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范文1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研究视角 成长阶段
一、研究视角
综合而言,目前国外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梳理。第一类是理论性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集群与竞争优势、集群与创新系统、集群内的知识外溢、专业化分工等方面;第二类是有关产业集群的实证和案例性研究。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部经济理论视角。经济学上对产业集群生成机理的系统研究可追溯到马歇尔(Marshall,1920),他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马歇尔认为,产业持续增长时,会出现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而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引发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有效传播。
2.集聚经济理论视角。产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Weber,1929)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现象。他认为,企业可以通过集聚获得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率,聚集产生的系统功能也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实现功能的总和。保罗・克鲁格曼(1989)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了其集聚经济观点,认为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市场上相互作用导致产业集群的产生。产业集群在共享劳动力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更具优势。
3.经济增长视角。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知识和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问题。Philippe Martin和Aianmarc,P.Ottaviano(2001)综合了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罗默的新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的自我强化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4.竞争优势视角。该角度认为集群的形成是竞争的结果,竞争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代表人物是波特。波特认为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促进了创新和发展,产业集群具有合作竞争的灵魂。地理上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生产组织和提供具有类似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使企业更好地接近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配套服务。
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比较常见的是根据集群企业的利润、产品价格和成本的变化情况将产业集群划分为产生、发展、成熟、转化四个阶段(贾明江,蔡继荣,2004),而波特则分为诞生、发展、衰亡三个阶段。M・P・菲尔德曼(M・P・Feldman)从复杂系统理论出发分为:出现阶段、自组织阶段、集聚和系统成熟阶段。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学者阿霍坎加斯以及国内学者魏守华对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的划分。
阿霍坎加斯(Ahokangas,P.)提出产业集群演化模型,将产业的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起源和出现阶段(origination and emergence)。在产业集群演进的起始阶段,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最初利用其独特的社会关系,来加强与现有网络的联系。其结果是一批快速成长的新企业在某一地实现相互集聚。随着各种新企业不断进入集群,大量企业获得集聚经济效益。同时,企业集聚的增加将导致企业家阶层和各类人才市场的形成。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区内将出现一些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活动,这方面的供应商也逐步发展起来。
2.增长和趋同阶段(growth and convergence)。在这一阶段,创业成功所要求的外部环境迅速完善起来,逐步形成一个广泛的、高质量的、松散连接的网络,各企业更倾向于实行差别化的经营战略。大量企业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将导致各种思想、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加快,由此促使企业经营活动出现模仿和同构化,导致产业集群进入趋同阶段,此时新进入集群的企业数量和企业增长率都出现下降趋势。
3.成熟和调整阶段(maturity and reorientation)。在成熟的集群环境里面,迅速增加的资源竞争导致成本增加,出现集聚不经济的现象,在这一时期,各种创业活动变得更加保守,也更带有模仿性。如果这种集聚不经济持续下去,集群内企业数量将下降。
资料来源:魏守华. 产业群的动态研究以及实证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2002(3).
我国学者魏守华(2002)依据集群竞争优势的发展将集群成长分为发生、发展和成熟阶段。他认为,在集群发生阶段,其动力主要是地域分工和外部经济,集群主要表现形式是专业化生产;在集群发展阶段,集群成长动力主要来自社会资本优势,以及竞争合作效率;集群成熟阶段的主导动力源自集群内部的知识与技术创新,高等级生产要素的合作效率(见表)。
参考文献:
[1]Marshall.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M]. Macmillan. 1920
[2]韦伯:工业区位论(1929年) [M]. 商务印书馆,1997
[3]Krugman P.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urope: Some conceptual issues [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4]贾明江蔡继荣:企业集群发展阶段的探讨[J]. 软科学,2004(6):83-87
[5]转引自孙理军,聂鸣. 企业集群演化的阶段性特征与形成标志[J].科技管理研究,2005(2):78-81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范文2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客观上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试图从制赓供给的角度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间题。
