣,这样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提高体育课程的灵活性,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力度

体育教育其实不单单是体育运动,其还应该包括健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将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生动的体育课程,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课程应该是一门多元化的户外课程,学生在参与其中时能获得身体的锻炼和心理的放松,因此学生需要对这门课产生积极的兴趣,要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堂好的体育课,既能够起到锻炼身体、学习体育技能的作用,又能够使得学生获得心情上的愉悦、心理上的舒缓,因此体育教育应该脱离枯燥古板的模式化教育,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多元化人性化的轻松体育教育方式。

3、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体育心理健康专职教育队伍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大学体育 健康教学 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20-01

大学体育是当代大学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但从目前的教学形式上看,大学体育更加注重实践的应用,忽略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在体育课程实践中经常发生磕碰、摔倒等危险情况。作为一名学生,我认为大学体育教育应与健康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健康”为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体育锻炼更好地理解体育知识。不仅如此,通过对健康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还能够让体育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想法,从而使教学内容深入学生心中。

一、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学开始出现一面倒的情况,过多的注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当代体育教学发展的瓶颈。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两者的相互促进可以充分发展体育精神与人文情怀。体育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从目前的体育教学形式分析,当代体育教学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从一名学生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可以创建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体育的意义在于通过肢体的运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添加必要的健康知识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石;不仅如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体育技巧和体育心得的重要因素,如在练习篮球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老师在口头上的引导,初学者很难掌握投篮的技巧。大学体育不同于初中体育,在学习体育项目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知识化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体育精神。

二、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严格,教学兴趣不足

我通过观察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方面期望较高,整体教学模式都显得过分严格。如在田径课堂上,体育项目主要是跑步和跳高,这两项运动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好成绩就要不断练习,这样一来学生每节课上都要重复练习相同的动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感,导致部分学生开始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很少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只是简单地将整体动作向学生演示一遍。体育的真正精神是“健康向上”,这种盲目的教学只会导致更多的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教学,而在实践中出现不必要的创伤。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几乎很少有体育教师强调健康体育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保护自己的措施,所以不再强调安全性和健康性;而这种“不健康”的体育教学慢慢地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大学体育教学越来越茫然。

(二)教学设备落后,学习模式陈旧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培养的各种活动。这种采取走、跑、跳、投以及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就是人们通常称作的身体练习过程。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自产生以来就扮演着不同角色,从强身健体到心理培养,体育对当代大学生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多数院校的体育教学并不完善,很多院校在发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受学校经费的影响,缺乏必要的体育基础设施和健身器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兴趣的重要因素。如我就学的学校在体育器材方面就没有充足的准备,导致很多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体育成绩,而在实际教学中又不能很好地进行课程设计与总结,导致部分学生因压力过大失去学习兴趣。

三、强化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融合的策略

体育从某个角度来说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如在国际赛事上,大多数强国排名往往名列前茅,因此体育是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的。这种实力与经济、军事不同,它能够更加准确地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勇气。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者,体育不仅影着其身体素质,同时对其未来发展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在工作中,强健的身体对长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大学期间要切实强化体育健康课程与大学体育的有效结合。首先应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太过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忽视了理论知识学习的意义,因此在新的教学体系下,教师要认清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当放低预期标准,发挥健康教育课堂的作用。此外,学校要更加注重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定时发放资金,帮助学生建设必要的体育教学场所、购买器材等。

四、结语

大学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融合,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而且,学校要不断实践、改善和发展大学体育,强调大学体育和其他课程一样,让大学体育成为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育;促进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压力之大,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状态,所以在社会竞争当中,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毕竟能够帮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要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的压力得到缓解和释放,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方面有很重要的影响,还可以在教学中不断培养他们的勇于拼搏的品质和毅力。体育教学要注意,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抗压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树立自己的个性。

