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 优化 策略
一、初中语文朗读的问题和现状
(一)教师不重视朗读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讲课,不注重朗读。即便是让学生进行了朗读,也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和表面,其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标,其次,每一种朗读都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明确课文的含义,有的是为了体会文中的优美词句。但是很多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任务,仅仅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朗读,没有进行指导,也没有帮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没有目标的阅读不能起到效果。而且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教师也仅仅只是进行了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
(二)学生没有兴趣
一些学生对语文学科本身没有兴趣,甚至感觉乏味和枯燥,因此也不想进行朗读。而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不进行朗读,就会缺乏语感。即便是教师要求朗读,很多学生也仅仅只是抱着敷衍和应付的心态,根本不重视。这样不但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积极性,更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三)朗读的方式不够多样化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当中,大部分是采用的齐读的方法,如果在齐读的时候,学生没有跟上拍子,那么教师便会停下来批评他。这样的方式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同时也显得过于单调。课文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分角色读、男女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等,很少有教师真正的运用了这些朗读的方法。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仅仅指定成绩好的学生来朗读,这就使得其他学生失去了朗读的机会。
(四)朗读评价很单一
朗读不会被列入语文考试成绩当中,所以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朗读完毕以后,教师仅仅只是象征性的说几个概括的词语,“很好,不错。”或者是“声音有点小”等等,这使得朗读评价过于单一。
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优化的探究
(一)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
多样化的朗读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朗读的方式和内容,在上课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朗读。上面已经提过,朗读课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分角色读、男女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接力读、配音读、小组读。必须根据课文的不同形式来选择合理的朗读方式,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的《茶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不同的角色来朗读,A同学朗读王立发的台词,B同学朗读松二爷的台词,C同学朗读常四爷的台词。在朗读完毕以后,教师要让学生对各个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通过朗读一些同学很快就能明白,王立发懂得讨人欢心,深谙生存之道,常四爷则是一个及时行乐的人。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悲剧缩影。
(二)注重朗读的层次性
在朗读之前要确定朗读的基调,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并且要求学生吐字清楚、发音准确。一部分课文的节奏感非常强,所以读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停顿,这样才能读出节奏上的美感。如果吐字清楚、停顿合理,但是缺乏节奏感,也同样会使朗读缺乏韵味。此外,还要读出画面的美感,这就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画面中,充分体验文字中的意境美。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使至塞上》这一课时,要充分抓住文中的景物特点,文中有这样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面的意象有“大漠、孤烟、落日”,朗读时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场景,这样读出来的效果就会非常好。因此只有融入了真实情感,才能使朗读更加有韵味。
(三)教师要带头领读
教师的领读起着示范的作用,好的领读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教师不能借助录音机或者多媒体设备播放语音,从而代替自己朗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因为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同学生进行交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课文中情感的表达同样离不开朗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我,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这样才能起到一定作用。
(四)加强对教师朗读技巧的训练
教师的能力和技巧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那么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甚至还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校应该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并且不定期举办一些交流会或者语文朗读活动,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参加,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五)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合理的评价
在朗读之后,教师还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但这里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几句话,而是要通过评价充分的激励学生、找出错误。评价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开放性原则,在新课堂的背景下,对朗读的评价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第二,指导性原则,教师要明白评价朗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所以在评价当中应该有具体的朗读指导,并且对本次朗读的缺点和优点进行总结。第三是激励性原则,不能一味的批评学生,指责学生,而应该先肯定学生的进步,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第四是个性原则,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状况都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否定学生,因为这样会阻碍他们的发展。
三、总结与体会
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的设计关于朗读的训练课程,细心的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通过朗读,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才敏.论初中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法[J].语数外学习:八年级(中旬),2013(9):5-5.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基础 精神 思想
一、 农村学生情况:
从初一的语文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我班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优生少,差 生多,优秀率和及格率都比较低。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仍处在朦胧状态,学习习惯也比较差, 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没有能够形成,上课也有一些学生常开小差,不太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但 也有少数学生情况较好。有三五个属于无能为力型,所有的科目都是在混日子,语文也不例外。有1/3的 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认真刻苦,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 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不会受到环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帮助 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有l/2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此类学生平时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 和稳定性不足,课堂喜欢享受欢乐,他们希望有好的成绩,但好逸恶劳,怕吃苦受罪,不愿付出劳动,上 课时而认真时而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尚有十多个学生属于不思 进取型,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他们或偏向其他科目,不理语文,或根本对学习毫无兴趣,需要老师再三教育才能勉强完成作业。
二、 学生思想方面:
该班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 但由于仍然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 不是十分自觉,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但在老师的严格督促下尚能顺利过关。本班学生在学习语文方 面有1/ 3左右比较自觉学习,他们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能主动自学其他有关的东 西; 由于孩子年少的天性,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就不太自觉,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都希望自己能 完成,以保存自己的自尊心不被同学取笑,但有时不能做好准备工作,或者很难自我协调好各科目之间的 关系,导致在语文方面拖拖拉拉,上课时也比较爱讲笑和开其他小差,在家追看电视,完成作业的质量较 差,有的还不能按时完成。但是只要严格要求,他们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三、 教学目标及能力方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 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 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 标。
