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医学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医学的特点

老年医学的特点范文1

文/孙凌宇

身上“痒”,人们常常觉得是不爱干净闹的。其实,“痒”也是身体有恙的表现,甚至有时它还是某些体内恶性肿瘤的外在表现。

国外医学文献阐述,痒与内脏恶性肿瘤关系密切。原因目前不明,专家推测可能是肿瘤组织细胞会产生组胺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随血液循环到达皮肤后,刺激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尤以发病初期表现明显。

数据显示,有16%-30%患恶性淋巴瘤的老年人,25%的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病人,25%-60%患癌症的老年女性,50%的直肠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

由癌症所导致的痒,与一般的痒是有区别的,其特点是:平时无瘙痒史而突然发生顽固性的全身痒,皮肤表面一般看不到任何变化,仅仅是难以忍受的剧痒;与气候变化无关,用任何止痒药物均无效。

而局限性瘙痒有时会提示邻近部位出现了肿瘤:如外瘙痒常见于子宫颈癌,肛周瘙痒提示肠癌,鼻孔壁瘙痒可能有脑瘤。但瘙痒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与肿瘤无关。

因此,对皮肤原因不明的持久性瘙痒,不能一抓了事,应尽早查明,及时诊治。

尤其提醒以前没有患过皮肤病的人,在没有药物过敏、食物过敏及其他因素刺激时,突然发生持续的、剧烈的皮肤痛痒时,应马上到医院检查,排除疾病可能,以免耽误病情。

老年胆石症4特点

文/惠森

1.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老化,免疫力低下,对炎症应激能力减退,临床表现与病变严重程度不符。

2.由于胆囊收缩能力降低以及奥狄括约肌功能不良等,使肠道内细菌上行感染的机会增加,胆道感染发生率高。

3.起病急骤,病程进展迅速,症状凶险。易引起胆囊积脓、胆囊缺血坏死穿孔、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甚至并发腹膜炎,休克发生率可达50%以上。

4.常并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甚至几种合并症同时存在。

五个信号 自我判断高血脂

文/黄博

高血脂是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及中风的危险因素,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现高血脂并及时进行合理治疗呢?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加以判断。

1.经常头昏脑涨或与人讲话的间隙容易睡着。早晨起床后感觉头脑不清醒,早餐后可改善,午后极易犯困,但夜晚很清醒。

2.睑黄疣是中老年女性血脂增高的信号,主要表现为眼睑上出现淡黄色的小皮疹,刚开始时为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严重时布满整个眼睑。

3.腿肚经常抽筋,并常感到刺痛,这是胆固醇积聚在腿部肌肉中的表现。

4.短时间内在面部、手部出现较多黑斑(斑块较老年斑略大,颜色较深),记忆力及反应力明显减退。

5.看东西一阵阵模糊,这是血液变黏稠、流速减慢,使视神经或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

去外地看病注意啥

甘肃副主任护师 王锦蓉

由于医疗技术的差异,有些病人需要到外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但越是顶级医院,越是人满为患,一号难求。所以,去外地看病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有备而去。

首先,一定要带上当地医院以往的检查结果,如CT片、化验单、病理检查报告单、门诊病历及住院病历简要。可询问当地医生去哪家医院、挂哪个专科号比较合适,并可事先从网上或其他渠道查找预约电话,通过电话询问要看的专家坐诊、停诊时间等各类信息。

老年医学的特点范文2

老年医学综合性强,所系病种繁多,全身各系统均可受累,且常常多种疾病同时发生于同一个体,并伴有多种并发症,导致病情严重复杂,对医生的基础、临床知识及技能等多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其对各专科医学有精准的把握且通晓老年人患病特点及治疗方案。应用传统教育模式,可以使得学生系统、全面了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教师从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生理、免疫等分析机体的老化、退行性变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老年疾病的特点,也可以应用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老年疾病特点,针对老年人疾病的特点,提出个性化的诊治方案。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从理论上更加理解老年疾病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完整的、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其对学生采取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模式,课堂上教师虽然竭尽全力将课本上的医学知识讲授给学生,但由于缺少学生的互动,一些生涩的内容往往得不到学生及时的反馈,理解效果较差,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而一些即便容易理解的内容也往往由于印象不够深刻成为过眼云烟。将书本知识视为不可更改的定论,把教学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课堂上缺少临床实际问题的讨论,学生的理论知识即使很扎实,一旦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束手无策,即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一章内容由一名专业的老师负责,学习内容主要为本章的知识,很难将整个学科融会贯通,整个学科章节之间往往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差,缺乏横向思维及知识整合的能力。尤其是遇上老年科中病情复杂,多系统都存在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更加无法合理的做出判断和处理。另外,随着对老年疾病认识的深入,章节内容越来越多,课程有限,每节课只能讲解有限的知识,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2老年医学中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的意义

