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1
关键词:审计合谋治理;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进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105-04
一、“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
1.第三方行权观点的评述与借鉴
由政府、社会中介机构或其他第三方行使审计委托权的观点始于Arieh Goldman & Benzion Barlev(1974)提出的“切断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师之间的雇佣关系,使审计师受雇于公众”的论断[1]。在我国,“公众”包括财务报表信息的利益相关者,可由政府有关机构和职业团体来代表行使审计委托权,如中注协,或由中国证监会在全国分区域,分别设立审计监督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2]-[4],或者由董事会委托金融机构聘请审计师并负责对上市公司投保,审计报酬和保费由上市公司在金融机构的专门账户支付[5]。由第三方行权的设想意在解决现有审计委托关系中的产权所有者的人问题,由金融机构来行使审计委托权有失偏颇,因为金融机构仅为债权人中的一部分(还可能只是小部分),而作为会计信息的利益关系人中大部分人的选聘权仍然无以或行使。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如果参与企业的审计师选聘权的行使,显然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有悖于市场经济行为规则,并且中国证监会所规范的是整个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基金等多种证券市场的监管,在业务范围上也很难再承担这一任务。中注协作为一个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能在于对独立审计行业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在业务范围上较为专一,而且它掌管着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由其作为审计师委托权的人,可以减少在委托权行使过程中由于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费用。因此,中注协作为第三方是较为合理的。
2.“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优势
审计委托权最核心的权利是审计师选择、聘任与解聘权,此外还有与之相关的审计费用水平高低的决策权。审计师的“选”即选择权,是指对审计师的资质、规模、声誉、从业人员资历等审计主体特征的选择;“聘”指聘任审计师的权利。“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是指对于审计师特征、审计收费水平的高低、合理的浮动范围由根据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由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只是我国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的建议,而非强制性规定,部分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可由内部审计机构来代替。形成书面的具体要求,而审计师的聘任权区别于以往的第三方行权模式,“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仅将聘任权交由第三方来行使。由第三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各地方协会来行使,由他们按照各地上市公司提交的具体要求,分期分批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来进行,地方注协行使招标权的相关服务费用应明码标价(由各地方物价部门核定),不论公司规模大小,经营成果如何,均按次收费。这种模式如图1所示。
注:①由股东大会决议审计师的特征和审计收费的范围;②由审计委员会将股东大会相关决议提交中注协;③中注协按定期公开招标;④由审计师对管理层提供的会计的表实施审计;⑤审计结果反馈。
图1 “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
“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优势:
1.按内部控制理论,选择权与聘任权的分离能够起到更好地相互制衡的作用,公开招标方式的采用可实现程序公正,减少审计委托权行使过程中可能的寻租行为,这种寻租行为既可能是经营管理层购买意见的行为,也可能是审计师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向委托权人寻租以揽业的行为。在我国,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现有68家(至2008年底),而上市公司共1 624家,平均每家事务所仅有客户24家,因此,不能排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审计师向委托权人寻租的可能性。
2.按信息经济学理论,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一个社会中介组织,掌管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力资源和各会计师事务所的真实信息,由其来行使公开招标权,确是占尽“天时地利”,不仅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由此规避审计师可能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同时,对于年报审计工作的进展、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收费的信息也能有更为准确和及时的掌握,这些信息的适时公布将有利于建立更好的市场信号传递机制,引导独立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3.从成本与效益原则来看,选聘分离只将聘任权交予中注协,其招标服务采用按次收费的方式,而各地注协可以定期集中进行招标,由此存在规模效应,较之每个公司单独进行招标的成本,将会更少。此外,由于中注协是独立的第三方,又深黯审计师市场,产生的效益则会更好。
二、“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的进化博弈分析
