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案例范文1
海岸带是指以海岸线为分界分别向陆地和海洋延伸15公里的狭长地带。由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海岸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最繁华、人口最稠密和科技最发达的区块。据不完全统计,全球60%的人口分布于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陆地上,70%以上的百万人口城市坐落于海岸带之上,并且全球人口不断向海岸带集聚的趋势有增无减,预计到2020年超过75%的人口将集中于各国和地区的海岸带。在我国,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大中城市分布于海岸带地区,海岸带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陆海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国内对海岸带的研究仅散见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部分交叉领域,对海岸带经济及其发展战略的研究则更为稀少和滞后。值得庆幸的是,本书对填补海岸带经济研究空白进行了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从结构安排看,本书共八个章节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
前半部分集中研究了海岸带产业成长的内生机理和增长机制问题。主要是探讨了海岸带产业成长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要素空间集聚、区域市场一体化、知识资本的积累以及产业政策的激励等。作者指出,流通效率在海岸带要素集聚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海岸带吸引要素流入的最重要优势是它能够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空间效率。海岸带产业成长的必要前提是区域统一市场的建立,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要素和产品市场,海岸带狭小地区限制的劣势将充分暴露,其依据自身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创造的内生增长态势将难以为继。此外,海岸带产业的空间演进路径和治理结构也是其成长内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作者创造性地将海岸带产业空间演进路径归纳为两大方向:内部深化和外部延伸。其中,内部深化是指海岸带内部空间结构的自我优化和提升,其根本途径是实现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协调增进;外部延伸是指海岸带在内部容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向海洋和陆地扩张,这种陆海一体化模式的海岸带产业空间演进路径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后半部分着重研究了海岸带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主要包括海岸带经济发展的总体路径及其战略安排、海岸带区域协调发展、海岸带城市嵌入全球城市网络、海洋产业发展及海岸带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等问题。就总体路径而言,作者认为海岸带地区首先要认清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以此为前提明确可选择的主导产业,并设计出符合实际的主导产业发展道路。作者提出的海岸带经济发展的“四高”战略,即以高附加值的临港工业发展出口贸易、以高产业关联的综合服务业连接陆海经济、以高密度经济的产业功能区带动城镇化经济和以高知识含量的创新载体推动高度化的区域经济,这对海岸带地区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但具体问题显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找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当前,全球生产和贸易体系是以全球化的城市网络为空间载体的,嵌入全球城市网络是一个海岸带城市融入全球生产和贸易体系的前提条件。基于此本书作者突出强调海岸带城市嵌入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不仅要使海岸带城市嵌入全球城市网络,还要努力将其打造成全球城市网络的枢纽和关键节点。
纵观全书,作者理论概况和实证验证了海岸带产业成长的内在机理,充分运用新经济地理、内生增长理论等主流分析工具,深入挖掘了海岸带产业成长构成要素的运动规律,总结出海岸带产业必须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必须同时强调内部深化和外部延伸的“两效并进、双向互动”的发展机制。本书关于海岸带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内容,展示了作者对海岸带发展战略突出的认识高度,特别是作者提出的海岸带城市嵌入全球城市网络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本书作者还考虑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问题,强调产权配置的关键作用,这无疑丰富了海岸带资源管理有关理论。当然,本书对海岸带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缺少海岸带产业成长和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追踪,难免略有缺憾。
经济发展案例范文2
关键词:旬河水力资源开发 促镇安经济发展
1前言
旬河地处镇安县西部,是汉江北岸最大一级支流。该河干流水能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开发利用。素有“四百里旬河不浇田”之说。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强,镇安首批通过全国初级电气化县验收之后,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农村电气化县。开发旬河水资源已势在必行。根据1979年9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资源普查成果·第22卷·陕西省》,旬河水力资源可进行6个梯级开发,总装机184.8MW。在镇安县境内有2个,柴坪水库电站就是其中的一个。该工程处在旬河中下游峡谷地段,呈标准的“V”字型河谷,坝址地形、地质条件优越。坝高、库容较大,有较好的调节性。是旬河梯级开发中最理想的坝址。该工程前期库区调查已完成,初步设计已经出台,现正争取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即将动工修建。
2流域概况
2.1流域水文气象概况
旬河流域干流长216km,流域面积6300km2。镇安县境内干流长74.4km,流域面积2440km2。年均流量29.7m3/s。多年平均径流量968Mm3。年降水量(750~950)mm。海拨高程在(340~501)m之内,年均极端最高气温27.7℃,极端最低气温3.1℃,是暴雨多发区。
2.2水库电站概况
该水库集发电、供水、养殖、旅游及生态环保为一体的多功能水利枢纽工程,距西安120km,为规划中的西(安)—渝(重庆)高速公里沿线。坝址距镇安县50km。位于柴坪街以下15km。旬河发源于秦岭南坡的宁陕县,流经宁陕、镇安、旬阳三县,在旬阳县城东注入汉江。水库设计坝高152m,库容8.5×108m3,为坝后式电站,设计装机96MW(4×24MW),水库水面1800ha。发电死库容6.58×108m3。据柴坪水文站20年资料:河水多年含砂量1.01kg/m3。历史实测最大流量2750m3/s,上游森林茂密植被较好,水库回水长度52km。