1.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个性

体育教育中的活动,可谓是形式多样种类丰富。让学生参与这些体育活动,可以对他们的个性培养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比如,对于一些个性比较孤僻的学生来说,暂时可以安排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拔河比赛、篮球运球比赛、跳绳比赛等等,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不得不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这对改善他们的个性其实是很有帮助的。对于那些比较浮躁,做事比较冒进的人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考验耐力、耐心的活动项目,例如太极拳、长跑及棋类智力项目等等。对于那些比较害羞怕生的学生来讲,教师也可以选择集体活动的项目,比如接力跑比赛等,让学生在参加其活动的过程中能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协作,敞开心扉,让自己不再害羞,进而变得活泼起来。对于那些胆小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需要勇气和力量的项目,比如拳击,柔道项目等等。对于那些遇到问题就退缩、不敢向前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选择运动量较大的体育项目,让他们在激烈的运动中能够找到规律,培养自己处事不惊的能力。对于那些做事犹豫不决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去参加跳高、乒乓球等项目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具有灵活、协调的反应能力,做事当机立断。在近来的体育教学项目中,健美操的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时候,因为其内容比较简单、易于掌握,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通过练习使自己的形体变得更加优美,通过课堂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学习的心态。

2.让学生学习体育活动中的规则,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参加体育项目,慢慢的就可以了解到,体育项目其实是具有很强的集体性的,通过亲身体验,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承受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不同的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而大多数的体育项目体现为集体性质,学生在参加这些项目的时候,其实可以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合作能力的大小,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都会一一予以体现。学生通过这些集体活动练习之后,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可通过其他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可以改正自己的缺点,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各方面的提高。有的体育项目,学生在参与的时候会感受到明显的“痛苦”,这是因为这些体育项目,它的持续过程较长,活动内容比较复杂,所以学生在参与这些体育项目的时候,可以逐渐培养自己坚持不懈的能力和顽强毅力品质,促进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放松,这对缓解他们的压力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3.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有些运动竞技类的体育项目,需要学生通过竞争来完成,这可以让他们感受一下在竞争中如何突破自己。在平常的课余生活中,体育教师或者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体育比赛,比如羽毛球、乒乓球及各种项目的比赛等,要注意这些比赛项目必须是多种多样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除了让班级的学生进行比赛之外,还可以发展班级与班级之间,书院、学院和书院、学院之间的比赛。这样一来,体育比赛不只是体育特长生的活动,而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参加的比赛,在学校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学生积极的参加这些比赛,锻炼自己的身体,学生在参加这些比赛的时候,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能够增强自己的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不仅对他们的目前的身心发展大有好处,而且对他们在今后的整个人生发展都是有着良好的影响。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律意识,慢慢地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体育活动的参加还可以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掌握一些交友的技能,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其次,要想很好的参加体育活动,就必须遵守体育项目的规则,学生通过一些体育比赛,可以通过规则来严格要求自己,学生在比赛之后就会逐渐培养自己的规则意识,遵纪守法,这对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也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也会在比赛中感受到竞争的激烈,他们在比赛时就会想着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赛场上取胜。所以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其实也可以逐渐的培养他们的能力。因为学生想要战胜对手,就应当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学生在课余之后就会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去进行自觉地锻炼,这显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同时学生在体育赛场上,也能够感受到竞争的含义,因为体育赛场其实也是一个小社会,学生通过比赛,其实也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投入激烈的竞争进行一个提前的体验,为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5

一、高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

大学和中小学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学生自跨入大学校门起就基本脱离了家庭的管教和约束,独自置身于相对封闭的校园中,使高等学校成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施教者,学校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领导重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而学生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都建立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制定了适合学生健康活动的计划。在增加投入开发体育健身场所和增添各种体育健身器材的同时,加大体质健康教育宣传力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意识,达到了学生个体自我健康的目的,也有效减少了医疗费的消极投入,营造出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

2.同学之间的正面影响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

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生活习惯及体质状况存在一定的原始差异。但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其个人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受环境的影响变化较大,处于集体生活中的学生更是如此。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群体性、模仿性及好奇心,同学之间体质健康意识的相互促进,成为“体育活动先进班级”“体育活动优秀寝舍”当选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局限

