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管理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管理相关知识范文1
关键词:企业利益相关者 财务治理机制 财务决策机制 财务激励机制 财务约束机制 财务披露机制
一、引言
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人、财、物的合理调配,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财务作为的中枢神经,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财务在此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有效的公司财务治理机制是企业健康持续运行的基础,是企业开展各项其他工作的重要前提。一直以来,公司的财务治理机制受传统财务理论影响,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开展各项经营、生产和管理活动,忽视了其他利益群体应在公司治理与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享有的权利,将公司的发展置身于社会关系之外,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不仅损害了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而且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好的声誉,甚至抑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日渐深入人心,更多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开展,EVA和平衡计分卡等涉及企业诸多利益相关者的战略工具被企业越来越广泛的接受,打破单一利益主体的传统财务治理机制,构建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新的全方位财务治理机制,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要求。这些研究虽然涉及到通过从社会责任角度或基于共同治理的理念角度来完善公司的财务治理机制,但是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内容不够完善;共同治理机制理念下的财务治理机制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这种现状下的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独立于市场结构之外,忽略财务活动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无视财务活动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利于公司财务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的施展。企业的生命力绝不是来自股东而是来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因此,基于共同治理机制的理念应该继续得到理论的支持,对于公司的管理和财务的治理都应该引入利益相关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嵌入到财务治理机制当中,尝试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机制,以实现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影响
( 一 )利益相关者界定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萌芽始于多德(Dodd,1932),但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是在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的,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clarkson,1998)。”弗里曼(1984)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的任何个人和群体,正式将社区、政府部门纳入到利益相关者的范畴之内。克拉克森(199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的活动中投入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以及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承担了一定风险的群体”。杨瑞龙、周业安(2000)认为“凡是能够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只有当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产时才转化为真实的利益相关者”。贾生华、陈宏辉(2002)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企业实现目标过程的影响。”本文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应当包括所有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完成产生影响或受企业发展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如员工、顾客、供应商、股东、竞争者、媒体、社区以及能够帮助或损害企业的其他群体。凡是为企业提供了重要资源的个人或团体都应该具备对企业行为施加影响或控制的权利。这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 二 )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界定 公司治理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财务治理理论探讨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到目前为止,财务理论界对财务治理机制内涵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冯巧根教授(2001)认为,财务治理机制就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财务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公司的决策效率;衣龙新(2002)认为,财务治理机制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公司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杨淑娥教授(2002)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综合上述观点,财务治理机制的涵义可概括为:公司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对公司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财务决策机制和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从而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 三 )财务治理机制的内容界定 对于财务治理机制的内容,大部分学者比较认同将财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为财务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如衣龙新(2004)在其博士论文中比较系统的梳理了财务治理的相关内容,并指出财务治理机制包含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财务约束机制三大部分。张兆国、刘晓霞、张庆(2009)认为,公司财务的相机治理机制具体内容包括共同的财务收益分享机制、共同的财务决策机制、共同的财务监督机制。在我们看来,比较认同衣龙新的观点:财务治理机制的内容包括财务决策机制、财务约束机制和财务治理机制。此外,笔者认为,财务的信息披露同样是企业财务的主要内容。因为财务信息的披露与公司治理息息相关,它以最有效的形式将受托方的管理业绩呈现给利益相关者,让企业的利益相关以最直观、快捷的方式知悉公司的运作效率,最大限度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诸多障碍,有效的保护企业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本文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财务治理的披露纳入到财务治理机制的体系中,成为财务治理机制的第四个维度—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使其得到应有的关注,构建更加完善、系统的四模块财务治理机制。