3建造柴坪水库电站的必要性
3.1充分利用旬河水力资源
可充分利用旬河丰富的水力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因旬河地处强降水区,暴涨暴落是该河的主要特点,洪水灾害频繁。又因该河河床普遍低于两岸农田,70年代以来,当地人民曾在沿河两岸的柴坪、崇家沟、黄家湾等地修建不少引水工程,皆因河床变化无常而全部报废。目前镇安县境内干流段无一处水利工程。筑堤建库,可充分用其水力资源,兴利除害,为人类造福。
3.2防洪减灾
防洪减灾,保一方平安。建库截水,可为长江汛期削减洪峰,减少洪水对下游的压力,为下游沿岸重要城市防汛减灾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库区淹没线内,将居民后靠迁至安全地带,彻底消除水患灾害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3.3修建柴坪电站
修建该电站是镇安及商洛地区经济发展对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的需要。该县2000年运行水电站已达143处,装机12.9MW,但全部是径流式水电站,无调节能力,枯水期电力严重不足,成为该县工农业生产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又因这些水电站绝大多数始建于70年代初,其中80%设备已老化,出力严重下降,自供电量不足。而全县用电负荷每年又以10%的速度在增加,电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预测商洛地区2010年最大负荷416MW,系统峰谷差116MW,装机运行可占系统调峰容量82.5%。所以建造柴坪调节电站更显得十分需要。
建造柴坪电站是镇安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随着该县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县财政收入矛盾越来越突出.又加之该县财政的主要财源是几个大型矿产企业,因近年这些企业矿产资源枯竭,产量急剧下降。保工资、保吃饭,县政府压力很大。柴坪水电站充分利用旬河稳定廉价的再生水资源,为该县年创收1×108元以上。是该县2000年财政收入的25倍。还可创造2000余人的就业岗位。所以,建造该工程也显得十分必要。
造该水库电站是实施陕西省南水北调工程,解决西安地区严重缺水的有效途径。设计年可向西安输水500Mm3。年水费收入5×108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建造该水库电站是镇安县实现农村电气化县的需要。镇安县农村电气化县已经国家批准,到2005年后用电量将达到134550MW·h。而2000年全县用电量为45850MW·h。当年自供电量为26350MW·h,占总用电量的57.5%,馈电量为19500MW·h,占当年用电量的42.5%。2000年全县水电装机12.9MW,2005年水电装机要达到112MW,相差99.1MW。柴坪电站建成后,基本达到农村电气化标准的装机数。不但可以提高该县用电自供率,还可承担商洛地区用电调峰任务。转贴于 4建造柴坪水库电站的可行性
4.1坝址条件优越
坝址条件优越,良好的地质地形条件,是该工程可操作性的主要条件。坝址处地质良好,整体较好,岩石为白云质灰岩,岩石裸露,库区两岸山体高大雄厚,无低垭,不存在永久渗漏,岩质边坡无大的崩塌地形。河口宽度只有80m,呈“V”字型,完全具备建造高坝的地质条件。已经通过西北水电设计院地质勘探和设计论证。
4.2控制流域面积大
坝址控制流域面积大,水资源丰富968Mm3,除满足发电用水外,还可向西安年供水500Mm3,水费收入5×108元,经济效益可观。
4.3拆迁补偿失小
拆迁补偿失小。该工程是我国目前建造水库电站工程中淹没损失最小,安置人口最少的水利纽工程。淹没耕地166ha,迁移人口只有2450人。其中,农户1400余人,完全有条件就地后靠安置,安置补偿约为3700×104元,占总投资5.2×108元的0.007%。
4.4就地取材
建造该工程所用主要建筑材料当地有充足货源。石料、砂料可就近采取。不但储量大,而且质量好,开采容易。可大大节约投资。木材可在附近的木王林场采购。运距只有40km。优质的大储量木材可完全满足工程需要。钢材可通过西康铁路从西安运至镇安火车站,通过50km工程专用公路运至工地。运距只有190km。镇安县“秀山牌”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合格,产量高,可满足工程需要。当地充足的建筑材料,是该工程单位造价低廉的主要因素(单位千瓦造价4600元/kW)。
4.5经济效益高
以较低的投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该电站总装机96MW,保证出力14MW,平均年发电230GW·h。造价4600元/kW,按上网电价0.25元/kW·h计,年产值可达1600×104元。南水北调工程年向西安地区供水500Mm3,年水费收入5×108元。加上旅游等其它收入年可创利税近亿元。所以,修建柴坪电站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是镇安县新的财源培植点。也是开发镇安西部贫困地区水资源的骨干工程。
5几点建议
1)依法加大水库上游水土保护工作力度。目前水库上游植被较好。但个别乡镇违章违法采矿屡禁不止,局部植被破坏较严重,对水库安全运行不利,应依法加强管理。
2)对需迁移的乡镇机关新址,应做好论证规划。库区内需迁移的柴坪镇和庙沟乡,两个乡镇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房建量大,投资大,建设时间长。
经济发展案例范文3
【关键词】贵安新区 区域经济发展 转变
一、背景及意义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贵安新区,成为全国第八个国家级区。贵安新区规划面积1795平方公里,涉及贵阳、安顺两市所辖4县20个乡镇,所辖区域是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设立至今,其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自开工建设以来,城市骨干路网基本完成,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三大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观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建成投产,一批绿色环境建设重大工程启动实施,城市统筹初见成效。“三年有形象、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贵安新区蓝图绘就。“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不能降格以求。”6月17日,视察贵安新区时做重要指示。作为全国第八、西部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紧紧围绕“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战略使命,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开发建设中坚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民营经济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新兴动力,坚持创新与创业环境并重,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最大限度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定义为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存和经济活动的跨界功能一体化,是一个经济活动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和国际联系不断加深的过程。”