一、关于中小企业触资困坡讨论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理论解释非常丰富。国外学者StrahsnBrWealon(199份提出的规模匹配理论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的规模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性,即大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意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MaziCGeiilerBrSimanGilchrist(1994)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得出的结论是:银行为其信息劣势寻求高额风险补偿,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引发的委托问题。而Pazzari.Hubbard$Peters,等学者则认为信贷市场的兴衰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与大型企业相比较,萧条时期信贷收缩的压力将主要由中小企业承担。由此推论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难很可能与近几年来紧缩的宏观经济相关。国内学者林毅夫‘李永军(2001)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有激励使用其信息优势在事先的谈判、合同签订的过程或事后资金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张杰(2000)则从信用角度分析: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是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内生的现象,民营经济与银行之间脆生的横向信用联系不足以维系对其金融支持,因而民营企业的金融困境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信用困境。笔者认为,上述的种种解释无疑是有说服力的。但是,由于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考虑到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兼具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双重特性,因此,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既要考虑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般成因。同时,又要分析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特殊成因。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从融资制度供给的视角考察,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
二、企业金触成长周期理论与孩资范式分析
一)、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
20世纪70年代,Weston&Brigharn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Financiallifecycleofthefiirm)的瑕说。他们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划分六个阶段:创立期、成长阶段I,成长阶段II,成长阶段III,成熟期和衰退期。在创立期,企业融资来源为创业者的自有资金;在成长阶段I,企业的来源外还有来自证券发行市场的资金;在成熟期,来自上述各阶段的所有可能来源;而在衰退期.主要通过企业间的并购、股票回购以及清盘等方式进行金融资源撤出。
早期的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根据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显性特征来说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间题,但是,它对于企业信息等一些具有隐性特征的影响因素缺乏考虑。在后来的研究中,由于信息经济学的广泛流传和应用。信息作为解释企业融资来源的一个重要因家而被纳入对该理论的解释之中。美国经济学家Berger&Udeli对L}Teston$}B吨ha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Bergert}:Udeil,1998)认为:伴随着企业成长周期的变化,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成为了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在企业创立的初期,由于企业资产规模小、缺乏业务记录以及税务情况、财务审计等,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处于封闭状态,也无法向外界传递,因此,其外源融资几乎不可能,在此背景下,企业不得不主要依旗内源融资;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随着业务市场的扩展,销售业务量急剧增长,迫加和扩张投资在所难免,此时,企业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和自身生产能力有限的矛盾,设法扩大生产规模,但仅依赖自身的自由资金和留存利润显然无法满足其投资扩张的需求,因此,客观上存在获得外源融资的内在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记录、税务缴交情况以及财务等信息可以向外部传递,而且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也在增加,金融中介向其提供债务融资也具备了可操作性,所以。企业进入成长阶段,硕务融资成为其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在进人德定增长的成熟阶段以后,企业的业务记录和财务管理趋于完善,此时,企业逐步具备进人市场发行有价证券的资产规模和信息条件。随着企业来自公开市场可持续融资渠道的打通,企业从金胜中介获取债务融资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股权歇资的比重逐步上开.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就逐步成长为大企业。
二)、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的融资范式
在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其融资需求以及风险特征的差异导致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的融资范式(paradigmoffinancialgrowthcycleofSMEs).
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看,企业的融资能力可以定义为资金供给者对企业提供的与企业投资回报能力有关信息的满意程度。而企业显示信息的能力可用企业规模、存续时间、财务状况、其拥有可抵押或质押的财富水平和能够获得潜在资金的渠道等指标来反映。可以说,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就是其凭着不断突破信息等条件约束进而提高自身融资能力而获得资金的过程。
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企业的资金供给取决于企业向资金供给者显示有效信息的能力,即企业内部隐藏信息和行为的透明度。由于不同类型的资金供给者对信息有效性要求的形式不同,如贷款人、债券与股票投资者对收益索取和控制权有不同形式的要求。所以,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企业与不同类型的资金供给者之间形成了与其信息透明度相适应的关系或资金供给方式。同时,不同资金供给方式之间存在着互补和替代的关系。因此,在企业成长的各阶段,存在着与该阶段特征相对应的融资方式和制度安排。
一般来说,企业的创立阶段,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当地某个局域,如果要在局域以外进行交易,就要付出搜寻成本,企业缺乏经营记录以及必要的可供抵押的财富和信息积累,同时,其生产和经营活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将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包括内源性权益资本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外源性权益资本融资和外部直接和间接债务融资只在有限范围内。从金融制度的角度来看,正规的金融制度几乎无法满足其融资要求,非正式的金融制度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融资框架。