四、 教学措施 :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以下措施: 1.首先要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 惯和态度,培养学生多动手,动脑的优良习惯,堂上精讲多动。 2.根据学生各人的具体情况,要求各自 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督促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习. 3二每堂课教师一定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 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的东西. 4.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使学生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5.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 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 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6.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 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7.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 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8.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 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9.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 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10.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1.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 文素质教育。 12.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3.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4.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 元过关,重点作业多加评讲。 15.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五、 培优辅差计划指导思想: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构建;有效教学
语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力,鼓励学生多朗诵,在朗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并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语文的知识博大精深,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语文教学的思考,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它的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讲自学。由于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再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对学生看出的这些新的见解是求异思维,是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造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发展学生探究式阅读能力
探究式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从阅读的文本中摄取有关信息,提出多种假设,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整合,进行多次尝试验证,推导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将自己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感受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形成迁移能力。例如学习苏轼的《明月何时有》时,老师鼓励学生对古诗词中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探究整理。经过查找资料,学生对古诗词中有关“月”的句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迁移、拓展了知识。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上强调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积极探究;在教学理念上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种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学结构和可以操作的教学程序,又是一种尊重思维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要关注学生语言探究。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如《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人的多种感官。这样描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三、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一) 教学模式
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诉学生“这种草好吃,应该这样吃,必须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二)学习方式
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思考、想象、观察、实践,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注重科学、艺术、人文向生活、向自然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大胆地把游戏、故事、艺术、表演等带进课堂,如在上《羚羊木雕》时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让学生听《命运交响曲》,感受人物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从“繁锁分析”走向“导学、导悟”。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不顾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亲身实践。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领悟到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们从过去不停地讲解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地把游戏、故事、艺术、表演等带进课堂,让学生爱学、让学生乐学,还学生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四、结束语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功效。
参考文献: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教法 素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活跃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领悟知识,激活思维,是教学活动成功的根本保证。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新课改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兼顾的原则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
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2.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1.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上述三类系统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一般说来,对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对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威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上述各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我们还应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渐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开放的教学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它可以将情境教学、目标教学、探究教学、合作研讨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创新教育思想优化组合起来,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并用。通过课堂教学的开放,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一种持久的参与意识,最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总是不遗余力地努力创设一种“活”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空间,在民主和谐的状态下,让学生思想感情的潮水尽情奔涌。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其集合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需要通过情感体验才能获得,语文教学离开了情感将会变成枯燥、空泛。