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增长的代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增长的代价范文1
一 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GDP的真实性
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离不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探讨,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真实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特殊形势下,对GDP的核算在理论上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一)GDP的核算方法与核算制度存在着局限性
对GDP进行核算时采用的是“生产原则”而不是实现原则,即对成为积累进入存量的投资与现实使用未作区分,这种做法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有很大的弊端。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特别是在目前的买方市场形势下,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经济中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据国家有关部门对1999年605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分析表明:供大于求的商品437种,占72.23%。大量的无效供给可能会成为永久的库存或只能削价处理。对于这些进入库存或削价处理的商品,在核算时已经计入了GDP,但它们的价值却无法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从而会造成GDP的虚假成份。
(二)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着失真的可能
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经济运行机制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统计对象更加广泛、复杂、多变,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我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没有按市场规律作出及时的调整,基层统计力量过于薄弱,统计队伍素质较低,这使得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失真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法还没有真正起到其监督作用,致使我国大部分统计工作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和超脱性,统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往往受利益驱使,统计的质量与可靠性受到威胁。统计工作者的业绩与当地的领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领导干部的业绩则与当地所创造的GDP联系在一起,这些现实存在的行为机制客观上强化了行政对统计数据干预的行为,统计部门很难独立地行使统计职权,在许多情况下都不得不从地方利益出发,屈从于领导的意志而人为地臆造数据,从而造成统计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中间扭曲。
二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波动率分析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用经济增长波动率来反映:
本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波动率=──────────────────
上年经济增长率
从1985年到2000年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波动较大,但自1993年以来波动率基本上维持在-0.02~0.02之间,可见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稳定的经济增长之所以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是因为:过度的经济波动对经济的动态效率损害很大,一是破坏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二是加大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经济过热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过冷又会造成高失业率。此外,它对人们特别是穷人会造成超乎常规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穷人几乎没有什么资本来对付经济的冲击,他们要维持消费水平的稳定将比富人遇到更多困难。在那些社会安全网络还不太健全的国家,这种影响可能尤为严重(Furman和Stiglitz1998)。另一方面是由于替代性选择的缺乏,穷人经常从事那些最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的工作,比如农业和建筑业。因此,一场经济危机会严重地恶化他们的人力和自然资产,使他们在其后的繁荣中也得不到好处。
附图
注:根据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制作。
三 经济增长的内在保障: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我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经济中出现了过剩的局面,但这种经济过剩只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1998年我国三次产业各自占GDP的比重为18:49:33,而同期高收入国家为5:30:65,中等收入国家为9:33:58,低收入国家为23:39:38,(注: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86页.)我国大致处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之间。(2)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和产业性质,肓目引进、肓目投资、重复建设,地区产业结构呈“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状态。例如,汽车工业在被国家列为支柱产业后,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在“九五”规划中都将其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一些县、乡、镇也上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摩托车项目,目前地区趋同率已达70%以上。(注:机械工业的创新与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0年8月18日.)据财政部一份报告测算,进入90年代后,地区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率达90%以上的省、市、区有22个,比80年代增加6.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率为93%;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结构相似系数率为97%。(注:中国产业发展与转型的问题和对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2年2月8日.)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与雷同,使企业规模过小、数量多,生产分散,集中化程度低,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最终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益降低,大量生产能力闲置。(3)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所有工业设备中,目前技术经济性能比较先进的只占1/3,其中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先进水平的仅占13%,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22%;性能落后的占2/3。(注:吴铁军,论“十五”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经济经纬,2001年第1期.)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前提,这表现在:其一,产业结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并最终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取得规模效益,从而导致社会生产率低下。此时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增加投入而不是靠结构效益来取得的,显然不是高质量的增长。其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经济活动所创造的GDP的结构不合理,这时的经济增长虽然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却无法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大量低效供给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范围小了,此时的购买也就无法充分反映其真正意愿。可见,如果GDP的结构与人们的需求结构错位,GDP的大小就不能反映人们从中获得的福利,经济增长也就不会给人们带来相同的福利的增加。
四 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恶化会造成人们生活质量的迅速下降,因此在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代价。从下面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在经历了20年的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翻两番之后,我国为之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迅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了大量的空气和水污染,导致了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从城市大气质量来看,1995年以空气中总悬浮物浓度测算的全球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中,有15个城市在中国(世界银行1999)(注: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第85页.),其中一些大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2到5倍。政府的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已有29%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影响;水污染的范围在扩大,1995年全国135条受监测的城市河段中,有52条已受到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危害之大,令人震惊。我国的大气与水污染,尤其是细微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每年至少达54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4509亿元),几乎是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注: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9月,第1-6页.)
