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范文1

由心理现象引起的心理障碍或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职教领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健康教育,探索其途径和方法,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1 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1学生心理状况剖析

学生们接受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种种刺激和矛盾,体验着学习、工作、交往、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这种社会环境使学生初次体验到激烈的竞争和客观现实的复杂性。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差、感情脆弱、思想方法简单、个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塑性,难以把握其理想心态。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心理失常,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般来说,评价心理健康状况有以下四种观点:①整体状况: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是交互影响的。②平均状况:指一般人处于常态分布领域,大部分人怎样,他也怎样,就认为是正常的、健康的。③理想状况:指心理健康是人们意识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状况。④适应状况:心理健康是一种适应过程,当前世界社会在变,环境也在变,正常人能适应这种变化的社会和环境表现出一种健康的心理准备和应付行为。

以上的观点,描述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状态,以此来衡量学生的心态,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包括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和一般的学生都没有这种认识和体验。他们只是自我感觉“还可以”,而无心理健康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升华,接近半数的学生,甚至找不到心理上的感觉。

1.2学校教育的责任

高中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健康成长的过程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体现。对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困扰,许多发达国家把它做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采用教学、辅导、咨询等各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借鉴。面对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思路,我们认为:新时期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已经与现代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他们不仅德、智、体、美要得到发展,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还有学生成长、学校建设、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都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既然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动物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的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学校就应该运用心理学基本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进行心理保健,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在心理上适应知识增长、技术更新的社会环境。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2.1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这种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且学会在必要的时候如何寻求心理帮助,实现保护自己的“心灵”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为此,我们在2005年开始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由学校做出了《开展健康心理教育的决定》。使在校学生较系统接受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为他们调动心理潜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年我们还专门为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讲座,使他们过好心理健康这一关,以便他们掌握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把握自己,适应环境,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机遇和挑战。

2.2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高中学生面对高考,心理压力很大,他们的心理素质既牵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也事关他们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根据心理学范畴的认知、视觉、听觉、情绪、注意力等基本理论,我们制定了《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基本要求》及相应的心理训练项目,编写了《心理健康教程》,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此外,我们还利用多媒体开展心理测试。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特点是:信息快、范围广、项目多,与传统的纸笔测试有着明显的差别。能为心理教育和学生管理提供客观、真实的科学依据,更能有效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达到因人施教的教育目的。

心理咨询是健康教育的另一种形式。从学生咨询的内容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

(1)认识自己:这类学生无明显的心理问题,咨询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协调自己的行为表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2)适应性咨询:这类学生大多存在不能适应周边环境的问题,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上遇到一些矛盾和心理困扰。咨询的目的是缓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3)障碍性咨询:这类学生往往存在不正常的心理,如逆反心理,并伴随有一些反常的行为表现。如违反纪律、打架斗殴等。咨询的目的是排除心理障碍,释放心理压力,恢复正常的心态。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成果

3.1教育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扭转了学生教育管理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的开展,把对学生的教育转变,纳入了数量分析的科学轨迹。

3.2教学成果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范文2

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达到优的仅为9.33%。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学历结构中由好到差依次为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小学;年龄结构中由好到差依次为36~45岁、46~55岁、26~35岁、15~25岁、56~65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

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达到优的为15.00%,不同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不同,学历结构中由好到差依次为本科学历、大专、中专;职称结构中由好到差依次为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护理人员健康教育中沟通技巧应用情况

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沟通技巧应用达到优的为15%,不同护理人员沟通技巧应用不同,学历结构中由好到差依次为本科学历、大专、中专,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职称结构中由好到差依次为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4讨论