进化博弈论在结合生物进化论与传统博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6],将参与博弈的各方视为“有限理性”的个体,也就是说博弈方需要经过一定的博弈过程,通过反复研究试验、模仿及学习才能达到行为的最优化。Maynard Smith & Price(1973)和Maynard Smith(1974)提出了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ESS)。审计师的行为也具有以下两大特征:有限理性和反复试验、学习、模仿与调整策略的能力[7]。审计师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因为审计师有其自身的效用函数,且现实的审计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受制于成本与客观技术。同时,不同的委托权行权模式下审计师有着不同的支付,这些均对审计师的学习、模仿与调整策略的能力产生影响。审计师行为的两大特征决定了现实的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并不能静态地“二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前者即采用高水平的审计技术并且不与公司管理层合谋的审计师,后者为采用低水平的审计技术并且与公司管理层合谋的审计师。这两类审计师的比例在长期的反复博弈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且受到初始配置环境的影响而有确定的变化方向。
1.模型的基本假设
我们将独立审计行业视为一个以审计师为有限理性的大群体进行随机配对的对称博弈[8],在不改变问题本质的前提下,做以下基本假设:(1)审计师的报酬由谁委托,就由谁决定支付的水平。(2)管理者均为高风险型决策主体,具有高度机会主义倾向。审计师为风险中性型决策主体。(3)审计师采用“高质量”策略时不合谋,需要负担追加审计成本,采用“低质量”策略合谋,但需负担由违规被发现的概率和处罚程度决定的违规处罚成本。委托人为管理者时,合谋可获得寻租收益。在博弈的初始状态,“高质量”审计师比例为p,“低质量”审计师比例为(1-p)。(4)S为资本市场年报审计总市场份额,c、r、f分别为追加审计成本、寻租收益、违规处罚成本与S的比例,因此均界于0―1之间。ξ为违规被发现的概率。(5)市场上只存在一类审计师时,博弈双方平分市场份额,同时存在两类审计师时,不同委托人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只选择其中的一类,产权所有者只会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管理者只会选择“低质量”审计师。
2.进化博弈分析
表1为经营“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下的审计师博弈矩阵,为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的中标率,n为采用“低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的中标率,m+n=1。在这种模式下,审计师采用“高质量”、“低质量”审计策略的期望收益UH、UL和所有策略的平均收益UA分别为:
由(3)式,在p∈[0,1]的取值范围内,ξf≤1-2m(1-c),0.5≤m≤1,有dF(p*1)dt≤0,即当市场上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高于0.5,但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与惩罚严重不足时(如ξf≤c),p一旦偏离p*1,p将逐渐增加,即在审计市场中,采用“低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增加,而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减少。尽管在初始时刻p≠0,但随着时间t的变化,p将向稳定点p*1=0演化,因此p*1=0为进化稳定策略。
由(4)式,在p*2∈[0,1]的取值范围ξf>1-2m(1-c),12≤m≤1内,有dF(p*2)dt≤0,当市场上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高于0.5,p偏离了p*2时,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增加,而采用“低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减少。尽管在初始时刻p≠1,但随着时间t的变化,p将向稳定点p*2=1演化,此时该点为进化稳定点。
由(5)式,在p*3∈[0,1]的取值范围ξf>1-2m(1-c),0≤m
由分析可知,在“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下,要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地发展,最可取的进化均衡就是要让p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后能够收敛于p*2,同时应防止p*1、p*3适合条件的出现。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在0.5以上,并且辅之以适度的监管。由股东大会行使审计师特征决策权,并且招标过程信息不对称大为减少,审计意见购买的行动空间缩小,审计师的选聘过程将更符合产权所有者的意愿,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就会高。此时,适度的监管(并非高成本下的严格监管)是指审计师因意见购买行为受到处罚的损失应高过其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追加成本,在现实中这一条件较易达到。
三、研究结论
审计委托模式是审计师独立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审计合谋形成的根源之一,一般企业不同于中央企业,有一个天然的产权所有者人――国资委,其审计委托模式的改进也不能仿效中央企业,它只能通过分权制衡量的原则来改进。“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将审计师的选择权与聘用权分开,审计师的选择权如审计师特征、审计收费水平的高低、合理的浮动范围由股东大会决议,聘用由中注协及各地方注协来行使,由此形成相互牵制,能够阻断管理层寻求合谋和审计师寻租的路径,中注协作为行使审计师聘用权的第三方能大为减少信息不对称,集中招标的方式能降低企业的审计师聘用成本,如审计师信息搜寻、谈判成本等。通过进化博弈分析发现,只要能够做到审计委托权行权的程序公正,并辅之以适度的监管,即可以达到防止审计意见购买,引导独立审计行业健康发展的效果。“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基于成本与效益原则,兼顾了审计市场秩序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保护,不失为一种现实的次优选择。
参考文献:
[1] 于颖.构建新的财务报表审计委托制度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4,(5):66-68.
