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专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专业规划范文1
作者:陈娜(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随着中国旅游行业迅猛发展,旅行社和酒店行业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却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跨专业就业,“有业不就”,频繁跳槽,企业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对促进学生理清就业思路,实现高效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1.职业方向不明确
为了更加明确地分析目前学生们在制定职业规划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我们对此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职业方向比较模糊,甚至可以说是毫无规划。要知道,毕业生如果能够科学准确的认清自身的方方面面,并在此基础之上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在面试时更加顺畅。除此之外,职业规划还可以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长处,使得工作更有效率。当然学生们拥有不确定的职业方向是有多方面因素的,除了以上阐述的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之外,还有自身对于旅游管理这一项专业的热情程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职业认识不全面,学校职业规划教学缺失
虽然学生们是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但学校也要承担必要的责任,只有学校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够适应旅游管理这一门学科的未来发展以及满足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在此方面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均不到位,无法为学生们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一方面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学校也不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使得双方陷入恶性循环状态,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旅游行业的各项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对固定的发展方向。一般都需要从基层做起,比如旅行社,一般从地陪导游做到领队,承接境外团,就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而在酒店行业中,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从服务员到领班,再到主管、经理,一步步向前发展,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以平和的心态,踏实的工作态度来正视这样的职业发展路径。很多学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心浮气躁,频频跳槽,造成旅游行业留不住人,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对旅游行业来说,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以平稳的心态理性就业,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1.完善政策,改革专业限制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和设计理念、职业兴趣测试、职业性格和价值取向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有效的职业规划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就业理念。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都会启用开放性的转专业模式,只要学生有意愿并通过转专业考试便可以转变自己的专业,但也有一些学校在转专业方面的限制性比较严格,所有专业安排都按照当初学生填制的志愿来进行,这两种极端性的转专业模式都会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具体而言,学生们没有正确认识自身的情况而随便转专业,亦或者是学校的转专业严格限制导致学生们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心态,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自身的后续发展。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一定要完善在此方面的各项政策,吸取先进经验,及时了解学生们的需求,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改革当今的专业限制模式。
2.教学中职业教育全程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要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通过调查、案例分析、论证和情景模拟等多样的授课形式,将学生摆在教学主体的位置,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避免枯燥的教学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是否持有正确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根本保证,所以高职院校在日后还要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力度,将这项职业教育不断推向全程化和专业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要经常有意识地将这种理念传输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习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这样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实践活动当中获得参与的积极体验,还可以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的特长以及缺陷,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内外条件兼创
旅游管理专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
一、研究基础
1.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去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家积极引导全方位推行全域旅游的形势下,我们的传统旅游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各大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2.研究意义
旅游行业发展形势好,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面对来自各大高校旅游本科专业人才的挑战,又要面临“智慧旅游”形势下失业的危机。学校不断扩大招生,只重“量”,不重“质”,旅游经营者苦于“招聘难”,旅游专业人才苦于“就业难”。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3.专业素质的内涵
专业素质是指能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包括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不同的素质对应相应的能力。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一)基于调查的分析
1.对旅游专业的认同度。12.6%的学生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47.4%的学生比较喜欢旅游专业,34.7%的学生一般喜欢,仅有4.2%的学生不喜欢旅游专业。由此可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喜欢旅游专业,对本专业有较高的认同度。2.是否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9.5%的学生比较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中35.8%的学生希望成为教师,11.6%的学生希望从事导游工作,仅有8.4%的学生希望从事餐饮行业。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有9.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进企业等。3.不愿从事相关工作的原因。由以上数据我们得知有49.5%的学生比较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9.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9.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主要原因有:社会地位低、工作劳累、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没有前景、薪酬低等,其中工作劳累占28.4%,认为工作时间长、没有前景的各占20%,因社会地位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占17.9%,另外因自身原因的占24.2%。4.是否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5.3%的学生有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24.2%的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38.9%的学生职业规划一般清晰,但是有26.3%的学生职业规划比较模糊。5.高职旅游管理的专业素质构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该专业素质按其重要程度排列依次为:积极的职业态度、灵活的变通思维、较高的文化修养、过硬的操作技能、能吃苦耐劳、坚忍的意志等。6.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以及建议。据调查显示,2.1%的学生认为目前课程设置非常合理,37.9%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比较合理,39.0%的学生认为一般合理,15.8%的学生认为比较不合理,5.2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
(二)调查结论
