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1

据资料统计,2007年陕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3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5.6%。陕西省县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数已达94.7万个,实现增加值986亿元,利润总数205亿元。上交税务79亿元,新增企业解决农村劳动力10万余人,支付劳动者报酬270多亿元,为全省农民人均提供工资性收入980多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占陕西经济总量的近半壁江山,为建设西部强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由于各种原因,非公有制经济在陕西的生存环境还不够完善,一些地方对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存在着些许偏见;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意识还困扰着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家。这些都不利于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解放思想,这个看似普通的词,却对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肯定成绩 重视差距

《西部大开发》:陕西省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李平安:陕西省的非公有制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要肯定所取得的成绩,但更要重视差距。

从非公有制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量比例看,陕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比,低于东部省份14个百分点。陕西的非公有制总体规模小、比重低、结构不合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全国知名商标和品牌的产品少,实力不强,竞争能力弱。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省的商标数量仅占全国商标的1%左右,同样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也仅占全国的1%左右,数量上比不上青岛一个市(16件),浙江81件,山东80件。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陕西省则为2645元,相差1327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落后,是陕西省就业压力大、群众收入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当前陕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明确政策 抓好落实

《西部大开发》:据了解,近年来陕西省为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曾多次制定政策条文。有了优惠的政策,为何非公有制经济还是发展的不尽如人意?

李平安: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已出台过四个文件,分别是1997年的《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2003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省政府制定了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7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涉及的问题基本上都作了回答,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落实,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当前一些优惠政策不能在基层上很好的落实,主要是有些政策对涉及的执行部门缺乏约束力,职责落实不到位。例如,我们从调查中得知,扶持企业的资金的文件早到了,但资金长时间却不到位,很难落实到企业,或者资金到了,却被挪用。

解决融资困难 理顺管理体制

《西部大开发》:融资困难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那么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来解决资金问题?

李平安:融资困难是企业的普遍反映,也是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当前市、县级担保公司数量少,而且注册资金少,不足以解决企业的贷款难题。在抵押贷款中,对固定资产估价折扣过大(20%),使可供贷款度很小,难以解决问题。近两年陕西为中小企业提供的专项资金,仅为广东的1/50,江苏的1/45,山东的1/40。我建议增加财政的扶持力度,放宽贷款条件,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西部大开发》:陕西省在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方面,还有哪些要完善?

李平安:管理体制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目前,陕西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所表现出的问题是“都在管,都不管”,职能交叉现象严重。所以,必须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部门,负责落实各项有关政策、解决困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我建议由中小企业促进局负责对民营企业统一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其他部门按照不同的分工,大力协调配合。

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解放思想

《西部大开发》:目前陕西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还需要从哪方面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李平安: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对非公有制经济“雁过拔毛”的现象比较严重,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的问题仍然很突出。这些都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特别是要把握舆论导向,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宣传,消除在社会各界特别是部分基层党政领导及干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

《西部大开发》:和东部沿海等非公有制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要加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还有哪些思想需要解放?

李平安:近几年来,陕西省从上至下、从领导到群众,都一直强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思想守旧,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小富即安的意识还相当普遍。根据我们的考察,浙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三个加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法律维护力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三个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

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来说,同样要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一些民营企业家不求大、不求强、只求稳的思想相当严重,缺乏大胆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反应迟钝,往往坐失良机。1999年乌克兰“中国商品批发市场”给陕西经营者提供了优惠的招商条件,但反映冷淡,100多个摊位始终不能落实。而东部的浙江宁波得知此消息后,争先恐后在很短时间申请者就超过1000余人。2001年中国西部发展促进会在北京举办“中国民营企业如何应对加入WTO研讨会”浙江有35家民营企业参加,内蒙古、新疆也有十几家,而陕西则没有一家,很令人心寒。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2

第一个误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

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识不全面的最多的就是把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就应该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正确认识的一道选择题中,认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经济的有38%。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去认识。

从理论上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由公有制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又决定了我国不能只有公有制经济,必须容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从实际上看,我国现在的工业主要是国有经济,农业主要是集体经济,但许多小商品生产和销售都是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销售,基本上都是非公有制经济,这就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否认非公有制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共同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个误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认为现阶段发展经济就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学生并不少,主要是他们只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没有看到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能否定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经济形式,都可以平等地竞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不能理解为在生产力不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基础。从经济制度性质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巩固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现阶段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能理解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个误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