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表现是贸易扩张、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动、新技术的浪潮和区域一体化。在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的推动下,区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问题日益凸现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落后病”、“膨胀病”,区域问题如同区域“病症”一样影响着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区域问题的出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区域”或者“问题地区”。一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否稳定和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问题区域”的解决。因此,在将来的区域经济学发展中,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文献中数学模型形成了几种模型,分别为:投入产出模型、?线形规划模型、区域空间均衡模型、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动态城市模型、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
三、经济新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模式是从增长极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开发模式。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把产业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在一个广大的地域内,增长极只能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一个增长极一经形成,它本身日益壮大,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点轴开发理论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空间线性推进方式,它是增长极理论聚点突破与梯度转移理论线性推进的完美结合。一旦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源于产业之间的自然联系,必然会形成在主导产业周围的前向联系产业,从而形成乘数效应。
(二)积累因果理论
累积因果理论,又可以称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其的形成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的,后来经卡尔多和瑟卡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为一种模型。根据研究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这累积效应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前者指比较落后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导致落后地区要素不足,相比发展更慢;后者所指的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落后地区流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这一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理论
中心理论是拉美国家的“依附”理论的重要体现。中心是决定经济体系发展路径的局部空间,这也就是决定了被称为“”的依附的局部空间的发展。中心和共同构成了体系,是以权威性和依附性关系为主要标志的。中心和存在了不同层面:一个区域的局部范围之间,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以及在全球层面上的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第三国家的大城市是该地区的中心,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中,是所属于地位。由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周边地区依附于“中心”而获得发展。因此,发展本身就包含极化过程,在这一点上同极化理论一致。
四、贵安新区现状
全省“民营企业服务年”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出台《贵安新区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从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创业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加大财税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用工成本、支持市场开拓,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贵安新区统筹协调推进“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以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以实施专项服务、精准服务、贴身服务为重要抓手,,建立民营企业问题台账,逐项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主要工作任务,深入开展规范化、常态化并且长效化的“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
经济发展案例范文4
[关键词] 水利经济;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
一、安阳市水利经济发展现状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晋冀豫三省交会处。北濒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毗邻,南与河南省鹤壁市、新乡市相连,东与河南省濮阳市接壤,西隔太行山与山西省长治市交界,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安阳市水系分属于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海河流域占76%,黄河流域占24%。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3.5毫米,水资源总量16.4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1.94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1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属重度缺水地区。
安阳市现有大中型水库8座,总库容3.87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69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10座,总库容0.63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洹河、金堤河、淇河、汤河等;过境河流有漳河、卫河。蓄滞洪区7处,其中海河流域6处,黄河流域1处。主要泉域有小南海泉和珍珠泉,万亩以上灌区10处,灌溉机电井8.55万眼,固定机电排灌站479处。