[2] 胡继荣,张晴.审计委托模式与审计质量――基于审计冲突理论的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6-40.
[3] 雷光勇,王立彦.投资秩序与利益相关者审计[J].审计研究,2006,(1):71-77.
[4] 汪俊秀.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关系的重构――加强审计独立性的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1):49-51.
[5] 齐兴利,徐中华.试论我国审计委托模式的改良与转包[J].经济问题,2007,(3):24-26.
[6] 约翰•梅纳德•史密斯.演化与博弈论[M].潘春阳译,王小卫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2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促使区域经济竞争态势异常凸显;而区域经济竞争的核心要素又在于经济生产领域中的技术人才。而技术人才的智能素质又受制于教育,且在一定程度上说更直接受制于高等教育,因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天然的联系。由此,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也转向了人本主义、转向了对个体主体人的关注,大力提倡主体性教育。在此呼声之下,构建系统性的主体性的地方高等教育是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多元智能人才需求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主体性教育策略
一、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之属性要求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和层次,重点强调的是针对性和技能能力的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它以追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走的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所以,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好技能型人才,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才能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急需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快速转型发展的新方式,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为之服务。
(一)地方高等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形成互动发展模式
地方高等教育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服务区域经济,因为只有坚持以服务促发展,以奉献求支持,才能赢得最佳发展环境,获得最大发展空间。高等教育应立足当地、辐射周边、服务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成,发挥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科研推广、培训等综合优势,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输送高智能技术、高品位成果。为此,从事高等教育的全体教职工要通力合作多视角全方位审视本教育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努力营造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共识。
(二)要始终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智能的技术型人才
高等教育的宗旨就是服务,教育对象的就业就是导向,提升产品输出质量,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能力是其价值企求。教育对象的就业就是人才市场所需专业及对就业者素质与能力的检测。高等教育一定要具有区域特色市场,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来构建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如“订单式”。要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计划适度培养“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在需求。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有助于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这有助于高等教育的“产品的销售”(即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充分就业),学生的良好发展及高质量的就业率就能提高地方高等学校的声望,吸引更多W生就学以之推动学校的发展。目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急需转变其发展方式的关键期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供的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开发自身的教育资源潜能。只有高等教育自身质量的提高才能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所提供的高质量的智力与技术支撑的。从教育学原理可知:经济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可以说,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都与经济的发展有关,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又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因为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时间、物力和财力。其次,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表现在量的扩展上,更深刻的是表现在对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教育内部系统加以改造的要求上,它们两者是共生共赢的关系命运共同体。
三、主体性教育策略是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力
地方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不是未来的“技术工具”,而是鲜活的个人,是社会各个领域里技术设计和创造的潜在智慧者,加强主体性教育,强化教育对象主体能力的生成使之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贡献出技术能力,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因素。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指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其中包含有:在价值层面上,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在人文关怀层面上,就是受教育者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需进一步提高与培养。在教育过程层面上,就是要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主体性强的人。主体性教育策略是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方面来说,侧重的是教育过程,要关注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提高教育的服务能力。
总而言之,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的。对加快地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高等教育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反过来又有助于地方高等教育的优质发展。它们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是目前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职。
参考文献:
[1]刘永瑞.经济教育学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3
Abstract: The location selection of product quality is a process of game between enterpri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wo incumbent enterprises how to develop the equilibrium strategies which product high quality and low quality products, as well as followers how to develop the correspond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high quality and low quality products equilibrium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incumb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two incumbent enterprises of the production of high quality and low quality products achieving equilibrium, market share and profits gained by the two companies have uncertaint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cost function and heterogeneity of consumer demand. While the followers formulating the equilibrium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incumbent, incumbent enterprise is first-mover advantage.
