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课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团课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团课教案

团课教案范文1

课题组成员:李建军,夏永涛,陈骥,郑志元

摘要:集团企业关联交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有降低经营成本、发挥规模效益、优化资产结构、实现集团利润最大化和提高整体市场竞争能力等客观的需求,但不公平关联交易所引发的集团风险案例,对银行等债权人权益的损害也十分突出,严重威胁了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暴露出我国现行关联企业制度的缺陷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关联风险控制机制的漏洞。本文剖析了关联交易的4种主要特征,旨在揭开集团企业关联交易复杂、神秘的面纱,结合商业银行信贷操作实际,提出了防范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六个环节。

关键词: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关联交易;集团客户授信管理;集团客户信贷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6-0074-04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利益关联组成的各种企业集团得到了迅速发展,规模庞大、发展稳健的大集团不仅成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了各家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客户群体。但“德隆”、“蓝田”、“农凯”、“华光”等大型集团风险案例的爆发,给相关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稳健运行。在这些案例中,商业银行应该接受哪些教训、应该在风险防范的哪些环节加以改进?本文列举了商业银行在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案例四种类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从中应汲取的教训,提出从六个环节防范集团客户信贷风险。

一、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案例的四种类型

(一)盲目扩张失败型:银行信贷资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些有过辉煌经历的集团客户企业家往往有太强的扩张欲望,无往不胜的过往经历,使得他们很容易形成一种自我崇拜和好大喜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实力。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企业往往会进行盲目扩张,一旦扩张失败,大概有四种结局:一是草率地进入新领域,结果在多元化经营中败下阵来,比如巨人集团;二是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开设多层次的分支机构,最后导致管理失控,比如三株集团;三是过度追求广告的轰动效应,最典型的例子是不顾自身财力争做所谓的“标王”,从而导致经营巨亏,比如秦池酒业;四是挥舞资本大棒、超过自身实际能力进行跨行业大兼并,过度负债形成的巨量短期资金被长期使用,最终资金链不堪重负断裂,导致整个企业帝国轰然倒塌,比如新疆德隆。

(二)资本运作失策型:银行信贷资金陷入资本运作“黑洞”

目前,资本运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管是国有企业之间通过资产划拨、股权划转等方式进行的国有资产优化组合,还是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都涉及到资本运作,虽然这些资本运作并不全部由企业本身主导完成,但是企业本身必定要扮演重要角色。二是在企业扩大经营过程中的主观欲望。企业要扩大经营必然伴随资本运作,应该警惕的是,集团客户特别是上市的集团客户陷入资本运作“黑洞”的案例很多,近年来,因资本运作不当而出现经营风险甚至破产倒闭的企业约占总数的30%。曾有资本市场“西南王”之称的朝华集团董事长张良宾因涉嫌金融诈骗、虚增注册资本等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它可能存在的资本运作“黑洞”高达20亿元,其中仅违规担保项就达9.7亿元。目前,朝华集团已被众多债权人包括华夏银行、上海银行、交通银行等7家银行的分支机构诉上法庭,涉诉金额高达8亿元。[1]此案虽然不像德隆那样令人震惊,但给商业银行留下的教训非常深刻,银行贷款必须警惕再度陷入集团资本运作的“黑洞”。

(三)集团管理失当型:银行信贷资金陷入企业的管理风险

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一是来自于资金频繁挪用。在集团企业中,从属企业以自身名义获取的贷款往往被控制企业挪作他用,不仅为违规经营提供了土壤和手段,也难以真正体现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增加了贷款风险。虽然银行有权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但由于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欠缺及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银行在实践中很难对贷款的使用进行真正的监督。二是自于财务虚假。集团企业中存在大量虚假出资行为,重复验资、先出资后抽逃、注册资本不到位等现象严重,造成企业资本和资产不实;合并报表与承贷主体报表不分,编制合并报表未剔除集团关联企业之间的投资与应收应付款项等,夸大了承贷主体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母公司财务报告未披露成员单位之间的关联交易、相互担保情况等,形成财务泡沫;一些集团企业为包装上市,往往通过关联交易随意调整集团内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使银行很难准确掌握客户真实的资产负债和效益状况,直接影响了银行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三是来自于道德缺失。当前道德缺失的集团企业不乏其数,其往往通过关联交易将成员企业之间的资产、债务进行重组等,蓄意逃废银行债务。常见的形式有:通过破产逃废债务;通过企业分立,将债务留在原企业,悬空债务;抽逃优质资产、资金组建新的企业,将不良资产留给原企业,并由其承担债务,达到“金蝉脱壳”的目的。四是来自于公司治理结构混乱。集团企业领导者往往拥有大部分甚至全部股权,从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原“健力宝”董事长的张海,上亿交易往往就是一个人就能定了,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样“一言堂”的决策机制下,有所过失也不奇怪。