PBL教学模式最初于1956年被提出,1969年正式成型。1993年,PBL在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肯定,随后在西方许多国家推广开来。至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校开始采用PBL教学。1994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完全采用PBL模式进行教学。香港大学医学院自1997年开始启用PBL教学,迄今为止,该校一半以上的医学教育都采用此法。1986年,PBL教学模式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倡领进入中国内地,并逐渐被内地医学高校认可。至今为止,全球约有1700多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模式,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等国际权威医学教育组织大力推荐。PBL教学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临床病例为基础设计出相关问题,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将各学科相关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经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讨论、协作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把学习设置到典型的、有意义的医学专题或临床问题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整个过程将各基础学科及各系统临床学科的相关知识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中,通过病例学习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训练学生良好的临床思路。PBL的教学理念将提出临床实际问题作为学习医学知识的途径,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抓住问题本质的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一项研究显示,与传统教学组相比,PBL教学组课外学习时间明显延长,学习兴趣明显增加,未来从事全科医学的可能性有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和信息管理的能力有所增强,期末考试成绩有所提高,提示PBL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有文章表明PBL教学法在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精神病学、及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教育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国内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医学教学的应用,仍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首先,客观条件受限。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老年医学才刚开始起步,由于专业师资不足,临床教学实习基地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开展系统的老年医学理论教育及临床实习。在我国医学院校,老年医学多为选修课,往往不受学生们的重视,很难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查阅大量资料。PBL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进行应用推广。其次,倘若学生们刚开始学习临床课程,对于各学科的相互联系的理论知识欠缺,如果只是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学习,很难掌握这些知识连贯性、系统性。此外,我国医学院校一直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相对来说,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现阶段的老年医学的教学中,单纯采用PBL的教学方式,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模式的结合

传统教学及PBL教学模式各有利弊,尤其对老年医学教学,不能单靠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两者综合运用,灵活掌握,在针对老年疾病进行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PBL教学方式,可以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弥补各自的缺陷。学生在选修老年医学这门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成年人相关疾病的知识。在传统教学授课时,教师涉及的是老年人共性问题,讲授的是老年疾病最常见、最可能发生的问题。由于老年人一人多病、随着年龄各个脏器功能减退,受心理、精神因素影响非常大,使得老年疾病的病情变得非常复杂,治疗中充满着矛盾,如何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比成年人更加困难。老年疾病往往表现为症状隐匿或不典型,比如,当老年人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时,往往没有表现为胸前区剧烈的疼痛,常常是在常规检查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时候才被发现。患者病情发展快,常常出现多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要脏器的功能减退,导致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比如,一老年患者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院,我们知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而该患者患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这给治疗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找到治疗中的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老年医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将老年患者的疾病的特征,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一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比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与单纯LBL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法相结合在理论成绩与实践考核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法。另一研究,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有关文献,得出PBL+LBL组理论考试成绩和学习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单纯PBL组的结论,说明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保持PBL优势的同时,更有助于临床医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上两项研究说明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功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两者想结合,改善老年医学授课效果。

老年医学的特点范文3

1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在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行的重要医学培训,是保障医疗安全及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可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住院医师人文医学技能是住院医规范化培训与考核的关键项目之一,是每名住院医师都面临提高的技能。目前我国人文医学课程相对不足、人文医学技能培养欠缺,这此有待提高和改进。人文医学是对生命终极关怀和内涵丰富的医学哲学,人文医学技能是将对人文医学知识升华为精神和信念,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是医师临床实践能力中不可分害的重要部分,这里面强调厂知识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老年医学科多接诊和收治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存在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特点,同时,老年患者又是肿瘤等疾病的高发人群,也是终末期患者集中的人群。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有厂更高的要求,对死亡有厂更多的认识,那么如何在老年医学科合理运用人文医学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和终末期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对待终末期患者的各自诉求,如何更好的服务患者,如何让住院医师掌握和运用人文医学技能在临床工作中。这此是我们进行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责任所在。有必要在有限而紧张的日常工作中,对住院医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工作。

2老年医学科进行人文医学培养的方法

2.1住院医师培训前的基本特点    

住院医师在进人临床进行规范化培训时,是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存在很多临床问题,也可能存在很多人文心理问题。当在老年医学科进行规范化培训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终末期疾病患者,如肿瘤、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患者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面对终末期患者,有可能会产生不安和压力,避免接触终末期患者和家属等不良情绪。我们带教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指导。