1.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多喜欢自己的专业,却不愿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很多是因为来自亲朋对旅游行业的刻板印象,认为旅游行业是一个“朝不保夕”的工作,缺乏对旅游行业客观的看待,间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流失。2.缺乏职业测评和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仅有职业规划是不够的,从某种角度上看,职业测评甚至比职业规划更重要。职业规划解决的是“我想干什么”,而职业测评重点解决的是“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因此在职业测评上还有待加强。3.缺乏实践操作培训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户外实习在大一的下学期,时间1—2天不等。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去学习当地的旅游文化、观赏秀美山水、考察旅游市场,而不是以一个“从业者”的立场、一个导游的身份,导致实习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4.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足。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培养方案只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就可以,虽然培养方案从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的角度来设计,但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高职旅游管理应该要求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的提升途径
(一)政府的角色
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旅游管理技术以及做好旅游行业的宣传工作。通过报纸、杂志、公益广告等形式,树立起一个崭新的旅游行业形象,如导游知识渊博。除此之外,应该给专业行业从业者一些看得到的实惠,比如旅游淡季,导游工作的安排、详细的导游等级薪酬制度等,让我们的行业从业者觉得这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有奋斗目标,工作有干劲儿。
(二)学校的任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专业认同度。学校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职业观念,建立起任何工作都需要从基层干起的理念。强化教师队伍,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强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以培养出“双师型”的“学生”;另一方面可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
(三)企业的角色
企业可以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晋升标准,以便于旅游从业者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可以根据岗位要求制定员工的晋升标准,进行各种方式的培训,将加大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使员工有努力的方向,同时,旅游企业必须使薪酬与员工的能力和岗位业绩直接挂钩,工资绩效最好公开透明,按章计算,以理服人。
(四)学生自身
1.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几乎每年毕业都是学生的“就业最难季”。这种“难”却是相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出游观念的转变,使旅游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抓住行业机遇,占据就业制高点。2.加强学习,扎实理论功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文化理论知识要弱于旅游管理本科生。因此,学生应该加强学习文化知识,扎实理论功底,尤其在英语方面,应该对自己严加要求,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争取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四、结语
高职旅游管理作为高校旅游管理队伍之一,应该“多平台助力,全方位培塑”,但是提高整体旅游管理高职生的专业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共同努力,如此才能将旅游管理高职生培养成为旅游行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专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本体职能,科学研究是附属职能,社会服务是派生职能。作为本体职能和附属职能的延伸,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内容不断扩展,形式日趋多样。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校的大专业,在国家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势下,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旅游业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这一重任。
一、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社会服务职能
1.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机遇
2009年11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明确了新时期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截至2011年底,共有30个省市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龙头产业,旅游业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国内出游人数26.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国内旅游收入19306亿元,增长23.6%。入境旅游人数13542万人次,增长1.2%。其中,外国人2711万人次,增长3.8%;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831万人次,增长0.6%。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5758万人次,增长3.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增长5.8%。国内居民出境人数7025万人次,增长22.4%。其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增长24.5%,占出境人数的91.3%。
国家要将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根本性保障系统是旅游教育,国家需要通过以院校为主渠道的旅游教育系统为旅游产业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高校旅游专业还可凭借智力和技术优势为旅游行业提供文化引领、旅游规划、行业培训和信息咨询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
2.发展壮大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具备了为旅游业提供社会服务的坚实基础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教育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历程。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旅游高等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967所,在校生数为59.6万人,校均616人,已经形成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高职)等各个层面的完善的高等旅游教育体系。其中,研究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0.88%,本科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8.14%,大专(高职)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60.97%。当年全国大学在校生约3000万,旅游类专业学生占全国大学生的比例为2%。同年,全国高校旅游专业专职教师总数为2.4万人,校均24人,从旅游专业的师生数量来看,旅游专业已经成为一个大的专业,这就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形式
1.文化引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体育学、饮食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色彩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游观光、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每个地区经过长期发展与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文化。高校作为文化机构,是地方文化先导的高地,引领先进文化就是其基本职责。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人才与学科优势,在挖掘、研究、发展和应用区域旅游文化成果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2.人才培养
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论型与研究型人才,更需要行业经验丰富、专业技能高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宏观管理型人才,难以与旅行社、酒店和景区多样性的人才实际需求对接,与旅游业的管理实际有相当的差距,尤其是近年来旅游行业的新业态(如高尔夫运动、会展业、温泉度假等)不断涌现,旅游管理的实践已跨越工商管理领域,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所以,要做到能不断地为旅游业输送需要的合格人才,就需要高校时刻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规划范文4
一、引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只是注重知识的讲述,没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有的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专业需要对教育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使得学生的素质能够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最早诞生于一九七九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蓬勃的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涨,目前我国已经有百所高校都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良问题,学生的培养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学生的发展也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符