认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他们只看到两种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对立,没有看到他们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一次课堂教学讨论中,笔者组织了一次辩论。围绕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统一的还是矛盾的开展辩论。在辩论中,学生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单一地把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认为发展经济就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片面的。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3

关键词:非公有制;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探析;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56-03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自身素质上有更大作为。这一重要讲话必将对促进非公有制持续健康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产生重大影响和指导意义。

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是企业,而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总量、比重在不断上升,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证照个体经营户达2873.7万户,比2004年增长31.4%;全国私营企业359.6万个,比2004年增长81.4%;私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比重已达72.5%。[1]从贡献率看,目前我国非公经济创造的生产总值已占全国GDP的60%左右, 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的70%以上[2]。显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必需从战略高度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相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强调以经济效率为中心的低投入、高产出,也强调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的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既强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强调“增长与发展”所依赖的技术创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发展实践的全面兼顾。从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看,总体上仍然以粗放型为特征,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产能比较集中,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偏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数量明显偏多。[3]这种发展状态在我国已经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的情况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受限。因此,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刻不容缓,这既是加快非公经济自身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的基本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出重要地位和作用。据报道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70%的生产总值、60%的国家税收和76%的出口创汇、90%以上新增就业的工作岗位;江苏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50.5%,成为“半壁江山”[4];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也快速发展,如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对GDP贡献率已达60.4%、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已达68.2%、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已占GDP比重53.1%[5]。显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不单纯是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的问题,不能就非公有制经济谈非公有制经济,而应当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统筹考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变。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基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已经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强、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但从整体而言,大多数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户生产经营粗放、平均规模偏小、传统产业聚集度高、可持续能力较弱,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在“观念、服务、管理”方面创新不足等等。因此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产经营“粗放型、资源型”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约束

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企业除少数影响力、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民营企业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平均规模小、竞争实力偏弱,传统产业聚积度偏高。比如截至2007年底,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每户注册资本金额为170.3万元,注册资本金额100万元以下的占总户数的75.8%,平均每户的从业人员仅有13.2人,创办时间不足十年占80%。[6]从私营企业的产业分布看,2008年未在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占75.1%;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占69.0%,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占76.6%、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占67.6%;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占53.9%、交通运输业占16.0%。[7]从私营企业出口产品的类型看,劳动密集型商品比重偏大,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类等。据初步统计,近些年纺织行业的利润率一般在3%-5%;2008年1-4月,纺织品出口利润率仅为0.04%,已处于微利经营和临界状态[8]。可见,大多数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属于粗放型、资源型、低技能型,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企业生命周期短,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追求的效益型、技能型、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可循环等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

2.“管理素质低、技术素质弱、人才缺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约束

一般而言,非公有制企业的各类规章制度基本是健全的,但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大量非公中小企业,决策层“老板”意识较强,管理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凭经验型管理”是其显著特征;二是大部分非公中小企业技术投入不足、技术素质不高,尤其人才短缺、“人本”意识不强,缺乏“唯才是用”的人力资本理念等,加上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难留住人才。据有关调查(见表1),私企员工在解释打算离开现企业的原因时,为了“学习新技术”而打算离开企业的员工数居第二位。这表明员工对提高自身素质存在着基本追求而原企业又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问题。 但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如何破除技术素质、管理素质、人才素质的约束,已不单纯是一个“素质提升”的问题,还应包涵着一个树立“生态型、循环型、清洁型”的生产经营新理念、构建科学管理新机制的问题。

3. “资金瓶颈、融资成本”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

据统计,占企业数量0.5%的大企业占有50%的贷款余额,占企业数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其贷款余额不足20%[9]。从目前看,我国各地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陆续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过程,且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资金瓶颈”。相对众多非公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而言,贷款困难、融资渠道窄仍然是一个制约发展的难题,而通过民间融资,成本极高,有的月息达到20%-30%。即使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担保费率也等同于银行同期利率,整个融资成本一般超过贷款总额的10%[10] “融资难”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规模、技术、竞争能力的提高,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带来经济行为短期化、造成对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影响;“融资难”还会对以粗放型为特征的企业追求“减量、减排”造成约束、对结构调整造成制约,也难促进产业相关联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4.“观念创新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约束

