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国外;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国外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一)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减少污名在残疾大学生中的使用增强其自信心

污名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Gofman在1963年《污名:受损身份管理诠释》一书中引入的,他认为“污名是个体的一种不被信任和不受欢迎的特征,简单地说,这种特征使得他们从有用的个体变成了无法最大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研究表明,污名对残疾学生有两种影响,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直接的影响就是污名使其心理受到伤害,从而使其本身的残障程度更加明显;间接的是影响残疾学生的社会交往。为了消除公众污名对残障学生的不良影响,国外机构从社会环境、公众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的策略,实践证明这些活动限制污名对残障学生的侵害,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全纳安置有助于残疾大学生人格的健全

美国在1975年以前对残疾学生都是进行隔离教育的,但是这样不仅花了很大的精力还给残疾学生带去了心灵的创伤,于是美国政府在1975年颁布了《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规定要保证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中接受适当的免费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让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一起接受教育。”这样在大学阶段就更好的适应大学环境,30多年的实践证明,全纳安置政策对残疾大学生人格健全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用法律手段为残疾学生顺利实现其权利保驾护航

法律手段是残疾学生顺利实现其权利的重要保障,这点在国外做的很好。我们知道在1975年之前,美国的残疾儿基本上被童安置在隔离的环境中,但是当人们发现这已经影响残疾儿童教育后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保障残疾儿童的教育权利。如1975年颁布的《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及其后来的多次修正案都规定要保证残疾儿童的权利。1983年的《残疾人教育法修订案》、1990年的修订案、1997的《残疾人教育法案》修订案、2004重新审定通过的《残疾人教育法案》等一系列法案,都强调了这一点。

二、我国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点

(一)残疾学生一般易产生孤独、自卑、敏感等不良心理

目前我国高校给残疾学生的资源和服务有限,残疾学生在学习、生活、经理上存在的困难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心理障碍。残疾学生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往往自卑,缺乏社会安全感,社会对残疾人尊重理解程度不够,加上校园设施的不完善,使得残疾学生理想和发展目标不稳定,从面导致其自我价值观迷失。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且容易情绪激动,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

(二)学校社会给残疾学生的空间太少,无障碍设施器材缺乏

北京残奥会有20个大项,在世界和国家的体育赛事中,我们都能看到残疾同胞的身影,可是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却怎么也看不到残疾同学的身影。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由于学校没有考虑残疾学生的需要,无论设备还是道路都阻碍了残疾学生的参加和观看比赛。

(三)学校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

残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对其的仅仅停留在经济方面,而对他们的思想,心理善关注甚少,而且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招聘残疾大学生,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残疾大学生所面临的职位或待遇也令他们心灰意冷。因此,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变成大学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因各种客观因素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三、国外残疾大学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们应该为残疾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注意和重视污名对残疾学生和学生家长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对他们的伤害。同时要关心和引导残疾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避免孤独和自卑心理的产生。

(二)政府不仅要在小学、初中阶段加大全纳安置教育的投入,并且高校要优化校园环境,完善无障碍设施器材建设。高校校园不仅要景色宜人,更要给予残疾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尽量让每一个残疾学生融入集体,让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和温暖,从而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三)政府和社会在加强为残疾立法保障其权利的同时,高校也应该为残疾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加强残疾大学生心理引导,建立残疾大学生心理档案,帮助残疾大学生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强残疾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同时学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学籍管理要灵活有别,奖学金评比体现关爱。在残疾学生就业上也要切实创造条件,为残疾学生毕业后的出路负责。

参考文献

[1]甘开鹏,刘 洪.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M].云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

[2]张韦韦.关爱特殊人群: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7):83~84.

[3]崔凤鸣.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与残疾人高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70~81..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综合能源状况调研报告[R].