( 四 )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共同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讨论的主要是企业和谁的利益相关,以及在管理利益相关者时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该理论认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社区等。传统的财务治理机制更多的是考虑股东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不可避免的导致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际上,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的综合体,股东投入了股权资本、客户和供应商投入了市场资本、政府投入的公共环境资本、职工投入的人力资本等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参与公司所有权的分配,而不仅仅是股东。面对诸多利益相关者,企业应该规划好相关各方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对公司财务的治理构建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确保各项资本有效配置,互惠共生,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公司财务治理机制构建
( 一 )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决策机制 目前的公司财务决策机制大都是以股东会或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为主的公司财务决策机制,这种财务决策机制比较单一,过多的考虑了股东的利益,而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边缘化,不利于企业兼顾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决策机制应以资本提供者作为划分依据,将股东、债权人等物质资本提供者、包含经营者在内的员工等人力资本提供者及供应商、顾客等社会资本的提供者纳入企业决策的主体中,分别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角度进行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变革,来保证利益相关者同享财务决策权:在股东大会中建立相互制衡的议事机制,采取累计投票制度、表决权行使制度和股东诉讼制度等制度安排,防止大股东利用控股权的绝对地位来侵犯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董事会为保障,创新独立董事制度,在董事会中设立物质资本董事制度、人力资本董事制度及社会资本董事制度。
( 二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激励机制 财务激励机制是财务治理的软协调,是企业所有者为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形成的一种妥协的财务约束契约。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激励机制是在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充实这种妥协的财务约束契约。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激励机制不仅是对公司管理层及员工的激励,还包括对市场资本、社会环境资本、人力资本等诸多资金提供者的激励,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社会和政府。它们构建出企业必须存在的社会结构,为企业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资源,对其进行相应的激励,能够改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员工的激励最好采用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因此,对于员工的激励,除了要对其工作成果给予一定的薪酬奖励外,个人价值的认同及职务的提升同样会激励员工为公司的发展倾尽全力。可从财务方面采取的方式:对于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来将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和公司所有者的长远利益联系在一起,鼓励他们更多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不是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财务指标上,从而使之为公司和股东价值最大化而长期努力;对于一般雇员,更多的考虑将薪酬的提升与其绩效挂钩,此外,人文关怀也必不可少。员工离职率、员工的培训支出及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等指标可以反映这些激励机制的效果。对消费者的激励实际上就是一种建立互惠互信的过程,企业应该改善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在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赢得顾客的信任和良好的口碑,这样,顾客才会给予企业回报及认同。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企业可以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可从财务方面采用如下方式:加强产品的质量把关,降低次品率;做好用户市场反馈工作,及时收集用户信息,从中获取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可以重点考核顾客满意度、产品市场占有率、顾客返购率、服务成本等非财务指标。在供应商方面,可以通过较好的遵守供应商的信用政策,树立较好的商业信誉,对供应商进行信誉激励。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诚信,唯有诚信才能与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以促使其继续保持良好的交易信誉、广阔的让利空间和过硬的产品、服务质量。可从财务方面采取如下措施:充分利用供应商提供的信用政策,降低机会成本,在维护企业信用的基础上,在最长的信用期期末还款;加强采购人员的谈判能力,统一采购,获取尽可能多的销售折扣的同时大额的采购量也会使供应商考虑长远利益与公司维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对于社区应注重人性化激励。一个企业总是存在于社区当中,与这个社区中的不同社会主体交往,不能置身其外。企业在这个社区中,一方面享有使用社区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其他资源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履行对社区做出相应的贡献的义务,如发展社区的公共事业、为下岗职工提供培训、关心弱势群体、大力支持和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这些义务的履行情况就很好的衡量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该角度的业绩评价指标有资助人数、就业贡献率、捐赠收入比率等。对政府激励应注重对政府各部门具体工作的积极配合。对政府的激励源于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而政府能否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是单个企业激励的结果,而是众多企业共同健康发展的结果。因此,对政府的激励实质上就是企业在寻求良好投资发展环境与其他方面制约因素之间权衡博弈的过程。具体方式可采用:搞好与政府各部门的关系、正确解读国家政策、协同行业各企业认真遵守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等。