由于大学生入学前生活环境不同,每个人体质基础也大不一样,且受中小学阶段重智育、轻德体教育偏差的影响,高校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效果。特别是当今社会的某些负面影响,使高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的限制。

1.部分高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广泛的生源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用人单位过多注重的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在校表现,往往忽视毕业生的身体素质。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只要学生没有严重疾病就认为体质合格,错误地把学生体质的好坏和有无疾病直接联系在一起,使部分高校不得不选择性地投入有限精力。有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身体素质低,精力不充沛,对完成工作重担有心无力。这些现象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成为一句空话,严重影响到我国21世纪人才的素质。

2.部分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大批在家庭温室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相继步入高校,这些学生面对陌生的校园,除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外,有时还表现出人格方面的不足,使高校教育工作者既做教师,又做家长;既是保健医生,又是心理医生,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他们整天忙于应付,不能全面有效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计划,只求学生单纯意义上的少生病,不影响学习。另外,部分高校处于边建设、边发展的过渡时期,其骤增的招生人数造成体育场地严重不足和体育器材无处放,体育课场地受到限制,使体育教师“无用武之地”。还有极少数体育教师理论水平较低,体育教学缺乏理论性和生动性,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脱节,造成不少学生对体育教师的作用不能正确理解和缺乏认识,甚至认为体育教师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没有作用。当然,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不是某一位教师的事情,而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综合治理”。

3.环境的不利因素有悖于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6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健康问题,论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与途径,阐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维达到了较高和较成熟的程度。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了;思维有一定的创造性。二是智能发育趋于成熟。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由于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他们不再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而主动地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大学时期,由于脱离父母监护、生活空间扩大,大学生独立感、成人感增强,开始重新审视评估自己,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四是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欠稳定。随着大学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日益增多,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而强烈。四是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大学生对校园和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点新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容易受其影响。五是性意识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感望逐渐增强。六是意志的目的性和持久性突出。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方面

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俄罗斯一著名专家萨拉托夫指出,单单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讲,其学习生活特点就是自我调节,否则就难以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巨大转变,甚至导致身心健康的损害。

2.学业方面

有些大学生不习惯大学教师的讲课方式,有的学生感到大学学习生活太枯燥。经调查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使得学生大脑过度疲劳,皮层活动机能降低,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受到限制,影响学习效率,表现为考试焦虑,成绩不稳定,学生总处于一种压力之下,长时间紧张会使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疾病。

3.人际关系方面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就业方面

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使在校大学生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担心将来的就业问题。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信念的压力和难度。加上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员的就业安排等,就业形式更加严峻,从而使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三、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现阶段有不少医生及体育工作者都普遍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调整和治疗抑郁和焦虑状态,它能调整心境、缓解应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有限的刺激范围,失去了时间的感觉,忘记了个人的问题,具有控制感和能力感,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体育锻炼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锻炼者在轻松自主的活动中可以更多地领会和体味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从短期变为主动积极参加和长期地进行坚持,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更协调和持久,对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的控制调节和治疗作用更为显著。

四、结论

1.大学生作为我国21世纪建设的主力军,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大学生在社会同龄人中是佼佼者,但心理尚未成熟,认识问题,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往往因为遇到挫折和障碍而产生忧虑和烦恼,造成心理压抑和心理紧张,甚至会出现轻生的现象。

2.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要做到同步的原则。要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具备适应社会的健康心理。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手段,完善大学生的个性修养,克服心理障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建议

1.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

学校应不断的加大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的投入,使更多的场地和设施对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和交流的机会。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是健康的文化气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并且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结合体育教学来预防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预防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树立自信心,调整认知和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体育锻炼项目及方法很多,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进行,前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自身的实践感悟,着重以有氧锻炼项目为主,融到集体有规律性地进行锻炼,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王书君.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作用的探究[J].大众科技.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