目前,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和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存在“歧私、避私、忽私”现象;有的地方干部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存在着“重大轻小,重外轻内”的观念,认为“抓大”才出效率、“引外”才出政绩,对非公经济尤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重视不够等。这些认识的偏差会在具体实践中造成贯彻措施不具体、企业间待遇不公平、政策执行不到位等,比如国家政策规定私营企业可以进入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但际操作过程中时常出现“玻璃门”问题,如天然气开采,规定企业注册资本要有40亿元[11];再如政府服务质量不高,一些地方税收优惠、创业优惠、资金借贷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地方在招投标、资质审定、土地批租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歧私现象;一些地方对非公有制经济用地缺乏规划,不利于形成创业园区、不利于降低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成本;一些地方各种检查、摊派、罚款的收费标准弹性大等等。显然,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认识到不到位、观念创新不足、服务意识不足,都会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影响和制约。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广大非公经济人士需要勇于面对,自觉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通过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创新观念、政策与服务并举,促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不断创新观念、求真务实。创新观念的“新”,不仅是某些地方政府和干部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非公有制经济“不歧视、不忽视、不惧多”,更重要的还在于用新的科学理念、新办法、新举措,促进非公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不论其“大小、内外”,不论其“规模、模式”,都要自觉履行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职责;观念转变和创新才能执行政策到位、贯彻措施具体,包括优惠政策运用和用足,依法保障非公经济合法权益,大力支持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发展,提高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法律咨询、融资咨询等服务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监测体系,建立政府统计与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全面、有效地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更好的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

2. 加快技术创新、结构优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从根本上说,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随着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节能意识、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倡导环保消费、节能消费、绿色消费将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必然会使投资与消费品市场竞争出现新特点和新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必须自觉的适应这种新特点新变化,强化“生态型、循环型、清洁型”的生产经营目标,推动发展方式向新兴节能产业、绿色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转变;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减排降耗、资源节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靠管理创新,形成科学规范的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吸纳人才、尊重人才、尊重劳动、促进上下和谐,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凝聚力,以加快推动产品结构、投资结构、员工素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各级地方政府而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为非公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提供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撑、融资支持,进一步打破一些行业和领域存在的“名义开放、实际受限”的“玻璃门”,还应当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

3. 拓展融资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从目前看,优化融资环境、拓展融资渠道,仍然是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数量扩张、质量提升、进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破解融资“瓶颈”, 首先需要政府抓好融资服务,构建起省、地、市(县)级政府的融资担保体系,扩大小额贷款总量和覆盖面,构建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补偿机制,形成银行与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间稳定的融资平台;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纠正不利于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偏向,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新创信贷品种,充分体现各种所有制企业市场平等、政策平等的原则; 三是各地方政府要积极探索和发展金融中介服务组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要积极吸引非公有资本入股,以增强资本借贷能力; 四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应采取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等途径拓展融资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4. 加强经济行为约束,承担应尽的环保责任和义务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需要非公有制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将生产经营管理目标从单纯的“经济目标”转向“综合目标”管理,高度的重视生态价值、诚信价值、人文价值给企业带来的持续经济效应和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是加强自身经济行为的约束,自觉把环境、资源、生态问题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自觉遵守资源、环境有偿利用和开发的相关法规政策,自觉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责任原则,承担起优化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业、园林建设、特色农产品、药用植物、生物医药、特色食品、生态小区建设、城市拉圾处理、工业园区排污治理等等;大力发展物流、信息、咨询、法律、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坚持环境优先、市场淘汰、政府引导的原则,加速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N].国家统计局网站

[2]张平:非公经济创造生产总值占GDP60%左右[N].中国新闻网, 2009-9-16.

[3]全哲洙: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实现更大作为[N].人民日报,2010-4-29.