关键词: 产品质量;定位;均衡;博弈
Key words: product quality;positioning;equilibrium;game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2-0016-03
0 引言
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交易成本,同时也决定着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的问题。但是由于每个企业的研发能力、资金投入、创新能力的不同,怎样生产,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还是低质量的产品也就成了产品质量定位选择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产品质量定位选择进行了研究。Wang XH[1]等人提出了基于质量差异化模型的混合策略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来解决哪些企业会选择生产高质量的产品;Dubovik A[2]等人将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间竞争限制在价格和质量两个维度,并且在价格和质量具有内生性选择、消费者具有异构信息但偏好相同的条件下,研究产品价格-质量竞争及均衡问题;Ishibashi I[3]等人通过建立数量竞争模型和产品差异化价格竞争模型阐述了高端和低端产品的竞争更有益于高端企业;陈继祥[4]等人按照成熟技术和不成熟技术两种情况,讨论了两个潜在的企业进入者最优的产品质量选择。
然而,他们并没有同时考虑两个在位者企业及追随者与在位者企业制定均衡策略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建立效用函数、需求函数、利润函数,对在位者企业、追随者企业产品质量定位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基本模型
2 产品质量定位与均衡分析
2.1 在位者企业产品质量博弈分析
产品质量的选择是企业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它受到竞争对手行为的影响,但是其本质是对生产产品的利润、价格和成本的界定。
当生产高低质量产品的两企业针对消费者异质性、成本、价格等同时进行决策时,通过对基本模型的分析,根据式(1)和(2)对p1、q2求导,可得:
此时,生产高低质量产品的两企业最终达到上述均衡。从均衡结果分析可知:
2.2 追随者企业产品质量博弈分析
针对生产高低质量产品的两个在位者企业,可得到上述博弈均衡结果,那么当在位者的质量水平已知,潜在进入者如何选择质量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是质量选择中的Stackelberg模型问题:在位者是质量选择的领导者,而进入者是质量选择的追随者[6,7]。因此针对追随者,可分以下四种情况,见表1。
①当在位者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追随者选择生产低质量产品。
两企业的利润可以用式(5)和(6)表示,有式(6),对q2求偏导,可知:
当在位者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即:
②当在位者选择生产低质量产品,追随者选择生产低质量产品。
两企业的利润可以用式(5)和(6)表示,有式(6),对q2求偏导,可知:
④当在位者选择生产低质量产品,追随者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
此时,当在位者的质量水平已知,潜在追随者选择不同质量水平的两企业最终达到上述均衡。从均衡结果分析可知:当追随者选择与在位者质量水平相同时,通过激烈的竞争,最终达到均衡时,两企业的均衡质量和均衡价格都相等,此时在位者的市场需求就是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需求,追随者企业没有市场需求,并且两企业均衡时利润为0。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追随者会选择不同于在位者的质量。当追随者选择不同于在位者的质量水平时,此时追随者获得的市场需求为在位者的二分之一,利润为在位者的四分之一,并且在位者质量、价格、需求和利润都是确定不变的。当追随者选择不同的质量水平时,导致不同的价格,但是市场需求和获得的利润却不变。可见,无论是生产高质量产品或低质量产品,在位企业都将比追随企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利润,市场存在先发优势。
3 算例
当追随者企业产品质量博弈时,①当在位者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追随者选择生产低质量产品,此时可得,q在>q追,p在>p追,可知,在位者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价格都高于追随者,同时由于其先发优势,此时比追随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②当在位者选择生产低质量产品,追随者选择生产低质量产品,此时可得q在=q追,p在=p追,并且两企业同质产品的竞争使得均衡质量和均衡价格都低于其固有标准,由于在位者企业的先发优势,其市场需求就是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并且两企业的利润为0。③当在位者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追随者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此时可得q在=q追,p在=p追,并且两企业同质产品的竞争使得均衡质量和均衡价格都高于其固有标准,由于在位者企业的先发优势,其市场需求就是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并且两企业的利润为0。④当在位者选择生产低质量产品,追随者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此时可得q在
4 结论
本文用博弈的方法,从生产高质量和低质量产品的两个在位者企业制定均衡策略,以及追随者如何根据在位者的质量现状制定相应的生产高质量或低质量产品均衡策略两个角度,分析企业质量定位选择机制。两个在位者企业的利润与消费者偏好、产品质量、企业整体质量水平有重要的关系,同时低质量的产品会随着质量的提高,需求增加,高质量的产品随着质量的提高,需求降低。追随者根据在位者的质量现状制定对策时,会选择与在位者企业产品质量相反的策略,并且市场存在先发优势。当然,为了达成更符合现实的模型,必须放松假设条件,并考虑不同质量维度、价格约束、销售能力、多厂商等问题,这些均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Wang XH, Yang BZ. Mixed-strategy equilibria in a quality differentiation mode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1, 19(1): 213-226.
