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1
引 言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加剧、多元化文化和价值冲突加深,导致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大学生不仅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高自我价值感的群体,还是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承受高压力的群体。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心智成熟的重要阶段,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社交与封闭等矛盾与冲突交织在一起,使以增强心理调试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人格完善为内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为大学生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被认识、受重视再到加强和完善的过程。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来自国外,如何使这些科学理论及方法适应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社会发展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和构架,但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道家在对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均涉及到了心理健康的内容。其中的积极因素经过长期熏染、潜移默化和传承,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等方面,造就出了特有品格和精神。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使其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同时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强不息,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一切弱点。只有坚忍不拔、强力而行的人,才是一个有志气的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品质,无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对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作用。
注重“中庸”,维护心理平衡,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儒家学说中强调的“中庸”,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不偏不倚,折衷平常,中和适度,不主张“过犹不及”。此外,《论语》中还描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及“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人格特征,认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也就是说,作为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的平衡。
从心理健康的状态来看,处于中庸状态的个体比处于两个极端的个体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中庸作为心理健康标准,表现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和适度的原则,即控制调节自己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心理体验,最终达到适中平衡。这种防止偏倚、适度中庸、保持心理平衡的原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有效的借鉴价值。适度的自信,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面对挫折,过于悲观沮丧会丧失意志,而毫无所谓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掌握好尺度才能成为前进的真正动力。因此,要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中”,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健康心理状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增强适应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心”。所谓知天命,就是能理解并实践仁、义、礼、智,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以礼义适应社会,适应自然。强调“君子不器”。孔子十分钦佩颜回,曾说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仅如此,儒家还认为耐挫是一种美德, 《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①,强调面对挫折、遭受冷遇也能坦然接受而不是耿耿于怀。《孟子》中的“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普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②,反映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表达了得志则造福于黎民苍生,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积极豁达的态度。不仅如此,还要能“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④,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要有善待挫折的坦然心态,提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匹夫不可夺志”、“自强不息”等人格品质。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失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良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儒家思想强调的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百折不挠、追求进取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对促进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社会的良好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乐观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生不要刻意去强求不现实的功利或物质需求,而要重视心理的满足。在获得这种心理满足的基础上实现“常乐”,由此可以看到国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多么辛劳,只要有希望,便能知足常乐乃至以苦为乐。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提出人类要“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⑤做人的德行要重视“自然之德”。老子强调“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⑥,倡导人不要勉强去做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要顺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旷达,即不故意做作,目的就在于不扼杀事物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庄子主张不刻意追求个人生活中现实的东西,而应顺其自然,强调“天然”;超越一切功名利禄,做到“无功”;忘记一切荣辱毁誉等虚名,做到“无名”。“无为”而最终“无不为”,从而实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境界。
尽管乐观知足的心态可能会影响人的上进与追求;但从健康心理的角度看,“知足常乐”与“顺其自然”却是大学生自我保护、自我保健的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反映。
修身养性,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儒家学说中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思想。孔子积极主张修身养性,提出“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进而达到“德润身,心广体胖”⑦。就是说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怍,进而感到舒泰宽阔。孔子还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进一步阐述了修身养性与心理平衡的关系。
传统中医文化也积极提倡修身养性,提出“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⑧张仲景提出了“人体平衡,惟须好将养……”“悦爽志,以资血气”,⑨形成了我国医学上较全面的养生学。其主要内容是恬淡虚无,颐养精神,即精神上的乐观,生活上的知足,而最重要的是要能“于危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危非利,亦若存若亡。”而且要“习以成性”,去除危利,不妄喜怒,不近声色,不贪浓味,不神虑精散,这就是治未病之病。
可见,倡导修身养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结 论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容易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被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左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情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要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广泛及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注释