在企业早期成长阶段,中小企业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财富积累,无论行业前景还是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关企业的相关信息开始有了积累,企业逐步具备向外界传递自身信息的条件,于是企业试图通过在正规金融制度下获取外源融资的可能渠道,这为中小企业通过商业银行的各种融资工具获取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提供了可能,当然,内源融资仍然是其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成长,财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企业经营状况的相关信息也为外部所了解,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有了一定改善,在财富积累的基础上,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有了充分的信贷记录(如果得到贷款的话),并能提供足够的有效抵押(或质押)品等银行要求的担保或抵押的条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相当稳定,便于贷款者和投资者更加透彻地掌握企业内部信息。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其融资工具为其提供融资变得可行。从此,正规的金融制度安排初步具备发挥作用的条件。显然,即便企业处于这样的阶段,内源融资方式仍然是其最方便、最经济的选择。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成长以及企业经营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客观上也为其提供了向外部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尽管债务融资方式可以避免企业控制权问题,但是,债务融资的前提和基础与企业的自身实力密切相关夕为了突破企业自身实力制约而实现企业快速扩张,仅仅依赖债务融资方式便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当然,企业也可以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外源融资,主要包括私募发行和公募发行的权益资本融资(如天使资本、风险投资、场外发行和交易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等),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债务融资(如债券发行、商业信贷和票据、融资租赁以及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等)。随着企业进人成长的后期阶段,企业也具备了在公开市场以股权方式融资的各种条件。由此,企业运用资本市场市场筹集资金实现自身的扩张战略就具备可能。然而,在此情况下,企业又必须面对控制权的稀释问题。事实上,企业的融资决策从本质上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融资成本、经营战略和控制权等问题之间的权衡的结果。此时该企业已经进人了成熟期。
一旦中小企业逐步成长为大企业,其融资约束问题基本得到缓解甚至消除,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自身的现实状况,即使企业所处的行业或自身进人衰退期,它所面对的问题便不是融资来源的约束问题,而是金融资源的退出问题。
可见,随着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的推进,企业的融资结构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大致按照股权融资比例逐步上升而债务融资的比重逐步下降的趋势变化。
总之,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其的融资范式。这是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至于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融资,既是企业根据资本成本、对控制权的偏好等因素权衡的结果,同时,也严格受到融资制度供给的制约。
三、舒缓我国中小企业触资困境的制度供给建议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与融资范式为我们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问题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一般性和我国转轨时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效的融资制度供给将从根本上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舒缓,尽管相应的金融制度安排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一,研究证明:非正式金融安排的存在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是一种对福利的帕累托(ParotoImprove)改进,也就是说,非正式金融其存在可以导致福利的改进。因此,需要通过立法使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走向合法化和规范化,通过加强监管减少因其产生的金融风险,而不是采取取缔和压制的政策。
第二,大量研究证明了“小银行优势”(SmallBankAdvantage)假说的合理性。在现有的金融体制的格局下,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加快我国新兴中小银行发展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现实选择。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范文3
[关键字] 产业集聚 产业生命周期 产业衰退 产业升级
一、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1.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产业集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代表理论有: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波特的钻石理论、经济社会学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理论。
2.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企业群、产业区等概念的纷争
目前围绕着集群内企业间是否形成网络,企业在地域上是否集中,集聚形成是自发的还是政策性的,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企业群与产业区等概念应区别对待;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指的是同一事物。
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下,产生产业集聚的原因和形式多种多样,但当我们对微观主体企业进行研究时,则这些概念都可以作为外部环境,并且可以不予区分。
二、关于产业聚集划分阶段和产业衰退理论的研究
Tichy G借鉴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集群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Tichy G,1998)。
在集群从产生、成长、成熟到衰亡的过程中,面临着结构风险和周期风险,对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针对不同阶段集群特征进行相关政策引导,可以使集群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并在集群衰退期实现产业升级,并进而避免对地方经济产生冲击,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结合产业升级理论与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认为集群的良性发展应该如下图所示:
三、由已有研究得到的启示
1.集群建模中对企业的战略选择分析较少
传统的对企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强调了地区环境的力量,忽视了经济个体战略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角色。企业在企业集群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与地区的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府政策相互作用后作出的战略选择,不仅促进集群形成也决定了集群的质量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分析企业在不同集聚环境下所做出的战略选择。
2.对产业集群阶段划分应增加定量分析
产业聚集已经有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证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产业聚集阶段的划分,只有产业聚集生命周期理论有所提及,并且只有定性分析,所以产业聚集的四个阶段如何从量变积累成质变进而形成一个阶段的转折,仍没有清晰的指标可供参考。
清华大学的黄涛博士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企业微观主体主观的角度对四个阶段进行了聚类分析,但其由于衰退阶段样本数量不足没有涉及产业衰退阶段,样本不足可能是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样本涵盖范围有限,二是企业对产业衰退的主观辨别力有限,企业虽然处于衰退阶段,但由于有限理性,还不清楚客观情况,所以仍留在集群中。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意进入一个衰退阶段的集群,或者去留下拼争一个衰退阶段的集群所拥有的资源。所以这种根据主观问卷判断集群阶段的方法显然不够准确。