另外,我国的森林经过长期的砍伐、开荒和非法征占,原始森林已所剩无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已经残破;天然草地由于长期超载放牧、毁草开荒、乱采滥挖野生植物、淘金开矿,草原生态系统已经并继续处于大面积退化之中。据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90%的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草地面积已占半数。全国“三化”(退化、沙化、碱化)草地面积已达1.35亿公顷,并且还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注:杨东平,中国:21世纪生存空间,西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302页.)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3%.(注: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9月,第6页.)
GDP虽然扣除了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间投入,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转换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但并没有扣除为谋求增长而造成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所谓资源和环境代价,就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因生产和消费所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质量退化成本等,因此用现行的GDP来衡量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资源和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地损害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也大大降低了人们特别是子孙后代的福利水平,这种经济增长显然是低质量的增长。这也是现在各国重视绿色GDP计算、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经济增长的代价范文2
一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GDP的真实性
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离不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探讨,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真实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特殊形势下,对GDP的核算在理论上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一)GDP的核算方法与核算制度存在着局限性
对GDP进行核算时采用的是“生产原则”而不是实现原则,即对成为积累进入存量的投资与现实使用未作区分,这种做法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有很大的弊端。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特别是在目前的买方市场形势下,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经济中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据国家有关部门对1999年605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分析表明:供大于求的商品437种,占72.23%。大量的无效供给可能会成为永久的库存或只能削价处理。对于这些进入库存或削价处理的商品,在核算时已经计入了GDP,但它们的价值却无法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从而会造成GDP的虚假成份。
(二)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着失真的可能
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经济运行机制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统计对象更加广泛、复杂、多变,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我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没有按市场规律作出及时的调整,基层统计力量过于薄弱,统计队伍素质较低,这使得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失真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法还没有真正起到其监督作用,致使我国大部分统计工作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和超脱性,统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往往受利益驱使,统计的质量与可靠性受到威胁。统计工作者的业绩与当地的领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领导干部的业绩则与当地所创造的GDP联系在一起,这些现实存在的行为机制客观上强化了行政对统计数据干预的行为,统计部门很难独立地行使统计职权,在许多情况下都不得不从地方利益出发,屈从于领导的意志而人为地臆造数据,从而造成统计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中间扭曲。
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波动率分析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用经济增长波动率来反映:
本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波动率=──────────────────
上年经济增长率
从1985年到2000年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波动较大,但自1993年以来波动率基本上维持在-0.02~0.02之间,可见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稳定的经济增长之所以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是因为:过度的经济波动对经济的动态效率损害很大,一是破坏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二是加大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经济过热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过冷又会造成高失业率。此外,它对人们特别是穷人会造成超乎常规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穷人几乎没有什么资本来对付经济的冲击,他们要维持消费水平的稳定将比富人遇到更多困难。在那些社会安全网络还不太健全的国家,这种影响可能尤为严重(Furman和Stiglitz1998)。另一方面是由于替代性选择的缺乏,穷人经常从事那些最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的工作,比如农业和建筑业。因此,一场经济危机会严重地恶化他们的人力和自然资产,使他们在其后的繁荣中也得不到好处。
附图
注:根据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制作。
三经济增长的内在保障: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我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经济中出现了过剩的局面,但这种经济过剩只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1998年我国三次产业各自占GDP的比重为18:49:33,而同期高收入国家为5:30:65,中等收入国家为9:33:58,低收入国家为23:39:38,(注: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86页.)我国大致处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之间。(2)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和产业性质,肓目引进、肓目投资、重复建设,地区产业结构呈“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状态。例如,汽车工业在被国家列为支柱产业后,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在“九五”规划中都将其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一些县、乡、镇也上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摩托车项目,目前地区趋同率已达70%以上。(注:机械工业的创新与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0年8月18日.)据财政部一份报告测算,进入90年代后,地区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率达90%以上的省、市、区有22个,比80年代增加6.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率为93%;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结构相似系数率为97%。(注:中国产业发展与转型的问题和对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2年2月8日.)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与雷同,使企业规模过小、数量多,生产分散,集中化程度低,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最终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益降低,大量生产能力闲置。