①《论语・述而》
②《孟子・尽心上》
③《孟子・告子下》
④《论语・卫灵公》
⑤《老子・二十五章》
⑥《老子・二章》
⑦《大学》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闲暇教育 大学生 成长
一.闲暇及闲暇教育概念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对于学生而言,闲暇指的是除去学生吃饭、睡觉、学校有计划规定的学习和必须的生活事务之外的时间。闲暇教育即是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获得某种变化如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而受到的教育。对于学生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益和社会实践、健身运动、参观游览及人际交往。闲暇是人们在生活中所享有的自由时间及其在该时间里自主、自由的生活状态。从行为上来看,闲暇应该是个体能完全自主的行为活动。从状态方面看,闲暇则是人们自由的心理及其生理活动状态。闲暇习惯是指个体的经常性的闲暇而使之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闲暇习惯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一个人发展,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而“业余时间”则体现了个人的闲暇习惯。闲暇教育(1eisure―time Education)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1]“根据闲暇的意义,又可把闲暇分为型、空耗型、娱乐型、发展型、奉献型”。[2]对于学生的闲暇,主要是培养其发展型闲暇,这样与教育的目的就密切结合在一起。
二.闲暇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闲暇教育时间非常多。然而,对于大学生无所事事、沉迷网络等现状,闲暇时间的利用以及闲暇教育对他们成长的意义却并未受到积极的重视。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让大学生知晓闲暇教育对他们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非常必要和紧迫。
1.闲暇教育是着眼于自我开发的终身教育。
闲暇时间对人成长非常重要,在其《在不健全的中国,如何不堕落》一文中劝导大学生进入社会中不堕落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有问题研究的意识、二是要有业余的,非职业的兴趣,三是对自己所坚持的东西要有信心。他提出:“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会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3]
2.闲暇教育决定了学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的培育
教育要培植学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教育培植人的生命力和生活力的任务被淡化甚至被漠视了。人是活的人,活人的特征在于其生命力、生活力。教育是活的教育,活的教育要培植学生的生命力和生活力。教育要培植人的生命力,使人的生命更加充实、更加完善。生命是完整的,生命,是身生命与心生命的协调发展。生活力,就是生命具有生生不息,不断向上的能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4]大学生都是在学校里学习的人,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后来在学业成就、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差距确实是个体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决定的。在大学里,有的学生用业余时间来打牌,就学会了赌博和好逸恶劳,有的学生用I余时间来充实自己的专业,他就学会了认真等。因此,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过什么样的生活,很大部分指的是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在闲暇时间里,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养成什么样的素养,最终决定了成为什么样的人。
3.闲暇教育对健康和谐人格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的人格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格不健全时,他的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不仅影响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他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可以做出最适合人生的选择。由于缺乏闲暇教育,不少青少年闲暇观念错误,闲暇知识和技能匮乏,在闲暇时间内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严重者的行为导致了自身毁灭性的后果,这就是不健全人格导致的严重结果。所谓和谐的人格或者说健康的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和谐人格的培育就是要打开并释放人的潜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最大释放。和谐人格包括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和谐人格的培育更多时候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个体的闲暇时间和闲暇教育上。闲暇不仅是对人的生生命的培育,它也彰显在人的心生命的培育中。因此,所谓心生命,很大意义上等同于健康和谐的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需求层次出发,认为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而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佛洛伊德提出人格包含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控制本我欲望,最大程度达到超我状态。不管是人本主义理论,还是精神分析理论,其最根本的目的均在于追求个体健康和谐的人格。健康和谐人格的培育更多来自于后天的培育和努力。青少年均在正规的教育系统里接受教育,在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机构学习,然而,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学生间的区别就非常明显,有的人格较为完善,有的却存在巨大的缺陷甚至是扭曲的人格,最后导致了悲剧事件的发生。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格的健康与否主要与个体闲暇时间的利用相关。也就是个体收到的闲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闲暇教育对个体健康和谐的人陪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现状
随着人类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加,相对高中阶段来说,大学生闲暇时间非常多,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大学生上课睡觉和玩手机甚至网络成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睡觉这一方面,为什么会这么晚睡觉?究其原因,主要是无所事事,既没有职业兴趣,也没有非职业兴趣从而引起网络成瘾,看电子小说,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人生目标不明确而无法合理的安排和利用闲暇时间。久而久之养成了闲暇习惯,这种习惯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时间。当学生自制力不强,他们就会把学习当成副业甚至根本就不学,导致学生把学习时间当成了闲暇时间,在学习和闲暇时间里均做消极的事情。因此,老舍在他的《幽默大全》里早就对北京大学学生上课睡觉的情况作了一个详细的表述:他们上课睡觉,什么也不学习,就想得到毕业证书,对养活自己的技能毫不在乎。然而现在的情况更加复杂,学生除了睡觉,更多的时间都在玩手机、电脑。上课的时间如此,闲暇时间可想而知。由于闲暇时间的不正确利用,导致了高校里出现了严重的人格扭曲产生的悲剧:从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到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杀害室友的事件可以看出,健全人格培育的背后与个人闲暇时间的利用具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因此,大学生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是一个亟待高校解决的问题。
四.利用闲暇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途径
1.健康向上的闲暇教育理念:个体必须关注自身的发展以及全面发展。闲暇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闲暇生活中“自我”的过程,因此,健康向上的闲暇教育理念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意识是先导,它指引个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对于闲暇教育,我们不是倡导放弃和摆脱学习,而是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人生的设计和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在校生必须高度重视计划时间的学习,同时正确认识闲暇时间对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意义。
2.具有强烈的意志力