参考文献:
[1]杨 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85
[2]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 怡: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范文4
【关键词】 生命周期 集群竞争力 政府
1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概念及阶段划分
1.1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概念
生命周期理论来自生物学对生命体从出生到死亡这一循环的观察与描述,将出生、成长、成熟、衰退、死亡的过程变化,以及不同阶段所呈现的特质表现出来,用来模拟人类社会中有关组织、产品、市场、产业的相关变化。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是指产业集群从形成到衰亡的发展全过程。由于政策变化、产业发展、产业转移、技术和社会进步、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市场竞争等影响,产业集群必然存在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在佛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奥地利著名区域经济学家Tichy.G在1997年提出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Tichy.G从产品创新、集群竞争的优势等方面的研究提出该理论,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后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如图1)。
1.2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划分及各阶段特点
产业集群一般大致可分为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共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规律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集群规模、专业分工程度、核心竞争力、企业规模等各个方面。(1)诞生阶段。集群产业规模、区域范围、专业化分工程度都较小,集群的认知度很低,影响力仅限于本地区,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较弱,企业规模以小企业为主。(2)成长阶段。集群的认知度、影响力逐步提高,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显现,集群内部的总体结构逐步完善,集群显现出来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投资回报率很高。(3)成熟阶段。均衡阶段经过形成期、成熟期两个阶段的积累沉淀,集群内各类配套基础设施已经完善,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产业集群企业数量、专利数量、规模、产值、市场占有率、核心竞争力、认知程度和科技创新资源拥有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1]。(4)衰退阶段。进入衰退阶段集群规模开始缩小,集群内恶性竞争事件频繁、企业外迁现象严重,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大幅度下降。有大量企业退出集群,集群竞争优势逐渐削弱。
2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辽宁省产业集群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不论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十二五”期间,我省重点培育90个200亿以上的产业集群,其中1000亿以上集群19个,500亿到1000亿集群19个。预计到2015年,90个集群销售收入将超过47000亿。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等措施以及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和沈阳经济区的建设,辽宁产业集群开始进入了全面振兴的历史时期。
(1)特色产业集群分布广泛。辽宁以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为依托,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积极引导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全力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如沈阳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连的“钻石港湾”和船舶制造业产业集群、抚顺的碳纤维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鞍山的锻造工业园和五金产业园产业集群、锦州的光伏产业和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本溪的医药产业集群、丹东的环保产业集群,营口的光电和微电子产业集群、阜新的皮革加工和林木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辽阳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铁岭的改装车产业集群、朝阳的活性炭产业集群、盘锦的石油和海工装备产业集群、葫芦岛的CBD和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项目等。
(2)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丹东仪器仪表、本溪生物医药、阜新液压、朝阳新能源电器及铁岭专用车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的年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超过100%。其中,丹东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现有企业258户,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东方测控、奥龙、通博电器等龙头企业的射线仪和煤气表产品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0%和70%。阜新液压件产业集群现有企业193户,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现有企业145户,实现销售收入30.85亿元,原料、生产、供销体系齐全,有省以上名牌10个。
(3)成长潜力巨大。从产业集群具有高成长潜力看,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国一流水平的12个,占10%;处于全国上游水平的60个,占50%;处于全国中等水平的38个,占31.7%;处于全国一般水平的10个,占8.3%。截止2011年2月初,辽宁省级以上工业类特色产业基地近40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基地近30个[2]。
从上述特征来看,辽宁产业集群分布广泛,影响力逐步提高,销售收入和企业数量等量化指标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所以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辽宁产业集群处于成长阶段。
3 成长阶段辽宁产业集群政府对策分析