(3)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所有工业设备中,目前技术经济性能比较先进的只占1/3,其中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先进水平的仅占13%,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22%;性能落后的占2/3。(注:吴铁军,论“十五”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经济经纬,2001年第1期.)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前提,这表现在:其一,产业结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并最终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取得规模效益,从而导致社会生产率低下。此时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增加投入而不是靠结构效益来取得的,显然不是高质量的增长。其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经济活动所创造的GDP的结构不合理,这时的经济增长虽然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却无法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大量低效供给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范围小了,此时的购买也就无法充分反映其真正意愿。可见,如果GDP的结构与人们的需求结构错位,GDP的大小就不能反映人们从中获得的福利,经济增长也就不会给人们带来相同的福利的增加。
四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恶化会造成人们生活质量的迅速下降,因此在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代价。从下面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在经历了20年的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翻两番之后,我国为之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迅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了大量的空气和水污染,导致了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从城市大气质量来看,1995年以空气中总悬浮物浓度测算的全球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中,有15个城市在中国(世界银行1999)(注: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第85页.),其中一些大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2到5倍。政府的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已有29%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影响;水污染的范围在扩大,1995年全国135条受监测的城市河段中,有52条已受到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危害之大,令人震惊。我国的大气与水污染,尤其是细微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每年至少达54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4509亿元),几乎是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注: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9月,第1-6页.)
另外,我国的森林经过长期的砍伐、开荒和非法征占,原始森林已所剩无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已经残破;天然草地由于长期超载放牧、毁草开荒、乱采滥挖野生植物、淘金开矿,草原生态系统已经并继续处于大面积退化之中。据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90%的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草地面积已占半数。全国“三化”(退化、沙化、碱化)草地面积已达1.35亿公顷,并且还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注:杨东平,中国:21世纪生存空间,西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302页.)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3%.(注: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9月,第6页.)
GDP虽然扣除了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间投入,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转换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但并没有扣除为谋求增长而造成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所谓资源和环境代价,就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因生产和消费所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质量退化成本等,因此用现行的GDP来衡量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资源和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地损害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也大大降低了人们特别是子孙后代的福利水平,这种经济增长显然是低质量的增长。这也是现在各国重视绿色GDP计算、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五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生活质量问题
联合国出版的《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如果增长没有被转化到人民生活中,它的意义何在。”因此,评价经济增长的质量,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失业程度、收入分配状况等),它是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几十年强劲的经济增长过后,我国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并没有感觉到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社会出现了两大困境: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越来越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状况。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增长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它们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因为经济增长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因而会引起技术性失业。据统计,这几年我国每年下岗职工大约为650万左右,每年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安置200-300万,也就是说每年我国将有400万左右的下岗职工加入失业大军行列。另外,据专家估计,依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和耕地面积情况,农村仅需不到2亿左右的劳动力,而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的除外)为3.3亿左右。大量剩余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农业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极其低下。我国统计失业率通常只有3.5%左右,而实际失业率即使取一个保守的数字也可达8%。(注:李华强等,试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七大问题,山西统计,2001年第6期.)如此之高的失业率大大削弱了经济增长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现象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越来越不合理的趋势。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在日益扩大,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1990年为2.17倍,1998年为2.51倍,1999年为2.65倍。由于城镇居民还有各种福利收入和补贴,农民收入中扣除生产投资费用和各种不合理的负担,则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会更大。此外,在农村和城镇居民各自内部,收入分配也极不平衡。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85年为0.264,1990年为0.310,1995年上升为0.34;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85年为0.18,1990年为0.23,1995年为0.31,90年代末已上升为0.467。从全国来看,按照国际通用的五等分法,我国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比较,1978年为2.7倍,1990为4.0倍,1999扩大到6.6倍。(注:杨东平,中国:21世纪生存空间,西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8页.)199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0。据估计,如果包括非正规经济,基尼系数应为0.51。(注: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第ⅩⅤ页.)
