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技术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注重技术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管理好坏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业在市场竞争巾也显得愈来愈激烈,因此,只有注重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 主要专业施工技术管理内容
1.1 钢筋工程
1.1.1 平台楼板、筒体墙等钢筋网的绑扎。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每隔一根互成梅花形扎牢;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需全部钢筋的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铁丝要成“八”字形,以免网井歪斜变形。
楼板上下排钢筋之间应放置“凸”“丌”形Φ12撑筋,以保证双排钢筋间距。正确筒简体的钢筋采用“∽”箍加混凝土垫块。柱用带铅丝的混凝土垫块,梁板用混凝土垫块来控制混凝土保护层。
1.1.2 柱或梁中的箍筋应与主筋垂直,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支叉点均应扎牢,箍筋与纵向钢筋的支叉点可成梅花或交错扎牢,以防骨架歪斜;箍筋接头在梁中沿纵向交错布置在两根架立筋上,在柱中沿竖方向交错布置并在箍筋与柱角竖向钢筋的交接点上.
1.1.3 悬臂板和排口的上部钢筋应位置正确,以防止雨蓬板和挑沿板表面出现裂缝,雨蓬及挑沿的上部钢筋应用支架撑起固定。
1.2 模板工程。本工程柱子共5种规格,采用角铁框九夹板面板的定型模板,弧形梁为50mm厚木底板和钢制定型侧板。其他梁、平台则用50mm厚木板及九夹板,支撑系统采用门架式多功能脚手架。
模板和支撑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足够的临时固定设施,以防倾覆,撑杆要垂直,搭头要牢固密缝,不漏浆,不爆模,不变形。
电梯井内模采用筒模,井架固定,拆卸模板用神仙葫芦起吊模板,外模则采用定型专用片型大模,并用对拉螺栓控制位置及断面尺寸。
1.3 混凝土工程
1.3.1 每层上部结构采取两次浇筑方法,即柱,筒体墙为1次,梁板为1次。混凝土浇筑手段采用两种方法:现阶段采用现场搅拌站塔吊,高速井架水平、垂直运输——人力小车——浇筑点。接下去则采用现场搅拌站——混凝土固定泵——垂直、水平管——楼层布料机——浇筑点。
1.3.2 泵送混凝土
a、输送管的布置:垂直输送管长度与水平输送管长度的比值宜不大于3:1,水平输送管从固定泵通过弯管朝上输送,垂直输送管通过管道井向上传送,井壁每隔2m放预埋铁件,将垂直输送管固定在井筒上,水平输进管用Φ48×3 5钢脚手管作支承架。
b、混凝土固定泵设置在搅拌机卸料VI处。浇筑时设置布料机,设置点用Φ48钢管和脚手板搭置高50cm的支承平台,平台处支撑须加强。
1.4 垂直运输机械及设备。 垂直运输机械最大的服务工作量,在上部结构施工层为木模、钢筋、混凝土、管线和脚手材料等,在中部施工层需运送内外墙体材料、地坪、门窗等装饰有关材料,在下部主要运送各种装饰材料。为此每一主楼布置高度为lOOm的QTZ280附着式塔吊、一台附壁式高速井架货梯和人货施工电梯一台。
塔吊主要用于结构施工,高速井架和施工电梯主要用于装饰阶段施工。塔吊受风雪和自身技术参数影响时,高速井架和施工电梯作预备使用。
每一个主楼设置3—4个施工活络钢平台,与塔吊配台使用,将楼层中大量模板,配套件等经整形清理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翻运到上部施工层中去继续使用,以减少周转材料的消耗,提高机械和J用率和改善场容。
2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途径
2.1 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要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解决技术瓶颈,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2.2 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等等。
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心理教育;了解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途径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而笔者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经过长期观察,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二)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三)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四)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九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笔者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侯,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现代公共管理;价值根源
“大政府”治理模式曾经是世界上主流的公共管理模式,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反国家主义观点的流行,“大政府”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失灵,其必然导致的官僚制政府体系纷纷成为全社会普通民众、社会精英、政治家、学者的共同批判目标。由此,公共行政改革浪潮得以展开,并且呈现出了由浅到深、由狭到广的加速度推进态势,并且由此推广成为一场持续性的全球制度创新活动。