无论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是客观存在的,政府的作用也是其他机制所无法完全替代的。辽宁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现已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集群,并已初具规模,在成长阶段辽宁政府应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培植一些龙头企业,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更快的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1)制定适合的集群规划方案。200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决策。2008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以科技为引领、以新兴产业为引导,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因此,辽宁应以省委省政府的政策为依托,制度出符合辽宁产业集群特点的集群规划方案,包括制定做大做强辽宁省特色产业集群的具体目标、政策措施,提出各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比较详尽的产业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等。然后根据辽宁省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每个产业设立由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牵头的临时或长期的工作机构,对本行业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引导。找出比较优势、制定合理、完善的产业集群规划方案,确定一批高成长性的项目,作为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宏观调控目标。
(2)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目前辽宁省以沈阳、大连为龙头,辽宁各地的产业集群蓬。但各市的龙头企业数目屈指可数,政府应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成长性中小企业。沈阳围绕铁西区,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建筑、电气、医药化工五大IT业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大连则围绕优势突出的造船、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政府贴息等各种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产业园区,产业的聚集度越来越高[3]。因此在此阶段,政府应对工业龙头企业、纳税大户企业、超大投资规模外资企业以及政府认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紧紧围绕增强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和差异化发展这两点,在政策扶持、行政审批、检查验收、监督管理、业务指导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先、便利的服务,努力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对集群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
(3)协调各方力量培植特色集群。要根据辽宁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本地区资源配置状况,确立适合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进行培育,以构建地方产业集群竞争力。政府要针对辽宁省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再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快速培育与发展出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在中部城市群形成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政府要制定推进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先进制造技术的特色产业集群,占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4]。其次,沿海城市要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为着眼点,实努力打造沿海城市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港口、旅游等特色产业集群。最后,支持辽西北地区市县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强市帮扶、有关部门帮扶和重点企业帮扶的办法,促进辽西北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4)规范政府行为及约束政府权力。由于成长期的产业集群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各企业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政府在此阶段不可大包大揽或者过度干预,最好是间接参与到产业集群的创建和提升过程中,政府的定位应该是催化剂和剂或者桥梁,充分发挥集群中各要素的协同作用,而不是直接主导集群的发展。政府部门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应该主要是:协助集群内企业进行宏观市场需求分析,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资料。政府不要刻意创造产业集群,要避免创造产业集群的高成本、高风险,防止不同地区追求相同的产业集群重点而导致重复建设。所以此时,要规范政府行为,特别是要约束政府的权力,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集群的畸形发展。
(5)加强产业集群创新以提升集群竞争力。制度创新的主要执行者是政府,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角色是非常关键的。在均衡阶段,政府要发挥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将环境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服务创新相统一结合[5]。政府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公共基金或政策鼓励开展集群创新,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共同获利。并采取有效措施,致力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行业专利信息数据库,向企业提供专利数据查询,促进集群内企业创新行为。政府除了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制和制定有利于创新的行为规范之外,必须树立与创新精神相吻合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念。政府通过教育、培训、舆论宣传、文化娱乐、创建文明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等途径,大力宣扬创新文化,从制度、体制、法律、政策等方面创造有利于创新文化建设的条件。
4 结语
不同阶段产业集群的特征及规律不同,针对现阶段辽宁所处于的成长生命周期阶段,政府需改变职能,准确定位自己在集群发展中的位置,用战略的眼光对关系到集群发展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制度出符合辽宁产业集群特点的集群规划方案,快速培育与发展出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角色[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1):99-105.
[2]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发展研究—以政府和市场角度[D].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 2011,(18).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范文5
关键词:产业集群;两分岔;社会温度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05-02
1 产业集群的两分岔模型及理论
产业集群两分岔模型及理论在产业集群研究中引入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把产业集群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和两个分岔点。三个阶段依次为产生阶段、成长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阶段的交界处是产业集群成长分岔点(分岔点一和分岔点二)。