(四)信用集聚失控型:银行信贷资金陷入信用膨胀等关联风险

这是集团客户出现风险的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是从审贷形式上看,一般集团企业各成员的贷款金额不是很大,但由于其从属企业受控制企业的支配,从属企业以自己名义获取的贷款经常被控制企业抽调使用,控制企业通过从属企业获得贷款。二是从信贷总量上看,如果将集团企业群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看待,则控制企业贷款量往往大大超过其授信额度,形成集团企业整体的信用膨胀。三是从控制关联风险难度上看,集团企业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在各地建立关联企业,银行分支机构很难掌握其复杂的关联关系。目前各商业银行因缺乏一条授信信息完全共享的通道,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同一银行的分支机构与同一集团企业的关联成员之间的交叉贷款、重复贷款现象。[2]由于关联企业之间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关联性,整个债务链十分脆弱,一旦一家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整个集团企业的贷款安全受到影响。

二、商业银行防范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商业银行要按照“防患未然、控住风险、加强协调、高效运作”的原则,从以下六个环节,有效防范、遏制集团信贷风险的发生。

(一)严格准入条件,防止“病从口入”

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集团性客户准入的核心条件,重点评价分析集团性客户主业的稳定性、主营业务现金流量的稳定性、集团成长的稳定性和核心竞争力、集团在投资中的风险偏好以及与银行的合作态度等。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组织结构清楚、财务制度健全、资金往来规范、符合国家行业产业政策、经营效益又好又快、发展和扩张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的集团性客户,应予以支持。对主营业务不突出、财务制度不健全、关联交易不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或客户不愿意提供关联方信息的集团性客户,应审慎介入。对单纯依靠银行信用膨胀进行规模扩张的家族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混乱、涉足股市期市等高风险市场、资本运作频繁的集团性客户,严格控制其授信额度,并作为重点关注和风险监控对象,建立逐步退出机制。

(二)统一授信,控制授信总量

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要求,对集团客户的授信管理上必须实行统一授信,将集团公司与其所有关联企业作为一个主体来评价。统一授信可以避免其因资本或资产的虚增而导致的银行贷款过度集中和信用膨胀,从而可以防止分散授信情况下集团授信总量的高估,同时由于关联交易只是使有关利益在集团内部进行分配,统一考察集团整体授信承受能力可以消除集团内部控制方式造成的人为影响,降低集团企业的整体信用风险。在深入调查并摸清集团性客户总体情况的前提下,根据集团性客户的真实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模式和财务状况,选择不同的授信模式对集团性客户进行授信。对集团性客户整体授信既要考虑集团的授信空间和整体承贷能力,也要考虑具体用信企业的实际用信需求和承贷能力,具体授信必须落实在核心业务、核心资产和核心项目上,防止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同时,加大对授信工作尽职调查、审查、审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授信业务的健康规范开展。

为此,对在产权上存在控制关系且由母公司合并报表反映经营成果的集团客户,应通过合并报表核定集团最高授信额度,然后根据各下属公司的资产、经营及信用需求情况,进行适当分配,对子公司的授信必须在集团核定的授信额度内掌握;对未合并报表反映经营成果,但在经营权上存在控制关系或主要投资人、关键管理人员、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存在控制关系的集团客户,应以集团内的独立法人为授信对象核定授信额度,在此基础上核定对集团客户的整体授信额度;在集团企业授信额度核定时要综合考虑掌握客户他行融资情况、关联企业担保情况,对客户授信承受能力进行科学分析;结合贷后管理,根据集团客户重大关联交易导致集团内单个企业的资产变动情况以及他行信用注入情况,动态调整集团客户授信额度或集团客户内单个企业的授信额度,切实控制集团客户的用信总量。