但是,由于新的公共管理制度诞生不久、社会欠缺相应的理论和经验,导致一些问题随着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浮现在人们眼前,其矛盾和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由此,如何真正发挥公共管理的效果、目的,如何体现其内在的根本价值都成为了目前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决定了公共管理制度所起到的最终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管理制度最终的走向。
一、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概述
新公共管理运动发源于西方国家,其本质上是公共行政改革的一次实践活动。目前,其指导思想大多为实干家自身实践而形成的,即其自身的构思、实验和推广,此外还有对于原有的“大政府”管理模式的批判和借鉴。这就导致了当前世界各国进行公共管理制度改革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的价值观念和改革模式,从而产生了当前的混乱局面。
许多学者都对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内容和基本制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观点,目前学界的普遍看法是,管理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是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内容,其重点在于:管理高于政策、以对绩效和效率的评估作为评价标准、划分公共官僚体制结构、将准市场化和签约外包工程作为促进竞争的主要方式;消减政府开支成本等各项内容。
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从“共识”的角度需要自身的要旨,即:将行政结果是否实现和管理者是否履行自身责任作为根本评价目标;通过摒弃原有的传统官僚制度来实现政府自身的组织和人事管理运行的灵活及效率提升;组织和人事目的明确化、制定相关绩效指标,方便测定和评估任务;政府将公共服务的购买者和提供者进行分割,以此来接受市场的检验;尽量以民营化和市场来调节社会事务,以此来削减政府的权力。
二、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核心
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核心不仅是其自身价值的最终体现,而且通过对现代公共管理本质核心的了解可以对于研究当前公共管理的主要价值规范起到指导作用。
(一)公共性。作为现代公共管理的首要规范性取向,“公共性”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实现民主价值的基础,更是对于政府活动性质和基本价值进行分析的基本工具,而其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政府对于长远活动的长期目标,以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个人职业道德。
可以说,“公共性”的制度性界定是以制度术语作为公共行政的理解,将各级政府、政府内的各级机构作为表现,保障公共利益能被社会最广泛的成员享有。总而言之,所谓的“公共性”现代管理,其根本目标便是公共利益和民主参与价值。
(二)合法性。公共过程和公共价值制约着公共管理,目标也受着社会认同、价值观及统一性和法律原则保持一致,也就是合法性要求。具体而言,公共管理的合法性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正当性,这种以保障社会正义为目标的要求对于政府这一公权力而言,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具体而言便是实现效率与公平、权力与责任之间最大程度的平等关系;其次是要具有可理解的目标,这想要求的本质来源是公民对于公权力的信任和依赖,也就是在公民现实情况下确立的公共管理目标,主要形式便是民主政治的相关结构和程序。
(三)效率。没有效率,真正的公共管理便无从谈起,所以,为了能够像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更多的公共物品,必须总是公共管理的效率问题。但是,对于效率的重视也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公平的丧失,这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加以解决和平衡。
三、新公共管理应当具有的重要特征
在对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反省中,现代公共管理的特征已经日益浮现,可以说,这些内容正是我们今后进行公共管理改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一)新公共服务。这一点的理念便是在人民的前提之下,将服务公共利益作为基本职能,作为主体的政府必须树立服务公共利益的观点,而不是管理整个社会的具体事务。
(二)参与式国家。这是现实中的一种制度,其根本价值便是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范围,体现其价值的优先性,一般而言,参与式国家应当具有监督、授权、对话、选择四项内容。
(三)行政文化伦理化。民主本质是公共管理的特点,也是区别于以往行政学最为主要的特点,将行政文化进行伦理化对于当前社会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不仅是对于行政文化而言是一种规范性制度,也是公共管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结语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障碍和问题,这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当以客观、科学的眼光对其加以分析和研究,建立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以期能够促进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健荣,杨占营.新公共管理批判及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2] 蒙哥马利・范瓦特,周菲.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1).