通过引入理论生态学中资源有限的逻辑斯蒂增长方程、爱辛模型和索洛――丹尼森模型,两分岔模型及理论得出结论是:在产业集群成长的第一个分岔点,社会文化类型决定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进取型社会中的产业集群获得发展,而保守型社会中的产业集群难以形成;在产业集群成长的第二个分岔点,中等开明程度的社会有利于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而低开明程度的社会,对有用知识的主流舆论决定了产业集群的演化。如果主流舆论偏向于接受有用知识,则有用知识被大量接受,产业集群获得进一步发展;如果主流舆论拒绝有用知识,则产业集群会走向衰败,甚至灭亡。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三个阶段上,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等因素促使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存在淘汰问题,淘汰只发生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两个分岔点上。而在两个分岔点上,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 无为县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理论解析
2.1 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产生阶段
高沟镇电缆企业产生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创办早期家族式电缆生产企业的主体主要是当地的在外销售人员和早期的电热管等企业的企业家。电缆产业的兴起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影响。主观方面原因是当地人勇于尝试、勤奋刻苦的奋斗精神以及当地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客观方面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信息渠道畅通、资金积累充分、电缆生产技术壁垒低、企业转行难度低、电缆生产企业利润高等。这些主客观原因对于电缆生产企业创办主体都有一定的影响。
2.1.1 销售人员创办早期的电缆生产企业
(1)生活条件因素。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高沟镇的人民生活条件非常贫苦。年轻人为了生活选择去城市做销售、跑业务,期望获得温饱。这些在外打工的经验为高沟镇电缆产业的兴起提供了信息和资金来源。
(2)信息的搜集。在外地做业务的年轻人,可以获得最新的商业信息,也最容易把握先机。由于高沟镇靠近长江,从来往于渡口的那些商人那里,他们也很容易获得关于电缆市场的信息。
(3)资金积累。高沟镇在外跑业务或自己转手买卖电缆的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回乡,与亲戚朋友商量,开始集资,着手创办家族作坊式的电缆生产厂。规模扩大以后,逐渐的转变为现在的传统家族式管理的企业。由于是小规模的家族作坊式企业,所以资金主要是企业家自己积累,很少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投资等。
(4)电缆生产技术壁垒低。高沟人能够顺利地创办电缆生产企业一方面是原因电缆行业的技术难度不高,进入壁垒低,所以当地人纷纷效仿。高沟镇的电缆企业以这种扩散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企业大多是家族作坊式企业。
2.1.2 电热管等企业转产电缆生产
20世纪九十年代初高沟镇的主导产业是热处理设备、电加热、工业电炉、温控仪表等产业。这些企业的企业家纷纷转行生产电缆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电缆产业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暴利的行业。企业家看到电缆企业利润很高,为了追求同样的高利润于是就转行生产电缆;第二,企业转行难度低。由于热处理、电加热、温控仪表等行业与电缆行业的基础差别不是很大,在生产技术上有一定的相似程度。于是企业在转行做电缆时不会有太多的损失,在电缆生产上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企业家们都愿意尝试,有些企业家就开始改行创办早期的电缆生产企业;第三,技术壁垒低。与销售人员创办早期的电缆生产企业一样,一部分原因也是电缆行业的技术难度低,技术壁垒不高。新进入者可以很快的进入该行业,而且基本上不存在风险。
2.2 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分岔点一
依据两分岔模型理论,高沟镇的电缆产业集群在经历了产生阶段后,将面临第一次分岔。根据调研时搜集的资料,高沟镇最早电缆企业安徽华海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大多数企业成立于1992年。于是本文把这个1992年至1993年看作产业集群发展的第一次分岔点。两分岔理论认为在这点上,集群的发展受当地的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指一群人的文化,指高沟镇大部分人表现出的文化心理特征)影响会面临成长和灭亡两种情况。2.2.1 假设条件
(1)依据两分岔模型把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取型文化,表示愿意承担风险的文化;另一种是保守型文化,表示不愿意尝试新事物,不愿意冒风险。文中用来衡量这两种文化,把称为敏感度。如果>0,表示文化是保守型的,如果
(2)假设高沟镇是个封闭地区,即,该地区的企业都是本地的企业。
2.2.2 模型分析
下面本文将引进理论生态学中资源有限的逻辑斯蒂增长方程(logistic equation)对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在第一个分岔点上将面临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nt=kn(N-n)-dn(1-αnN)(1)
这里,N代表有能力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总数,n是已经进入集群的企业数目,N-n是尚未进入集群的企业数目,k是进入集群企业数目的增长率,d作为学习能力的衡量尺度或掌握技术的困难程度。
对(1)式稍作变形,得:
k=n/t+dn(1+αnN)n(N-n)(2)
对(2)式
d(k)d(α)=-dnN(N-n)(3)
电缆的生产技术并不复杂,当地人的学习能力足以基本掌握整个生产流程,所以d>0;高沟镇电缆企业的数量从九十年代初期创立开始就一直在增长,到2003年已经达到300多家,所以n>0,N>0,且N-n>0。从(3)式的等式右边来看,d>0,n>0,N>0,且N-n>0,即(3)式是小于0的,也就是说k与α是反向关系。说明,随着的增长,k是逐渐变小的。即越保守的社会,进入集群的企业数目增长率越低,那么集群进入成长阶段就越困难;反则反之。
通过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高沟镇情况的描述,可以说当时在高沟镇α
综上分析,高沟镇的电缆产业集群在通过第一次分岔点的时候,由于当地的文化是进取型社会文化,所以产业集群进入了下一个成长阶段。
2.3 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
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在当地文化的影响下顺利的进入成长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直到2001年,因为2001年电缆产业集群的雏形已经形成。期间高沟镇电缆生产企业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产量和销售量不断上升。高沟镇电缆的产量和销售量是不断上升的,尤其是到2003年,发展非常迅速。
第二,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沟镇电缆企业数量的增加,中小企业不断增加,发展到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也在增加;另一方面,规模以上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厂房已经满足不了因市场需求的生产需要,政府不断的规划新土地给企业,以便企业建设新厂房,扩大产量。
第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电缆产业是高沟镇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直接决定整个高沟镇经济发展。政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规划了工业园区、修建了公路、加强了城镇规划,从而保证了集群的健康成长。2.4 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分岔点二
