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语文意识;设计问题;设计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情,使语文梨花带雨,楚楚动人;智,使语文超凡脱俗,通体秀慧。所以情智交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是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一、增强语文意识,明确教什么
崔峦老师说:“语文意识是一个语文老师作为一种专业的重要标识。数学老师需要数学意识,音乐老师需要音乐意识,而语文老师毫无疑问、理所当然地应该具有语文意识。所以,语文老师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的确,语文意识,就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没有觉醒,有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熟视无睹,因此创新教学便只能成为镜中月,水中花。一位老师在讲《触摸春天》时,引导学生品读描写盲女孩抓住蝴蝶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从语文意识的角度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文中这样描述盲女孩:“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老师先是用课件出示另一句子,即去掉“慢慢”“极其准确”这些词,引导学生比较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受盲女孩创造的奇迹,同时读出作者的惊讶。既而让学生体会“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之后创设情境:“现在大家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边听老师配乐朗读边想象着做动作,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安排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安静当时的感受,使学生与安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解到正是因为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才使她抓住了这美好的瞬间。使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情感得到了熏陶。
由此可见,创新教学必须将语文意识放在首位。首先应对语言关键处关注、思考和品味。品味重点内容、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品味表达形式,关注语言文字所传递出来的那种情感。这样建立在语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必然会带给学生无穷的收获。
二、巧妙设计问题,学会怎么教
教学问题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认为教学问题的提出要像一块石头投掷到学生的思维湖海里,要能听到“扑通”一声回响,要能看到石头激起的圈圈涟漪、层层波纹。千万不要把它扔在岸边,听不到任何声息,看不到任何反应。创新教学的语文课堂一节课的主要问题不能超过三个,应该是围绕主要问题而引申出的一些追问,而不能成为主导性的大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反复研读教材,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寻找课文的恰当切入点,拎起一条明晰主线,这是创新教学成功的关键。往往有些课给人一种听起来很累很琐碎的感觉,多半原因是因为老师没有找好文章的抓手,没有设计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没有找到一个核心的词语或句子,因而导致串讲乱讲。
仍以《触摸春天》一课为例,教师以“奇迹”一词作为本文的线索,先理解“什么样的事可以称做奇迹?”接着提出统领全文的问题:盲女孩安静都创造了哪些奇迹?之后引导自由读文3-6段,画出安静创造奇迹的句子交流感悟,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盲女孩安静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让学生在层次分明的朗读中悟出盲童安静创造奇迹的原因。最后悟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抓住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提炼出一个核心的词语:奇迹,以核心词语为支点,才能撬起全文这个地球;以核心词语为线索,才能让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核心词语为中心,才能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具有向心力。
三、合理设计朗读,促进情智飞扬
我常常看到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处理阅读的时候,对于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仅仅限于对读的形式、读的花样、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情感的浓淡上的指导,往往忽视了对读的根本——理解内容和深化情感这两方面的指导。但创新教材却离不开对理解内容和深化情感朗读的设计。要指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读”,读出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鲜活的画面、深刻的道理,让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共生共进。
当然,创新教学还应注意四个减少、四个增加。
(一)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增加更深入的思考。在日常的语文课中,我发现老师们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小组讨论、互相合作研究和写片断等。这些教学活动,是否都有必要,是值得我们教师仔细研究的。所以,在每次设计活动之前,教师都要反复斟酌:这个环节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什么作用,讨论的目的是什么,片断练习放在此处是否合适,对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有什么推动和帮助?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二)减少随意性的评价,增加有效性的评价。评价一直是我们比较关注的,尤其是课堂上的有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非常随意,要么敷衍一下,要么漠视不管,要么评价不够恰当,不够妥帖。总之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大的力量关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性的评价。
(三)减少教师的滔滔不绝,增加学生的口若悬河。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的话语权还是尤为显著的。一节课里,学生的发言较少,体现在发言人数少,范围小,次数少。因此我们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他们的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2
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认识
吕叔湘先生所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如果阅读教学,已经成了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自觉行动诉求,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对文学艺术就会有吸引力,我们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
1.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章再好,文学形象再美,如果学生本身不愿读,懒得读,视读书是苦事,没有兴趣,就无法使学生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学生也就无法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更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小学阶段145万字的阅读量,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了。
2.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既是语文知识的传递,听说读写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人格的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学生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欣赏课文,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也就是课程标准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
3.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教师就要以一个和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欣赏同一作品的欣赏者角色来对待学生。同为欣赏者,同为一件作品,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所拥有生活经历不同,所拥有知识水平不一致,那么理解感悟的结果也是不一致的,这样就避免了语文答案的标准化,一致性,教师就会以更广阔的心胸来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应答和理解。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思考
1.通过教学研究,初步构建起“阅读欣赏”的理论框架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旨,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观;树立“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理念,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入境、入情、入迷。
通过探索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新模式,改变教师肢解课文、破坏整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把握语文的整体情感脉络,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审美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实践,提炼出阅读欣赏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
文章是文学家生活和情感体验感悟后的精神产品,是多姿多彩的,是博大精深的。破解领悟作品,与作家对话的方式也应当是各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让阅读变成欣赏,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朗读、再现、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文学的美,艺术的美,生活的美,情感的美。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相对压缩教师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拓宽学生阅读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兴趣,诱发动因,把破碎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整体形象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更好地感悟、欣赏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提供基本的知识保证和必要的方法。
3.通过研究、调查,对课内外阅读欣赏的材料和时间进行科学开发利用
(1)精选阅读欣赏的材料。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阅读资源,因地制宜创编校本教材,感受错落有致,平仄有韵的文句之美;浓厚深沉,婉转动人的情感之美;可敬可亲,栩栩如生的形象之美;高远旷达,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巧妙深邃,富有逻辑的思辨之美等等。