(三)优化担保方式,减少关联担保

对集团客户要大力推行最高额资产抵押授信方式。通过以集团核心资产设定抵押,尽最大可能控制由关联企业担保的授信额度;对集团内关联企业相互担保的信贷业务,要从严掌握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同时相应扣减担保企业的授信额度或分配给担保企业的授信额度;选择担保方式要注重物的担保,杜绝担保形式化。选择关联企业融资担保方式时,应当以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方式为主,避免关联企业互保、联保。不仅要关注设定的担保是否合法,还应当注意担保主体是否具备代偿能力。如果控制公司拥有较多从属公司而且其从属公司股权易于变现,可以要求控制公司为从属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一旦从属公司违约,银行可以直接要求控制公司履行担保义务。而控制公司作为控股公司,银行在追索其担保责任时可以通过追索控股股东,进而执行控股股东持有的从属公司股权,从而避开股东有限责任的限制,把控制公司和从属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行统一的风险控制。

(四)加强贷后管理,密切关注整个集团客户的经营状况

加强对集团客户信贷资金去向检查。要充分利用信贷管理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和会计系统,进一步落实好贷款“三查”制度,加强对大额授信客户信贷资金流向监控,做好客户贷款用途的调查和贷后信贷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确保贷款规模与客户生产经营相匹配、资金用途规范;要加强对集团客户资金账户的监控检查,防止企业通过转账混用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并重点监督集团客户利用资金“打新股”等短期占用行为,对既有信贷资金又参与股票买卖的企业,要实施重点监测并控制好信贷资金规模和用途,严防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房)市。

严密监控集团客户尤其是控制企业以及还款资金来源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异常动态;关注各个成员企业之间和与银行有密切关系的成员企业之间各项大额资金往来情况;关注关联企业集团重大资产处置情况、集团经营管理体制(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改制)的变化、面临的诉讼风险;严密监控企业投资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的诚信状况。

(五)加强相关同业合作,协调经营管理行为

1.建立主办行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制。对系统内整个集团客户的监管要以整体授信核定行作为管理行,负责对集团客户管理的组织和协调;母公司或核心企业所在地经营行作为主办行,具体负责对集团客户整体风险预警,建立统一授信监测台账和监测档案,实行全方位动态监测和;子公司所在地经营行作为协办行,要及时向主办行及管理行通报子公司经营情况、对外融资及重大关联交易情况。通过管理行牵头,建立联系制度,对集团重大事项、资金往来、异地经营状况等及时沟通,共同协商对策,拟定监管方案。集团客户主办行要逐户落实管户主责任人并明确管理职责,管户主责任人要收集客户信息并定期联系客户,监管客户资金账户往来,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及客户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及与债权人的合作关系,对外担保等或有负债情况;要按规定进行贷后检查,落实审批内容,了解客户的母公司和主要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资产尤其是核心资产的变动情况,检查信贷资金的流向,发现预警信号,要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信贷风险。并将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及时登记到信贷管理系统中。

2.建立金融同业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全方位协作监管。对在多家银行有贷款的集团性客户,要积极提请银监局、人民银行建立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系统,以集团客户基本账户开户行作为牵头行,完善集团客户重大事项登记信息,实行有效监督;利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及时查询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用信总量和担保情况;由监管机构牵头,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集团企业进行全面财务审计(中介费用由各受益行或集团共担),相关审计结论由出资银行共享;各商业银行之间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对单一企业集团过度竞争、重复贷款。

3.对集团客户的日常监管中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司法、经济综合部门的配合与支持。财政部门在规范、完善集团企业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财会监督检查,要求集团企业按《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的有关内容;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要在企业兼并、合并、分立等过程中,依法行政,从严审查,规范程序,确保债权人的利益得到落实。海关、商检、评估、审计等部门要对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技术及商品交易等做好检验、审查和验资工作,确保企业资本的真实性;司法、执法部门要加强司法、执法力度,加强司法控制,保护债权人利益,打击借款人利用关联交易逃债、赖债等行为,尤其是要充分运用《合同法》、《破产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所规定的债权保全制度,防止借款人转移财产等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切实维护商业银行等债权人利益。[3]

(六)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强化责任追究力度

通过自学、专题培训等形式,增加信贷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并辅以专项的激励措施,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既精通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要求,又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如拥有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执业资格,能够识别一定层面上财务、市场、技术等风险因素的“专家型”信贷人员,从深层次上提升识别风险、经营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实现由感性、经验型、关系型的信贷从业人员结构向理性、知识型、专家型的结构转变,为控制集团客户的信贷风险提供智力保障;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在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尽职行为且导致信贷资产风险未被及时发现和控制,按照不同的情形和性质,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手软,维护执行制度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 马晨明,杨德术,冯宗德.警惕贷款客户陷入资本运作“黑洞”[N].金融时报,2006-04-17.