两分岔模型及理论认为,在产业集群成长的第二次分岔点上,“有用的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扩散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说是关键性因素。这里的“有用的知识存量”包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理念等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技术、文化因素。该理论在分析这时候集群的发展情况的时候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温度。社会温度来源于哈肯研究人类集体行为的爱辛模型方程式,是一个集体的风气参数,相当于热力学中的KT,所以称为社会温度。社会温度可以分为中等社会温度和低社会温度。社会温度越高是指社会压力或紧张程度低,社会对各种言论比较宽容。
从发展状况上来看,高沟镇的电缆产业集群的分岔点二是2002年至2003年。要分析高沟镇的电缆产业集群在这个分岔点上面临的情况就先要弄清楚高沟镇的社会温度是属于中等社会温度的还是低的社会温度。由于社会温度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经济学的概念,在经济学上也很难用指标来衡量。所以本文就把社会温度看作是接受“有用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主要从企业家价值观、行为方式,技术创新情况,掌握技术知识的程度和企业战略、同业竞争等四个方面来分析。
2.4.1 企业家价值观、行为方式
从对高沟镇的实地调查来看,高沟镇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成长与企业家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企业家们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才能使高沟镇的电缆行业迅速发展,一直成为高沟镇工业经济发展的先驱。
但是,长期以来,高沟镇的电缆企业的管理方式一直是传统的家族化管理模式。这与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冲突。企业家庭内部成员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动向。所以,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很混乱,企业很难做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决策。目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管理理念的缺陷,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在外界或是政府部门引进管理人员组织管理。但是,一方面由于外界人士对当地的情况不了解,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高层人员都是家族亲戚,很难服从新进人员的管理。所以,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时代。
2.4.2 技术创新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在18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中,通过购买来获得最新技术的只有安徽省热力电缆有限公司、安徽慧艺线缆有限公司和安徽华峰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三家,通过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研发获得最新技术的企业有11家,通过与大学、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合作获得最新技术的企业有9家。在这18家企业中,自主技术研发占50%以上的企业有7家,完全自主技术研发的企业共有4家。另外,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有些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说明当地的技术创新情况是很及时的,当地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整个高沟的技术创新优势很好。
2.4.3 掌握技术知识的程度
(1)技术含量的高低。电缆的生产工艺流程固定,无论是普通电线电缆还是船用、军用等特种电缆,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材料质量的不同,除了设备新旧不同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电缆生产技术含量并不高,容易掌握。
(2)员工受教育程度。当地企业的员工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90%企业员工都经过企业内部培训。对于这些员工来说,他们对于电缆生产这类技术很容易接受掌握。
2.4.4 企业战略、同业竞争
企业的当前战略任务是扩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质量,塑造品牌;抢占市场份额,争取站稳脚跟;维持市场份额,打击现有对手,扼杀潜在竞争者。而且,当地企业之间的同业竞争很激烈,主要表现在价格竞争、人才相互挖掘等方面。从调查中得知,电缆生产企业是通过接订单方式来生产的,也就是订单式生产。而这些订单主要是靠业务员来提供,于是每批新订单过来的时候,同业之间会相互竞价,价格最低的厂商就可以竞得订单。在人才相互挖掘方面,同业竞争就更加明显。由于当地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生活条件艰苦,所以人才引进很困难,企业之间就会从同业企业里挖掘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通过对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企业拥有合理的战略目标,同业竞争也相当激烈。说明当地企业的发展势头和发展冲劲很强烈。
综合以上四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企业接受“有用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据此可以判断当地的社会温度属于中等社会温度。按照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该产业集群可以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但是,该集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及时地解决。
3 结论
通过运用两分岔模型及理论对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3.1 社会文化是封闭地区产业集群形成的主导因素
封闭地区的社会文化一般与外界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受当地特有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家所追求的最原始目标不同。例如高沟镇电缆企业的企业家最原始目的是通过最简单的方式使自己摆脱贫困。所以,在一个封闭地区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并不存在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等因素的影响。当地的社会类型以及社会温度是引导集群成长的动力因素。
3.2 产业集群在发展阶段面临诸多问题。
受地区基础设施、人文素质等条件的制约,封闭地区的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其局限性。通过对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成长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产业集群进入发展阶段以后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人才匮乏问题。由于当地的人文素质比较低、基础设施简陋、交通不便,企业很难获得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企业的整体素质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受到限制,不能迎合经济全面、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其次,管理理念的落后。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方式不能促进企业长远健康的运营。企业管理上面出现了很多漏洞,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最后,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不能确保集群健康的发展。正如文章前面所分析的,高沟镇的产业基本上就只有电缆产业,该集群内部配套产业不齐全,企业仍然存在高交易成本,竞争无序等问题。另外,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给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如果不能与外界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很容易受到同行业竞争的冲击,失去地区原有的优势,使整个地区陷入经济低谷。