( 三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约束机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约束机制在约束损害与公司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供应商、购买者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约束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衡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约束机制,既包括传统的财务指标,也包括一些非财务指标。传统的财务指标主要有公司债权人比较关注的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股东等资金提供者关注的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销售利润率、权益净利率等等,股东和债权人等资金提供者都比较关注的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等。非财务指标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界定公司某项财务行为是否损害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及其损害程度。如作为公司上帝的消费者对公司推出的产品的满意程度;作为公司运作主要动力的职工对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满意度;作为公司生存之本的周边社区中其他共生体对公司某些财务行为对促进该社区成员的就业、对社区内弱势群体的帮扶、对社区自然环境的保护的满意程度等。约束和监督不可分,所有这些财务约束指标与非财务约束指标都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监督并保障其运行。公司要想在财务治理中充分践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约束机制,就必须从公司自身、公司的资金提供者及市场三个角度来保障。首先,公司要充分发挥审计作为一种鉴证活动的监督作用,包括企业的内部审计和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外部审计。公司在做好自身的同时坦率的接受来自外部审计的监督与鉴证,提升自身素质,保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约束机制的正常运作。其次,要搭建一定的平台来为公司资金提供者包括债权人及股东更加清晰、透明的了解公司的财务治理状况,提升他们的监督力度。最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思路,不要忽视市场在公司财务监督中的作用,在公司的财务监督中引入职业经理人,充实公司的财务治理的决策与执行机构,降低公司的交易成本,提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运作效率。
( 四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披露机制 众所周知,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信息不对称成为目前企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治理的目的最终是要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诉求,而这些利益相关者只有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时才能获得这种满足。杨淑娥,金帆(2002)就曾明确的指出编制、呈报或审阅符合一定规范的财务报告来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寻求。公司的资金提供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为了确保资本的盈利性或安全性会着重关注公司财务信息的生成程序和质量,通过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来分析评价公司的长短期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而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政府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力,同样非常关注公司的财务信息,通过公司财务信息反映出来的市场动向来进行诸多国家政策的制定。因此,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披露机制对于公司的财务治理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理应成为财务治理的四大维度之一。
四、结论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经济环境大背景下,一个企业如果还是坚持“股权至上”,不肯接受社会发展交付的新任务,就不可能实现长远发展。社会是许多利益相关者大融合,企业置身其中不可避免的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联系在一起。企业目标一定程度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真正的优质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总是具备战略的长远眼光,总是会兼顾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利益各方的合作共赢。本文试图通过将企业利益相关者理念嵌入到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过程中,分别从财务决策、财务激励及财务约束的角度找寻各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维护自身利益的最佳的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同时指出,财务披露机制作为财务信息呈报的重要环节,也应该是企业财务治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维度之一。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机制,目的是为公司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理念和模式,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兆国、刘晓霞、张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
[2]李心合:《嵌入企业社会责任与扩展公司财务理论》,《会计研究2009年第1期。
[3]温素彬:《企业三重绩效的层次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角》,《会计研究》2010年第12期。