[4][6][8][9][11]张 厚 义: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新情况、新问题[N].省略2009.1

[5]湖南统计局:一季度湖南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超六成2010-05;

[6]四川私营经济增长猛生产总值贡献七成cdtb.mofcom.省略2006.12.30商务部网站;

直辖十年重庆市经济发展比较研究cqtj.省略2007.12.20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4

关键词:县域 非公经济发展 瓶颈 对策

一、天等县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1.天等县非公经济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底,全县现有个体工商户5295户,从业人员现有9934人,注册资金19127万元。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工业加工和制造业仍然是主打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纳税人已成为税收收入主力军、顶梁柱,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完成税收收入10553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8.66%。全县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成为促进天等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中流砥柱,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实体力量。

2.天等县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1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非公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天等县把优化软环境作为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抓手,成立“天等县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出台天等县《关于大力促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的意见》,对创业者给予创业奖励、补贴,实行税费减免、电价优惠、贷款贴息补助、贷款担保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

2.2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天等县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在广东、上海、北京、南宁等大城市创业成功的典范,积极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力度,录制宣传系列片《走南闯北天等人》,在县内及天等人外出务工创业较多的城市播放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以此激起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全县群众创业热情高涨。

2.3结构不断优化,效益大幅攀升。非公经济结构已日趋合理,主要分布在七大行业:第一是矿业开采加工业;第二是工业加工、制造业;第三是农业加工业;第四是批发和零售业;第五是住宿和餐饮业;第六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第七是物流及运输业。

2.4综合效益日益突出,效益结构不断优化。近几年,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对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和县级财政收入,都在不断增长,并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非公企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还积极回报社会,热心资助社会各项公益事业。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繁荣城乡市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制约天等县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虽然成立了非公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但各成员单位相互沟通少,合作解决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氛围还没有形成;有些成员单位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非公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是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不大,普遍存在对非公有制企业惜贷现象。二是企业自身条件欠缺。有些非公有制企业可供抵(质)押的资产很少,缺乏进行融资的基本条件,加剧了融资的难度。

3.大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科学的决策,生产经营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的科技型、经营型人才。经营管理简单粗放,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4.软硬件建设不配套。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信息服务等支撑体系不健全,硬件建设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

5.服务体系仍很薄弱。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为中小型企业以及创业者的创业辅导、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三、加快天等县非公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非公经济做大做强

一要加大税收扶持力度,优化纳税环境,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二要针对个体私营企业制定相应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在县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县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三要建立结对帮扶制度,从资金、技术、信息、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非公企业全力支持,以此激发和保护全民创业的热情。

2.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创造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要继续坚持把本县非公经济企业同从外地引进的非公经济企业一样看待,把非公有制企业同国有、集体企业一样关心,一样重视,一样支持,一样帮助。坚持谁有条件就让谁上,谁有规模就支持谁,谁有市场就保护谁,谁有潜力就帮助谁,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二要积极帮助和扶持企业。继续深入走访企业,坚持选派干部到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力扶持和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型、资源节能型、环保型、产品加工型、服务型和外向型企业,注重培育锰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群体龙头,引导企业实现产业重组。三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用足中央、区、市的各项优惠政策,实行内、外资兼引制度,大力开展资源招商、亲情招商、园区招商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招商引资带动非公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中,着重引导非公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投资方向,在选项上多做宣传引导,避免重复上马,防止资源浪费。鼓励非公企业投资教育、旅游、信息咨询等新型行业,参与竞标,投资建设和经营交通、城市公用服务设施和其他基础服务设施产。

3.加强基地建设,精心培育非公经济发展的载体

一要在建设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增设服务门类,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档次,促进市场载体向集约化和规范化提升。比如,在做大做强指天椒种植的基础上,建立辣椒产品的物流贸易中心,增强市场话语权,扩大“中国指天椒之乡”品牌效应,建立贸易集散中心;在崇靖高速天等连接线一带,建立以指天椒为主打品牌的辣椒贸易集散中心,强化辣椒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买卖全国,辣满全球。二要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天等县工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指标均达到了A类园区的标准。当前,要充分发挥园区优势,促进和带动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从资金、用地、税收、用工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返乡创业工业园,吸引外出务工的天等能人“回归”创业。三要抓好小城镇市场建设。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抓好小城镇市场建设,做到规划到位,设施齐全,服务完备。