2.2老年医学科人文医学培养内容    

老年医学科对住院医师进行人文医学培养时,可参照缓和医疗教育进行规划和带教。缓和医疗是人文医学在终末期患者中的集中体现,是为厂提高终末期疾病患者生活质量,达到内心平静,做到生死两相安。对终末期患者照护体现在三个层面,即生理、心理和灵性。其中灵性照护是指帮助患者接受生命是有限,协助患者寻求生命意义,从而获得内心平静、生死两相安的境界。通过培训使住院医师正确理解死亡观,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2.3具体教学与实践方法    

对在老年医学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进行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内容讲座及教学查房,讲者由经过专业人文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及缓和医疗培训的医师担任。可设置理论授课、教学查房和临床实践三个部分。    

首先是理论授课,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讲座为集中授课,2学时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普及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理念与核心原则。主要包括如何提高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评估终末期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心理状态;如何照护终末期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通过理论授课使学生理解于什么是正确的死亡观。只有自身理解,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进行医患沟通    

然后安排教学查房,为理论授课之后的两周内完成。选取住院的典型病例,依据理论授课内容进行分析、讲解,答疑,回答住院医师问题,时间可设置为2学时。    

最后是临床实践,这部分可采取分组进行,每个小组由3一6名学生和1名带教教师组成。小组内相互演练,由1名住院医扮演患者、1名住院医扮演家属、其他的住院医师则运用所学的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技能知识进行医患沟通演练,深人理解人文技能培训提出的照护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也就是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下降、疼痛等(生理),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倾听陪伴患者痛苦、苦恼如为什么会得肿瘤、为什么治不好、“走厂后”子女怎么办等由其经历带来的问题(灵性)。带教教师进行点评与讲解。然后在2个月的具体管理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对临床遇到的病例进行实践,由带教教师指导。

3老年医学科对住院医师人文医学技能考核的方法    

关于人文医学技能考核的方法,可采用客观与主观两方面进行。客观的方法,可请临床医师选取典型病历,如胰腺癌晚期伴多发转移,与患者及家属商议进一步诊疗方案,为考试题目,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考官,对每名住院医师进行一对一的人文医学技能考核,每名考生的考核时间可设置8一10分钟。考核流程为学生阅读病历摘要,由考官扮演患者或家属,被考核的住院医师为其主管医师,进行病情交流,运用所学的人文医学技能知识评估其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的状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商议进一步的诊疗方案,达成一致的治疗意见。评估项目分为:医患关系建立、告知患者谈话目的、表达共情、对待“患者”反馈、达成一致意见。主观的评价方法可考虑问卷调查法,为住院医师自评问卷,询问住院医师对在老年医学科进行的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感兴趣程度、实际沟通能力、人文医学技能提高与否、对待终末期患者能力、愿意接受进一步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等。客观与主观的评价方法均在人文技能培训结束后一周内统一进行。

老年医学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慕课;老年医学;教学;

作者简介:王丽梅,E-mail:limwang@hotmail.com;

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教育模式,由于其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更加适应信息时代,一经出现,就成为了国内外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慕课引发了一场学习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2013年,日本教育通信行业联手高等教育机构成立了“日本开放在线教育推进协议会”[1]。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慕课”,包括美国、英国地、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2]。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已经把慕课应用于医学教育。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要社会问题,老年疾病是卫生保健事业的焦点。老年医学知识涉及面广,教学素材资源丰富,面对慕课引领的教育革命浪潮,积极吸取和借鉴慕课教学的优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慕课的本质内涵

1.1慕课的发展现状慕课,是MOOC的谐音,原意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最早于2008年被正式提出,其后发展迅速。2012年,慕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美国形成了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平台,在日本、澳大利亚也出现了类似平台。很快,美国多所知名大学宣布与慕课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因此2012年被称作慕课元年[3]。欧盟紧随其后,于2013年建立了线上学习“立方体学院”(AcademyCube),组建了欧洲地区慕课平盟。三大MOOC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推出的数百门课程中也包括健康/医学专题(Health&Medicine)[4]。

2013年5月,清华大学加盟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同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慕课平台Coursera,标志着大陆慕课课程进入世界人们的视野[5]。随后不久,“中国慕课长三角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分别启动了“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两大MOOC平台,中国多所知名大学先后加入慕课平台,慕课像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6]。因此,2013年被视为中国慕课元年[7]。国内医学界也认识到了MOOC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MOOC推动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2014年3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暨“慕课联盟”成立,国内医学教育应用慕课教育开始起步[8]。