[4]高汉祥:《企业社会责任对公司财务的影响机制——一个分析框架》,《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版。
[6]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8]江若尘:《大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冯巧根:《公司治理结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l年版。
[10]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会计研究》2003年第lO期。
[11]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会计研究》1997年第5期。
[12]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2002年第12期。
[13]林钟高、童铁牛:《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衣龙新:《财务治理理论初探》,《财会通讯》2002年第10期。
采购管理相关知识范文2
A公司是国内第一批在纽约和香港上市的电信公司,其网络人口覆盖率为99.24%,城区为99.71%,国道覆盖率为99.80%,城区主要道路覆盖率超过99.71%,高速公路实现100%无缝覆盖。公司一直以力促改革、优化管理,不断优化企业机制流程,积极推进企业从单一的通信服务向全面的信息服务,从移动通信运营商转向移动信息服务商。以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为目标,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客户价值,促进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
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A公司面临着增长压力、经营效率提升等重大挑战,打造低成本高效的供应链运营模式迫在眉睫。与此同时,电信运营产业竞争环境也日趋激烈,传统电信产业的生态系统发生着深刻变化,以移动互联网、ICT融合、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领域与新环境,对于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一体化协作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供应链管理的边界不断扩展,对管理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供应链管理来进行产业整合、打造产业链协同价值创造能力将变得更为关键。
A公司在实际工作中还主要是以价格为导向的采购管理策略,追求最低采购价格使得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缺乏信任基础,增加了运营商业务运作的不稳定性。从2010年起连续5年,A公司携手AMT,在“创新型增长”的战略定位与目标指导下,规划建立起以价值为导向的“长期框架合同+订单”采购模式,并分阶段组织实施。使公司采购由单一的“价格导向”向复合型的“价值导向”转变,通过完善供应商评价和管理体系,实现供应链模式的转型。
2010-2011年――建设以价值导向采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2010年,A公司内部基于大供应链的管理战略思路仍未形成体系,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整体供应链意识不足,采购、物流各自为政的优化工作效果有限。供应链缺乏整体性全局性的规划,管理职能分散,跨部门协作机制尚未建立,导致供应链的价值无法体现,采购的价值仅仅能够体现在采购价格的下降,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更无法建立核心的合作伙伴联盟来打造产业链的竞争力。
A公司的采购还是以项目跟随型的采购模式为主,导致采购工作非常被动、员工负荷大、采购物资浪费严重、仓库利用率低等问题。用采购人员的话说,“现在采购管理中心基本停留在执行层面,难以看到采购价值,别人也没有认同。”、“物资不能跨项目调拨,总是重复购买。”、“由于每个子公司单独管理库存、项目之间物资不能互用,库存周转率很低。”、“2011年,全省仓储面积已经24万平方米,在库物资26亿,全省共21个子公司,存库物资越来越多,仓库面积不断增加。”
对此,AMT利用价值分析模型,建立起A公司价值导向采购体系,完成了采购品分类,基于采购品的定位分析,制定不同类型采购品的采购策略,在完全竞争的采购方式上建立供应商选择策略和操作方法,同时制定出各类管理落地模板工具,并将该项研究成果在21个子公司推广。在此基础上,对采购的核心流程,包括需求调查、请购、采购方案审批、采购决策、合同签署、比选、订单审批等进行了优化梳理。在新的采购模式下,实现了战略采购与运营采购的分离,使人员职责分工更加专业化,建立起“协同一体、高效快捷、模式优化、决策科学”的采购管理体系。
2012-2013――建立供应商评价与认证管理体系
2012年前,A公司过度追求价格,采购质量无法保障。产品技术评分表口径不一致,人为操作因素大;需求提交不规范,效率低;供应商管理缺乏一套闭环的管理体系,供应商引进与分类缺乏有效机制,供应商稳定性差;评价体系不健全,供应商实际表现难以有效体现;奖惩方面缺乏对供应商的奖惩和发展,优质供应商激励严重不足。
采购管理相关知识范文3
Abstract:“Purchasing management practice”is one of the core curriculums in the major of logisitics manage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to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and explores its application. According the job analysis, the paper determines the actual work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 purchasing management as the main line, defines the leaning area, sets cenario design and unit design and list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a thematic learning unit. Practice has approved that this teaching stategy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centive of study and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action-oriented; purchasing management; scenario design; unit design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坛中出现的新思潮,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它实质上是在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它从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出发,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团队合作精神,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行动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
1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意义