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2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市残联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__府办发[____]8号)中提出的到20__年实现本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按照市残康办的工作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方式,开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积极探索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服务内容、工作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保障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

二、工作目标。

在对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区残联和卫生部门共同协作,制定和实施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为服务主体,对社区内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以医疗康复、知识普及、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康复服务计划。服务形式为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残疾人签定的“社区康复服务约定书”,实行每月一次上门服务,提供简易的健康体检和康复知识咨询,并指导残疾人进行生活技能、自理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功能康复训练,为残疾人康复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三、服务对象。

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

四、工作步骤。

㈠、准备阶段。(1月------3月)

1、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了解和掌握全区残疾人康复基本信息,为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2、通过二个试点镇工作情况的分析,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制定工作目标、措施和方法。

㈡、实施阶段。(4月------11月)

1、组织培训,明确工作任务。

组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好的社区医生和志愿者队伍,对他们进行上岗培训,使他们明确康复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及服务的要求。

2、签订协议,提供康复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残疾人签定康复服务协议,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形式等,医生和志愿者要按照协议要求进行服务,做好服务记录。

3、制订标准,加强督促检查。

根据康复服务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区卫生和残联等部门按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医生和志愿者的服务工作进行检查,使“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能正常、有序、稳步地开展。

㈢、总结阶段。(12月)

对实施“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服务的内容、标准、措施和做法。

五、时间节点。

1、__*年1月起__*、__*镇开展试点工作。

2、__*年3月--4月听取各方面对试点工作的意见,研究起草工作方案。

3、__*年4月召开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会议,通报试点镇情况,讨论确定工作计划。

4、__*年6月份召开专题会议,在全区推开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

5、__*年12月份进行工作总结。

六、工作要求。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要在__*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做到残联、卫生分工不分家,逐步形成区残联、区卫生局抓管理,基层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落实,村、居委干部、社区医生抓实效,残疾人协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区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1、区残联、区卫生部门要加强协作,精心指导。一要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区实际,研究起草“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各类工作用表、评估验收标准。二要发挥区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加强对残疾人康复需求工作的指导和康复服务医生的业务培训,要求区对镇、镇对村进行层层培训。经过培训,建立一支素质好、技术稳定的社区康复服务员队伍,为残疾人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社区服务。

2、基层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要依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就近就地、经济实用、覆盖面广的康复服务。

签约前基层残联要对残疾人家庭进行一次入户康复需求调查,摸清残疾人的家庭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征求是否需要康复服务。

具体实施中残联、卫生要做到“五个定”即一定服务对象,凡居住在本行政区域的所有残疾人,包括三瘫一截病人、精神病人及重残人员;二定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落实社区医生进行康复指导;三定服务方式,采取上门服务方式,方便残疾人;四定服务时间,按照康复服务约定书实行每月一次上门服务,特殊情况随叫随到;五定服务人员,每个康复对象指定医生负责。

3、社区医生要

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聋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三个加强”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等八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意见》(〔2009〕41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第三部分第11条明确指出:“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可见,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当前特殊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对于他们将来全面融入社会,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聋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根据聋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呢?

一、加强法制教育

有研究指出:由于聋学生存在听力、语言障碍,他们理解接受信息有一定难度,识别、分析与判断是非有一定局限性,易于模仿但选择性差,不太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加强聋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必需的。

1.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法制教育

根据聋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笔者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努力按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让教育贴近聋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将法制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让他们乐于接受。

2.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法制教育

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笔者要求聋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自觉遵纪守法,将来走向社会,自觉主动地依法办事,主动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强化维权意识,让他们知道什么行为是允许做的,什么行为是必须做的,什么行为是不准做的,明白自己有哪些权利,懂得当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时,如何运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3.注重有效教学,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对聋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演示教学法,组织学生学习交流;组织学生到法院观看开庭审判青少年犯罪现场,并交流其体会;集中专题讲述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详细介绍国家如何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提供福利以及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笔者结合聋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身边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教育效果比较好。