[2]Dubovik A, Janssen MCW. Oligopolistic competition in price and quality [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012, 75(1):120-138.
[3]Ishibashi I, Matsushima N. The existence of low-end firms may help high-end firms[J].Marketing Science, 2009, 28(1):136-147.
[4]陈继祥,李忠.双寡头产品质量定位与后发优势[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8(3):459-462.
[5]周世民,曹瑞瑞.数量限制、质量选择与质量交叉效应[J].系统管理学报,2007,16:1-7.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4
关键词:地方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应然;必然;行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84-02
2007年5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提出要在北师大等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目的是通过部属师范大学的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基础。这一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起了广泛关注。专家学者在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价值进行探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该政策在实施中遇到的教育不公平、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等问题。提出在地方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将有助于深入探讨此问题的解决。
一、应然性的根据:地方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
从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应然性是指客体对主体来说应当具有的关系和属性,即价值性[1]。
1.在地方师范大学试行免费教育更有助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全面推行
在部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因为部属师范大学良好的教育资源有利于优秀教师的培养,但是在全国推行师范生免费仅凭借在部属师范大学积累的经验教育尚有欠妥之处。我国各省市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各地方教育状况也不尽相同,因而在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之前,还应当在地方师范大学进一步开展试点工作。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是国家重点高师院校,高水平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加上政策赋予的优惠待遇,使其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很高。且不说高质量的教育结果——免费师范毕业生,仅高质量的教育过程就是地方高师院校所不能匹敌的,因而部属师范大学在培养高质量人才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很难被地方高师院校所完全吸取。地方师范大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其所在省市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水平。各省市在掌握本地区教师供需状况、尤其是农村教师流动与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在省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所得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将更有可能被所在省市其他高师院校普遍采用。
2.在地方师范大学试行免费教育更能培养出大批的优秀教师
首先,与部属师范大学相比,地方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会在教师培养的数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有调查显示,部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可能会毁约的高达67.5%[2]。这使得原本招生数量就有限的免费师范生对基层教师岗位空缺的填补功能降低。其重要原因是部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大都很优秀,成就动机较高,就业机会也较多,当他们反复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后,就可能会不甘于履行在签订协议书时所做的承诺。而师范生免费教育中的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及相当于提前签订就业协议的政策措施对地方师范大学的生源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地方师范大学师范生会很珍惜成为免费师范生的机会,更可能成为基层教师并做好基层教育工作。
其次,地方师范大学大都是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其教学质量能得到保证,加上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优势会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学生报考,从而使其生源质量得到提升,也一定能培养出较高质量的教师。因此,地方师范大学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更能“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基础”。