对以培养技能型、职业型、实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而言,在物流管理专业《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对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次,从该门课程学习结果的考查方式上看,主要采用了闭卷考试,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采购管理基本理论和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没有实际技能考核和应用操作等。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死记硬背,这很难检验学生对采购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采购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支撑课程。该课程专业理论难点较少,应用和实践性较强,因此为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同时专业的不断发展决定了课程的发展性和创新性,更有助于制定和开展一些综合的职业工作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具备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可见,“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教学法为高职《采购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2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课程开发方案
2.1 课程设计思路和定位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工作过程环节来编排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学科体系。这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要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
课程定位是:专业核心技能课,以物流概论、商品学概论等为先导课程,以第三方物流、国际贸易实务等为共修课程,将采购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与相关课程相整合,培养采购员岗位所需能力。
2.2 采购员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是岗位职业活动的内容,它是联系个体与岗位的纽带。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非常重要环节。所谓工作任务分析,就是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是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根据国家商品采购员职业标准,得出采购员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如下:
一是需求分析。工作内容包括市场调查和需求确定。技能要求是:能够发放和回收市场调查问卷,能够采集商品、市场价格信息,能够识读市场调查报告,能够收取和整理请购单、汇总库存明细单和物料清单。
二是采购洽商。工作内容包括供应商选择、商务洽谈和采购合同签订。技能要求是:能够以函电等方式传递采购信息,能够索取供应商及其商品的基础资料,能够进行采购洽商资料准备,能够根据洽商方案询价、比价和议价,能够识读采购合同,能够处理采购合同签订手续。
三是采购合同履行。工作内容包括订单管理、货款支付、进货与验收和退货换货。能够制作和跟踪采购订单,能够进行订单统计,能够根据合同和订单编制用款计划,能够运用现金、支票和汇票办理支付手续,能够进行运输方式的选择,办理验收、入库手续,识别质量标识,能够填写退货单、换货单,并办理货物出库手续。
四是供应商管理。工作内容包括供应商关系管理和供应商绩效评估。
五是采购信息管理。工作内容包括采购信息采集和采购信息处理。技能要求是:能够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采集外部和内部采购信息,能够运用计算机等手段处理一般采购信息。
根据以上采购员的工作领域和任务,可获得职业课程的基本方向,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依据这些定位,设计课程目标、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把工作领域开发成果转化成可实施的课程产品。
2.3 课程目标的确定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根据企业采购管理人员任职要求的调查,确定采购员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采购员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2.4 学习领域开发与学习情境设计
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突出“核心能力+教学项目”的基本思路,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整合、分析,结合课程目标,确定“采购作业流程”为该课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以企业商品采购作业流程为主线,按照流程的先后次序展开。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类似课程体系中的教学章节,它按照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安排学习内容,通过选择一定的实践教学载体,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操作或演示,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应精简设计原理类教学内容,对与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关系不十分紧密而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又必需的部分理论内容进行综合化处理。因此,本文将采购作业流程这一学习领域分解成以下9个学习情境(见表2)。对每个学习情境提出具体任务(分为若干个子学习情境或子主题单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下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3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以“采购谈判方案设计”为例
3.1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技能目标是能够根据背景材料制作谈判方案。知识目标包括:了解采购谈判的概念、掌握采购谈判流程、谈判前的信息准备和人员准备、常见的采购策略、谈判方案的内容与构思方法。
3.2 本单元的工作任务
本单元的工作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对某品牌进驻超市进行双方优劣势等分析,确定合理的进店费、供货价格方面的谈判方案,并按规定格式形成“采购谈判方案”。
3.3 课堂组织与实施过程
单元教学的实施按以下步骤进行:明确任务和知识准备――项目引入――操作训练――小组汇报――教师归纳――拓展深化――作业布置(具体实施步骤见表3)。
3.4 评价考核方式
本单元考核由两部分组成:专业能力(50分)、方法能力(50分)。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法,对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完善方案。具体内容见表4。
采购管理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采购管理;教学改革;物流专业
一、引言