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材介绍了一个案例,该案例比较有代表性。该案例的主要内容为:朴亮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备受家人宠爱,逐渐养成飞扬跋扈、蛮不讲理的恶习。他上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旷课成了家常便饭,有时甚至夜不归宿。此外,他烟不离手,经常跟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逛歌舞厅。家人规劝朴亮,可他毫不在乎地说:“我一不违法,二不犯罪,不会出事的!”一天,朴亮拿了家里100元钱,父亲打了他一巴掌,朴亮觉得委屈而离家出走,在火车站附近开始了偷盗生涯。4年后,朴亮在盗窃时被抓获,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我组织学生对该案例开展讨论。通过讨论,聋学生对朴亮的犯罪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朴亮犯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朴亮没有牢固树立法律意识,未正确对待父母和师长的教育,经不起不良行为的诱惑,沾染上了不良行为后未及时予以纠正,最终发展为违法乃至犯罪。案例警示我们每一位聋学生,要注意识别不良行为,杜绝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正确对待父母和师长的教育,牢固筑起内心的防线,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聋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尤其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良好的心态,培养聋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1.尊重爱护每一位聋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由于聋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更渴望得到健全人的宽容与尊重。宽容和尊重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特校教师无私奉献真心、真情、真爱,关爱聋学生,理解聋学生,尊重聋学生,走近聋学生,引导聋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以一颗宽容的心和每一位聋学生交朋友。

2.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聋学生沐浴在积极阳光中

根据聋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努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着相对优势的智能,都是可塑之材,并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时时赏识每一位聋学生,让他们得到激励,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

3.开发非智力潜能,促进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开发聋学生非智力潜能,可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校作经验介绍,用榜样的力量引领聋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增强聋学生的意志力;加强聋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聋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中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吴同学到学校作经验介绍,聋学生备受鼓舞,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吴同学是本校优秀的毕业生,现为出版社的一名美术编辑,凭着坚强的意志自学电脑绘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学会了电脑绘画技能,而且运用自如,甚至比健全人还技高一筹。有耕耘就有收获,他在出版社受到同事的赞赏,还代表广西残联到北京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担任自治区聋人协会主席,尽自己所能为残疾人服务……吴同学的成长经历是一部励志片,让聋学生一起分享,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吴同学的感人事迹让聋学生体会到:先天缺陷后天补。只要以坚强的意志,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这种潜能就能被激发出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

4.适时疏导聋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聋学生由于听力与语言障碍带来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近年来,部分聋学生到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中州大学等高校,参加高校聋人单独招生考试。在备考阶段,为了让聋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压力,我关注学生的心理疏导,让他们从容应对,帮助聋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如果对考试的结果期望过高,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就应该进行适当调整,以减轻心理负担,使自己的水平得以正常发挥。教师结合各高校的考试大纲,引导聋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好专题复习等,促进聋学生增强自身实力、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提升个人竞争力。多年来,当看到一个个聋学生健康的成长,融入社会生活,和健全的学生一样走进高校实现了大学梦,我们心里无比的骄傲,这是特教工作者最大的收获。

三、加强安全教育

在教学中,我根据聋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有针对性地渗透安全教育,让聋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提高防范技能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聋学生健康成长。

1.关注青春期教育,让聋学生平安健康成长

聋学生入学时有的七八岁,要完成义务教育学习,至少要在学校读九年,部分学生还要继续读三年职业中专班。应该说大部分的聋学生从小到大在一起学习、生活,美好的青春时光是在学校度过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我组织同学们谈论主题“我的异往困惑”,通过交流,让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青春期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特点,知道青春期方面的知识,引导聋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异往;掌握与异往的正确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如结合身边的案例,让聋学生认识爱情之花是圣洁的,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正确理解它,懂得珍惜它的人,才能栽培并使之永远盛开。对于聋学生来说,在爱情生长的土壤还不具备的时候,最明智的办法是筑好防线,集中精力学习,拒绝接受和传扬爱情的种子。