(2)合理安排阅读欣赏的时间。通过初步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而一学期课外阅读时间一般集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为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细水长流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边角时间”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必读时间、半自由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
4.通过研究、总结,初步建构起多元阅读欣赏的指导评价机制
在阅读欣赏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确立以下几种机制,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阅读。
(1)阅读指导机制:教师的指导,重点在课内,延伸到课外,使阅读欣赏逐步形成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外补充到课内的良性循环流。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3
我们都知道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任何教学策略都有其存在的适宜性和局限性。但新理念新方法的引进应是教学改革的活水,如果新的方法未能整合于语文课程教学最根本的价值下,未加选择的应用到一切课堂教学中,其结果只能是让语文老师忙于使用新方法装点课堂,而忽视了使用这些新方法的目的和价值,这样的教学改革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力求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作为为基础教育打基础的小学语文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再怎么改革,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变的根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扎扎实实地进行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且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过程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研究课标,寻求教学的要点;研究学生,寻求学习的起点;研究教材,寻求知识的生长点;研究教法,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素养的全面提高。
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有效地—种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教材中大多数课文依靠学生的自读可以实现读的目标。不过有的文章要么内容难理解,要么背景比较复杂,学生很难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容易产生歧义或片面的误解。教师的讲解、点拨还是很有必要的,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催化剂。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盲目的跟着潮流走,应该根据具体课文的文本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而不是生搬硬套地东施效颦。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人文意识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0-01
前言: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不断推广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对于学生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及空间立体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意识教育,能够强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
一、人文意识教育概述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以人性教育为主,以涵养人文精神为核心。在人文意识教育中,需要关注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过程性原则,指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各种教学活动的把握,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意识的提升和改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情感性原则,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经验,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进行评估,将其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在整个数学学习阶段,小学数学是非常基础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过程和方法教育为辅助,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放在第三位,以迎合当前素质教育“成才先成人”的观点;三是激励性原则,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于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应该熟悉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等,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励措施为手段,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小学数学中人文意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关注其学习过程及学习水平,关注其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针对学生出现的厌烦心理,应该及时进行疏导,使得学生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故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在突出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同时,赋予其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确保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
2.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学科自身的科学性与人文意识教育的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实现人文意识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注重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鼓励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同时,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主义精神,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对多项式的乘除进行教学时,考虑多项式自身的复杂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多项式进行分解,然后对分解后的单项式进行运算,最后将其结合在一起,得出最终结果,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再次计算,找出最为简单的方法,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3.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
小学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及心理特点出发,实现生活化教育,将其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数学的价值,从而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意识教育。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应该带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悟数学的价值,引导学生将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对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应的生活场景:小明和小华到新华书店买学习资料,一共两本数学习题集,每一本5元,三本参考书,每一本6元,一本字典15元,小明给了售货员53元,应该找零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并且列出相应的计算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领略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三、结语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树立相应的人文教育观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意识教育,从本质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教学活动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魏运隆.人文视角的小学数学教育研究[J].甘肃科技,2010,26(24):193-194,190.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国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89
近年来,随着国学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人们对国学精髓的深入思考,经典诵读活动已在中小学校掀起阵阵热潮,成为学校校本教育的特色内容。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大餐。
一、国学诵读经典为人格塑造奠基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国学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教材。经常诵读经典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孝敬长辈、懂礼貌、讲礼仪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典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为人之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人格塑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图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高尚品德……由此可见,经典诵读的功效与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经典中的儒家人文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体现为儒家的仁爱、宽容、孝悌、诚信与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这将伴随学生的吟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与精神风貌。
二、国学诵读经典为审美情趣奠基
中华古诗词,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源远流长,意义深刻隽永。春秋儒学、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传承着中华儿女正能量的优秀基因,其中许多经典国学语言之丰富、文字之精炼、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远、感情之豪放、韵律之优美,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辉。