闲暇教育为人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满足了人的个性发展需求,闲暇生活是自由的,因此,很多大学生认为只要好好上课,其他时间可以玩电脑、可以睡觉是自己的事情。然而,面对未来的生活的质量,人生的宽度,作为闲暇生活主体的人,必须对自己负责,自己的未来负责,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在闲暇生活中,大学生需要具有强烈的意志力抵抗诱惑,负责任地思考和设计自己的闲暇生活。闲暇不是绝对自由,为所欲为,必须将自己的需要、价值观和各种能力与闲暇和闲暇活动联系起来,大学生处于青春时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可能只看到了闲暇的自由一面而忽略了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学生虚耗光阴后无所进步。因此要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获得主动的、充分的和积极的发展,必须具有强烈抵抗诱惑的意志力,坚决把闲暇教育与个体积极健康成长结合起来。
3.重视闲暇时间的行为
行为是意识和意志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的闲暇教育内容应是多元化的,避免在物欲澎涨的时代教育失掉了人的维度而变得日益功利化,从而造成丧失人生意义的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单面人”。在闲暇时间里,个体表现出的行为决定了闲暇教育的质量。在大学闲暇的会见里,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这可以使人生活内容充实、知识丰富、视野宽阔,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人的身心的和谐,成为不断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徐培成.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12.
[2]罗明东.论闲暇、闲暇素质与闲暇教育[J].W术探索 2002.12
[3].自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0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06-02
艺术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至于整个青年学生成长过程又是重中之重,并始终扮演着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的角色,是一种能推动大学生积极进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发展与加剧,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最直接的就是外在压力如学业与就业,当这些转化为内心的压力时,各种心理问题就会不断暴露,如较突出的焦虑、郁闷、忧郁等情绪反应,消极、逆反、失眠等表现症状,如果在此之前或此时能充分发挥出艺术学习与教育的心理治疗作用,那么这种不良表现或许将远离学生。艺术可以陶冶性情、缓解压力、提升修养,当大学生参加艺术教育的活动时,其自身的紧张心态将得到调整,日常生活中压力与困惑,也可得到释放,从而逐渐平复心态,充实心灵,以一种更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面对诸多的社会、生活的挑战。艺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大致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陶冶情操
情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映,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美好的情感,不仅能带给人们积极的生活心态,更可以使人们有稳定、协调的生活情绪。而艺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别的根本在于其能够培养人的善良、爱和亲情等情感元素。在当今物质条件相对丰盈,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需求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而适时适当的艺术素质教育在此种情况下就起到极大的弥补和丰富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调节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情感,更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如当你聆听或演奏不同情感色彩的音乐时,内心会随之产生一系列相应的情感反应;当你进行绘画创作时,作品本身就折射着你自身的某种内心争斗,而表现于绘画中,流露出一种潜意识的情感。如此种种,艺术欣赏与创作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宣泄感情,更可以使一定时期或状态下的心情得以寄托或完全放松,于人于己不无裨益。这是任何其他形式无法取代的。
2.完美性格
人的个性和人格不是先天附带的,而是后天环境塑造的。在贫困、责备、苛刻、压抑、愚昧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很容易形成内向孤僻、抑郁、自卑、急躁、固执等性格,此种现象表现在个人欲望强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感情脆弱等。研究资料表明,性格偏执、情感偏激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健康的个性、良好的人格不论是与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还是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都能很容易为环境和大众所接受,试问有谁不愿与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乐观向上的独立性、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现实的生活态度的人打交道呢?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人们的防御心理较少,极易将人生过往的各个时期的压迫情感,或忧郁记忆,或不良情愫等内容释放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构建,以展现对生活、对未来的期望与憧憬。所以说艺术素质教育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素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塑造完美个性。因此在校开设艺术课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感化、培养大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更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美的享受,促进脑机能的平衡健康发展。
3.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使他们感悟生存压力,具备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明白做人,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作为美育核心的艺术教育,理所当然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必不可少的组成,而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艺术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集体观念、团队合作与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等都较弱,他们在面对异常现象时所表现出的恐怖、焦虑、强迫等症状较为严重。这一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引进艺术素质教育治疗方法。
许多在家庭生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学生,在素质艺术教育活动中,他们反而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艺术追求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并进行分工,在他们成功时会相拥以泣,失败时彼此勉励,通过平时的一些工作和观察,发现积极参加各种艺术类教育活动的同学性格更加开朗,更善于与人交流,几乎在这类人群中未发现有心理疾病。艺术素质教育对情绪情感、心理困惑与失落等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调节性,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多数不健康的心理均可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到改善。同时艺术教育也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心理医疗的实践也证明,艺术活动对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精神分裂等都有很好的疗效。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美感及创造力,而且会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健康的心态。艺术教育辅助总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其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施的途径