经济增长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然而这些财富却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建立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富人收入和欲望满足的增长,而且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高失业率和扭曲的收入分配状况不仅是社会安全的隐患,而且会造成人们享受教育和医疗保健机会的严重不平等,最终影响到人力资本的投资上。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通过更健康、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劳动者队伍加入到经济中来,从而促进经济在长期内更快发展。
可见,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仅是指增长速度的快慢,它还包括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上述种种负面影响,是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病。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过程中,同样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这样的一些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决不能步一些发达国家的后尘,待问题影响到经济进一步增长与社会稳定时再来进行补救。我们必须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经济增长的代价范文3
陕西省的做法最引人关注,该省近日宣布,2014年起,陕西在设定年度目标考核任务时,将GDP增长率指标分值由原来的8分下调为6分,而生态环保指标分值,则由原来的12分增加到25分。舆论普遍认为,陕西的做法从制度层面为破解GDP崇拜开了个好头。
GDP,这个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最佳指标的符号,几十年来在中国被赋予了众多的含义:它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把大批的官员推向了更高的位置,但也正是这个GDP,让中国当下的环境和生态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
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创几十年之最,全国上下深受其害。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再为“广东GDP超越韩国”而自喜,或为“中国GDP一年增长一个土耳其”而为傲,将会显得无知和可悲。因为在中国追求GDP高增长的背后,是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项目的竞相上马,以及生态、污染和资源成本带来的环境代价。
由于长期以来“唯GDP”论的思维惯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动能一直强劲不衰。近期公布的“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显示,过去几年经济增长超出预期,而节能环保的约束性指标却有四个未达标。环保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依然无法协调。
事实上,业界存在一个能够平衡二者的指标——绿色GDP,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做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只是这一概念在我国一直未能引起重视。
绿色GDP由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最先提出,它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即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而这一指标我国早已引入,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还就绿色GDP核算工作进行过10个省市的试点,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四万亿政策冲击下,这一项目的研究工作随之搁浅。而环保部一官员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绿色GDP的研究受到了来自某些地方政府的阻力。
经济增长的代价范文4
试验区成立20年来,金沙县在生态经济建设上不断探索,坚持保护与开发并进,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把抓好生态建设作为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来抓好。历届县委、县政府一是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后续产业,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两大工程的实施为龙头,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好退耕与吃饭的问题,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二是招商引资发展生态经济相关产业,抓住中德财政合作贵州省集体林区森林经营与社区发展项目的机遇,成功引进德国援助项目,实施石漠化治理与开发工程。三是激励群众积极参与造林工程。采取鼓励干部职工领办、创办等方式加强造林工作,激励群众利用荒山荒坡培植果园、建立中药材基地,致力于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涌现出高原林业合作社,板桥、普安、青山马脑石等一批集生态建设与增收致富为一体的示范亮点。四是先后完成和实施了《金沙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体规划》,取缔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炼铁厂、小硫磺厂、小造纸厂等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了对煤矿、火电厂、黄磷厂、水泥厂等重点污染源的监管、搬迁、技改力度。五是坚决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大力实施“长治”、“天保”、“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全县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由1988年的33.7万亩、18.9%和69万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44.2万亩、38.4%和32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实现了“三个同步增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基本上实现了“生态-粮食-人口”的协调发展,并成为全省首批绿化达纲县和经济强县。同时,全县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2.1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5亿元,增长20.73倍;财政总收入从1987年的178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69亿元,增长35.55倍,翻了五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387元增加到2007年的2930元,增加2543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得到了有机结合,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生态经济是金沙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条件下,我们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金沙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特别是近几年来,金沙经济高位运行,生产总值连续5年增长超过了10%,财政收入增长超过了11%。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90%以上是依靠煤炭产业及其拉动效应,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其次,经济增长是有代价的。我们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来选择低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低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生态经济方式。金沙目前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煤炭开发,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否则,即使有了高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煤炭资源开发仍需消耗大量坑木,这对森林的保护带来巨大压力。所以,积极寻找和培育新的替代支柱产业,综合利用煤矿资源,走节能高效的生态经济道路,是金沙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第三,金沙经济发展要发挥后发优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生态经济的裂变效应。如板桥村的立体生态农业,其经济增长方式已由原来的单纯农业发展成为多种成份组成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立体生态农业,还带来了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新的增长,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三、生态经济是构建和谐新金沙的必然选择