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施政理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博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文明智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情怀……诵读这些经典,如同在与最优秀的哲学大师和智者对话,如同耳濡目染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从而能不断提高诵读者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
学生暂时虽没有能力理解这些国学经典的意义和精髓,但是若能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话,会对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目前,我认为由教师和家长选择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名篇佳作来朗读和背诵是有必要的,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他们获得文学的审美熏陶。
三、国学诵读经典为写作水平奠基
渊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从语文教学需要来看,古诗选入课本作为启蒙教育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典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朗读、背诵教材所节选的优秀诗词文章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民谣、古诗词、古文等,以诗会、朗诵会等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形式,有意识地让他们多背好诗词、好文章,让美和高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在文章创作中下笔如有神。
四、强化校园精神文化的策略
(一)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和传承。这些优良的传统往往渗透在国学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以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应该说,理想包含着道德理想,信念也包含着做人的信念。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个大课题,要使其“知”不难,要使其“信”并“行”,那就不容易了。我国古代道德教育中强调先做好人,再做贤人,最后做圣人的观点,值得借鉴: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做人的基础道德做起的传统修身经验,应该继承。
总之,在诵读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迅速吸收国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把学生的思想引向经典诗文的广袤田野,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对学生来说,诵读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积累丰富的语言,陶冶审美情趣,促进个性发展,提高道德修养,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我校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特色活动,营造出了特色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学前教育;“小学化”
学前教育处于人生教育的最初端点,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这种基础性奠定性意义为全球脑科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所揭示.学前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发展。
当前普及学前教育工作作为提高我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然而,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学前教育问题多多,而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尤为突出,在农村,这一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成原因
学前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替家长分忧,为家长服务,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很大。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这本来是好事,但是,他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片面地认为孩子接受的教育内容越多越好,要求幼儿园施以识字,算数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特长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全然不考虑儿童的自身兴趣和爱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科学家,钢琴家,舞蹈家,画家、奥运冠军等,正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这些需要,幼儿园开展了各种识字教学,算数教学,和种类繁多的特长教学。
现在的农村幼儿教师,多数是代课教师,有的虽是正规教师,但却是小学教师,不具备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授课内容也就只能是小“学化”的了。而在农村一些私人办的幼儿班, 教师都缺乏对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应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他们也不懂得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学习规律和兴趣爱好选择幼儿教育的活动内容,设计实施幼儿的活动方案。他们只懂得自己会什么学科知识,就给孩子教什么,所以,他们懂语文,就灌输孩子小学语文知识;他们懂数学,就教孩子认识数字,教孩子做加减运算,不懂学科知识的就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从未想过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的生长形成,进而阻碍了幼儿大脑发育的发达。要培养完整的儿童,对幼儿的教育必须是多方面的。因为人的大脑的完整发展本身需要多方面的刺激,有了多方面的刺激才能使各脑功能区的神经细胞不断地形成复杂的联系,单项内容的训练不利于大脑的完整发展。[4]而学前教育小学“化”恰恰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尤其是只重视幼儿写字,算题等单项内容的训练,幼儿的大脑没有机会接受更需要的刺激,则会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不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
幼儿正处于身体早期发育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对幼儿成长有重要影响。而有的幼儿园制定的小“学化”的纪律管理模式,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教育者由于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所运用的强制性方法使幼儿的兴趣被压抑,只是幼儿产生厌学,紧张和焦虑的心情,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化”问题的出现,就是为了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这种做法,从其出发点来看,是正确的,值得鼓励,学习的,但是其方法就值得深入探讨了。幼儿园简单地照搬小学教学方式,用上可取代游戏,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此外,由于幼儿在学前阶段学习了小学阶段的内容,幼儿到上这些课程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不用认真听讲了,从而养成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的不良习惯。
三、解决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方法
1.增加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办园
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鼓励、支持公民个人举办幼儿园。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很大原因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政府财政性投入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不全,设备简陋,活动场地小,师资力量差等。做好我国经济建设,当农村学前儿童不再和小学一年级儿童在一间教室学习,当农村学前班教师不再是小学教师,当农村学前班都不复存在,有的都是正规幼儿园,任教的都是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的时候,农村“小学化”问题必将得到缓解。
2.转变家长错误思想,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我们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扭转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使幼儿教育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具体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座谈会或培训班,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向家长宣传、教授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同时,电视报纸等信息媒体也应多关注幼儿教育,尤其应多播放关于科学培养幼儿的电视节目,多发性科学幼儿教育观念的报纸。以主流社会舆论观点引导家长转变思想,要家长们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的内在本质,幼儿大班也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懂得幼儿教育要遵循幼儿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才能使幼儿真正健康发展。而不再认为幼儿在幼儿园就应该多认字、多背诗、多做题,从思想上彻底改变家长单纯追求小学语数外和“分数”高低的错误思想。不再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
3.提高两支队伍素质
一名好园长,就能办一所好幼儿园,一批好教师,就能教出一群好学生。要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全面、和谐发展,园长和教师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教师职业是一门不断学习的职业,离开了学习,教师的职业生命就结束了。 任何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都必须具备崇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有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本领。而这些专业素养的获得,既需要教师职前发奋学习,更需要教师在职刻苦自学。国家急需建立健全确保幼儿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法规和制度,幼儿园也要建立和完善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培训和教研的规章制度,给每个教师提供研究幼儿园教育的时间、条件和机会。这是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素质,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确保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