4.1护理人员在临床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及相关知识的不足。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学历及职称低的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的不足,没有能力更好地完成健康教育工作。如在给患者做饮食指导时,只笼统地说吃高蛋白、低脂肪饮食、糖尿病饮食,当患者想知道具体吃什么时,护士往往答不上来;面对求知欲高的患者,大多数护理人员表现的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有为难情绪不愿开口。(2)沟通技巧欠缺。调研中发现,部分低学历、职称的护理人员,以及极少高学历、职称的护理人员不能正确使用沟通技巧,以致达不到健康教育的预期效果。如不能正确评估患者所需,不能因需施教,使患者不能集中精力接受健康教育的内容;护患之间对健康问题认识有分歧,不能达成共识,影响健康教育的进行;有些护士在做健康教时,不管患者当时是否愿意听,也不管患者当时情况的好坏,将应做的健康教育一次性讲给患者,护士花费了很大精力,但患者接受的很少;有些护士基本理论掌握的很好,但在给患者做健康教育时,不能深入浅出给患者讲解,理论多,讲解枯燥,患者不易理解等,因此患者不感兴趣,且效果欠佳;通过健康教育,患者改变了原来的行为后,护士不能用良性语言及时鼓励患者[3]。(3)认识不足。长期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护士认为把治疗做好就可以了,认为健康教育是医生的事,与护士无关,因此,缺乏健康教育的主动意识。(4)护士缺乏足够的时间。

4.2改进措施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76-03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部门,我校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在2008年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努力把本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同类院校领先的品牌专业。

一、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前提,是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准确对接职业岗位的重要环节。

以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具体参照,经过反复调研和具体论证,专业建设团队成员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岗位分布情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目标定位于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三大职业岗位,具体对应七个典型职业岗位。通过各岗位工作任务与过程分析,我们得出相应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并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依据。

2.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依据上述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主导、校企结合、素能并举、多证融通”。

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就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学年由学校培养,主要学习公共领域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以心理专业的技能培养和教师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体验式学习,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入教学领域;第三学年是由社会培养,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顶岗实习。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进行更科学的课程优化与设置,并逐步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

1.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结合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努力构建以“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等为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通识类课程以人文素质课和文化基础课为主,专业类课程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掌握心理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技能为主,拓展类课程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学习专业技能。

2.核心课程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以心理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需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蒙台梭利职业资格考试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适当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本专业适时改进课程计划,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将部分课程即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活动设计等列为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三、完善专业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解决心理困扰、优化心理品质的教学总体目标,广泛采纳其他多所高校的优点和长处,通过整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建设。

1.教材建设方面。专业团队成员在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为主线、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原则,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改革做了大胆的尝试。具体说来,本专业选定的教材主要有三类:(1)自编教材。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学团队教师经过多年积累,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干性教材。另外,本专业还采用几本由主讲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的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学》、《心理学学习指导》,配合课程的课堂教学,以保证教材既符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面。(2)辅助教材。第二类为辅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外辅读物,我们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10余本(如《舌尖上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图片20余张、心理测试问卷5套(如心理健康测试、记忆力测试)以及《星星的孩子》等十几部优秀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推荐教材。以我系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为依托,为课程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条件。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心理实验操作手册与实习指导讲义等资料,并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教师紧扣社会脉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力求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在实践中及时添加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探索教学结构的不断创新。(1)课标及其教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写,并按照课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方案。(2)教学课件习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达到资源的共享,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着手进行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现已初具规模。同时,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心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心理实验手册等多个方面相关材料的编制,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性教材。

四、调整专业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围绕优化学生教师素质、提高心理健康能力这根主线,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整合,并在教学中进行灵活地选择运用。

1.团体心理训练。教师面向不同的心理特点或生活实际的学生群体,设计并有效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团体训练项目,如自信心训练、人际沟通训练、自我认识的感知训练等。教师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专题组织团体心理训练,通常教师领导一个小组在特定的团体训练室作示范,其他小组在隔壁课室通过现场直播的视频采集系统观摩,然后分组进行体验,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活动心得。

2.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讨论法是指以精心选择、合理编排的若干个论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处于当事人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对专题的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法。讨论专题一: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目的与要求: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勤于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力;讨论专题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目的与要求:提高记忆效率,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3.心理技能训练。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大一、大二阶段,除了完成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外,根据每门课程的需要安排具体的心理技能训练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职业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如心理手语操、心理咨询方法和心理案例分析等。并且,我们设置实践成绩,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相关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学管理,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替代部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科目的考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省举办的试讲大赛、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及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

[2]柳友荣.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范文4

关键词:社区居民 医学生 健康教育 普及程度 调查

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健康,更是家庭,社会的责任。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1】。“未来的医疗保健着重强调自身负责、自身预防和自身保健” 【2】。在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社会,亚健康变成一种新的流行。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必然产物,社区开展健康讲座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3】。针对辖区内开展有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是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4】。 新世纪的健康观念是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安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6】。本文通过温州鹿城区120名进行了健康知识,医疗保险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和保健知识的实施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唤起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寻求社区健康教育的正确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4月对温州鹿城区120名各个年龄段的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知识的调查。