1.2慕课的基本特征一是开放性。课程面向大众,提供免费优质资源,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顶级在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中,只要有电脑能够联入互联网即可以在线学习,打破了大学的“围墙”。二是大规模。传统课程需要依托一个固定的场所,人数必然受到限制,最多也仅为几百人,但网络平台的慕课课程,可以实现上万甚至十万人以上的在线学习,达到更广泛的受众效应。三是课程要素完整。慕课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是完整的教学模式。

1.3慕课对教育模式的影响慕课平台创立的理念是希望通过慕课将学习者和卓越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使任何人都能实现无障碍的学习。从教学形式上看,慕课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范畴。从教学方法来看,慕课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交流与大数据信息挖掘功能而进行的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9]。17世纪上半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引入教育,取代了个别教学模式。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虽然尝试过各种变革,但始终没有撼动课堂教学的基础地位。慕课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将全球最优秀的教师、课程和平台整合在一起,不断创造和释放着开放网络教育的新能量[10]。从教育发展史来看,慕课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以来教育界最大的一次革命。

2慕课的主要优点

2.1教学理念超前一是课程资源开放。慕课资源完全开放,即使学习者在人种、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学习愿望都有机会得到满足,体现了公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开放资源除了可以免费共享之外,还可以对资源重复利用、修改和传播。二是“翻转课堂”模式。慕课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实质是学生学习力解放的一次革命,颠覆了人们头脑中对课堂的传统性理解。将课堂内与课堂外师生、教与学的时间进行重新安排,课堂外的时间学生从做作业“翻转”为学习新的教学内容,而课堂内的时间则由教师讲授知识“翻转”为学生与教师互动讨论,翻转了课堂的时空、师生关系,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三是高效快捷。运用互联网、移动通讯、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发现课程信息,数以千计的人在瞬间获得这些信息,知识的传递在瞬间就可以完成。慕课本身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开放式教育模式,不仅在其本身的传播发展中离不开信息技术,在慕课制作、考核评价、师生交流等过程中也应用了多种信息技术,从而大幅提高了授课效率和效果。PPT、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丰富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感官渠道,提高了效率[11]。

2.2教学内容精制慕课教师多为知名大学教授或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者,代表了当前所在领域的主流思想,可以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慕课不是传统课程的简单录制,而是将课程知识分为若干单元,将单元细分为知识节点,录制成8~12min的生动讲解视频。教育资源生产方式由个人作坊式到团队分工合作式,不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不同角色的教师各有侧重又密切配合,甚至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的工作也是在学校范围、校际之间乃至学校之间的团队协作的结果[12]。每个节点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素材和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解读,视频制作精美。

2.3教学设计合理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约15~20min,按照这个时间制作慕课视频课程,既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又符合心理认知规律,学习效率更高。慕课教师在编辑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对知识节点进行逻辑重组,可以清晰地表达完整的知识框架。慕课课程设计有教学互动环节,连接问题和知识点,在观看视频时,伴有随堂测试题,如同游戏里的通关设置,答对后才能继续进行以后的学习,能够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慕课课程既可以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移动终端上学习,实现了“时时处处皆可学”。

2.4教学评价灵活传统教学由任课教师完成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慕课教学模式下,考核可以通过电脑自动判分。慕课教学师生之间互动较多,老师可以适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慕课设有网络论坛等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3慕课对老年医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3.1转变教学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将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大学要从传授知识的地方,变为产生知识的地方。师生充分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从医学理论课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查资料,找答案。这样的方法使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更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13]。在老年医学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传统,采用上下线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节省课堂时间,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效[14]。三是充分应用慕课平台。老年医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充分利用慕课平台,善于学习其他同行的慕课课程,主动制作老年医学课程微课、慕课,促进同行交流,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3.2优化教学内容一是紧跟学科前沿。新进展有很强的探索性,常常联系实际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务实和创新的理念。二是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实施人文关怀。在这种形势下,在老年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敬老、爱老的观念。三是结合病例。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不必完全依据教材照本宣科。这些疾病本身也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能够学以致用。

3.3改进教学设计一是合理安排教师授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绪论课是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在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中作用重要,要重视绪论课的授课,可请科主任或资深教授讲授。各章节内容尽量安排专门的研究者进行讲述,让最专业的教师授课。二是以核心知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课程或微课等形式课下自学,对于难懂和复杂的知识点主要在课堂上讲授。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三是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媒体,将课程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展示给学生,激发兴趣,提高效率。整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老年医学教学网站,集中课件、教案、习题、视频资料、科普知识、瘟疫流行史、诺贝尔生理学奖与老年医学相关的知识等内容,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相互交流。吸收PBL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举例式教学法等方法的优点,运用于教学实践。