二、安阳市水利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
安阳市水利虽然基本形成防洪除涝、供水保障和水利综合执法三大体系,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事业的需求相比,基础仍然薄弱,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利的保障能力,对安阳市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今后一段时期,民生水利建设任务艰巨。三是安阳市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长期挤占生态用水,加之水污染、地下水开采过度以及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等,保护水源地和维系河流健康面临巨大压力。四是完成新时期、新阶段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要求全面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目前安阳市水利经济发展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建设速度慢,安全隐患多。城市防洪达不到部颁设防100年一遇洪水标准,洹河市区段治理后达到50年一遇标准,但是于曹沟以下河道未进行治理,泄洪能力不满足要求;市区沟渠、洪河及相关支流大多未进行治理,河道淤塞严重,堤防防洪标准仅5-10年一遇,对市区安全依然构成威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蓄滞洪区工程及安全建设速度仍然较慢,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仍未实施。
2、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供水安全保障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1)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保证率不高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工程调控能力偏低,现有水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配套不完善,工程老化失修损坏严重,缺少调蓄工程,如遇洪水、干旱等,无法实现水资源合理供给和调控。(3)节水意识不强,节水设施较少,节水型社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4)水土保持法制观念淡薄,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仍大量存在。水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十一五”规划中剩余70.11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和纳入到国家新增规划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急待解决。
4、水利保障能力建设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水利信息化建设滞后,科学调度、风险调度和水资源优化调控管理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与安阳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水利现代化管理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5、水利投入明显不足,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长期以来,投资渠道单一,水利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中央和省、市级财政,县(市、区)财政大多无正常水利投入渠道,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十二五”时期安阳市水利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关键时期,是着力推进民生水利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安阳市水利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加强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十二五”期间,通过对洹河、洪河河道进行治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使安阳市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到2015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加快对崔家桥、长虹渠、广润坡、白寺坡蓄滞洪区工程及安全建设,增强调蓄洪水能力,确保河流防洪安全。加快进行珠泉河、岳飞沟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提高其防洪及排涝标准,保证沿河两岸乡镇、农田的安全。争取完成国家规划内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2、发展民生水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13年,解决“十一五”规划中剩余70.11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重点实施红旗渠灌区、漳南灌区、跃进渠灌区、大功灌区(滑县、内黄)、渠村灌区(滑县)、人民胜利渠灌区(滑县)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争取实施豆公灌区、琵琶寺灌区、淇河灌区和珠泉灌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进一步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实现全省粮食增产目标夯实基础。加大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力度,启动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推进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建设。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改善新农村建设基础条件,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改革成果。
3、严格落实三条红线,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提高水资源管理技术水平,全面推进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主线,建立完善的城市、行业节水法规体系和统计体系,落实用水定额管理,加强用水计划管理。加大水资源费(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征收力度,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资金保障。积极研究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方法和步骤,加强供水企业的用水监管,真正实现水资源在水源保护、引供水、节排水、污水处理回用、规费征收方面的统一管理。