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公共管理;媒体作用;政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需要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公共政策的传播,民众可以通过媒体获取想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给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实践依据。①因此,新时期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媒体的作用,并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予以应对。
1.媒体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1.1可以实现主动传播。主动传播指的是管理人员主动将政策和方针等进行传播、推广的传播方式,例如当政府制定了某项公共管理措施之后,为了让民众了解政策的主要内容,管理部门和人员可以与相关的媒体联系,或者在网络平台有关信息,向民众全面解析该项公共管理政策,以便实现政策的有效传播。②2017年长沙政府就2016年的黄渤工作报告进行了披露,并提出未来2017年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思路、方针、政策等,希望广大市民加强对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的监督,获得了热烈反响。1.2可以实现客观传播。客观传播指的是媒体在管理者意愿之外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不具有稳定性,属于媒体的自发行为。媒体对公共管理的客观传播有可能出现积极正面的社会反响,也有可能出现消极反面的负面影响,需要根据情况而定。③例如,当公共管理部门颁发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规定时,部分媒体就该政策的积极意义进行了解析和阐述,这对于肯定党和政府的领导、宣传政府政策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如果媒体对此进行了错误的解读,那么就有可能误导民众对政府产生错误的理解。1.3可以进行逆向传播。逆向传播指的是当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并且出现了公共管理事件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产生了逆向传播。逆向传播实际上是不以管理者的意愿为转移的传播形式,因此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可能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积极影响指的是新闻媒体对公共管理事件或者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是能够稳定民众情绪的新闻报道,带给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而消极影响则完全相反,指的是媒体故意夸大、扭曲事实的报道,会引起社会恐慌,加大公共管理的难度。当然,逆向传播中还存在一种媒体态度,即沉默态度,也就是说,在公共事件发生和管理中,媒体对此事不进行任何报道,也不发表任何评论,以给政府的公共管理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④例如,2015年天津大爆炸事件,对于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时网络媒体对于政府的公共管理呈现两边倒的情况,一部分媒体认为公共管理及时,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也有部分媒体表示这些事件的发生说明政府的公共管理存在较多不足,应该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媒体的出现带动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环境下,民众公共管理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逆向传播的事情会经常发生,政府必须客观看待媒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公共管理中的媒体作用和政府政策
媒体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基本作用即为信息的传播和推广,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加强对危机公关的应对,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就成为关键。2.1危机管理初期的政策。危机公关出现的初期,民众的第一反应是希望通过媒体渠道获得更多有关公共管理的相关信息,如公共事件的发展情况、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等。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出现在中国大陆,引起社会的极大恐慌,⑤民众迫切想知道H7N9禽流感的具体病症和发病来由,目前哪些城市发生感染,怎样对H7N9禽流感进行预防和治疗,国家是否已经研发出疫苗进行对抗,当前各大城市的病情控制情况如何,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如果不借助媒体的力量信息、安定社会的情绪,就会激发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因此政府迅速利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了H7N9禽流感病毒相关内容和信息的,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指明了方向。2.2危机管理中期工作。危机管理开始之后,政府需要做到的是进行有效的公共事件管理和控制,加强各部门的配合,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保持与媒体的联系,及时将管理的进度给民众,让民众了解到最新消息,稳定人们的紧张情绪。2.3危机管理后期工作。公共事件管理后期,政府需要做到的是对此次公共事件的总结,先联系各大媒体,包括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等,报道公关事件的处理结果和成绩,消除人们的紧张情绪和顾虑,然后针对此次公共管理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以掌握更多的传播规律,为以后的公共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公共管理中的媒体应用对策
媒体对于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实现公共管理的必要渠道和必经渠道,它要求政府在公共管理时加强对媒体的利用,积极联合媒体公共管理信息,让民众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⑥近年来,新兴媒体的发展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日益深远,政府不仅要利用新闻媒体进行信息的单向传播,还要和普通民众进行实时互动,这对于推动管理者掌握第一手公共管理资料、了解普通民众的公共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好地指导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和措施,提高公共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政府必须主动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协调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要善于开辟自己的网络媒体平台,与民众进行更加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倾听民意、尊重民意。例如,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公共管理部门已经利用新浪微博注册了官方微博账号,网友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及时了解到当地的公共管理政策,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多有用的资料和信息。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兴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民主性、隐私性等特征,网友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有可能出现网友反对公共管理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形,管理者应该以虚心接受批评、客观看待问题的态度予以应对,提高公共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充分尊重民众意愿、反对虚构事实的前提和基础上,切实做好公共管理工作,为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约;教科书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开设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根据我国的国情,公共管理主要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些内容。