老年医学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老年痴呆;陈可冀院士;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749.1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2-0254-03

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混合型痴呆三大类。老年痴呆起病隐匿,常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精神异常和社交障碍,病情进行性加重,最终因并发症死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痴呆的发病率日趋增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老年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陈可冀院士是我国著名老年医学家,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的研究,曾著有《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一书,系统整理了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对老年痴呆研究造诣颇深,临证诊治经验丰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1 从虚论治,养精填髓,重在健脾补肾

人至年老,气血阴阳渐不足,脏腑功能减退,髓海失充,脑失所养,神机失用以致痴呆。责之脏腑则以脾肾为主。肾者,藏先天之精,化生脑髓,故肾精盛,则髓海足,神机运转正常。《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医学入门・卷之首・明堂仰伏脏腑图》记载: “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故肾藏精,主骨生髓通脑,脑与肾关系密切。肾精充盛,则脑髓得养,神机运转正常。《灵枢・海论》记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年龄因素是痴呆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衰老是痴呆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环节。《灵枢・天年》载:“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人至老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神机失用从而产生呆、傻、愚、笨等痴呆症状。出现神情呆钝,智能减退,记忆力减退,言语迟缓,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齿枯发焦,腰酸骨软,舌瘦小,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医林改错》中记载:“灵机记性在脑,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医方集解・补养之剂》记载: “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故本病病机之本在于髓海亏虚,肾精不足。陈可冀院士治疗脑髓不足之痴呆症法以填精益髓,重在滋补肾阴为法,方以左归丸加减,方中重用熟地补肾填精,大补肾之真阴,山茱萸滋养肝肾,山药补益脾胃,滋肾固精,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填精益髓,龟板胶善于补阴,鹿角胶重在补阳,在补阴之中佐以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通过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进行实验研究证明左归丸具有明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作用,其补肾填精以抗衰老方面有一定功效[1]。脾者,后天生化之源,人之衰老,肾精先枯,累及诸脏,此时全赖脾胃运化,吸收精微,使五脏滋荣,元气得继,所谓“后天养先天”。脾胃虚弱,不能腐熟水谷而化生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三因方》中记载:“脾之意与思,意为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故气血两虚、肾精不足则脑失所养,使人渐发健忘、痴呆等症。患者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力减退,失眠少食,心悸怔忡,自汗盗汗,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口涎外溢。舌淡白,边有齿痕,舌体胖大,脉沉细弱。陈院士常用归脾汤加减心脾同治,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其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行气醒脾,又能防补益太过,滋腻碍胃,使整方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姜、枣温补脾胃。或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养血益脾调肝。

老年痴呆患者尤其是血管性痴呆常有血瘀证表现及久病多瘀,常用左归饮和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滋肾填精,活血化瘀。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人至老年,肾精不足,肝血亏虚,髓海不足,不能上荣脑府、心络,或肝肾阴虚,阴虚风动,挟风上扰心神,出现智能减退,善忘颠倒,言语错乱,视物不清,手足震颤,烦躁不宁,头痛耳鸣,耳聋,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陈院士常在填精益髓、滋补肝肾的基础上加用潜阳之品,或用三甲复脉汤合止痉散加减治疗,其中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为血肉有情之品,滋阴潜阳,补肾填精,炙甘草益气补脾,麦冬养阴生津;生地、白芍、阿胶、麻仁滋肝阴,补肝血;全蝎、蜈蚣息风止痉。并多配伍用钩藤散加减抑肝舒筋,以熄肝风。