旅游行业是我国新生的行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同时因为我国地域辽阔、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旅游行业所需求的是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与岗位需求相不符,人才市场对于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直接关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经济市场中一些旅游企业向高校反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毕业生走入旅游管理岗位之后,不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岗位管理工作。追溯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具备众多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较差。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而言,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熟练的掌握多种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一些高校旅游专业而言,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不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最终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差异性很大,与社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不符,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对于高校的剩余也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以上内容都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及时解决的严重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满足经济市场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加强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掌握众多管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的创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增强[1]。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专业教育方面
1、促进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为九点管理、旅游管理,以及旅游规划等众多岗位。现阶段,人才市场对旅游规划、旅游线路设计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很高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以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主。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做好就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国画,避免学生走出校园后面对就业岗位盲从、不知所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加强与经济市场中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符合。高校可以聘请外界权威的教育人员在本校开设讲座,或者邀请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深入到教学中去,为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讲解在岗位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众多问题,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相关教育人员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基准,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亲身实践的机会,其中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训练、旅游管理研究能力等众多方面。课程设计不能偏离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竞争现场、岗位工作模拟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环境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还可以将相关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旅游管理技能竞赛等多元化的活动引入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对日后的就业岗位有更多的了解。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旅旅游实践专项活动,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出校园步入到社会环境进行深入调查,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就业指导
以往高校教学中对于学生就业指导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对其常常财务忽略的态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走入了教育思想误区。就业指导可以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帮助学生理清就业思路,避免学生在日后求职之路走得太过于艰辛。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以现阶段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准,将学生就业指导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相联系,构建合理化、科学的高校旅游管理就业培训体系,应用海报、校园报纸、广播、讲座等众多形式,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宣传我国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掌握求知技能,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2]。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应用丰富的课余时间帮助自身累积社会经验,与日后的工作岗位近距离接触,弥补校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扩展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认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明确,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要短浅的看重近期的利益,而是需要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就业标准,借用我国众多就业平台的优势,将自身具有的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获得企业的认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想在毕业后快速的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那么就必须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以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确定就业方向,树立就业理想,并且为其奋斗,提升就业质量。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规划范文5
【关键词】教学实习制度 改革 小学期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19-03
一 引言
我国旅游业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被全国31个省市立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同时,其快速的发展直接刺激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的普遍认可,兴办旅游教育的热情高涨。
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最早可追溯到园林系建立的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而后在2001年创设生态旅游专业,2007年正式被更名为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建设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制度上缺乏系统规划,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作为旅游专业人才来讲,对学生实践实习技能的要求不亚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但目前由于实习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相应实习条件的缺乏,所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旅游服务第一线,无法成为旅游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型人才。
二 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制度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包括职业中学、中专及高等院校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内的金字塔式的较为完备的旅游教育体系。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公认的全球最佳旅游管理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它独特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主要是:人才培养要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理论与应用理论、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校外并举;师资建设注重从业经验。日本的旅游教育科目分为专业教育科目和基础教育科目两大类。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在让学生实现阶段性学习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模块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职方向选择喜爱的学习领域。