为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充分利用起情感因素,不断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倾注情感教育展开了探讨,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初中语文教学倾注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具体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其是人类对客观现象的一种心理反映,是人类所特有的复杂且高级的体验活动。教育者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为依据,以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来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情感,产生新的情感,这种新情感品质形成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情感教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决不是无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有它的质料,就是语言的材料,就是语言。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语言的规律,就是语法。”这也就说明了情感是需要一定的语言形式所表达出来,语言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叶圣陶先生又曾说过:“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之效果,宜于此求之。”这就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倾注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为此,语文教学要尤其注重对学生倾注情感教育,要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积极情感,拓展其精神空间。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倾注情感教育
(一)以教师情激学生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平情”。这也就说明了,要想激起学生情感,教师需要用自身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和感染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这也就是所谓的以情激情。人在受激情的影响下,可以激发出发其巨大的潜力,获得更好的效果。语文教学是有情的教学,而学生则更是充满感情的个体。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教师情感的正确引导下,使得语文课堂变为学生情感的栖息地。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如今,教师全部的激情就是为了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与学习欲望,在课堂上富有激情的讲课,如果没有学生激情做内应,该课堂将是一潭死水。如今的课堂效果不是看教师口若悬河的演讲,也不是看学生无动于衷当听众,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这也就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凭借自身的情感去引领学生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例如,在进行《出师表》这一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只有报以身同感受的态度、恳切无比的语气进行朗读,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良苦。因为在这样的一种情感氛围下,学生会感应着老师的情感,并以自身的情感去阅读、品味和创造,从而生成新的情感。
(二)出情入理,增强情感升华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深刻的阐明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才是情感教育的真正目的。为此,当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时,此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进行思考,以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这一层面才是此时教学的重点。教师无论是在以解词析句为手段,以剖析结构为依据,还是以时空范围为线索时,都要披文人情、出情入理。把握好情理与情感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多方位进行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思维得以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也能得到不断丰富。要让学生先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然后再由情入理,完成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 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例如,《我爱这片土地》诗人的爱国主义之情;《背影》中作者和父亲的父子情等等,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对其中的哲理加以领悟。这样不仅使得学生情操得以陶冶,其想象空间也得以更深层次的扩展。
(三)创设良好情感教学氛围
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更好的进行情感的培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其思想内涵、抒感并增强艺术效果这是作者描绘情境的目的。而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人情境,帮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主动探索代替以往变被动的学习,积极扩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明确课堂需要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现代教学技术也可以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有时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节教学氛围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以上讲到课前导语、借助音乐以外,还可以借助投影幻灯,展示实物的具体形象,或是运用电影、电视等,通过合理的运用,就能起到激励学生情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将情感教育落实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养心灵、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范文6
夏沔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因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他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实际上,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做出思想、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初中生处于成长、发展过程的关键时期,情感教育能够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而语文教学不失为情感教育的沃土。
一、与作者对话,倾听心灵碰撞的声音
初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是阅读、分析和理解文本,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美、品味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操。初中语文教材的选取涉及自然、人生、社会、人物等方方面面,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文章娴雅精致、脍炙人口,深挖文本,就会发现美的所在。比如,教学《过零丁洋》一文,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学习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存”,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但诗中所反映的时代离学生的生活有距离,传统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不深,唤不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文天祥在临行前的所见所想。这种演示出来的情感能让学生感同身受,真正体会到“舍生取义”的精神内涵。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了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二、利用诵读、音乐、对话表演,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
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稿)指出:“(要)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融入感情,做个点火者,引发学生情感的燃烧。只要引导得当,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加强诵读是增强情感的重要因素,诵读有助于体会作品中的声律气韵和情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诵读文章的次数越多,越能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在诵读中,学生会体会到《背影》中浓浓的父爱,《桂林山水》中的青山绿水,《小桔灯》中勇敢、乐观的精神所在。再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可通过诵读,进行角色互换,把自己当成是闻一多,在愤慨或颂赞的语言感染下,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动脉,进而把握作者的主旨。
三、寻找师生心灵的契合点,实现教学相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召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者,更应是情感投入的参与者,要努力运用课文佳作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完美的统一。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抓住学生的情感脉络,以学生喜爱的语言展现出来。如在讲到诗词的时候,笔者特意说到周杰伦的歌词,以周杰伦歌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作引导,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说到押韵时,又以学生所喜爱的歌曲作范例,让学生在欢喜的氛围中学习,增强了学习效果。
四、寻找相同点,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是生成情感教育资源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