行政管理是专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学科,关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是每一个公务员和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员必备的知识。在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广泛研究。我国的行政管理在研究方面也得到了发展。
社会保障是培养社会保障部门高级专业人才的学科,它还包括社会保障学、社会政策、保险、保障基金、社会救济与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员工福利与企业年金、中国社会保障政策分析,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内容。它是一门关系着千万劳动者福利,以及社会稳定的学科。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人们对自身的劳动权益保障也越来越重视,因此社会保障学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经过了几次改革。因为医疗卫生关系着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每一次改革都会引发无数群众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医疗福利方面也做了大量符合群众利益的改革,像目前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让全国千千万万的农民享受到了国家给予的医疗福利,杜绝了“小病不看,大病等死”的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弊端。
医疗卫生改革,出现了公立医院并购、民营医院的崛起以及外来资本的投入等现象,这些现象既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在管理上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国家一边要发展医疗事业,一边要尽量减轻广大群众的医疗负担,这种情况下,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门学科也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学科。
土地资源管理包括土地经济、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政策与法规、地产评估与地产市场、地籍管理与土地信息系统、城市经营与管理等。这几年,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在飞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有限,因此土地资源管理就是兼顾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双重责任的管理工作。
教育经济与管理包括: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教育财政学、教育政策学、教育投资选择、高等教育学等。它是管理教学、教育和未来发展的一门学科,也是国家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管理。
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这些公共管理对于国家发展和国家稳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公共学科发展受到的制约
虽然我国的公共管理在发展前景上一片光明,但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从客观条件来看,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由于起步较晚,在我国的教育史上,由于这门学科的历史短暂,存在着不成熟和不完善的现象。这门学科的兴起至今也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开设这门学科只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因此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这种现象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于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也使学生认为这种课程学了没多大用处,远不如那些应用型的课程实在,走出校门就能找到岗位。
公共管理教学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相背离,一些人在学校学到的管理知识,走上社会没法在现实中运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的教材,在理论上是照搬西方的教学理论,而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又有很大差距,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和西方存在着距离。
公共管理学科受制约的原因和我国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关系。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上,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方是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在招聘时,并没有对公共管理知识提出要求。在招录人才时是面对所有人才,进行考核。一些学习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由于害怕在竞争中落榜,这样所学专业反而影响他们的就业,因此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抱着戒备的态度,不太踊跃。这样也影响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在主观方面,我国的高校中,由于对公共管理学科缺少符合社会需要的理论,一直在探索。这样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有系统的教学理论,学生学起来也感到乏味。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高校在公共管理教学中,也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重视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将理论在社会实践中消化。
三、对我国公共管理教育的设想
从目前形势看,公共管理教育对于社会需求来说是迫切需要的,为了使国家在公共管理上趋向平和稳定,各高校应该要将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当作首要任务。
要提高我国公共管理教育的教学水平,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由于公共管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跨专业的社会学知识。要将社会学、法律、政治经济学集于一身,这样才能编写好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投身到编写教材的工作中,因为社会在不断变化,原有的教材并不符合当前的社会需要,需要教师不断对教材进行更新。
(二)根据我国的国情来编写教材。公共管理学科起源于西方,而西方的政治和经济与我国有较大的差距,照搬西方的教学理论,在中国的社会中发挥不了管理的效果。因此在教材编写上,要根据我国的传统道德理论,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当前的道德素养来进行编写。像对于公共秩序的维持,我国普通大众的诚信观念、自觉观念和西方相差几十年,西方人对于闯红灯这样的小事都和人的诚信挂钩,但我国就缺少这种素养。
除了道德观念之外,我国的法律法规也不及西方国家健全。很多在西方要受到严惩的事件,在我国却成为小事。这样的差距也影响着公共管理的实施,因此,在编订公共管理教科书时也要同中国的法律法规相结合。
(三)改善教学方式。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学习和生活严重背离,一方面是教材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教学的关系。我国的高等教育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社会实践。尤其是公共管理这样要和社会各方面的人打交道的学科,就应该要将社会实践当作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消化理论知识。