参考文献
[1]郭静.安徽博望、高沟两地产业集群实证分析[N].北方经济,2007.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范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成本;企业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管理对企业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资源成本的基本内容。自然资源成本构成及其处理方法与自然资料生产过程的寻找矿藏并取得所有权、开发财产、资源开采#个阶段相适应,其成本由购买成本(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部分构成。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基本内容。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由人口因素而延伸过来的概念,广义上看,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包括一个人从出生到丧失劳动力过程中的历史成本的沉淀;狭义上看,仅指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三)生态环境成本的基本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同时,环境意识逐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这必然导致企业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出的增加,致使企业环境成本构成内容和数额的逐步增加。
(四)社会和谐成本的基本内容。社会和谐成本,或称人文生态成本。和谐成本可以表述为: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必要投入,这种必要的投入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和谐成本的目标导向是和谐社会。二是和谐成本投入是为科学发展服务,三是和谐成本投人应向社会中弱势群体倾斜。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几个前提假设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以企业为单位。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成本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通常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为单位,具有空间上的广义性。从总体上管理一个区域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成本以使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出发点。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个企业并没有违反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管理理念。
(二)企业具有社会性,不是纯粹的经济单位。自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诞生以来,众多经济学家们都把企业当成一个纯粹的生产函数,并赋予其理性人的假设。即企业的唯一目的是通过经济生产活动以获得利益最大化。而事实上,企业具有社会性。一方面,企业所获取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其他社会资源)都是来自社会;另一方面,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最终要推销给社会。
(三)广义委托假设。上个世纪60年代Jenson和Mecklin提出的委托理论中将企业管理层和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称为委托关系,管理层要对所有者的资产和经营成果负责。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理论则以广义的委托理论为假设前提,即企业与整个社会之间也存在一个委托关系,企业要对社会所委托其使用的社会资源负责。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引入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含义。企业生命周期是通过描述企业存续时间及其存续时间内各个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反映企业的发展过程,诊断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进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如人的生命一般,任何工业、商业、行政组织都要经历初刨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初创期是一个企业不断摸索、学习和求得生存的阶段。成长期是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此时企业产品开始为客户接受,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企业销售能力增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发展速度上可能会有波动,但总体上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成熟期是指企业扩张到一定的程度,市场占有率和收益达到最大化。企业声誉很高的时期。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的主要业务已经稳定下来,产品销售额保持在较高和较稳定的水平。在衰退期,最为明显的行为特征:企业内部冲突不断、谣言四起,企业各部门注意力集中到内部地位之争,人们强调更多的是谁造成了问题,而很少考虑去采取补救性措施以解决问题。
四、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
初创期的企业应当注重自然生态成本的投入,谨慎人文生态成本的发生。通常初创企业与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强。因此,其会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且技术运用上也跟不上成熟企业,初创企业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人文生态方面,初创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对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应局限于法律层面。成长期企业应保持自然生态成本的投入,同时逐步加大对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成长期企业基本上在该行业立稳脚跟,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处于一个上升状态,因此对自然生态成本的投入应保持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成长期企业意识提高,经济能力也增强,其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也应相应提高,成熟期企业逐渐降低自然生态成本,加大对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力度。成熟期企业对自然资源依赖下降,同时生态保护能力也上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将不是成熟企业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企业应当加大对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和社会和谐成本。
衰退期的企业应当将可持续发展成本的投入维持到法律层面以上。作为衰退期企业,其经济能力逐渐下降,甚至最终破产倒闭。其可持续发展成本的投入基本上不太可能增长,但不能因其处于即将消失的特殊阶段而投机,至少对于人力资源方面发放员工基本工资,对人文生态方面做到没有破坏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明坤,我国可持续发展成本的问题分析及管理思路,企业经济,2009(10)
2 陈明坤,可持续发展成本理论刍议,企业经济,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