1.2 方法 选取温州鹿城区不同年龄段的120人,每人单独填写一份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1)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是否使人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态度有所不同(2)知识:对常见病,多发病知识的了解,危害健康因素的了解(3)对保健知识的态度:保健知识的来源渠道,对医疗保险的了解程度,对社区定时定点健康知识教育的支持程度(4)行为:是否有常备药箱,有意识的搜集医疗知识

2 结果

2.1家庭背景使人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态度有所不同

在受调查的120人中有14人本人或家人中有从事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11.6%,相比较而言这些有医疗背景居民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健康意识比普通居民强。

2.2 保健知识的来源情况 在120名社区居民中,多数通过电视和网络获取健康方面知识。电视为54人,占45%,网络为55人,占45.8%,报纸为40人,占33.3%,医院为34人,占28.3%,社区宣传栏为14人,占11.6%。

2.3 健康意识 在120名社区居民中只有16人有订阅医学报刊或医疗保健方面的杂志,仅占总人数的13.3%。在调查家中是否有家庭药箱时,有专门的药箱仅10人,占8.3%,零散有一些常用药的有74人,占61.6%,没有药箱的有28人,高达23.3%。

2.4 社区宣传,社区防护方面 在被调查的120人中有60人表示社区没有举办过有些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占50%,有28人表示不清楚,占23.3%,仅有32人表示有举办过讲座,占26.7%。

2.5 对疾病的态度 在受调查的120位居民中,有52人反映没有定期体检,占总人数的43.3%,有68人定期体检,占总人数的56.7%,反映出鹿城区居民对定期体检的意识还不强。而在定期体检的68人中,25人完全出自个人,占36.8%;有19人是有单位负责定期体检,占总人数的27.9%;仅7人是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占10.3%;另有17人,选择其他,说明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居民定期体检,自我保健上宣传力度不强,在调查中也有居民反映有些调查反馈工作做得不到位,居民无从得知调查结果,社区在体检方面做得不够任需努力。

在受调查的120中只有68人有定期体检的习惯,52人没有定期体检,占总数的42%。在调查到平时体检的组织机构,完全出自个人有44人,工作单位有32人,而来自社区居委会仅12人,更有数人弃权。表示社区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意识不够,对疾病意识不强。

2.6 对医疗保险知识的了解 在被调查的120人中有45人对温州社保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有所了解,仅占37.5%,多数不知道。有48人知道温州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三级,占40%,有43人知道2011年度的温州市区城镇居民三级定点医疗机构起付标准,占35.8%。表示温州鹿城区社区居民对医疗保健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医学生下社区与社区健康教育

3.改进

3.1 医学生下社区暑期实践与社区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温州医学院组织09级,10级,11级学生进行1个月的社会实践和社区见习志愿活动,通过去医院,下社区,提前接触医疗方面的知识和社区,医院的人事。最后所见习的相关单位进行评价并撰写相应报告。每年由学校或各大社团通过招募从中优选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到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服务中组织暑期实践队进社区义诊,向过往群众发放医疗保健传单、向周围居民发放免费的防暑药品、向广大群众宣传义务献血的好处。

3.2 医院和医学生合理组合,组建健康志愿团队。此健康志愿团队是一个有临床医学,护理,公共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团队,定时为社区居民服务,团队各组成员发挥自身的学科特长,以社区居民,病人为核心相互协作,同时行使各方面的,重叠的职责,从而形成一个紧密,高效的多学科协作链。支援团队的人才资源和培训条件依托于高等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的专家。培训内容包括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慢性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服务学习、沟通技巧等。每次活动结束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分享彼此志愿活动的经验和体会。

4建议

4.1 合理的健康知识来源 建议定一些可信的健康报刊,定时参加医院、社区组织的健康知识讲座。对于电视,网络的宣传理性对待,目前有不少“专家”、“秘方”,最好咨询专业人士再做选择。每天保证一定量的运动,提高免疫力,调节心身,缓解工作压力,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

4.2 开展各项活动 1)社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利用宣传材料报纸杂志,健康门诊咨询,切实地讲多发病,常见病,流行病,正确引导社区居民自己关心、自己学习、自己保健的意识产生,2)政府努力建设社区医院,便利居民,从调查的数据看,社区医院大有发展空间。3)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开展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使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确保诊断结果落实到居民,逐步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社区保健。