2 从瘀论治,活血祛瘀,重在通络开窍

《灵枢・平人绝谷篇》记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医林绳墨》说:“夫人身之血气也,精神之所依附者,并行而不悖,循环而无端,以成生生不息之运用尔”。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医家早就发现了血气与神志的密切关系,血行通畅,精神有所滋养和依附,神志活动才能正常。《血证论》记载:“又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血在上则浊蔽而不明矣。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瘀血停着脑窍,脑络不通,导致心神失养,神机失用。老年痴呆患者的瘀血形成,多由脏腑功能衰弱所致,气虚无力运行血液则见血瘀,或温煦功能减弱,寒凝血瘀,或血少脉道枯涩而致血行不畅。瘀血阻窍之老年痴呆多为血管性痴呆,主要与脑血管疾病有关,或由脑梗死或脑出血所致,或由慢性脑缺血引起。症见: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行为古怪或思维异常,伴见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瘀阻、脉沉涩者。陈院士治疗瘀血阻窍之老年痴呆证常用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为法,方以通窍活血汤加减,方中麝香芳香走窜,通行十二经,开通诸窍,黄精温通经络,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疏通脑络,姜、枣调和营卫,通利血脉,老葱为使,通阳入络。适当加入水蛭,蜈蚣、全蝎等善入血分,破瘀而不伤气血,通络开窍。并在辨证辨病论治的基础上使用麝香、菖蒲等开窍醒神之品,辛香走窜,芳香开窍,提高疗效。根据导致脑脉瘀阻的原因,审因论治,气虚血瘀者加生晒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使气旺血行,或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气滞血瘀痰阻者,除认知功能障碍外,主要表现为行为精神异常,可加用柴胡、香附、合欢花、陈皮等活血理气,解郁醒神,或易用癫狂梦醒汤加减(桃仁、柴胡、香附、木通、赤芍、半夏、大腹皮、青皮、陈皮、桑白皮、苏子、甘草)活血理气,解郁化痰。

3 从痰论治,化痰降浊,重在解郁醒神

痰浊是痴呆形成的重要病因之一,清・陈士铎在《辨证录・呆病门》中指出:“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之郁,其终也,由于胃之气衰。肝郁则木克士,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且认为“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石室秘录》记载:“痰气最盛,呆气最深”。可见老年痴呆证初期为肝气郁结,渐至木克脾土,影响脾胃功能,加之老年人本身就易脾胃虚弱,运化水湿失职,痰湿内停,瘀阻心窍,扰乱神明,出现心神失常等症。症见:终日不言不语,呆若木鸡,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口多涎沫,头重如裹,忽歌忽笑,舌质淡,苔白腻,脉滑。陈院士治疗痰浊阻窍之老年痴呆证常用豁痰开窍、通阳扶正为法,方以洗心汤加减,方中半夏、陈皮燥湿行气化痰,石菖蒲、远志豁痰开窍,醒神益智,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神曲消食健胃,少量附子以温通阳气。然而痰浊之生,必与正气不足有关,故更用人参以补气,甘草以助之,并调和诸药。原书《辨证录》云:“不祛痰则正气难补,补正气而因之祛邪”。又云:“邪见正气之旺,安得不消灭于无踪哉”。所以方中化痰与扶正之品并用,脑窍得通,则心神得以滋养,神志得以清明。本方使用了少量附子以助阳,乃因“头为诸阳之会”,阳气与脑髓关系密切。清・张志聪《素问集注》曰:“诸阳之神气上会于脑,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说明阳气亏虚亦是痴呆病机之所在,加少量附子助阳有利于神气汇聚脑髓。临证中若出现烦躁,口苦,虚烦不得眠,惊悸不宁,呕吐呃逆,小便短赤,大便干之证,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此为痰湿郁久化热之象,可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清热解毒、燥湿化痰。临床应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扰神所致老年痴呆具有良好疗效。有人通过实验研究[2]探讨黄连温胆汤配合针刺对老年痴呆的影响,发现黄连温胆汤配合针刺具有清热化痰,活血化瘀,醒脑开窍,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老年痴呆的病情发展。

4 从毒论治,清热解毒,重在化痰祛瘀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毒邪致病的病机进行了深入探讨。陈院士提出了瘀毒致病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病机。在老年痴呆疾病中毒邪主要指内生之毒,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紊乱,阴阳失衡,产生热、痰、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在体内不能被及时排除,蕴积日久,而转化成毒,对人体脏腑经络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成为毒邪,具体主要表现为痰毒、瘀毒,而痰浊、瘀血日久化热成为热毒。痰浊毒邪随气上行,蒙蔽清窍,发为痴呆;瘀血留滞脑络,阻塞机窍,脑络不通,肾阴难以上行充髓养脑,以致脑腑失养,神机失用,发为痴呆;热扰脑府,脑窍壅塞,发为痴呆。因此,临证宜根据病势缓急,患病新久及病程长短的不同,针对痰瘀热毒进行审因论治,陈院士多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之品,或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通过补肾健脾、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以解除痰瘀热毒。陈院士临证时特别强调治疗必须结合老年人的特点,细观察、勤分析、慎下药、常总结。在选用豁痰、化瘀、解毒等峻烈药物时,要兼顾患者年老体衰的特质,慎酌用量,做到驱邪不伤正为宜。目前无论是药理实验还是临床研究都表明黄连解毒汤对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通过药理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能减少脑中自由基活性、增强海马区星形角质细胞 Cu-ZnSOD 活性,减少海马区神经元的氧化应激、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预防胆碱能突触功能障碍及突触前血清素过多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3-5]。