(四)对公共管理人才的招聘。目前,我国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专业人才短缺的现象,一些部门就招来一些没有专业素质的临时工代替,结果“临时工”成为犯错的代名词。而同时,我国大多数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好舍弃所学专业改作他行。这样的市场失衡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在政府部门招聘公共管理人才时,应该要适当向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倾斜,这样才能提高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便于该专业稳定发展。
总之,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公共管理,因此培养公共管理人才,重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和社会都要重视这门学科的发展。(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竺乾威.公共管理研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领域[J].中国行政管理.2012(04)
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6
1公共管理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伦理学是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经济管理等公共管理类的专业课程,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望星空”的地位,其教学质量对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性”特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设好该门课程,首先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回答重点建设的原因,这是做好公共管理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公共管理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体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性”特点的需要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比较,具有其他管理所没有的公共性的特点和属性。什么是“公共性”,这不仅是事实判断,更是一个价值与伦理的判断。所谓的事实判断,就是根据事实标准,如效率、技术、资金和执行力等作出的判断。所谓的伦理判断,就是根据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世界观等作出的判断。与事实判断典型的客观性相比,伦理判断具有典型的主观性,缺乏客观的衡量标准。既然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是事实与价值判断相结合的产物,那么把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学科的课程设计中,除了体现事实判断的要求外,还必须体现公共管理价值属性的要求。
1.2保证公共管理合理性的需要
公共管理广义上的合法性,不仅在于与法律一致,即狭义上的合法性,而且也在于公共管理的合理性,即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并不仅限于‘与法律一致’,而且还涉及公众对执政党或政府的执政理念、意识形态导向、制度法规与政策,以及施政行为及其后果的认同和接受的程度。政府合法性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种合约,具有自然递减的特性。”[1]
这就是说,公共管理要实现管理的目的,不仅要依法管理,而且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接受。在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当今社会,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比前者更加重要。获得社会认同和接受的前提是:公共管理的方式、方法和理念等符合社会的期待,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致。公共管理伦理是社会期待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文本化最集中的的体现,缺乏公共管理伦理的课程,或对课程建设不够重视,有可能使公共管理人才即未来的公共管理主体不顾社会的期待,甚至一定程度上把公共管理异化为企业管理,降低公共管理的合理性,最终损害公共管理的合法性。
1.3避免公共管理合法性递减的需要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的合理性取决于社会对公共管理的期待。而社会期待是一定环境下,社会大众对公共管理的要求,是一定环境下主观判断的产物。环境发生了改变,社会对公共管理的期待随之提高,实际上是对公共管理主体伦理要求的提高。如果公共管理主体的理念、方式等还停留在以前的期待上,必然会出现公共管理合法性递减的状况,从而降低公共管理的合法性。所以,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改变与社会进步,客观上要求公共管理的主体紧密结合社会主流价值的需要,体现公共管理伦理的要求。公共管理伦理学是一定公共管理环境下主观对客观的产物,公共管理伦理价值、准则与规范等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可以避免公共管理合法性递减的状况。
1.4提高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的道德性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是在客观基础上主观判断的产物,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不同的公共性。具体到某一政策环境下的公共问题,是否是需要公共管理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不同的公共性选择意味着公共性的偏离,甚至是背离,违背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为最大限度避免公共管理公共性的背离,体现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客观上需要对公共管理的主体进行公共伦理的培养。在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加强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伦理的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的道德性。
2公共管理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2.1课程建设主体学科综合性不够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授课教师,尤其是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直接决定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鉴于公共管理伦理学是跨公共管理学和哲学(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关于公共管理的伦理学,而不是一般的伦理学。课程的交叉性无疑要求讲授教师学科背景的交叉性,要具备有关公共管理学和哲学(伦理学)的基本知识背景,这也是建设好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基本前提。但在目前的公共伦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存在课程建设主体学科背景综合性不够的问题,笔者为了弥补有关伦理学知识基础的不足,曾听过几个老师的公共管理伦理学的课程,都暴露出跨学科不够的问题。缺乏伦理学基础的教师,把该门课程几乎等同于公共管理学;相反,缺乏公共管理学科基础的教师,一定程度上把该门课程当成了伦理学。缺乏学科背景,即使实现了公共管理学与伦理学的结合,必然是浅层次或表面的结合,无法实现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满足不了课程的基本要求,更无法建设精品课程。
2.2科研与教学脱节
“现在的高校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而是学术水平的反映。”[2]没有一流的学术水平,也就没有一流的教学,也就无法建设好的精品课程。公共管理伦理学和其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相比,具有理论性强、抽象的特点,对相应的科研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精品课程建设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科研基础上,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
否则,缺乏科研基础,教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必然有限,会导致照本宣科的局面,无法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在这个意义上,相关的科研工作是搞好公共管理伦理学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遗憾的是,目前的公共管理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科研与教学脱节的现象,承担公共管理伦理学的教师很少从事与该课程相关的研究工作,难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2.3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不够
