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常识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课堂传承 课外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75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思想观念,产生对国学的美感,产生愉悦之情。语文学科的最本质特点是它的文化性,语文教育就是面对文化载体,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和解读,从中体悟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基础魅力,体悟从文本世界中所弥散开来的浓浓的文化意味。这种文化,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从语文入手,可以很好地传递传统文化。
小学,是传统文化存在最为明显的阶段,你可以听到学生读国学经典的朗朗书声,可以看到学生抄写国学字句的浓浓兴趣,可以看到校园到处张贴的、书写的传统经典语句,还可以看到老师的精彩课堂。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传递传统文化,我认为从这些方面下手:从低年级开始,给学生种下国学的根基;在课堂上传承国学,课后布置加强传统文化形成的作业;开展传统文化系列的活动,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组织学生读书,读国学经典;学习课外知识,扩充传统文化的多元智慧。
一、传统文化教育,从低年级开始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合时宜。有科学家研究,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我认为,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都是儿童初始接触并学习国学的最好工具书。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贯穿在一至六年级的教科书里,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份,教师要对语文教材中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等相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设计、找准结合点和渗透点,得到民族文化教育的规律。
这样一来,在孩子萌芽时期种下国学基础的种子,然后慢慢培养,慢慢成长,最后真正地明白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或许这样,会收获到出人意料的成果。
二、在课堂上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高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尝试着将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中也纳入教学内容。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努力走向国学堂,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可以根据这些方法具体施行: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总之,向着国学的方向就对了,毕竟学习是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
还可以这样:语文教学与成语结合。成语经历了几千年的筛选,大多数承载着历史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许多成语还保留了文言意义,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传统的成语,既学习字形,运用成语,又增加作文文采,还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教学中,可以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师生姓名镶嵌,历史故事串联等,收效会颇为丰富。
三、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读出传统文化的味道
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的国学系列的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目的在于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活跃的途径,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上学,也称“读书”,这是个通俗叫法。可以见得读书与学习的关系之深,联系之大,从读书入手,大有所获。就诵读的方法而言,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四、学习课外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内容丰富,仅有课内阅读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工作,选好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读古典文诗歌、古典名著、中外故事等,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小学语文常识范文2
一、布置让学生喜欢的语文作业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的厌倦就在所难免,语文教学当然就难于逃脱费时低效的窘迫。《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由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积极探索。善于收集和处理信息。
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位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许多作业练习。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的预习,更多的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作业。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时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中。学了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后,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学习《秋天》之前,让学生们去找秋天,并练习说一句优美的话:学了《奴隶英雄》、《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们排演课本剧;学了《世纪宝鼎》……课后,他们写起了剧本,开展了比赛;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它们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而且还花了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可以说以作业为乐。将学习从单一的抄抄写写中解放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布置让学生自由选择的作业
(l)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地设计作业,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另外,在作业形式上也要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面、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2)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增加后进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另外,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如和爸爸一同制作拼音卡,搜集资料,参观调查;和同学一起完成小制作,小实验,排演课本剧等。
三、布置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的开放型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依赖于作业的改革,因为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常识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课堂实施的前提是有效的备课,关键是课堂实施的策略。备好一节课不容易,上好一节课更难。笔者想就有笔者想就有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谈谈初浅的看法。
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准确,课堂才能有的放矢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备课时,应准确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
1.1 教学目标要具文本个性化。
我们备课时不难发现,教师教学用书中描述的语文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大多是“认识或会写几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千文一面的要求。实际上课时,则体现为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读一读课文,课堂实施起来要求就较“泛”,针对性不强。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深入研读教材,弄清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注重教学融入过程与方法意识,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目标,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制定体现该文本独特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1.2 教学目标要具操作具体化。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能让教者准确把握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要设计出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必须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到的。
2.预设情境要有效,课堂实施才能生效
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策略。大多数老师备课时都能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预设,但是如果预设准备不充分,不能让学生入境又入情,则形同虚设,为无效情境。只有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课堂上才能真正生效。
2.1 导语设计要能很快引学生入学习佳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加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唱这首歌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该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恰当的导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因素,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信息提供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备课时,导语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平时看一些老师的教案,大多看到的是“谈话导入”“导入新课”等寥寥数语,至于怎么谈话,怎么导入,则不得而知。在听随堂课时,就能发现,由于课前未能很好的设计导语,一些老师的导入只凭所谓的经验去临场发挥,随意性很大,学生未能很快进入学习佳境,这样的课堂高效则无从谈起。