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谐社会,应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社会,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最基本的基础层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因而,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生态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因而,我们必须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与发展两者应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的生态经济学新观念。通过试验区20年来的探索实践过程,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充分强调生态保护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济增长的代价范文5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协整;长期动态模型;ARDL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45-03
1 前 言
中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节能减排将是一项基本国策,问题是这一抑制能源消费的政策是否会阻碍经济增长?回答取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如果能源消费增长能够带动经济增长,那么限制能源消费肯定会限制经济增长;相反,能源消费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或重要原因),那么抑制能源消费将不会对国民经济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此外,国内外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不少,但结果没有表现出一致性,除了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外,不同国家或不同地方的不同样本数据,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规律实际上可能没有普遍性,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经验认识。因此,通过实证研究弄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年度数据,考虑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设定样本区间为1985―2009年。经济的增长状况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指标来度量,记为Y,数据来自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1978年为100。能源消费采用能源消费总量(E)的实物量来反映,数据来自2009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单位为万吨标准煤。图1是1985―2009年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增长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能源总量和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尤其在2002年以后,二者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可见,中国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很可能存在着协整的关系。
2.2 稳定性检验
由于很多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统计推断时会出现伪回归问题,因此,必须考虑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可通过增加DF检验法,即ADF检验法来检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对趋势项和常数项设定非常敏感,预先不知道是否应该包含断截距项和趋势项,在实际研究中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判别:先检验带截距、带趋势项的情形,如果趋势项不显著,则去掉趋势项;如果截距项也不显著,则继续去掉截距项。通过比较AIC的大小和兼顾模型和系数的显著性来选择滞后阶数。由表1可知LE的一阶差分,LY的一阶差分在检验显著水平为10%以下都是平稳的。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第一,通过协整分析,确定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尽管在短期内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关系存在波动,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第二,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是国内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经济的增长就必须以能源消费为代价,能源消费总量必然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增长。但是,GDP并不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由此,可以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的结论。
第三,建立了长期动态模型,可以用能源消费总量滞后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滞后值来预测未来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制定未来有关能源消费的政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3.2 建议
影响能源消费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经济规模、技术进步、结构变动是其主要的原因,大约占了总因素的98%,从变动趋势来看,有两个时期的能源消费变动比较剧烈。一个是1995―1998年的能源消费下降,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加快;另一个是1998―2003年的能源消费上升,主要因素是结构变动中重工业趋势和技术进步变慢。因此,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开发新能源、新工艺。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征收能源消费税提高能源使用成本,对节能技术研发的投资项目实行减、免税收及直接补贴等方式,推动节能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大科研开发新能源(如核能、氢能、生物能等)、新工艺的投入,缩小各领域里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缓解能源紧张、促进能源经济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另外,第三产业能源消费较第二产业很低,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生产总值的比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就会下降,所以国家在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应鼓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 本文需改进的地方
在选取指标上,选取了全国生产总值指数和能源消费总量,这样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够细致,可能不能在实际上给决策者提供很好的操作信息,应该把全国的情况按行业来细分,首先可以按三个大的产业来划分。再进一步,就可以按更细的行业来划分。而对能源消费,也可以按不同类型的能源来划分,譬如可以按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四种类型的能源分别来做实证研究。这样研究会得到更有用的分析结论,还可以针对不同行业或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费作出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余江.资源约束,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能源消费的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达摩达尔•N•故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侯建朝,谭忠富,谢品杰.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9(27).