2.注重校园运动安全,加强安全教育

聋学生与健全的学生一样,生长在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有着充足的信息资源,有着旺盛的精力……凭着他们现有的生活经历,认为自己的能量是无限的。于是,他们更多地认为自己没有亲眼看见的事情,是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教师的耐心叮嘱,完全是杞人忧天。其实不然,以他们有限的生活阅历,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片面。应该说聋学生的运动安全防范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稍一大意,他们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安全的隐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结合典型案例,我坚持渗透运动安全知识教育,将运动安全教育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帮助聋学生掌握运动的安全防范知识,轻松体验运动乐趣。

3.谨防上当受骗,加强安全教育

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欠缺,在他们看来,只要会打手语交流,无论认识了解多长时间,就是可以交往的朋友。社会上不法分子,各种骗术层出不穷,花招屡屡翻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典型案例,教育学生保持应有的警惕,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交友要谨慎,避免以盲目代替理智。只要我们增强防骗意识,坚决不贪意外之财,再“精明”的骗子也无法得逞。

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4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1]据统计,我国现有残疾人约5200万,其中聋哑人约1770万。与社会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相比,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聋人,特别是未成年聋人的犯罪率却呈上升的趋势,其中16―17岁为暴力犯罪的高峰期。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分析,缺少适合聋生身心特点的德育教育体系,是聋人出现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大环境下,残疾人的德育教育越发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残疾人学校德育教育,通常参照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残疾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发展特点不同于健全学生,使得德育教育从内容到教育结构、模式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改革势在必行。从中等职业学校聋人德育教育实践角度出发,探讨聋人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德育课课堂教育目标层次化

目前聋人的德育教育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聋人学生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和面对社会的教育。德育教育工作似乎淡忘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这便导致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制定适合聋人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德育教学目标,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德育目标分解,形成从规范教育、道德教育到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循序渐进”式教育目标,使其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二、德育课课堂教育内容专业化

聋人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使用手势语言交流,形象思维发达,逻辑和抽象思维相对差。故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很难实现聋人德育教学高标准和低起点有效结合。这就要求将聋人德育课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分层次,形成专业化教学内容。

(一)横向上将德育内容分类。系统的德育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法律基础、健康教育、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等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内容模块,在每一模块中又包含多个专题。如思想道德模块包括感恩教育、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意志品质等专题。

(二)纵向上将教学内容层次化,分理想教育、原则教育和规则教育。[4]理想教育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起指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起约束作用,三者密不可分。聋人的道德教育要立足于道德规则的教育和道德原则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此之上开展道德理想教育。

(三)提倡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以价值观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生工作中往往缺乏荣誉感与责任意识。教学中可以设置道德两难困境,通过暗示、鼓励、询问、集体讨论等方式, 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帮助其建立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三、德育课课堂教育方法多样化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针对这一基本要求,提出应用四步循环教学法、专题式案例教学、心理与德育课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四步循环教学法”在德育课课堂教育中的应用

德育教育最终是要将学生塑造成真正的道德主体,在道德教育中强调学生是建立在主体性基础上的对于道德的理解与领会,教给学生道德上的“智慧”。教学中尝试将“四步循环教学法(知晓―理解―评价―行动) ”[5]应用到针对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教学实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及建构主义学习等方式的教学。以感恩教育为例,首先,用一则《给妈妈洗脚》公益广告视频,引出感恩的概念;其次,通过《感恩的心背后的故事》、《扭曲的亲情》等案例理解感恩的作用;再次,通过《护蛋别动》、《亲情小测验》、《感恩之旅》等活动评价自己是否真正做到感恩;最后,通过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制作感恩卡的行动培养感恩、表达感恩。

(二)专题式案例教学

针对学生逻辑和抽象思维相对较差的特点,从问题出发,使用项目教学。通过分析生活中典型事例,解答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充分体现“回归生活的教育”模式。

(三)心理与德育课课堂教学的结合

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字] 社会保障 康复 就业 教育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而又困难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六千万左右残疾人,涉及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家庭。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做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能否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中保持社会稳定并健康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残疾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中的一个子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扶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事业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生活福利和生存环境日益改善,各项权利得到基本保障。但是跟据笔者的调查,由于我国残疾人的总体基数比较大,残疾人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目前存在的问题