当代高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但活动目的单一,就心理谈心理,为活动而搞活动,导致大部分学生害怕参与这类活动,并使他们感到厌烦。而艺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其自愿和引导,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地接受教育,所以通过艺术活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内部艺术团体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各类高校组建的合唱队、舞蹈队、礼仪队、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等学生社团在吸纳诸多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而组建成立后,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极大地调节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活状况。近年来,高校艺术社团发展呈现出综合型与生态型相结合的新视野与新趋势,不仅包含了多种艺术种类如舞蹈、合唱、乐器等部分,还在多种艺术种类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关系,形成一个动态整体,参与其中的学生不再局限于接触一种艺术形式,更可以扩大感知与体验,培养更加开放的思维与通达的心胸,这样的群体不仅可以给予参与者更多的心理归宿感和安全感,其中同伴教育也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深入思考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深入挖掘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学生潜能,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静.浅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善交往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或交往技巧的问题,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总之,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2.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很大;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这种经济悬殊容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识不健全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对自我的矛盾体验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当进入大学后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医学院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
1.心理健康课程是医学教育课程没计中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其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学制长,理论、见习、实习的层层过关,而且终身学习的强度更大,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如果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牛的心理发展和处理学生所产牛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止常的教学秩序,也难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生命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过多关注了行为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尤其对于医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只有让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也在承受着不断袭来的新疾病的挑战和面临着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设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压力之下不断激活和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对于生命的深层领悟和全新阐释,才能让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疾病、面对病人。
三、关于医学院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1.建立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课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只有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的主干课程中,才能从思想深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让心理咨询室也充分体现它的价值,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应该多提供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给予学生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指导和健康引导。教师需要主动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3.加强合作机制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学生一踏入大学,彻底摆脱了受父母管制的压力,缺少与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长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规律,只看重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形成一个融洽的群体,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会力量的援助和支持,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5
摘 要 高等职业学院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能的人才基地,健康体魄是高职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通过探讨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使高职大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鉴于不同学者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各异,研究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不同,提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本文引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定义,即“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①。”
(二)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不同流派的学者认识也不同。但是作为高职大学生来讲,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发育正常
衡量高职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看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心理健康的人不会经常出现情绪的大起大落,阴晴不定,喜怒无常。
3.心理和反应适度
首先,心理活动、行为与年龄相符合,儿童应该是天真的,少年难免会冲动,青年热情澎湃,而中年应该是从容的。其次,心理和行为反应与刺激应该相吻合,“当喜就喜,该悲就悲”。再次,知、情、行协调一致,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人格健全、自我悦纳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健全就是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能够做到自我接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
二、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高职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多与遗传相关。以轻微脑功能失调(MBD)为例,国内资料报道MBD儿童家庭成员有MBD病史的占13.6%,其中交辈式同辈有类似的病史者各占50%;在国外,坎特维尔(1972)应用MBD诊断标准衡量发现患者家属在幼年时具有多动症表现的比例较高,总体而言,男性家属占12%,女性为6.3%。这些研究证明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家族性倾向,也说明了遗传因素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另外,像甲状腺功能不足会引起智力迟钝、记忆衰退等功能障碍。
(二)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人生活在家庭中这一时期的生理卫生是奠定他人生中心理健康的基础。家庭的完整性,成员之间的相处,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氛围以及居住条件等都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研究证实,在家庭比较和谐的学生中,正常学生所占比重大于存在心里健康问题的学生所占比重。
2.学校因素
现今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忽视对学生必要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良好行为训练,导致一些高职大学生缺乏理智。许多学生为了决胜激烈的高考竞争,一心死读书。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使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异常脆弱,不堪一击。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养尊处优、唯我独尊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他们深感失落,焦虑不安。有的学生消极逃避或者自暴自弃,更有的学生悲观失望、出走,甚至自杀。