公共管理伦理学是公共管理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公共管理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分支学科,总体上属于哲学的范畴,内容具有抽象性与生涩性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特点与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课程内容应理论结合实际,体现实践性的要求。但在公共管理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的现象,其结果,不但使学生难以领会理论,而且也降低课程的实践价值,难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2.4教学与考试方法单一
根据课程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课程的教学应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要求。满足实践性的要求,在课程的教学与考试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有讲授,而且应有案例讨论;在考试中,不仅有知识识记的内容,而且应有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等。但据调查,绝大多数承担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与考试中,存在教学与考试方法单一的问题,即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和知识识记的考试方法。
3公共管理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在充分领会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必要性基础上,结合当前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建设中现存问题,以笔者为负责人的教学团队开展了如下探索。
3.1建设跨学科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建设的主体,决定课程建设的成败。根据当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承担课程建设任务后,采取措施,大力加强课程团队师资建设,安排公共管理学科背景的教师进修哲学或伦理学课程,哲学(伦理学)背景的教师进修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笔者为了弥补伦理学基础的不足,安排时间到人文学院跟班听课,通过与伦理学教授及研究生的交流,受益匪浅。通过以上措施,课程组老师反映,进修、听课等方式避免了公共管理学与伦理学脱离的现象,实现了公共管理学与伦理学的融合,使公共管理伦理学成为真正的公共管理伦理学,而不是公共管理学或伦理学。当然,由于公共管理伦理学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指望讲授教师通过进修等方式,以弥补基础知识的欠缺,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既影响课程的建设,又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在课程建设教师的选拔上,应首先把好入门关,把跨公共管理学与伦理学的学科基础作为选拔的基本条件,从根本上解决授课教师学科背景问题。
3.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是衡量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要实现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前提在于结合课程建设的科学研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课程组在加强师资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科研工作,通过申请相关科研课题,撰写研究论文,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满足科学性的要求。同时,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和吸收课程领域最新教学与科研成果,体现课程内容先进性。以科学性与先进性为例,笔者在讲授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时,申报了课程建设密切相关的省级科研课题和校级教改课题,在核心期刊发表了7篇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研究论文,同时,不断查询最新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体会融进教学内容之中,大大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理解,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明显增强。计划在后续的课程内容建设中,继续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继续增强课程内容科学性、先进性,体现并始终保持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内容先进性、科学性,实现校级课程内容建设的目标,为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3.3案例教学兼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作用在于,在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掌握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传授是手段,能力培养是目的。公共管理伦理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这就需要适合课程实践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满足实践性的要求,无数事实证明,案例讨论是课堂唯一的选择。比如说,笔者在讲授公共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的内容时,这几年社会广为关注的城管部门管理问题就是最好的例证。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城管部门是依据法律履行职责,那为什么受到社会广泛的非议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其原因,在于城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忽视了管理中的伦理,具体体现在无视弱势的基本尊严、粗暴执法与缺乏同情心与人性关怀等。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公共管理需要伦理。在结合案例时,务必辅之以讨论方式,否则就会导致教师先讲解案例、再分析案例,最后总结案例机械模式的境况,降低案例讨论分析的效果。
3.4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一份只重视知识识记的考试试卷,只会让学生考前死记硬背,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分数。所以,精品课程建设成效还有赖于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起适合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的考察方法。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的生命力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运用公共伦理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这也是开设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宗旨和目的所在。据此,公共管理伦理学考察的重点应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识记。笔者在公共管理伦理学的考试中,除适当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考核外,把案例分析能力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把上课讨论发言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作为课程总成绩的构成部分。以此作为指挥棒,促进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勤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实践的能力。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