4.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扶持大企业、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一要切实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大商、引大资,在“扶大”上有新成效。同时,要切实“育小”,把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扶持好、支持好,充分发挥其拉动经济、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二要重点突出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立足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全力推动绿色发展。三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与大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协作配套关系。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资源共享的原则,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5.破解人才瓶颈,重视非公经济的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人才是关键。但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服务存在明显弱势,如人才数量、结构和需求情况不够清晰,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一要充分认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推进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在全社会营造以到非公经济就业为荣的环境氛围,尤其是使大中专毕业生自觉投身到非公企业就业、创业,从而使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尽快成为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二要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状况。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工作覆盖面广,情况复杂、变化快等特点,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准确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相关数据,为制定政策、做好服务奠定基础。三要将非企业人才培训纳入人才培训总体规划,将非公经济业主及专业技术人才纳入政府培训体系。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训方式,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对非公企业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华网,2010年3月19日.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5

主要做法:版权所有

一、强化服务观念,转变工作作风

总结过去工作上的经验教训,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份执照看服务,一次执法看形象,一名成员看队伍,工商部门面对的是广大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形象的好坏,作风的优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因此,提出了“深层纠建,改进作风,再塑形象,推动工作”的口号和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出台和执行扶持政策,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际问题

一是继续提供和执行外来企业特别服务卡及各项优惠政策。为外来企业在注册登记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它们做好商标广告战略,为它们排忧解难做好外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婆家”。二是想方设法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融资难的瓶颈。我们同信用联社共同出台《县个体私营企业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实施办法》,截止目前统计,共发放贷款证份,发放贷款万元,打破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融资难的瓶颈。三是加大对我县非公有制企业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利用我局信息网站的企业板块栏目向外推介我县明星个体私营企业,结合个私协会换届表彰诚信个体私营企业个体户户,通过各种形势和活动大力宣传我县的个体私营企业。四是认真落实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为下岗失业人员免收各项费用,推动下岗再就业工程。

三、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

近两年,我局调整了工作思路,将扶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年工作任务的重点,并作为各所年终责任制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每个工商所每年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必须干几件实事,扶持个体私营企业—户。去年,工商所在扶持几家私营企业方面,成绩显著,他们积极帮助企业设计产品包装,为产品联系超市找销路,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难题,为各所在业务工作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今年初春训会上,我局评其为创建“三型”工商所先进单位,给予了通报表彰并重金奖励。

四、强化内部监督,实行政务公开

在基层所和窗口单位实行政务公开,将所有“办事内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廉政守则”及“六项禁令”全部公布上墙,实行“阳光工程”。加强对案、费、证、照等关键环节的重点监督,强化内外制约机制。

××××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作为工商部门,如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心情非常迫切,对工商部门要求很高,寄予厚望,社会各界对工商部门服务、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监管服务对象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这对工商部门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落实国家工商总局新近出台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条,不折不扣地将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落到实处,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不动摇,不断推动工商工作的创新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第一,一如既往的支持好、落实好政务大厅工作,不断促进和完善并联审批制度,继续提供和执行外来企业特别服务卡及优惠政策,严格执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围绕企业改制、资产置换来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个私协会作用,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今年,我们拟成立几个行业协会(超市协会、汽车运输协会等),还将组织个体私营企业老板搞法规培训、座谈会、研讨会,引导参加中小企业博览会、洽谈会,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诚信建设带动个私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三自作用。

第三,从工商角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力度。我们将通过工商信息网络,偿试网上受理、网上办照、网上公示,加强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的诚信建设。逐步实现个体私营信用等级分类、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一方面通过网络形式,加大对个体私营的自我宣传、自我推销,另一方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源头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信息,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结合本县经济发展特点,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来把“品牌”农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工商部门商标管理职能,做好保护和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工作,大力宣传商标知识,增强企业和全社会商标意识,使其自觉主动地通过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等市场“身份证”来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使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今年,我们将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版权所有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范文6

“重庆模式”的产生背景

经济模式表示经济机制运行的一定式样。区域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一种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才具有它意义的经济模式,一旦越出区域,发展模式就会改变” (,1983)。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和区域环境。如珠三角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开放、包容、内外兼蓄,使得这一地区在更易于接纳外部生产要素:苏南地区在吴文化的熏陶下,苏南人精致、勤劳、忍耐、守秩序,集体意识强,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身处地理位置偏僻、资源贫乏的温州人,在“求生存,谋发展”的征途中,锻造了富于首创精神、开拓解放,豪迈大气,强调个性能力的温州文化,也使该地区的人们更重市场、懂经营; “晋江模式”的核心内涵在于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和海交文化优势,大胆探索,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和运行机制。这些地区在当地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遇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就迅速崛起。