2.2 讲与演并用,让学生入境也能入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更注重形象性、欣赏性和感悟性。它强调使学生在接受多种感官刺激的同时,更全面地发展其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在课文中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是课堂实施策略的一个难点。据专家研究表明:某一知识如果教者分别采用单独向人讲述、单独向人演示、单独讲述加演示的方式,三天后,学生能记忆的分别是所学知识的10%、20%、65%。可见讲与演并用方式的高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需要我们以生动的讲解,逼真的演示,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入境又入情,从而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确切地理解课文,针对学生的心理,作好要讲要演的情境准备;上课时,拓展教学思路,紧扣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学情,采用多种手段灵活再现教材情境,尽可能给学生以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问题设计要讲究,课堂操作才能有效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问题之于课堂,犹如射箭之于准星,瞄得准,箭才能射中靶心,才能取得全局的胜利。
3.1 课堂提问,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明确目标,或提能绷起思维神经的问题,或提徘徊于思维十字路口的问题;或提竖着思维导向路标的问题;或提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或提能扩展思维时空的问题;或能引迸创新思维火花的问题。
3.2 提立体问题,不提线性问题。
小学语文常识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氛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而,识字是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识字教学,应将其作为重要的语文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简单地谈谈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营造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识字的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学内涵的基础性学科,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然而,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引进新型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十分轻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一种非常好的状态进行识字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中引入各种各样的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识字的兴趣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为主”,主要指在教学中,学生扮演主导者,教师扮演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为其开启学习意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课堂里,教师可以利用小游戏来开展识字、记字教学,使学生在“玩”中学习,“乐”中记忆,同时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到游戏中,活跃课堂氛围,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既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识字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来源于生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识字教学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利用各种渠道,使学生感受汉字的重要性。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记忆能力,加深其对字的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意识和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好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效果。
总之,加强小学语文中的汉字教学,既是发扬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的结晶,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内涵,培养世界的未来之星的重要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常识范文5
一、变被动为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预习前教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总结时抢机会。新课程强调“以学论教”,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教学设计以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总结由学生来完成,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种好方法,小结占用的时间少,但作用却很大:小结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能将知识纳入体系,能造成悬念,是复习的依据,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它不仅能让学生把每节课的内容要点记录下来,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还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中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个体为小组,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1.合作交流去学什么
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合作完成所学习的内容,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合作交流怎样做
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单靠教师组织教学,不能保证各小组学习的质量和数量,需要有几个得力的助手,要在各小组中指定一个学习成绩较好,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教他们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处理组员们不同的意见、观点,即时归纳整理本组的学习情况。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明确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目标任务。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大多学生由于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才能保证各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质量。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各小组用什么方法、步骤来学习,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确定,教师也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避免小组学习偏离轨道、远离目标。
3.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评价。汇报一般由合作小组的组长汇报,其它成员作补充,汇报时要说明本组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结果以及收获和感受。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要公平、公正、客观,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变接受为探疑,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1)探究自己的疑问。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让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2)探究小组成员的疑问。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实践,形成互动机制,训练竞争意识,促进团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建立合作规范,培养合作技能,培养尊重他人意见的情感。
小学语文常识范文6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借助教育改革这一平台,更新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学习氛围,从而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合作学习法在阅读学习中发挥的作用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阅读教学充分发挥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的作用。合作学习法作为课程改革后的一种新尝试,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学习能力弱,经验阅历不足,好奇心强的特点使他们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困难。合作学习法能给予学生交流讨论的空间,使他们在沟通过程中解决问题,并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后续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次,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深入了解这个儿时就听过的故事。
二、教学方式中的合作学习
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有自主思考和互动讨论的空间,以此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作用。通过设立学习小组,变班级教学为小组教学,语文老师可以将合作教学进行细化。在学习《武松打虎》一课时,小组成员可以分别从武松的动作、语言、心理、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武松的性格特点,并拓展阅读,了解《水浒传》一书的内容。
三、组织活动中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