4、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继续在西部山丘区实施坡耕地改造、整修梯田、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种植水保林、经济林、封禁治理等治理措施;在东部风沙区采取平整沙丘、打机井、铺设地埋节水管道、取水压沙、植防风林带固沙等措施;完成国家和河南省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积极建设省级、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打造河南省乃至全国水土保持示范亮点工程。
经济发展案例范文5
关键词:矿井通风;通风与安全;展望;现状
中图分类号:TD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目前,矿井通风技术和相关理论不够完善,矿井通风系统的良好运作是必要条件之一,以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通风系统不完善,就不能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矿井通风安全不仅关系到煤矿的效益,更关系到井下施工工人的生命安全,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通风安全技术的发展
我国煤炭事业起步的较晚,通过五六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矿井在通风安全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步。我国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努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1],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的提升,取得了重要进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使用高产高效的矿井,进行集中式生产管理,杜绝了很多“一通三防”事故。
在煤矿领域,世界上最早实现瓦斯抽放的国家中就包括中国,而我国也是煤与瓦斯突出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除此之外,威胁到煤矿生产安全的因素还很多,其中“一通三防”的包括矿井瓦斯、火灾、煤尘等,其中瓦斯爆炸造成的损失最大,发生频率也远远高于其他因素。
在矿井作业中,对矿尘的防治是很重要的。如果矿尘的防治工作做的不够,就会使在井下工作的工人因吸入大量粉尘而危害身体健康,而且煤尘也是矿井安全隐患之一,对矿井生产的安全存在很大的威胁。
通过科学实践,相关领域提出了在进行矿井通风安全工作时,应注重防尘、防灭火、通风、防治瓦斯等安全条例[2]。
与矿井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能够有效抑制通风系统不完善造成的井下事故,并能够有效规范煤矿开采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二、对矿井通风及安全的展望
(一)构建稳定可靠的通风系统
近些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究其原因,大多与矿井的通风系统有关,所以建立可靠、稳定的通风系统对煤矿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建立通风系统时,需要考虑通风系统在日常生产中能够提供足够的风量,在灾变期时通风设施可靠,这些在实行矿井救灾时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对通风系统进行设计时,应尽量使风路系统简单,回风系统的巷道能保证正常回风,且风速符合相关规定。使用通风系统监控,能够将通风设施、设备及通风系统的状态进行实时反馈,并通过办公室计算机就能够实现对通风设备参数进行及时调整,可增加对矿井灾害的防治能力。
(二)对安全设备进行更新、完善
掘进工作面是煤矿施工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对瓦斯煤尘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掘进安全设备是进行掘进工作与瓦斯煤尘处理的重要设备[3],在一系列设备中,应实现的功能包括:(1)通过使用双电源、双风机以及自动切换机、倒风机等,增加对通风的管理力度,通过加强对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的监控;(2)使用报警断电装置、瓦斯遥测仪等对瓦斯浓度进行严格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实行专人管理责任制;(3)使用防爆、防火、防尘的综合防治手段,做好防灾与自救等工作;(4)对整个矿井实行自动化改革,对设备、现场施工等实行远程测控,现场工作人员可以直接与地面总调室进行及时联络,且设备参数、现场参数等都会传入到总调室以供参考、分析和事故责任追究与隐患排查。
(三)瓦斯防突与抽放
瓦斯突出是矿井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瓦斯抽放是矿井安全工作中重要点工作,是防突的有效手段。在世界原煤产量排行中,我国居第一位,而在瓦斯抽放量方面,我国却位列第四位。落后的瓦斯抽放设备及抽放方式使得我国瓦斯治理水平相比其他国家较差。我国在未来的瓦斯抽放设备及方式上应投入科研资金,研究出更高效的抽放设备及抽放方式,提高安全生产的系数。
(四)矿井火灾防治
煤矿防治火灾的技术分为五部分:预测、预报、火灾防治、火源探测、措施落实。在对火灾进行防治的装备、工艺和技术方面,我国的进步还是很快的,但灭火方法在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对灌浆效果的检查、对灌浆量的实时监测、对所需浆料浓度的控制等等问题。对防治火灾设备及现场进行自动化改革是很重要的,通过电子设施、仪器、现场总线等技术,可对设备设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可依据现场情况对设备参数进行调整,充分发挥现代电子信息科技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煤层火灾的防治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每年发生的矿井火灾事故都会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对职工的生命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和谐极具危害性,因此相关科研院所应加大研究应用于煤层火灾的防治,并实现防灭火一体化。
(五)矿井粉尘治理
在煤矿中,煤粉不仅危害着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更是瓦斯爆炸事故扩大化的“推手”。我国现阶段对煤尘的治理已经取得了防尘效果,但在粉尘的综合治理技术上还需要不断完善。一方面是加强对粉尘引起的尘肺病等职业病病理和医疗防治方法的研究,另一方面应研发并引进先进的除尘、防尘技术与设备,如使用声波、干雾进行降尘,又如研究旋流除尘、泡沫除尘、二次负压降尘等技术,并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在研究除尘设备和技术时,应注重在保障除尘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设备和技术成本,以便除尘设备与技术的普及。
三、结束语
煤矿事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事业之一,煤矿安全关系到企业效益及职工的生命安全,为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需做好矿井通风安全工作。本文对矿井通风安全工作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概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在未来的技术与理论发展中,应更加注重理论技术与实际状况相结合,真正做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魏连江,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5):65-66.