3.社会因素
如今改革开放大潮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变化。面对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比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职业选择的矛盾,自强意识与攀附欲望的矛盾等,高职大学生缺乏社会磨炼,心理承受力差,他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极易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
三、体育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的记忆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还能够区分必然和偶然现象。注意的目的性、稳定性大大改善,注意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显著提高,进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二)有助于协调和控制情绪,消除心理疾患
体育运动使参加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有氧运动能使脑垂体分泌一种强大的吗啡类激素――内吗啡,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许多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人能够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信心,都与内吗啡效应相关。
(三)有助于自我良好感更加清晰
自我良好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研究表明,心理自我良好感与体育运动成正相关。一般而言,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多的身体概念和身体自尊,而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成正相关。
(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尤其是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使人们相互交流,结识很多朋友,和睦相处、友爱互助。
四、总结
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当代高职大学生面对学业、事业和社会等诸多问题时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很好的改善这一问题,高职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形成良好的体格。
注释:
①姚鑫,杨柳.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时代 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当中,网络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使用,网络技术具有时效性强、容量大、受众广等诸多特点,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领域,甚至学生的生活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致使人们发生了诸多方面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则给高校中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转换新的模式。
一、网络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特点
(一)自主化心理
主动化心理实质上指代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用的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大学生是其中的核心,所有的教育都只有一种方法改变教学活动,那就是将被动接受教育的人转变成主动,以此,大学生要树立起主体的意识,同时积极的参与其中,这样的教育才可以达到最终的目标,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自身的自主意识会不断的增强,网络中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内容,学生可以对其进行自由的选择,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教育后的整体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利用网络的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及时的了解,防止他们内心形成心理方面的障碍。
(二)多元化心理
多元化的心理主要指代的是新健康教育中的内容,网络化的时代主要有即时性、全面性和开放性三点信息特点,大学生在网络化的时代环境下,他们的价值体系以及人之方法都会遭受到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网络世界还具有虚拟性,因此,诸多大学生会在网络上将日常生活中戴起来的面具摘下,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袒露出来,对网络倾诉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闷和抑郁,多种病态化的心理和扭曲化的心理都可以展现出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开展出更多的教育内容,让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高要求得到满足,除此之外,教育内容中国要涉及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方法的提高等多种内容。
(三)交互化心理
交互化心理实质上指代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网络上的交流沟通方式都是具有主动性的,原本被动的强迫式传统教育在网络中完全被颠覆,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根据心灵上的感触接受网络带来的引导。当代的大学生都以创新求异和个性突出最为追求的目标,网络则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种平台,传统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没有生动性,也没有针对性,枯燥乏味的教育效果导致学生对此降低了重视度,以此,相关的教育模式将网络技术引入到教学手段当中,将网络中的被动变成主动,大学生可以更加轻松的接受相关教育。
二、网络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出现的新模式
(一)立体化的教育模式
在网络化的时代里,大学的围墙和地球村之间在力量方面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二者之间的对比结果就是,地球村比大学的围墙更加的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在它的周边建立起立体化的网络保护墙,然后让网络完全发挥出作用,这个教育模式主要有直接和间接、校外和校内、集体和个体等。
(二)预防形式教育模式
这种方法可以面向所有的大学生,这种的监狱方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罪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开展具有正对性的相关干预对策,网络很容易让大学生沉迷其中,除此之外还会养成诸多坏习惯,大学生需要最完善的干预模式来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教育主导和主体之间互动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和传统教育的模式是相同的,由于有网络作为主流背景,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的处于平等状态,没有老师的权威感,而学生也可以当“老师”的机会,这样的变化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方法,主导和主体之间存在一种平等的互动形式,这样的模式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中,十分重要的基础部分和保障部分,这样的模式对老是有着很高的要求,授课老师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范围和更多的知识,老师于学生之间需要建立起彼此沟通、彼此信任的心态。
(四)三角形势教育模式
网络出现之后,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不仅给家庭和学校带去了巨大的挑战,给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中的诸多内容对大学生都有着知名的吸引力,同时,网络时代中的大学生缺少社会对他们的支持,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遭受到了直接性的影响,这种教育模式将三者互相之间联系在了一起,全面的提高了大学生在心理上的教育。
三、结束语
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王万和品德教育之间有着相似点,它们的教学最终目标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优秀、合格的全方面发展人才,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将品德教育与其相互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作为大学心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两种教育之间形成相互弥补的状态,在品德教育中加入网络方面的道德修养教育,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添加上一层基础层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国平,孙祥,顾莹.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