3.在地方师范大学试行免费教育更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目的是要改变农村师资缺乏和教育质量偏低的状况。部属师范大学培养的高质量人才,对提高城镇基础教育质量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农村基层义务教育的作用有多大呢?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按高中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能胜任高中的教学工作,却未必能适应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假使这些新教师能积极地适应环境,积累经验,也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可是又会有多少人能在两年支教工作后继续留在农村任教呢。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农村支教过程就成为了这样一个循环:入职不适应适应离开入职……教师的频繁流动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最多的是动荡,无法确保学校教育质量的稳定提高。而地方师范大学毕业生作为农村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职业稳定性及对农村基层教育工作的适应性都比较高,他们更可能成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保障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5
【关键词】 始销优惠;声誉投资;CPA业
CPA的声誉作为声誉的一种,是从事CPA审计职业的个人(注册会计师)和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的过程中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发表审计意见,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公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既包括了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声誉,也具体的体现了整个行业的声誉。因此,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更具有现实价值。
一、对我国CPA业的声誉投资分析
在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重复购买的情况下,大部分学者认为,对我国CPA业声誉投资分析采取始销优惠制度(即在开始销售产品时收取低价)比较适度。那么,会计师事务所怎样选择声誉策略呢?
假定:
条件1,审计市场上存在两种类型的客户(一类是质量敏感型客户,另一类是质量不敏感型客户);
条件2,审计市场上存在尼尔逊效应。
会计师事务所如何选择进入策略呢?
假定选择的是面向质量敏感型客户收取溢价。此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在以前未进入该市场,未进行过声誉投资。消费者认为它进行质量欺诈的可能性较高,即使它提供的是真正高质量的审计产品,消费者可能仍然不相信。为了消除消费者的疑虑,会计师事务所只有较同质的竞争性产品制定更高的价格。但理性的消费者显然不会落入圈套,即不会从一家不知底细的会计师事务所那里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在别处也可以获得的同质量审计产品。面对上述困境,声誉低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有首先面向质量不敏感型客户,向它们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产品,但收取低价。这一策略将使得该会计师事务所产生短期亏损,但这种亏损实际上是对声誉的一种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誉将首先在质量不敏感型客户中建立起来,逐步扩散到质量敏感型客户中。当质量声誉在后一部分客户中建立起来后,会计师事务所即可以向他们收取溢价。预期的溢价总额超过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进行欺诈的机会成本,双方达成均衡。
借鉴克瑞普斯、米尔格罗姆、罗伯茨和威尔孙(Kreps 、Milgrom、Roberts and Wilson,1982)的声誉模型(reputation model)(以下简称KMRW模型),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进行模型化的分析。KMRW模型将不完全信息引入重复博弈,证明,只要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息不完全就可能会有声誉效应。
假定:
①会计师事务所有两种审计质量可以选择:一种是低质量的审计,即Q=0,此时其审计的单位成本为C0;另一种是高质量的审计,即Q=1,此时其审计的单位成本为C1;且Co <C1。
②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的过程中其行为有两种可能:一是诚实审计的概率为γ;二是不诚实审计的概率为(1-γ)。诚实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总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诚实的会计师事务所则试图获取最大化的跨期利润。
③在每一个时期,会计师事务所报一个审计价格,然后选择审计质量。
④审计报告使用者在后一时期才了解审计报告的质量。
⑤审计价格为P。
⑥表示贴现因子δ。
如果不诚实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第Ⅰ期提供低质量的审计,则能够节省的审计成本是(C1―C0)。那么在第Ⅱ期,社会公众了解到该会计师事务所是不诚实的时候,就会放弃使用该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获取的利润为0。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在第Ⅰ期选择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产品,则社会公众相信会计师事务所是诚实的并愿意支付P,即使在第Ⅱ期该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则榨取的声誉价值为(P-C0),那么它在第Ⅱ期可以获得的最高利润为δ(P-C0)。
如果(C1-C0)>δ(P-C0),不诚实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优战略为:在第Ⅰ期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第Ⅱ期审计产品最高报价为Pγ。
反之,如果(C1-C0)<δ(P-C0),由于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而节省的审计成本小于诚实声誉的价值,不诚实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第Ⅰ期可能会模仿诚实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产品。此时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如果(C1-C0)<δ(Pγ-C0),不诚实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第Ⅰ期将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社会公众愿意支付的价格为P,不诚实的生产者获取声誉价值(P-Cl)。