[2]吴国珉.典型有色金属矿山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防尘技术研究[D].重庆:中南大学,2010.
经济发展案例范文6
摘要:水上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水上安全形势好坏,既影响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又影响到社会稳定。本文结合工作实践,认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运行业率先实现开放化,“有水大家行船”,无论个体、集体、国有企业都可以从事水上运输,水运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但同时,由于市场准入标准等种种原因,也给水上安全埋下了不少事故隐患。
跑马行船三分险。水上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水上安全形势好坏,既影响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又影响到社会稳定。然而,水上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如1999年“11.24”海难,导致“大舜号”沉没,死亡282人。2001年1月29日,重庆合川市一艘个体客船因严重超载触礁翻沉,死亡46人。这些事故的发生,不但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社会所震惊,冲击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而这些事故的发生与我国的水上安全管理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领导干部安全意识淡薄,疏于管理,致使安全责任制落空、安全管理措施不力是主要的原因。同时,部分水运企业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毫不关心,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要钱不要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麻木不仁也是重要的原因。
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对社会水运资源的配置、社会分配公平性的提高是起着根本性动因的作用的。因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是作为前提条件规定了水运经济运行与社会交互关系的特征的,制度所决定的选择取向对水运企业等经济主体所追求的稳定的均衡更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对水运生产力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要避免负面影响的出现,就必须减少对制度的人为干扰。
无可非议,水上安全管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伴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后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水上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人员流动性的加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管理机构的改革等,使水上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诸多问题,为水运安全管理的制度变迁造就了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对社会心理进行充分的分析的基础上,对水上安全管理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技术必须进行矫正,从而使管理更加合乎人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
根据制度变迁中各主体所发挥作用的区别,笔者认为水运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的思路应该是: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发挥其积极的主导作用,推动市场力量以提高资产的共性程度,特别是游戏规则的普遍适用程度,要通过法律程序构建游戏规则,使游戏规则具有公开性、普遍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败德性机会主义的内在冲动,增加理动机。具体地说,就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事故预防为目标,通过提高败德成本,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力,以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手段,督促水运企业及有关经济主体提高素质,构建现代的水运安全管理机制。总结以上思路,笔者认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进行五个方面的创新。
一、以人为本,创新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体现在水上安全管理上,就是必须以保障从事水运的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为最高原则,杜绝以危害人的生命与健康去换取物的安全和经济效益的非人道行为。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一是要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向全社会宣传安全知识,继续开展“安全生产月”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能力,创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二是要切实加强水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突出抓好水运企业经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使从事水运业的所有人员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安全生产的自我意识。
二、转变理念,创新管理方式
一是要实现水上安全管理从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的转变。
1999年“11.24”海难,因天气恶劣、救援力量有限等原因,长达7个小时都没有救援成功,导致“大舜号”沉没,死亡282人。就是随后不久的12月12日,在法国海域,一艘马耳他籍油轮断为两截,在风力10级环境下,船上20多名员工在很短时间全部救走。如果11.24海难救援更得力,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完全可以降到最低限度。这个事故所带来的惨痛教训,再一次提示水上安全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