《采购管理》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从资源市场中,通过合理的选择、购买方式或者物品、技术以及服务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物美价廉的资源。在采购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的采购目标对采购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采购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企业也对采购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采购管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采购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依然停留在教学方式对于传统和单一的阶段上,老师负责讲解课文内容,学生负责听,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教师,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花的心思和时间都较少,一些教师甚至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来进行教学,所以课堂的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对采购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而并没有理解这些知识点的真正内涵,在实际的采购管理中,并不能真正将这些知识应用起来。由于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认真听讲的学生比较少,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2.教学环节不合理,缺乏实践教学
采购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目前在采购管理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性。首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案例讨论以及实践活动,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往往得不到提高,学生也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采购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在实际的采购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多个环节,包括采购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还包括供应商的选择等,因此要求学生在各个环节都有着较强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根据企业对采购管理人员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而是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除此之外,采购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还缺少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在一些院校内,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参加采购管理的实践活动。
3.教学内容不合理,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采购管理》是物流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有多种采购管理的教材,而不同的采购管理的教材内容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者和教师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所以编写出的教材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采购管理课程应该包括采购管理的基础知识、采购计划管理、价格管理、招标管理、采购风险管理以及供应商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由于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样,对采购管理所有知识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对采购管理的理解,最终导致采购管理教学内容不够科学。此外,虽然各大高校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但是真正可以体现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同时又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的教材非常少。
三、《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1.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购管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为了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再使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现代媒体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采用引导式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辨别的能力。由于采购管理课程的实用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以及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的采购管理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转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
我国的物流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所以很多高职院校都缺乏校内实训设施,即使拥有实训实验设备,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想到教学的要求。正因为如此,采购管理专业的教学也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解决实际采购管理中的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的采购管理岗位进行实践学习,从而培养运用型的人才,让学生在真正的采购管理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校企教学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校企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具体的采购活动中可以不断熟悉企业中采购管理的过程,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提高自身的采购管理专业技能,同时体会到岗位的职责。