如果δ(P-C0)>(Cl-C0) >δ(Pγ-C0),唯一的均衡是不诚实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高质量审计或低质量审计的产品之间进行无差别的随机选择。保持声誉的动机越强(如成本节约越低),第Ⅰ期的价格就越高。
上述推论推广到无限期后,得到的结论为:在早期,不诚实的会计师事务所总是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产品;随后,在高质量审计和低质量审计之间随机选择;最后,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如果时间充分长,贴现因子δ充分接近1,即使会计师事务所诚实审计的概率很小,也会导致可观的声誉投资。其实,某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是相对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而言的,选择的参照系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也不同。例如,“四大”之间的对比,可能不存在多少声誉上的差别;区域性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四大”相比,亦无声誉可言,但是,和一些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相比,它可能具有较高的声誉。
二、营造良好的声誉投资机制,促进CPA业发展
正如分析的结果:中国CPA业还不存在明显的声誉。因此,营造良好的声誉机制是CPA业必然选择。
第一,营造良好CPA声誉投资的内部机制。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积极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内部治理结构。内因是根本,只有科学地设计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和内部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创建声誉有坚实的内部基础。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在组织结构上,定位于能较好地创建审计声誉的有限合伙责任制;在人事管理上,合理设置组织机构、明确分工制度、创新薪酬激励机制、加强对员工招聘、管理和控制后续教育等;在业务管理上,采取有效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重视和加强档案管理;在财务管理上,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合理积累和使用会计师事务所事业发展基金和风险防范基金,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剩余收益分配制度。在道德管理上,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最高管理层做出职业道德楷模,并根据职业道德规范,在事务所内部构建符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决策流程,实施严明的职业道德奖惩制度,并通过持续的培训来强化道德标准等。其次,均衡处理相关利益关系。一是均衡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立场,拒绝与管理当局“合谋”可能在短期内失去部分审计业务或其他非审计业务而减少收入,但是经过长期的博弈较量,那些丧失独立性,提供劣质审计产品的会计师事务所必将会被淘汰出局,提供优质审计产品的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声誉”必将转换到卖方市场地位,业务数量和经济收入随之也会大幅度增长。二是均衡处理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利益与注册会计师个人利益的关系。对业务能力强、在社会上享有广泛声誉的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在所内进行精神表彰,并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努力塑造一批“品牌”注册会计师;对执业品德不高的注册会计师要批评教育削减个人收入,直至清除出会计师事务所。使声誉创造的利益能够让个人和组织得到享有。
第二,营造良好CPA声誉投资的外部机制。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有效提高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需求。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需求实质上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需求。因此,提高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需求,就转化为提高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假如市场有了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那么就能够激励会计师事务所投资于声誉,以满足高质量审计的服务需求。同时,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还会使得管理当局对审计服务的出价与其质量挂钩,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将使采取声誉战略的会计师事务所能获得更多客户签约和市场份额。其次,合理放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管制。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声誉战略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使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能够获得审计收费上的溢价激励,而对审计收费的严加管制则限制了审计收费溢价的发生,从而影响了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不仅审计市场监管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所带来的审计收费上的溢价惩戒可能从反面迫使会计师事务所放弃积极创建审计声誉,而且市场监管惩戒还可能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直接受损――会计师事务所受惩后的市场份额下降,并在获取新客户方面存在困难,而且受惩戒的次数与市场份额的下降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合理放开审计收费管制,实行市场竞争定价的政策。再次,科学建立审计质量的识别和控制系统。