团课教案范文2

魅力德育,从生活化开始

“德育生活化”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个共识,也是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一个风向标。但是,如何将德育真正与生活体验融为一体,实现“一箭三雕”(学生享受、教师乐意、学校特色),仍然是摆在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对此,云和职技校校长董士林给出的答案是:“建立一套与当下学生道德生活视域以及下一步职业生涯相适应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并引导学生关注和适当参与社会道德生活。”

为此,学校近年来开展“德育主题教育进晚自修”的改革探索,将时政、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和人文探索类知识引入课堂,如每月组织学生观看一次《探索发现》《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

梅梦婷是学校2012级学前(1)班的学生,她最喜欢的就是主题晚自修。她说:“和初中的晚自修只有学习、做作业不一样,现在每周都会有不同的内容,既能看有意思的视频,也能学到很多生活常识。尤其是开学时收看的《开学第一课》节目,成龙、杨利伟、邓亚萍等老师作客演讲,让我懂得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和拥有幸福的小方法。”

与梅梦婷有同样感受的学生不在少数。在传统德育中,学生们被视为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无条件认同者与遵从者,他们既无权质疑,更无权尝试提出新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他们所能的仅仅是像口袋一样装下学校塞给的各种美德。但是结合学生生活实例的主题晚自修则不同,这是一个开放式的价值澄清过程,借助事例、数据、图片、视频等载体,让学生自由地得出正确的或合理的结论。而这,正是德育生活化的魅力所在。

“要让学生与社会接轨,仅仅停留在视听层面的德育教育还远远不能够满足中职学生的德育需求。”董士林校长认为,最有效的德育是体验,是让学生走出校园。为此,学校近年来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学生进企业“看一看、玩一玩、想一想”的系列活动,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如组织木制玩具专业的学生到云和县和信工艺品有限公司、浙江全家欢玩具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参观学习。同时将企业引进学校,将职场文化融入班级,给学生提供第一手的企业资讯,帮助学生形成较成熟的职业道德,具有职场心理自我建构能力。

载体系列化,润人细无声

每年11月初,云和职技校的“感恩节”就会拉开序幕。“感恩节”作为学校传统“五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技能节、感恩节)之一,也是学校12个主题月之一。在这一个月中,学校将以班级为单位,围绕“学孝”“行孝”“评孝”,开展“孝敬”主题的班团课大讨论、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写感恩信、听感恩讲座、唱感恩歌、小孝星评比、“感恩节”文艺汇报演出等八项活动。与此同时,“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为父母夹一次菜”“为父母洗一次脚”等“家庭孝行积分卡”活动也热烈地开展起来。

寓德育活动于“五节十二月”,实现全年德育有统筹、每月德育有重点,是云和职技校的特色品牌。如2013年10月,是学校的体育节,学校借助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运动会等活动,侧重于培养学生肯吃苦、能坚持、会合作的精神品质。据了解,德育载体系列化源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理念。通过活动搭建德育平台,也就意味着将丰富多彩的活动当做德育教育的“隐形衣”,在有针对性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

例如,学校考虑到校内部分贫困学生的切实需求,从2007年开始,在校内创办了爱心衣物超市。超市内,琳琅满目的衣物分门别类地摆放在柜台上,学生们只需签个名便可免费领走自己所需的衣物。“爱心衣物超市的衣服全部是学校师生自愿捐赠的。”据学校团委书记柳林静介绍,作为云和县中小学校中成立的首家爱心衣物超市,开业之初就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献爱心的热潮,每年接收的衣物超过千件。这一载体把献爱心、懂感恩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里,培育了一个又一个最美“云职人”。如今,“爱心衣物超市”已经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德育活动,还成了云和县中小学学生爱心教育的象征。

在董士林看来,学校德育活动是培育学生道德规范的个性化实践课堂,以具有实验特色的系列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发展,以展示学生自我能力与发挥创造性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个性,以学生学会沟通、合作、自理为重点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质。他坚信,要让学生像攀爬山峰一样,在身体力行中不仅领略德育过程中的点点亮丽风景,还能登上认知顶峰领略全貌,知行统一于德育实践中,认知层次更分明,言行举止更规范。