4.3 专家咨询制  1)每个社区可长期邀请1-2位社区医生定时定点给社区居民讲座,解答疑问。2)居民可以尝试私人医生,专人 负责,了解病史,有利于长期观察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建章. 医学社会学[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530

2 H.恰范特,蔡勇美,刘宗秀,阮芳赋.医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0.

3 孟祥臻,觑庆峰,刘晓冬,等.农村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93-795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范文5

【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的生活技能等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知识需要传授给学生, ,把握时机,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特别要充分利用阴雨天的室内课,将卫生保健知识不折不扣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健康理论知识,做到"懂体育,爱体育,学体育,会体育",握基本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不断增强体能.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体育教师应按大纲要求,寓健康教育于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无论是备课、上课、课后小结都应有渗透意识,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上好健康理论知识课,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努力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

一、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既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又要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素质教育原则就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作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而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

二、心理教育。

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现象是人类最常见、最复杂的现象。健康的心理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正确地认识自我,利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两者达到协调统一

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就当以其学科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体验体育过程的各种情感,锻炼其意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的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教师要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三、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范文6

[关键词]高职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

高职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随着医学模式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加之各种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以及越来越多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严重威胁,我国的卫生服务更加注重预防的重要性,对基层医务人员在疾病防控、人员管理、技术指导、康复复诊、健康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1]。因此,新形势下高等职业医学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和深刻反思,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医学等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适应新形势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对卫生人才需求的挑战,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明确预防医学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预防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渗透,与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作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助理全科医生[2]。因此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临床专业知识,还要知晓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等理论和技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由于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各种慢性疾病对我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且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我国的卫生服务工作越来越注重预防的重要性,强调临床与预防的结合,因此,基层卫生机构对“六位一体”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3]。目前,大多数临床工作者对预防意识表现淡薄,给高职医学教育提出思考课题。而且,在传统上,对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强调临床专业技能,反而忽视对预防技能的培养。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后备军,高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必须接受足够的预防医学教育,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和预防为主的观念,真正做到防治结合。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加强思想政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将思政教育、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宏观的预防理念,提高预防医学知识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价值。因此,要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明确学好预防医学的重要战略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基层医学人才的挑战。

二、加大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整合,培养新型基层医学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与诊疗、保健与康复等综合服务能力为一体的新型“防治结合型”基层医学人才,在“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思想指导下[4],结合预防医学课程在临床专业的特点,加大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整合。针对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与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以及心理与精神障碍性疾病等,开设基于案例的临床与预防医学交叉整合课程。根据我国基层卫生机构对人员岗位能力的要求,适量增减、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适当增加利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个人和群体的防病、保健等内容;增加有关基层卫生服务、健康宣教、健康促进的内容;增加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以及各种新发传染病的防治。课程内容涵盖各种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概况、病因及危险因素、社会危害与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多学科防治的融合,通过对诊疗技术、预防保健技术、保健康复技术和心理干预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整合,达到综合干预措施的目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课程整合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医生不仅要医病,还要医人,更要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的观念[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针对基层工作主要特点,教学应以基层卫生服务、新发传染病控制、各种慢性疾病预防以及食品安全等为主,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

三、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临床医学专业中有关预防医学的内容体现在多个方面,很多内容较抽象,对高职学生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选取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P),鼓励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典型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教学[6]。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卫生统计学,可以利用在线上直接教学,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快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课后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布置练习以巩固课堂知识,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基层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和慢性疾病的管理,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知识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和预防,对糖尿病患者给予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及健康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充分利用学院自身的实习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半理论半实践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进入社区,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营养指导、慢病管理等社区活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自行设计方案,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社区工作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涉及家庭成员健康的临床服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临床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性[7],依托临床知识对社区开展预防医学教育,更加深入地对临床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的理念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对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利用课堂所学知识,依托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开展学生的科研创新力培养,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知识、综合预防知识及所学多学科的知识方法,自己参与选题,尝试社会性比较强的健康管理和促进内容,再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依靠省级或校级的科研项目资助,开展设计性、综合性调查研究和实验,并协助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综述或调研性论文。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和项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转化,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疾病预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