为激励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声誉战略,达到识别和控制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目的,不仅要建立能够较准确地区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优劣的识别系统――使根据该系统产生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排序,可以作为管理当局支付审计费多少的主要参照物,而且还要建立能够使会计师事务所保持和提高审计质量的控制系统――通过对遵守规则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奖励和对违规者进行惩罚和取缔来达到目的。由于科学有效的审计质量识别和控制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审计准则制定、CPA业监管、社会监督等多个渠道平行进行。最后,努力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外部保障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创建声誉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资本,为激励会计师事务所创建审计声誉,就必须使创建者对来自审计声誉的报酬溢价形成稳定的预期;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维持也需要强大的资本实力作为支持。为此,必须完善可以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投资来源和投资收益分割的相关制度安排,如:会计师事务所的产权制度、审计收费制度、执业范围规范制度、审计师变更制度、审计责任保险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并购、破产法律制度等。在建立与完善相关制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各种制度本身的科学性、稳定连贯性以及普遍适用性,还要保持各种制度之间的配套协调性。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创建与积累不仅是会计师事务所提高竞争实力、获得持续发展优势的主要战略,而且是推进我国整个CPA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但是,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创建与积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因此,需要创造积极有利的内外部环境,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创建和积累其声誉,进行声誉投资,为我国CPA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泰勒尔,张维迎总译校.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 阎达五,李华雄.论注册会计师市场[J].财务与会计,1998,(04).
[3] 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 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6] 余玉苗.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的初步分析[J].经济评论,2001,(03).
[7] 李心合.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J].会计研究,2002,(04).
[8] 蔡祥.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问题:实证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2003,(03).
[9] 夏冬林,林震昃.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J].会计研究,2003,(03).
[10] 漆江娜等.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04,(03).
[11] 查道林,费娟英.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04,(05).
[12] 闫星宇.产品差异理论研究的新动向[J].产业经济研究,2005,(01).
[13] 周红.“四大”的国际地位和中国审计市场结构优化[J].会计研究,2005,(03).
[14] 张奇峰.政府管制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吗[J].管理世界,2005,(1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6
1.品牌的价值与作用
2.质量在品牌战略中的意义
3.品牌战略应追求什么样的高质量
3.1品牌的高质量应该是产品整体的高质量
3.2品牌的高质量应以消费者满意为最高标准
3.3提高产品质量,要区分产品的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
4.怎样提高产品质量
4.1品牌战略首先要强化质量观念
4.2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4.3提高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
4.4以人为本,依靠员工提高产品质量
4.5实施ISO9000和ISO14000系列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从“品牌”着手,阐明了要以质量创造强有力的品牌的观点。文章首先简要说明品牌的价值与作用,然后阐述质量在品牌战略中的意义,最后重点说明品牌战略应该追求什么样的高质量,以及从强化质量观念、依靠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等环节详细阐明怎样提高产品质量。
Summary:Thistextsetaboutfrom”brand”,expoundsandwantsandcreatespowerfulviewofbrandwithquality.Articleatfirstbrieftostatethevalueandfunctionofthebrand,thenexplainthemeaningamongthestrategyofthebrandofquality,Proveespeciallyfinallywhatkindofhighqualitystrategyofthebrandshouldbepursued,Andfromstrengtheningthequalityidea,relyingonscienceandtechnology,linkthatpeoplefirst,etc.toexpoundindetailhowtoimproveproductquality.
关键词:品牌质量
Keyphrase:Brand,Quality
1.品牌的价值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