千米晨跑,阳光体育课程化

初冬,寒风凛冽,万物凋零,但云和职技校内却是昂扬奋进、生机蓬勃的景象:从两列队形到四列队形,标准规范的动作,整齐划一的脚步,统一嘹亮的口号声,那是全校两千名学生齐聚运动场,以千米跑步开启新一天的学习之旅。

自2007年以来,云和职技校积极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全体师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采访时,董士林一再强调:“励志从跑步开始。”身为一名资深的职教人,他对此深有感触,要让学生成人、成才,晨跑这一德育和体育相结合的综合载体是最佳途径。

然而,这一措施实施最初,却争议不断。甚至有不少学生以实际行动“抗议”,如找各种借口请假、跑步时故意迟到、跑到一半就开始走走停停等。即便如此,董士林依然顶着压力坚持晨跑活动,他亲身示范,以身作则。

时间是最好的剂,习惯是最好的准则。六年来,风雨无阻的千米晨跑成了学校里的一道风景线,而那条被学生的脚步磨得发白的跑道更成为董士林引以为傲的“珍宝”。学生们从晨跑中受益颇丰,身体棒了,精神饱满了,学习也就轻松了。学生请假、迟到、故意漏跑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主动性、积极性越来越高了。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回母校“探亲”时动情地说:“每天晨跑,不仅锻炼了我的体魄,更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在工作中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所以,我到现在依然坚持每天跑步!”

从昔日遭受质疑到如今成为学校体育的代名词,阳光体育长跑遏制住了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为学生德育素养不断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有效促进阳光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每月进行阳光体育千米晨跑评比考核活动,不断促进阳光体育的规范化开展,实现了阳光体育课程化和制度化。2013年11月,学校荣获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优秀学校”荣誉称号。

为配套学校千米晨跑课程化的推进,学校每学期还开展一次野外长途拉练。高一学生行程25公里,高二学生行程30公里,高三学生行程35公里。“野外拉练是一项人人参与的活动,真正体现了团体活动的意义,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能和毅力,又培养了班集体互相协调、步调一致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充分彰显了当代中职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董士林还告诉记者:“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拼’技术,更要‘拼’体能、‘拼’人品。晨跑和拉练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学生的终身成长,让学生成为具有发展能力的人才。”

从认辅制到队伍全员化

在云和职技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位教师都要与六七名学生进行认辅结对:当学生在思想、情感上遇到困惑时,认辅教师给予及时的疏导;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认辅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这种帮扶从高一学生进校时就开始,到高二结束时停止,高三顶岗实习期间的帮扶工作主要交给就业班主任完成。

认辅结对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云和职技校虽然地处丽水市,但接近温州、福建等地,因此学校有很多外地生源。仅今年,外地生源就有130多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让外地学生的家长放心,让外地学子尽早融入校园生活,学校老师就主动担任了外地学生的认辅教师。

在2011电子班老师汤刘珍的《德育认辅工作手册》上,记者看到,里面详细地记录了认辅计划、认辅学生档案、电话联系记录、认辅课教案、活动记录、家访记录等。有一次,汤刘珍认辅的一名学生过生日,她就与其他学生一起为这名学生办了一场“神秘生日派对”。还有一次,为了让留在学校的几个外地学生也过上中秋节,汤刘珍就把他们邀请到自己家里,与自己家里人一起庆团圆。虽然自己的工作量增加了,但是汤刘珍不仅没有怨言,还乐此不疲。她说:“他们来到学校,就是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家人,为家人制造惊喜或者付出汗水,如何不值得?”

据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陈伟华介绍,每个认辅教师还要做到“五个一”, 即每周至少下寝室与学生交流一次;每两周给自己所有认辅学生的家长打一个电话,向家长汇报学校的重大事情、学生的在校表现,以及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合理建议等;每月开好一节认辅课;逢节假日搞好一次活动;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

认辅结对,在让学生们增强归属感的同时,大大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校招生就业处主任蓝新章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2005年毕业的学生吴小明依然会通过QQ、短信等方式时不时地和他联系。一次,吴小明在玩具厂实习时遇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难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向蓝新章求助。接到求助电话,蓝新章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最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和认辅的学生更像朋友,这种情感之间的联系是永远不会变的。”蓝新章告诉记者,他最开心的就是收到这些朋友成长、进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