老年痴呆病机复杂,临床表现不一,治疗困难。陈院士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主要表现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病因主要在于年迈体虚,髓减脑消,脉络空虚,诸窍失聪,或痰湿内生,瘀血内停,郁久化热酿毒,病位在脑,与肾脾、心、肝相关。治疗上,陈院士注重以填精益髓为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为标,标本兼顾。

参考文献:

[1] 李美珍,曾姣飞,孙必强,等.左归丸对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海马与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4):170-171.

[2] 郑万利,刘淑霞.黄连温胆汤配合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J].陕西中医,2006,27(2):175-176.

[3] Fushitani S,Minakuchi K,Tsuchiya K,et al.Studies on attenuation of post-ischemic brain injury by kampo medicinesinhibitory effects of free radical production[J].Yakugaku Zasshi,1995,115(8):611-617.

[4] Yoichi Kondo,Fumio Kondo,Masato Asanuma,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oren-gedoku-to against induction of neuronal death by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C57BL/6 mouse[J].Neurochemical Research,2000,25(2):205-209.

老年医学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张景岳;中年求复;再振元气;中兴延寿

中图分类号:11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913-02

张景岳是温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许多立论和见解均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学习他的著作,觉得他的天年、先天后天、治形、中兴诸论,比较深刻地阐述了人体生命的过程和规律,《景岳全书-传忠录・中兴论》提出了“中年求复,再振元气”以防早衰,和治形养生、滋补精血以固本元的学术主张;对中医的临床治疗和重视中年时期的保健养生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就其学术思想作一初浅探讨。

1 中年求复再振元气的深远意义

人所具有的天然寿命,古人称之为“天年”,认为是与先天元气相关。当然,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且往往取决于元气强弱。从这一角度言,显然人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故张氏《景岳全书》云:“此人之制命于天也”。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少有人能尽其天年,这与后天是否很好地调摄养生有很大关系:先天虽强,不加惜护,仍可夭折;而先天虽弱,但勤于慎节,有时反得长寿。笔者认为,首先,张氏并非唯先天论者,他也非常强调后天的作用。正如他在《先天后天论》中所说:“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祈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作用(后天)而言,则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先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在《中兴论》中也指出:“若后天之道,则参赞有权,人力居多矣。”从这一角度言,人对自己的寿命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某些主动权。故张氏又云:“此天之制命于人也”。通过这样的分析,张氏突出了人在掌握自身寿命上的能动作用,得出了“后天之养,其为在人”的结论,确是有其说服力的。

中年时期是人体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我国古代对此早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且认为女子七七而男子八八则天癸竭,即标志着人体由此逐步进入了老年期,已可出现早衰和种种老年病。《备急千金要方》所谓“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面对早衰现象和渐入老年,前贤反复强调了摄生的重要意义,认为决不可在衰老之后再重保养。因为衰老之体,元气大虚,精血枯竭,脏腑亏弱,欲求复壮、延年,其亦难矣。这也就是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经旨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但是,张氏并未停留于此。他进一步对预防早衰作了重要的探讨,并鲜明地提出了“中年求复,再振元气”的卓越思想。

张氏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从他的后天保养的观点出发,发挥了预防早衰的思想。他指出了早衰的产生是由于不知摄生,耗损精气,所谓“残伤有因,唯人自作”(《景岳全书》)。既然“所丧由人,而挽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说明通过努力可能挽回早衰。因为,人的生命过程是有规律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经历着生长壮老,故早衰使之复常才是遵循了生命的规律。在这一意义上,他强调了挽回早衰,此时所作,并“非逆天以强求,亦不过复吾之固有”(《中兴论》),何乐而不为也,甚至他在论中还满怀信心地说到:“国远皆有中兴,人道岂无再振?这里的关键在于元气,早衰即是元气大伤的表现。而挽回早衰,即在重振元气。”这就是“求复之道,……总在元气”。说明了应当抓住中年时期元气尚未大虚之机,认真地加以调理,使元气得以复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若以天年为百岁而言,中年时期的元气,难道不是还应该保持着大部分吗?我们不难看到,张氏的“求复”之论,遥接了《内经》中的有关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懂得运用阴阳和调这一养生规律,“则早衰之节也”;倘能掌握养生之道,即可“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所以,张氏的中年求复,再振元气的观点,是对该节经义的重大发挥。由于他的预防早衰的思想是基于对人体生命过程的深入了解,基于对中年期具有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因之不仅富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而且也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