1.康复难

康复是指应用医学、社会、教育等多种措施,对残疾人进行训练以减轻致残因素所造成的后果,以便重新参加社会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残疾人士的解放。经笔者调查,残疾人康复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康复机构少。残疾人康复机构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收费很低,主要为残疾人康复培训、重回主流社会提供帮助。经调查,现有康复培训机构与庞大的残疾人群体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大多分布在城市中,农村几乎没有,但是残疾人口的分布是农村远远多于城市,农村残疾人大多数无法进行康复训练。资源配置在空间结构上存在着的不均衡性,农村残疾人康复需求量大与康复资源贫乏的矛盾相对突出,使农村残疾人的问题更加严重。

(2)康复设备不全。许多康复中心的设备与残疾人的康复要求相差甚远,很多贫困地区的残疾人康复中心仅仅是中介机构,只能给残疾人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和服务信息,完全不具备康复培训功能。

(3)缺乏康复培训专业人员。在现有的康复培训机构中,康复培训人员总数并不多,而且专业康复培训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4)因经济原因部分残疾人放弃了康复机会。由于残疾人的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残疾人还处在温饱线以及温饱线以下,即便他们有康复机会,但是由于难以支付康复费用,所以很多残疾人选择了放弃康复机会。

2.教育难

根据目前残疾人的教育状况来看,还有很多残疾人学龄儿童少年还徘徊在学校之外,不能像其他健康孩子一样在学校里接受教育,部分已经入学的残疾儿童又因各种原因中途辍学。

(1)特殊教育机构少、师资力量不足。目前的特教学校根本满足不了聋哑和盲童接受教育的需求,不经过特教,根本谈不上义务教育;而且现有特教学校由于资金短缺,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2)普通学校不愿接受。经残联有关人员介绍,每年9月1日左右是各级残联最忙的时候,很多普通学校都对残疾孩子存有歧视,不愿接纳残疾孩子入学,所以需要残联工作人员逐个做工作,但仍然有很多具备入学条件、渴求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被拒之门外。

(3)家庭不重视。经调查,残疾人家庭、尤其是不富裕的残疾人家庭普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往往不愿让残疾子女读书,认为接受教育并不能改善残疾子女的生活状况,而且教育也是家庭的一大负担。

3.就业难

我国的经济状况决定了目前还无法由财政统包残疾人的生活和福利,因此,我国残疾人应走劳动福利的模式,即不是让残疾人片面的享受国家的救济,而是要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把残疾人劳动就业保障放在第一位。这种模式将公平和效率有效的统一起来,实现了残疾人社会保障观念的飞跃。但目前残疾人就业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社会环境需要优化。除了福利企业外,按比例安排就业也是残疾人就业的一条主要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残疾人就业压力,但是就整体来说,按比例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和单位对残疾人士热心不够,据调查,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残疾人是“企业的累赘”,他们是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录用残疾职工。

(2)福利企业难以运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运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多数福利企业的经营状态不佳,现在的福利企业很多已经不是本质意义上的福利企业,真正的福利企业一直在走下坡路,原有福利企业多半都已停产、倒闭,解决不了残疾人就业问题,这大大影响了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于福利企业的年审条件过于苛刻,标准较高,一旦达不到相应标准,就要取消福利企业资格,不能享受各项优惠。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辞退已安置的残疾职工,从而影响了这些残疾职工的正常生活,损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3)残疾人整体素质不高。就业问题与残疾人自身素质也有关系,由于残疾人在成长过程中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较低,导致残疾人思想观念普遍比较保守、封闭和落后,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追求效率的市场竞争中成为了弱者。

(4)就业机制不健全。由于目前就业机制尚处在需要完善的状态,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市场服务范围比较狭窄,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减少了残疾人就业机会。