[4]王建林,赵佳佳.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测度与分析――基于中国样本[J].工业技术经济,2009(27).
经济增长的代价范文6
关键词:经济转型 金融支持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持续了30多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然而,2008年发生的始于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迅速恶化了我们的出口环境。在欧美中长期增长前景堪忧的情况下,外部需求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增长。同时,2009年在信贷支持下的高投资也不可能无限制持续下去。这种情况下,主要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开始引起经济增速变缓,同时经济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此必须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经济转型。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层次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中国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模式,希望对于经济转型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有所贡献。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分析
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持续性。从表面上看,这是我国一系列政策选择导致的结果,实际上中国经济更深的结构性问题在于经济中配置资源的价格信号被十分严重地扭曲着。
衡量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指标是GDP,GDP越大说明经济总量越大,GDP增长越快说明经济增长速度越快。GDP的组成部分为消费、投资和出口,短期内投资对GDP的拉动效应最明显,因此也最容易得到政策支持。钢筋、水泥、铜、铝这些都是我们投资的要素,低利率、低价土地、税收减免、高耗能、高污染等等对拉动投资效果很大,最后也会反映在GDP上。2009、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9.2%、10.3%,而来自于投资的增长率则为8.8%、5.6%。
大量投资短期创造需求,长期扩大供给,于是需要寻找产品市场。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方面,我国政策支持企业选择以出口加工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最主要的支持就是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灵活的汇率机制,而是将汇率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一个固定的水平,使得出口企业盈利并能够生存下去,结果导致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很高,外汇储备数额巨大。
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环境和生态的恶化为代价的。如果所有企业都做到环保排放达标,那么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绝不会像现在这么低。这是对企业的间接补贴,是亿万老百姓和它们的子孙后代在为当下的中国企业提供补贴。
这些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中国经济增速,而企业和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速。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后果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乏力。但是为了保证经济增长目标,就只能继续依靠投资和出口,所以利率和汇率就只能继续保持在低位。低利率、低汇率和上文提到的低排放、低人工、低能源成本,都是对中国经济中要素价格的扭曲。扭曲的价格进而扭曲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主要体现为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得到漂亮了经济增长数字,但是居民收入却增长缓慢,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当前的经济模式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却忽略了增长的基础,出现了上文所分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大学生就业压力、收入增长缓慢且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等等问题,注定是不可持续的。而且2008年发生的始于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迅速恶化了我们的出口环境。同时,2009年在信贷支持下的高投资也不可能无限制持续下去。这种情况下,主要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必然引起经济增速变缓,越来越限制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模式
中国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模式有两种思路,一是市场性金融,是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让金融市场在配置货币等资源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是政策性金融,是指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作为配置资源的辅助手段,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发挥补充性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
上文已经知道中国的平均实际存款利率极低,影响了居民收入并抑制了消费。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利率不能自由地由市场供求变化决定,那么整个利率期限结构就将受到严重影响。资金成本的过低将使得银行有强烈的动机扩大贷款,甚至规避中央银行规定的信贷限额。众所周知,过度的信贷增长倾向于推动货物和服务的通货膨胀,也将推高资产价格。因此放开对贷款和存款利率的管制,进而使得这些利率由市场来决定,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这也就是中国正在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提高汇率灵活性
提高汇率灵活性,可以灵活调节国内商品价格和国际商品价格的比价,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下,扩大进口,逐步改变我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局面,减轻我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三)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中国金融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以银行为主导,容易导致银行体系积聚大量风险,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一是加快债券市场发展步伐。二是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稳步发展股票市场,以创业板为平台,为自主创新和成长型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推进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等金融形态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多元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