许多老年性疾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中年后逐渐演变而成的;中年时期虽然在生理上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过渡时期,但其生理特点毕竟完全不同于老年时期,即使逐渐出现一些衰弱的表现,但却远比60岁或64岁以上的老人要气血旺盛、脏腑充盈得多,是故张氏力主“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然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中兴论》),加强调养,对于避免早衰,预防老年病等,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以尽享天年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些情况表明,在300多年前张氏提出的中年求复的思想,确是十分可贵的。

2 治形求复在于惜元复元

2.1 爱惜元气防范未然《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人生在世,可“度百岁乃去”。可见当时己发现人的自然寿命在百余岁。据《尚书・洪范》解释,“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则更明确地指出寿命的极限为120岁。张氏在《中兴论》中亦认定人之天年在百余岁。即使人的个体寿命因遗传差异而有所不同,虽不可能春秋皆度百岁,但绝大多数人是应该达到90以上至100余岁的。然而,事实上却是大多数人半百而动作皆衰,就其缘由,理当责之后天失养、元气受损。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恃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张氏亦持此见,认为除天灾人祸等客观原因外,乃是“唯人自憎”(《中兴论》)。既然是“所伤由人”,则“挽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中兴论》)。元气乃人身根本,且在体内不能永存。人至中年,元气则由鼎盛而渐衰,因而对之更当惜之再惜。但总有人不明此理,“既已失之,而终不知其所以失也”。整日仍忱于酒、色、财、气、功名之中,以至“坐失机宜,变生倏忽”,令元气早衰。故张氏历陈其损元折寿之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惜元避害之法,曰:“酒杀可避,吾能不醉也;色杀可避,吾能不迷也;财杀可避,吾能不贪也;气杀可避,吾能看破不认真也;功名之杀可避,吾能素其形藏也。”(《景岳全书・传忠录・天年论》),张氏这种既正视人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同时又提出应当对这些需求有所节制的思想,较之一味勉强无为和压抑人的正当需求的思想来说,无论从认识方面或实践方面均大有进步。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养生学,而且还为处于社会激烈竞争前沿的中年人如何去惜元保元,顺利步入健康的老年时期,以及对中年心身医学的研究,都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2.2 匡复元气注重后天张氏“中年求复”的目的是再振元气,中兴延年。“然求复之道,其道何居?盖在天在人,

总在元气,但使元气无伤,何虑衰败”(《中兴论》)。若中年时期“元气既损,贵在复之而己”(《中兴论》)。元气即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原动力。它由肾中精气所化生,而肾中精气则以父母之精,即“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水谷精气,即“后天之精”以培育。先、后二天之精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即成肾中精气,且在人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肾中精气又有肾阳和肾阴之分。亦称真阴真阳和元阴、元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张氏亦据此指出:“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阳强则寿,阳衰则升”,所以即使“日虑其亏亦无过也”(《景岳全书・传忠录・阳不足再辩》)。同时,他还指出:“人生于阳而根于阴,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微则人必危矣。所谓根本者,即真阴也”(《景岳全书・杂证漠非风》)。阴阳互根而不可分,所以既然日虑阳气之亏虚,又何不常思真阴之不足。而后天水谷之精气者,它来源于脾胃。张氏指出,“人之自生至老者,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人生者不小……”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杂证・脾胃》)。由此可见,张氏所谓再振元气,贵在匡复气的实质,即是贵在保持真阴真阳的充盈和脾胃的健运。

2.3 求复治形滋补精血 张氏立足于生命首在于形体,因此所谓摄生,实质上就是保养这一形体。然元气之所赖以存在者,乃人之形体。无形则无人之自我,既无自我,又何言寿夭。正如张氏所说:“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故“养生者,不可不养此形”;“善治病者,不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虽治形之法非止一端,而形以阴言,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所以欲去外邪,非从精血不能利而达;欲固中气,非从精血不能蓄而强;水中有真气,火中有真液,不从精血何以使之升降;脾为五脏之根本,肾为五脏之化源,不从精血何以使之灌溉。”“然则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故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景岳全书・传忠录・治形论》)。只有精血和形体充盈,元气亦才充盈,故张氏所谓中年求复,贵在匡复元气的实质,又即是贵在保持精血和形体的充盈。否则,其形既败,其命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