国内关于实习制度的改革在近年来也取得很大进展,其中最突出的变革就是小学期制。当前,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已实施小学期制,即在春秋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两个小学期作为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小学期的实施增强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针对性,更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的小学期实践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中国旅游教育创新中的典范。我校自从2007年开始进行小学期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现状
作为在农林院校基础上开设的旅游专业,教学管理、实习管理等诸多方面仍有很浓重的农学背景,但旅游专业与农学专业存在着鲜明的学科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给教学工作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为与旅游职业高中相区别,开设了大量的理论性课程,但忽略了对旅游从业技能的培养,出现了人才与市场的脱节。调查部分毕业学生和从事兼职的在校生,学生即使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走上工作岗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际工作。
为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针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有效问卷共计158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内容涉及学生实习收获,以及实习时间、费用、地点等方面。得出了以下结果:
1.实习内容简单,课程之间缺乏衔接
只有23%的同学对目前的实习内容及实习计划比较满意,这说明教学实习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的教学实习是由各门课的授课老师单独安排课程实习,实习过程中授课老师负责全面工作,包括讲解、实习安全和日常事务,其他老师起辅助作用。每门课都有各自的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和联系,甚至部分课程实习内容有很多重合部分,导致学生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充分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更是无法得到锻炼。
2.实习时间和地点安排不合理
调查显示65%的同学认为现行的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42%的同学认为时间较短,应考虑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以便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大部分旅游实习地点只局限于北京市区公园以及周边地区,学生对此不满。主要原因是本校的生源地主要是北京,学生对本地的情况非常熟悉,渴望探索新兴旅游目的地。此外,56%的同学认为实习目的地的住宿、餐饮条件恶劣,让人很难忍受,主要是因为现今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
3.实践技能的培养达不到应有效果
由图2可看出72%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足够的技能,这说明我们当前采用的实习计划、实习模式存在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如一些实习课程仅仅安排3天时间,但安排地点在远郊区,来回时间就需要1天,这样学生的实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的初步构想
1.大力推行小学期实习模式
小学期是新的教育模式。即实行“三学期”制,在“上学期”“下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学期”,建议把其中一个学期专门用来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样能够合理安排实习时间,把对基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工作能力。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缩短春秋两个学期的时间基础上,在原有基础上利用暑假时间增加一个小学期。应当认真研究和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小学期的教学活动,力争使学生在小学期中能够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整合实习课程,加强课程衔接
旅游科学是一个系统科学,学生所掌握的实践知识也应该是综合知识技能。所以必须在小学期实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最好开展多科目的综合实习,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野外实习、生态旅游类实习、旅游规划类实习以及管理类实习。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自然旅游资源类综合实习。包括测量学、地貌学、旅游气象学、旅游地理学。这几个学科都与地理科学有关,因此应划分为一类。
实习地点初步定在野三坡景区,选择野三坡的原因是其景区内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百里峡地质公园、百草畔景区、龙门天关景,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由于地处山区,又有四季冰川等可供实习考察的气候资源,可充分满足测量学、地貌学、旅游气象学、旅游地理学这四个学科的实习、学习任务。
第二,生态旅游类综合实习。生态旅游类综合实习包括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生态旅游学。因为这几个学科都和动植物、森林和生态系统学有关,放在一起实习能更加促进相关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锻炼。实习地点为百花山景区或小龙门林场—灵山森林公园。这类实习地点的植物多样性条件好,百花山森林覆盖率达90%,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现为北京市级自然保护区,因此非常适合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生态旅游学、野生动物学这四门学科的教学实习工作。
第三,旅游规划类综合实习。包括导游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这三门学科都是与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相关的,由于做好这三门学科的实习工作往往要前往大量的旅游景点,因此用导游学的实习在其中作为穿针引线的工作是非常恰当的。在去往多个不同的旅游景点的过程中也能够极大地丰富导游学的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应选择外地,同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为主。经过论证,我们初步定在西安—太白山一线开展此类综合实习。因为西安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具有非常多的高质量旅游资源。秦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这样安排既能满足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这三门学科的实习工作,更能满足导游学的实习锻炼。
第四,管理类综合实习。主要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两门课程实习。这两门课程的实习工作往往与学生工作就业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学校不对这两门课程实习作统一安排和要求,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学生可依照大四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实习时间和地点,由实习单位出具相关实习鉴定和证明资料。
3.对教学实习计划进行科学设计
教学实习计划包括教学实纲和实习指导书,是科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条件,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对现有实习计划进行认真修改,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课程实习。
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介绍旅游专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使学生明确参与实习的目的,理解实习的重要意义。教学实习计划还要将每门课程、每个阶段的实训目标、任务和要求都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实习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既有理论要求,又有实践要求,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抓住课程之间的联系,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学习的过程。
此外,教学计划的安排还要重视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特别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等方面的信息。留意用人单位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反映,并了解对人才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五 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改革不是解决所有专业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改革只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必然遭遇一系列难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其灵活运用。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探索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实习方法,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培养适应未来旅游市场急需的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向.加拿大大学的旅游相关专业学制教育体系现状研究[J].旅游学刊,2005(Z1):21~26
[2]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44~49
[3]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70~74
[4]黄明超、双长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19~26
旅游管理专业规划范文6
关键词: 广西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专业 学科改革与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t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