3.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高校采购管理教学改革的成败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必须提升采购管理课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负责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此外,教师素质的高低还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态度以及人生态度,所以高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高校采购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教师队伍的选拔、对教师进行培训等方面进行。在教师人员的选拔上,采购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使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都合理,使教师队伍也呈现多元化形态,避免教师队伍结构的单一。其次应该加强对采购管理教师的培训,参加在岗培训或者外出轮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同时丰富教师的采购实战经验,让教师可以掌握企业实际采购的技能,让教师掌握最新教育技术。只有教师掌握了采购的实战经验,才能真正通过教师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购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校外引进行业领域中卓越的专业或者高管来建立教师的优秀团队。
4.改革考试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在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对考试方式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应该彻底改变过去在几十分钟内,通过一张试卷的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一整个学期的技能掌握的考试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考试内容应该注重采购管理的工作过程,将考试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能仅仅凭借着一纸成绩来评价学生,而是要注重学生实际采购管理的工作过程,将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融合为一体,充分展现考试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采购管理》的考试内容除了包括课程基本知识点之外,还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购管理技能的掌握、采购方案的策划和市场调查报告等方面,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察,只要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例如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进行考核,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还可以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采购管理》作为物流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重视,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提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骆金鸿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炯艳.案例教学在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黄体允.基于能力培养的商品采购管理教学优化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
[3]杨光华,邹敏.以能力为本的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
采购管理相关知识范文5
关键词:实验耗材;二级管理;采购
实验耗材是医学类院校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有实验材料和低值易耗品。其中实验材料是指凡一次实验使用后即消耗或不能复原的物质材料,而低值易耗物品是指在实验使用中不属于固定资产和材料的易于消耗的物品。而医学实验耗材相对于别的院校又具有品种繁多,专业性强等特征。常规可划分为化学试剂、玻璃器皿、日用百货、口腔材料、检验试剂、标准品、中西药、体育耗材、电教耗材、实验动物、生物制剂等十几大类。
1我校验耗材采购目前的现状
我校目前采用"集中管理、统一采购"的模式,即在学期之末由实验设备管理科统一根据各实验中心上报的采购计划予以分类汇总,统一采购。其中化学试剂、玻璃器皿、日用百货等几大类因其品牌规格等参数规范,进行统一招标采购,其余几类因零星琐碎、数量少、品种特殊,无法以招标形式购买,由采购员以询价或者单一来源等形式进行零星采购。而我校自2006年升本以来,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对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以及对实验耗材的种类和数量需求也相应增加[1]。因此,学校对实验耗材统一采购的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突显。
2传统采购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端
2.1采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目前的实验耗材采购主要面临采购品种多、范围广、周期短、时间紧、变化快等特点。以2012年为例,全年实验耗材统一招标及零星采购共涉及物品3700余项,涉及到全院十几个院系的几十名人员。基本上所有耗材的采购周期均不到1个月,很多耗材还具有特殊要求,或需要订做。而我院所处位置偏僻,对于某些紧急需要的商品还有可能造成无法及时送货等困难,给采购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我校目前只有一名同志负责零星采购工作,且还要从事一定的教学工作,工作中难免出现捉襟见肘,疲于应付的现象,不利于提高采购效率。
2.2使用部门主观能动性不强 传统体制下由资产设备处进行采购,造成了个别使用部门在填写申购计划时随意性太强,不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申报,不认真填写规格、品牌、价格等相关参数,经常出现因参数填写不准确或不能及时提供样品等情况,易造成货品供应与实际需求不符等情况。以烧杯为例,其规格可分为 50ml、100ml、125ml、250ml、500ml、1000ml、2000ml等各种规格型号,这就给采购工作增加了供求过程中的矛盾。
2.3科研材料采购比重逐渐加大 随着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加之很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采购中面临更多的科研耗材的采购,专业性很强。而负责采购的同志又是非医学专业出身,对于专业性的采购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需要反复多次和使用部门以及供应商之间进行联系沟通,采购效率不高。
2.4库存积压问题比较严重 以往实验耗材的管理采用由耗材供应商统一按规定时间送至实验设备管理科库房,实验中心老师再根据课时计划随时进行领用。结果往往由于送货与领用之间的时间间隔,使部分耗材存放时间过久,造成失效变质等,或者某些商品超过了质保期而无法更换等现象,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耗材采购管理的对策
基于上述这些矛盾,为了使耗材采购更好地更全面地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必须调动系部的积极性实行二级管理体制。每年给系部一定的经费支持,系部可以根据教学发展的需求予以规划,使采购工作更加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部老师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操作和科研能力,熟悉相关仪器设备及实验耗材的相关知识,在采购时更能有效的发挥其专业知识,提高采购过程中的专业性和时效性。但同时也必须对二级管理实行严格控制,减少其存在的一定弊端。