目前,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符合自己国家特点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建立了国家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协调机构、拥有精良的应急救援装备、充足的应急救援队伍、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国外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过程既有先进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有一些教训应当汲取:如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实施必须具有坚实的法律保障;应急救援指挥应当实行国家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的基本原则;国家要大幅度地增加应急体系建设的整体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确保应急救援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应急救援的主要基础是全社会总动员等等。
二是要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
过去,水上安全管理更多的是凭借规章制度的约束。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当今水运行业的日益专业化,这一传统管理方式,无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更多地依靠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来实施有效的监管。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的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其中的核心,水上安全管理机构不是万能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知识的有限性和专用性决定了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理性的有限性。因此,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摆脱其“救火队”的职能与形象定位。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专家会议制是弥补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知识缺陷的合理选择。当然,在举行专家会议时,参与者的广泛代表性和会议程序的高度透明性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件。
三是管理客体应由船舶个体为主的“小安全”管理向水运企业的“大安全”管理转变。
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集中在乡镇、个体运输企业占80%以上。因此,水上安全管理方式必须适应经济市场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及事故多发的特点,即由过去只注重对大水运经济主体的管理转向对各种所有制的经济主体,尤其是要强化对非公有制中小经济主体的安全监督管理。
三、科学管理,创新水运企业自我管理制度
水运企业是水运经济的细胞,是水运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和经济增长的主体。水运安全工作的落脚点是企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水运安全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只要水运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了,水运安全生产形势才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当前,要逐步实现水运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船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转变,并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水运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水运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水运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水运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四、结合先进科技,创新管理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要实现水上安全形势的根本性好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安全管理技术,如使用CCTV、AIS等技术,从硬件上做到安全管理更快、更全面、更直接、更有效,从本质上为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提供技术手段,使安全管理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从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五、完善法制,创新管理手段
水上安全管理职责的本质就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对安全生产主体实施监督管理和监察的行政行为。目前,水上安全管理机构必须以安全生产基本法为依据,清理、修改和完善过去各有关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并同时废除与安全生产基本法不符合和不适应现实生活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条例等。
另外,水上安全管理机构应根据新形势和水上安全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与中长期规划,切实改变安全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应急,而忽视对未来防范的被动管理状况。水上安全管理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应着眼未来,具有前瞻性,以增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预测性和指导性。
再有,应依法强化水上安全管理监察,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生产正常秩序。在制度创新中,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就是制定安全方面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且社会中任何经济主体所面临的规则应该是统一的。如果一方出现严重违反安全管理的行为能够不受制裁或只被轻微处罚,那么严守规则的另一方会陷入何等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规则也就会被所有经济主体视作“空头纸文”,安全管理秩序必然无从谈起。
在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变迁中,因环境的变化,从事水运业的经济主体在不改变其行为动机的前提下,必将改变其行为模式,以便更好地与已经改变了的环境因素相适应。因此,在实施创新的变迁时,水上管理机构还必须不断对新制度进行评价。就转变后的体制而言,是鼓励一种生产性努力的行为,还是鼓励分配性的努力就是评价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绩效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