与上述地区一样, “重庆模式”的产生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区域因素。一是现阶段,国家正大力倡导“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i二是重庆在直辖以后,非公有制经济获得飞速发展,至2005年已占据“半壁江山”;三是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等政策和重庆直辖体制为重庆民营经济的调整及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机遇。 “重庆模式”的出现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重庆模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2005年9月重庆市公布《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俗称“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下发后,全国各省市区都迅速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然而,像重庆市这样在“十一五”规划中制定多达26700字的发展民营经济专项规划,在全国却绝无仅有。从内容上看,该专项规划是重庆市对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全面落实,发展规划中所提措施不同于其它省份以指导性意见为主,而是更显具体、有力且有可操作性。从这个意义理解, “重庆模式”是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宏观环境下的产物。

重庆市非公经济在直辖后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6.2%,占GDP比重由直辖前1996年的24.9%上升到2005年的50.4%,占据了重庆经济的半壁江山(见图1),为“重庆模式”的产生准备了充分条件。与此同时,重庆市政府、企业界纷纷意识到重庆民营经济要持续壮大,实现2020年达到18000亿元占GDP比重66%的目标,必须彻底消除结构性矛盾,清除体制,而为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而实施的系列政策,客观上为“重庆模式”的出炉注入强劲动力。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处在三峡库区腹地,是西南工业重镇(全国6大老工业基地之一),西部惟一的直辖市,直辖体制、国企改制、三峡工程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重庆争取到了更多国家资源、优惠政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更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优化了软硬环境,为民营企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赢得了时间,降低了成本,从而造就了像力帆、隆鑫和宗申摩托车三巨头等大批优秀民营企业,由此奠定了民营经济“重庆模式”形成的坚实基础。

“重庆模式”的内涵

“重庆模式”的基本内容可以透过《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来反映。该发展规划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发展指导、产业空间布局、近中期重点投资项目方向与安排、培育重点非公有制企业、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素质、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等内容。它们构成了“重庆模式”的基本框架。

“重庆模式”与晋江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不同,后四者体现更多的是一种民间自发的力量,而前者看上去则像是一双“有形的手”在做“推拉运动”。这是由于它们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不同的缘故。对比另外四种模式,我们可以发现“重庆模式”的一些特色内容:

核心――政府“高调挺私”来加速民营经济发展,这也是该模式的精髓:

亮点――政府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新的领域,一是矿产产业,二是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三是垄断行业,包括电力、铁路,乃至造船及航运等:

基础――民营经济个体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都获得了极大提升,一批有优势的企业和产业在重庆已经形成;

实质――制度创新,即在适应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及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需要上实行的制度创新。

由此,我们可以将“重庆模式”概括为,它是政府强力推动的,通过实施产业发展指导与空间布局、放宽市场准入,来扩大民营经济经营的范围与领域;通过清除政策歧视、体制屏蔽等体制障碍,为民营经济营造平等竞争环境:通过培育重点民营企业,提升民营企业素质,塑造优良的市场主体。

当然,从发展模式的形成历史来看, “重庆模式”目前处于成长初期。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基本“构件”已经具备,但其内涵还有待丰富,还需要填充一些实质性内容,这有赖于重庆民营经济的创新性实践。

“重庆模式”对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民营经济“重庆模式”刚诞生不久,一些学者专家、官员,甚至我国民营经济的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工商联等纷纷指出,重庆“政府力挺”民企发展的做法,将成为全国典范,并可将“重庆模式向全国推广”。

“重庆模式向全国推广”的提法或做法其正确与否,在此不作评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重庆模式”对于与重庆同处于西部的其他地区来说,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这是因为重庆市与西部其他省区一样,都存在民营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总体素质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西部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导致的体制未得到彻底清除,西部大开发扶持政策落实不够,政府服务滞后,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总体不高等因素。由此可见,为解决西部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共同问题而出现的“重庆模式”,值得向西部地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