3.1实行有条件的二级管理体制 从其他实行系部二级管理的院校来看,大多数高校都将经费直接分配给各院系自行管理。而在实验耗材供应和管理工作中又缺乏健全的采购管理和使用制度,也缺乏实验耗材管理的专业人员,缺少计划以及耗材日常管理办法,使实验耗材的管理比较混乱,经常导致实验耗材的浪费和积压[2]。采购二级管理不是将采购权利全面下放,而是有条件性的。今后每年经费预算是根据之前3年各系部经费的支出以及实验课时安排而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不会造成学校经费的过度浪费,也有利于学校的统筹管理。
3.2建立起严格的实验耗材采购管理体制 实验耗材申报时要由相关实验老师严格按照实验指导的相关内容、实验的学生数、分组等具体情况进行实验耗材申报。并由实验中心主任和系部主任结合教学大纲、实验讲义等相关内容进行审批,严查多报、漏报、夹带实验试剂等现象后方可予以购买。对于一次性购买金额超过3万元以上的实验耗材还应该由系部组织职能监管部门统一执行招标采购。既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采购成本发挥出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又能够强化采购工作的监督机制,完善采购体制,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堵塞采购中的漏洞,防止损害学校利益的腐败现象的发生。
总之,实验耗材的采购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必须充分调动相关系部的主观能动性,加大监管力度,实现高效合理的二级管理,才能真正提高采购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积压浪费,充分满足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采购管理相关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校后勤 物资采购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94-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投入大幅提高,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的保障项目、数量和品种也随之增加,导致后勤采购需求旺盛,采购量也迅猛上升。高校后勤的物资采购具有品种杂、形式多、次数频等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规范物资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何使物资采购做到科学、合理,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笔者结合所在高校的一些做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讨。
一、当前后勤物资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采购人员专业水平欠缺。由于后勤物资集中采购所涉及范围广,专业知识比较繁杂,客观上需要一支专业化的采购队伍,实践中采购人员由于职业局限,没有能力对一些非常专业的要求做出判断,采购人员的能力素质无法全面适应采购形势发展的需要。
2.采购计划性不强,下达计划不规范。个别部门视采购需求为权利的象征,不按规定编报采购计划;采购计划中物资技术指标不能明确,比较含糊,给采购工作带来困扰,一些工作程序预案形同虚设,采购规模小,数量少,频率高,计划期短,加大了采购成本,影响采购效果。
3.高校后勤市场复杂多样,价格波动大。由于缺乏一个可靠的价格咨询平台,采购人员在商品价格信息上,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办事,容易造成价格失真。
4.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在采购管理工作中,原有的进销存软件已无法适应目前采购的形势,易造成账务核算准确率低,核算周期长,严重影响后勤采购的会计核算。
5.采购方式缺乏创新。在高校后勤采购中,选择性招标是现在的主要方式,难以实现采购不同的物资使用不同的采购方式,而不断获得质优价廉的产品,实现高校后勤利益最大化,服务满意最大化,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根本宗旨。
二、高校后勤物资采购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后勤物资采购是国家政府采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后勤采购工作必须坚持“形式合格、程序规范、内容合法、公开透明”的原则,即坚持所有信息披露、、合同要约和承诺等形式合格无歧义;坚持走规范的采购程序,不越、跨范围采购;坚持从合法供应商中采购合法的商品;坚持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定价会议、网络平台等形式和手段达到公开透明的目的,构建“保供、保质、保价”的新型采购体系,做好精准采购,以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三、规范高校后勤物资采购的对策建议
1.加强采购人员管理,提高思想业务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队伍是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和采购效率的重要保证,高校后勤物资采购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采购部门要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律水平和政策水平,增强依法行政观念,构建廉洁采供,阳光采购;组织人员参加专业系统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使之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济知识,熟悉采购物品市场行情与相关技术规范,具备一定的管理、沟通、协调能力,懂得采购技巧,善于解决采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购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规范物资采购,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2.推动和完善规范的物资采购计划管理。计划管理是后勤物资采购管理的基础与前提,是防止损失和浪费、保障供应的有效途径。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采购计划编制管理工作,要对采购物资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做出全面的要求,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采购计划的编制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高校后勤根本属性——保障性。编制的采购计划要能满足后勤工作中每个环节的生产、销售及保障服务的需要,要求品种齐全、足量供给。采购计划要留有余地,不同的节假日、不同的季节,要分层次分类掌握。如对水、电等关键材料留有余量,时间留有余地,对于餐饮保障就要及时掌握就餐对象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采购计划,防止脱节或浪费现象发生,保障后勤机器的正常运转。
第二,坚持高校后勤管理精准属性——安全性。采购计划的编制,要充分了解市场供求情况,保证质量技术指标等要求均能在采购中得以实现,而且要明确是否有经费预算及经费的来源。
第三,坚持高校后勤生产企业属性——经济性。编制计划既要充分考虑采购规模效益,进行不同行业或部门同类物资的整合,在有效的保质期内,适当扩大当期采购数量,争取优惠价格,降低采购成本;又要充分考虑市场价格对成本的影响。在保证满足各种需求的前提下,适当控制当期采购物资(主要是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品种的采购数量,或寻求价格较低的可替代的品种,以保持成本相对稳定。如大灶饮食、主要维修材料方面尤为明显。
3.严格物资采购价格管理。物资采购价格管理是物资采购管理的重点,而建立严格的物资采购定价机制是加强物资采购价格管理的关键。