4.脱贫难

贫困残疾人的数量仍是很大,且贫困程度参差不等,根据我国贫困线标准以 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为限,还有很大部分残疾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有些残疾人家庭虽然有外界帮助,但仅仅是量的改变,由于缺资金、缺信息指导、缺技术服务,只能从事小修理、小加工、小工艺等行业;农村残疾人即使有田土,但无力培管,基本上不能进行生产自救,无法实现自我发展。残疾人就业难的现状限制了其脱贫难,而贫困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残疾人就业难,两者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的思路

1.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建立扶残助残机制,大力扶持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后,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但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策和规定并未真正落实,残疾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扶持和救助;而且现行《残疾人保障法》并不能完全保障残疾人的各种利益,政府应该根据残疾人的现状,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加强残疾人服务机构及网络建设,保障残疾人的最大利益。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人的各项权利。这种思想体系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而残疾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痛苦代价。残疾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拥有者和享受者,人尽其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才会有繁荣、健康、充满活力、安详和谐的环境,才会有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能力。

只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营造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完善各种相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政策,有计划的设立各种专门机构,服务残疾人、保障残疾人的各种权利,尤其是在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残疾人,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残疾人事业。

2.完善社区服务网络

社区残疾人工作可以为残疾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扶持和帮助,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利于残联和残疾人工作者密切联系残疾人,能够克服和防止残联官僚化倾向,从而能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康复是社区残疾人工作的一种重要工作模式,最早是以医学模式出现的,按照各社区的具体条件不同,最后由这种单一工作模式发展为多种工作模式,产生了多种模式的社区康复:

(1)社区医疗康复。利用社区资源,动用社会力量,使残疾人在家庭和基层康复机构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一种康复形式,由于社区康复具有就近就地、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等特点,已成为残疾人康复的最有效形式。社区康复工作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掌握社区人群残疾发生情况及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组织指导残疾人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训练;普及康复知识和健康教育;开展残疾预防,建立并实行儿童残疾发生报告制度等。同时,对于在社区无法满足的康复需求,向设有康复科的上级综合医院或康复服务机构进行转诊或转介。

(2)社区职业康复。就业对残疾人来说有着不同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残疾人就业就是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一种方法。以职业康复为重点或纯粹是职业康复性质的社区康复,培养残疾人掌握谋生技巧或组织职业培训,建立残疾人失业档案,安排社区的残疾人在社区就业。社区应针对残疾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帮助残疾人进行职业训练,并安排他们在社区内相关单位就业;鼓励扶持维修、按摩等适合残疾人特点的个体从业和自主就业;社区便民服务网点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应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

(3)社区教育康复。根据残疾儿童的不同特点,帮助他们进入普通学校、特殊学校接受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要给与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采取讲课、展览等多种形式,展开对残疾人的多方面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支持、鼓励、帮助成年残疾人的学历教育。

(4)社区远程信息康复。通过在广播、电台节目、网络展开远程对话,可以提供一些信息指导社区康复,多是围绕在能力训练、环境改造或适应、充分参与社会、残疾人权益等方面,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康复。社区可以根据这种模式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工具和途径:可以把残疾人的康复训练手法、工作经验等制作成光盘进行发放;提醒残疾人收听、收看有关广播电视节目;在现在这个信息大量传播的社会,网络是社区远程信息康复的主要途径,社区可以帮助残疾人安装、使用网络,由于残疾人本身的缺陷,残疾人就业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网络可以给残疾人提供各种快速、有效、大量的就业以及方方面面的信息,这就使网络不仅可以帮助残疾人找到工作,还能使残疾人避免其身体缺陷,成为网络、电脑工作者,社区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造“残疾人上网工程”。这种社区康复模式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刚刚起步,有待于继续发展。

社区康复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以外,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社区可以吸收志愿者在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残疾人维权等方面做好全面的社区康复工作。

3.发展民间组织

据调查,大部分残疾人对政府的依赖性还都很强,认为有什么事情都要政府解决,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残疾人事业如果过于依赖政府,力量就显得很薄弱,政府也会力不从心;而与残疾人相关的民间组织普遍拥有数量少、经费缺乏能力不足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民间组织的良性发展和运行,更使部分残疾人民间组织举步维艰。

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构成的复杂性、分布的普遍性、需求的多样性、参与社会的全面性、涉及工作领域的广泛性这诸多因素都决定了残疾人事业有很强的社会性。“社会事业社会办”,政府应主要承担其宏观主导作用,而放手其具体事务于社会,扶持各种社团、协会、基金会的成立、运行、发展,给予其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残疾人民间组织能够越来越成熟,并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持网络。

如果残疾人的民间组织能够“按需施助”,在深入调查残疾人真实需求的基础上,按照残疾人本身的需求,对其进行家政、助学、心理咨询、结对帮扶等服务,那么就会成为受广大残疾人朋友欢迎并能够依靠的“自己的”组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会越来越提高,民间团体、民间经济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各种社会力量越来越强大,各种民间社会组织也日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要利用市场经济的有利条件,把残疾人事业推向社会,接纳社会力量,从民间汲取更有力的力量,在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文体活动等各方面做出更强劲、更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6

一、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一)加快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进一步完善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特殊教育体系,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将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作为巩固提高“两基”效果与水平的重要任务。继续依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置,推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继续发展,千方百计地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努力做到残疾儿童与正常学生的义务教育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以上。

(二)积极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以职业教育为主,各县(区)要在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残疾人中等教育。鼓励和扶持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加强职业技术学校骨干专业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和开发符合残疾人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专业课程,强化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残疾人实用技术操作水平;普通高中要为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入学提供条件和支持,努力创设残疾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宽松环境。

(三)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

加大指导和监督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随班就读保证体系。确保各类残疾儿童能够随班就读的进入中小学、普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不能够随班就读的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努力降低停学率。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发明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时提高随班就读入学率。要定期组织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切实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各县(区)要积极发明条件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工作。鼓励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

二、合力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强化政府统筹。

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教育、编办、发改、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残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在保证残疾儿童入学、孤残儿童抚育、新生儿疾病筛查与治疗、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编制配备、工资待遇、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残疾人口统计等方面发展特殊教育的职能和责任,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强化职能部门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

保证特殊教育学校资金需求,1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特殊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坚持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实行免除教科书及教辅资料、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生活补助水平,从2011年起,将原来每生每年500元的生活补助费提高到每生每年1000元,保证残疾学生基本生活;做好中等教育学校残疾学生资助工作,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残疾学生免费教育机制。

并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全部纳入乡村低保;从社会福利募捐款中划拨一定比例金额,2民政部门协同公安部门负责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农村学生乡村户籍问题。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紧缺的特点,3编办、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部门要通力合作。配齐配足特殊教育教师,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各项工作有效运转。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要配齐生活教师并配备校医,保证残疾学生住宿期间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4残联、教育和民政等部门要以就业为导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市残联每年要从残疾人就业保证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关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的规定,各县(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特殊教育教师享受每月不低于现基本工资15%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对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的人员,将其工作情况列入绩效考核的内容,职称评定、评优树模、晋升晋级等方面要给予必要的照顾和倾斜。

(三)健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

依托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纳入“国培计划”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每年要选派23名优秀青年教师到专业特殊教育机构接受学习和锻炼。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中小学学校校长的培训,各级教育部门要把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不时提高管理水平。

(四)加强对特殊教育的督导评估

对加快特殊教育发展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各县(区)教育督导部门将特殊教育工作列入教育督导工作重要内容。研究解决特殊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五)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落实市特殊教育学校扩建项目的配套资金及师资配置。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区)要积极发明条件,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力争2015年前,新建或利用现有学校改扩建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康复机构,并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特殊政策,予以支持。

三、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强化管理。

(一)不时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

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使不同类别、不同水平的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差异性教育得到发展。要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开展个别化教学,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和劳动、就业的能力与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

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加快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和应用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普及学生微机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和校园网络,积极实施多媒体进教室项目。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整合与应用,提高残疾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